上天嫉妒愿天下眷侣 不成其好的成语

& 成语大全
眷属:家属,亲属。比喻出于同一流派。
《孔庙》、《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清·康有为《广艺双楫·本汉》)
第1个字是的成语
第2个字是的成语
第3个字是的成语
第4个字是的成语
输入文字查成语
指定位置查成语
根据含义查成语
根据首字母查成语
All Rights Reserved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古诗词中完美的爱情
我的图书馆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古诗词中完美的爱情
最近chi哥身边有许多朋友都结婚了,chi哥看着一对对新人喜结连理,心里非常羡慕并且对他们表示深深的祝福:祝你们能够白头偕老,永结同心~所以chi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古诗词里的婚嫁喜事,赶快来看看有没有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吧。这是作者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令人惊叹。下边这首就是张籍回给他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人们都说:金榜题名日,洞房花烛时。诗人既然这样比喻,也可能是想要朱庆馀及第之后,抱得诗中这样的美人归吧~想想就很美好呢。此词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显示了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白头吟》是汉朝才女卓文君所作的一首诗,它巧妙地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其中的名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也随着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不顾一切的爱情而流传至今。《鹊巢》是一首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三章,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场面加以概括,真实地传达出新婚喜庆的热闹。《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桃夭》是《诗经·周南》的第六篇,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语言优美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美好的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和谐欢乐的气氛。这首《关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诗经》中的第一篇,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今日话题说一句你认为最美的情诗吧。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点击下方广告,支持chi哥^_^o~ ﹀﹀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管仲姬《我侬词》化解丈夫赵孟頫纳妾之意
[摘要]一个阴晴欲雨的养花天,年届五旬的赵孟頫百无聊赖,忽然心血来潮,想起仿名士纳妾,真是“天教你富,莫太奢”。不过,毕竟是个老实人,不敢冒失面陈,便写了一首小曲,悄悄放置夫人房中。(作者李冬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管仲姬习字易代以后,救亡之余所剩的前朝遗老遗少的生存状态,无论入侍新朝,还是隐居自了,都有着各自的伤痛记忆,或刻骨铭心的辛酸挣扎,纠结在华夷之辩的文化里,望山河依旧,只能在“一种烟波各自愁”中打发余生。但国破家未亡,这是慷慨赴死的烈士们所未能看到的另一种力量,那就是以家庭为单位所承载的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犹存的力量,而家庭的核心或支撑点往往是女性的力量。女人,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女人,不管是谁的天下,她们都是家庭的守护神,都要将家庭按照文明的传统样式不慌不忙且淡定地存续下去,在男人失意之际,女子还可以让诗意的灵魂在家庭的文化江山里留守,让灵魂在乡愁里驻足歇脚。异族可以入主江山,可它入主不了文化;可以拿走国,却拿不走家。国终将要从家里发芽,而家则是留住文化的根的最后堡垒。管仲姬,一个生活在宋元更替时代的江南诗书女子,她的生存状态,对于民族来说,给出了一个文明生存的意义。南国佳人的笔墨情缘江南水色,如诗如画,古往今来,浪花淘尽多少才子佳人,往事依旧眷着文人妙笔荡尽的墨香生花,一代代给江山铺锦织绣。即便王朝政权又走了个过场,跑了个龙套,那山川的颜色,却愈发烂漫而沉郁,其滋养的江南小女子,在雅气流连、文质笃厚中,隐约着丈夫气的使命感。就这样,在历史的变迁中,美目盼兮在江南,相视一笑,多少流风遗韵喋喋不休地向我们走来,才子依然美人犹在升华为美的灿烂。管仲姬是个才女,享受着大好年华,待字闺阁,年已二十八。却不紧不慢,喜欢在梅、兰、竹、石上寻找夫婿的影子,迷醉于宣纸上的乡愁,清雅质秀“眉眼盈盈处”。一个独立不依的小女子,在自家的后花园里,文思泉涌如涓的吟调,忽而缭绕出小桥观冷月、碧落洒青石的幽思,忽而沉浸在桑榆织乡韵、牧笛吹黄昏的美梦里……不想,忽必烈打破了江南水乡的文静,1276年元朝攻破临安。一转眼,管仲姬便从南宋来到了元初忽必烈时代,历史进入了王朝更替、人间离乱之世道,幸好有个文化江山供她颠沛歇脚,安顿心灵。湖州坐于太湖南岸,坐南朝北,地理居臣位,是个富庶的水乡之“臣”,那时称作“吴兴”,是一座令今人遐想的宋邑。南宋孝宗之胞弟赵伯圭,以王侯之家被赐第湖州。到了赵孟頫时,这支皇族势力已在此地经营四世了。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官至户部侍郎,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既是皇室嫡亲,又是朝廷重臣。他们还有着傲人的血统,据说是“八贤王”赵德芳的后裔。江南这方水土,远离中原,天生养就了自己的性子。任是帝王将相的天下,也很快会转化为才子佳人的世界,自成一文泽笃厚,雅气流连,盈盈如秋波,造化钟“文秀”的宜居家园。如果日子就这么过下去,赵孟頫兄弟八人、姊妹十四人,琴棋书画,诗礼承传,乡居为绅,教化一方,风俗一地,倒也是尽了为“臣”之道。可是,北方的狼来了。赵孟頫没有去追随文天祥抗元,也许他身在其中,看透了帝王家的活计及其兴衰的无常,不想名垂“汗青”,只想就地隐居,笔耕“丹青”,于是他认真作起画来了。这一年,他创作了绢本《松溪图卷》,颇有些超然家国而独立江山的自命况味。国破十年后,忽必烈派人下江南“搜访遗逸”,赵孟頫被“征贤”入侍新朝,竟然治绩不俗,得到忽必烈的恩宠。命中注定的臣位,而且还被视为“贰臣”,赵孟頫性情温和,懒与人争,便戴着“贰臣”的帽子,出差江南,回到湖州。适逢管仲姬到湖州瞻仰佛寺进香,寺僧久闻她的才名,请她留下一幅墨宝。仲姬便在佛寺东墙壁上画了一幅巨大的《修竹图》,慕名而来的观赏者纷纷,其中便有赵孟頫。油菜花遭遇三月雨,管仲姬袅袅娜娜、迤逦涟涟在太湖南岸,遇到了从京城回乡的赵孟頫。美人一瞥,飘向那微雨初湿的文人情怀,与江南水色共氤氲。两颗诗心,一对文种,结为连理。仲姬28岁方出阁,想必其家风家教,在湖州一带甚为开明,才好成全这位孤芳清高的绝世女子。其家门出身也很奇特,据说是管仲的后裔。仲姬是字,原名道升,是家里的独女。颇同牡丹亭之杜丽娘,自幼便优游于诗词字画之间。仲姬擅墨竹、梅、兰,又工山水,笔意自带清绝,墨韵有凛然之气,自成一不卑不亢之格。观其名,读其曲,阅其画,柔情似水中款款皆丈夫气也。这是一对令人羡慕的翰墨夫妇,一个36岁寻得了一个不俗的栖处,一个28岁觅得一个不菲的依托。多亏借了墨香的牵引,这对眷侣就像律诗对仗般的“门当户对”,在两个人的沙龙里,你画我题,你题我画,爱情在自家的江山里,随着画轴铺展开来。婚后,赵孟頫依旧要上京出仕新朝,仲姬追随丈夫,香踪余韵从湖州到了元大都北京。除了书画艺术,赵孟頫在朝庭里于有益者一力担当,仲姬则努力保持着她在宣纸上的自家生活。从赵孟頫年谱看,二人诗词曲画几乎形影不离。性情爱好相近,融合几至无间。国已破家不能亡一个阴晴欲雨的养花天,年届五旬的赵孟頫百无聊赖,忽然心血来潮,想起仿名士纳妾,真是“天教你富,莫太奢”,饱暖思淫欲啊。不过,毕竟是个老实人,不敢冒失面陈,便写了一首小曲,悄悄放置夫人房中。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有何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仲姬想了想,不动声色,回赋一曲《我侬词》,置于夫君“纳妾词”上。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忽然欢喜啊!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睳。这是一个不惑之年的女人对爱情的绝唱,单薄的身后突然空如深渊,但她不想万劫不复。爱,在她的岁月里,已经过了青春期,情则早已积淀得越发浓郁醇香。正是人半百,情醇厚,剖白深处,有种沉郁之感,直往你生命的心坎里钻,那是一种形而上的悲剧美感。如果爱是泥的话,情就是水,仲姬用水和着泥吟唱,唱得百折不回,像她自己一样外柔内刚。不见泪珠,不见断肠,只有生活在水边的人,才会想起用最清澈的水和最本质的土,将爱情揉捏到感天动地,揉捏得鬼神为之泣,揉捏到生死界。仲姬是聪明的,但不是“机心”,是水一样的智慧。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都是从清澈温柔的流水中,发现了“以柔克刚”的自然之理。江南水乡的小女子,这种智慧浑然天成。在刻骨铭心处,仲姬本能地品出生命的一种水感,并在元曲的形式里获得了渐次明确的表达。依托念字的普白而诙谐,节奏的多变而刚烈,仲姬巧妙地保持自己含蓄而清高的尊严。也许她的情绪也曾有过“愤怒一把推开了理性”的瞬间,但她一旦表现,便精细得多,婉约得多,迷醉得多,幽默得多。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她信手拈来那自由活泼的“街市小令”,抑或“村坊小调”,往里灌水注泥,便表白了她要与赵孟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决绝。柔情似水里她只想做个小“泥侬”,而不想做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她是那轻风斜雨,只细碎了水面的涟漪,而不是狂风怒吼,偏要掀天揭地。如果说男人就像怪石嶙峋的大山,那么女人原本就是水做的。滴水穿石,任谁都无奈。女人水般的智慧就像一把刻刀,塑造着男人的意志。赵孟頫看了《我侬词》,再也不提纳妾一事,想必这首词感动到他入肉彻骨、愧心惭肺了。一场家庭风波,就这样被仲姬用水化解了。一阴一阳谓之道,若水为阴,那么土就是阳;男为阳,女就是阴,由阴阳而男女,由男女而夫妇,由夫妇而父子,而家国。国破家还在,家在国就在,仲姬在“你侬我侬”中,自有一番再造家国的情怀。国已破,家不能再亡!由此亦可见,日寇入京,老舍何以要作《四世同堂》,有了家的根柢在,中国自然就不会亡。一段忏悔的乡愁诗书女人是爱情的魂,女人是家庭的神。女人决定着家庭的格调与气质,女人制造着家庭的气场和氛围,而最终引导着男人,引导着社会,引导着文明,家庭是文明传承的基本元素。如是我说,并非时下形形色色之女权主义,亦非男权主义之谦恭。胡适先生说得好,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尤其是对女人要少谈主义,多谈艺术、人格以及尊严。其实如果男人和女人各按其本分顺乎自然,也就不用颇费口水了。仲姬在维护妻权的权利以及履行妻权的义务时凸显的灵质,来自于诗书礼化的教养。这件事,仲姬处理得颇具美学意义,形而上的美学不一定表现在某某“主义”里,女人也不一定就只擅长摆弄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艺术的种芽一旦在女人的心灵深处扎根,她的生命便会呈现出一种丰满的幸福状态。艺术决少涉猎是非,它只会教导女人对生活的尊重以及对生存意趣的洞明,把家庭拾掇得墨香书香拂面,艺术的因果常常因慵懒在茶香饭香里休闲而突发灵感,生活的过程是所有原创的机遇。仲姬的字画刺绣,不是一般的出众,而是收藏级别的出众。京中达官贵人、富商游子,常常有索不到赵孟頫的字画者,以得到仲姬的字画而偷着乐。赵孟頫自称,夫人的翰墨、词章,不学而能。书史评道:“仲姬行楷,与孟頫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之后无俦。”东晋的女书法家卫栎“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仲姬与之并称中国“书坛两夫人”,可知仲姬在书法上的功夫与位次。只可惜,现在很少看到仲姬的书法。倒是仲姬用发丝和锦线刺绣的观音像,为我们留下了可供观赏的机会,而且其精致和创意的艺术品位,是刺绣史上绕不开的一笔。仲姬以她的艺术天分和学养,安于相夫教子,家居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氛。儿子赵雍、孙儿赵麟皆为名冠一时的大画家。赵孟頫一门三代出了七位大画家。想必是仲姬留下的家风,她更愿意子孙在艺术的江山里优游,而不要在政治阴谋的斗争中牺牲,却格外延展了在那个时代一个家庭的使命。仲姬一生多画,题材基本都是竹、梅、兰、石、山水,暗示了她的高洁与淡雅。兰,灵动为心;竹,超拔为智;梅石,以秃笔为刚;山水,则朦胧着家乡的烟雨,隐隐有一丝苦涩的美感。1308年,仲姬绘赠楚国夫人一幅《烟雨丛竹图》横卷,烟雨微茫,云雾晕染,几丛疏竹,寄托了仲姬无限的乡情缠绵,那里才是她安身立命之所。赵孟頫不同,早期多画兰石枯木,线条饱蘸着飞扬的精神,画面古意浓郁,纯净里透着心静。入侍新朝以后,内容画风颇多御用之味。肥马胡人,一派雍容。元世祖父子皆喜好收藏赵孟頫、仲姬及其儿子的字画,除了给赵孟頫加官晋爵,还赐以仲姬吴兴夫人、魏国夫人的头衔光圈。但仲姬不以为然,小女子人淡如菊,胸有大义。就在赵孟頫扶摇风光,官居从一品、贵倾朝野之际,仲姬填写了《渔父词》数首,劝丈夫与归。其一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山月照,晚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其二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闲去云水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其三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斟美酒,脍新鱼,除却清闲总不如。其四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这四首感发自由江山的好词,加上吴侬软语的吟诵,恐怕再一次揉碎了赵孟頫的心。他回爱妻一首词道: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看来他也动了思乡之情,写得多好啊!这对诗词眷侣,用诗词感动彼此。赵孟頫知道仲姬想回家了,他为仲姬的《渔父图》题款:“侬在东南震泽州,烟波日月钓鱼舟。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京城的富贵禄名不为仲姬所念,她牵挂的是她自己的宣纸上的江山,是她和丈夫儿女能够平淡生活的美丽江山。1319年,仲姬病倒了,赵孟頫终于获准辞官,伴随老妻双双南归。仲姬是幸福的,但她的病体却难以承受这份归乡回家的幸福之重了。行船在大运河上,就要到家了,但仲姬终因脚气病复发而死,空留赵孟頫面对一江伤心水。仲姬去世,赵孟頫给中锋和尚信云:“孟頫与老妻,不知前世作何因缘,今世遂成三十夫妇,又不知因缘如何差别,遂先弃而去,使孟頫栖栖然无所依。”失去方知可贵,正是由于仲姬夫人,赵孟頫才能在颠沛之世得以顺风顺水。旧朝逝者如斯,新朝座都北京。赵孟頫似乎内功不凡,心理早已打理得明明白白,有传统儒家易姓革命、以夏变夷的使命垫底,就有了入侍元朝的底气。南宋王朝天命已尽,新朝天命高照,一家一姓如走马灯,见怪不怪,再说古今王朝皆专制一家,不过改改姓氏而已。当然,以赵孟頫赵宋皇室的身份在新朝任职,遭遇的诟病可想而知,他内心的焦虑与抑郁,多在仲姬的体贴中,如水般流走了。大概在44岁到46岁时,他又处于辞官状态,生活困窘。这在他的《罪出诗》中有所表达:“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他很痛苦也很自责,奈何力耕不能养活妻子?还是夫人仲姬,帮他卖画赚了十锭银子。有自称居士者求画,因屡屡上门者繁多,赵孟頫不胜其烦,正待发作,被夫人说道:“相公不要恁地焦躁,有钱买得物事。”就这样,14世纪中国元朝的一个画家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卖画了。毕竟是亡国的灵魂,终归要有个独自的归依,要走出朝廷,走到乡愁里去。其实,对文人来说,朝廷本就是靠不住的,凡是朝廷给你的,随时可以收回去。而唯一收不回去的,是你自己的一身本事。能卖画,才可以独立,才可以南归,才可以在乡愁里诗意的栖居。仲姬卒于58岁,30年的“泥侬”直至地老天荒,还有30年的乡愁,最终留在了宣纸上。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愿天下眷侣 不成其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