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哪些社会风气与观念

> 【答案带解析】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他们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三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1)从自然科学举两例说明利玛窦的结论。你认为导致了李约瑟先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道”“器”分别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在当时的历史影响。(4分)
(3)结合史实,说明“这三十年来”民族资产阶级是如何学习和利用“科学”来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3分)
(1)造纸、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任举两例)。根本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分)
(2)道: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2分)
影响:有利于减少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或:便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或:推
动洋务运动的进行);不利于从更深层次学习西方(或:学习西方只停留在科技层面)。(2分)
(3)利用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考点分析:
考点1: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四大发明的概况:
(1)造纸术:概况:
①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评价: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印刷术:概况: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
③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评价: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概况:
① 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
② 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③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价: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4)指南针:概况:
① 战国:司南
② 北宋: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评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时期创立(孔子及其主要学说)→战国时期发展(孟子与荀子及其学说)→西汉确立独尊地位(董仲舒及其大一统思想)→南北朝时期出现危机→宋明儒学的创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明清时期遭到批判(代表人物及主张)
考点2: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3、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b.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c.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新文学的典范
④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4、思想影响: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⑦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相关试题推荐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2分)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2分)
材料三&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4分)
材料四&&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消费支出构成(%)
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支出
交通通信支出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
杂项商品及服务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2分)
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破坏性经济政策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在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材料二:著名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它也许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垄断巨头梅隆哀吧:“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1933年1月,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材料三: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签约,承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遵循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给世界所造成的影响。(3分)
(3)概括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间的内在联系。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指出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4分)
国家是否独立,关键要看主权是否完整;而民族是否富强,其根本上要看经济是否发展,人们生活是否改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
——李智慧《列强侵华史》
材料二:一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
民族工业状态
列强放松侵略
列强卷土重来
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
美国商品的涌入
材料三:《孙中山伟大的历史贡献》一文中提到:在一个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即当国家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1)材料一中的哪句话最能反映列强之间关系变化的本质?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这一观点。(5分)
(2)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规律性问题?(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的观点。(5分)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自晚清以来在中国被广泛、持续传播,其形象被多维度解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授振举国者之君子,称华盛屯(顿)。此英杰怀尧舜之德,领国兵攻敌,令国民雍睦,尽心竭力,致救其民也。自从拯援国释放民者,不弄权而归庄安生矣。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论》(道光丁酉年,即1837年)
材料二&世谓华盛顿创西国民主之局,非也。……纵观西国英雄,如法之拿破仑,英之格朗穵(即克伦威尔),其初皆起于民主党。及功成名立,仍谋世袭,独华盛顿坚拒诸将奉为皇帝世袭之请,异矣。
——宋恕《六字课斋津谈》(1895年)
材料三&若华盛顿,若拿破仑,此地球人种所推尊为大豪杰者也,然一华盛顿、一拿破仑倡之,而无百千万亿兆华盛顿、拿破仑和之,一华盛顿何如?一拿破仑何如?其有愈于华、拿二人之才之识之学者又何如?有有名之英雄,有无名之英雄,华、拿者,不过其时抛头颅溅热血无名无量之华、拿之代表耳!今日之中国,固非一华盛顿一拿破仑所克有济也,然必须制造无名无量之华盛顿、拿破仑,其庶有济。
——邹容《革命军》(1903年)
(1)材料一称华盛顿为“君子”的依据是什么?(2分)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解读华盛顿的主要标准是什么?(1分)
(2)材料二认为华盛顿对美国民主的贡献主要基于什么?(1分)结合所学分析,华盛顿“坚拒诸将奉为皇帝世袭之请”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三认为华盛顿、拿破仑等英雄是如何产生的?(1分)作者发此言论的意图是什么?(1分)
(4)综上所述,历史人物被多维度解读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2分)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1分)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三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中国古代史部分——材料解析题1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古代史部分——材料解析题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广西专用]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教案 专题三: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广西专用]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教案 专题三: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5次
资料类型:说课稿
文档大小:206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考点透视
本专题主要复习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在高考中,本专题一般以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达10分。
复习时要重点突出历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原因。
●名师串讲
○知识图解
时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城市
春秋战国 1.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并用于农业生产;战国使用范围扩大。
2.开始用牛犁耕地并逐渐推广。
3.兴修水利。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芍陂;李冰在长江流域修都江堰;郑国在渭河建郑国渠。 1.冶铸业中使用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2.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出现金银错技术。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雕铸艺术中的珍品。
3.漆工艺中采用夹纻技术。
4.纺织业有发展。长沙楚墓出土麻布残片。
5.煮盐业发达。已开发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6.商周时酿酒业发达;春秋战国时用曲造酒。
7.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载齐国官营手工业发展情况。 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在中原地区相互交流。 出现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
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发 江南农业开发区域扩大;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和成都平原是产粮区。 1.丝织业:吴国培育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蜀国产蜀绵,行销吴、魏。
2.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
3.造纸业:建业和扬州是当时南方的造纸中心。 南方商品经济比北方相对活跃。
隋唐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农田灌溉:隋开凿大运河,唐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江南兴修水利超过六朝总和。筒车是新的灌溉工具。
3.江东出现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
4.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政府征收茶税。 1.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中原和江南分布众多的瓷窑;铁产地有一百多处。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有“海上霸王”之称的海船;唐初洪州造五百艘海船。
3.分工细,品种繁多,出现新产品。如丝织品中有绫绵等;陶瓷业中的唐三彩,唐代青瓷中出现秘色瓷。
4.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冶铸业中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造船业中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丝织业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1.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有接待客商的店肆。
2.水运以运河和长江为主。
3.隋铸五铢钱,“开元通宝”成为唐通用货币。
4.市场发达。有固定的“市”;政府设官管理物价和征税;出现最早银行雏形“柜坊”,比欧洲早六七百年;唐后期出现夜市;农村定期举行草市。
5.允许外商来华贸易。 长安和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全国商业和国际大都会。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在唐后期成为著名工商业城市,有“扬一益二”之说。
明清 1.明代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
2.明代由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成为高产农作物。
3.清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1.生产工具革新,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明代嘉兴的“纱绸机”。
2.生产技术提高,增加产品种类。双色套印技术推广。
3.分工日益细密,促进行业社会新分工。如江南织染业。
4.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明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日出铁产量高。
5.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明中后期,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丝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前期缓慢发展。 1.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投入市场。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3.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汇集各地特产。
4.商品经济渗入农村,江浙地区出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 1.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2.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重点讲解
1.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移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农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人民和北方南迁人民的辛勤劳动;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等。
(2)南移过程:六朝时,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成为重要的产粮区;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后期,扬州、益州成为长江流域的两个商业都市,有“扬一益二”之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清时期,稳固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
(3)南移特征
第一,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第二,南移趋势往往出现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2.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的实现,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2)统治者推行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5)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既能增加税收,又促进经济的发展。(6)统治者积极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既能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又能推动内地经济的发展。(7)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3.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和作用
流向:(1)少数民族内迁。(3)内地迁往边疆。(4)华人外流。(5)外族内流。
原因:(1)政府移民实边。(2)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明内迁。(3)躲避战乱。(4)海外谋生。
作用:①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②人口迁移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的发展。③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南方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重心。
4.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2)标志:明朝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丝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机户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实质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萌芽。
(3)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4)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因素: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②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用于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
(5)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断了中国资本主义正常发展道路。
○技巧方法
(1)注意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复习。横向即单元复习,把某个历史阶段有关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复习;纵向即是把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按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相关内容罗列起来进行纵向比较复习,以便从中找出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便于加强记忆。
(2)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是这一时期政治的集中反映,要注意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特别是统治者调整政策的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3)本专题内容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变化比较大,要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进行复习。
●考题解析
【例1】(2000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项,在后世又曾大规模增修或扩建的工程是
【思路串讲】我国古代重要的工程建设,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其中,长城、大运河在不同时期统治者根据自身需要,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增修或扩建,如长城就有秦长城、明长城等;大运河有隋运河、元运河等。
【标准答案】D
【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历史上曾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在
【思路串讲】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北方陷入藩镇割据局面,南方相对稳定,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城市日益兴起,这些城市大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商贾如织,吸引了许多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经营珠宝生意,商业十分繁荣。市内的商业活动已不受日落的限制。同时,益州(今四川成都)是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商业也很繁荣。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这反映在唐朝后期,扬州的经济地位已超过长安、洛阳。
【标准答案】B
【例3】(2003年全国高考题)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思路串讲】冶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古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铁器大量用于战争、水利、农业等方面,直接刺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使用木炭做冶炼燃料是当时提高铁质的重要技术。但教材中没有某一时期用木炭作燃料这一叙述,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标准答案】B
【例4】(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题)城市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回答例(1)—(3)题。
(1)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
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
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
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思路串讲】唐都长安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唐都长安商业活动中限定在“市”里,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故排除③即可。
【标准答案】D
(2)宋朝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
【思路串讲】北宋时期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是东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都东京的繁华景象。
【标准答案】B
(3)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密切了满蒙关系
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思路串讲】呼和浩特是明朝后期,鞑靼与明修好,恢复封贡互市而建,是中原与蒙古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标准答案】B
【例5】(2004年广东高考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思路串讲】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但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的进步。
【标准答案】B
【例6】(2004年广东高考题)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思路串讲】唐代扬州既是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唐时,对外交往有海路和陆路之分。从海路方面来讲,从登州和扬州出发,到达日本、朝鲜。
【标准答案】B
【例7】阅读下列材料: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朝廷在故都时(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8% .2%
唐代 .2% .8%
北宋 .9% .1%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串讲】①从材料中撷取信息,然后使用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②处理表格也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一个基本手段。③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标准答案】(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例8】(2003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抄》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思路串讲】明中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工商业市镇繁华,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此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题依托教材四条原始材料,要求通过解读这些具体材料,分析概括出反映当时社会风气与观念的核心要点,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评价,得出蕴含的道理及对今天仍有一定启示效果。
【标准答案】拜金、重商和倡奢。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例9】(2005年北京高考文综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回答:
据清《苏州府志》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试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思路串讲】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机工”、“机户”可知,在清朝前期的苏州资本主义萌芽在成长中,由此根据问题逐项回答。
【标准答案】原因: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粮食产量增加,分离出劳动力从事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生产,城市独立的手工业工场兴起。
历史作用:江南一带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误区诊断
本专题与当今我国“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密切的关联,且内容较多,在高考中几乎每年都一定量的试题出现,应是我们复习的重中之重。为此,①要区分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②要注意教材在本专题有关各个时期经济发展情况的地图如水利工程分成、重要手工业产地、城市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图片等。③要注意经济发展与统治政策调整的关系。④要学会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关理论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⑤要突出历代经济发展特点。
【例10】(2005年苏、锡、常、镇一模卷)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现今哪些省份
A.山西、四川
B.江苏、安徽
C.陕西、四川    D.贵州、江西
误点:一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二是水利工程所处地理位置。
辨极:战国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主要李冰父子在今四川兴建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今陕西修建的郑国渠。
【例11】东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式农具层出不穷
B.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C.农作物新品种得以广泛种植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误点:一要区分不同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二,最大的干扰项是经济重心南移。
辨析: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东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尤其是南宋,南方逐渐发展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移。
【例12】促使春秋晚期,井田制走向瓦解的最重要因素是
A.青铜工具的大量使用
B.冶铸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C.各诸侯国的政治改革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误点:一是井田制瓦解的原因;二是工具的使用。
辨析: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其走向瓦解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革新方面。
【例13】对隋唐商业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邸店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提供服务
B.柜坊是为大量货币存放和借贷服务的机构
C.唐朝后期出现对“日中为市”古风的突破
D.隋唐的商业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的最高水平
误点:一是理清邸店、柜房、“日中为市”的概念;二是商业活动的水平。
辨析:隋唐时期,商业活动的内容很多,除题目备选项中涉及到的“邸店”、“柜房”、“日中为市”到“夜市”外,还有货币、农村的草市等,但这些均不能代表古代中国商业的最高水平。
【例14】(2005年苏、锡、常、镇一模卷)唐朝时期的扬州和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试分别概述其原因。
误点:一是对唐后期扬州和明清时苏州城市的特点;二是分析形成扬州、苏州城市特点的原因。
辨析:扬州是唐朝后期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处于长江和运河交汇处,水路交通发达,且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苏州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在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下,稀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萌芽。
答案: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出现夜市。明清时期,苏州丝织业发达(苏州蚕桑业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水陆交通发达;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苏州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
●真题演练
1.(2004年南京二模题)南朝时期,促使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迁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共同开发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的政策 D.南朝政治中心皆位于江南地区
2.青瓷中最著名的秘色瓷出现于
3.(2004年镇江二模题)下列经济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扬一益二”
②编户齐民
③“民年五十,免役收庸”④更名田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4.(2004年南通一模试题)下列涉及到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是
①管仲改革
②王安石变法
③改土归流
④摊丁入亩
5.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口,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近1000多座。综合上述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
(有关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经济)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引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引自何良俊《四友斋丛书》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清代外交史料》
雍正九年(1731),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锅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违者,船户人等照例治罪,官役通同徇纵,照徇纵废铁例议处。嗣后令海关监督详加稽查。至船商煮食器具,铜锅.砂锅俱属可用,非必尽需铁锅,亦无不便外夷之处,于朝廷柔怀远人之德意,并无违碍。得旨:铁不许出洋,例有明禁,而广东夷船,每年收买铁锅甚多,则与禁铁出海洋之功不符矣。杨永斌所奏甚是,嗣后稽察禁止及官员处分.商人船户治罪之处,悉照所请行。粤东既行查禁,则他省洋船出口之处,亦当一体遵行,永著为例。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13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苏州经济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
(3)举例说明这种新现象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反映。
7.(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题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回答(1)-(4)题。
(1)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 B.河北平原  C.渭河平原 D.淮河流域
(2)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3)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
(4)新中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时期
●名师押题
预测1:阅读下列材料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集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佰为伍,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每桥有行头分遣……
——乾隆《苏州府志》卷3
结合历史背景评述材料中有关苏州纺织业生产经营的概况及历史地位。
思考:首先要读懂材料,其次,从背景、概况和历史地位三方面逐一作答;最后,所答内容要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回扣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
答案:背景: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活跃。
概况:已具有一定规模;分工细致;机户开设机房,雇佣、剥削机工;机工完全脱离土地,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工匠分为长期工和临时工两种;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
地位: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剥削关系,标志着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在当时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更不占统治地位。
预测2:简述江南地区在南朝、唐朝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并分析发展的原因。
思考:江南经济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开发,唐朝特别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明清巩固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等几个重要阶段。各阶段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各不相同,但总的趋势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就原因而言,关键突出政局稳定,人中迁移,技术进步,统治政策的调整等。
答案:南朝情况: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技术进步;得到初步开发。原因:北方大量人民南迁,充实了南方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南方战争少,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也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
唐朝情况: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生产工具、技术改进;成为粮食重要产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原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等。
明清情况:生产工具革新;出现地区、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出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原因:封建统治者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预测3:关于清代的“康乾盛世”(年间),史学界有评论说:若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值得称道。不过,从横向看,盛世之名就值得深思了。请按照自己的理解,阐述你对“康乾盛世”的看法。要求:史论结束,条理清晰。
思考:“康乾盛世”局面是建立在中国小农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是
答案:⑴从纵向看,康乾时期在封建经济与国家统一方面,比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
第一,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超过了前代。表现在:①调整统治政策,生产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②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
第二,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表现在:①中央集权巩固,疆域辽阔。②平定国内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管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③收复台湾;反击沙俄入侵,签订边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及统一。
⑵从横向看,尽管这一时期(17、18世纪)封建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同时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推动着世界历史发生深刻的变化,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张;资产阶级开始领导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从这个方面看,封闭的中国实际上已经落后了,康乾盛世只是封建社会日落时的最后辉煌。
●真题演练参考答案
6.(1)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雇佣关系)。
(2)“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海外市场;隔绝了与先进国家的交往,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造成了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落后于世界。
(3)产生了具有反封建的民主的思想,如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或黄宗羲指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思想家、主张任举一例即可)。产生了具有新思想的戏剧作品,如《牡丹亭》或《清忠谱》或《万民安》。出现了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如:《红楼梦》或《西游记》或《儒林外史》等。
7.(1)D(2)C(3)C(4)D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