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招聘网是个怎样的地形

山西太谷_百度百科
太谷,山西省晋中市辖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中国北方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中国的华尔街”之美誉。同、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和(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为其代表。中华第一哲人——封国,孟子母亲故里,盛唐诗人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和“”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享誉全国。
山西太谷建制沿革
山西太谷行政隶属
天凤元年(14年),改称繁穰县。
晋时,复称阳邑,隶太原国。
时,隶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县。景明二年(501年)复置,隶太原郡。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占并州,县城由阳邑西迁10公里到白塔村(即)。
隋大业三年(607),罢并州为太原郡,太谷隶太原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并州,太谷隶并州。唐武德三年(620),于太谷置太州,辖太、祁二县,六年(623)州废。复隶并州。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县隶府。
五代时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宋。至和元年(1054),以并州为太原府,县仍隶府。
金兴定四(1220)隶。
元废晋州,置太原路,县隶路。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宁路,县属冀宁路。
明、清两代均隶太原府。[3]
民国初年,县隶冀宁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11月7日太谷沦陷。年底,太谷抗日县政府在东山建立,隶山西省第三行政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9月,阎锡山派员接管抗日政权,隶山西省第八行政区。是年底,阎县政权倒台,共产党领导重建抗日县政府,直至抗战胜利。铁路以西之太谷所属村庄抗战开始划入榆太路西抗日办事处,称太八区。
民国三十年(1941)后,隶路西抗日县政府,称太三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路西县解散,太三区所属村庄重归太谷。
民国三十七年(日,太谷解放。8月15日起,隶晋中行署。
民国三十八年(日后,隶榆次专署。1978年1月,隶晋中地区行政公署。[3]
1999年9月晋中地区撤销,成立晋中市(),太谷隶。
山西太谷行政区划
太谷县辖3镇6乡198个行政村。[4]
共辖九个行政村,两个农村社区(2004年南关村改为两个社区),九个城市社区,是太谷县第一大镇。县政府驻此镇。
,辖39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耕地4.08万亩,人口1.6万人,两分平地八分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镇。
,下辖17个行政村,总面积7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万人,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达20000余人。
,辖15个行政村,总户数4433户,总人口15819人,总耕地面积2960公顷。
,辖40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境内居住人口51000人,其中农业人口36000人。
,辖20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人口有16915人。
,辖19个行政村,有农户7225户,总人口22825人,劳动力9953个。
,辖17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全乡共有人口24000余人。
,有行政村22个,自然村57个,6492户,人口22000余人,耕地45691亩,其中山区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710户,19400人。[5]
山西太谷各乡镇简介
明星镇东至108国道贾堡村西地界,北至乌马河,西至南六门、武家堡、程家庄、西付井西地界,南至西付井、南付井南地界,地处城乡结合处,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型乡镇,种植、林果、养殖、劳务为全镇四大经济支柱。11个行政村,耕地面积约8382.8亩,人口约11970人。[6]
胡村镇是太谷县人口大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境内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南距县城7.5公里,东北距晋中市25公里,距省城太原50公里,太原飞机场30公里。龙城高速公路、108国道、南同蒲铁路穿境而过,公路四通八达。全镇辖16个行政村,总面积7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924人,流动人口约2万人。2014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镇。[7]
范村镇地处东山谷口,位于太谷县城东部25公里处,下辖38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总面积303.39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30万亩,耕地4.08万亩,人口15786人,两分平地八分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镇。这里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驿站。范村镇有丰富的地理人文资源, 一个帝王师,两个一品官,四个阁老及列清朝前期“五十功臣”之一的牛天畀提督等英杰人物更是层出不穷。[8]
侯城乡位于太谷县城南5公里处,总面积200.2平方公里,5.66万亩耕地,人口3.1万人,辖33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乡党委下设39个党支部,党员1290名。全乡基础设施良好,交通便利。[9]
小白乡现辖20个行政村,拥有平川、丘陵、山区三种地形地貌,国土资源总面积72.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7447亩,人口17000余人,农业主导产业为苗木、红枣,近年来设施农业、养殖业有所加快,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50元。[10]
北洸乡共辖15个行政村,4万亩耕地,2万余人口,因绿地覆盖率在60%以上而有“天然氧吧”之美称,是一个历史上久富盛名的红枣之乡,林果之乡,文化大乡和生态旅游名乡,2014年被评为全省唯一一个以乡镇整体打包的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11]
任村乡位于太谷县城东北20公里处,毗邻晋中市榆次区,距108国道2.5公里,距太长高速入口3公里,太焦铁路、太长高速、榆黄公路穿乡而过,村际公路已开通,村内道路实现“户户通”,交通十分便利。全乡共辖15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46.67平方公里,总人口16488人,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2014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54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506元。[12]
阳邑乡位于太谷县城东10公里处,东至榆社县,西南与候城乡相邻,北隔乌马河同胡村镇、小白乡接壤。2001年原阳邑乡、窑子头乡合并成新的阳邑乡,全乡面积214.22平方公里,是全县乡镇面积第二大乡,全乡有行政村22个,自然村57个,6492户,人口22000余人,耕地45691亩,其中山区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710户,1940人。[13]
水秀乡位于太谷县西北,北与太原市清徐县接壤,西与祁县比邻。辖区面积37.72平方公里,耕地44611亩,下辖水秀、北郭、东怀远等13个行政村,农村户数8046户,总人口19939人。全乡地势平坦、区位优势突出,处于太谷县城向北扩展的主规划区,距县城核心区域仅2.5公里,境内规划有水秀工贸园区,并已初步建设成型。交通优势显著,龙城高速公路、、太太线等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贯穿全乡,工贸园区核心区域距太原武宿国际机场30公里,境内有高速、高铁等重要交通设施。[14]
南城区管委会位于县城南部,下辖6个行政村,2个农村社区、5个城市社区、3个单位社区。全区占地面积16.93平方公里,耕地约有6336.1亩,户数约12985户(农大社区住户未统计在内),人口约有57876人(含农大社区24000人)。[15]
2013年3月,北城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辖区范围为北至乌马河、大威村、韩村北地界,东至韩村东地界、108国道,南至内环路、正东道,西至贾堡村西地界、108国道,区域面积约为12.8平方公里。[16]
,白塔区管委会于2013年3月正式成立。地处太谷县城中部,鼓楼北面原武装部院内,是太谷县政府所在地。全区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辖区范围是东至太洛路,南至箕城街,西至108国道,北至内环路,人口约4.9万余人,2万多户,居民大都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区下辖6个社区(村)居委会,分别是晋谷社区、白塔社区、鼓楼社区、文庙社区、振兴社区和明星村。[17]
山西太谷地理概况
山西太谷地理位置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理座标,东经112°28'~ 113°01′,北纬37°12′~37°3′2。东北与相依,东南与交界,西南与毗邻,西北与接壤。东西50公里,南北39公里。总成积1033.6平方公里。平面轮廓呈鸽子展翅状。
从县城计算〔直线距离):东至太谷、榆次、榆社交界的三县垴山43公里;南至太谷、榆社、祁县交界的吴家背山25公里;西至祁县的张家堡东6公里;北至清徐的温李青村9.5公里。至榆次区城34公里,至清徐县城28公里,至祁县城22公里,至榆社县城54公里,至城90公里。[3]
山西太谷县界变迁
一、与榆次县界之变迁。
二、与榆社县界之变迁。
三、与祁县县界之变迁。太、祁二县,于1958年11月——1961年5月,合并称太谷县,县治在太谷城。[3]
山西太谷地理环境
太谷县的地貌形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米,平川与山地、丘陵的比例是37:53。[3]
山西太谷山地
太谷县南部属,右侧属边沿。从县境东北的三县垴峰到西南的四县垴峰,长达50余公里,是太岳山主脉之一段,也是汾、漳二河系之分水岭。岭的东段在太谷、榆社边界;中段在太谷境内;西段在榆社、太谷、祁县边境。岭呈北东—南西走向。从西北侧支出多条次一级山梁,组成太谷境内整个山脉体系。[3]
一、东山区
(一)主脉
东山主脉即汾、漳分水岭东段和中段。从东北到西南依次由三县脑、八赋岭、白鸡岭、太谷岭、花枝岭和盖天恼连接而成。
(二)支脉
东山支脉由主脉西北侧支出。
大塔山,位于太谷、榆社边界,由三县垴支出,向西北延伸至北郊村东,长约1公里,多1600米以上山峰。著名者有大塔山、雪峰山(旧志十景“雪峰夕照”指此)、思儿恼、张枪凹峰(海拔81米。是东山区第一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大塔山支脉是涂河、之分水岭。北山头坛梁从本支脉的姑姑庵处分支,位于象峪河北源与东源之间,是又次一级支脉。
泊头山,位于象峪河东源与路家庄河之间,由八赋岭伸向彭温庄南山,长约8公里,是东山主脉的一小分支。植被良好,宜林、宜牧。
桃梨山,位于象峪河东源与南源之间,从通梁山到黑浪山之间,长约1公里,海拔米。东有太焦公路,西有榆长公路平行西过。东南部植被较好,西北部童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
石罗门山,东起太谷岭上石婆婆怀峰,西北止于天池村东禅寺寨峰,长约15公里,海拔1400米以上,是乌马、象峪二河之分水岭。
玉泉山,东起盖天恼,西至水磨坡隘谷,长约8公里,是太谷、愉社二县界山。石罗门山和玉泉山都有草灌丛生,是理想的林牧区。[3]
二、南山区
(一)主脉
南山主脉起源于太谷、祁县、榆社、武乡四县边境的四县垴峰,距太谷县境南端1公里,海拔2023.5米,是全县群山之宗。
从四县恼北侧的昊家背山起,向西北延伸入祁县境,又从泊子岭村西南的跑马坪山入太谷到黄卦村南的千胡坪。境内长20余公里,多1700米以上高峰,由西向东为跑马坪、红鞋背、大红恼、黄砂梁、石马岭、轿顶山、院尖山、千胡坪。[3]
(二)支脉
南山支脉由主脉南北两侧支出。
大坡营岭,在主脉南侧,从毛香背山支出,东至水磨城谷口。马陵关即在水磨坡以北半公里的马岭山梁上(旧志十景“马陵积雪“即此),讹传为孙膜、庞涓交战之地.有太(谷)邢(台)公路通过。植被良好,气候温润,宜林,宜牧。
笔架山,在主脉北侧,起于跑马坪,面至石板山,长约14公里,是太、祁二县界山。主峰笔架山在北庄村南,海拔1622米。坡被较好。山腰为南山果园的一部分,山顶宜林,宜牧。
凤凰山,起于大红地,西北延伸至凤凰山主峰,长约12公里,是咸阳河与石河分水岭。
凤凰山主峰俗名凤山,位于县城南8公里处,海拔1227米(旧志十景“凤山春色”即此)、支脉两侧为南山果区一部,山顶宜林。
,由轿顶山支出,西北延至大佛山主峰,长约10公里,为四卦河与石河分水岭。大沸山亦名凤景山,在县城东南9公里处,海拔1123.7米。山腰宜果,山顶宜林牧。
二佛山,古名灰泉山,亦名凤翼山,在县城东南,海拔1151.4米。水土流失严重。宜发展佛田果园。[3]
山西太谷水文
全县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为6738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3500万——14400万立方米。可利用的年地西水资源量为5560万立方米;浅中层地下水年可开采量为11560万立方米。全年可利用的地面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7120万立方米。
县内有乌马、象峪、津水、咸阳、四卦、石河、小河、米峪、水晶城河等大小9条。其中,水晶城河向东流入榆社境内,注入浊漳河,属南运河水系,余皆属汾河水系。
,俗称回马河,黄河支流在山西境的支流。《》称蒋溪,蒋谷水。
亦称回马谷水,乌马河,是太谷县境内第一大河。上游分东、西两源,以西源为正源,出太谷与祁县交界的上下黑峰、通天沟一带。民间有“乌马河的上掌,在通天沟炕上”之说。东源出榆社境内黄花岭(古称轩车岭),即白壁沟支流。西源由西南向东北流,东源由东南向西北流,至水磨坡隘口相汇。合流经清徐境,入境内汇,后注入汾河。乌马河全长93公里,太谷县境内长72公里,平均纵坡4.6‰。中上游庞庄村东建中型水库一座,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17]2013年,太谷县对乌马河实施了综合改造工程,城区河道实施硬化处理。
,旧称小涂水、象谷河,俗称向阳河,黄河支流支流支流。为太谷县境内第二大河。上游分东、南、北三源。以东源为正源,发源于太谷、榆次、三县交界的八赋岭;三源于郭堡村北汇流后至清徐县东罗村西北汇乌马河。20世纪三十年代前,下游南庄以下无固定河道,常夺旧官道渲泄洪水,水大时则经南庄村南向西南方向漫溢。民国二十一年(1932)后,经人工开挖和自然冲刷才逐渐固定为今日之河槽。象峪河全长63公里,太谷县境内长45公里。河水流量平均0.151秒立方米,平均纵坡9‰。
,发源于境内,流经北郊村东入县境,向西偏北流至一下寨附近有蒲池河汇入,又向西至格子头附近有东贾河汇入,复向西偏北经注村西南再入榆次境。水流小时在榆次市东阳、北社一带消失。大时溢入南席村东储为季节性沼泽。更大时漫溢汇入象峪河。津水河全长36公里,平均纵坡16‰,县境内长20公里,流域总面积98平方公里。上游土石山区植被极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年输沙量3.8万立方米。中游南建有小型水库一座。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39万立方米。清水流量0.05秒立方米。[3]
,古称咸阳谷水。发源于泊子岭,经浒泊、王家坡、东咸阳、南北沙河,过铁路桥后与城西排水渠合。水流小时于北沙河、城西一带消失,大时溢入乌马河。全长20公里,平均纵坡35‰,流域总面积7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240万立方米,清泉水很少。咸阳河是县境内最大的无尾河。中上游虽建有两座小型水库,但库容很小,只可起缓洪作用,加之河道纵坡特大,雨季极易形成山洪,对县城威胁甚大。
,古称四卦谷水,俗称东峪河。发源于院尖山。上游为一小型树权状水系,各支流于东峪小盆地汇流后向北流经四卦谷口出山。出山后分为东西两支同向北流。东支经四卦于东西郭里间注入乌马河;西.支经肇开、南桑梓也注入乌马河。全长15公里。平均纵坡33‰。中上游建有小型水库一座。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1万立方米。[3]
山西太谷气候
日照时数季节变化大,1960年-1985年,县内一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一年中以5、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冬季少,2月份更少。一天中日照时数6~8月每天平均约12小时左右;4-5月,9-10月每天平均约10小时左右;冬季各月每天平均只有8小时。
县内年平均气温一般介于5-10'℃之间。后山区气温约5~7℃。平川及丘陵区则在7一10℃。年平均温差约6℃左右。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6℃。四季中,春温高于秋温。一般由10月中旬始,日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到次年4月中旬则回升至0℃以上。平均气温小于10℃的间隔天数为177天,故有“冻死人的太谷县”之谚。[3]
地温和气温相比.年平均温度为13℃,较气温高3.。5℃。1月份地面均温为-6.5℃,与气温无甚差异。6月份地面均温29.6℃,较气温高5.9℃ 。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据年资料分析,年平均降水量约458毫米左右。多雨年为621毫米(1971),少雨年251.6毫米(1985年)。东南部后山区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西北部平川、丘陵区为450-500毫米,东北部平川、区又较西北部同等地形条件下偏少,平均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年内降水量分配也差别较大,6-8月,为全年降水量最多季节。12 -2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少时期。[3]
依据县内不同区域和不同海拔上气候的变化特征,全县划为三种类型的次一级气候区。
温凉微湿山地气候区。后山地区,海拔1200米一1900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小于3250℃。个别1800米左右的山顶仅有2500℃左右。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个别地区600毫米以上。无霜期130天左右。自然植被以针阔叶林和灌丛为主,多降冰雹。常有秋霜冻和低温内涝。
温和干旱丘陵气候区,包括前山区和丘陵区。海拔900米-1200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在℃之间。年平均气温7-9℃。年降水量450~500毫米。无霜期130-160天。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风多风大。
温暖半干旱平川气候区,包括县境全部平川地区。海拔767-900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年平均气温10℃左右。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无霜期160~190天。植被以农业作物为主。有灌溉势。[3]
县内四季分明。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季、秋季。气候特征为:冬季少雪干冷,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春季于旱多风。[3]
山西太谷自然资源
太谷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033.6平方公里,合地积1550400亩。除去其中水域、居民区、道路等占地面积88.7平方公里,尚有农业土地资源944.9平方公里。[3]
县内水资源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全县总积水面积为1196.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流入)。其中产生地表径流的山区面积694.6平方公里,平均地表径流量5738万立方米,丰水年为9243万立方米,丰水年为5949万立方米,枯水年为3603万立方米。地表径流中,经工程措施控制后,年利用水量为5560万立方米。实际年平均用水量为3850万立方米。
境内有265处清泉,流量大多在5秒公升以下,超过1秒公升的有43处。龙泉沟泉与井神泉流量稍稳定,其它水泉枯水期流量甚小,或至干涸。
全县浅、中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000万~8000万立方米。实际年开采量为8000万一11000万立方米。大部地区的地下水位出现不断下降趋势。[3]
山西太谷经济概况
山西太谷农业生产
一、发展背景
粮食生产方面,明代,太谷“土膺民贫”,且“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清末,农民“植五谷而外,仅及于瓜果菜蔬”。民国七年(1918)以后,“植树种棉之利,颇有起色”,“农民薄有田产者,生计稍裕”。直至四十年代末,太谷的农业生产尚不足以解决居民之温饱。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生产力获得了解放。20世纪五十年代,传统个体农业生产发生了重大变革。1957年,水利建设出现高潮。1958年,农业电气化植列为全省试点县。到1962年,全县建机电灌站48处,修旧井打新井4815眼,开渠1569条,水浇地面积由1949年的12万亩发展到25万亩。1963年,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在《》上发表《论太谷县的农业技术改革》的文章,对太谷实现的经验和贯彻的经验作了论证。1964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8113.69万公斤,比1961年翻了一番,平均亩产201.公斤,在华北地区成为粮食首达《纲要》的两个县之一。“”时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以后,农村经历了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迅速得到发展。1985年,粮食产量达到9502万公斤,比粮食达《纲要》的1964年增长1488.31万公斤,是1949年粮食总产量的2.9倍。农业总产值784万元,比1964年增长44.2 6%,是1949年的3. 4倍。[3]
太谷为区。种植种类有、玉米、、谷子、黄豆、水稻、荞麦、筱麦、黍子、黑豆、绿豆、豌豆、、小豆、虹豆、、大麦等。主要作物是高粱、小麦、谷子、玉米和豆类。198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2222亩,总产9062万公斤,平均亩产233公斤。[3]
果树栽培方面,是太谷县的重要林业产业。该县以山地浒泊一带的、为最久,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气候、土质均宜果树生长。槟、沙果在省内外独享盛誉。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农科园艺杨主任在浒泊创办全省第一个苹果园—大谷南山桃树岩果园,从美国期塔克兄弟种苗公司首批引进苹果苗木,又从、等地购进部分苗木,开太谷乃至山西省发展苹果树之先河。[3]
二、现代农业
太谷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独特,名优特产众多。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形成了蔬菜、养殖、苗木花卉、红枣、水果五大支柱产业。
全县蔬菜面积达到24.5万亩,成为全省设施蔬菜先进县;猪、鸡年饲养量分别达到170万头、3041万只,畜产品综合产量达到13万吨,人均禽蛋产量全省第一,被授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苗木花卉形成了4大品系150多个品种11万亩的种植规模,成为华北最大的苗木供应基地;以全国十大名枣之一的为主的红枣经济林总面积达到了15万亩,全县红枣产量5000万公斤,水果面积发展到12.3万亩,总产量9.2万吨,完成了34.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6种农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认证。壶瓶枣、槟沙果、玉露香梨、、晋谷香小米、小常驴肉、、通宝醋、龟龄集酒、怡园干红葡萄酒成为太谷特有的农业名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52元,连续8年名列全省前茅,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改革建设示范区。[18]
三、规模养殖  
我县以规模养殖上档次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突破,着力推进现代规模养殖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建起221个规模型养殖小区,形成生猪饲养量50万头,蛋鸡饲养量510万只,奶牛饲养量6000头的规模,畜产品综合产量达70290吨,畜牧业收入6.5亿元,畜禽总产量和人均总产量在全省排名第二。太谷成为全省的畜禽生产基地和太原、榆次的菜篮子。特别是现代化养殖园区建设成为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新亮点。[19]
四、苗木花卉
在苗木产业方面,长期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沿太谷南山百里林果带,发展了10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培育了92家苗木合作社和苗木公司,在全省绿化中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每年为全县农民提供人均收入达到1190元,成为山西最大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规划“生态农业区”建设,实施“县和区”战略创造了良好条件。
全县现已形成6个以种植苗木花卉为主的专业村,3个高科技育苗基地,1960个育苗户;同时建成了最大的基地。现有四大品系100多个品种,面积达7万亩,销售额1.5亿元。目前,太谷的苗木远销省内外,仅太原市绿化就有1/3的苗木来自太谷,农民由过去的仅供苗木已发展成有资质的园艺公司,可直接承包大城市的绿化工程。白燕的绿美园艺公司已向绿化供苗200万株800万元,并签订绿化工程合同500万元。三晋花卉第一村——南咸阳村2006年仅苗木花卉全村收入近600万元。[20]
五、无公害基地
我县在稳定瓜菜面积25万亩的基础上,采取了调结构、扩规模、管理增科技、整体促效益的措施,使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发展,温室、拱棚种植实现了高产高效。目前,全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总面积1.8万亩,大中拱棚总面积1.2万亩,亩收入1.5万元以上,总产值4.1亿元,效益达到了大田蔬菜的5倍以上。[21]
山西太谷工业生产
工业上形成了煤化工、铸造、医药、冶金、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2011年,全县产量达50万吨,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国药生产的清宫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驰名海内外。
被法国资深酿酒师称为最适宜葡萄生长的基地,出产世界最顶尖的葡萄美酒。[3]
一、制药业
太谷医药制造业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城内钱市巷即设“广盛号”药店,开始升炼宫树名药龟龄集。嗣后四百余年,药店发展为60家。多数为前店后厂,制作兼销售。浙制药品主要为中成药。有察雄丸、玉枢丹、千斤散、、等名药,行销国内外。1956年,公私合营后,部分药店合并入药材公司,广升誉、厂升远、太谷县药用玻璃厂、广源兴、延龄堂四家大药店合并为厂誉远制药厂。1981年筹建厂址在县城东后街,占地9000平方米。职工170人。生产药用安瓿。1985年,产值47.4万元,盈利0.2万元。
1956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中,广升誉、延龄堂、广升远、广源兴四家药店合并为太谷县广誉远制药广,属公私合营性质。1957年,产值142.7万元。1961年,选定城外西南隅空地新建厂房。
1966年,产值为498.5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红卫制药厂。1973年,易名,隶属省卫生厅。1978年,试制成功名贵药酒—龟龄集酒。连续两年生产的龟龄集、定坤丹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获奖状和银质奖章。远字牌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和,于两年,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3]
二、玛钢铸造业
玛钢铸造业是太谷县传统的支柱产业,从1976年第一座冲天炉点火起,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它创造下的“亚洲玛钢在中国,中国玛钢在太谷”的辉煌业绩,让同行难望项背。由于环保和产业政策,该县对该行业进行了整治。经过整合,到2008年,太谷县的玛钢铸造企业由过去的600多家,缩减到了现在的120家,但其竞争力却迅猛提升,年生产能力翻了一番,达到近6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达53个,年销售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32家,亿元以上的5家。同时,14户企业通过了IS09000认证,4户企业获得KS认证,12户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年出口交货额达到了5.5亿元。名优品牌逐渐增多, “GL”牌、“古”字牌、“MT”牌、“经通”牌等都达到了部优或省优。TG牌玛钢管件、“古”字牌电力金具分别是省著名商标和省标志性产品。
太谷玛钢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直辖市、地区,各大中城市设有经销网点480余家,港澳台地区设有委托代理商,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3。产品出口到欧美、南美、中东、南亚等四十多个国家。[22]
三、煤焦循环
我县煤焦循环产业代表企业——山西太谷恒达煤气化有限公司是集、、化工、电力、气源、热源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化的大型民营企业,公司占地1500余亩,员工870余人,是太谷县多年来的第一纳税大户,是山西省的百强企业、优秀企业,是省政府认定的80户重点焦化企业,是国家工信部批准的第四批焦化行业准入企业。2010年,公司生产焦碳3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1483万元,上缴各种税金9168万元。
恒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位于太谷县侯城乡境内,总体规划面积2000亩,概算总投资48亿元。园区以循环经济为根本理念,以建成两大产业链条、十个产业体系为总体发展目标,是省经信委确定的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23]
山西太谷商业经营
一、发展背景
明代,太谷已有“商贾勤于贸易”的记载。清代中叶,太谷商业发展为鼎盛时期。乾隆以降,170余年,商号遍及全国各太商埠,全融业和商业并肩发展,范围至广,“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盈利至巨,“起家至数十万者,尤为谷人之特色”。当时的太谷城,是山西的商业中心。作为商业的集数地,“百货所极,列为肆崖,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有“旱码头”、“小北京”、“金太谷”之誉,“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进人民国,商业由盛渐衰。“七七事变”之后,更受日军之抢掠和阎政权苛政之摧残,商业被毁十之八九,一撅不振。[3]
二、广帮药商
广帮是专门经营药材进出口生意和营销广东土产药材的帮口,曾经垄断北中国药材进出口200年,与卫帮、淮帮共同担负着进口南亚、东南亚地区热带植物性药材、动物性药材、矿物性药材批发和中国大陆人参、鹿茸、当归、枸杞等山地药材的出口重任。
广帮以太谷药商为主,以太谷广升远、广升誉为魁首,因大都药店均在广州设有分号,经营着进出口药材的批发生意,商号名称又均带有“广”字,所以又称为太谷广帮。在解放以前的四个世纪,太谷广帮药商驰骋大江南北,经营着南方土产药材北运,北方山地药材南运的生意,垄断了北中国的进口药材供应近一个半世纪,在中国药材流通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太谷广帮药商还特别重视中成药研制,研制出许多诸如牛黄安宫丸、玉枢丹、救产丸、射雄丸等等 800余种,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民国年间,太谷广帮药商在继续驰骋南北做药材进出口批发生意外,还向外大力推销太谷产成药,特别是龟龄集、定坤丹,民国四年(1915),“远”字牌龟龄集在上获一等优质奖,之后连续获农商部国货展览会获三等奖,山西实业展览会头等奖,西湖展览会二等奖。龟龄集在国内外的声誉,正如广升聚演掌柜告诫伙友的那样成“满天飞”之势,并一度风靡南亚、东南亚地区。于是龟龄集、定坤丹的销售大增,广升聚时,龟龄集平均年产仅500瓶,定坤丹300合。广升远最鼎盛时期,龟龄集平均年产60000瓶,定坤丹20000合,到民国十七年(1928),龟龄集年产量达到73000万瓶,超过了光绪十一年(1885)广升蔚产量的30倍,定坤丹16000万合,增长8倍。且每年产量的80%都用于出口。[24]
1948年,太谷解放后,广帮各药店在政府的支持下,重振旗鼓。生产经营恢复后,两广升生产营业恢复很快,1950年,广升远北京分号义丰庆获得进出口贸易营业许可证,恢复对外贸易。1952年后,陆续收撤北京、天津、香港、郑州、济南等地分号、调回人员及资金,致力于成药生产。1955年,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合营开始,太谷药材业所有药店都进行了公私合营,两广升公私合营为山西省太谷广誉远制药厂,归属省轻工业厅领导。1956年初,广源兴、延龄堂这两个百年老药店也合并到公私合营的“广誉远制药厂”。至此,太谷药材业结束了它私营商业性质,走上了全新的经营生产道路。[24]
山西太谷水利开发
太谷水利之兴,由古代沟恤、石井,到现代水库枢纽,机电井灌,历一千三百余年。昔日,十年九旱,农田干涸,但遇洪涝,又“山水暴注,尽成泽国”。“乌马、象峪诸河水性蔚悍,引之为人用,防之不力则漂溢之患滋深,故其水利三而害七”。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36年间,国家对太谷水利事业的投资总额达到5000余万元。到20世纪90年代,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8座,重点塘坝13处,机电灌站1洲处(有效数),喷、滴灌工程5处,电灌机井3144眼(有效数),逐步建成一个旱可灌,涝能排,防洪、蓄水、改碱、灌溉、吃水、养鱼、发电等多功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已经井正在发挥巨大作用。[3]
水库建设方面,截至1993年,太谷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6座,重点塘坝13处,总库容量5083万立米,总可控制山区流域面积6肠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07600亩。除郭堡、小河两库能多年调节运用外,余者均属季调节性质,而且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隐患,防洪能力全不达国家规定标准。
郭堡水库,库址在王公村东。1958年初建,1至19 'T年改建。枢纽工程由拦河坝、进水塔、输水洞、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溢洪排沙洞和小型发电站七部分组成。是县境内第一大库。
拦河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40米,顶长1米r,顶宽4米,可行汽车。水库以上干流长4公里,可控制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总库容2630万立米,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干年一遇洪水校核。1958年2月至12月,初建水库,总投工107万个,投资61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55万元,县财改投资65万元,动土石方73.4154万方。1964年至1969年,水库弥补工程缺陷,国家投资4万元。1.974年省、地组织防汛大检查后,于1975年至198年进行水库改建工程。总196万个,动土石方103 .6万方,投资683.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87. 86万元。
庞庄水库,庞庄水库位于高庞庄1公里处,是全省第一座半动力式堆石坝中型水库工程。1971年7月筹建,1974年11月竣工。1975年10月,由国家投资又建成装机2台700干瓦的坝后小型发电站一处。1979年,因发现坝基渗漏严重,国家拨款进行帷幕漏浆处理。水库枢纽工程包括拦河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第首引水工程和坝后发电站五部分。
坝高4米,顶长380米,底宽4.米,顶宽4米。水库以上干流长31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总库容1800万立米,防洪能力为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建库总投资为846. 807万元,基建总投工352.37万个,总动土石方129.76万方。[3]
咸阳水库(现称咸阳二库),库址在东咸阳面北。日兴建。库容50万立米,坝型为均质土坝,可控制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
咸阳一库,库址在咸阳河出口处,1971年4月建。坝型为浆砌石重力坝,库容20万立米。
从1970年开始,县内还先后建成东里、石河口、白大石、咸阳三库、大峪坪、大涧、毗蚌、东山底、楼儿、七泉、后庄、笔简沟、官寨等塘坝13处(也称小(三)型水库)。[3]
山西太谷风景名胜
拥有、为主的旅游和以省果树所、小白万亩枣园、任村农家乐、怡园酒庄、梅苑山庄为主的观光度假旅游两大精品旅游线路。特别是梅苑山庄已成为晋中乃至山西最高档的会议接待中心和旅游度假区。[4]
山西太谷曹家大院
地处山西晋中平川,位于太谷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北汪村,距108国道线500米。据考,这座院落南北长98米,东西宽110米,始创于十七世纪中叶,建成于十九世纪后期,期间垮越二百余年。
现存为明清建筑,保存完整。曹家大院座北朝南,总占地10600平方米,由内宅、外宅两部分组成,内套15个小院、3座楼、3个堂厅、3座主楼,共277间房舍。内宅由3个穿堂大院的堂楼连在一起,长66米,宽8米,高17米,墙厚1.6米,拔地而起,蔚为壮观。楼顶有3个榭亭,飞阁凌空,凭栏远眺,数里之外皆可入目。外宅有书房院、小戏台院、客房院、厨房院和药铺。内外宅中间,有一条石条砌成的长66米的甬道相隔。楼院的周匡是高大的砖墙,宛如城堡,建筑布局呈篆书“寿”字型。其间,礁雕、木雕、石刻、彩绘、斗拱、飞檐、兽头等装饰物别致精美,形态各异,将整体建筑点缀得古香古色。曹家大院楼宅大院宽敞宏伟,特别是主楼的高大和堂厅的规格,突破了明清两代的严格限定,扣封建政权赋予其在建筑上的特权和商人的富有,表现的极其充分、突出。一九九五年十月开辟为文物旅游景点,一九九六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
山西太谷孔祥熙宅院
宅园座南朝北,由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现存六院两园(即正院、厨房院、墨庄院、戏台院、西偏院、西花园、书房院、东花园)。全院东西宽91米,南北长16米,面积约6300多平方米。 
宅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太谷绅士孟广誉的祖宅。1930年孔祥熙购置后曾做过局部修缮。现存建筑既有我国北方建筑凝重宏厚的特色,又具有南方园林灵秀雅致的风格,是我国清代建筑南北融合的上乘之作。整个宅园建筑宏伟,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富丽皇堂。
山西太谷无边寺和白塔
无边寺,亦名白塔寺,因寺内有白塔而得名。这处寺庙,创建于泰始八年(公元 272年),北宋治平年间曾予重修,题名“”。北宋元佑五年(公元 1090 年),又予续修,并建白塔一座,开始有了白塔寺之称。
元、明、清又屡次修葺,光绪三十二年再次修复,称“”。该寺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6]
山西太谷太谷鼓楼
太谷老城中心地段的鼓楼,建筑设计精巧、雄伟壮观。它的拱形四门洞结构,四通八达,既实用,又坚固,体现出设计者的别具匠心、巧夺天工。 太谷民间自古以来相传,鼓楼在明朝万历年间始建
山西太谷凤凰山和浮屠三塔
自古以来,凤凰山一带就是太谷县的风水宝地,主峰凤山为南山标志性山峰。旧志称凤山“孤高挺秀,若舞若翔,为邑之镇山”,“每当春雨初霁,青苍幽靓,望若画图”。其山势突兀耸立,与平川无明显的丘陵过渡,入咸阳谷口则山环水绕,出则,风景十分神奇秀丽。太谷县现存最早的明万历《太谷县志》和清乾隆四年《太谷县志》记载,因其“岭势似凤,或云有凤曾鸣其上,故名”。
浮图三塔位于凤山之巅,创建于金代。清乾隆四年《太谷县志·仙释》记载:“志超,榆次人,本姓田。隋大业初,修行凤凰山。唐贞观中,西游至,路险峻不可度,超抱腹而逾。俄有白兔前引,后人因呼其逾处为‘抱腹岩’。复归凤凰山,见五龙奔出,遂解化山下。人若见超乘龙而去,自后时见金光,唐敕赐其院曰‘空王寺’。金时建三浮图于巅,肖像其下。每值亢旱,祷雨辄应。”可见,浮图三塔的修建则与一位名叫田志超的高僧有关。
根据文物部门的描述:凤凰山浮图三塔均为八角六层楼阁式实心砖塔。现存东塔高24米,西塔高26米,形制相同,塔基平面均八边形,高1.5米,周长12米。各层出檐,檐下仿木构砖雕斗拱、椽飞、勾滴瓦垄,斗拱五踩双翘,仰莲刹座,上承宝瓶式塔刹(中塔毁于期间,2007年以双塔为蓝本,复建了中塔)。但仔细据观察东西两塔,最上一层与其下五层形制有所不同,似乎并不算一层。果如此,则浮图三塔应为五层,即五盘,属佛教罗汉等级。当时人们比照佛教等级,将田善友列入罗汉级别修建了五盘三浮图塔,空王寺应该就在其附近。明代弘治年间(),浮图三塔前又修建了福缘寺,成为香客游人登临祭拜风景胜地,也成为太谷古十景中最著名的风景之一(右图为拍摄于1914年的照片)。
浮图三塔在明、清两代皆有修葺,中塔毁于抗日战争时期。2007年,以双塔为蓝本,复建了中塔,恢复了古代“塔三雁行而立”旧貌。[28]
山西太谷安禅寺
,位于太谷县城内西道街安禅寺巷,太师附小院内。
寺唐代有之,宋咸平四季(1001)再建,坐北面南。现存建筑有藏经殿、后殿。其中藏经殿为宋代原构,后殿明代早期遗物。藏经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九脊屋顶。宋咸平四年(1001)建,脊樽下题记“维大宋咸平四季岁在辛丑八月庚子朔1‘五闩甲寅用口时界梁永远为记源旧大中一年起置南裨院今重建造”。该殿晚五台南禅寺大殿219年而建,但考其建筑遗构的用材、结构关系及建筑造型,与五台南禅寺大殿风格相似。该殿是在“源旧大中卜—年起置南裨院今重建造”,平面布局仍保存了唐风。明嘉靖五年(1526)重修, 脊部间枋之下题记 善友李连 “维大明嘉靖五年岁次丙戊八月壬子朔初六日丁已丙午时重修建建造僧人道明提调修造主武三谨志”。虽明嘉靖五年重修,但大部分建筑构件保留了宋代原有遗物,只极少部分部件留有明代风格为明代修缮时复制和增设之物。清道光十二年(1832)修,殿前向平搏之下题记“大清道光{·二年朔闩正西二二甲守筑所于总武……”。考其遗物,此次修缮并未对藏经殿大形修缮,主要是对屋顶进修了揭瓦,同时更换了椽、飞,仔角梁及个别散斗。
清光绪《太谷县志,寺观》载“安禅寺在县治西南元延祜三年建。” 但实物考察并未留下元代遗迹。该殿结构朴实、纯正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仿古建筑,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方面继承和发展的优秀的民族传承习惯。 后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檐下施五踩单昂(直昂造),明代早期遗构,现为校舍。[29]
山西太谷真圣寺
真圣寺,位于太谷县城东40公里的范村镇蚍蜉村村口。清道光《太谷县志》载“贞圣寺在县东北七—十—里佛谷村金正隆二。-年建”。寺内现存字迹较清楚的道光(1842)《重修真圣寺碑记》碑载:“谷邑东乡蚍蜉村旧有真圣寺其创建之年有’占碑可考口口口……”。县志所记“贞圣寺”,与《重修真圣寺碑记》所载:“真圣寺”两者所记“真(贞)”同音不同意。
山西太谷龙泉宫
太谷县凤凰山,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迄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之历史,是山西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历来民众游憩之地。
龙泉宫位于太谷县城南十二里地的凤凰山腹地,为太谷十景之一。观前有高大精雕的石牌楼,全观殿阁楼台,依山层层布置,苍松翠柏古树龙根掩映其间,更有水母洞内龙泉涓涓细流,源源不断,清澈如玉,四季长青,饮之沁人心脾,万虑俱消。山顶风水塔巍峨入云,雄壮秀美。
龙泉宫历史上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维修,文革中大部分建筑被造反派捣毁拆除。1998年被政府正式批准开放并开始重修,现已初具规模。
1997年,严景诚道长进驻龙泉宫后,广结善缘,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完成庭院改造、绿化、铺砖,殿堂彩画、神位塑像、神像镀金、铸造铜钟、购买大鼓、重修山门、重建门前台阶、修筑玉皇殿、重修三官三法殿、扩建后土殿、斗姆殿、三清殿、配套碑廊等工作,殿内40尊塑像也已基本完工。[31]
山西太谷龟龄山庄
原名酎泉寺,俗名,位于凤凰山东侧1公里山麓酎泉之上。酎泉寺的建筑历史可溯于南北朝时期,明万历《太谷县志》记载,唐以前“山麓有佛像,因山凿成,负阴向阳,大数十围,号三佛,建阁贮之。”酎泉寺石佛与大佛山、二佛山石佛俱始建于佛教大兴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民国版《》记载:“唐时,庙宇毁于火,遂为白将军所据,立家祠”。[28]
山西太谷三台民俗村
北洸乡三台村,位于太谷县城西南十五公里处,紧靠山西省果树所生态旅游区,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是太谷县南山旅游发展的一部分。三台村现有178户人家,560口人,耕地面积3500亩,荒山林地面积1.12万亩。村内以种植果树为主,无一家污染型企业,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素来有“天然氧仓”之称。
村西南的两棵古柏,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介绍,枝叶茂盛、树干粗壮的是雄树,而枝叶光亮细密、摇曳生姿的是雌树,两树树冠相互交叉,远看就像一对情意绵绵、难分难舍的夫妻,故起名“夫妻柏”。行至村北,走进陈列着犁、耧、碌碡、耙、石磨、石碾等农村传统用具的展览馆,一件件带有厚重历史色彩的传统农具,展现出农业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瞬时,让参观的游客触摸到几千年的农耕史,体验到过去农民五味杂陈的生活。
近年来,三台村依托特有的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文化风情游和特色农业休闲游。为丰富农家旅游内涵,村内先后开发出古韵景观区:夫妻柏、观花台、知府塔、农料馆、旧村落、果窖群等景点。新开辟了休闲活动区:越野赛车道、中台游等旅游线路,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摘特色水果、采农家蔬菜、品农家饭菜、睡农家吊炕、赏太谷秧歌、玩童年游戏、看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各地众多游客到三台村品味农家生活、饱览田园风光。为了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村里还将投资新建一所700平方米的旅游接待中心,设置有大型会议室、就餐场所和带卫浴的标准客房,可同时容纳近400人用餐、100人住宿,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新村呼之欲出。近年来三台村先后被省旅游局、农业厅等单位评为山西最美旅游村、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2]
山西太谷万亩生态园
北洸万亩生态园区位于有“天然氧仓”之称的太谷县境内,坐落于嵯峨的凤山脚下,地形为半丘陵区,地域涉及南张、北张、南洸、井神、西山底等村,总占地面积1.5万亩,是北洸乡5万亩绿色产业带的精华展区和发展大生态产业经济的一枝奇亮之葩。园内枣果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二十万余株百年成林的新老枣树与十万余株苹果、梨、桃等北方10大类各色果树、120多个品种交错相映,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的绝佳去处。其中,红枣园区现以中国三大名枣太谷壶瓶枣、、为主栽品种,兼有葫芦枣、、、等100多个观赏品种,堪称太谷红枣博物园。[33]
山西太谷人口民族
县内居民,截止日零时(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间),全县总人口为241169人。其中汉族340816人,回族212人,满族92人,蒙古族24人,朝鲜族12人,壮族6人,彝族4人,藏族2人,维吾尔族1人。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共353人,占总人口的0.1 46%。[3]
山西太谷农特产品
山西太谷太谷饼
一种以白面、白糖、、、蛋清为主要原料的甜饼。这种甜饼的作法很好特殊。用蛋清将6成上等白糖和4成上等白面调拌成糊状,用勺子盛扣炉内,糊状自然融成圆形,上散芝麻,下抹胡油,用慢火烤熟。这样生产出的饼子达到了甜中有酥,不腻不硬的效果,很受人们的欢迎。这种儿饼子由于是太谷县独特产品,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它叫做太谷饼。   在历史上,太谷饼的行销地域已经大大超过了烤炉面饼和糕点的范围。大部分产品经过装箱邮寄、商客携带、车马运输等手段销于、、、、、等地。特别是近几年来,加工厂为满足人民需要,在保持传统工艺配料基础上,又有新的改进,实行了机械化生产,产量有了很大提高。[34]
山西太谷龟龄集
明朝即位(公元一五二二年)后,广集民间长生不老药。方土邵元节和陶仲文,从《去籍七笺》的许多滋补药处方中,取长补短,研制了一个处方,采用鼎升炼技术,制成了号称长生不老的“仙药”,取名“龟龄集”,献给皇上。嘉靖皇帝服后,果然身强体健,一连生了九个儿子,成为历代在位较长、享年较高的帝王。“龟龄集”因而被列为“御用圣药”,邵、陶二人也因献药有功,长期承宠,位跻三孤。
当时,皇宫的医药总管是山西太谷县人,又是的义子,邵、陶二人升炼仙药时他当助手。这个人告老还乡时,将“龟龄集”的处方带回,自己升炼服用,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后来,“龟龄集”处方辗转落入太谷县的“广盛药店”,此药便以商品销售。从此,“龟龄集”就成为太谷县的特产。  “龟龄集”疗效显著,被称为“补品之王”。据史料记载,太平军攻克后,天王洪秀全令其部将孙某,在攻克山西时要保护制造“龟龄集”、“定坤丹”的药店,并将成员和设备全部迁至南京。后来,因孙某中途阵亡,南迁计划未能实现。从这一史事也可看出这两种名药在社会所享有的声誉。[34]
山西太谷壶瓶枣
是山西省最好的枣品种之一,主产晋中市的太谷县,其枣实个大、皮簿、肉厚,风味甘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全国和山西省历次评比中屡屡中的。先后获“专家评优银奖”(1996年11月北京),“最受欢迎产品奖”(2000年1月),“中国名优果品”(2002年11月),“十大名枣”(1997年10月),“金奖”(2002年9月)。壶瓶枣原产太谷,国家林业局授予太谷县“”称号(2001年8月)。2004年进行了壶瓶枣产地无公害认定和壶瓶枣无公害产品认证,并于2006年9月向国家申报壶瓶枣保护。
壶瓶枣营养丰富,每百克鲜果肉中含糖30-50g,3.3g,钙41mg,磷23mg,铁0.5mg,含有各种有机酸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达380-600mg,居百果之首。壶瓶枣制干后,肉质细腻,久贮不干,制干率57.2%,干枣含糖量71.4%。壶瓶枣还是一种滋补佳品,中医认为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生津液,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及解毒等功效,在产区有“每日三颗壶瓶枣,身体强健不服老”的说法。[35]
.山西省文物局[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山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太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谷二手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