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马铃薯全国产量试管薯在大田里种植产量是多少

相关专题栏目
食品行业相关
中国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TEL.):63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奥体阳光天地G2-1132 邮编:350028您的位置: &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大田繁种初步研究别拿土豆不当粮食 土豆主粮化背后的国家战略- 中国日报网
> 今日要闻
别拿土豆不当粮食 土豆主粮化背后的国家战略
&& 来源:&& 作者:刘帅
[提要]&&施晓亮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在这次会议上,农业部与中国农科院提出,要用5到10年基本形成土豆主粮化生产和消费新格局。孙慧生加大了梁希森的信心,梁希森后投入数亿元,在家乡山东乐陵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化土豆育种基地,2008年,又在北京延庆投资建立30万多平方米的第二个育种基地。
  在内蒙古商都,来自山东滕州的工人正在希森集团的种薯大田里收获。  本报记者 郭建政 摄
用上优质的脱毒种薯,每亩土豆增收至少一吨。本报记者郭建政摄
  土豆是一种蔬菜还是一种粮食?这是个问题。
  1月6日,农业部透露,到2020年,土豆将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一直以蔬菜形象出现的土豆,居然要跟馒头米饭一起跃升为“主粮”了,小小的土豆里面,究竟蕴含着多大的能量?
  本报深度记者 刘帅 
  《今日德州》记者 李榕      
  土豆是蔬菜还是粮食?
  200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对粮食的定义,只提到玉米、小麦和水稻,并未提到被专家认为增产潜力巨大的土豆。土豆在中国粮食战略中,更多的只是“蔬菜”概念。
  而小小的土豆进入粮食的范畴,还要从5年前的全国两会说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凤莲联合多位代表提交的《确立马铃薯主粮地位 促进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的议案中,提出将土豆主粮化。
  负责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宣传的施晓亮告诉齐鲁晚报记者,郭凤莲曾经到德州乐陵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希森集团进行考察,一生关注“三农”问题的郭凤莲认为,土豆对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就在2014年6月,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余欣荣在衡水土豆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听取了中国农科院马铃薯主粮化项目组做的《马铃薯主粮化项目和衡水替代种植试验总体情况进展》专题汇报。作为企业代表,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在会上进行了发言。
  施晓亮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在这次会议上,农业部与中国农科院提出,要用5到10年基本形成土豆主粮化生产和消费新格局。
  “土豆主粮化”思路由来已久,余欣荣是最早的提出者和倡议者,中国农科院马铃薯主粮化项目组于2013年正式启动,组织食物营养所、农产品加工所等单位,联合多家地方研究院所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系统推进项目。
  施晓亮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其实土豆已经悄悄走进的生活。2009年,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土豆人均年消费量为50公斤。美、英、德、法、加等国人均年消费56公斤,均远高于我国的37公斤。
  但37公斤已经是高速增长的一个数字。2000年,这个数字是14公斤,2006年是31公斤。
  更大的潜力
  与农业部多次打交道的希森集团,在2014年初还应农业部与国家粮食总局的需要,撰写了《把马铃薯列入主粮 纳入国家粮食储备的建议》。
  “农业专家分析,受耕地面积、水资源、气候变化等因素变化影响,小麦、水稻、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土豆增产潜力远优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传统作物,全粉更全、价值更高、更耐储存。”建议中提到。
  在2014年6月的座谈会上,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一致认为,土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顺应国人营养需求、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有着其他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大力推进土豆的主粮化战略。
  “其实,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将2008年确定为马铃薯年,以提高公众对土豆在战胜饥饿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促进生产、加工、消费和贸易。”施晓亮介绍,联合国早已把土豆作为玉米、小麦、水稻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甚至提出未来世界出现粮食危机时,只有土豆可以拯救人类。
  2011年,南开大学发布我国粮食供需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未来中国总人口将保持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约600万人。按200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99公斤测算,仅满足新增人口的粮食需求就需要每年新增24亿公斤供给。虽然中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进口并没有减少。 
  农业部很早就认识到土豆对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作用,2006年出台的《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认为,土豆产业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土豆已成为我国包括大豆在内的第五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生产国。
  “但我国土豆亩产量比较小,平均亩产才960公斤,在世界排名第92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土豆可以达到亩产三四吨甚至五六吨,这种增长潜力是水稻、小麦、玉米没有的。”希森集团乐陵基地总经理孔海明介绍。
  “土豆抗旱、适应性强,全粉能储存十五年,习总书记强调自己碗里要盛着自己的粮食,土豆就能在这上面发挥作用。”施晓亮说。
  主粮化还有很长的路
  1月11日,在希森集团员工餐厅,齐鲁晚报记者见到了就餐者手里的紫色馒头,由希森集团生产的紫色土豆全粉和小麦粉加工而成。这样的馒头,在德州希森大酒店卖到2.5元一个,2014年春节,20多天就卖出了37.9万元。
  在施晓亮看来,很多人还坚持传统的饮食观念,仅仅把土豆当做蔬菜。
  “中国要想推广土豆主粮化,一定得本土化,一定得制作成馒头、面条、煎饼、点心等食品,让老百姓天天吃土豆是不可能的。”
  “主粮化分别在生产方面和消费方面提出要求,生产就是将‘土豆与三大主粮协同发展战略’,放在与三大主粮同等重要的地位。消费方面,要筛选出土豆主粮化产品加工适宜品种,用全粉生产馒头、面条、米饭等主食。”在施晓亮看来,这才是将土豆主粮化的重要一步。
  如今,希森集团已经在北京延庆基地、济南珍珠泉宾馆、德州希森大酒店推广土豆全粉制作的土豆宴。
  然而,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土豆的营养价值如此丰富。施晓亮认为,“土豆低贱”的根深蒂固的观念需全面转变。“0.25公斤的新鲜土豆够一个人一昼夜消耗所需要的维生素,特别是土豆中含有禾谷类粮食没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土豆还是一个矿物质宝库,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特别是镁与钾的含量高,500克土豆的营养价值大约相当于1750克的苹果。”
  施晓亮告诉齐鲁晚报记者,政府和企业要用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帮人们认识到这点,“企业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大。”
  “三家酒店的土豆宴就是要引导人们将这种观念转变过来。”施晓亮说,“现在中国所产土豆的约90%只能当做蔬菜用,顶多加工淀粉,加工全粉的土豆才是主粮。”
  “希森集团在内蒙古等地有30万亩种薯种植基地,因为机械和人工收割导致很多种薯残破,我们就加工成全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主任王凤忠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并不是在馒头中掺入土豆全粉就是主粮化,土豆全粉占到以上才算,这方面我国还有一些路要走。”
  被看中的商机
  “我国土豆亩产不高,与种薯未进行有效脱毒有关。用上优质的脱毒种薯,每亩增收至少1吨。每个土豆都带‘毒’,但不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毒,而是影响叶片生长的毒——卷叶病毒、花叶病毒、外病毒等,感染后会影响块茎的产量和质量。”孔海明对齐鲁晚报记者说。
  施晓亮认为,让全国一半的种植面积都能用上优质高产的脱毒种薯,按每亩增产1吨的最低值估算,一年至少能增产4000万吨,这对于农民增产增收、国家粮食安全都非常有意义。
  在希森集团乐陵基地,挂有“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牌子,这一相当于的“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心,为何花落希森集团?主要源自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的兴趣。
  很早就入选“胡润排行榜”的梁希森,名字并不那么出名,此前并未涉足土豆产业。1999年,北京玫瑰园别墅因经营不善被破产拍卖,梁希森收购后成为新主人,此后楼市回暖,这一选择使梁希森得以入选“胡润排行榜”。
  就在房产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梁希森将目光转向土豆育种。2001年,梁希森陪小女儿去肯德基吃饭,不经意地询问制作薯条的土豆是哪里生产的,对方一句“进口”的让梁希森产生一些想法。
  梁希森随后查询资料得知,虽然我国土豆产量第一,但单产水平非常低,主要原因就是种子不行。在国外,都是由专门的机构来培育脱毒种薯的,梁希森觉得这是一个商机。
  2005年,梁希森通过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找到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土豆专家孙慧生。
  孙慧生曾参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土豆育种,在山东农科院工作期间,育成适于山东省气候条件、对日照反应为中性的土豆品种系列:鲁马铃薯1号、2号、3号、双丰4号和5号品种,并引种鉴定推广了鲁引1号。其中鲁马铃薯1号198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孙慧生加大了梁希森的信心,梁希森后投入数亿元,在家乡山东乐陵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化土豆育种基地,2008年,又在北京延庆投资建立30万多平方米的第二个育种基地。
  对于希森集团来说,最大的成就就是拿下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个中心2007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在希森集团挂牌成立,是全国唯一一家。
  农业部土豆主粮化的消息,无疑给像希森集团这样的企业带来了利好。
编辑:小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大田繁种技术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大田繁种技术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是通过脱毒试管苗在网棚中生产出来的,不但成本较高,种植户难以接受,而且因网棚内温湿度不易调控,使试管苗结薯数量少、块茎小、抗逆性差,受网棚面积及成本所限,规模化生产量小。为了降低成本,缩短脱毒良繁时间,简化脱毒马铃薯良繁程序,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马铃薯研究室2005年将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定植到大田和网棚里,进行对比繁种试验。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铃薯亩产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