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丢书”是噱头还是真的宣传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

地铁丢书漂洋过海来中国,学者讲话网友点评_中国政协_中国网|||||||||||||||||
地铁“丢书”能捡回曾经的阅读习惯吗?
  上下班途中,在地铁里拿本书或者拿份报安静阅读,是许多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昨天,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一场“丢书大作战”活动引起了人们关注。举办方在地铁、航班、顺风车“丢”下了1万本书,呼吁更多人利用通勤时间开卷读书。不过也有乘客提出质疑:“在早晚高峰人挤得都转不开身的地铁里,这场文化秀是不是选错了地方?”
  地铁“丢”书选错地方?
  昨天一早,上班族邱先生在北京地铁二号线“意外”捡到了一本《摆渡人》,“看了一路,心情好了很多。”邱先生遇到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丢书大作战”,发起方就是曾策划“逃离北上广”活动的新世相。据悉,昨天早上8时起,有10000本书被丢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参与者不乏鲁豫、徐静蕾、黄晓明等各界名人。每本书的扉页都带二维码追踪系统,扫码可查看这本书的漂流轨迹和此前读者的留言。
  但对于突然出现在车厢的书籍,赶早高峰的乘客有着不同的看法。
  记者在14号线、7号线和5号线随机采访了18位地铁乘客和4位地铁一线站务人员,询问其对于公共交通投放书籍的看法,16位表示愿意翻看这些书,但也有两位不同意通勤阅读。
  一位在东直门地铁站捡到图书的女士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谁用书占了座儿,但后来发现是被‘丢’的书。拿起来发现其实并不想读下去。关键是,地铁那么挤,哪有空间看书。”一位网友认为:“活动更像是凑热闹。在地铁上的零碎时间,手机阅读更现实一些,因为高峰时段缺乏展开纸质书阅读的空间,而低头看手机的人,有很多也是在读电子书,并非都是以微信打发时间。”
  “这个活动初衷很好,但似乎忽略了北京实际的交通出行情况。”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记者,“比如,在北京早高峰的地铁上几乎是难以读书的,活动选错了时间、地点和人群。”
  回应:发起这项活动的新世相公司介绍,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三地通勤工具的拥挤程度,所以“丢”书时特意选择非高峰期,尽量减少扰乱公共交通秩序。
  记者了解到,倡导在通勤时间读书,本市地铁公司曾有一些尝试。2015年,京港地铁与国家图书馆共同创意发起大型公益项目M地铁?图书馆,开放部分国家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主打电子阅读,长期免费为公众提供优秀图书和相关主题的阅读活动。开馆至今,50册电子图书的免费全本阅读资源开放,吸引了近19万地铁客流阅读。京港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也是倡导乘客在地铁中阅读的出行习惯,增加地铁里的文化气息。
  书能“丢”到爱看书的人手里吗?
  10000本书被丢在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这些书最后的命运如何呢?网友晒出的照片显示,丢在车厢里的书,有的被乘客视而不见,有的直接被地铁保洁阿姨收走。“娱乐果然是个圈,但请放过书。”“会不会有人看完直接扔垃圾桶?”“没准吸引收废品的人涌入地铁!”网上关于“丢书”活动的各种调侃层出不穷。
  类似在公共交通上发起的图书交流活动,2012年就出现在北京地铁里。当时,机场线等线路投放了一批图书,方便乘客阅读。但一位参与者直言:“可能因为投放量有限,效果并不理想。最受欢迎的是旅游类的图书和杂志,一些专业书籍少人问津。”
  回应:新世相公司相关负责人称,这次活动的出发点就是希望更多人可以翻开书读下去。“这个活动不会结束,每一本书我们都有一个独特二维码,捡到书的人扫码就可以进入一个网页,里面都是这本书曾经的拥有者,大家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目前追踪到的情况是,已经有7500余本书开始了分享之旅。”
  同时,这位负责人透露,一些出版社已经开始联系谈合作,希望投放更多好书到公共空间。考虑到阅读环境等因素,投放的图书将以文学、文化和科普方面书籍为主。
  书香能否遮“秀”味儿
  这次“丢书大作战”,其实也是舶来品。前段时间,《哈利?波特》中赫敏扮演者艾玛?沃特森的一条推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她参与了一个读书分享活动,带头在伦敦地铁里随机丢了100本书,通过这种方式鼓励人们利用通勤时间读会儿书。
  昨日一早儿,黄晓明、徐静蕾等明星也纷纷在微博上发起该项活动的中国版――“丢书大作战”。随后张静初、张天爱等艺人也陆续响应该活动,在微博上晒出自己丢书的照片。
  乘客王女士是典型地铁通勤族,她说:“网上确实看到了不少明星的照片,书就是他们手里的配角,几乎都看不清书名。这宣传听上去出发点确实不错,但细想就是作秀成分有点大。”
  回应:对于“秀”的说法,活动主办方新世相负责人直言:“做活动的目的之一是鼓励大家通过阅读,与陌生人开展善意交流。同时作为一家企业,也是希望能够带来一定知名度。”
责任编辑:董容语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书”只是噱头 “丢书”折射了复杂文化生态
  |  来源: 新京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慕容
国内的“丢书大作战”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今天被当成笑话惹人反感,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活动里,“书”只是一个噱头,而其营销的目的则完全与“书”无关。更像是出版商和造纸厂的一厢情愿。
让人反感是因为与“书”无关
看了许多关于国内“地铁丢书”活动的评论,多是对这一活动本身、组织方、甚至参与明星的无情嘲笑。当然也有支持者说,这个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营销的手段,不必由此讨论公众号的目的,人家就是要做活动的,只要没有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就行。
但总觉得,都没讲到点子上。国内的“丢书大作战”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今天被当成笑话惹人反感,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活动里,“书”只是一个噱头,而其营销的目的则完全与“书”无关。更像是出版商和造纸厂的一厢情愿——否则,也不会让那么几个并不被公众认为有阅读习惯的明星来推广这场营销。
但借此批评中国人在地铁里不读书的逻辑,同样是架空了现实语境。作为移动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现代人不爱读纸质书很大程度上与科技、产业息息相关,不必动不动上纲上线。
话又说回来,纸质书销售下滑,电子阅读占领市场,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一种传统的消逝总是令人惋惜的。纸质书寄托的更多是对文化的崇敬,或者说对快节奏生活的反抗。这种活动当然不能改变阅读习惯,也不能提振阅读水平,但用这种方式让大家记得纸质书,记得与世俗生活有点距离的经典,超越一点的崇高与悠久,也未尝不可。
复杂群体使活动没有针对性
还有人挖苦这个创意是从外国偷来的,不是原创。这种说法其实也是一种线性思维,把维度延展开去,会发现问题不在于“创意”,而在于文化传统和阶级背景。读书,尤其是作为消遣的读书,历史上曾作为一种中产阶级以上的趣味。在英国伦敦,这个500年的中产阶级之都有着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群体,能够产生这样的想法并能够成功落地,符合其社会群体特征和发展阶段。
而我国的都市白领和西方的“中产”语境差异颇大,可以说接受“丢书”的对象千差万别。营销号可以只告诉你,在大城市的地铁中“丢书”很有趣,但稍有生活阅历和思辨能力的人应该心知肚明,作为人口结构最为复杂,运动节奏最为快速的都市交通工具上,有趣味阅读纸质书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而你完全无法用经济收入来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阅读习惯,甚至受教育程度相当的群体中,阅读差异也是千差万别——当然阅读量普遍低下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小小的营销活动,可以折射出社会生态的千副面孔。“丢书大作战”被社交媒体放大后,我们看到知识精英们冷嘲热讽了,但实际上,关注这样一个事件的群体除了追逐新闻热点的媒体,可能也就只有关注文化生态的知识群体了。而在这类话题中失声的,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再想得远一些,也许话题背后的人和群体,才是每个社会议题里最值得探究的对象。
□大嘟、团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读书的宣传标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