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是在传播学 使用与满足知识还是满足人们的窥私欲

标签列表--百度百家
一位背负KPI上位的职业经理人年底的心情,谁都能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破坏游戏规则。
内容付费这么火,它的春天真的来了?还是说只是集体狂欢的炒作?这种热潮能延续下去吗?
内容的贩卖与收费其实是圈子文化
能够让用户心甘情愿付费的内容,同样可以起到运营、管理和聚合的作用,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才会让用户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内容付费是未来的趋势吗?所谓的“元年”自然发生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如果内容付费是趋势,为何身边的人宁可给网红打赏都不愿付费阅读?
你会有无坚不摧的信仰,让你永远继续。”
社会发展必然会造成很多行业产生新的形态,而那些坚持应该为内容付费的人,很多时候只是守着一个只能代表过去的牌坊抽泣。
互联网时代,有情感关联的人成为交易核心,知识本身不再高高在上,而变成了个人用来服务他人的资源。
这种基于人格的知识交易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其实哪种交易又不是“社交”呢?
让用户感到困扰的是内容付费模式的不健全、付费方式的不统一以及内容质量的良莠不齐。尽管内容付费模式渐成趋势,但其中存在的种种乱象让用户仍对付费...
叫嚷着要收费的内容自己先看看,到底值不值这个价,到底好没好得过段子手。
相关作家AUTHORS
关注互联网前沿、文化、人物与创业。
南七道关注全球年轻人的互联网生活方式。
TMT资深评论人
媒体人 科技专栏作者
文章排行TOP ARTICLES
盘点现下风头最劲的“内容付费”平台:伸手党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分答的“消失”似乎显得有些突然。
  这款出自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之手的问答类产品,在经历今年五月底王思聪等名人入驻后,迅速爆红,直到6月底宣布获2500万美元A轮融资。但一周前分答悄然“下线”,不仅新老用户无法注册登录,其公众号及APP也无法访问。
  对此,分答母公司在行CEO
助理吴云飞向腾讯科技解释称,此次“下线”仅仅是因为技术升级。至于重开日期,吴云飞只表示“很快,尽快”,并称详细的时间表当前不太合适透露。
  一些业界人士猜测,分答可能遇到了来自外界的“不可抗力”抑或是重大内部调整,但诸多猜测至今并未获得分答团队的任何证实。
  与下线一周相对应的是关注度持续下跌。根据百度指数,哪怕是近一周内的最高峰8月15日,分答的百度指数也仅有1892,
距离5月30日的最高点23467,仅仅过去了两个多月。曾经的“爆品”分答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生于“大V”
  作为一个不算新的类别,问答类产品从百度知道开始就已为人熟知,但直到知乎崛起,问答类产品才真正脱离附属工具的范畴走进主流。与免费的知乎不同,分答虽然也主张对知识的共享,但更多开始强调对知识的价值变现。
  在分答的模式中,回答者设定金额,被提问后,回答者通过不多于60秒的语音回复获得所设定收入;此外,其他用户可通过1元的价格对问答进行偷听,提问者和回答者各获一半分成。
  为用户带来经济利益,在分答模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由免费到收费过渡,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对此,分答的手段比较讨巧,通过邀请王思聪、刘慈欣、章子怡等“大V”,成功加快了这一进程:分答关注最高值的5月30日,距离5月15日产品上线仅半个月。
  这与新浪微博的发迹似乎同出一辙。
  在引领分答走向“巅峰”的路上,支撑其高估值的并非果壳网以往主打的科普类知识,反倒是更偏娱乐化的“大V”带来的绯闻。这类“知识”一度令分答成了好事者们堂堂正正窥探名人生活的工具。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大V”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收入,诸如王思聪通过回答32个问题拿到了23.8万的收益,因痛批《小时代》电影引发关注的编剧史航则在9天拿到了4万元。拿到的收入金额其次。另一方面,拿到收入本身引发的舆论效应又各自发酵,第一批用户也由此而来。
  由此可见,在爆红初期,与微博一样,分答通过“大V”收获了高关注度并迅速聚集起较为庞大的用户群。但可惜的是,普通用户的人格并未过多凸显,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提问者和偷听者对“大V”绯闻花边类消息的“窥私欲”。
  答主收入两极分化
  幸运的是,作为创始人,姬十三早已意识到这一弊端。
  在6月底的融资发布会上,姬十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明星带来的高峰肯定会过去,分答要回到专业服务层面,提供真实的价值感。而姬十三所谓“真实的价值感”,与此前果壳所显现的气质并没有太大差距。
  这从分答所从属的“在行”可见一斑。姬十三在分答出现之初,就表示分答即“在行”的mini版,而在行主打的1v1私下付费交流模式更接近于一种线上咨询,其平台专家即“行家”大多是各个垂直行业的真正专家。沿袭这一理念,在分答爆红的同时,在行的“行家”也陆续被导入至分答,并带来一部分对“绯闻”不太在意的用户。
  但“不幸运”的是,分答的爆红似乎严重超出了姬十三的预期,分答和在行的这两部分答主及由此带来的产品定位也出现了颇为明显的分化;尤其在6月底姬十三声称要回归“专业”后,答主们开始感觉到一些异样。
  一位曾在分答排行榜上排名100左右的答主告诉腾讯科技,对他个人而言,6月底开始的衰退已经十分显著的体现在收入数字上:在6月底前,其分答平台收入常常有500元左右的日进账,但6月底开始,尤其是7月初,其日进账则骤然回落至不到两块钱。
  “这主要是因为没人提问了,以前的日提问量在20-40个,6月底之后几乎完全没有”,他解释称。此时爆红初期的明星效应正迎来下滑,被寄予厚望的第二批用户即各个垂直领域的答主,由于缺乏掏腰包的提问者,也开始逃离平台。
  而另一位在7月注册分答的用户告诉腾讯科技,答主们在7月并非都丧失了收入,“大V”、“中V”依旧拿走了平台大半流水,还有一部分较为知名的“行家”,也有稳定的收入进账。但他也认为,此时的分答对新用户,无论是答主还是普通用户,吸引力都在下滑:定位摇摆带来的内容危机已经让不少老用户丧失好奇,而一般答主缺乏来自平台的资源支持,也令分答变得不那么友好。
  尴尬的“讨论区”
  此时,分答团队在7月底开始尝试另一条路。
  在7月底更新的新版本中,分答上线了同题讨论功能,而这一功能完全撇开了原有知识付费的逻辑,采取讨论内容免费查看的模式。不仅如此,这一模式模糊了“大V”和普通用户的差别,二者的地位首次在产品中做到平等。
  分答团队的目的也显而易见:希望通过讨论形成一定社区意识,解决回流难问题的同时,也可让分答由“大V”为中心变为相对可控的以话题为中心。然而这一功能值得商榷:
  1、分答坚持的语音回复,在讨论中并不占优。由于讨论中需要较为频繁的查看信息,语音反而不太友好。在成为语音版知乎后,分答可能已经丢了自身优势。
  2、中高端答主的积极性。缺乏经济利益的,很难让中高端答主形成参与讨论的粘性。最终很有可能形成普通用户希望与中高端用户“平等”,中高端用户却无意的局面。
  3、专业性有所降低。中高端答主的缺位很有可能让讨论缺乏专业性。
  根据三节课的统计,从同题讨论测试版开始,到8月1日,最爆款的一个问答是“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60秒,你想对这个世界说些什么?”回答者有8380人,听过的有179796。除此之外,分答讨论板块的其他“爆款”也大多和“专业”无缘。
  从产品思路上细究,无论是因“大V”爆红还是此后推出的讨论区,有意无意间,基本面向的都是普通用户;但分答一直想做的专业定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之打架。
  走向何处?
  在这种摇摆之中,分答愈发尴尬:对于真正希望拿到专业咨询的人来说,60秒的语音时间大大限制了能承载的信息量;对普通用户,一个语音版的微博真的有必要吗?
  据了解,此前有自称是分答内部人士的人曾爆料,此次更新有可能将上线“悬赏”功能。在悬赏功能中,原本提问者向答主提问的模式变为答主自由选择问题,只要答主多劳,就会多得。
  这一产品形态几乎可以看做是百度知道的语音版,虽然在专业性上有所妥协,但在坚持知识变现的同时,可能会为一般答主带来更为稳定的收入,用户粘性也会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针对60秒的限制,分答联合创始人曾经告诉腾讯科技,作为补充,分答还会有免费的追问,15分钟电话语音聊天,以及在行线下1对1模式。这样一种对平台问题的分层,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承载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产品形态上与在行继续保持区分,不至于左右互搏。
  不管怎样,分答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已经向业界展现了一些知识变现的可能。作为一款快速爆红又快速遭遇危机的产品,如今的分答,最迫切的还是需要证明知识变现的可持续性。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下载中关村在线Android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 iPhone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Windows8客户端
成为中关村在线微信好友被王思聪“带女友做人流”炒火的“分答”,是在传播知识还是满足人们的窥私欲?_网易财经
被王思聪“带女友做人流”炒火的“分答”,是在传播知识还是满足人们的窥私欲?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被王思聪“带女友做人流”炒火的“分答”,是在传播知识还是满足人们的窥私欲?)
  这款“现象级”产品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探讨和聊聊的地方。
2016年5月,如果要选择一款月度最火的产品,分答应该当之无愧。
这款经由果壳网旗下“在行”团队开发出来的产品从5月中旬上线以来,已经持续在朋友圈火爆刷屏了2周以上。无论你想不想看到,很多人的朋友圈基本上已经被“分答”刷屏。
而,在最近几天内,它再一次大量登上了各种媒体、自媒体的头条,原因则是来到了分答,且仅仅在花费近30分钟回答了32个问题后,就已经赚走了近20万元。
这样一款“现象级”产品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探讨和聊聊的地方。
三节课的评论和内容向来都以技术路线分析为主。所以我们还是重点谈技术,不谈价值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分答。
分答的产品设计与逻辑
分答这款产品其实不是纯创新产品,应该说国外的tiptalk和wiselike都能找到一些分答的影子——当然知乎Live也有它们的影子。
但这并不是说分答做的不好,相反,在产品逻辑和运营策略上,分答表现出了很强的操盘功底,有很巧妙的设计,也依靠其产品上的自驱力做到了近一个月内“刷屏级”的效果。
从产品设计的核心逻辑来看,分答涉及到的用户有三方:提问方、回答方、偷听方。主要业务逻辑是:回答者设定一个自己接受提问的价格,提问者付费定向向某个回答者任意提问,回答者通过最高不超过60秒语音完成回答后,即获得提问者之前支付的收入。
假如只到这一步,分答看起来跟此前的“值乎”并无太大区别。
然而,分答最有意思的一个产品机制,是下面这个:
自回答者完成了某个问题的回答开始,该答案可以被任何人花费1元进行偷听,经由偷听获得的收入,将由问题的提问者与回答者共同平均分享。
60秒语音回答,提问回答皆可获得收入,任意答案均可付费一元进行偷听……这一系列产品机制让分答这款产品看起来自驱动力十足,因为——
提问方可以赚钱,且真的很可能是:只要你提问到位,躺着都能赚钱。
举例,有个姑娘问了王思聪下面这个问题,她花了3000块。但是因为这个问题后来被13889个人偷听,每个偷听的人要花1块钱,然后会有一半分给提问的人,一半会分给王思聪。
结果就是这个叫曾进的姑娘因为别人的偷听赚回了6000多块。提问的费用不仅被众人分担,而且还赚了一倍多。
回答方获得乐趣与收入,有人花钱问你问题,而你只要一个60秒的语音作为回答而已。同样,这个回答完成后,你也有机会可以“躺着赚钱”了。
偷听方则满足了偷窥癖好,平时很难启齿的问题,例如“王思聪你啪啪啪喜欢什么姿势?”这样的问题有人帮你问好了,你只要花1块钱听一下就能小爽一把,又不会怀孕!
这当中,几者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提问者因为有赚钱的动力,所以愿意分享,而且没有任何风险,因为回答者48小时没回复钱会退还给提问者。
偷听者总是会陷入“好奇害死猫”的游戏中。
回答者看一帮人为了自己的60秒语音忙得不亦乐乎,自然也就乐得花枝乱颤。
所以说,作为一款产品,分答逻辑上不复杂,产品形体也不复杂,自运营潜力很高。
然而,也恰恰是这样的机制,让分答看起来有了一些纠结。
1234下一页阅读全文
本文来源:投资界网站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答,更像是IP变现而不是知识变现 - 简书
分答,更像是IP变现而不是知识变现
如果说最近互联网最近比较火的话题,除了直播,那便是「分答」这样的产品出现,那么我也聊聊我的一些看法。众所周知,果壳深深扎根在知识领域多年,积累了不少的用户,都有各自的社群文化氛围,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但在商业化的道路上,除了广告、活动、出版等常规方式,一直没有探索出结合自身产品和用户属性的商业化模式。不可否认这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价值,但知识社区产品的商业模式,一直是这类产品做大后最头疼的问题。直到最近,刷爆朋友圈的「分答」让所有人看到了一些希望 —— 知识变现的可能性。分答如星火般呈现出燎原之势,吸引了众多互联网从业者的眼球,乃至波及到网红圈、娱乐圈产生了更大的影响。除了果壳的「分答」,知乎的「知乎live」,还有之前自媒体领域的罗辑思维的「得到」,还有罗胖和分答战略合作推出了罗辑思维专区。这些产品其实在做的都是「知识变现」这件事情,只是方式方法有些不同。可以说「分答」的产品逻辑是自带很强的传播属性的,产品轻量,依靠微信传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诉求,这几点对产品的扩散传播都起到很大作用。当然回到产品逻辑上也很巧妙:1.加入成本和门槛低。这对前期冷启动来说很重要。微信登录后填写简单信息,一键分享。2.创作负担和成本低很多。一个有价值的人从「主动输出」变为「被动输出」,让一个人说出自己的价值,变为大众去挖掘这个人的价值。3.「60秒语音」,60秒的上限不会给回答者太大压力;被微信培养的语音习惯使得回答问题不用再吃力的打字;相比较文字被截图复制,天然自带加密属性的语音使得泄密成本增加,使得1元钱的分成机制得以更好的运转。还有就是产品套入了一些商业市场的逻辑,其实也就是人性:1.市场供需关系,稀缺资源有理由有资格收取更高价格。作为大网红和名人回答是稀缺资源,产品中利用金钱来作为平衡,当然未必是他们在乎这个钱,只是作为门槛和成本,就像筛选简历一样去掉非名牌大学。反观「知乎」这款问答产品,邀请回答作为机制,一个人愿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看心情」,而在「分答」除了「看心情」之外,还会看「想不想要这个钱」。到嘴边的肉,王思聪也会想吃的。2.创造「提问」即是一种「投资」的新玩法。「神来之笔」的创新。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过程,人对解决问题的追求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提问」本身并不缺乏动机,相比为什么去「回答」才是更缺乏动机。像早期「百度知道」怕没人回答,提问是可以附上悬赏金的。后来的「知乎」可能在运营产品的上改善了「我为什么要去回答问题」,但依然很多问题下面是空白。有人出于对喜欢这个大v的动机,有人确实有疑惑想被解答,在「分答」多了一种:利用「提问」赚钱的动机。发展到后面,人们从绞尽脑汁去回答一个问题,分离出一部分人绞尽脑汁去提出一个「好」问题。这个「好」是引号的,这个后面会讲到。3.「1块钱」偷听,人性的「窥私欲」「好奇心」很多人已经说过了,但为什么这个价格是「1块钱」,以及是否听所有问题都是「1块钱」,毕竟有个问题好几千,有的几块钱。「窥私欲」值多少钱,没人可以说清楚,对这个东西的认知没有参照物,也就是没有价格「锚点」。a.通常没有「锚点」的人们如何定价,会考虑付出的成本是否大于这个价格。你可能可以用别的方法得到问题内容,但想想就1块钱的事儿,何必呢。b.人通常的认知逻辑是,这个问题的「提问者」花了100块钱,而我只需要1块钱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内容,这种心理下你花了钱,但是你的感觉是赚到的,这就是价格「锚点」认知偏差。所有问题是否都应该是「1块钱」。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有的问题可能10块钱也有相同数量的人会听。那么能否优化,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是如何给知识定价,我觉得用产品机制和用人工都很难解决。所以我认为目前来看,给「知识」定价很不现实,但是「资源」是可以被定价的。就像上面说的大v的回答,价格是可以确定的。我想这可能也是之前「知识变现」迟迟没有找到突破口的原因吧。至于有人提到「教育」行业,你可以仔细想一下它们其实「买卖的是资源」。「1块钱」,在这个买不了吃买不了穿的年代的我们,能买到什么,何况对于有些人来说1块钱可以忽略不计。但你放到中国偏远地区贫困山区,可能他们会觉得很贵,但不重要,产品目前的用户群不是他们。为什么提到贫困山区,是因为我想到,如果把1元改为1.5元,多出来的5毛钱捐助给贫困的孩子们,让渴望知识的他们更容易的获取知识,一举三得。商业利益绑定公益,对知识的尊重感,更深的价值观。建议「分答」可以考虑作为活动来做。分析完了一通产品,最后回到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我认为「分答」更像是IP变现而非知识变现?目前来看,若只当「回答者」,这并不是一个人人都能玩得转的产品,更多的人可能因为体验门槛低而尝试,但并不能长期的玩转下去。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玩转「回答者」这个角色呢?有影响力、有话题和内容可被消费的人、有粉丝、有人气的人。对于那些同样有知识有见解,但却缺乏话题性和影响力的人,目前的产品机制是很那难从这个平台中脱颖而出。产品发展到后面,很可能会逐渐围绕大v、名人作为核心。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只能作为「提问者」或「偷听者」这样的消费者存在。当人们提问和偷听的时候,本质上是在「消费跟这个人的相关的内容」,并且是「当事人回答」的独家内容。在这个时代,当人们提到「王思聪」的时候,这个词更多的已经不止是指代一个人的名称,你脑海浮现出「国民老公」「网红」「投资人」「电竞」等等无数内容和标签。与其说「王思聪」是指那个人,不如说「王思聪」其实是一个内容符号。所以其实可以把围绕着他的所有内容理解为「王思聪IP」,并且他用「分答」也代表他是愿意被消费的。这就好比,作为普通人已经在媒体新闻和微博上经常消费「王思聪」这个免费IP,有一天这个IP在「分答」提供了一项增值服务:花钱直接向他提问,并且消费这些问题也是需要用钱购买的。所以对于这些大v、名人来说,他们需要依靠各种媒体、微博等其他途径输出内容,获得人气和关注度。他们可以用「分答」跟粉丝的沟通继续积累人气和关注度,也可以作为收割粉丝价值的途径之一,「知识」在这个场景中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上面文中提到绞尽脑汁去提出一个「好」问题,这个「好」不一定代表「知识」,比如「罗老师,你最害怕回答的问题是什么?」「王思聪你的择偶条件是什么?」,我更认为那是开阔你的「视野」,而不是「知识」。很多问题偏向的是八卦猎奇,「提问」的投资分成机制也使得有的人更趋向抛出一个劲爆、吸引眼球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也更喜闻乐见的消费这样的内容。我认为一个称为「知识变现」的产品应该围绕「知识」作为核心,目前「分答」俨然已经脱离了这点。所以我认为「分答」看起来更像IP变现,而非知识变现。本文由 PMCAFF 产品经理社区作者 @王辉
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际传播能力 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