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幼儿自控能力差的表现的表现,缺乏幼儿自控能力差的表现怎么诊断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小米今年8岁,在学校上课时,心情好时能认真听讲,并积极举手发言;而当其心情不好时,不但不听讲,还打扰旁边同学,就算老师向他提出简单的问题,他也不肯回答,甚至还钻到桌子底下。另外,小米经常因小事儿大发雷霆,要求别人对其百依百顺,若稍有不顺就大哭大叫。
  专家诊断
  小米的例子比较突出,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经常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容易冲动、外露、可控性较差的情感特点。这是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自控能力差表现多样,也相当普遍,包括随便乱发脾气、无故招惹别人、做事缺乏坚持性等。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业、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专家分析
  钱志亮北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特殊教育系教学主任
  产生原因:
  一、与孩子的自然生理发育有关。孩子的年龄较小,情绪的兴奋难以控制,因此表现出自我自制能力比较弱。
  二、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孩子社会经验不足,所受的教育不够,这些都影响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完善。
  矫正对策:
  孩子还小,不知从何做起,这就需要父母对其进行引导,父母在引导时需把握以下原则。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要教会孩子自控,首先要向孩子展示自控,生活中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的自控力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自控力的形成。
  二、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靠家长对孩子严格的要求和反复的训练。首先,要有规矩。父母需要为孩子架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不准做那些他无法控制的事情。其次,让孩子学会自己负责。可以在孩童时代使用自行负责和违者受罚的方式管教他们。最后,有适当的惩罚。孩子若不尽责,就限制他的自主权,不过方法一定要积极,让他们抱有希望。
  三、以理服人,巧用激励。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另外,父母在激励孩子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如孩子被选为班长后,父母可以在夸奖孩子“真棒”的同时告诉孩子,今后该用班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起良好的带头作用。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会对孩子产生更强的激励作用。
  四、延迟满足,学会等待。要让孩子在培养时间观念中学会等待。当孩子的有些欲望不能立即满足,而过一段时间得到后,就能形成等待的习惯。
  商报记者邓琳/整理
  (E-mail:qianzhl@)
(本文来源:
没有相关论坛帖
更多相关搜索: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用户名:密码:
评论180020条
评论89104条
评论69173条
评论61612条
评论58888条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关注微信公众号: jiatingertongjiaoyu
  回复“资料”,5000G资源直接领取
  60年代,沃尔特&米歇尔曾在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
  实验对象是一群4到5岁的孩子。研究人员把他们带进一个房间,房间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有事情要离开一会儿,如果他们回来的时候,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两颗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吃掉了,则没有奖励。
  大多数孩子只能坚持30秒。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了15分钟,直到研究员回来。
  十几年后,Walter Mischel做了跟进的调查,发现等待时间长(前1/3)的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超过等待时间短的孩子,而且差异相当明显: 他们的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分数比那些等待时间排名垫底(倒数1/3的那部分)的孩子高出了210分(当时SAT满分为1600分)。
  事实上,这些等待时间长的小孩,不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有更佳的表现,而且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优势:他们面对困境显示出更好的自控性并较少做出不成熟的举动;他们更能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如毒品等);他们的社交能力更强,说话更流利且有条理;他们显得更聪明和自信。
  这里是“棉花糖实验”完整视频
  这个实验也可以在家里做哦
  1、通过游戏提高儿童的自控能力
  自控力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条件之一。研究表明,4~6岁时培养儿童自控力的关键时期,而游戏是提高幼儿自控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木头人游戏、站岗游戏、老鹰抓小鸡游戏、小猫钓鱼、拼图游戏、搭积木游戏
  2、让孩子学会等待
  调查发现,法国的孩子不仅仅在餐厅表现良好,他们在其他地方也不会乱发脾气。法国父母也很少因为他们孩子在旁边吵着要什么东西就匆匆忙忙挂上电话;你也不会看到他们房间被孩子的杂物或者玩具搞得一团糟。
  因为法国父母会重点教育教育孩子一个行为――让他们学习等待,而这增强了孩子的自控力。
  法国孩子吃饭很有规律,一日三餐按时,大概下午4:00会吃些零食。而很多国内的孩子好像一整天都在吃零食,所以当吃饭的时候,他们很难安安静静地等着。
  他们也许没有刻意教孩子怎样学会耐心等待,但是他们家庭里所有准则都意味着“等待是一个良好的行为”,这增强了孩子的自控力。他们也会给孩子买糖果吃,但是孩子们只被允许在专门的茶点时间才能吃糖,这意味着他们每天都要等很久才能吃到糖。
  3、让孩子学会等待换个角度去看待你需要“延迟”的事物
  米歇尔发现了影响自控力关键的一个因素:你是否能够改变对于“诱惑”的认知,也就是说,你能否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你需要“延迟”的这件事。
  我应该早点睡觉,但是我还想再看看手机......
  我应该多做点运动,但是我今天太累了......
  我应该少吃点甜食,但是我抵挡不住甜品的诱惑......
  我应该多看点书,但是我好想玩游戏......
  在米歇尔的实验中,有一个男孩一开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但是,经过米歇尔细心地指导,最终他学会了这种“等待”。当米歇尔问他到底是什么让他发生了变化,小男孩回答说,“你总不能吃一张图片吧。”
  所以,想要尝试抵制近在眼前的美食诱惑?那么,来“绑架”自己的思维吧,把眼前的美食想象成一张图片或照片,让美食的诱惑不那么直接。
  米歇尔戒烟的过程,也印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尽管米歇尔很早就开始研究自我控制,但他始终戒不掉烟瘾。直到某天,他在斯坦福医学院的走廊上看到一个患有肺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的男人,这个人袒露着自己的胸,头上没有一根头发,全身上下被贴上了绿色的“x”标记,这标记记录着射线经过的地方。
  直到这个时候,米歇尔才意识到他自己一直在骗自己。他内心的那根弦绷紧了。从那时起,每次他想要一根烟时(他说几乎每三分钟自己都会想要一根),他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画面。烟草从他十分渴求的东西变成了十分恶心讨厌的东西。
  之后他再也没有吸过一根烟。
  他成功戒烟的契机就是,在脑海中将自己对于烟草的快乐联想,替换成了那个在医院里的男人的图景。
  事实证明,成长的路上要学会抵制外界环境中各种各样的诱惑,这诱惑往往会阻碍你通向最终目标。
  这种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通过上文所说的“想象图片”的方式完成,也就是说,你在脑海中把眼前的诱惑想象成与你相距很远的东西,比如想成一张照片或者变得什么。也可以通过思维重组来抵制诱惑,比如你将一块棉花糖想象成云朵而不是糖果。
  将注意力集中于完全不相关的事物也是可以的,这样人的注意力会被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米歇尔的研究不断证实,尽管有些人生来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比别人强,但其实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加强他们的自我控制。
  米歇尔在美国著名儿童节目“芝麻街”上讲授自我控制方法
  米歇尔认为,自我控制就像是一块肌肉:你用得越多他越强壮。如果能够抵制住诱惑一次,那么这次的经验能够帮助你抵制未来的其他诱惑。
  自我控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是必备能力,也是一生用不完的财富。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授人以渔”,让他们的自控力“更强”。
  关注微信公众号: jiatingertongjiaoyu
  免费获取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jiatingertongjiaoyu
特别策划1508/条精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301医院总护士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以亲子阅读为切入点,致力于家庭关系的建造…
精选家庭教育资讯和原创育儿教育文章…
一个全职妈妈6年来育儿经验,自我疗愈的心灵成长体悟…
为妈妈们提供母婴知识、母婴时尚信息、育儿经验等…
暖姐姐为您提供育儿知识…宝宝缺乏自控能力是因为什么_自控力_孩子缺乏自控力_1-3岁教育__亲贝网
旗下网站:
& 宝宝缺乏自控能力是因为什么
宝宝缺乏自控能力是因为什么
自控力的发展对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在期就能显示出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成人期极少成瘾或犯罪,并比那些冲动的孩子更更富有。先来看看孩子缺乏自控力的6大根源!
1、年龄特性,身心发展不成熟
0-2岁这一阶段的宝宝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以前强调过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他未必会遵从规则。因此宝宝所表现的不愿等待、忍耐、不遵守游戏规则、脾气差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宝宝年龄的特性,是宝宝身心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父母不要认为这是宝宝年龄特征就听之任之哦,其实父母在这个时期就已经要开始注意培养宝宝的自控力了。在时期,父母可以多抱抱、亲吻宝宝,帮助宝宝进行自我安抚。调查显示,自我安抚能力对宝宝独立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等宝宝大一点以后,父母可以再日常中多积极引导,让宝宝逐渐懂得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父母要尽量减少斥责孩子,给他更多的感,父母耐心的教导也是非常关键的!
2、父母自身缺乏自控力,脾气暴躁
一些父母本身脾气就比较火爆,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宝宝自然也就会变得缺乏耐心、浮躁、脾气暴躁。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宝宝的成长学习过程起着榜样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因为小事而发牢骚,或者因为孩子做错事就大发脾气,大声呵责,或者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的长期缺乏安全感,同时缺乏父母的引导,孩子很难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因此,父母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在面对做错事的孩子时,应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勿大发脾气,尝试通过冷静沟通与孩子一起分析、解决。如果宝宝的脾气也是比较暴躁,总是心情不爽就乱扔东西。小编建议父母可以冷处理,先不理睬宝宝,离开他身边直到他冷静下来,父母再去回应他。
宝宝用错误行为表达他心里的不高兴,或许是因为宝宝不懂得更好的表达方式,因此爸妈可以尝试去理解并猜测宝宝的想法,帮助宝宝表达他的情绪,宝宝感觉被包容理解以后,情绪自然会冷静下来。像这样的方法也是逐渐让宝宝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而不只是乱扔东西发泄情绪。
看了宝宝缺乏自控能力是因为什么的网友还看了
>> 更多关于宝宝的自控能力从哪来?_育儿文章_宝宝树
宝宝的自控能力从哪来?
浏览 2414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相当普遍的,如随便发脾气,上课说话,无故招惹别人,说难听话,做事缺乏坚持性等,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已经成为当前儿童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它严重地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影响其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一、自我控制的定义、内容和发展阶段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自我控制表现为人的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节的作用,使自己的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坚持性,这三者是自我控制的三大核心内容。
  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儿童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外部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他们本身对事物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成人的要求,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关心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他人对自己的赞许或否定。
  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阶段:此阶段儿童逐渐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逐渐向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如果放任自己的行为就会导致自我批评或内疚感,同时,儿童还会考虑到不好的行为可能会伤及他人,并引起内疚,从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此阶段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还不成熟,外部控制还占有一定比重。
  自我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儿童已经不再需要外界的压力,他们已经形成了内部的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而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适宜行为。
  二、影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儿童自身来说,其神经系统与言语机能的成熟、儿童的气质类型和认知能力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儿童神经系统与言语机能的成熟。
  不少研究者的研究证明,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个体自我控制的形成和发展,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成熟是儿童调节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前提。如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他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生气时就发怒、大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大脑皮质细胞也不断发展成熟,随着额叶等区域的成熟,儿童大脑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也渐渐趋于平衡,这就为其自我控制的发展奠定了生理基础。
  除神经系统的成熟外,很多研究者将言语调节也作为儿童自我控制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他们认为儿童不能控制冲动是与其还不能用自我言语指令来抑制自己的行为有关。研究者将儿童用言语来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儿童年幼,其行为主要是由照料者来控制的,他们自己缺乏言语控制的能力,如幼小的婴儿;第二阶段,伴随着儿童言语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他们开始学着自己运用言语对行为进行调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言语还主要是外部言语。如我们常看到儿童在打针时,为了克服其内心的恐惧,口中念念有词:"不怕,不怕"。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言语调控。第三阶段是儿童不仅会用外部言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而且其内部言语调控机制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
  第二、不同的气质类型。
  在心理学上,按照传统可以将人的气质主要划分为四类: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和多血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粘液质的人不灵活,内向,情绪兴奋性弱,反应速度缓慢;胆汁质则兴奋比抑制战果优势,外向,情绪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很快;抑郁质的人虽然兴奋性强,但情绪抑郁,反应速度慢,不灵活;多血质则兴奋性、灵活性、反应性都很强。不少研究发现,气质中的抑制性、冲动性、注意时间的长短等与儿童的自我控制表现水平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相对来说,粘液质的人最善于克制自己,自我控制能力强,而胆汁质的人则多冲动、好斗、易激动。因此,儿童不同的气质类型是影响其自我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儿童认知的发展。
  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出现,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具有自我控制的意识,也就是儿童必须在认知上形成明确的观念,认识到应该自己管住自己。而儿童自我控制意识的形成是与其对制度、规则的清楚认知以及自身行为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的认知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规则认知或行为后果认知的基础上,儿童出于对规则、制度的遵守,或者是为了避免由于自己行为对自己与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出现而抑制自己的冲动,抵制外界的诱惑,从而表现出自我控制的行为。因此认知的发展会影响到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产生。
  此外,儿童是否掌握适宜的自我控制策略也将影响其自我控制表现。而儿童自我控制策略的获得又是与儿童相关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如延迟满足、注意力转移等与儿童的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都密不可分。
  三、学会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对于儿童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形成、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要求和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水平。
  第一、想一想,再去做。
  与成人相比,儿童行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冲动性强,儿童在行动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虑行为的结果,而不象成人会在具体行动前先仔细考虑,考虑到该行为的利与弊,从而相应地采取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因此针对儿童行为的这一特点,对于儿童来说,为了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应该学着在做事之前先想一想,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或他人的经验想一想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个人以及周围他人会产生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比如说一名学生在上课时想说话、做小动作,如果这时候他能先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认识到上课讲话不仅自己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周围其他同学的听讲,那么他就有可能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专心听讲。再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玩游戏机现象,如果这些学生在走进游戏室之前能够先认真仔细地想一想,那么也许不少人就会"迷途知返",做出不同的选择了。
  第二、培养提高移情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通过自我控制,发展自身的适宜行为,而避免不适宜行为的产生。因此,儿童的不自控行为常常会伴随着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包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儿童由于自我中心化倾向较强,他们往往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行动,而很少考虑他人。因此作为儿童自已,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提高自己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学着站在他人角度,感受和理解自身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有意识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
  第三、学会一些必要的自我控制策略。
  自我控制行为的产生,一方面与儿童自我控制意识的发展有关,但另一方面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获得也是自我控制行为出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比如对于争抢玩具,不少幼儿都知道这样做不对,应该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谦让,但实际上他们常常由于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如注意力转移――先玩别的好玩玩具、延迟满足――自己过会儿也可以玩等,从而不能有效地抵制玩具的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导致矛盾、冲突的产生。因此有意识地注意学习一些必要自我控制的策略,掌握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如注意力转移,想一想、再去做等,将会更好地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第四、根据发展特点,提出适宜的、有针对性的发展要求。
  我们知道,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坚持性是自我控制的三大组成部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发现,相对而言,在这三方面的发展中,儿童行为自控的发展较快,而情绪自控和坚持性的发展较慢,尤其是其坚持性相对较差。儿童自我控制的这一发展特点是与儿的认知发展以及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的,由于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性思维,因此他们对行为的感知往往先于对情绪的感知,再加上成人对儿童的行为更为关注,这方面的要求也更多一些,因此儿童的行为自控发展最快。针对这一发展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促进自己行为自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自已情绪自控的要求,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坚持性,如平时注意不随意乱发脾气,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坚持自如至终地做事,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等,以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第五、学习同伴积极的榜样行为,抵制不良同伴行为的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学习的榜样是不同的。在年幼时,儿童主要是以父母与老师的行为作为学习榜样的,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同伴交往的增多,同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儿童通过观察、模仿、认同等方式,向同伴进行着学习。良好的同伴常常能为儿童树立一个积极的行为榜样,促进其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而同伴不良的行为则在儿童周围形成消极的榜样,不利于其积极行为的培养。因此在同伴群体中,儿童必须善于区分,正确对待同伴的行为,要学习同伴积极、适宜、良好的行为模式,而不是盲目地认同或全盘接受。要善于观察,观察同伴的行为结果,通过其行为结果及他人的反馈来判断其行为的正确、适宜与否,不能只看行为本身。如有的同伴尽管很想去玩,但他还是先做完了老师交给的作业后再去玩,有的同伴一看到好玩的,就先去玩了,单纯从行为本身来看,后者比前者玩得更早、玩得更多,但从结果上,前者能按时地完成作业,而后者却会由于玩得兴起而忘了作业,最终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辩证地来看待同伴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同伴榜样的积极作用,防止同伴消极作用的影响。
还有疑问?
现在就注册,与同龄宝宝的妈妈们一起交流
登录即可免费抽取
价值500元孕育宝盒,包含奶粉、辅食、母婴化妆品等,应有尽有!
微信扫一扫
孕期知识随时看缺乏自控能力综述
综述冲动型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常表现有缺乏自控能力。
缺乏自控能力相关标签
遥遥归分享经验0
林理分享经验0
林理分享经验0
林理分享经验0
林理分享经验0
林理分享经验0
林理分享经验0
林理分享经验0
林理分享经验0
yuan桑分享经验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控能力差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