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荷载墙肢布桩是按荷载重心还是几何型心

造价与管理
&&&&&&&&&&&&高层剪力墙结构布桩原则
高层剪力墙结构布桩原则
相关标签:
&&& 对于荷载集度较高的电梯井和楼梯间应强化布桩。基桩宜布置于墙下,对于墙体交叉、转角处应予以布桩。布桩时,宜使各桩承台承载力合力点与相应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并使桩基在水平力产生的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抵抗矩。墙下桩基应在转角及交叉部位设桩;底层门洞下不宜设桩,否则应设承台梁。对整体布桩而言,排列基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作用点重合。&
相关知识点
注:评论内容不得超过140个字&&
知识点记录
浏览次数:
编辑次数:1次&
最近更新:
[其他结构]热门知识建筑结构分区
查看: 3097|回复: 3
听众数收听数最后登录注册时间主题精华0积分985帖子
四星工程师, 积分 9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5 积分
今天单位上班帮一位同事给桩进行定位标注,发现同事在进行布桩时好像是随意布置的。。。请教了之后说桩的布置都是挺随意的,这个问题不大。
我就疑惑了,如果桩时随笔布置的话,那会不会造成部分桩的承载力超了,或者因桩的布置不合理而造成浪费。
所以请教一下大家平时是怎么在剪力墙下布置桩的,遵循什么原则,需要注意什么的~~在此谢谢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听众数收听数最后登录注册时间主题精华0积分633帖子
一星工程师, 积分 6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 积分
简单的说下,墙下布桩分为大致两种,一种是桩下独立承台,这和普通的桩基础差不多的,不一样的就是剪力墙的形心要和承台的重合;一种是筏板下布桩,这是由于筏板很厚,承台就不用做了,直接在相应墙肢下布桩,群桩的形心也要和墙肢重合。
&恩恩,我后来又问了下同事,发现有两点要补充
第一、无论是承台还是筏板都要满足抗冲切的要求
第二、桩间距要满足3.5d的要求&
听众数收听数最后登录注册时间主题精华0积分985帖子
四星工程师, 积分 9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5 积分
baobao0608 发表于
简单的说下,墙下布桩分为大致两种,一种是桩下独立承台,这和普通的桩基础差不多的,不一样的就是剪力墙的 ...
恩恩,我后来又问了下同事,发现有两点要补充
第一、无论是承台还是筏板都要满足抗冲切的要求
第二、桩间距要满足3.5d的要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听众数收听数最后登录注册时间主题精华0积分536帖子
一星工程师, 积分 5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4 积分
8-1(商易宝)
8-2(英才网)
8-3(媒体广告)
(资料专属客服)第5章剪力墙结构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剪力墙的分类
剪力墙的分析方法
5.2整体剪力墙和整体小开口剪力墙的计算
整体剪力墙的计算
整体小开口剪力墙的计算
5.3联肢剪力墙的计算
双肢剪力墙的计算
多肢墙的计算
5.4壁式框架的计算
位移的计算
5.5剪力墙结构的分类
按整体参数分类
按剪力墙墙肢惯性矩的比值
剪力墙类别的判定
5.6剪力墙截面的设计
墙肢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墙肢斜截面抗剪承载力
施工缝的抗滑移验算
5.7剪力墙轴压比限制及边缘构建配筋要求
5.8短肢剪力墙的设计要求
5.9剪力墙设计构造要求
5.10连梁截面设计及配筋构造
连梁的配筋计算
连梁的配筋构造
1、利用建筑物的墙体作为竖向承重和抵抗侧力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体系。墙体同时也作为维护及房间分隔构件。
2、剪力墙的间距受楼板构件跨度的限制,一般为3~8m。因而剪力墙结构适用于要求小房间的住宅、旅馆等建筑,此时可省去大量砌筑填充墙的工序及材料,如果采用滑升模板及大模板等先进的施工方法,施工速度很快。
3、剪力墙沿竖向应贯通建筑物全高,墙厚在高度方向可以逐步减少,但要注意避免突然减少很多。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楼层高度的1/25及160mm。
4、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性好,刚度大,在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很小。墙体截面面积大,承载力要求也比较容易满足,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也较好。因此,它适宜于建造高层建筑,在10~50层范围内都适用,目前我国10~30层的高层公寓式住宅大多采用这种体系。
5、剪力墙结构的缺点和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是剪力墙间距太小,平面布置不灵活,不适应于建造公共建筑,结构自重较大。
6、为了减轻自重和充分利用剪力墙的承载力和刚度,剪力墙的间距要尽可能做大些,如做成6m左右。
7、剪力墙上常因开门开窗、穿越管线而需要开有洞口,这时应尽量使洞口上下对齐、布置规则,洞与洞之间、洞到墙边的距离不能太小。
8、因为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方向是任意的,因此,在建筑物的从纵横两个方向都应布置剪力墙,且各榀剪力墙应尽量拉通对直。
9、在竖向,剪力墙应伸至基础,直至地下室底板,避免在竖向出现结构刚度突变。但有时,这一点往往与建筑要求相矛盾。例如在沿街布置的高层建筑中,一般要求在建筑物的底层或底部若干层布置商店,这就要求在建筑物底部取消部分隔墙以形成大空间,这时也可将部分剪力墙落地、部分剪力墙在底部改为框架,即成为框支剪力墙结构,也称为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10、当把墙的底层做成框架柱时,称为框支剪力墙,底层柱的刚度小,形成上下刚度突变,在地震作用下底层柱会产生很大的内力和塑性变形,致使结构破坏。因此,在地震区不允许单独采用这种框支剪力墙结构。
11、剪力墙的开洞:在剪力墙上往往需要开门窗或设备所需的孔洞,当洞口沿竖向成列布置时,根据洞口的分布和大小的不同,在结构上就有实体剪力墙、整体小开口剪力墙、联肢剪力墙、壁式框架等。
二、结构布置
1、剪力墙结构是由纵向和横向钢筋混凝土墙所组成,竖向荷载、风荷载及地震作用均由这些墙体承受。
2、高层剪力墙结构,墙体应双向或多向布置,形成对承受竖向荷载有利、抗侧力刚度大的平面和竖向布局。在抗震结构中、应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形式,剪力墙结构的侧向刚度不宜过大。剪力墙间距不宜太密,宜采用大开间布置。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
3、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一般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8的剪力墙。
4、高层剪力墙结构的高宽比限值见表2.1和表2.2、表2.3。高层剪力墙结构的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详见第11章)。宜设置地下室。
5、较长的剪力墙可用跨高比不小于5的弱连梁分成较为均匀的若干个独立墙段,每个独立墙段可为整体墙或联肢墙,每个独立墙段的总高度和墙段长度之比不应小于2,避免剪切破坏,提高变形能力。每个墙段具有若干墙肢,每个墙肢的长度不宜大于8m。当墙肢长度超过8m时,应采用施工时墙上留洞,完工时砌填充墙的结构洞方法,把长墙肢分成短墙肢,或仅在计算简图开洞处理。
6.应控制剪力墙平面外的弯矩。当剪力墙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连接时,应至少采取以下措施中的一个措施,减小梁端部弯矩对墙的不利影响:
(1)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抵抗该墙肢平面外弯矩;
(2)当不能设置与梁轴线方向相连的剪力墙时,宜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扶壁柱。扶壁柱宜按计算确定截面及配筋;
(3)当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暗柱,并宜按计算确定配筋;
(4)必要时,剪力墙内可设置型钢。
(5)将梁端设计成铰接或做成变截面梁(梁端截面减小),以减少梁在竖向荷载下的端弯矩对墙平面外弯曲的不利影响;
(6)梁与墙连接时,梁内钢筋应锚人墙内,并有足够的锚固长度。
(7) 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沿竖向宜连续分布,上到顶下到底,中间楼层不宜中断。墙厚度沿竖向应逐渐减薄,不宜变截面厚度时变化太大。厚度改变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改变宜错开楼层,避免结构刚度突变。
三、剪力墙的分类
5.2 整体剪力墙和整体小开口剪力墙的计算
一、整体剪力墙
1、凡墙上门窗洞口等开洞面积不超过墙面面积的15%,且孔洞净距及孔洞至墙边净距大于孔洞长边时,可忽略洞口的影响,按整体悬臂墙方法计算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截面的内力(M、V)。
2、内力分析
洞口对截面应力分布的影响可以忽略,在弹性阶段,水平荷载作用下沿截面高度的正应力成线性分布。可直接应用材料力学公式,按竖向悬臂梁计算剪力墙任意点的应力或任意水平面上的内力。
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公式:
M=PH(顶部集中力);V=P
M=q/2H2(均布荷载) ;V=qH
M=q/3H2 (倒三角形) ;V=qH/2
M:墙体底部弯矩;V:墙体底部剪力。
3、计算位移:
(1)考虑洞口对截面面积及刚度的削弱:
其中:等效截面面积,:截面毛面积。
(2)等效截面惯性矩:即取有洞和无洞截面惯性矩沿竖向的加权
有洞口处墙截面惯性矩的计算:
(3)V为基底的总剪力,即全部水平力之和,括号内后一项反映剪切变形的影响。为方便计算,引入等效刚度的概念,把剪切变形与弯曲变形综合成用弯曲变形的形式表达:
二、整体小开口剪力墙的计算
一)、内力计算原理
1、整体小开口剪力墙是指门窗洞口沿竖竖向成列布置、洞口的总面积虽然超过总立面面积的16%,但总的来说洞口仍很小。
2、整体小开口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整体剪力墙既要绕组合截面的形心轴产生整体弯曲变形,各墙肢还要绕各自截面的形心轴产生局部弯曲变形,并在各墙肢产生相应的整体弯曲应力和局部弯曲应力。相比之下,整体弯曲变形是主要的,而局部弯曲变形是次要的,它不超过整体弯曲变形的15%。
二)、内力计算方法
1、任一墙肢的弯矩:
Mp-外荷载作用下,计算截面所产生的弯矩(总弯矩)
-第j墙肢的截面惯性矩
I-组合截面惯性矩
r-整体弯矩系数(整体弯矩占总弯矩的比例),可近似取0.85。
2、各墙肢受到的轴力-由整体弯矩产生
Aj-第j墙肢的截面积
Rj-第j墙肢的截面行心到整个剪力墙组合截面行心的距离
3、各墙肢受到的剪力:假定外荷载所产生的总剪力在各墙肢之间可以按抗侧刚度分配,而墙肢的抗侧刚度与截面惯性矩和截面面积有关。近似地取两者的平均值进行分配:
4、当剪力墙的多数墙肢基本均匀,符合整体小开口剪力墙的条件,但存在个别小墙肢j时,作为近似计算,仍可以按上述公式计算内力,但小墙肢宜考虑附加的局部弯矩:
Vj-按前式计算的第j墙肢的剪力
h0-洞口高度
三)、位移计算
整体小开口墙的侧移可按材料力学公式计算,但由于洞口的存在使墙体的整体抗弯刚度减弱,可将材料力学公式计算出的侧移增大20%,即:
整体悬臂墙的等效抗弯刚度和整体墙一致。
5.3联肢墙在水平荷载下的内力与位移计算
一、联肢墙的特点
剪力墙上洞口较大,整体性受到影响,剪力墙截面变形不再符合平截面假定,水平截面上正应力不再是一连续的直线分布,不能再作为单个构件用材料力学方法计算。
二、基本思路
连系梁的连续化:将每一楼层处的连系梁用沿高度连续分布的栅片代替,连续栅片在层高范围内的总抗弯刚度与原结构中的连系梁的抗弯刚度相等,从而使得连系梁的内力可用沿着竖向分布的连续函数表示。
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
求解后再换算成实际连系梁的内力
求出墙肢的内力
双肢剪力墙的计算简图
三、基本原理-以双肢墙为例
1、基本假定
连梁的作用可以用沿高度连续分布的栅片代替-将结构沿高度连续化,为建立微分方程提供前提
连粱的轴向变形可忽略-墙肢在同一标高处具有相同水平位移
各墙肢在同一标高处的转角和曲率相等-得出连梁的反弯点在梁跨中
层高、墙肢截面积、惯性矩、连梁截面积、惯性矩等几何参数沿墙高不变-保证微分方程的系数为常数,从而简化方程。
2、微分方程的建立
利用连梁跨中剪力集度为未知数
跨中切口处的竖向相对位移为0的变形条件建立微分方程
任一高度处的剪力集度已知后,利用平衡条件可求得墙肢和连梁的内力
切口处的竖向位移可通过在切口处施加一对方向相反的单位力求得
(1)由墙肢弯曲变形引起的竖向相对位移
4)第i层墙肢轴力-i层以上连梁剪力产生
5)第i层墙肢弯矩-按墙肢刚度分配(p87,5.51)
6)第i层墙肢剪力-近似按两墙肢折算惯性矩分配(p88,5.52)
5.4 壁式框架的计算
洞口尺寸很大-剪力墙的受力接近于框架
截面尺寸效应不能忽略:端部刚性区域较大;需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
用D值法计算壁式框架必须作一些修正
由于壁梁和壁柱截面都较宽,在梁柱相交处形成一个结合区(不再是一个结点),这个结合区可以视作不产生变形的刚域,或不产生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的刚域,因此,壁式框架的梁、柱实际上都是带刚域的杆件。因而壁式框架就是杆端带有刚域的变截面刚架。
壁式框架和普通框架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刚域的存在;二是杆件截面较宽,剪切变形不宜忽略。因此,在采用D值法进行计算时,原理和步骤与普通框架都是一样的。但相应的要进行一些修正,这些修正也都是由于上述两个特点带来的。
二、内力分析
1、计算简图及刚臂长度的取值
任采用杆系计算模型,取墙肢和连梁的截面行心为轴线
刚域的影响用刚度无限大的刚臂来考虑
3、壁式框架的内力计算
璧式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可采用D值法进行,但在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梁和壁柱截面都比较宽,剪切变形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梁柱节点处有刚域存在。
由于这两个原因的存在,对框架柱的抗侧刚度D和反弯点高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内力分析前,首先把壁柱的D值及反弯点高度进行修正。
三、壁式框架的位移计算
1、壁式框架的水平位移同样也包括两部分:
梁柱弯曲变形产生的位移
及柱轴向变形产生的侧移
但轴向变形产生的侧移在框架结构中很小,可以略去不计。
梁柱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
5.5、剪力墙结构的分类
1、按整体参数来划分
在推导联肢墙求解方法的公式中曾给出:
D为连梁的刚度系数,是衡量连梁转动刚度的依据,其值越大,连梁的转动刚度也越大,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也就越大。为剪力墙墙肢惯性矩之和,反映剪力墙本身的刚度。
剪力墙的整体性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连梁与墙肢两者刚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即取决于。当剪力墙上的门窗洞口很大,连梁的刚度很小而墙肢的刚度又相对较大时,值就小,说明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很小,连梁犹如铰接于墙肢的一个连杆,每一墙肢相当于一个单肢的剪力墙,这些单肢剪力墙完全承担了水平荷载,墙肢中的轴力为零,各墙肢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呈线性分布。
剪力墙划分判别
反之,当剪力墙开洞很小,连梁刚度很大而墙肢的刚度又相对较小时,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很强,整个剪力墙的整体性很好。此时的剪力墙犹如一片整体墙或整体小开口墙,在整个剪力墙的截面中,正应力呈线性分布或接近于线性分布。
当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时,它的受力状态也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这时整个剪力墙截面正应力不再呈线性分布,墙肢中局部弯曲正应力的比例增大。
经过以上分析,对剪力墙类别的判别可给出一个定性的标准:
(1)当α & 1 时,可以忽略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剪力墙按独立墙肢进行计算;
(2)当α≥10 时,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很强,剪力墙可按整体小开口墙进行计算;
(3)当 1≤α&10时,可按联肢墙进行计算。上面给出了判断剪力墙类别的一个标准,但并不是唯一标准。
2、按剪力墙墙肢惯性矩比值来划分
整体参数反映了剪力墙整体性的强弱,它基本上能反映出剪力墙的受力状态,但不能反映墙肢弯矩沿墙高度方向是否出现反弯点,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仅靠值的大小还不足以完全判别剪力墙的类型。通过分析表明,墙肢是否出现反弯点,与墙肢惯性矩的比值、剪力墙的整体参数及结构的层数N更诸多因素有关。
5.6剪力墙的截面设计
1、墙肢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墙肢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可以按照钢筋混凝土偏压构件进行计算,与柱配筋不同,墙肢截面中的分布钢筋都能参加受力,计算中应当考虑,以减少端部钢筋数量。但是,由于竖向分布筋都比较细,容易产生压屈现象。所以,在受压区,不考虑分布筋的作用,使设计偏于安全。如有可靠措施防止分布筋压屈,也可以考虑其作用。
(1)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按照平截面变形假定,在轴力及弯矩共同作用下,墙截面应变呈线性分布,由此可求得平衡配筋的名义压区高度与横截面有效高度的比值,可以判断墙截面是属于大偏心受压,还是小偏心受压破坏状态。
2、剪力墙斜截面计算
要限制剪压比,即混凝土截面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比值,为此,剪力的截面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
剪跨比&2.5时
剪跨比≤2.5时
剪跨比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加大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土等级。
3、施工缝的抗滑移验算
三、构造要求
剪力墙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剪力墙截面尺寸及剪压比限制:为保证墙体的稳定及浇灌混凝土的质量,非抗震设计和按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楼层高度的1/25,且不应小于140mm;其底部加强区厚度不宜小于层高的 1/20,且不宜小于160mm。两端有翼墙或端柱的剪力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楼层高度的 1/20 ,且不应小于160mm,其底部加厚区厚度不应小于层高的 1/16 ,且不应小于200mm;当底部加强部位无端柱或翼墙时,截面厚度不宜小于楼层净高的1/10。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小于160mm(一、二级抗震)及140mm(三、四级抗震)。
5.7剪力墙轴压比限值及边缘构件配筋要求
1、在高层剪力墙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高度较大,竖向荷载也较大,作用在剪力墙上的轴压应力也随之加大。当偏心受压剪力墙所受轴压力较大时,压区高度增大,与偏心受压的钢筋混凝土柱类似,延性就会降低,对抗震性能不利。因此,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类似,为保证在地展作用下剪力墙具有良好的延性,就需要限制剪力墙轴压比的大小。研究表明,剪力墙的边缘构件(暗柱、明柱、冀柱)配置横向钢筋,可约束混凝土而改善混凝土的受压性能,提高剪力墙的延性。因此,在剪力墙轴压比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还需对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计作出规定。
2、轴压比限值:
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一般为塑性铰区),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 5 . 10 的限值。
一级( 9 度)
一级( 7 、 8 度)
截面受压区高度不仅与轴压力有关,而且与截面形状有关。在相同的轴压力作用下,带翼缘的剪力墙受压区高度较小,延性相对要好些,而一字形的矩形截面最为不利。因此,对截面形状为一字形的矩形的剪力墙墙肢应从严控制其轴压比。
3、边缘构件的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的不同,边缘构件分为两类: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的截面尺寸及配筋要求均比构造边缘构件要高。两类边缘构件的设置范围如下: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设计剪力墙的其他部位以及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端部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1)约束边缘构件的设计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方向的长度和箍筋配箍特征值宜符合表 5 .11的要求,且一、二级抗震设计压箍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小于100mm和150mm。箍筋的配筋范围如图 5 . 20 所示
5.8短肢剪力墙的设计要求
概念: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
优点:有利于住宅建筑的布置,又可减轻结构的自重
缺点:抗震性能较差,地震区经验应用不多
一、应用范围
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
最大适用高度应比一般剪力墙结构的规定值适当降低,且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应大于100m和60m;
B级高度高层建筑和9度抗震设计的A级高度高层建筑,即使采用了筒体,也不应采用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二、加强措施
1、限值短肢剪力墙的数量
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2、改善短肢剪力墙的延性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一般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抗震设计时,各层短肢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力设计值的轴压比,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宜大于0.5、0.6和0.7;对于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0.1;
3、避免短肢剪力墙过早发生剪切破坏
抗震设计时,除底部加强部位应按本规程第7.2.10条调整剪力设计值外,其他各层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一、二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和1.2;
4、保证短肢剪力墙具有一定的抗弯承载力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
5、保证墙肢不致过小
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
6、限值一字型短肢剪力墙的使用,改善延性和平面外的稳定
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宜设置翼缘。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平面外不宜布置与之单侧相交的楼面梁
三、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小于5的短肢剪力墙
矩形截面的短肢剪力墙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宜小于5;
当该比值小于5时,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力设计值的轴压比,一、二级时不宜大于表5.1的限值减0.1,三级时不宜大于;
当该比值小于3时,其受力机理与柱类似,宜按框架进行截面设计,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一般部位不应小于1.0%,箍筋沿墙肢全高加密。
5.9剪力墙设计构造要求
一、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带有筒体和短肢剪力墙的,不应低于C25
二、截面尺寸
保证平面外的刚度和稳定性
截面最小厚度要求:P105表5.13
限值截面上的名义剪应力
三、剪力墙的分布钢筋要求
高层建筑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不应采用单排配筋;
当剪力墙截面厚度bw不大于400mm时,可采用双排配筋;当bw大于400mm,但不大于700mm时,宜采用三排配筋;当bw大于700mm时,宜采用四排配筋;
各排分布钢筋之间的拉接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拉接筋间距尚应适当加密。
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墙肢截面厚度的1/10
最小配筋率要求P106表5.14
四、钢筋的锚固和连接要求
非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纵向钢筋最小锚固长度应取la;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纵向钢筋最小锚固长度应取laE
剪力墙竖向及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连接,一级、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加强部位,接头位置应错开,每次连接的钢筋数量不宜超过总数量的50%,错开净距不宜小于500mm;其他情况剪力墙的钢筋可在同一部位连接。非抗震设计时,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2laE。见P107 图5.22
暗柱及端柱内纵向钢筋连接和锚固要求宜与框架柱相同
五、剪力墙开洞的构造要求
当剪力墙墙面开有非连续小洞口(其各边长度小于800mm),且在整体计算中不考虑其影响时,应将洞口处被截断的分布筋量分别集中配置在洞口上、下和左、右两边(图),且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当不满足截面限值条件的处理方法
1)减小连梁截面高度;
2)抗震设计的剪力墙中连梁弯矩及剪力可进行塑性调幅,以降低其剪力设计值;
一种,内力计算前,折减连梁刚度
二种,内力计算后,弯矩、剪力折减
3)连梁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时,可考虑在大震作用下该连梁不参与工作,按独立墙肢进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墙肢应按两次计算所得的较大内力进行配筋设计。
二、连梁的构造要求
1、纵筋锚固要求:梁顶面、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成小于laE,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且不应小于600mm。
2、箍筋要求: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应按本规程第6.3.2条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非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的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
3、顶层要求:顶层连粱纵向钢筋伸入墙体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间距不大于150mm的构造箍筋,箍简直径应与该连梁的箍筋直径相同;
5、连梁上开洞的要求:
穿过连梁的管道宜预埋套管,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不宜小于梁高的1/3,且不宜小于200mm,洞口处宜配置补强钢筋,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验算。
4、水平分布筋要求:
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粱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粱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教材:P109
5.2、5.3、5.4、5.6
===========================================================删除理由:
&广告/SPAM
还可以输入&120&字
还可以输入&120&字
他一定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别替他瞒着了,告诉我们吧~
剪力墙下布桩原则与技巧,大家讨论一下!
发表于&&3条回复&&5932次阅读&&&&&&&&
剪力墙下布桩问题,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布更合理、经济?小高层住宅短肢剪力墙结构,剪力墙下能不能布单桩?布桩数量是如何确定的?根据轴力大小?考虑不考虑弯矩?
Xixmy为【[分享]展柜】增加了20热度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奖励&&&&&&
&&&&&奖励于& 17:00:35
&&发表于&&|&
3.10.1 一般规定1 当天然地基或人工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或经过经济比较采用浅基础反而不经济时,可采用桩基础。2 桩平面布置原则:1)力求使各桩桩顶受荷均匀,上部结构的荷载重心与桩的重心相重合,并使群桩在承受水平力和弯矩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2)在纵横墙交叉处都应布桩,横墙较多的多层建筑可在横墙两侧的纵墙上布桩,门洞口下面不宜布桩。3)同一结构单元不宜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4)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筒体采用群桩时,在满足桩的最小中心距要求的前提下,桩宜尽量布置在筒体以内或不超出筒体外缘1 倍板厚范围之内。5)在伸缩缝或防震缝处可采用两柱共用同一承台的布桩形式。6)剪力墙下的布桩量要考虑剪力墙两端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剪力墙中和轴附近的桩可按受力均匀布置。此处第6)条什么意思?
奖励&&信誉分+20&&&&
&&&&&奖励于& 17:00:40
&&发表于&&|&
现在允许基础下布置单桩了,这时,要求桩的中心与墙的受力中心尽量重合。
奖励&&&&&&
&&&&&奖励于& 01:31:13
&&发表于&&|&
我觉得应该沿墙加设承台梁为好,一方面解决剪力墙的弯矩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调节不均匀沉降。
奖励&&&&&&
&&&&&奖励于& 21:44:46
登录后才能评论,评论超过10个字,有机会获得筑龙币奖励!
最新回复网友
:&400-900-806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几何中心和重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