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重视等差数列求和现在完成时的情境引入入和推导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过程在(a+1)²=a²+2a+1中,当a分别去1,2,3,……,n时,可得下列n个等式;(1+1)²=1²——2*1+1(2+1)²=2²——2*2+1(3+1)²=3²——2*3+1……(n+1)²=n²——2*n+1当这n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可推到出求和公式;1+2+3+……+n=(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1+1)²=2²(2+1)²=3²……相加之后,消去重复项得,(n+1)²=1²+2*(1+2+3+……+n)+1*n1+2+3+……+n=[(n+1)²-n-1]/2=(n²+n)/2=(n+1)n/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例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海口市第一职业中学
陈虹    内容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本文主要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的几个片断为例,浅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教学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头脑中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展现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因此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积极的的思考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你会发现他们一脸的灿烂和兴奋,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很多学生反映数学的单调和枯燥,实际上,问题创设得好,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学习,他们会体会到数学的美和趣味。    本文就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中的几个片断为例,谈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有了兴趣可使脑细胞运动加快,使人的神经紧张、精力集中、思维敏捷,感知力、理解力、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所以说,求知欲是积极思维的重要动机因素。    例1:等差数列前n和公式的引入。    故事引入:1785年,8岁的高斯在德国农村的一所小学里念一年级。学校的老师是城里来的。他有一个偏见,总觉得农村的孩子不如城市的孩子聪明伶俐。不过,他对孩子们的学习,还是严格要求的。他最讨厌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的学生,常常用小鞭子敲打他们。孩子们倒爱听他的课,因为他经常讲一些课本上没有的,非常有趣的东西。有一天,他给学生们出了一道算术题。他说:“你们算一算,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谁算不出来,就不准回家吃饭。”说完,他就坐在一边的椅子上,用目光巡视着趴在桌上演算的学生。不到一分钟的工夫,小高斯站了起来,手里举着小石板,说:“老师,我算出来了......”,没等小高斯说完,老师就不耐烦的说:“不对!重新再算!”小高斯很快的把算式检查了一遍,高声说:“老师,没错!”说着走下座位,把小石板伸到老师面前。老师低头一看,只见上面端端正正的写着“5050”,不禁大吃一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复杂的数学题,一个8岁的农村孩子,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算出了正确的得数。要知道,他自己算了一个多小时,算了三遍才把这道题算对的。同学们,如果是你来算这道题,你们需要用多长时间呢?    教师通过创设这一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与事实冲突,诱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了再发现的内驱力,而且对发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起到自然的引导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合情推理能力。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一直强调教学的严谨性,过分渲染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动活泼的合情推理,使人们误认为数学就是一门纯粹的演绎科学。事实上,数学发展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发现,除演绎推理外,合情推理也起重要作用,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四色问题等的发现,其它学科的一些重大发现也是科学家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假说和假设,再经过演绎推理或实验得到的。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而产生灵感,经过合情推理,提出万有引力的猜想,后来通过库仑的纽秤实验证实。海王星的发现更是合情推理的典范。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波利亚等数学教育家认为,演绎推理是确定的,可靠的;合情推理则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而在数学中合情推理的应用与演绎推理一样广泛。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合情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是以猜想与联想作为桥梁的,直觉思维是猜想与联想的思维基础.培养学生善于合情推理的思维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也要重视思维的直觉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合情推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合情推理包括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一种横向思维,是借助于两个系统在某些部分的一致性来推测另一部分上的一致性。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物的性质推得一般对象的性质,是一种纵向思维。正如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所说:“即使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合情推理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发现真理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1 创设类比性的问题情境    
类比是对数学现象在比较中进行类推的一种推理方法。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的属性,数学也是如此。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自然延续或升华,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既较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发生与迁移过程,又有利于学生“内化”,便于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例2:(1) 如果换成1+2+3+…+200=?, 我们能否快速求和,如何求 ?    如果换成1+2+3+…+n=?,又该如何求呢?    
因为前面已推导了1+2+3+…100=(1+100)×100/2=5050
,此时学生可用类似的方法轻松地推导出1+2+3+…+200=(1+200)×200/2=20100, 1+2+3+…+n=(1+n)×n/2 .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 {an}是等差数列,那么同学们能否猜想a1+a2+a3+…+an等于多少?此时同学们可猜想出a1+a2+a3+…+an=(a1+an) ×n/2    (说明:激发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一种"对称性",即第k 项与倒数第k 项的和均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为公式引入和推导作铺垫。)    上述问题实际都是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如:    ⑶ 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    ⑷ 一个剧场设置了20排座位,第一排有38个座位,往后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这个剧场一共设置了多少个座位?    (说明:安排问题[3]和[4]可让学生认识到求出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必要性.)    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和反思,认为采用创设如下的类比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再发现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规律性,效果较好。    实际上适合于创设类比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内容很多。例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类比,正切函数图象性质可与正弦函数图象性质类比,双曲线及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可与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类比,立体几何中的平面、四面体可与平面几何中的直线、三角形类比等等。    类比方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当代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应用类比方法,不仅可把抽象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系统中来,变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同时又可激发学生联想,具有启发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不失为一种促进学生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    
运用类比推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善于观察事物的特点,注意从不同事物身上发现它们的共同或相似之处,并追究造成这种共同或相似的原因。要大胆放宽眼界,不受自己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的限制。    (2)要善于联想,从一事物联想到与它性质相似的其他事物,从一种方式方法联想到与其作用类似的其他方式方法;从一个概念或定理联想到与它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串概念或定理。    (3)类比常与归纳、演绎综合运用,另外它也离不开分析。归纳、类比和探索性演绎法通常是靠猜想与联想、直觉等心智运动串联起来的,因此必须自觉掌握创造性思维等特征,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2 创设归纳性的问题情境     
拉普拉斯说:“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人们在探索某一类事物的性质或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经常从观察具体事物入手,通过分析、猜测、验证,找出这类事物的一般属性。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叫做归纳法。      
在研究某个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对若干次出现的现象的观察,有的人经过分析思考能很快地找到其中的某种规律,有的人却熟视无睹。这就反映他们的归纳能力不同。因此创设归纳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细观察、勤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归纳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例3:{an}是等差数列,那么a1+a2+a3+…+an等于多少 ?前面同学们已经猜想了其结论,那同学们能否推导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呢?        有了例1和例2的推导发现为前提,例3的归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体验到“一般问题特殊化”这种思维策略的重要作用,并且这种思维策略具有普通性的指导意义。比如数列中的许多问题、解析几何中的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发现和证明都可如此处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留出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亲自去探索公式的发现和证明的过程,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萌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注重教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运用直觉去寻求解题策略,以及广泛应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联想、类比等各种数学思维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各种成功的解法,促使数学教学各种因素互动。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熟悉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后,可安排如下题目:    例4:数列{an}是等差数列,如果a1+a2+a3=12,a8+a9+a10=75,求a1,d,S10.    让学生思考解答此题后,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 同学们可否将此题改编成新的题目?下面就看谁编得又快又好。”    
此时学生们会编出各式各样的题目,如:    ① 数列{an}等差数列,若a1+a2+a3=12,a8+a9+a10=75,且Sn=145,求a1,d,n.    ② 若此题不求a1,d而只求S10时,是否一定非得先求得a1,d不可呢?     这样放手给学生编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交给其他学生解答,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活了课堂的教学活动,这也是课堂教学进行创新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究、研讨,激发了教学互动,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度,而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学生也脱离了静止的状态,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思维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    4、结束语    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高潮。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只要我们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认真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就能真正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落实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种实际行动,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 .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葛 军:《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郭思乐. 数学思维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4]章建跃,朱文芳.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怎么推导?求解啊!
倒序求和法
亲,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就给个好评吧。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跟我继续交流哦。
这个怎么推导呢?
把等差的通相公式代入
能详细点吗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不好意思,再问一下,这个怎么化简?
对哦,刚才我脑抽了,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就可以算了。我明白了。谢谢!
1 3 9 19 33像这样子的数怎样用等差数列表示?
为您推荐:
亲,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就给个好评吧。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跟我继续交流哦。
这个怎么推导呢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当前位置: &&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练习题
来源:互联网&&
&&& 小编寄语:关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练习,等差数列求和是高考数学中必考的知识点,同学们需要认真对待这部分知识点,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练习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上面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练习题,对大家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相关新闻: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启迪巨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82号温州名师网
当前位置:
&&观课评课
&&《等比数列》(第一课时)评课稿 -----评《等比数列(1)》的情境引入
《等比数列》(第一课时)评课稿 -----评《等比数列(1)》的情境引入
& & &《等比数列》(第一课时)评课稿&&&&&& & & &&& & & & & & & & &-------评《等比数列()》的情境引入&&&&&&&&&&&&&&&&&&&&&&& & & & & & & & & & & & & & & & & 洞头一中&&陈刚&5月日温州市名师工作室黄高湧名师工作站在洞头一中挂牌成立,当天下午我们听了黄高湧老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的精彩讲座,感触很大,收货很多。5月日早上,工作室安排洞头一中的方伟芳、陈后万、陈鲲夔三位老师分别开了一节《等比数列》(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应该说三位老师分别有自己的特色,方伟芳老师年轻富有激情,陈后万老师风趣幽默、比较大气,陈鲲夔老师上课很严谨。这些就不一一道来,今天我的评课主要是结合黄高湧导师和工作室成员当天的评课,还有自己后来的反思等对三位上课老师的情境引入作个评课。情境()&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列呢?生:&&&&等差接着老师带领大家一起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开始复习,先写出定义式,强调了的范围等细节;然后用累加(叠加)法推导出通项公式;再提出了中项公式和下标定理;最后让学生利用类比思想推导等比定义、通项、性质等。情境()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①&-2&,&1&,&4&,&7&,&10&,&13&.②&2&,&4&,&8&,&16&,&32&.③&1&,&1&,&1&,&1&,&1&,&1&,&1&.④&81&,27&,&9&,3&,&1&.⑤&27&,&25&,&23&,&21&,&19&.⑥&1&,-1&,1,&-1,&1&,&-1&,…⑦&1&,-10&,100&,-1000&,10000&.⑧&0&,0&,0&,0&,&0&,0&…&&&师:大家谁能说说上面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生:①③⑤⑧是等差数列,其他不是;师:为什么呢?生2:因为他们是等比数列师:对,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等比数列.然后学生归纳概念和定义式等.情境()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特殊的数列呢?&&&&&&&&&生:等差。接着师生一起回顾了等差的定义;通项和中项定理等。探究:若,()请写出该数列的前项,及第项;()根据你的观察请说出该数列项与项之间的规律;()请依据你所掌握的规律写出几个“个性鲜明的类似数列。上面个情境就是我们三位老师在上《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时创色的情境,我认为要评他们的情境创色的怎么样,还是先来看看情境创色的分类和目的。情境创设的分类:背景情境、问题情境、发现情境、悬念情境和迁移情境等等。情境创设的目的:1、数学教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教学效率;2、它能启发和激励学生,增添数学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是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情境创设的好坏决定了它的有效性。结合上面的这些,我们现在来看看三位老师的情境创设情况,第一位老师通过回顾等差数列,让学生类比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用是迁移情境;第二位老师通过8个例子引入,用的是发现情境,但是又结合了一点问题情境;第三位老&&&&师先回顾了等差数列定义和性质,提出问题,()请写出该数列的前项,及第项;用的是问题情境,然后对比发现找规律,用的是发现情境。&&&&第一位老师用的直接是迁移情境,用的还是比较合理,但是我觉得如果能结合问题情境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同学们学习等比数列之前先学习的是等差数列,而且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比较密切,那么通过迁移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类比等比数列,同时也能通过等比数列的学习加强对等差数列的理解,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效果。正如台州市李官昌老师讲的:“学习了等差数列,而不会等比数列,说明等差数列没学好,等差数列等于白学”&。但是第一位老师在回顾等差数列的时候,我认为如果创设问题情境,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和订正、补充完善,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也能更好的调到学生的课堂思维,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而教师自己应该充当主持人的角色,适当的引导、发问与合适的总结,不能代替学生来归纳总结。第二位老师通过8个例子引入,并提出哪些是等差数列的问题,用到了发现情境和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发现、分类,发现了两种规律,一种是学过的等差数列,达到了复习等差数列的效果;一种是没有学习过的数列,达到了引入新知设置悬念情境的目的。应该说情境用的比较丰富也很成功。但是我们所学的数列是不是只有等差和等比呢,难道没有其他的数列了吗?我们是否把上面的8个例子减少几个,再加入一些公务员考试中的有规律但不是等差和等比的数列呢,或是其他一些好的数列如斐波那契数列等,但是不在这节课上研究,让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探索,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是不是更好些呢?第三位老师首先是回顾了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和性质。然后给出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让学生来研究它的前项和第项,发现他们的规律。&&&&&用到了发现情境。第三位老师在和学生回顾了等差数列后,大家本以为接下来应该用到了迁移情境,会用等差的知识类比出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但是该老师却嘎然而止,接下的内容好像与前面的回顾没太大的关系,这不禁令人费解,回顾等差的目的是干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复习等差数列的知识,怕学生忘记?该老师设置了一个迁移情境但却对后面的知识没有承接的效果,本人觉得这个地方情境设置的不是合适。接下来一反常规,没有按通常的给出数列,发现规律,得出定义,写出通项进行;而是先给一个等比通项,让学生尝试着体验下,写出前项,这对学生难度不大,但是接下来要写出第项,学生就必须要掌握规律,这个问题情境设置的还是比较大胆和新颖,效果明显。然后学生根据观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得出定义;这个发现情境用的也很好。最后通过让多个学生在自己认知的情况下举出一些“个性鲜明”的例子,加强学生的理解,也做的不错。但是本堂课学生掌握一般,举出的例子也不够&“个性鲜明”。总体来说,三位老师在情境设置上做的还是很不错,只是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创设的情境方式不同,先后顺序不同等。但是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紧扣目标们,能启发和激励学生,能增添数学教学的生机与活力,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能提升课堂的效果。最后谢谢黄高湧老师,谢谢工作室全体同学,这次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一定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据加载中,请稍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完成时的情境引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