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周转始复生第一季这句是属于七律里的那种

哲理的古诗
范文一: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联系多样性,因果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规律具有客观性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
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朴素唯物主义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21.富润屋,德润身 正确的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这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对象,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25.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7.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9.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当前,也要考察过去、预测未来。
30.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遵循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3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32.吃一堑,长一智 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实现挫折向智慧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正。
3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
范文二:篇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篇二:望岳 作者: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篇三:游太平公主山庄 作者: 韩愈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篇四:春日行 作者: 李白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軿。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如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篇五:上留田行 作者: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 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 篇六:纪南陵题五松山 作者: 李白
圣达有去就,潜光愚其德。 鱼与龙同池,龙去鱼不测。 当时板筑辈,岂知傅说情。 一朝和殷羹,光气为列星。 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极。 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 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 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 时命或大缪,仲尼将奈何? 鸾凤忽覆巢,麒麟不来过。 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 归来归去来,宵济越洪波。 篇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篇八:乌衣巷 作者: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篇九:雪梅 作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十:游山西村 作者: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篇十一: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篇十二:琴诗 作者: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篇十三:水调歌头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十四:题西林壁 作者: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篇十五:登飞来峰 作者: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篇十六:次北固山下 作者: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篇十七:登鹳雀楼 作者: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篇十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作者: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范文三:一般世人推崇唐诗,贬低宋诗,倒是诗论界的共识最为评价公道:唐宋诗在总体上的差别——在情理各有侧重上,唐重情,宋重理,神韵追求上,唐豪迈端庄,宋奇峭流畅;表现技巧上,唐尚虚,空灵浑成,宋尚实,工巧细密;措辞用语上,唐重声律之美,多练虚字,宋重口语化,兼练虚字。而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一提到宋代的哲理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朱熹的《观书有感》。《题西林壁》是理趣诗的著名范例,而唐诗中少有这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诗,既是说理,又很有诗味,它以理语入诗,即用诗来说理,在描写景物中说明一个道理。这就是理趣诗。《题西林壁》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同属理趣诗一类的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朱熹的《观书有感》亦是理趣诗,以理语成诗,却又别开生面: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的突出特点是: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卢梅坡,只知为宋人,其他不详,可见其知名度不大,可他的哲理诗《雪梅》,却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几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卢梅坡还有一首同题《雪梅》诗,也是出类拔萃的咏梅之作: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另有宋人哲理诗压卷之作美誉的是杨万里的《过松塬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此诗也是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三四两句,集中作答:"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此诗理趣与诗味交融,深启心智。总之,宋人的哲理诗以哲思的景物化为特点,内蕴极为深刻,在诗史上成熟而独特,能独树一帜。而唐人的所谓哲理诗,带有初创性,只可说具有哲理性。哲思浑然于景事之中而成至理,才是哲理诗的绝妙特征。
范文四: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范文五:赤 壁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乐 游 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李商隐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瀑 布 联 句李 忱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失 题唐 备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叹 流 水罗 邺人间莫谩惜花落,花落明年依旧开。却最堪悲是流水,便同人事去无回。小 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泾 溪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孙 武周昙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随刀八阵成。雨 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江 上 渔 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赠 学 者欧阳修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轮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仁义不远躬,勤勤入至诚。学既积於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尔曹直勉勉,无以吾言轻。题花山寺壁苏舜钦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城 南曾 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元 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登 飞 来 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梅 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 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即 事 三 首王安石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众 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范文六: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1、李白《静夜思》: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苏轼诗曰: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15、毛泽东诗曰: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6、苏轼的词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⑵矛盾具有普遍性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17、刘禹锡的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8、杜甫的
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⑴⑵⑶⑷
19、杜甫诗曰: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0、清代赵翼有诗曰: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名言警句蕴含的哲理
1、“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再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4、下列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气者、理之依也”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水是万物的始基”。
5、下列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6、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心外无物” “我思故我在” “万物皆备于我”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掩耳盗铃”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力、我的经验”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谢”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神创论、宗教、封建迷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客观思想与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8、“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2、“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正确的价值观是客观规律与人类根本利益的统一。
13、恩格斯:“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发展观点。
14、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5、“田忌赛马”体现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塞翁失马”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刻舟求剑”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是离开运动谈物质;“郑人买履”违背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邯郸学步”违背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拔苗助长”违背规律的客观性,遭受规律的惩罚;“围魏救赵”体现联系的观点。
16、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7、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8、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19、爱因斯坦说:“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具有能动性。
21、“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2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3、“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些观点都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25、“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2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7、“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该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或不变论)。
28、赫拉克里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9、“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30、“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1、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脖子二三尺而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2、“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3、“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
34、“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6、“齐是非”、“是非莫辩”的思想。——这句话强调主观认识不能检验主观认识。任何人的意见都是主观的,所以不能以人的意见来检验是非。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7、“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至此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决定认识。
39、“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两句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后两句体现实践决定认识。
41、“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2、“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4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4
44、“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遵循客观规律。
45、“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联系观点。
4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变化发展的观4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反映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47、“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48、“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9、“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5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5
5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2、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54、“毛泽东: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5、“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辩证否定观)
5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万物独化”,“物各自生”——孤立的观点看问题67、“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
57、“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了矛盾,它才会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8、“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59、“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61、“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受其特定价值观支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2、“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参考答案:
1----5CDCBC
6-----10BCDCC
11----15CAACA
16---20BDBDA
范文七:哲理古诗句
01天下英雄,所见一般。
02大禹治水,殊途同归。
03一将功成万骨枯。
04齐家治国平天下。
05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0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07三军可夺帅,不可夺志。
0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0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11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
12君子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5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善天下。
1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1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8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21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
2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
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但责已,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已,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将相胸前堪走马,公候肚里好撑船。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生。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为知己者死。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范文八: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字,却将天地山河的万千气象收拢于笔端,缩龙成寸,快人胸襟。结尾两句写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远,不仅表达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而且注入了诗人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热力和激情。这首诗气势宏大,意境高远,言论与形象相得益彰,哲理与诗情完美统一,真正达到了情、景、理水乳交融。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这首诗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向来为人称道。诗人抓住古原草的特性,用野草每年春荣秋枯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毁灭生命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更胜过毁灭生命的力量。全诗借景写情,刻画形象生动感人,蕴含深刻,不愧为千古绝唱。
3.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写蝉以清露为食,择梧桐而居,是表现其心地纯净,立身高洁;写蝉居高声远,是表现其清华隽朗,高标逸韵。诗人以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这首诗寄哲理于咏物之中,读来耐人寻味。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后四句。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开朗达观,表现出愈挫愈坚,积极进取的精神,揭示了新陈代谢之理。这首诗诗情跌宕,寓意深远,沉郁的意境中又显出豪迈之风。
5.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这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梅雪争春,不肯服输,于是诗人放下笔,细细评判,诗人认为梅雪均佳,各具所长。不仅梅雪如此,每一种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是如此。这首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宋代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人借助方塘,形像的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体会。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首诗形象新颖,情趣盎然,因为富于启发而历久弥新。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全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精警简括,逸趣
横生,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荷塘初夏的优美图画:泉水悄无声响的细细穿流,倒影在水里的树荫一片晴柔;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细角,一只敏锐的蜻蜓就发现了,早早立在它的上头。这首诗很有情趣,卓立小荷上的眼光敏锐的蜻蜓,就像特写镜头一样,为全诗点上了眼睛。小诗富含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敏锐的发现新生事物。
9.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琴诗》。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范文九:哲理古诗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现代古诗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土》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范文十: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D写出好文章
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从哲学上看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
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15、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6、苏轼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17、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8、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
19、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0、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参考答案:
1----5CDCBC
6-----10BCDCC
11----15CAACA
16---20CBDBC 16---20BDBD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