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什么书对提高汉语日常用语水平比较好,就是日常生活用到的词句,不是

提高汉语技巧及汉语水平等级标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提高汉语技巧及汉语水平等级标准
上传于||文档简介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四​个​方​面​有​关​。​其​中​教​ ​师​的​指​导​是​关​键​的​,​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向​迫​而​艰​ ​巨​的​任​务​。​教​师​;​学​生​;​环​境​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 ​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浏览器太古老,该升级了~
我们检测到您的浏览器正在使用IE9.0版本以下的内核,它太古老了,既不安全,也不能完美支持尚友网上的各项功能。请升级到最新的Chrome、Firfox或最新版IE浏览器,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我和书阅读答案 【范文十篇】
我和书阅读答案
范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
[美]查尔斯·范多伦
①阅读的收获程度取决于读者的主动程度与技巧。你越主动,对自己和书籍的要求越多,获得就越多。阅读分为基本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基本阅读通常是在小学阶段完成的,是进入更高层次阅读的先决条件。
②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方法一为略读:快速的浏览书衣提供的诸如书名、序、目录等信息,随意翻读内文。方法二为粗读:读一本难读的书,必须从头到尾读完,不停的思索,并查询有疑惑的地方,初步了解书的类别与内容。
③分析阅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照书的种类,用一个句子和一段文字来概括书中的内容,然后按照顺序,将全书的大纲、各部分的大纲列出来。第二阶段是诊视一本书的内容,包括诊视关键字,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重要主旨。主旨往往存在于书中重要的议论的段落。在任何一本书中,有许多段落根本没有任何议论,需要你去架构:从这一段或那一段挑选出句子来,整理出前后顺序并组成议论。第三阶段是评论一本书。除非已完成大纲架构,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批评之前,要区别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从而保证最终能评判作者观点的正误。
④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所牵涉的决不只是一本书,要知道应该读哪些书。在准备阶段,针对要研究的主题,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建议、与书的目录索引,设计一份试验性书目。然后浏览这些书,找出最重要的章节,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接下来多角度地分析研究主题,从不同角度开列出一连串的讨论题,所有的书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书都要能提供回答。最后,将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出来,并作进一步的研究总结。
1.阅读第③段,请分别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分析阅读”三个阶段的阅读目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作者先说“基本阅读”且说得略,后说“主题阅读”且说得详,为什么做这样安排?
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揣摩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快速的浏览书衣提供的诸如书名、序、目录等信息,随意翻读内文。
②体会加点词的准确性。
在准备阶段,针对要研究的主题,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建议、与书的目录索引,设计一份试验性书目。
4.下面是一次“主题阅读”设计,情结合第④段内容,依次完成填空。
研究主题: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比较
第一步:写出需参考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书名
第二步:浏览并找出最相关章节
第三步:从不同角度列出讨论题
第四步:根据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做好研究总结
阅读答案:
1.列出大纲(写“概括内容”也视为正确),抓出主旨,评判正误。
2.先写“基本阅读”是因为它通常是进入更高阅读层次的先决条件,略写“基本阅读”是因为它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读者应当比较熟悉;后写“主题阅读”是因为它是阅读的最终目标;详写“主题阅读”是因为读者比较陌生,阅读的要求也比较高。
3.①书本外层;②“试验性”强调开出的书目可以根据情况作灵活的调整,并非一成不变的。
4.如《磷辩记》,《三国演义》。如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比较,李逵与鲁智深的比较研究,李逵与张飞的性格比较……
范文二:篇一:书与读书阅读答案
篇二:书与读书阅读答案
篇三:书与读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读书与思考钟敬文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且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选自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3)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结尾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4)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 (5)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6)结合选文,填充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选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卡片 类别:文化教育 编号:001 题目: 作者: 出处: 内容摘要: no:1 (7)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
答案:见详解解析:(1)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2)道理论证(或引证法)。 (3)此题无唯一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如:“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找哪句都可以,关键在于说明理由。如:“有些青年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语言方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形象,浅显易懂;思想内容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只读书不思考的危害,从而论证了论点,给人以警示。 (5)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6)题目:《读书与思考》;作者:钟敬文;出处:日《中国教育报》,题目和作者全对得1分,出处对得1分;内容摘要(主要内容):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7)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唯一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议论文文体知识的理解、语句的仿写与品析、课外知识的积累以及读书方法的整理。(6)(7)两题将读书方法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与老师都是重要的启发。可用: (1)抓中心句法。本文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其标志语为“总而言之”。 (2)直接解答法。 (3)紧扣特点法。扣住前两句的句式特点,其句式是“思考,才能,,,,”。 (4)驾轻就熟法。选择最熟、最有话可说的句子进行品析。 (5)(6)(7)直接解答法。提示:
(5)示例:“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高尔基)/“读书之于精神,恰
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和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池田光大) (7)如:圈点法、旁批法、背诵佳段法,,,, 本题中(3)题所写句子可能会出现和前两句无法构成递进关系的情况。这是对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理解不透彻所致。请认真阅读第三段末尾两句,这两句是有递进关系的,第三句必须更进一层。 (4)题解答时易漏答一个方面。这是审题不认真造成的恶果。题目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理由。
提示: 篇四:书与读书阅读答案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而。”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编自《学习时报》日)
1.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
2.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3分)
3.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3分)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中心论点出现在第一段,即“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剩下的只要表明文章分论点即可,而分论点位置也简单明了的出现在每个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意的理解不是问题。由“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句可知表述a项绝对。
2.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意思对即可。)
【试题解析】首先确定分值,分值3分,答案就为3点。第二,分析题干,问“阅历与读书”的关系,明确答题区间在第五段中筛选答案,概括第五段分论点即可,“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 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题目要求简述,那么不能照抄原文,需要概括。首先二者相辅相成,其次是阅历对读书的作用,最后是读书对阅历的作用。
3.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意思对即可。)
【试题解析】答题时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抓关键语句,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尤其是议论抒情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二是找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更加清晰,往往会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以及过渡词等。三是作必要概括。对每一段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概括出大致讲了什么内容。可以从开头句和结尾句入手进行分析。首先确定分值,分值3分,意味着三个层次结构。②~④段就三个段落,因此,主要概括每个段落的层意即可。②段阐述了读书的作用;③段阐述了阅历不仅仅与年龄相关,更于经历相关;④段阐述了阅历与经历的不同。
发布时间: 13:46:46
上一篇: 下一篇:篇五:书与读书阅读答案
16. 饮茶与读书“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不仅体现在饮茶与读书的感受有相通之处,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3分) 17、结合文意,说说饮茶与读书分别具有怎样的功效。(4分) 18. 请从文中画横线的a、b两居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3分) 我选 句, 赏析: 19. 结合自己的一次读书经验,谈谈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3分15.①满腹生香②略知其义③彻悟其理 16.①对茶的选择和对书的选择有相通的地方;②饮茶与读书的方式有相似之处;③茶道与书道有相通之处(茶道融书道,道法 自然,道道相有旋律性,分别写出了饮茶和读书的一种方式,即艺茶和研书。示例2:b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茶与书的缘分比作武学中的绝代双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两者互相配合、映衬、支持的关系。 19.示例相通)。 17.饮茶:提神醒脑,使全身通泰飘然如仙;令人心清神悦、超凡脱俗。读书:明理益智,使全心舒畅视界澄明;令人超然物外、情致高洁。 18.示例1:a这句话句式整齐优美,朗读上告诉我们读好书与饮好茶对我们的益处。如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主人公保尔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及他钢铁般的意志深深地感染了我,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和有益的事情。
我要一本书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有名的科学家。他是渔民的儿子。十二岁的时候,白天,他跟着父亲打鱼,晚上,躲在板棚里看书。
有一次,罗蒙诺索夫和父亲在海上捕鱼。忽然,一阵狂风,把他的帽子吹到了甲板上。不一会,海上掀起了巨浪,船上的帆篷被吹落了,情况十分紧急。
罗蒙诺索夫不顾一切沿着摇晃的桅杆爬上去,很快地把吹落的帆篷扎牢了,渔船恢复了平稳。
狂风过去以后 父亲把他拉到身边 笑眯眯地说 孩子 我要奖赏你的勇敢 给你买件麂(jǐ)皮上衣 好吗
罗蒙诺索夫摇摇头。
那你要什么呢?
我要一本书,爸爸,其他我什么都不要。
难道一件麂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
爸爸,我要一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比方,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黑夜过去就是黎明
父亲和水手们听了,都惊奇地睁圆了眼睛。
1.给短文第四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你觉得罗蒙诺索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2.罗蒙诺索夫顶着狂风爬上桅杆把吹落的帆篷扎牢了。父亲要奖给他一件麂皮上衣,他却只要一本书。
3.勇敢机智、勤奋好学。
范文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忆念胡也频先生季羡林  胡也频,这个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知道其名者很多很多,但在脑海中尚能保留其生动形象者,恐怕就很少很少了。我有幸是后者中的一个。  我初次见到胡先生是60年前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的讲台上。我当时只有18岁,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个子不高,人很清秀,完全是一副南方人的形象。此时日军刚刚退出了占领一年的济南。国民党的军队开了进来,教育有了改革。旧日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改为省立高中。校址由绿柳红荷交相辉映的北园搬到车水马龙的杆石桥来,环境大大地改变了,校内颇有一些新气象。专就国文这一门课程而谈,在一年前读的还是《诗经》、《书经》和《古文观止》一类的书籍,现在完全改为读白话文学作品。作文也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教员则由前清的翰林、进士改为新文学家。对于我们这一批年轻的大孩子来说,顿有耳目为之一新的感觉,大家都兴高采烈了。  高中的新校址是清代的一个什么大衙门,里面有一个早已废弃却依然青翠茂密的花园。  胡先生的居室就在园门口旁边,常见他走过花园到后面的课堂中去上课。他教书同以前的老师完全不同。他不但不讲《古文观止》,好像连新文学作品也不大讲。每次上课,他都在黑板上大书“什么是现代文艺”几个大宇,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直讲得眉飞色舞,浓重的南方口音更加难懂了。下一次上课,黑板上仍然是七个大字:“什么是现代文艺?”我们这一群年轻的大孩子听得简直像着了迷。  我们按照他的介绍买了一些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那时候,“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儿是违禁的,人们只说“普罗文学”或“现代文学”,大家心照不宣,谁都了解。有几本书的作者我记得名叫弗里茨,以后再也没见到这个名字。这些书都是译文,非常难懂,据说是从日文转译的俄国书籍。恐怕日文译者就不太懂俄文原文,再转为汉文,只能像“天书”了。我们当然不能全懂,但是仍然怀着朝圣者的心情,硬着头皮读下去。生吞活剥,在所难免。然而“现代文艺”这个名词却时髦起来,传遍了高中的每一个角落,仿佛为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光辉。我们这一批年轻的中学生其实并不真懂什么“现代文艺”,更不全懂什么叫“革命”。胡先生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解释。但是我们的热情却是高昂的,高昂得超过了需要。  当时还是国民党的天下,学校大权当然掌握在他们手中。国民党最厌恶、最害怕的就是共产党,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必欲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气氛下,胡先生竟敢明目张胆地宣传“现代文艺”,鼓动学生革命,真如太岁头上动土,国民党对他的仇恨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胡先生却是处之泰然。我们阅世未深,对此完全是麻木的。胡先生是有社会经历的人,他应该知道其中的利害,可是他也毫不在乎。只见他那清瘦的小个子,在校内课堂上,在那座大花园中,迈着轻盈细碎的步子,上身有点向前倾斜,匆匆忙忙,仓仓促促,满面春风,忙得不亦乐乎。他照样在课堂上宣传他的“现代文艺”,侃侃而谈,视敌人如草芥,宛如走入没有敌人的敌阵中。  他不但在课堂上宣传,还在课外进行组织活动。他号召组织了一个现代文艺研究会,由几个学生积极分子带头参加,公然在学生宿舍的走廊上,摆上桌子,贴出布告,昭告全校,踊跃参加。当场报名、填表,一时热闹得像是过节一样。时隔60年,一直到今天,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如在眼前,当时的笑语声还在我耳畔回荡,留给我的印象之深,概可想见了。  有了这样一个组织,胡先生还没有满足,他准备出一个刊物,名称我现在忘记了。第一期的稿子中有我的一篇文章,名叫《现代文艺的使命》。内容现在完全忘记了,无非是革命,革命,革命之类。以我当时的水平之低,恐怕都是从“天书”中生吞活剥地抄来了一些词句,杂凑成篇而已,决不会是什么像样的文章。  不管胡先生怎样处之泰然,国民党却并没有睡觉。他们的统治机器当时运转得还是比较灵的。国民党对抗大清帝国和反动军阀有过丰富的斗争经验,老谋深算,手法颇多。相比之下,胡先生这个才不过二十多岁的真正的革命家,却没有多少斗争经验,专凭一股革命锐气,革命斗志超过革命经验,宛如初生的犊子不怕虎一样,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把活动都摆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确实值得尊敬。但是,勇则勇矣,面对强大的掌握大权的国民党,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一点,我始终不知道胡先生是否意识到了。这个谜将永远成为一个谜了。  事情果然急转直下。有一天,国文课堂上见到的不再是胡先生那瘦小的身影,而是一位完全陌生的老师。全班学生都为之愕然。小道消息说,胡先生被国民党通缉,连夜逃到上海去了。到了第二年,1931年,他就同柔石等四人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秘密杀害,身中十几枪。当时他只有28岁。鲁迅先生当时住在上海,听到这消息以后,他怒发冲冠,拿起如椽巨笔,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二心集》)这一段话在当时真能掷地作金石声。  胡先生牺牲到现在已经60年了。如果他能活到现在,也不过八十七八岁,在今天还不算是太老,正是“余霞尚满天”的年龄,还是大有可为的。而我呢,在这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历了极其曲折复杂的行程,天南海北,神州内外,高山大川,茫茫巨浸;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在“空前的十年”中,几乎走到穷途。到了今天,我已由一个不到20岁的中学生变成了皤然一翁,心里面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是胡先生的身影忽然又出现在眼前,我有点困惑。我真愿意看到这个身影,同时却又害怕看到这个身影,我真有点诚惶诚恐了。我又担心,等到我这一辈人同这个世界告别以后,脑海中还能保留胡先生身影者,大概也就要完全彻底地从地球上消逝了。对某一些人来说,那将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里,我又有点欣慰:看样子,我还不会在短期中同地球“拜拜”。只要我在一天,胡先生的身影就能保留一天。愿这一颗流星的光芒尽可能长久地闪耀下去。(选自《忆往述怀》季羡林,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山东大学附属高中在日本人退出占领的济南后,改为省立高中,学校出现了新气象,只教白话文了。B.胡也频先生明目张胆地宣传现代文艺,鼓动学生革命,因此招来国民党当局对他的逮捕。C.“我”抄录了一些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的话,写了一篇文章发在胡也频先生办的杂志《现代文艺的使命》上。D.胡也频先生介绍的那些“普罗文学”的相关书籍,全都是从俄文译日文,日文又译成中文的,所以非常难懂。E.胡也频先生被国民党抓捕,虽然暂时逃离济南,但后来还是在上海被抓并杀害。(2)胡也频先生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为了向学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分析。(3)季羡林先生晚年回忆起胡也频先生时说“真愿意看到这个身影,同时却又害怕看到这个身影。”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先生这样说的原因。(4)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胡也频豪不顾及生命安全,传播现代文艺,高调宣言马克思主义,直至牺牲生命。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具体分析。
阅读答案:
答案:1.BDE;解析:(1)A项0分,原文并没有说日本人走后改的名;另外原文说的是“专就国文这一门课,……现在完全改为读白话文学作品”,而不是说只教白话文了。B项2分,正确。C项0分,《现代文艺的使命》是季羡林写的文章的名字。D项1分,原文只说“据说”译自日文,日文再转为中文。E项3分,正确(2)①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被称为“现代文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激发了学生学习追寻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兴趣。②介绍同学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③号召组织了一个现代文艺研究会,号召吸引很多同学积极参加到研究会中。④准备出版一本刊物宣传革命。(1点1分,4个点全部答出加1分,表达通顺,重点突出加1分。)(3)①“真愿意”是因为作者作者从少年到老年历经曲折坎坷的岁月,对人生有了更为复杂全面的看法。那么早年胡也频先生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积极追求的精神就更让作者觉得感动钦佩,也不断激励自己。②“不愿意”是因为诚惶诚恐担心在岁月磨砺中把曾经影响自己的人忘了,甚至丢了自己的梦想热情。(“真愿意”和“不愿意”的原因每点3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4)  观点一①赞同胡也频先生这种做法。②胡也频先生毫不畏惧敌人,毫不在乎国民党强权暴政。视敌人如草芥,大胆高调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这种为了理想牺牲生命的精神非常值得尊敬,也激励着我们。③联系实际这种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在今天在自身的价值。④希望胡也频先生的精神如流星的光芒却可以长久闪耀下去。影响更多的人。  观点二①不赞同这种做法②这样做是注定要失败的,不理解胡也频先生为何一点都没考虑过自我保护。人在实现理想时要懂得保护自己,因为没有生命其余都没有价值。③联系实际。④实现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那么这些热情就只能如流星的光芒一般虽然闪亮却很短暂。  观点三辩证分析结合观点一二  (任选一个观点,按这个顺序:观点-文本-实际-总结,1点2分。)
范文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句子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天下之豪杰/举:所有的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C.满招损,谦得益/满:骄傲自满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身:身体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而告以成功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④故方其盛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 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加粗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①函梁君臣之首 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④沛公军霸上 ⑤火尚足以明也 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⑨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②④⑦⑧
B.②③⑤⑧⑩
C.②⑤⑦⑧⑨
D.①④⑥⑦⑩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剌了后唐庄宗李存勖贪于财货、耽于酒色而致身死国灭的可悲现实。 B.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勖由盛而败的史实的叙述,告诫人们:“满招损,谦得益。” C.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勖身世的描述,总结了他的政权由盛而衰,到身死国灭的过程,告诫人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结合全文叙述来看,作者在这里要告诉人们“盛衰之理”,缘于“人事”的道理。
阅读答案:
1.D2.D3.D4.A
范文六: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此三者,吾遗恨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与其所以失之者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1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17.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2分)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2分)
(4)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3分)
阅读答案:
17.(1)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有这种结果吗?
(2)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3)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
(4)韩信竟然亲自为他解开绑绳,让他面朝东坐着,自己面朝西对着他,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试题分析:本:推究。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还要学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推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A其:①副词,表祈使语气;②代词,代庄宗。B以:①介词,用;②副词,才。C之,均是主谓之间的介词。D与:①介词,和;②动词,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A人事: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指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等事务。B忧劳:忧虑辛劳。C至于: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D从事: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以及概括文章中心内容。B项句子采用反问句的形式,表示否定,所以“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一说不准确,应为“否定”。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去理解,避免断章取义,再者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比如(1)句中的“于”“而”“岂”,以及被动句;(2)句中的“譬若”“以”“馁”,以及宾语前置句;(3)句中“将”“
善”“ 客”;(4)句中“乃”“缚”“东”“乡”“西”“师”“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有这种结果吗?
范文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它所以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觑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
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J顿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_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口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印书的字体有许多种:宋体挺秀有如柳字,麻沙体天矫有如欧字,书法体娟秀有如禇字,楷体端方有如颜字。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飘渺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这本书的主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它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他这本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
更进一步,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更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额头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1.文中第一段所说“它的外形”具体指哪些内容?
2.请分别说明第二段中以“飙”和“昏”为例的用意。
3.(1)本文围绕书依次写到了哪几种人的命运?
答:本文依次写到了□书人、□书人、□书人的命运。
(2)写这几种人命运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为什么要着重描写“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
阅读答案:
L、书的纸张,书中的单字,印书的字体,书首的印章,书中的朱圈。
2、以“飙”为例,说明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以“昏”为例,说明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
(1)藏书人、作书人、读书人
(2)由书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达了对书与人同样命运的感慨;为结尾抒发感伤之情作铺垫。
4、与书遭遇相比,突出文士的遭遇更加坎坷(慨叹文士的一生遭际),赞扬文士倔强的性格、发愤苦读的精神
范文八:何为书张炜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小题1】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小题2】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4分)
阅读答案:
【小题1】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3个点,每答对1个点得1分。如果答“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或者答“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得1分。)【小题2】 (3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了我们欣然接受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者答: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方法1分,作用2分。)【小题3】 (4分)①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口爵生活,过滤流逝的时光。②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③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3个点,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每点意思对即可。)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从选文第②段中“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这句设问句概括出作者认为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的标准: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从选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在文中找到相应信息,借助它们来确定和提取出正确答案。【小题2】试题分析:从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中“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可以分析出:这一句运用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了我们欣然接受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者答: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考点: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点评:议论文论证方法常见的有四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要熟记于心,同时它们各自的作用更要知道,这是老师们必讲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考点。运用论证方法的句子,一般证明此句前面的观点句(分论点或段中的观点)。【小题3】试题分析:结合文章③、④、⑥段来感知“真正意义上的书”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即可。第③段“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第④中“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第⑥段中“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考点:这里考查对原文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的能力。点评:这是一种联系语境并学会用原文信息解决问题的类型题,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和信息或通过材料再加工来解决问题。
范文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何为书张炜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小题1】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小题2】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划线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小题3】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小题4】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4分)
阅读答案:
【小题1】(3分)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小题1】(2分)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小题1】(3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了我们欣然接受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者答: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小题1】(4分)①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口爵生活,过滤流逝的时光。②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③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第2段的内容来概括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即可。(3个点,每答对1个点得1分。如果答“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或者答“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得1分。)【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联系加点词语的前后文来筛选“这样”的指代内容即可。(或“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能力”,如果答“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也可得2分。)【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为:论证方法+表达效果。论证方法根据论证的各种类型来判别,论证作用一般都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该段的主要内容。(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3、4、6小节来感知“真正意义上的书”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即可。(3个点,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范文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何为书张炜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1.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加粗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3.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
阅读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常生活汉语对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