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为什么要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范文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大学生增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对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文章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现状,增强对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是指基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以一定的生态道德原则和科技道德原则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启发、引导大学生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自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大学生的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科技道德观,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状况,我们选择了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在校的9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调查问卷活动。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回852份,其中有效卷为810份,有效率为95%,调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已开始认识到生态道德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了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的尝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1.从教育理念上,高校对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和绿色消费意识缺乏。在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方面的调查上,总体来看,大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不强,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的大学生在行动上缺乏毅力,当个人利益和环境利益冲突时,往往会舍弃环境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盲目使用“一次性用品”,这是近年来造成浪费的一大消费现象。卫生筷、饭盒、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消费的实质是迫使仍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物质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弃物被抛弃。一次性木筷的消费,现在就让中国人一年耗掉500万立方米木材。[1] 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环保意识淡化,现实生活中即使看到有人浪费水电和扔垃圾的现象,也不会去阻止,原因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感不强。如果大学生有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明确的生态责任意识,那他们在行为上就会有强大的动力。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确立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协调好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2]绿色消费主要包括: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因此我们要培养大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消费方式。2.从教育内容上,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内容不完善。首先,从大学生对科技道德规范及适用对象的了解看,有48.31%的同学对科技道德规范了解一般,更有甚者达13.04%同学不知道科技道德规范,有38.65%同学不知道科技道德规范的适用对象,这充分反映了高校科技道德教育缺失,也说明了科技道德教育内容还很不完善,体系还不完整。其次,从科学应用的两重性来看,大学生对科学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尚可,但科技伦理道德缺失,说明高校缺乏科技伦理道德教育。调查表明,科技认知水平高的同学能认识到科学本身是中性的,但科学的应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也可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同时认为科学的应用可以服务于任何目的,它为善还是为恶取决于人。在对“科学上能做到的,就不应禁止”的认识上,有47.65%的同学认为不正确,有25.19%的同学认为要具体分析。科技认知水平较低的同学,如有27.16%的同学不清楚此观点的片面性,还不能正确认识科学应用的两重性,这都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科技与自然的关系所致。大学生对克隆的负效应认识模糊不清,仅仅了解一点占52.84%,还有10%同学选择“不知道”,这说明了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的缺失。这主要是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明确科学应用并不就是自然而然地造福人类的,需要相应的制度、法律、道德制约机制,这也充分说明加强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从教育方式上,高校科技道德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在教育方式上,传统高校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严重忽视了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及学生的情感,结果出现了知而不行的现象。调查表明,大学生乐于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讲授只占11.59%,学生乐于接受科技道德教育的课堂讲授只占21.25%,大学生更乐于在参与活动中接受科技道德教育,如大学生乐于参与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比例是56.52%,大学生乐于参与科技道德教育活动的比例是43%。又如大学生在科学道德规范方面,对在科研活动中不能弄虚作假的认同率较高,但在具体问题上却知而不行,出现诚信危机。对“在实验数据分析中发现误差不满足要求时,你是否同意修改实验、测试数据”调查表明,有34%的大学生表示坚决不同意,有54%的大学生则表示原则上不同意,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在科研活动中不能弄虚作假的认同率较高。但在具体问题上,这一认知却大打折扣,有6%的大学生竟然同意修改实验、测试数据,使其符合要求。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诚信的道德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其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是不一致的,存在知而不行的现象。因此,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科技道德观念,增强其环境保护的使命感,提高遵守科技道德规范的理念,真正做到知行统一。4.从教育管理上,高校科技道德教育管理缺位。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草坪的爱护情况是“从不走”:的同学只有27%,“偶尔走”的同学有30%,“很少走”的同学有39% ,竟有4%的同学选择“经常走”;从图3-8可以知道,大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情况是:经常参加的只有23%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有67%,还有10%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这种情况充分了高校在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管理上的缺位。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也是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应树立“管理也要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二、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的缺失,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而关键原因是高校教育的不足,究其原因如下:1.从教育理念上,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理念缺乏前瞻性。目前理工科高等院校,注重科技专业教育,忽视科技道德教育。没有把生态文明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在教育理念上,注重知识和原理的传授,而忽视了生态科技道德的养成教育。深层意义上的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理念不足,大学生缺少对技术利用的理性态度,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技术工作的社会适应性上产生很多的困扰,偏颇的价值取向,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中的伦理道德缺失。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教学理念缺乏前瞻性,对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重视不够。高校各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将会在不同的行业担当不同的职责,其中不乏各级决策者和管理者。如果他们没有受过应有的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很可能会沿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传统模式。目前高校教学偏重于生态知识介绍,忽视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和文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刘湘溶教授提出:环境伦理教育要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抓好意识的培养、榜样的感召和行为的引导三个环节的工作。因此,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就要努力在这三个环节上下功夫,特别要注重大学生生态行为的引导和养成教育。2.从教育内容上,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学校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不同的时代应赋予不同的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高校德育要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特点,加强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我国传统的理工科院校过于重视专业技术和技术的课程设计,忽略人文素养的课程规划,导致高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造成一些大学生漠视生态科技道德,缺乏对待专业技术的应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行为的功利性倾向较为突出。这种以专业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代替了全面发展的教育,造成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特点,高校生态科技道德观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态道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和科学道德规范三个方面的内容。当前大学生的生态科技道德观不尽如人意,与高校生态科技道德观教育内容不完善、缺乏时代性有很大关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对生态观的讲授比较笼统,对生态责任意识和科学道德规范的教育较少。传统德育价值主要是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却很少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要对其他生命体和人类未来承担责任。生态责任感是形成生态科技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把生态责任意识和科学道德规范充实到高校生态科技道德观教育的内容中,使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内容增强时代性。3.从教育方式上,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方式缺乏实效性。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不可否认,灌输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缺乏人文关怀,因此显得被动性较强,而主动性、自觉性不够,甚至有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因此要改变以讲授法为主的局面,大力推行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基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德育教学中,只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才能从平面走向立体,才能提高实效性。4.从教育管理上,高校科技道德教育管理没有形成合力。当前,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对科技道德教育问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科技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效。然而,高校对此问题并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在教育投入上,注重对校园环境的硬件建设,忽视对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由于资金投入少,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培训少,师资素质的低下必然会影响科技道德教育的效果。高校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应把科技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在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总之,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中作为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育人功能的高校教育应首先担负起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任务,应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教育者和践行者。因此,高校有责任教育大学生用自己良好的生态科技道德和崇高的科技行为为人类谋福利,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原文地址:
范文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外国语学院
王姗姗第九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阅读详情:
范文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丰厚的,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业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增大,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即使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牛奶、蛋糕、咖啡、肉食,甚至汽车和别墅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安全的,我们喝的水是污染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有毒有害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会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吗?所以,我们只有按照十八大的精神、部署和要求办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5亩,由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日趋严重。据专家预测,就是按现在水土流失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将有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到那个时候,西南地区将会有近1亿人口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00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因污水灌溉,全国已有11个省共计1.3万公顷土地受到重金属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占用,成为工业用地、基础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再加上不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用地等,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又是良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太少了,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也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陪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喂养牲畜等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我国虽是草原大国,但是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把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垦,再加上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我国的草地面积已减少了许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造成我国生态和能源危机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等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所谓的我国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这些因素和问题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改变和解决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虽地域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国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永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我们不但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五大建设都搞好,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不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五大建设”搞不好,人类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丰厚的,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业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增大,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即使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牛奶、蛋糕、咖啡、肉食,甚至汽车和别墅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安全的,我们喝的水是污染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有毒有害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会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吗?所以,我们只有按照十八大的精神、部署和要求办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5亩,由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日趋严重。据专家预测,就是按现在水土流失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将有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到那个时候,西南地区将会有近1亿人口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00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因污水灌溉,全国已有11个省共计1.3万公顷土地受到重金属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占用,成为工业用地、基础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再加上不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用地等,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又是良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太少了,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也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陪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喂养牲畜等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我国虽是草原大国,但是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把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垦,再加上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我国的草地面积已减少了许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造成我国生态和能源危机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等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所谓的我国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这些因素和问题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改变和解决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虽地域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国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永续发展。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我们不但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五大建设都搞好,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不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五大建设”搞不好,人类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阅读详情:
范文四: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暖瑟穹罂匿荔重茎蓍雩署昂暑(总156期)2010#-g4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杨晓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环境宣教信息中心)摘要针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在保护森林资源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建立新型林业产业体系,发展低碳林业,寻找林业发展的合理出路。关键词林业生态文明作用GivingPlaytoForestryinItsImportantRoleinEco—-CivilizationConstructionya增Xiaoti(EnvironmentalInformationCenterofHarbincity,Harbin150076,China)AbstractmeritareAtpresent,theretoaresonicobviousproblemayofforestrydevelop-sindevelopmentofforestry.Thereasonablewamakerationaldevelopment,establishtonewindustrialsystemforforestryanddeveloplow—carbonforestryonbasisofprotectionKeywordsforestresoIlrce8.Forestry;eCO-civilization;low—-carbonforestry;industrialsystemforforestry要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对现有林业发展方式及形态实施改造。林业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1现有林业发展方式存在明显问题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看,中国现有林业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1林业肩负食品和工业用原材料等物质产品生产,保护和治理自然生态环境及提供生态产品等多种社会重任。现有林业的发展活动基本集中在木材、食品和大量的工业原材料生产供给方面,属于生计林业范畴,林业的其他功能特别是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功能基本未能得到应有的显现和发挥。2近自然林业特点及其作用林业自然资源的非合理利用缓解和消除林业发展进程中的上述问题,需要有效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全力促进近自然农业的加速形成与发展。近自然林业,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固有的自然生产力为基点,以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以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为特征,以当代生物科学技术成果的有效应用为支撑,是一种旨在通过对自然资本投资,采用符合目标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经营措施,在确保林业产出及其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对林业生态系统及其自然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良化培育的新型林业经营形态。近自然林业具有对天然资源利用的自然性、系统产出的高效性与环保性和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突出特征及属性,是目前林业最为有效的一种形式,能够最为充分地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近自然林业特点及其作用的主要表现包括:2.1一方面是对部分±地、林木等资源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闲置的土地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未被利用,林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上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对于非林荒地等自然土地和与之相匹配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经济利用,以及如何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和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等问题始终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1.2林业活动取向单一化除林地利用过于集中在有限的林地上以外,作物栽培、动物饲养、林木抚育与种植等也都限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品种,甚至是几个品种。这既影响林业总产出的有效增加,还成为引发林业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1.3林业产出形式单一林业增长过度依赖于木材产业,林木经济还不够发达,林业产业链条还不够壮大。1.4林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以对林业天然资源的直接自然利用为基础及近自然林业无需将林用土地资源中的非耕地部117目标分转化成为耕地,而是可直接利用自然土地和与之相匹配的优势生物资源从事农业经济活动,使植根于自然土地上的野生动植物群落的生产能力得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同时防止将过多土地垦为耕地和追求单一化农作品种而引发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近自然林业的这一特性,使得地球生态系能够在为人类社会生产更多的有用产品和不断增加其自然资本储量的同时,也为地球生命系统提供更为完善的生态服务。2.2高度重视林业活动及其发展的多样性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性,除耕地外,还包括山地、草地、湿地、荒漠、沙地和水域等多种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利用和林业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利用范围从纯野生动植物到半野生、半人工栽培及驯养动植物和完全由人工栽培、饲养的动植物等众多种类、物种和品种;林业生产方式及其行业部门、林业生态系统、林业产出的多样性,林业生产多方式、多部门和多种林业生态系统及其产出形态同时并存、有机结合等。近自然林业的这一特性,不但能够更加充分、更加广泛和深层次地有效利用各种林业自然资源,增加林业产出总量及其产品种类,而且有助于林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状态的改进和优化,从根本上?肖除现有林业活动单一化所引起的各种生态及环境损害问题。2.3通过向自然资本投资,使林业建在“大自然的智慧及其提供的免费服务”之上近自然林业从有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产力及其完善的生态服务出发,着眼于自然资本和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培育、提升与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林业生产过程的人工物品投入量,从根本上消除自然资本和其提供的生态服务对林业发展的限制。2.4将开发、利用和完善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置于重要位置林业生态保护功能包括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促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维系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与扩大,林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与治理,生产日益增多的生态服务与生态文化产品等具体内容。林业生态保护功能的开发、完善和有效显现,即意味着林业发展广度与深度的有效拓展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得到空前加强。自然林业产业体系亟待建立改变现有林业发展方式,推动近自然林业形成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需要.1建立近自然的林业行业结构体系118.2010#-g4期(总156期)目蜀穹蛋蔓琶藿星|廷聊积极开发利用林地资源的耕地部分和与之相匹配的各种优势生物资源,大力发展山地农林业、草原草业、草地畜牧业等非耕非林地林业,建成高效林业和多样化非耕地农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近自然林业行业结构体系。3.2开发新型产品生产部门在继续重视食品及传统工业原料生产发展的同时,加快新兴生物质能和新兴生物质原料以及生态产品的生产,形成生计林业、生物质能源及原料林业和环境绿化与生态服务林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近自然林业产品结构体系。3.3加强对林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的综合利用促进以“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再利用和整体物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林业的加速发展,使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延长林业产业链条o4发展低碳林业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都是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乡村的少,讲林业的少。事实上,发展低碳林业潜力巨大。气候变化和已走向末路的化石燃料时代,正在给林业和人类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和燃料价格波动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农业用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CO:。而林业也能为地球提供大量的CO:,那么,发展低碳农业应该从何人手?4.1在广大林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林业增长方式化解林业风险,发展循环林业、低碳林业,减少对林业资源的破坏,发展林木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重要策略和有效形式。4.2运用再利用原则——撒强加工业对林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将各类林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有时其效益会超过主产品的效益。这样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3在广大林区发展低碳林业的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收稿日期:及其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使林业有效保护自然生34化。调整优化升级林区产业结构。其中,在开发安全优质林产品中,有机林产品不施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绿色农产品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化肥农药,少用化学合成物,多用有机肥。这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近自然林业产业体系,具体为:3阅读详情:
范文五: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林业勘查设计(总156期)2010年第4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杨晓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环境宣教信息中心)摘针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在保护森林资源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建立新型林业产业体系,发展低碳林业,寻找林业发展的合理出路。要林业生态文明作用关键词GivingPlaytoForestryinItsImportantRoleinEco-CivilizationConstructionYangXiaoti(EnvironmentalInformationCenterofHarbincity,Harbin150076,China)AbstractAtpresent,therearesomeobviousproblemsindevelopmentofforestry.Thereasonablewayofforestrydevelop-mentaretomakerationaldevelopment,establishanewindustrialsystemforforestryanddeveloplow-carbonforestryonbasisofprotectiontoforestresources.KeywordsForestry;eco-civilization;low-carbonforestry;industrialsystemforforestry林业肩负食品和工业用原材料等物质产品生产,保护和治理自然生态环境及提供生态产品等多种社会重任。现有林业的发展活动基本集中在木材、食品和大量的工业原材料生产供给方面,属于生计林业范畴,林业的其他功能特别是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功能基本未能得到应有的显现和发挥。2近自然林业特点及其作用缓解和消除林业发展进程中的上述问题,需要有效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全力促进近自然农业的加速形成与发展。近自然林业,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固有的自然生产力为基点,以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以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为特征,以当代生物科学技术成果的有效应用为支撑,是一种旨在通过对自然资本投资,采用符合目标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经营措施,在确保林业产出及其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对林业生态系统及其自然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良化培育的新型林业经营形态。近自然林业具有对天然资源利用的自然性、系统产出的高效性与环保性和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突出特征及属性,是目前林业最为有效的一种形式,能够最为充分地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近自然林业特点及其作用的主要表现包括:2.1目标近自然林业无需将林用土地资源中的非耕地部以对林业天然资源的直接自然利用为基础及要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对现有林业发展方式及形态实施改造。林业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1现有林业发展方式存在明显问题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看,中国现有林业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1林业自然资源的非合理利用一方面是对部分土地、林木等资源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闲置的土地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未被利用,林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上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对于非林荒地等自然土地和与之相匹配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经济利用,以及如何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和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等问题始终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1.2林业活动取向单一化除林地利用过于集中在有限的林地上以外,作物栽培、动物饲养、林木抚育与种植等也都限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品种,甚至是几个品种。这既影响林业总产出的有效增加,还成为引发林业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1.3林业产出形式单一林业增长过度依赖于木材产业,林木经济还不够发达,林业产业链条还不够壮大。1.4挥林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117·分转化成为耕地,而是可直接利用自然土地和与之相匹配的优势生物资源从事农业经济活动,使植根于自然土地上的野生动植物群落的生产能力得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同时防止将过多土地垦为耕地和追求单一化农作品种而引发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近自然林业的这一特性,使得地球生态系能够在为人类社会生产更多的有用产品和不断增加其自然资本储量的同时,也为地球生命系统提供更为完善的生态服务。2.2高度重视林业活动及其发展的多样性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性,除耕地外,还包括山地、草地、湿地、荒漠、沙地和水域等多种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利用和林业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利用范围从纯野生动植物到半野生、半人工栽培及驯养动植物和完全由人工栽培、饲养的动植物等众多种类、物种和品种;林业生产方式及其行业部门、林业生态系统、林业产出的多样性,林业生产多方式、多部门和多种林业生态系统及其产出形态同时并存、有机结合等。近自然林业的这一特性,不但能够更加充分、更加广泛和深层次地有效利用各种林业自然资源,增加林业产出总量及其产品种类,而且有助于林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状态的改进和优化,从根本上消除现有林业活动单一化所引起的各种生态及环境损害问题。2.3通过向自然资本投资,使林业建在“大自然的智慧及其提供的免费服务”之上近自然林业从有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产力及其完善的生态服务出发,着眼于自然资本和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培育、提升与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林业生产过程的人工物品投入量,从根本上消除自然资本和其提供的生态服务对林业发展的限制。2.4将开发、利用和完善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置于重要位置林业生态保护功能包括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促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维系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与扩大,林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与治理,生产日益增多的生态服务与生态文化产品等具体内容。林业生态保护功能的开发、完善和有效显现,即意味着林业发展广度与深度的有效拓展及其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使林业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得到空前加强。3自然林业产业体系亟待建立改变现有林业发展方式,推动近自然林业形成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需要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近自然林业产业体系,具体为:3.1建立近自然的林业行业结构体系·118·2010年第4期(总156期)林业勘查设计积极开发利用林地资源的耕地部分和与之相匹配的各种优势生物资源,大力发展山地农林业、草原草业、草地畜牧业等非耕非林地林业,建成高效林业和多样化非耕地农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近自然林业行业结构体系。3.2开发新型产品生产部门在继续重视食品及传统工业原料生产发展的同时,加快新兴生物质能和新兴生物质原料以及生态产品的生产,形成生计林业、生物质能源及原料林业和环境绿化与生态服务林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近自然林业产品结构体系。3.3加强对林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的综合利用促进以“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再利用和整体物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林业的加速发展,使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延长林业产业链条。4发展低碳林业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都是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乡村的少,讲林业的少。事实上,发展低碳林业潜力巨大。气候变化和已走向末路的化石燃料时代,正在给林业和人类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和燃料价格波动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农业用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CO2。而林业也能为地球提供大量的CO2,那么,发展低碳农业应该从何入手?4.1在广大林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林业增长方式化解林业风险,发展循环林业、低碳林业,减少对林业资源的破坏,发展林木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重要策略和有效形式。4.2运用再利用原则———做强加工业对林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将各类林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有时其效益会超过主产品的效益。这样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4.3在广大林区发展低碳林业的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调整优化升级林区产业结构。其中,在开发安全优质林产品中,有机林产品不施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绿色农产品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化肥农药,少用化学合成物,多用有机肥。这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收稿日期:阅读详情:
范文六: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教师:黄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中的先锋作用。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一支较为过硬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方针、政策。有许多方针、政策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基本职责。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有些政策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达到可以具体执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够依法可靠执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实际中无法执行,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需要我们多做实际工作。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国家环保总局甚至动用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绿色信贷等政策,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也采取了挂牌督办、专项行动、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环境污染仍然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环境执法手段软,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说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规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环保工作者要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环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顶住压力,为民办事。通过环保队伍整体的严格执法,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其次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会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阅读详情:
范文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该如何?)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已经内在地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有生命力、现实性的哲学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为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为生态文明作出一份贡献,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从人类文明范式的角度去反思工业文明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理论上,.要把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加以总结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实践上,要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目前这个阶段,生态文明的建设应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身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其次,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第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第四,虽然泡泡糖是小朋友们十分喜爱的糖果,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但是,千万不要乱扔咀嚼后的胶基,因为它会到处乱黏。在吃的时候,可以先将它的包装纸收好,用来包裹吐出来的胶基,然后,再将它扔到废物箱内。第五,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尤其不要吃人类的益友——青蛙,因为1只青蛙1年内大约能吃掉1.5万只昆虫,其中主要是害虫。第六,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第七,离开房间时,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 第八,即使在最寒冷的地方,也没有必要使室温超过18℃,如果你觉得冷,可以多穿一点衣服。第九,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一小部分。第十,用密闭容器代替塑料包装物来储藏食物。第十一,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第十二,请携带自己的购物袋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第十三,节约用水,在刷牙时,请关闭水龙头。第十四,园丁应施用有机肥料,如混合肥和粪肥,避免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因为它们会渗入泥土,危害水源。第十五,开车时减速行驶,这样耗油量小,还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十六,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再一个是提倡社会公民大家来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包括生态的消费方式、生态的文化、生态的理念,包括帮助我们监督各方面,一定要注重生态文明,弘扬生态理念,更好地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要求。阅读详情:
范文八: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摘要: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紧迫性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华(1974-),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图书馆,馆员。(湖南 衡阳 421001)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不可以回避的一个话题。“今天,人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莱特式的困惑再次困扰着人类。”[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应对生态危机挑战,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年均GDP增长超过9?,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就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首先,人为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工业文明国家要快,并且采用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模式,导致工业文明畸形发展,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其次,自然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如今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远远赶不上人为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不可再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要克服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加强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高素质人才。[2]2.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简而言之,就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两型社会”被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所谓“美丽中国”,就是高度生态文明的中国,具体表现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高等。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关键在人,只有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觉的“生态人”,才能完成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我国高校教育教改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应当包括生态文明素质,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1.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但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不够高。高校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太少,生态文明活动的开展还不够丰富,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活动的参与度不够高。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亚太地区大学校长务虚会上所指出:尽管经过多年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亟待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质量亟待提高。必须通过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阅读详情:
范文九: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双指标同步提出,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 报告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出明确的倍增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让人倍感温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理应成为大家的责任和共识。十八大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节选自淮河边的死鱼死蛙淮河:刺鼻气味中沿岸的小学生课堂猛兽搬的洪水“油荒”:排队加油空气污染,沙尘暴,沙漠化,水污染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第16次对党章进行修改: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环境不可持续问题: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沙化土地面积从100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3436平方公里;1980年我国人均耕地近2亩,2003年减少到1.43亩,在轰轰烈烈的 “圈地”热潮中仅最近几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超过全国耕地总量的5%;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太原、米兰、北京、乌鲁木齐、墨西哥城、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德黑兰)中,我国占7个。?按照现有的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水平,2020年GDP翻两番,环境承受的压力将比2000年提高4至5倍;2?资源消耗和污染负荷比2000年减少一半,单位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就必须提高8至10倍。3气温上升2℃
上海将被淹没越来越多的共识趋向于认为,平均气温不能超过2℃,这是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生存的底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指出,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IPCC副主席也指出:气温升高超过2℃,全球将面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疾病增多4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按当前能源年产量计算,中国 煤炭开采105年、天然气45年、石油20年。需要进口:50%的铁矿石、氧化铝、60%的铜矿60%的原油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什么是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什么是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
和根本观点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发展核
心: 以 人 为 本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一)第一要义——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 ? 变“增长方式”为“发展方式”?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所决定的。35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论断。十八大报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二)核心——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 三个协调: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个“统一”: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 发展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根本要求:“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是自主创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 发展道路。(四)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 。十八大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三)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八大报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资料:中国能耗高,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
GN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量却增长40多倍。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可谓举世无双,假设GNP再增长50倍,就必须消耗200倍的资源。按中国目前的消耗量,整个地球都不够中国消耗。中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6倍、美国的61倍;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中国拿到手的每一笔收入背后,都要付出更多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大的环境污染代价。而这些代价,都要由中华民族的子孙来承担。GDP含金量 (2010年两会焦点之一)单位GDP牺牲的环境越小,对生态的冲击越小,GDP含金量越高。现在的GDP在统计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消耗并没有考虑进去。GDP的大小跟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越大,其含金量越高 。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的60%,剩下的非居民收入应该占GDP的40%;但是中国刚好是倒过来的,中国居民收入占GDP的40%,剩下的60%是非居民收入。比较合理的结构,应该是居民收入占GDP的60%。欧盟环保指令? 2005年8月 ,废电子电机设备环境指令(简称W EEE),针对各种电器产品规定了产品收集、循环使用及回收的要求及规范。? 2006年7月,电子电机设备中危害物质禁用指令(简称R oH S),其目的在于消除电机电子产品中的六项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及多溴联苯醚。? 2007年8月,耗能产品环保设计”指令,(简称EUP),旨在从源头入手,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回收和后期处理这一周期内,对用能源产品提出环保要求,全方位监控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要求,不可违!
高增长与高成本的矛盾据统计,我国的GDP占世界的6%,但消耗的石油占7.6%,煤炭占15%,铝材占25%,钢材占30%,水泥占54%。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到2003年年底,中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3.7亿千瓦,而日本只有2.2亿千瓦,却创造了4倍于中国GDP。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美国宣布在2020年之前将把碳排放较2005年的水平减少17% ,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 。通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让人类世世代代能够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low
living)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千瓦时的电,那么你就排放了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案例一:云南滇池近20年开发所创产值为20亿人民币,“九五”开始成为全国治理重点,到十五计划结束治理投入超过40亿人民币,而水质并无明显改变。案例二:淮河流域50多年来水电产出约为600亿人民币。1992年我国在地球国际峰会上保证,5年内治理好淮河的水污染。 到现在,治理淮河已经花了600多亿人民币。而专家认为淮河已经失去自净能力。阅读详情:
范文十: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重要治国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十八大宣示的“五位一体”是什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作为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五位一体”便是其中之一。“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一起抓,并列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成为一体”。这一重要政治表述,透露出重大政治信号,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宣传文学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