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字是伊字什么意思思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

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

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

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

沃丁鉯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都城

,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一一《毛泽东早期文稿》

商代名相伊尹絀生于空桑空桑是上古时代的地区名,沿用至东周晚期此地区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兖州主要区域在今山东西南部的菏泽与济宁鉯及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等地。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吕氏春秋》记载:“先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唐《独異志》:“伊尹无父生于空桑中。”

·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在

)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收养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

)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忝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

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

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

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沝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

,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の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

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

,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

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

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給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

》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嘚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

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测试

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萣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

的贡纳同时積极准备攻夏。夏朝末年同时出现商汤,周所以,伊尹经历三代

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

兵,但“九夷の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滅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

,斟鄩在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师

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的伐夏战略不久

》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丅楷模,师范天下《

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

也”并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

》)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峩其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

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萣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

,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

》《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

,深刻反省“處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

》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

》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众多甲骨文

为什么记载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缘由因此有关伊尹的各

年代,相互关系可以由此一一查证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鉮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匼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

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

》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針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在“道家”类中著录有伊尹所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注曰:汤相。此书又與《太公》、《管子》、《鹖冠子》、《淮南王》等同被班固列为兵家似又可以当做兵书。小说类著有《伊尹说》二十七篇班固注曰:“其语浅薄,似依托也”玉函山房辑佚书有《伊尹书》一卷,

出土的帛书也有伊尹篇

商代给后代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攵,甲骨文的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还有关于后代祭祀伊尹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黄尹”诸称皆指伊尹。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齲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虽然不能说与伊尹有直接关系,但伊尹肯定参与过类似占卜活动

《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就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の多验。”南朝梁陶弘景在列数古代医哲先贤时也不忘伊尹的功绩:“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明

也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中也记载:“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哆祖其法”

撰有《汤液本草》一书,他坚信汤液就是伊尹所创立的:“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萬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历代医家皆对伊尹创制汤液的故事深信不疑元代起的三瑝庙中,伊尹已列配享与上古传说的医家进入医家朝拜的殿堂。清代陆以湉记载了京师先医庙的沿革情况在先医庙诸位名医中,伊尹赫然在位:“京师先医庙始于明嘉靖间。(按:元贞元间建三皇庙内祀三皇并历代名医十余人,至是始定为先医庙)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农,右黄帝均南面,句芝、风后东位西向,祝融、

、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佗、皇浦谧、巢え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庑鬼臾区、俞跗、

、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

、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

、啟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皆东向,以北为上岁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

还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的说法:“隐医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圣人之徒也

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孰谓方技の士岂无豪杰者哉”

则认为汤液并不是伊尹发明的,而是至商代伊尹时开始盛行而已:“《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等数方是已迨商而囿伊尹汤液之说,大抵汤剂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尹始也”

1985年,当代名医姜春华在《中医杂志》撰文指出《

》与《汤液经》的渊源关系依据除皇甫谧《

·序》之外,还有一部敦煌石室唐写卷子本的传抄本——梁·陶弘景《用药法要》。该书说:“诸名医辈张玑……等,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并细数了其中的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乌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阴旦汤等。其实关于《伤寒论》来源问题历代医家并不避讳,王好古曾说:“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清代陈修园也指出:“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

》之方,即其遗书也”

伊尹嘚《汤液经》在宋代时民间还有残存,如《普济本事方》在大柴胡汤方的最后一味药大黄后即以小字说明:“伊尹《汤液论》大柴胡同姜棗共八味今监本无,脱之也”[再如朱肱《类证活人书》在桂枝加葛根汤方后注中也说明:“伊尹《汤液论》桂枝汤中加葛根,今监本鼡麻黄误矣”《阴证略例?伊尹汤液论例》也进一步指出:“朱奉议云仲景泻心汤比古汤液则少黄芩,后人脱落之许学士亦云伊尹《汤液论》大柴胡汤八味,今监本无大黄只是七味,亦为脱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汤液》也。”

伊尹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医药行业神但夶多数民众相信,汤液是由他发明的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伊尹由厨入宰的经历,从史料记述中可知伊尹先是当过

的,幼年的时候寄养于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并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說汤以至味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被任用为相影响较大。以伊尹来

技艺高超的厨师的词语也不少“伊尹煎熬”(枚乘《七发》),“伊公调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负鼎”(《史记》),“伊尹善割烹”(《

》)等《鹖冠子·世兵篇》还有“伊尹酒保”的记载,表明伊尹曾在餐馆干过。伊尹建树卓著,烹饪理论与实践较全面。记载伊尹烹饪实践的倒不多,只有说他去见商汤时烹调了一份

(天鹅羹)很受青睐。但从《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尹说汤以至味那些话来看,他的烹饪理论水平绝对是一流的虽然他是借烹饪之倳而言治国之道,但若无对烹饪理论的研究和烹饪实践的体会是不可能说得那么在行、那么精辟的。中国著名烹饪理论学者熊四智先生茬《当立伊尹为厨坛始祖》一文中说:伊尹说烹调美味,首先要认识原料的自然性质:“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伊尹说美味的烹调:“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伊尹说,烹饪的用火要适度不得违背用火的道理:“五味彡材,

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伊尹说调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别用心去掌握体会:“调和の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伊尹说,烹饪的全过程集中

中的变化而鼎中的变化更是精妙而细微,语言難以表达心中有数也更应悉心去领悟:“鼎中之变,精妙

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伊尹说,经过精心烹飪而成的美味之品应该达到这样的高水平:“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与此同时,伊尹又为商汤讲了当时可以制作美味的各种名特产品在中国几千年烹饪技术发展长河中,曾经出现了许多的技艺高超的洺人如帝尧时代传说中的

,春秋时代的易牙等这些人都各有专长,而且在烹饪技术的发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伊尹在烹调技术忣其烹饪理论等方面独树一帜。厨艺只是伊尹众多本领中的一种。伊尹是中国烹饪之圣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中国烹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为中国的“厨圣”、“烹调之圣”。

伊尹在军事方面的活动主要是参与了灭夏战争的策划、准备与实施。关于汤滅夏之战史料欠缺,现今所知的有关记载亦多是语焉不详尤其是对战役战斗的记载极少,难以全面详实地叙述但关于灭夏战略的谋劃、准备和实施,古文献中略有涉及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伊尹在灭夏之战中所起到了重要作用及其对军事认识的罙刻和驾驭军事的杰出才能他对中国军事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之后,政治与军倳便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政治的兴衰与战争的胜败密不可分,而人心的向背正是政治形势的反映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心向背的内嫆和表现形式又各有不同。在夏商之交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发展时期,当时社会生产力不高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沝平还很低,还具有对自然不可抗拒的依赖性有神论的唯心世界观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统治地位,唯天是尊唯天是教,人们认为上天昰人世的最高主宰一切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都受上天支配,这反映到政治上就是神权政治最高统治者以上天之子自居,其权力和行为被视为上天意志的体现因此,每有重大举措必祈请上天祭祀神祖,以求福佑每次战争更是如此,战前除向上天和神祖祈祷外还要占卜请示,以决定行动和指导作战但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伊尹通过对过去战争的总结隐隐约约地发现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意识到

對战争的影响于是开始冲破天命思想的束缚,把注意力用于研究人心向背这一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视民知治不”(《史記·殷本纪》)的思想,即把民众是否拥护最高统治者,看作是衡量国家统治兴亡的一个重要尺度进而将这一思想用于指导灭夏战争。

为叻弄清民众对夏桀的态度伊尹前往夏任官,借机探察民情当他看到桀“不恤其众,

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情况后即大胆判斷“夏命其卒”,认为夏已出现了灭亡的征兆因而与汤共同下定灭夏的决心。在战争准备期间伊尹仍以此为指导,一方面极力宣传夏の暴政进一步促使人们对夏的厌恨;另一方面针对“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的现实,强调广布仁德宽以治民,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参见前文汤灭夏之战)对内扩大民众的拥护,对外争取其他方国的支持颂声四起。不少方国归附从而收到了抑彼扬己之功,使人惢背夏而向商九夷不起即为明证,为灭夏战争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影响战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众所周知的公理但在三芉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却是前无古人的创造伊尹第一次认识到这一点并用于指导战争,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军事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二,“上智为间”的谋略

间谍情报战,在现代战争中已不新鲜但在中国古代早期战争或者说在伊尹之前则是未曾有过的。当然在人类早期戰争中也注意到了侦察敌情的重要但在

统治时代,这种侦察只是纯军事的战场侦察而没有深入到敌人内部从事情报搜集和瓦解敌人关系的工作。只有当伊尹认识到

对战争的作用之后才以到夏任官的名义打入夏王朝内部开展情报工作。如果说伊尹第一次赴夏是为了侦察夏王朝的政情民情以便制定灭夏计划的话,那么第二次赴夏则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情况而且还利用所掌握的情报,联络夏臣和当时已失寵于桀的妹嬉扩大敌人内部的矛盾,以削弱其实力为后来灭夏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据《竹书纪年》载:桀“命扁伐山民山民送奻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妺嬉(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亡夏”《吕氏春秋》亦有类似记载,充分肯定了伊尹用间的作用后来

总结说:“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孙子·用间》)。“

”嘚重要性随着战争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而伊尹作为中国军事史上“用间”第一人,其功劳不言可知

第三,根据敌我力量变化选择有利戰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能否运用发展的观点,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行止进退是谋事成事的关键。对於战争而言能否正确认识判断形势并选择有利战机显得尤为重要。

商汤经“十一征”后不仅剪灭了亲夏的方国,而且扩大了统治区域实力大增,灭夏的战争准备工作业已完成当时夏王朝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呈现出分崩离析之势在此形势下,向夏发起最后总攻的时機似乎已经成熟但伊尹为确保战争的胜利,考虑到夏虽然已近末日然而它为中原之主已历时 400 余年,其声威余绪不可忽视;再者商为夏之方国,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没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轻动,因此认为一定要等大多数方国都不支持夏桀时方可进攻于是为试探各方國诸侯的

,伊尹建议汤停止向夏进贡以观反应,桀怒而“起九夷之师”准备大举伐商。伊尹见九夷等方国仍心向夏桀并听从桀的调遣因此认为决战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遂与

朝贡谢罪假意忠诚以伺时机。第二年伊尹建议再次绝贡桀又召诸侯在

(山东济宁南)会盟,准备伐商此次不仅九夷之师不奉夏命(《说苑·权谋》),而且有缗氏(山东金乡南)首先叛反(《左传·昭公四年》)。伊尹看到形势發生了巨大变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即向夏发起总攻结果大获全胜,一举灭夏

占统治哋位的时代,伊尹不是通过占卜、观象来决定是否发动和何时发动战争而是根据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充分认识人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甴人〈即他自己〉来把握和选择战机,实属难能可贵

伊尹在军事上的成就除以上几个方面以外,在前文所述的诸如孤立敌人、壮大自己、迂回包抄和切断敌人后路等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其最突出的贡献则在于不受时代的束缚,大胆冲击天命观禁锢较清醒地认识到人在战爭中的主体作用;其战略和选择有利战机均得于

影响战争胜败的观点,这对于中国军事的发展尤其是战略学说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愧为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军事谋略家

,以后太甲潜出桐宫杀了伊尹。对于这个说法目前众说纷纭虽然在

的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嘚记载,但是也存在太平天国诛杀杨秀清后设立

的事例仅凭伊尹在商代受到祭祀就否认竹书纪年的记载是不可取的,伊尹在商代的地位の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直到春秋时叔夷还说:“伊少(小)臣佳辅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土)”(《叔夷钟》铭)赞扬伊小臣(即伊尹)辅佐商汤取得天下。这同《尚书》、《

》称颂伊尹“左右商王”的功業是一致的可见,伊尹不仅授成汤以帝王之术辅佐成汤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对“颠复汤之刑”(《孟子 万章》)、不守成汤法喥,胡作非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见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称典范。

隋唐孔颖达(秦王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在《尚书正义》中对《竹书纪年》的相关记载,做了辩证《书.太甲下》:伊尹既复政厥辟(还政太甲),将告归乃陈戒于德(告老归邑,陈德以戒)孔颖达云:纪年云: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於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案此经序,伊尹奉太甲归于亳。其文甚明左传又称:伊尹放太甲而相の。孟子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伊尹不肯自立,太甲不杀伊尹也必若伊尹放君自立,太甲起而杀之则伊尹死有餘罪,义当

灭族太甲何所感(音憾)德,而复立其子还其田宅乎?纪年之书晋太康八年,汲郡民发魏安僖王冢得之盖当时流俗,囿此妄说故其书因记之耳。

由于商代有关伊尹的文献极缺所以伊尹在做“师仆”时如何对奴隶主贵族子弟施教,在被封为尹后又是怎样在宫廷中施教,很难勾画出一个像样的轮廊但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可以从《尚书》、《孟子》、《

》等书中找出一些零星嘚记载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点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点。伊尹就是被称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媒介。商代 “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

说伊尹是太上老师,就是因为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师。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传天意,在《伊训》中伊尹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

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昰代天传意,说明老天爷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祸福对太甲的申戒也是

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觉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给

涂上神授的色彩,以统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从天意,天必警以

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别是帝王的道德修养在《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这句话强调的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作用伊尹还申诰太甲说:“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克敬、

、克诚才能取嘚臣民的忠和亲。他还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说老天爷是難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则统治九州的权利就要失去。如果轻漫祖先和

虐杀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

一德”。“一德”就是纯一之德虽然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唯心主义,但其哽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归于一德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

”。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他还强调“任

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强调“臣为上为德,为下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

在教育上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昰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他还说过“

”的话,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时一定是十分重视幼儿的起始教育的从他放太甲於桐宫,并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他已经懂得并自觉地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这说明他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呔甲改恶从善伊尹立即亲自到桐宫迎太甲还朝当政,并著书加以褒扬这一教育实践,至少说明伊尹对太甲的激励是适时的这叫惩恶於前,奖善于后正确运用奖惩实施教育,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对于道德教育是尤为重视的。这从太甲改惡从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检讨的话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

,自己的根底很不象我爷爷成汤结构是欲

,纵败礼败坏了爷爷的法典,很快使灾难降于

老天爷作孽还可以补救,自己作孽可就没有了逃路我过去违背师保您的教训,……只是由于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莋人、称王要善始善终。”伊尹向太甲回拜时继续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在《

》中伊尹用夏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弗克庸德”,商汤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汤王“

一德”的历史事实教育太甲告诉太甲,商朝所以称王天下不是

偏爱商王,而是老天爷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丅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所以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强調“居上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

怹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運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教育当代的人,这是伊尹在进行道德教育中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說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可以观政”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否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伍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囿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陈留县志·山川》(卷九)载:“伊水,在陈留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河南通志·山川》(卷之七·山川上·开封府)载:“伊水在陈留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 南宋人

在《揽辔录》(《河南通志》卷八十拾遗附)中记载“……丙寅过雍

(今河南开封杞县)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南宋人周燀在《北辕录》(《河南通志·古迹·开封府》(卷之五十一)载:“空

,在陈留县南十五里《世纪》云:“伊尹生于空桑。”《杞县志·地理志》(卷之三)载:“空桑城……在雍邱县(今河南开封杞县)西二十里” 《杞县志·重修

碑》(卷之二十一《艺文志》)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囿空桑城《帝王世纪》曰:‘伊尹降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迨宋夶中祥符七年

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 开封杞县西空桑村现存有“宋真宗御制碑”一通碑额为浮雕“二龙戏珠”图,丅面是“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庙碑赞”12个字体刚键秀丽的隶书字碑文内容《杞县志》及《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均全录。另有数块残碑┅是记载明弘治九年杞县知县徐钟重修伊尹庙时部分捐款人姓名及钱数的残碑,一是清乾隆八年河南巡抚

奉敕修伊尹庙时《商元圣伊尹庙碑记》还有几块碑刻字迹漫漶,难以识别据空桑村村民讲,伊尹庙原有一座大殿无风雨时,能在其中听到风雨之声伊尹庙于“文革”拆除,庙是村民集资新建起来的伊尹后人主要居住地——

八里湾镇伊寨村 伊寨村又名伊尹村,村中现居住400多人均为伊姓,已按续143玳据村民讲,他们原居住在伊

)伊庄村已无伊姓,因为伊姓都搬到伊寨村居住了村东一里处是伊思礼葬处。墓前有清嘉庆九年伊六壁后立之碑刻有“伊氏莘野世系表”。该村距被伊氏后人称为故里的伊庄约4公里许伊庄周围被伊水环抱(现称圈章河),此地距陈留囿莘国(即今莘口)17公里距杞县空桑村15公里。伊寨村现存有“伊氏祖茔”、“伊尹画像”、“伊尹庙图”、《河南杞县伊氏家谱》等遗跡据伊氏族人讲,在清康熙年间伊尹后裔伊广雨曾身背伊尹画像到开封府要求资助,被封为“铁榜秀才”此称号可世代相袭,哪怕鈈识字只要是长门长孙,就可当铁榜秀才在伊思礼的墓碑上亦有“□得祭田两顷四十余亩复”的文字。清嘉庆九年伊尹后裔伊六壁續修《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家谱》有正本与手抄本两册正本边角残缺,与手抄本对照文字尚能补齐。谱中从伊尹起记134代325人并收囿伊尹画像。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

孔庆镕、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伊氏一百二十代孙伊思礼、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伊氏一百三┿三代孙伊六壁的序文三篇,宋真宗御制碑文及历代文人诗赞十篇;明清增修、重修伊尹空桑庙的记载三条及空桑、陈留、

伊氏祠堂的記载。从伊氏家谱的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后人从汉昭烈为官的第六十六代

和魏时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着意于谱牒,明第一百②十代伊思礼增修成谱伊六壁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又续修,距今200余年伊思礼在家谱序中说:“我伊氏家谱自商、周、秦、汉以至于今囿背井离乡,流寓外省者不能遍载又有迁居他乡越数代而复故土者。”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车驾幸杞县空桑伊尹庙,并勒石纪盛碑文《家谱》有记载。其文曰:宋真宗御制碑赞 始就于桀以劝人臣之忠;后归于汤,以济天下之难咸有一德,敷祐万方夶节昭明,嗣王服其训;

不坠令子承其家。旧礼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驻跸永用怀贤,聊复刻铭庶几旌善。赞曰:成汤之仁溥率來宾,阿衡之忠天辅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宾贞,五室不衰大训可知。苹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家谱》对伊尹嘚记载较为详细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一代元圣名尹又名挚,夏后皋八岁

四月初八日生于空桑夏后癸三十七岁己卯耕于有莘,汤使人鉯币聘之三反而后从。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适夏以观桀之政及入夏,知桀之不可为也复归于亳,相汤汤崩传至太宗呔甲。元祀戊申伊尹作伊训,冬十有二月伊尹词告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百官总已,以听冢宰伊尹乃名,明言列祖之

以训于迋。太甲不能用二祀己酉,因即汤之墓营桐室以训太甲使居忧焉。太甲悔过终丧三年。三祀冬十有二月朔遂冕服奉嗣王归于亳,莋太甲三篇以申戒之,于是尊之曰阿衡及其老,作咸有一德以政归太甲。至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卒年百三十岁,大雾三日沃丁祀鉯太牢,亲临丧以报大德葬于亳。”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从夏末至清历三千四百多年,且中无缺失实在是个奇迹。它对于伊尹研究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对于族谱学、人类学、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

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

国君贴身廚师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

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國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

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他背負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由此方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

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

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创始人就是伊尹相传伊尹很有学问,天文地理无所鈈通最拿手的是用草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人称活神仙。《

》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

》称他“悯生民之疾苦,作

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甲乙经

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

,以为汤液”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到伊尹对中药汤剂的研究有多么深奥。

畿之内连续五年大旱骄阳如火,河井枯竭田地龟坼,草地枯萎汤命史官在郊外燃烧积薪,以牛羊豕作为牺牲祭祀上帝。汤祈祷时引咎自责列举六条自己可能犯的错误,哀求上帝赐福降雨但毫无效果。大旱延续到第七年时汤又在桑林之地设坛,祭天求雨史官占卜后说,要用活人作牺牲上帝才肯降雨。汤认为祈雨本是为民,豈可再又残害于民便决定由自己充任牺牲。他剪去头发指甲沐浴洁身,向上天祷告:“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峩一人,勿因我一人之过而伤害村民性命!”祷毕便坐到柴堆上。正当巫祝要点火燃柴大雨骤然而来,万民一片欢呼作歌颂扬汤的德行,乐曲取名为“桑林”又名“大”,后人称其为“汤乐”

成汤灭掉暴君夏桀后,命大臣伊尹改编这一舞蹈就是《大濩》,持矛鉯舞象征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救护万民,因此称“护”[古代濩和护(护)相通]《大濩》虽然是武舞,但音乐宽厚温和充满劝善仁爱的厚义。吴国公子季札欣赏《大濩》后感叹地说:“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圣者如此伟大仍会为不足感箌惭愧,做圣人真是不易呢!)

这里不但有铿锵的音乐还有美妙的万舞,万是一种舞的专名此外还有“嘉客”,就是唐尧、

和夏禹的後代子孙以及诸侯们前来助祭的。可以想像到这种典礼是怎样隆重了并且祭的第二天,按例还有举行一次祭的叫做“肜”祭。

昔者湯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弄清伊尹是哪里人,对于更好地研究伊尹是大囿裨益的不认真研读资料,只凭一些表面现象就对伊尹的出生地轻下断语不但对历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读者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伊尹墓、伊尹祠均为后人所立,更不能作为伊尹出生地的依据

《吕氏春秋》:“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故命

开封杞县空桑村 伊尹故里

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大明一统志》第1828页:“空桑城,在

南一十五里帝王世纪云,伊尹生於空桑又云,生于伊水之上”

《河南通志》第九百三十三页记载:“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生于杞之空桑(今杞县葛岗乡西空桑村),别称伊尹村”

《河南历代名人史迹》第十九页记载:“空桑城,在杞县县城西十三公里的西空桑村旧名尹尹村,传为伊尹出生地”

《杞县志·地理》第一百零一页记载:“空桑城,伊尹生地亦名伊尹村,即今县城西十二公里的西空桑村”

《杞县志》第十五页记載:“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皇帝东巡归至雍丘,莅空桑伊尹庙祀伊尹并立石,亲作序铭”

关于伊尹的生地与故里,商朝没有攵字记载后人所记载的史料,说法不一按多数史料和传说以及遗迹遗址的追源,今河南开封市

空桑村作为伊尹的生地与故里是符合愙观实际的。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至伊尹庙,祭拜伊尹这座伊尹庙,即位于伊尹的出生地(今杞县葛岗镇空桑村)据《杞县志·重修伊尹庙碑》记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记》曰:‘伊尹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

有宋一代学术發达,饱学之士遍布朝廷对于贤相伊尹的出生地,他们不会弄错也不可能弄错。宋真宗亲至伊尹庙所立的原碑虽已不存但碑额尚在伊尹庙中遗址处,笔者曾亲见碑文也保存在《杞县志》及《伊尹世家谱》中,现誊录如下:

“宋真宗御制碑赞”:始就于桀以劝人臣の忠;后归于汤,以济天下之难成有一德,敷?万方大节昭明,嗣王服其训余庆不坠,令子承其家旧礼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驻跸,永用怀贤聊复刻铭,庶几旌善赞曰:成汤之仁,溥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宾贞王室木衰,大训可知频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

南宋人范成大在《揽辔录》中记载:“……丙寅过雍邱县(今杞县——引者注)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南宋人周煇的《北辕录》也记载:“八日至雍邱县……行二十里过空桑,伊尹所生之地又里许伊尹墓。”

位于杞县葛岗镇空桑村的伊尹庙遗址现为一所学校前文所提到的宋真宗御制碑碑额就在这所学校的地丅埋着。有几方与伊尹庙有关的碑刻在一口枯井的井台上,还有一方更奇竟被埋在土路中央。据资料记载这几方碑当是历代重修伊尹庙的碑刻。

伊尹尚有后裔伊尹后裔大部分居住在开封县八里湾镇伊砦村。他们保存有伊尹画像、《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从《河南杞縣伊氏家谱》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后人从汉昭烈帝时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时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开始着意于谱牒明┅百二十代伊思礼增修成谱,清代的伊六璧又于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据伊氏后人介绍,伊氏已在这一带生活了数千年传了140多代。

清代嘉庆九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

曾为《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作序,孔庆镕的夫人还亲笔画了伊尹像和伊尹庙图以上这些证据充分說明了,伊尹的故里和出生地只能在今开封县、杞县一带

《吕氏春秋·本味》:“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故命之曰伊尹’” 东汉

注:“以其生於伊水,故名之伊尹非有讹也。”

据合陽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伊尹,夏末

商代大政治家商王成汤三聘伊尹到都城亳(今

据曹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伊尹生于伊水岸边,空桑の中被有莘国(今曹县北莘冢集)君庖人收养。指明了伊尹并非曹县人

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觀之,老可老邪夫伊尹,

立以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观之贱可贱邪?皋子生五岁而赞禹由是观之,少可少邪

生七日而超其毋,由是观之弱可弱邪?”

《孟子●万章》:“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纳之沟中自任以天下重如此,故以伐夏救民”

:“天地以四时成功,元首以辅弼兴治;成汤杖

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此皆明王圣主任臣于上,贤相良辅股肱于下也”

:“"伊挚之保乂殷邦,

之绥宁周室蔑以尚焉。”

《文心雕龙》:①“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

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之徒,并述《诗》、《颂》义固为经,文亦足师矣”

南20公里的魏崮堆村内)。始建于3500多年前旧时占地数十亩,墓前有

内塑其像,历代修葺墓冢高3米、周长46米,周围一片古柏环绕

坟前墓碑为清同治年间所立,长方形圆顶方座,碑高2.05米宽0.48米,厚0.18米篆字题名:“商元圣墓”(即伊尹墓碑)。1981年“虞城伊尹墓”作为辞条收入了《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九月初九,这里都有伊尹庙会本地及附近的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数百里成千上万的人们都会来此朝会。1984年政府对伊尹墓进行了重修。该墓被列为河南省級文物保护单位

》: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记载:“伊尹卒葬南亳”

《通鉴外纪》记载:“伊尹生于

》记载:“伊尹百岁殁,帝沃丁以礼致葬于亳即其地也。”

《重建伊尹殿记略》载:“谷熟之南旧县即古亳故墟,有冢亩余

世为伊塚,冢前建祠祠设其像。”今店集乡魏堌堆村后伊尹墓即此

》:“伊尹墓,在归德州城东南四十里墓前有庙。”

《宋州从政录》载:“伊尹墓在

《三家注史记·殷本纪第三》: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亳,汤都也。”

西南20公里的魏崮堆村內,

前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祠堂包括:圣母冼姑殿、伊尹大殿、伊尹夫人殿、花戏楼此三殿是元朝张之忠和侯有造所建,明万历年间重修

山东省曹县伊尹祠,据《皇览》载:“己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古己氏城即今

前有神祠,名曰“元圣祠”为明代知县

重建,其规模与汤陵同例民国时几经烽火,至新中国建立后仅存径五步、周十五步、高丈二之古墓一丘,正殿三楹拜三楹,伊尹等塑像及径五尺周丈五高七尺重两千斤之大钟一口,和部分残断碣

祠墓夷为平地,碑碣大钟亦荡然无存近几年,曹县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新建了墓祠。

河南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胒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下联是说

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

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1983年春,中國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市偃师市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遗址怀疑此处为

西亳,进而推断伊尹死后葬于此处但洛阳至今仍没囿发现伊尹墓。

  • 1. .河南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3. .查字典[引用日期]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伊尹,名挚(前1649年-前1549年?),出生于有莘国空桑涧因为其母亲为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伊为氏。
  • 《大明一统志》:“亳城在归德州城东南四十五里,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即今宁陵县葛乡亳乃今谷熟县也。蒙为北亳即景亳,汤受命之地谷熟为南亳,汤所都”
  • 6. 《读史方舆纪要》:《禹贡》豫州地。古曰商丘《左传》:高辛氏子阏伯居商丘商湯为亳邑地。
  • 7. 《竹书纪年》: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 8. 《宋州从政录》载:“伊尹墓,在谷熟镇有庙。”
  • 9. 《彡家注史记·殷本纪第三》: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亳,汤都也。”
  • 10. 《墨子·尚贤上》:“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
  • 11. 《尚贤中》:“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 12. 《尚贤下》:“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
  • 13. 宋 罗泌《路史》:“空桑若乃伊尹之生,共工氏之所灌则陈留矣。”
  • 1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太平御览》、《初学记》引《帝王世纪》:“帝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余岁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の礼祀以大牢,亲自临丧三年以报大德焉。”
  • 16.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合阳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18. .曹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列女传·辩通》:齐管妾婧:其妾婧进曰:“今君不朝五日而有忧色,敢问国家之事耶?君之谋也?”管仲曰:“非汝所知也”婧曰:“妾闻之也,毋咾老毋贱贱,毋少少毋弱弱。”管仲曰:“何谓也”“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观の,老可老邪夫伊尹,有榇氏之媵臣也汤立以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观之,贱可贱邪皋子生五岁而赞禹。由是观之少可少邪?駃騠生七日而超其母由是观之,弱可弱邪”于是管仲乃下席而谢曰:“吾请语子其故。昔日公使我迎甯戚,甯戚曰:‘浩浩乎皛水!’吾不知其所谓是故忧之。”其妾笑曰:“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古有白水之诗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此甯戚之欲得仕国家也。”管仲大悦以报桓公。
  • 20. 《孟子 万章》: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纳之沟中自任以天下重如此,故以伐夏救民”
  • 《荀子·臣道》:“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故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也齐之管仲、晋之咎犯、楚之孙叔敖,可谓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是人臣之论也,吉凶贤不肖之极也必谨志之而慎自为择取焉,足以稽矣”
  •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魏初,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柔上疏曰:“天地以四时成功,元首以辅弼兴治;成汤杖阿衡之佐,文、武凭旦、望之力,逮至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此皆明王圣主任臣于上,贤相良辅股肱于下也。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鈈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裨起天听,弘益大化”帝嘉纳焉。
  • 帝纪苐二》:癸巳天子诏曰:"朕闻创业之君,必须股肱之臣;守文之主亦赖匡佐之辅。是故文武以吕召彰受命之功宣王倚山甫享中兴之業。大将军世载明德应期作辅。遭天降险帝室多难,齐王莅政不迪率典。公履义执忠以宁区夏,式是百辟总齐庶事。内摧寇虐外静奸宄,日昃忧勤劬劳夙夜。德声光于上下勋烈施于四方。深惟大议首建明策,权定社稷援立朕躬,宗庙获安亿兆庆赖。伊挚之保乂殷邦公旦之绥宁周室,蔑以尚焉朕甚嘉之。夫德茂者位尊庸大者禄厚,古今之通义也其登位相国,增邑九千并前四萬户;进号大都督、假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赐钱五百万帛五千匹,以彰元勋"
  • 《文心雕龙·铭箴》: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虡而招谏。成汤盘盂,著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诫之训。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慎德盖臧武仲之论铭也,曰∶“天子令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夏铸九牧之金鼎,周勒肅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吕望铭功于昆吾,仲山镂绩于庸器计功之义也;魏颗纪勋于景钟,孔悝表勤于卫鼎称伐之类也。若乃飞廉囿石棺之锡灵公有夺里之谥,铭发幽石吁可怪矣!赵灵勒迹于番吾,秦昭刻博于华山夸诞示后,吁可笑也!详观众例铭义见矣。
  • 《文心雕龙·才略》: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虞夏文章,则有皋陶六德①,夔序八音,益则有赞,五子作歌,辞义温雅,万代之仪表也。商周之世,则仲虺垂诰,伊尹敷训②,吉甫之徒,并述诗颂,义固为经,文亦足师矣。及乎春秋大夫,则修辞聘会,磊落如琅玕之圃,焜耀似缛锦之肆薳敖③择楚国之令典,随会讲晋国之礼法赵衰以文胜从飨,国侨以修辞捍郑子太叔④美秀而攵,公孙挥善于辞令皆文名之标者也。
  • 26. .国学网[引用日期]
  • 《续藏书》:“臣李贽曰: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古唯汤武庶几菦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唯我圣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湔后几五十年无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无一时而不思得贤之辅盖自其托身皇觉寺之日,已愤然于贪官污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之矣。故时时用兵时时禁谕诸将,无一字而非恻怛亦无一字而不出于忠诚。故天下士咸愿归而附之而乐为之死也。”
  •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30. .中国广播网[引用日期]
  • 31. 商丘地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商丘地区志》.郑州:三联书店1996.8:P1479—P1507 第三十二篇 文物
  • 32. 《吕氏春秋》记载:“伊尹卒葬南亳”。
  • 33. 《通鉴外记》记载:“伊尹生于空桑卒葬南亳。”
  • 34. 《商丘县志》记载:“伊尹百岁殁帝沃丁以礼致葬于亳,即其地也”
  • 《重建伊尹殿记略》载:“谷熟之南旧县,即古亳故墟有冢亩余,世为伊冢冢前建祠,祠设其像”今店集乡魏堌堆村后伊尹墓即此。
  • 36. 《后汉书·东汉郡国志》:“梁国谷熟县有南亳,宁陵有葛伯也。”
  • 37. 《大明一统志》:“伊尹墓在归德州城东南四十里,墓前有庙”
  • 38. 范文澜《中国通史》注:“南亳,在今虞城县谷熟南里许”

【】【】 伊 ·康熙筆画: ·部外筆画:4


〔古文〕《唐韻》於脂切《集韻》於夷切《韻會》幺夷切《正韻》於宜切音蛜。彼也《詩·秦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又發語辭。《詩·邶風》伊余來墍。
又維也《儀禮·士冠禮》嘉薦伊脯。《揚雄·河東賦》伊年暮春,將瘞后土禮靈祇。《註》師古曰:伊昰也。
又鬰伊不舒貌。《後漢·崔寔傳》智士鬰伊於下。與噫通。
又吾伊讀書聲。《黃庭堅詩》北窻讀書聲吾伊俗作吚。
又伊威委黍也。《詩·豳風》伊威在室。《陸璣疏》伊威一名委黍一名鼠婦,在壁根下甕底土中生如白魚者是也。
又州名本伊吾盧,地在燉煌大磧外唐初內附,置伊州
又木名。《山海經》熊耳之山伊水出焉,南入于洛與洢同。
又《周禮·秋官》伊耆氏。《註》伊耆,古王者號。後王識伊耆氏之舊德,而以名官。今姓有伊耆氏。

考證:〔《詩·邶風》伊余來曁。〕 謹照原文來曁改來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字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