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眼前混乱形容场面混乱,幼儿老师该怎么办?

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绘画活动&-大东街幼儿园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教学内容之一,许多教师对于开展绘画活动感到力不从心、怨声载道:幼儿自由操作时间较长引起课堂秩序混乱;幼儿乱涂乱画不听要求徒增麻烦;绘画效果不理想、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活动场面等。那么怎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好绘画活动呢?
一、作画工具应齐备、人手一份
一般情况下,引起课堂喧哗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幼儿作画工具不齐需相互借用,引发的说话声甚至争执声。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应在活动前要求每一个幼儿充分准备:油画棒、水彩笔、图画本、铅笔、橡皮擦等作画工具缺一不可。
二、范画的选择要鲜艳、大气、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幅好的范画,首先能吸引幼儿的眼球,引发幼儿的兴趣,勾起幼儿的创作欲望。在范画的选择方面一般采用较大的纸张、构图要大气;内容应是幼儿喜闻乐见、且留有想象空间;颜色的调配要鲜艳夺目、有强烈的视觉感;整个画面应精致不可粗糙。范画切忌纸张太小,颜色暗淡。内容枯燥乏味。
三、讲解重点突出、详细
幼儿的注意力十分有限,当一幅范画展现在大家眼前时,应先请他们仔细观察整个画面,教师再抓住重点为幼儿详细地介绍范画内容、运笔技巧和作画要求等。语句要精炼、明了,富有感情,万不可面面俱到、言语繁琐冗长。使幼儿感觉乏味。
四、掌握好绘画时间、留有想象空间
根据个体差异,每一个幼儿的绘画水平都不一样,能力强的幼儿可能提前完成绘画作品,而能力相对弱点的幼儿完成作品较缓慢。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时间这个度,留给自行操作的时间不可太短也不宜太长,一则太短会影响作品的质量,使幼儿忙于应付绘画,勾线和涂色驱于潦草、马虎行事;二则太长会使提前完成作品的幼儿无所事事影响课堂纪律。为了使绘画作品完成较快的幼儿有事可做,教师可鼓励他们进行添画,发挥想象的空间,对画面进行丰满完善。
五、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表述意愿
幼儿对于同伴的作品有着新鲜的好奇心,往往激切的想知道他人画的如何,进行对比谈论,同时对于自己的作品也有向同伴表述的愿望。往往为了满足这一丝需求,幼儿喜欢私下窃窃私语、比论一番,安静的教室变得此起彼伏,议论声不断,严重的扰乱了课堂秩序。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教师可把活动的最后环节设计成作品展示,让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地进行“相互观摩他人作品、表述自己绘画意图、介绍成果大家分享”等幼儿喜爱的一系列活动内容。
六、奖励机制紧随其中
一般在一堂活动课的开始,教师都会向幼儿明确提出要求,如:上课认真、不说小话、保持画面整洁、爱护作画工具、不随意涂改、仔细绘画等,但是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遵守,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各种适宜的奖励方法来吸引幼儿,提高他们遵守要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对于幼儿不良的举动要利用奖励的形式来诱导改正;其次在结束活动时应履行承诺奖励表现优秀的幼儿,同时鼓励大家在下次活动中好好表现争取这一荣誉。有了奖励机制做保障绘画活动的开展将会事半功倍。
一堂优质的绘画活动,应当在师生愉快地互动合作中完成,而非是充满着教师的怒气、幼儿的吵闹中进行;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不应让幼儿照本宣科地临摩范画,而是要发展幼儿自身的丰富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利用手中五彩的笔,在自我的世界里驰骋、邀游。绘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享受过程,幼儿自我表达、宣泄情感、思想的一种方式。
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绘画活动&
&&&&作者:邱暇
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教学内容之一,许多教师对于开展绘画活动感到力不从心、怨声载道:幼儿自由操作时间较长引起课堂秩序混乱;幼儿乱涂乱画不听要求徒增麻烦;绘画效果不理想、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活动场面等。那么怎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好绘画活动呢?
一、作画工具应齐备、人手一份
一般情况下,引起课堂喧哗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幼儿作画工具不齐需相互借用,引发的说话声甚至争执声。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应在活动前要求每一个幼儿充分准备:油画棒、水彩笔、图画本、铅笔、橡皮擦等作画工具缺一不可。
二、范画的选择要鲜艳、大气、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幅好的范画,首先能吸引幼儿的眼球,引发幼儿的兴趣,勾起幼儿的创作欲望。在范画的选择方面一般采用较大的纸张、构图要大气;内容应是幼儿喜闻乐见、且留有想象空间;颜色的调配要鲜艳夺目、有强烈的视觉感;整个画面应精致不可粗糙。范画切忌纸张太小,颜色暗淡。内容枯燥乏味。
三、讲解重点突出、详细
幼儿的注意力十分有限,当一幅范画展现在大家眼前时,应先请他们仔细观察整个画面,教师再抓住重点为幼儿详细地介绍范画内容、运笔技巧和作画要求等。语句要精炼、明了,富有感情,万不可面面俱到、言语繁琐冗长。使幼儿感觉乏味。
四、掌握好绘画时间、留有想象空间
根据个体差异,每一个幼儿的绘画水平都不一样,能力强的幼儿可能提前完成绘画作品,而能力相对弱点的幼儿完成作品较缓慢。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时间这个度,留给自行操作的时间不可太短也不宜太长,一则太短会影响作品的质量,使幼儿忙于应付绘画,勾线和涂色驱于潦草、马虎行事;二则太长会使提前完成作品的幼儿无所事事影响课堂纪律。为了使绘画作品完成较快的幼儿有事可做,教师可鼓励他们进行添画,发挥想象的空间,对画面进行丰满完善。
五、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表述意愿
幼儿对于同伴的作品有着新鲜的好奇心,往往激切的想知道他人画的如何,进行对比谈论,同时对于自己的作品也有向同伴表述的愿望。往往为了满足这一丝需求,幼儿喜欢私下窃窃私语、比论一番,安静的教室变得此起彼伏,议论声不断,严重的扰乱了课堂秩序。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教师可把活动的最后环节设计成作品展示,让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地进行“相互观摩他人作品、表述自己绘画意图、介绍成果大家分享”等幼儿喜爱的一系列活动内容。
六、奖励机制紧随其中
一般在一堂活动课的开始,教师都会向幼儿明确提出要求,如:上课认真、不说小话、保持画面整洁、爱护作画工具、不随意涂改、仔细绘画等,但是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遵守,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各种适宜的奖励方法来吸引幼儿,提高他们遵守要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对于幼儿不良的举动要利用奖励的形式来诱导改正;其次在结束活动时应履行承诺奖励表现优秀的幼儿,同时鼓励大家在下次活动中好好表现争取这一荣誉。有了奖励机制做保障绘画活动的开展将会事半功倍。
一堂优质的绘画活动,应当在师生愉快地互动合作中完成,而非是充满着教师的怒气、幼儿的吵闹中进行;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不应让幼儿照本宣科地临摩范画,而是要发展幼儿自身的丰富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利用手中五彩的笔,在自我的世界里驰骋、邀游。绘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享受过程,幼儿自我表达、宣泄情感、思想的一种方式。实验幼儿院报名场面混乱,家长之间互相谩骂,_嵩县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7,781贴子:
实验幼儿院报名场面混乱,家长之间互相谩骂,收藏
学校领导无人过问,也不知该校领导咋想,希望能引起教育部门重视。
3D双端东方魔幻网游「大青云」勾魂公测,穿越逆转,封神故事,全新演绎!
赞同,身有感受!老师说话特码特牛!
9点了还没开始,不知道是干啥吃来,真是无语
我也在没见你啊,求偶遇
那个楼层,不敢再恢复了哈!不让娃子去学杂弄!
管理问题,,,仅此而已
为啥非挤破脑袋去,别的幼儿园不行吗?
今天又报名啊
web/Java报表工具,会用Excel就会开发报表超级易用,且支持中国式报表.
主要是没钱,没权,没关系,归根结底自己没本事。
领导不粘闲,连个新生报到都组织不好。
不管咋说还是想中实验了
带着小孩骂来骂去也不太好,注意下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 作业
青云中心小学-虞琼敏(学员)
[提交时间:
答题内容:
活动区教育是近年来在我国幼儿园中新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主张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活动区,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发现、自我协调、自我交往&①,教师对活动 &不直接干预,而采取间接指导的方法,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②。由于这种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灵活、活动内容丰富,教育效果明显,迎合了我国幼教改革的需要,因而受到广大幼儿园的青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几乎每个幼儿园都有几个诸如积木角、娃娃家、图书角、美工区之类的活动区,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和掌握活动区教育的一般理论,懂得如何创设、利用和指导活动区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将对活动区教育产生的原因、主要宗旨、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简单的论述。
一、活动区教育产生的原因
活动区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出现的。虽然最初人们并没有明确提出&活动区教育&这一名称,但在1989年《幼儿园教育规程(试行)》颁布之前,一般条件的幼儿园已经有了积木角、娃娃家之类的活动区。而后几年,活动区成为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相应地,活动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幼儿园落地生根,并迅速成长。综观活动区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产生既是我们对历史反思的结果,也是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当时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
教育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相联系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十年&文革&之后,我国的学前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幼儿园课程也失去了幼儿特性。粉碎&四人帮&后,我们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由于60年代受苏联的影响,我们的幼儿园一直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的模式。这种分科教学强调教育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反对推崇儿童先天能力和创造力的&自由教育&;强调系统的知识和教学,以及系统知识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集体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忽视幼儿个性的培养和个人主体性的发展。80年代初,我们继续沿用了这种教学模式。最初,它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也解决了当时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亟需的矛盾。但是随着教育的新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日益显露出来。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素质偏低,影响了分科教学的正确实施。&十年动乱&造成了幼儿教师培训制度的严重破坏,这使得优秀的幼儿教师严重缺乏,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分科教学的内涵,只能教其中的某一科或两科,因此他们过分强调自己科目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不管其他,造成了教育内容的割裂与重复,加重了幼儿的负担,影响了幼儿的整体发展。③
其次,1981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把幼儿园设置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六科明确划为&上课&部分,把&教养员&改为&教师&,客观上突出了上课的作用,这就使得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教师们将上课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而又由于当时幼儿园数量有限,师资缺乏,因此每个班的幼儿人数大大超额,这使得教师压力很大,他们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无暇顾及上课之外的活动,而大一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成了唯一的解决方式,大大忽视了游戏和儿童的自由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④
另外,就世界范围来看,六七十年代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惊了西方世界,因此他们开始培养智能型人才,这也影响了整个学前教育领域,人们开始片面强调&早期智力开发&、&早期训练&。在我国,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中小学全面实施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强调智力的发展,这也波及了学前领域。家长期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习读书、写字,为以后入小学打下基础。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幼儿教育的目标也放在了儿童认知的发展上,而忽略了其良好的人格、情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教育便形成了一些倾向: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幼儿的主体性;片面发展智力,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调上课,忽视游戏等。这显然不适应当时的幼儿教育的目标,阻碍了幼儿的发展。
(二)时代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急剧变化,全球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全球又朝向一体化发展,因此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培养既能适应未来社会又能创造开拓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策略,掀起了又一次教育改革的热潮。幼儿教育在这次改革中倍受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幼教改革不再仅仅关注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人们开始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关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开始注重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等。如美国在《美国的潜能&&&人》的报告中提出:教育要面向21世纪开发人的潜能,强调人应该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创造意识和知识获取能力等;日本则强调不仅要培养儿童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更要具有丰富的创造力以及自由、自律、公共精神,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韩国政府确立&全人目标&的教育,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健康、有能力、有道德和自主的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各国的教育都&体现着由注重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儿童,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学科内容上又从分科走向综合,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⑤,&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了全球幼儿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我国的幼教界也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始注重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开始打破幼儿教育中分科教学的模式,将游戏和活动等引入到幼儿教育中来。
(三)理论支持
80年代初,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国外的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同时原先已经存在的一些理论又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这些理论的启发和指引下,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活动区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就其起点而言,既不是来自客体,也不是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他们的相互作用,&&&最初主体与个体是纠缠在一起的。&⑥这就是说人的认识产生于活动。他认为儿童是一个主动的个体,经过其自身与环境的互动,而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他们通过外显的物体操作活动和内隐的智力活动逐渐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都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为表征性思维,他们通过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因此,让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来学习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活动课程的出现
80年代以来,我们学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中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如以升学为中心,学生负担过重,教育主体失落,教学模式单一等。不少学校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一转轨过程中,各学校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这些课程改革不仅重视学科课程,而且在原来开展课外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活动课程&改革,从此,活动课程成了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课程在中小学的实施使人们认识到,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幼儿教育也一改以前分科教学的模式,开始关注活动和游戏。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规程(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保证幼儿愉快的、有意的自由活动&等。&教育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逐渐改变了过去以&上课&为主的课程模式,游戏和活动被纳入到幼儿教育的基本范畴之中。为了反映《规程》的精神实质,广大的幼教理论工作者在理论上对其进行探讨,而广大幼儿园则开始建立活动区,活动区教育应运而生。可以说活动区教育是活动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取代了传统的分科教学,通过教师为幼儿设置一定的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活动中自由选择、自我决定、自我协调、自我交往,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克服幼儿园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是实现《大纲》中幼儿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而出现后立即得到广大幼儿园的采纳,从而得以迅速发展。活动区教育的宗旨
活动区教育的出现改变了幼儿园以往的教育模式,各个幼儿园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活动区。实践证明,活动区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是不是只要建立了活动区,就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协调的发展呢?也不尽然。要想使活动区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必须考虑如何建立活动区,活动区的材料应如何设置,教师在活动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一)如何创设活动区
活动区创设的方法很多,也很灵活,但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安全性永远是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组织教育活动时应考虑的第一要素。只有在安全的环境里,幼儿的生命和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活动区创设也是如此。在规划活动区时,应保证每个角落都在成人的视线以内。用来分割活动区的分割物的高度应与幼儿身高相等为宜。积木区的大型积木不要堆得很高,挂衣服的钉子应高于幼儿头部,同时还要注意设备,家电等的安全性和紧固性,应使幼儿避开电线等危险物品&&此外,安全性还包括心理安全。活动区应该创设一种舒适、温馨、自由、宽松的气氛,它应该是受幼儿喜爱的地方,是幼儿愿意去的地方,在里面幼儿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游戏。同时,活动区的布置也应淡雅,利落,墙壁色彩最好以浅色为主,否则可能使孩子产生压抑的感觉。
各个活动区应有明显的界限,保证幼儿能清楚地知道每个区域的活动,力求&交通路线&畅通无阻,以免幼儿来往各个区时造成&交通&混乱。为此,在活动室中央最好不要设活动区。道路可用颜色鲜艳的彩带连接,让幼儿一目了然,这既有利于活动区的开放,便于幼儿从一个区转移到另一个区,又可以使每个区自成一体。
各个幼儿园在创设活动区时,必须首先根据本园的特色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以其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样才能创设适合自己教育目标的活动区,以免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造成创设的活动区无人使用,从而造成空间、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首先,幼儿园活动区的种类应合理。有的幼儿园活动区种类很不齐全,只注重室内活动区的创设,建了很多积木角、娃娃家等,而忽略了像玩沙水区、饲养区等户外活动区的创设。其次,在一个活动室内活动区的数量要合理。一般说来,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量是5-7个人,因此,教师在设立活动室时应充分考虑整个活动室的面积和儿童的人数。另外,活动区的空间位置也应合理。一般说来,安静的区域应与活动性大的区域相分离,以免相互干扰。美工区要用水,最好离水源近些;娃娃家和积木区连在一起,便于玩相互有关联的游戏等。所以,教师在布置活动区时,必须考虑到各个区的活动需要。
活动区要想发挥教育功能,必须有幼儿的积极参与。因此,活动区的设置必须适合幼儿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应能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活动区是给幼儿用的,不是做给人看的。
再新奇的事物,幼儿玩常了也会感到厌烦,这样活动区势必失去其使用价值,因此,活动区的布局应随着幼儿的需要而变化。尽可能使用便于移动的分隔物如屏风或玩具柜等,以便使活动室的安排富有弹性,满足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此外,除了设置永久性的语言区、读书角等,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暂时性的其他区域,形成一个动态的活动区系统。
(二)如何选择和设置材料
&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区活动的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工具和&第一本书&&①。材料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玩什么,怎样玩,决定着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获得哪方面的发展。
1. 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数量合理的材料
现在市面上供幼儿选择使用的材料、玩具可谓丰富多彩,千奇百怪,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材料时必须首先注意材料的质量。高质量的玩具、材料首先应该是安全的,有尖角的或有毒的物品应坚决杜绝。另外,高质量的玩具必须有教育性,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应具有儿童性、艺术性、经济性、卫生性。教师还必须注意一些潜在影响儿童心理安全的材料,如一些带有暴力色彩的玩具应坚决杜绝。材料投放的种类和数量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一般说来,太多的玩具和材料会使幼儿无所适从,不知该玩什么,从而妨碍他们的活动;而太少的材料又会引起幼儿不必要的争执或等待。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儿童的年龄。每个活动区内小年龄的儿童的玩具和材料一式几份,3-4种。大年龄儿童的玩具和材料以8-10种为宜,一式两份,也应提供2-4人共同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以培养他们分享和合作的习惯。
2. 注意玩具、材料的自理性
玩具材料是让幼儿操作的,因此所摆放的玩具、材料应力求自理程度高,让幼儿能自己取到玩具,或无须时时争得老师的同意就可以使用玩具。玩具的放置不应超过儿童眼睛的高度,便于幼儿自由选择。玩具、材料应该分类放置,一般都放在塑料篮里,一个篮里放一件或几件玩具,使学习目标单纯化,幼儿可以一眼看到自己想玩的玩具,防止他们在翻找玩具时造成场面混乱,浪费时间。幼儿操作完毕后,应及时将一篮玩具放回原处。为使他们能准确地将材料放回原处,最好在摆放材料的地方贴上标签,以帮助幼儿识别。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责任心,还可以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
3. 及时更换材料、玩具,适当地将不同种类的玩具、材料加以组合
玩具、材料应定期更换,以确保它们对幼儿的吸引力。对于幼儿喜欢的玩具、材料可多放一段时间,而对于他们不喜欢的可先收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同时,可将不同种类的玩具组合起来以充实幼儿的知觉场,使他们的活动更趋具体和完善。
(三)教师应充当何种角色
活动区教育的开展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由原先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幼儿活动的指导者、观察者、评价者和儿童的伙伴。实践证明,要想提高活动区教育的质量,教师是关键。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活动区的活动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只不过老师并不直接干预儿童的活动,老师的指导变成一种隐性指导。一般来说,老师的指导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活动区使用的指导
对于初加入活动区活动的幼儿来说,活动区是一个新鲜刺激,他们往往很愿意参加活动,但是,他们不清楚该怎样做,往往无目的地从一个区转到另一个区,造成整个活动区的混乱。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予有目的的指导。
首先,先介绍,后开放。活动区应逐步开放,教师应先逐步将各区的学习内容与使用方法介绍给幼儿,让幼儿掌握材料和玩具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它们,然后再逐步开放。最好是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以提高活动区的利用率和功效。
其次,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照顾到小组中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能确切地熟悉各教材、玩具的使用方法 。在介绍活动区时,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区,太多的内容容易使幼儿产生混淆。
(2)活动过程中的指导
在教师介绍完活动区后,幼儿就开始了自由活动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干涉幼儿的活动,而采取间接指导的方法。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幼儿活动过程中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并加以适时的引导,使整个活动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他们回想有关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解决,而不是包办代替。当幼儿之间出现争吵、冲突时,教师不要粗暴地制止,而是应该引导他们认清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让他们自己协商应该怎样解决。总之,在活动区中会出现许多偶发事件,教师必须有教育机智,能根据突然出现的事件调整幼儿的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随机教育,从而促进全体幼儿的正常发展。
(3)对规则设立的指导
活动区让幼儿自由活动,并不意味着不要规则,相反,教师在一开始就应该帮助幼儿建立起活动规则,并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教师首先应善于利用环境来暗示规则。如书架上的书排列有序,似乎在告诉幼儿要爱护书籍。在活动区入口处贴六双小脚印,意味着这个活动区只能容纳六个人,当六个小脚印都放上鞋的时候,就说明这个活动区已经满员,请你待会再来。除了利用环境的暗示作用,教师还应对儿童提出合理的要求,如要求他们在使用完教具后,把教具收拾好,放回原来的地方;在活动快结束时,可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告诉幼儿该离开了。总之,要避免活动区陷入混乱的场面,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活动区活动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去理解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去发现问题,发现幼儿的潜力和需要,去积累判断决策的依据,去确定适合每个幼儿能力、个性相互作用的方法&②。作为一个有心的教师,应该时时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他应观察幼儿经常会选择哪个区,选择哪些活动材料,从而判断幼儿的兴趣。观察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看他经常是一个人玩还是和别人一起玩,他在活动区处于什么位置,他是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他怎样表达自己的愿望,等等。不同的表现会反映不同的社会交往水平、人际关系、能力等特征。此外,教师还应观察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譬如儿童基本的操作方式,儿童对材料的运用程度,以及他们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对规则的遵守也是教师应重点观察的一个方面,从中可以判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应是儿童活动的伙伴,是他们的合作者。在布置活动区时,教师应尊重儿童的意见,相信幼儿的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幼儿共同参与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用平等、协商、建议的口吻与幼儿交谈,向他们请教游戏的玩法,与他们一起游戏。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提供辅助材料,协助幼儿达到活动目标。如果教师与幼儿一起活动,幼儿会觉得教师参加的活动肯定是值得进行的活动,因此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合情合理地进入他们的世界。
有些教师在活动区活动中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最后关键的一环,即对整个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有效的分析和评价有利于提高活动区设置的质量,能够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教育功效。所以,教师在活动区活动结束后,必须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对活动区活动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教师应评价教育目标是否实现,教育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材料是否充足,教育形式是否多样,是否给了幼儿自由选择活动的权利与机会等。对于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及时调整。
活动区教育从出现到现在只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但是从实践来看,它对幼儿教育改革和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活动区教育的出现打破了幼儿园中传统的分科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直至80年代初期,我们的幼儿园还是分科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人们把幼儿园的课程分为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六科,课程的组织主要采用上课的形式,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通过讲解向儿童传授知识,而儿童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课程模式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不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过分强调智力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集体教学使老师压力很大,无法照顾到儿童的个别差异&&这样一来,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培养出来的幼儿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80年代中期,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展开,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教育活动&这一概念,并一再强调要&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保证幼儿愉快的、有意的自由活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各幼儿园纷纷建立活动区,进行改革实验。广大的幼教理论工作者也在理论上对课程改革进行探索。这期间,出版了一系列体现通过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精神的书籍,游戏被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范围,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形式。从此,分科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改变了人们一直奉行的&只有&上课&才算教育&的观念,更新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以后的课程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活动区教育的出现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长期以来,每每提到课程,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上课,在实行分科教学的幼儿园中也是如此,这似乎成了一个定式。而活动区教育的出现使人们从更广阔的范畴来考虑课程的内涵。人们开始认识到,课程有不同的存在形式,课程内容也有不同的基本组织形式。如果说分科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的话,那么,活动区活动则是典型的小组活动,也包括一定的个别活动。这样一来,幼儿园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很自然地会将游戏和活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同时也会考虑潜在课程对儿童的影响。这样,儿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三)活动区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科课程的价值
许多人对活动区教育存在一种误解,他们认为要在幼儿园搞活动区教育就应该取消学科课程,在他们眼里,这是两种不相容的课程模式。事实上,这两种课程模式并不矛盾,而活动区教育还有助于实现学科课程的价值。首先,活动区活动有助于儿童学习学科课程。我们知道,活动区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和儿童的活动,可以验证学科课程知识的准确性,从而,使所学的知识更准确。由于这些知识是通过活动来加以理解的,因此会掌握得更牢固。其次,活动区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虽然说学科课程有很多教学方法,但在适当的时候结合活动区活动来进行,儿童的学习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儿童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容易疲劳,而活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可以使他们的大脑得到调节,减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由此看来,活动区活动与学科课程并不是不相容的关系,如果没有活动区活动,学科课程的功能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如果幼儿园课程中没有活动区活动,其整体的结构就得不到最佳组合,当然,其整体功能就得不到发挥。因此,应重视幼儿园活动区教育的发展,使之与学科课程密切配合。
(四)活动区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社会性及动作技能等的发展。而活动区活动的价值就在于此。
1. 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活动区活动大多是自选活动。教师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新奇的、有吸引力的玩具和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活动。在这些活动区中,幼儿完全没有压力,他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想象自由地发挥。他们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下会更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和愉快感,因此,他们会很希望再次来到这里。同时,宽松的学习气氛和新奇的玩具又会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欲望,促进他们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发展。
2. 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对幼儿来说主动学习意味着通过整个身体的活动来学习。教师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可供操作的玩具和材料,幼儿利用这些玩具和材料来设计、制作他们心目中的天堂或城堡。他们用积木拼成高低不同、长长的或圆圆的各种建筑物;他们用颜料、橡皮泥、糨糊、纸张、剪刀制作贴画,折叠玩具;他们把东西拼在一起,再把他们拆开、排列、组装;他们把沙子混合、搅拌、堆积、倾倒、掏挖、拍打和造型&&幼儿在这种不断的活动中体验着各种材料的特性,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自己动作协调能力差的困难。由此他们的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身体的肌肉也得到锻炼。
3. 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研究表明,儿童期是幼儿社会化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交往又是社会化形成的基本途径。现在随着独生女的增多,幼儿间的交往越来越贫乏,而活动区活动通常是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较多的交往机会,因此,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首先,有利于培养幼儿协调和合作意识。在活动区的活动中,幼儿不断进行着协调与合作。例如,在一些活动区中,有的材料需要几个人共同使用,幼儿会很自然地几个人结成一个小组,然后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来操作材料,完成任务。在角色扮演区,他们会自己分派角色,或者由积木区的小朋友提供道具,并与他们合作进行戏剧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体验着由合作成功带来的快乐,并学会了协调与合作的技能。其次,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在活动区活动中,幼儿不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责任、义务,同时幼儿在活动中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如活动结束后,必须将活动材料整理好,放回到原来的地方,这也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责任心,进而促进他们责任意识的发展。最后,有利于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倾向,学会分享与交流 。学前儿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问题,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很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不受同伴欢迎。在角色区中,幼儿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所以,必须从思想上尽量摆脱现实中的自我,而以所扮演的角色自居,因此,能够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如此一来,儿童会很容易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此外,有时有些玩具很具有吸引力,许多小朋友都想玩,这就会出现材料不足的情况,此时,就要求儿童相互谦让,轮流使用玩具。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意识到玩具是大家的,必须大家共同分享。
活动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活动区教育的开展,一些问题开始显露出来。许多幼教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对许多问题产生了困惑。例如活动区如何布置其教育功效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该怎样与幼儿相互作用?面对新的教育理论该怎样处理活动区教育的地位?等等。教师的这些困惑实际上反应了我们当前的活动区教育存在着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活动区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明确这些问题。
(一)活动区的创设和使用缺乏科学性
由于活动区教育出现不久,关于活动区教育的理论很少,而且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所以,很多幼儿园在创设和使用活动区时缺乏科学性。
1. 活动区的环境创设缺乏科学性
在活动区教育中,很多幼儿园都很重视活动区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些活动区往往缺乏科学性。首先,活动区种类单一。活动区创设不仅要花费大量的财力,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有的幼儿园由于受资金、师资、场地的限制,仅仅设置了一些像娃娃角、积木区之类的比较常见的活动区。也有的幼儿园虽然有能力设置其他活动区,但是老师并不知该怎样使用,因此只能作罢。更多的幼儿园只看到室内活动区的教育价值,而忽略了户外活动区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潜在价值。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幼儿的片面发展,与创设活动区的初衷相背离。其次,活动区材料更换频率不足。有的幼儿园一次购置大量的材料、玩具,之后很长时间也不更换,也不注意更换材料放置的位置,有调查表明&约60%的幼儿园班级各活动区材料的更换使用率较低&,&65%的幼儿园材料、设备的使用单元比较简单,未能合理的加以组合运用&①。这些一成不变、单一的材料、玩具很容易对幼儿失去吸引力,使幼儿感到厌烦。再次,忽视活动区色彩和墙饰。活动区的墙饰和色彩是影响儿童心理的重要因素。很多幼儿园不考虑季节的变换、儿童的年龄、活动区的特点,将所有的活动区都刷成一种颜色,或者是过多的使用墙饰,或者是保留太多的空白,这会给幼儿心理带来不适,使幼儿缺乏安全感。
2. 活动区活动的组织缺乏科学性
首先,许多教师在实施活动区活动时&仍着眼于幼儿认知发展,其侧重点并非整个教育目标,立足于幼儿身心的整体发展。她们根据学科内容划分活动区,活动区实际上是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学科教学的任务。教师的注意中心仍为教学,仍为技能的传授和掌握。②&其次,活动区活动时间不充足。因为学科教教学很容易组织,而且很快可以见成效,所以很多教师仍未把游戏活动置于应有的位置,很多情况下,他们只是把活动区活动当作一种调节和休息,作为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之间的过度与转换,即使每次实施活动,也是匆匆开始,匆匆结束,往往搞的幼儿很难进入&角色&,投身于活动之中,因此,也很难培养出兴趣爱好。
(二)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不能正确理解、指导活动区活动
要正确指导活动区活动,必须正确认识关于活动区的理论。但由于目前关于活动区的理论比较缺乏,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理论,这往往造成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活动区教育的内涵,在指导活动区活动时产生偏差。
1. 教师缺乏目标意识
活动区教学不能脱离教育目标,单纯为活动而活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一般说来,每个幼儿园在制定活动计划时,都会详细地制定自己的教育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问题在于,教师该怎样在活动中来实现这些目标。很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缺乏目标意识,她们不知道各个活动区有什么样的教育功效,因此设置的活动区往往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从而造成与当前教育目标一致的活动区相对紧张,而与教育目标不一致的活动区闲置的局面。同样,她们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往往一味强调材料的趣味性、新奇性,而忽略了材料的教育性,不能将教育目标物化为丰富适宜的活动材料,而在活动中,教师又只是照顾到儿童的兴趣,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朝着社会规定的方向发展。如此一来,整个活动区活动很容易失去计划性和系统性,造成活动区活动混乱,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师感到疲惫不堪。
2. 教师不能适应角色转换
长期以来,传统的分科教学使教师的角色模式化,她们习惯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儿童的控制者的角色,当活动区教育突然出现时,很多教师感到很难适应这种转变。她们不知道在活动中自己应处在什么地位,扮演什么角色,与幼儿的关系是什么。于是,她们要么继续在活动区扮演保姆或者权威的角色,如这个活动区该怎样布置,那些幼儿该干什么,用什么材料来搭这座房子,哪种方法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的这一切她们都给安排好,分派好,而从来不关心儿童怎样想;要么认为幼儿主体就是让其自由活动,隐性指导就是放弃指导,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材料,保证幼儿在活动时不发生争执;要么把活动区活动当中自己的休息时间;要么就把活动区当作小作业课,填鸭式地教,完全放弃了指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
(三)对教育过程中一系列关系的处理与认识存在非此即彼的极端化、绝对化倾向
由于活动区教育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理论上还很不成熟和完善,在师范教育中可以说是空白,因此,广大幼儿园不能很好地领会和把握其理论内涵,他们在实施活动区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将活动区教育和学科教学对立。有的幼儿园在制定课程计划时,过分强调活动区教育,忽略学科教学。他们强调儿童的一切学习都通过儿童的感知操作来获得,忽视教师必要的引导,这很容易使儿童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造成儿童逻辑上的混乱。其次,将教师引导和儿童自主活动对立起来。活动区活动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由原先的知识传授、完全控制变成一种间接干预、隐性指导。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转变,认为隐性指导就是不指导,如此,就会造成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活动区活动发生混乱,无法发挥活动区应有的教育功效。再次,将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对立。由于活动区的活动通常是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而集体活动多是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因此,大多数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考虑具体情况,片面强调分组。事实上,当全班大多数儿童都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集体活动无疑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感和组织纪律性。通常状况下,儿童应该在活动区里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得到全面发展。最后,将教育的社会目标与儿童的兴趣对立。活动区教育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为依据设置活动区,组织活动,因此,很多老师在实施活动区教育时,往往忽视活动区活动必须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忽视社会发展对儿童的要求,这容易造成活动区活动的盲目性。
(四)随着新的幼教理论的出现,活动区教育目前有被忽视的倾向
近几年来,人们对幼儿教育日渐重视,幼儿教育的地位得到很大提高。随着我国与外国的交流日渐频繁,广大幼教工作者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借鉴外国经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就目前状况来看,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蒙台梭利教学法对我们幼儿园的冲击最大。许多幼儿园不惜花重金购买玩教具,送幼儿教师出国培训。无疑,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会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但是问题在于,广大幼儿园并未真正领会这些理念的实质。他们为了办特色园,为了吸引生源,盲目跟风,追潮流。与此同时,幼儿园原先的一些优良传统,一些特色却被丢在了一边。活动区活动似乎也成了一种过时的教育形式,大量的活动区利用不足,材料陈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事实上,活动区教育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育形式,它与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并不冲突,甚至完全可以与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教师发现幼儿对恐龙很感兴趣,她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组织一个以恐龙为主题的方案教学。在方案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活动区,然后针对同一个主题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如美工区的儿童以图画形式来表现,角色扮演区的儿童以戏剧形式来表现,玩沙区的儿童以沙塑的形式来表现&&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能力,又拓展了幼儿的知识,而且将这几种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活动区教育给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利地推动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但是,我们也看到,这种教育形式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找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活动区教育的质量。
教师评语:
浏览: 69 &&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学聚会场面混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