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

教的目标——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
单元三: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设计研讨(上)
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设计研讨(上)
自 2001 年我国推行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以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理念与做法体现了我国化学教育思想的进步,化学教师能够接受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也能够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去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但是,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能否在教学时真正落实三维目标呢?事实是过分注重化学科学知识的传授,只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还较为普遍。部分化学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够深刻,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平衡。教师对教学目标存在孤立性认识而非整合性认识,导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存在偏失。
一、对教学目标的孤立性认识及其问题剖析
教师对教学目标存在孤立性认识是指由于教师没能够很好地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存在相互割裂、相互脱节、缺乏联系的特征。具体来说,在确定“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时仅仅罗列学生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谈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情境、方式、条件等;在确定“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的教学目标时,则分别与“知识与技能”目标孤立起来,显得与之毫无关系,不谈或略谈教学目标达成所依靠的载体,从而形成目标要求上的空话、套话。
例如,针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课的教学,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正反映出该教师对教学目标存在孤立性认识。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相关技能。
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2 )学会研究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方法和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从实验中感悟到化学的魅力。
(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 3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
可以看出,虽然上述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分别陈述,但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实属罗列知识点(“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相关技能”)及能够表达对学生要求程度的行为动词(“掌握”),“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 2 )、( 3 )也都未能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相互照应、取得联系。同时,“过程与方法”目标( 2 )中的实验方法和程序,也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明显重复、累赘之处,未能体现出“过程与方法”的实质内涵。
这种对教学目标的孤立性认识,首先违背了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内涵。虽然科学素养可以被人为地划分为许多要素(如认识素养、实做素养 [3] 、情感素养等),以便分别落实和深入研究,但是,这种划分显然并非要孤立各个要素,相反必须认识到各个要素只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够体现出科学素养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完整性,单一发展某个要素而忽略其他要素的发展仍然是片面的科学素养发展,是有违人的全面发展基本理念的。有学者指出,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意指应答性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意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4] 。将这三个维度融为一体,所反映出的正是人们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具体到化学学科角度上看,三维目标旨在使学生在化学学科的知识、技能、体验、交往、方式、方法、兴趣、态度、情意、价值观等多方面形成化学科学素养的一个整体性发展。
其次,对教学目标的孤立性认识,使得教师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对于教师来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较“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说,更为隐性、更难挖掘与深入、更不易凸显。同时,受制于广大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高效、常态化地开展一些有助于落实这两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也是一个难题。许多教师从过去的片面重视“双基”转变到现如今“三维目标”并重,虽然在认识上、观念上有了改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上依然存在“恋旧情结”,不易摆脱过去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范式。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孤立认识教学目标,则更会导致教师“避重就轻”、“顾此失彼”,造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空话泛滥、形同虚设,不能够恰如其分地融入课堂教学,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教案里而不能够落实在课堂教学里。
二、对教学目标的整合性认识及其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指出,“要基于全面发展观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按照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来重新构建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体现了人们对化学教学目标从孤立性到整合性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转变。
教师对教学目标存在整合性认识是指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形成对三维目标的全面的、统整的认识,力图使三维目标之间能产生相互的联系,能有机结合,全方位地凸显三维目标的全部教育价值和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针对于“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人类认识燃烧的历程,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灭火原理和简单的消防常识。
过程与方法: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与案例分析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燃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控制不当也会带来灾难;体会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深入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
上述教学目标虽然并没有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分别列出,但却反映出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整合性认识。上述教学目标既包含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氧化钠与水、与二氧化碳和盐酸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的重要用途”、“标出电子转移数目和方向和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实验操作技能”等知识与技能,也包含着“回忆实验现象”、“类比”、“猜想、讨论,进而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与方法,还包含着“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化学与人类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十足地体现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而且三个维度的之间又是相互交织、彼此交融的,突出的表现在“知识与技能”有其实现的背景、条件与手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其得以落实的基础、载体和方式。
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呢?有两种方法值得探讨。第一种方法是分别从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中选出共同的或相关的内容要素来做整合,形成既包含三个维度又体现相互联系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综合三个维度,也能够将其相互联系,但是,由于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性质不一、价值各异,有些目标比较显性,而有些又相对隐性,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在进行整合的时候往往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全面审视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将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整合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反而容易使得整合流于形式、疏于斟酌,故不易操作。
第二种方法是先确定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作为整合的基础,再通过分析该维度教学目标的教育价值来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去建构、发展其他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整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中,“知识与技能”维度应该是整合教学目标的基础。这不仅因为“知识与技能”历来就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教师来讲,“知识与技能”最显性、最容易理解、认识与把握。所以,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础,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去研究“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价值,探讨如何利用不同教学内容的特定教育价值去建构、发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这种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整合教学目标的方法同时也表明了这样的观点,即“知识与技能”是整合基础,不可脱离“知识与技能”去空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事实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只可能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否则就容易空洞、泛化。但是,这种整合方法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是仅仅局限于落实“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忽视了“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可发展性,或不知如何从“知识与技能”出发去发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所以,正确地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价值是关键,只有全面地认识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价值,才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的整合策略
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出发去建构、发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然而组成中学化学课程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类型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应当分类去探讨针对不同类型内容的全面整体性的教学目标。
(一)“化学概念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本质的客观概括,也是化学学科的一种思维形式。例如,“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既是对一类化学反应的概括,也是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视角。化学概念可以用言语符号对其进行确定性的描述,但又由于人们对化学事物认识本身所具有发展性特点,所以化学概念在整个化学学科体系中地位不断演进和变化,因而又表现出灵活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例如,人们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的认识正是随着人们对其逐步认识的过程发展的,每一个认识过程又可用特定的言语符号进行表达。
概念学习“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产生标志着认识过程的质变。” [5]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不仅利用化学概念进一步了解了化学事物,让学生对化学概念所表示的化学事实和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掌握化学概念,还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化学认识的工具。再者,化学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了一定的心理认识过程和行为操作过程,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能够形成一定的心理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能力,获得重要的化学学习与科研方法,并逐步内化为自身学习化学的心理倾向、行为准则和活动样式。同时,化学概念的建立、发展、演进、变化也反映出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和规律,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哲学思想,这些都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科学情意的重要内容。
明确了化学概念的教育价值,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化学概念,详细分析其特殊的教育功能,最终确定关于“化学概念”的教学目标。谈三维目标在化学教学中的实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谈三维目标在化学教学中的实现
【摘要】:新课程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对教师的观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在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学新课程化学教学过程为例,通过创设情景,给予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等方面谈谈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实现。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8【正文快照】:
三维目标是课堂改革的成果,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得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们的教学应立足于对三维目标的正确理解,保证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有针对性的,这样的课堂才是简约有效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建民;;[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9期
徐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S1期
张悦群;;[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钟启泉;;[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2期
谢淑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6期
黄金玉;;[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4期
徐艳;;[J];考试周刊;2013年72期
陈晓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1期
白彩云;王世举;;[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33期
何根林;;[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梅;李远蓉;;[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要虹;;[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
吴玉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张少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张少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
余文森;[N];中国教育报;2007年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韩国海;[N];中国教育报;2008年
姜堰市娄庄中学 杨海萍;[N];学知报;2010年
查有梁;[N];四川日报;2007年
临川青泥中心小学 徐芙蓉;[N];抚州日报;2010年
北京义教课标教育研究中心整理;[N];中国教育报;2004年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第一中学校长
李育民;[N];中国教师报;2014年
赵徽;[N];中国教师报;2003年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
顿继安;[N];中国教育报;2008年
冯建平;[N];陕西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梅;[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亚;[D];西南大学;2008年
卢萍;[D];山西大学;2012年
李娇;[D];喀什师范学院;2010年
柴光欣;[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刘梅梅;[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王飞;[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例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达成策略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例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达成策略
作者:张志辉&&&&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3055&&&&更新时间:&&&&
&&&热&&&&&
【字体: 】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认识: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四个方面即准确的目标定位、精妙的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堂实施、精准的目标达成度检测。其中准确的目标定位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正如布卢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
因此本文以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为例谈谈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和有效落实的相关问题。
一、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变化为目标这些变化是以直接可观察的行为指标为依据的。
从化学教学系统的层次看,教学目标有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其中课程目标一般比较概括,而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则比较具体,化学课堂目标即属此范畴。
以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与碱》为例,对《常见的酸》这一课题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酸,知道酸的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酸的腐蚀性,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实验,使学生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让学生通过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归纳出几种酸相似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他们科学探究能力。
初看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都有落实,但细看之下,发现至少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目标主体的错位。目标中主体行为不明,&主体意识缺失.“使学生……”,“培养……”,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
问题二、目标要求的越位。“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他们科学探究能力”,该目标作为课时教学目标过于虚,空,无实质意义,形同虚设,这个目标可以写在任何课堂上,但是任何课堂,也很难实现这个目标,事实上,这是化学课程中情感目标内容之一。
综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就是每节课学生学习目标,它表述的是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而不是说明教师将做什么,其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避免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二、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传统教学目标往往以教师为主体,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叙写的重点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它多用心理动词进行表述,学习结束后对学习结果难以观测。但现代教学目标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它提倡使用行为动词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因此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是技术性的工作。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和认知规律。那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描述呢?
1.确定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课程标准显然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但是,作为必须落实的课堂教学目标,还需要将课程总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
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学要求,进而确定出单元教学目标。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本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通过研究,了解了学情和班级特点的基础上,将每节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分解出教学要点,确定学生对各教学要点的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制定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2.确定学习的结果
有了依据,教学目标还要界定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习结果,这样才能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让我们清楚地判断预期的行为到底有没有出现,是部分出现还是没有出现。对学习结果进行准确定位那就需要分析初中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初中内容标准主要有两种表述格式:行为动词+限制词+核心概念,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行为条件+行为动词+限制词+核心概念,如“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酸雨的危害”。通过分析内容标准我们可以明确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准确地界定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在认知、情感、技能等不同领域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以沪教版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金属与矿物》的“金属与金属矿物”为例,内容标准表述为“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我们不难看出课程的核心概念是“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要求水平分属于认知领域的了解水平。通过对内容标准的解析,使教师明确核心概念,有利于把握学习结果预期达到的要求,但对于如何达到这个要求,则需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层层分析,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妨通过概念图的构建来分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以沪教版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金属与矿物》的“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核心概念“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例。
那么在“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个核心概念所涉及的上述要素中,是否都能用“了解”和“认识”来界定学习结果呢?这显然是不太合适的。确定观察结果的关键就在于选择合适行为动词,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所达到的教学结果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不仅需要分析课程标准和学科内容,还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了解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对预期的学习结果有一个准确的界定。
课标要求能“了解”和“认识”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和认识属于认知领域的知道水平,那么对于“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个核心概念中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只要达到这个水平吗?而中考说明中涉及此知识有些内容属于B级要求,中考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重视的,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中考考试说明,结合前面构建的概念图,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习结果。如金属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物理性质和应用,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或者从生活常识中已经有认识,因此以上内容可分别选择“说出和书写”、“列举”、“举例说明”三个行为动词;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无经验,这是需要通过教学过程重点突破的内容,因此可选择“举例说明、“解释”和“尝试设计”来进行描述。
3.&确定目标达成策略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已经可以界定可观察或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行为动词对不同的
教学内容进行描述。为了使教与学变得更有结构,学习资源变得更加有条理,教学更富有实效性,我们还需要通过分析不同教学内容的特征,确定与目标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因为考试是以目标为基础的,只有确定了合适的教学策略,才会使学生集中学习所要求的行为,也才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以沪教版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金属与矿物》的“金属与金属矿物”为例,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应用这部分知识学生有生活常识,内容本身也简单,可以通过列举和分析具体情景,以实现教学目标。而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整个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及应用,就需要借助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和案例讲解才能实现。
4.&简化并呈现教学目标
教师经常会犯一个错误,把测量学习结果搞得太复杂,往往采用间接的或者不必要的复杂测量方法。因此根据以上步骤,尽量进行简化后再呈现外显行为动词的教学目标。以沪教版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金属与矿物》的“金属与金属矿物”为例,根据上述步骤,教学目标表述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2、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的反应,掌握铁与硫酸铜的反应,置换反应的概念;
3、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铁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初步学会金属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方案设计;
2、通过和已有化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理解并得出结论“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和比较金属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小组合作学习对学习的帮助,认识合作精神的重要价值,高兴并乐意进行合作。
二、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一线教师的常态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对应的现象,导致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落实。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定位不够清晰、难以观测。而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良好的向导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完成教学设计,并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贯彻教学目标,使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如针对“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和比较金属活动性”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能清晰地预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基于学生经验的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和比较金属活动性的问题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并通过语言表述或绘制实验流程图的形式来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和比较金属活动性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我们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得出大小关系,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本表体现了金属活动性怎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这些变化在置换反应中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3:你和你的小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和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吗?经过讨论,尝试画出实验流程图。
通过问题链的设置,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在教学中的正确有效的落实。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越高,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既然每节课堂教学目标的成功制订,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成良性循环,使课堂效率大幅提高,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教育部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7版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4.&朱嘉泰&&化学教学目标探析[J]&&化学教育&&1999(11):12
5.&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40.
6.&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
7.&张淑显&&论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4(3)
文章录入:蒋文杰&&&&责任编辑:蒋文杰&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2007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化学教学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