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

欢迎光临杭州拱宸桥小学
&>&&>&城乡互助&>&缘于文化认同,行于师生品质成长
缘于文化认同,行于师生品质成长
缘于文化认同,行于师生品质成长
&&杭州市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先进单位事迹介绍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
&&& 日,在杭州市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杭州市拱宸桥小学与建德市大同二小签订了《杭州市城乡中、小学校结对互助协议书》,协议期至2009年3月,之后,自动延续两校签订的第一份互助交流协议,每年签订一次。2010年9月,两校顺利完成因部分学校领导的人事变动而产生的工作交接,继续实现两校友好结对,城乡学校互助发展的良好格局。
&&& 一、以《章程》指引互助方向,用《规划》保障活动实施。
&&& 自两校签订结对互助协议起,双方均认真按照协议的要求开展学校管理、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结对互助交流活动,并认真制定了两校互助工作的章程。两校将《章程》的制定视为所有互助活动的&基本法&,保证互助活动在大方向上不偏离,不随意,不浮夸。
&&& 为保障活动的有效实施,两校更加系统、科学地制定了互助交流合作规划和目标(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每学年制定工作计划、及时进行总结,有序、有效地推进互助工作,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 二、多&管&齐下,用系统管理实现互助工作的高效开展。
&&& 1.软硬设施、环境的保障,夯实互助活动的基础。
&&& 组织制度保障。在工作领导小组的全面领导下,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做好全面交流工作计划以及在年初做好全年工作经费预算,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
&&& 人员保障。两校的结对互助工作确定了具体工作的负责人,分别负责具体活动的联络和安排落实,通报双方的工作进程。双方对领导小组的组员作出了具体的明确分工。
&&& 硬件保障。两校在每一次活动中确保所需交通、物资、场地、设备等工作的完善和落实。学校每年在预算中对这项工作的经费作出了专项规定,达到逐年递增。双方学校对来访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在生活上均作出妥善周到的安排。
&&& 2.虚实路径、平台的运作,拓展互助活动的空间。
&&& 几年来,共同体成员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示范、教学专题研讨、教育资源共享、干部教师培训、学生交流结对、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小班化教育研究等8个方面广泛开展活动。如:新成功理念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研究分享;课堂教学交流互动;拱小百年校庆主题月成员学校分享;以诗意语文、数学教材重组等各教研组的专题研讨;学生&结对书信联谊&;科研知识专题讲座;师徒结对、业务竞赛等活动。
&&& 共同体内每学期至少都有1次各成员学校共同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除每年的教师名著研读活动外,同时,每学年又有一次特色活动共享:如2008学年的问题学生诊疗活动;2009学年的拱小百年校庆系列活动;2010学年的干部读书活动。共同体成员学校分别参加了拱小省立项课题《新成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成功理念下班级激励教育的研究》、《新成功教育理念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等课题。
&&& 通过四年的努力,共同体内部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建德大同二小在原有语文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信阳光的校园文化和阅读亮点,多次被评为建德市优秀学校。
&&& 另一方面,为弥补双方在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的不足,两校尽最大可能实现网上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通畅,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的校园网络、ftp空间均向大同二小的教师开放,并为大同二小在ftp中建立了专门的文件夹供教师之间交流使用,两校教师均可在两校校园网络的平台上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下一阶段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铺开,两校着手进一步开发网络信息平台的功能,尝试进行同步网上教科研活动,实现更加高质高效低耗低碳的互动交流。
&&& 3.以评价促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活动评价方案。
&&& 两校领导一致认为,开展发展性评价活动对于深化学校评价改革,构建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激励学校走自主发内涵提升之路,实现科学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实施学校发展性评价,两校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开始,相互通气,相互协商,在涉及到两校交流、互助的工作上,提前确定好活动的主题、内容等项目。在学期中,两校能充分利用互访的机会,及时了解对方学校在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中的经验和缺憾,共同反思办学过程中的重大举措,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期结束阶段,两校会有一个&通气时间&,这个&通气时间&在管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五年来,这个时间已经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一部分。
&&& 三、互助在相互认同的办学文化中植根,在永无止境的师生成长中常青。
&&& 1.实现个性化的教师帮教模式。
&&& 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我们发现,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也很有&个性化辅导&的必要。对教师帮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发现和提炼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形成一份&教师培养菜单&,不但包含每一位教师(师傅、徒弟)的基本资料,重点突出该教师在专业领域内的独特个性。然后在征求带教双方各自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结对帮教。
&&& 在开展两校教师教学交流的同时,大同二小有计划地派出一部分教育教学能力强、发展潜力足的骨干教师到拱小进行短期的挂职学习活动,近距离地感受名校的学校文化、学习学校管理策略、参与教师专业培训。不但使挂职教师对拱小的学校文化有了深入、直观的感悟,更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方面有了切实的提升。到目前为止,建德大同二小已经有计划地派出了五批共12位教师到拱小进行各为期一周的挂职学习活动。
&&& 有效整合&王崧舟工作室& 名师培养基地的高端学术活动,引领两校教师走名师之路。基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引领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立足课堂、面向师生、注重研究、提升质量、谋求发展。将引领成员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理解课程体系,潜入课堂教学、剖析学生学习的心智特点,在设计中落实生本理念、在磨课中感悟教学技巧、在观摩中感受教学风格、在合作中品尝育人的艺术、在研究中提升问题意识、在课堂中享受教育人生。通过学习、实践、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艺术,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同时发挥团队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具有特色的引领模式。借助这一平台,拱宸桥小学和建德大同二小便拥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 2.书香校园建设的深度探索。
&&& 《小学生课外阅读考级》课程是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的学校品牌文化之一,也是拱小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积淀了很多宝贵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操作经验。在浓厚的阅读文化的影响下,同学们在&七色课外阅读&考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中有效积淀文化素养、快速提升生活品质和学习品质,阅读文化正逐步在向家庭、社会延伸,产生了良好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 大同二小自身也非常注重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活动,有一定课程开发与实施基础,在与拱小的交流和现场考察过程中,双方取得了进一步的共识,认为&阅读文化&可以成为两校共同联手打造的优质学校课程,进一步深化其精神内涵和拓展实践渠道,让阅读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让&课外阅读课程&成为双方共同研究与打造的校本课程。
&&& 大同二小于2006学年正式开始&七色课外阅读&考级活动,这一项活动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家长也非常支持。&七色课外阅读考级&课程在建德大同二小也盛开了美丽的七色之花!
&&& 3.探索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
&&& 城乡学校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校发展基础,在结对互助过程中,城市学校的优质学校文化资源不能生搬硬套地移植到农村学校,而应该在相互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办学基础的前提下,借鉴城市学校成功的学校文化建设经验,实事求是、因校制宜进行农村学校文化的建设,这样的学校文化建设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 在全校教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中,拱宸桥小学&新成功教育&文化逐渐得到了有效的物化与技术化,成为拱宸桥小学办学文化中的精神内核,成为拱宸桥小学办学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 新成功教育理念成为杭城教育界的一个成功品牌,也对其他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路。也正是王崧舟校长的一次《新成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促成了原大同二小校长徐晓荣与王校长的相识,两人多次进行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交流与讨论,也正是这一次相识与交流,促成了两校的结对。几年来,双方领导多次利用互访机会进行&新成功教育&思想与理念的交流、学校品牌建设的思考、大同二小学校品牌建设的策划等方面问题的探讨,大同二小在这一个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有效吸收新成功教育文化的精髓,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办学理念,逐渐明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为学校品牌化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目前,建德市大同二小为年度考核一类学校,&杭州市农村示范学校&。在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年度工作突出,被评为先进单位,2009年建德大同二小荣获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
&&&&&&&&&&&&&&&&&&&&&&&&&&&&&&&&&&&&&&&&&&&&&&&&&&&&&&&&&&&&&&&&&&&&&&&&&&&&&&&&&&&&&&&&&&&&&&&&&&&&&&&&&&&&&&&&&&&&&&&&&&&&&&&&&&&&&&&&&&&&&&&&&&&&&&&&&&&&&&&&&&&&& 日
上一篇:下一篇:现代班级的文化建设
  在构建班级文化时首先要把创造一个让学生感到快乐的班级生活放在第一位,只有让学生感到这个班级是自己喜欢的班级,班级的同学和老师是自己成长的好伙伴时,他们才会真正关注这个班级。因此,组织有效的活动,运用良好的载体,创设让每位学生心情舒畅、健康活泼的温馨班级成长环境,就成为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现代班级的文化建设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班级文化是现代班集体发展的载体,凡是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文化风尚、行为习惯、管理制度、环境氛围等都属于班级文化范畴,它是社会、学校、家庭不同形态的物质和精神的混合体。班级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只有把师生的发展与班级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可能激发师生的文化创造潜能。班主任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班级文化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自己成为班级文化发展的核心,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
  一、文化是班级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有层次的,班级文化可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由教室和环境、教材等组成的物质文化,由行为规范、班规、计划、评价等组成的制度和行为文化:由班级目标、口号、典型活动、典型故事和典型人物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它是由对学生发展的向往、对学生个性的彰显、对学生班级生活的追求等三部分组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班级文化包含学生与教师的认识成果,显示了学生与教师的价值观,制约了学生与教师的行为规范,决定了班级(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质量。
  文化以思想为底蕴,要建设高品位的班级文化,就必须重视班级文化的思想内涵。班主任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班级文化的重要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班级文化的基调,高扬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班主任要从班级发展的全局高度筹划文化设计,努力发挥教育的综合优势,在参与、学习、熏陶中把班级文化融入环境建设中,渗入管理细节中,浸入师生的精神家园中。
  班级文化内涵的多维性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具有认知、规范、陶冶、凝聚、协调等功能。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的作用,就要把创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作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班级文化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更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既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真正的受益者,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参与建设班级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拥有彼此相似的共同意向,并且在这种意向的作用下构建班级生活。在班级学习共同体中,班主任不仅要让状态良好的学生保持进取心,还要考虑让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减少压力,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和适宜的策略。要达到这个目的,班主任就需要发挥学生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不让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言行干扰学生的自主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从这个意义上考虑建立班级学习共同体,关键在于运用班集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确立对班级的义务、使命,以及合作进取、共同发展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认同,强化对共同体发展的责任。
  二、创设班级文化的亮点
  班级文化是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的价值取向必须旗帜鲜明,让学生明白,班级在倡导什么,反对什么。班级文化既从属于学校文化,又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班级的小环境构建班级文化是对班主任智慧的考验。按照组织学理论,班主任应该设法通过具有象征性的系统来表示班级的目标,并借此来表达学生对班级的认可、归属和向往:通过这些象征物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美德,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勤奋学习的好习惯。这些象征物和活动包括榜样、仪式或庆典、故事,独特的演讲、学生喜欢的音乐、吸引学生的背景、卡通形象,以及体现班级价值的语言和口号、象征性符号和标识等。
  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既要体现班级的个性和精神,更要能给学生带来高尚的文化享受,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才能发挥无声的教育作用。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班级文化应该成为班级的一面旗帜、一种品牌,成为让莘莘学子为之自豪与欣赏的亮点,不断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
  1.班风、班级精神
  班风、班级精神通常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风格相关联。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谋求班级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相对稳定性。班主任把这种风格和班级发展现状结合起来,并不断吸收学生在发展中的新鲜经验,就为提炼班风和班级精神奠定了基础。班风、班级精神需要以生动丰富的语言为师生提供具体的愿景,这样的愿景可以为学生展示出一幅清晰形象的图画,同时,其语言表达必须简单明了,直接且有影响力。班主任可以把创设这样的象征物作为班级全体学生的活动,大家群策群力,既可以寻找到适合学生的语言,又可以作为一次促进班级文化认同的活动。
  2.班级制度
  制度对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有明显的制约作用。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清晰明确的规章制度可以使学生养成按规则办事的好习惯。但过分严格的班级制度,却会使学生倍感压力,在严格控制、严格监督的班级氛围中,容易使学生感到人人自危,严重影响班级的和谐氛围;反之,过分宽松的制度,对学生缺乏制约,同样会使班级人心涣散,缺乏集体凝聚力。因此,班级制度的形成,需要事先周密设计,逐步有序落实。建构班级制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班主任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构建为师生所共同认可的班级制度。
  3.教室环境
  教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室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它是班级文化最主要的显性内容。教室环境可以划分为硬环境(指黑板、课桌椅、墙壁、灯具等设施)和软环境(指布置在设施上的宣传口号、学生作品及师生关系等)。班主任应重视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的环境设计表现出来,如追求净化、美化、知识化的班级物质环境;优化环境教育人、培养人、熏陶人的功能,建立积极、健康、合作、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把班级环境纳入班级文化整体建设中,让学生时时可以感受到班级的精神追求。
  4.班歌、班徽
  班级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文化,它能给学生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提升,班歌、班徽就是这种可以吸引学生的文化载体。班级在形成自己的班歌、班徽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与积极性,努力实现班级精神的物化,为班级寻找正确的标杆。班歌、班徽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时时感受到班级精神的召唤。
  5.班节、班庆
  一个班级的生命周期其实并不长,但它却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一个人生驿站。只要班主任做有心人,一定会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自己班级的特质,并把它转化成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活动,如小型运动会、盆花栽培比赛、作品展示、诗歌朗诵会等。这些活动可以是常规教育活动,也可以是自主教育活动,即由学生自定活动目标、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行组织主持、自主进行活动评价等,学习竞赛活动,包括小组学习竞赛、大组学习竞赛、个人学习竞赛等,以及根据班级特殊情况设立的活动,如祝贺某学生康复、捐助某同学、爱心义卖、支援灾区、支持希望工程、共同关心一位需要帮助的人等。班主任必须因势利导,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班级特色活动促进学生自我陶冶、自我净化和自我升华。
  6.班级社团
  班级社团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展示才华、挖掘潜能的舞台,也是丰富班级生活的重要途径。班级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彼此交往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可以说,班级社团显示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班级文化。班级社团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时期,即兴趣期、酝酿期、成熟期和发展期,其核心在于让学生自主决定社团的发展方向,创建社团的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形成自己的特色班主任还可以考虑在网上设立班级论坛、班级博客,创造一种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来交流情感、讨论班级事务、研究共同关心问题的气氛。
  7.班级故事
  一个组织需要自己的历史,也需要自己的英雄人物。建立班级的故事系统,就要求班主任以专业的眼光观察班级生活中涌现出的人、事、物,并从中提炼班级的文化内核;从教育的目的、使命和理念出发梳理班级的精神。这就不仅要求班主任了解班级建设的总体进程,而且要求班主任能够深入到班级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从日常的琐事、细微的小事中挖掘班级文化的精神实质。生活中平常的事情往往蕴涵着许多“让人感动的东西”,有许多可以成为班级文化精神支柱的文化力量。
  当然,班主任的责任不仅在于发现故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些故事背后的道德价值,并成为鼓舞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这样经过若干学期的积累,一个班级就可以形成自己的道德故事、智慧故事和人际故事系列,并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绽放光芒。
  三、建设班级文化的策略
  班级文化作为班级成员的生活方式,其核心就是在班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班级特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所有这些都是在师生的交往、互动、碰撞、融合等过程中生成并不断发展的,它是一个班级文化的各种要素互相交融、磨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自身的精神生活决定了班级文化的质量。高尚的师德、执著的追求、丰富的学识、风趣的语言、生动的个性等折射出班主任的精神世界,也映衬出学生生命的价值厚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时,带走的不应该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创设班级文化的过程就是精神传承和心灵沟通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班级文化中活生生的人和事的感召下,形成属于他自己的崇高情怀。当然,这个过程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可以概括为接受、认同、融合、发展。班主任应该根据班级文化形成的阶段性,逐步构建自己的策略。
  1.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它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行为习惯等,是班级文化的显性标志。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一方面班主任要重视发挥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安排教室的课桌椅、布置墙壁,充分表达班级的个性;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学生在班级中的文明礼仪、合作意愿和情绪倾向。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的规章制度、公约、纪律以及评估监督机制等组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的制度文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思想道德的内在尺度,也提供了行为习惯的外在标准。在班级制度建设中,班主任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客观标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创设符合他们发展愿望的班级制度。没有学生参与而形成的制度不可能成为学生行动的指针,同样,不经过制度的讨论,班级就会失去凝聚学生、提升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好机会。
  制度的实施,往往比制度制订本身更为重要。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摆脱制度一上墙就熟视无睹的情况,改变“说说重要、做做不要”的倾向,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制度对他们自身和班级发展的意义,从内心认可并自觉执行这些准则。
  3.关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价值取向、生活观念、理想信念等构成了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它反映的是班级的本质与个性,是班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各方面。
  (1)培育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是班级文化中影响学生的重要方面。良好班风的营造,需要班主任审时度势,运用适当的教育情境,通过必要的活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
  (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是指班级中占主导地位的、对大部分学生具有影响作用的言论和意见。班主任在建立健康的集体舆论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水平,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运用表扬、批评、嘉奖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3)优化班级管理。班级日常工作的布置、开展、评价与总结等过程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要严格形成按制度办事、按计划进行的工作习惯,让学生逐步感受到管理对班级和自身发展的价值。
  (4)培养良好习惯。按照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来要求学生,并督促学生严格按照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这些习惯,包括学习、生活、劳动、人际关系等方面,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如何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许多场合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班级。班级文化的创设需要班主任综合自己班级的发展历史、学生现状、人文基础、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和家长期望等因素整体考虑,合理构思。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班主任都是自己班级文化的设计者、创造者和建设者。班主任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教育的空间,班主任的文化修养决定了班级文化的深度,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决定了学生精神生活的高度。
  只有当班主任拥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的兴趣,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时,才能够体验教育的崇高。从现代教育的观念看,在构建班级文化时,班主任首先要把创造一个让学生感到快乐的班级生活放在第一位,只有让学生感到这个班级是自己喜欢的班级,班级的同学和老师是成长的好伙伴时,他们才会真正关注这个班级。因此,组织有效的活动,运用良好的载体,创设让每位学生心情舒畅、健康活泼的温馨班级成长环境,就成为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学英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构建-教育理论论文-论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
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学英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构建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影响,我国中学获得了很多语言交流的机会。中学生不仅要保证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还要逐渐适应在多元背景下不断提高自我的跨交流能力。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学习英语文化,英语携带着先进的文化来同化我们传统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在中学英语中日益尖锐,特别是在外国语类型的中学。如何实现中学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达到“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一、中学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
  随着语言全球化的到来,多元文化不断渗透使英语教育饱受争议,民族文化认同受到巨大冲击。随着全球文化浪潮的波涛汹涌,世界各国的文化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同化和冲突,我国中学的英语教育也是不可避免的。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狭义的理解:一个民族群体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可,包括该民族的行为、思想和制度等内容。民族文化认同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团结和人心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民族文化认同诠释着民族认同,是它的具体表现,也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英语教育的范畴内,由于英语具有语言的工具性特征,使得中学生或多或少忽视了文化价值传播的意义和文化认同构建的效应。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从宏观上来探讨民族文化认同构建,囊括了传统宣传、教育引导和制度构建等方式。在传统的语言教育中,大部分学者通过研究都希望能成功地学习好外来语言和顺利完成跨文化的交际;只有极少者关注了多元文化交际中的本土文化认同构建。客观地讲,任何一门语言都具有引导性,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多元文化语言教育本质上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构建迫在眉睫。
  二、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当我国本土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外来的多元异质文化就会冲击我们现在的文化,本土的民族文化认同就会面对挑战和危机。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是,我国中学英语正处在改良转型期。外来多元文化的侵袭,打乱了正常的英语教育秩序。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尚处于懵懂期,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随着全球化概念的普及,英语俨然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极大地威胁着整个世界的语言生态。随着英语的迅速发展,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等也将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就有可能吞噬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使其丧失多样性。如此一来,处于被传播国家的文化就会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文化主权就会受到极度破坏。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深刻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因此,我国中学英语教育应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
  中学英语教育不再只是教授外国语言知识,还跟有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媒介,所以英语教育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对于我国中学教育而言,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我们应关注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对中学生进行英语教育。
  总之,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认同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应该解决的问题。如何从理论上理清外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认同建构的相关概念及其实施策略也成为本领域研究的当务之急。
  三、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构建
  在中学英语教育中,老师主要以文化教育、文化活动等主要方式来解释文化认同与英语教育的关系。民族文化认同可以被当作是英语教育的非语言结果;同时,也可以把民族文化认同当作英语教育中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基石。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民族文化认同是与其他视角有区别的。多元化英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相互交流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认同发展历程的,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民族文化认同,探究语言传播过程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变化。
  英语教育不可以没有意识形态,英语教育活动中经常会传递一些价值观念。从目前的中学英语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文化认同建构状况分析,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国内大部分中学逐渐意识到英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一般英语课程中都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内容,选择的是一种常规认同构建的方式。教学目标单一,有着比较直接的教学效果,容易进行评估。然而,此种教学方式形成的民族文化认同是不稳定也是不长久的,很容易被外来文化颠覆和破坏。
  在多元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中学,如何从中学英语教育中进行民族文化认同构建,具体需要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改革中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考核机制、提高师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构建。
  1.增加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中学英语教育使中学生不可避免且经常会接触到外来文化。不得不承认,外来文化中的确有些思想和先进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更多的内容是英语国家通过文化传播强加到中学英语教育内容中的,妄想瓦解或减少我国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这是每个中学生都不能接受的。若要增强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首先要熟悉我们民族的文化,并对其中优良传统进行传承和弘扬。再者,要学会用理性的视角和思维去对待外来文化,自觉抵制外来英语文化的侵袭。
  2.改革中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考核机制
  一直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内容选材都是坚持选材的广泛性、体裁的多样性和语言的规范性。选材兼有的趣味、知识和思想等特性。诚然,这些都是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益的,但从研究者对中学师生调查的数据表明,现在中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涉及民族文化的内容相对较少,这个现状是亟待改变的。首先,要加大民族文化和英语教学逻辑关系的理论研究,强调民族文化对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其次,适当增大中学英语教材民族文化内容的比重,从而能更好地提高中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也能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者,开展民族文化与外来英语文化比较的课外知识活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活动方式。
  3.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多元文化交流能力
  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提高老师和学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根据这个现状,考虑到英语学习中文化背景知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应该充分弄清楚和理解多元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这也是提高教师和学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首要步骤。英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是互补的。通常的认识,语言教育是文化传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语言涵盖了文化的各种元素,并且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对语言学习的中学生而言,无论是母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都是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的。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处理二者的关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现在我国中学英语教育尚处在转型阶段,民族文化认同概念尚未成熟。但对于外来英语文化的冲击是不置可否的,让中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教育,保持母语和外语的语言平衡,着重弘扬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学里,只有不断整合各种资源,才能迎接挑战,抓住机会,实现民族文化认同与英语教育的和谐与共生,开创中学英语教育的新时代。
  总而言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交流逐渐增多,中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在不断增强及高校的重视,充分证明了民族文化认同建构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中学英语教育这个文化传播阵地,扩大中国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外延,才能更好地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综合体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关文章列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