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小学小学生二年级数学上册学生的数学课

如何看待山东聊城某小学取消一年级二年级的数学课?
详细新闻:&a href=&///?target=http%3A//view./a/NEW4303%3Fopenid%3Do04IBAPGxh15oXbkpcJNdh1fmkQU%26key%3Db410dea07d3ddb9629bed27f082f26b33b02ade87af761c8f7d985d889a53dff192ea99e80a5%26version%3Ddevicetype%3DWindows%2B7%26cv%3D0xdt%3D15%26lang%3Dzh_CN%26pass_ticket%3DNI%252F9ddOvW77cogIefBxSMtoEOFU2mZUX3QW3kPU6DMY%25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腾讯山东一小学取消低年级数学课,称逻辑太强不适合小朋友&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cn/system//.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小学校长取消低年级数学课 网友为其勇气点赞&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简略版图片新闻:&br&&img src=&/ca4abdf8c1e_b.jpg& data-rawheight=&2628& data-rawwidth=&3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1&&&br&&br&我看了这个新闻觉得好诧异…在知乎搜索也没看到相关问题,所以想问问大家的看法。
详细新闻:简略版图片新闻:…
201 个回答
谢邀凤凰网这个新闻过于简略,我在问题补充里贴了相对详尽的另一些新闻链接。(后文我也会引用到)麻烦请先仔细看一下详细情况。这件事远没有新闻标题所暗示的那么不堪。一、该试验班是否一二年级完全不接触数学?不是。而原本两个班的“试验田”,去年起也全面铺开,“家长们都知道”,依然在三年级开数学课,却在一二年级开设了“玩数学”科目,结合生活常识向学生普及数学知识,“意在让学生产生兴趣,但是禁止教授具体知识”。李志猛强调,缓开数学课并不是彻底不学数学,“我开设了一门‘玩数学’的课程,让老师们带着学生做手工,玩数学游戏,就是不讲知识点,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一二年级孩子也会在日常生活中,跟着家长学习数数和加减乘除,耳濡目染之下,到了三年级也有一定基础。”引用来自新闻:2013年,李志猛在实验小学尝试招收两个试点班,家长可自主选择孩子是否上数学课。取而代之的是,学校每周会安排一节课,老师们带着孩子做游戏,例如让孩子们用玉米粒来学习分数的方式,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一二年级开设了书法、英语、阅读、国学等课,培养孩子的多元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素质。目前,已有24个教学班取消了数学科目。二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认为,学校这样做只是把以前六年学到数学知识压缩到四年内学习,对孩子的影响并无大碍,“事实上从二年级下学期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数学。一年级时,学校也会安排一些作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涂卡片学习数学知识”。她认为,取消数学科目,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书法、增进阅读,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引用来自新闻:即,仍旧有课程时间花在数学相关内容上,只是并不按照现在通行的方式教而已。二、一二年级本来学什么?对后续学习有影响的内容有哪些?一二年级校内数学课程,主要是两大类内容:1、认识数(会写会念10000以下的数)、简单计算(两位数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2、和数或形有关的生活常识。(认识人民币、认识时间)具体来说,这个链接是人教版数学课本的目录:鉴于篇幅太长,我就不都贴出来了,麻烦戳进去扫两眼感受一下。咱们一块儿一块儿说:1、数的认识:既然宣称不讲知识,原先二下的“万以内数的认识”恐怕是后延到三年级再讲的。数的书写,从新闻里很难推测。如果要推迟到三年级似乎也没有太大困难。但百以内数的认读,尤其是10以内数的认读,既然要做“数学游戏”,完全规避这一点恐怕比较困难。我个人猜测这个内容仍旧会被用到,只是不专门教而已。2、简单计算:计算的具体书写看上去是规避掉了。口算练习之类的当然也没有了。但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化了计算的理解。例如让孩子们用玉米粒来学习分数的方式,这个看上去是加减法或者除法:一共10个玉米粒,分给小明3个,剩下的给小红,小红有几个?一共8个玉米粒,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拿到几个?也就是说,虽然不要求列式,但是让孩子反复体会了计算相关的场景。这个非常好,后面再展开。只是缺失了两年练习计算的时间,不知道后续练习量如何,特别是表内乘除法,熟练度不知是怎样弥补的。3、生活常识:唔,这些章节本来就不容易被认为是“数学”……很可能不需要大幅度删减……即使删减了,孩子也不一定就不会……正如前引新闻中所说:另外,一二年级孩子也会在日常生活中,跟着家长学习数数和加减乘除,认钱和认表这个家长教的可能性同样很大……现在这年头,你要搁北京、上海、杭州之类的城市,幼儿园就教会乘除法的也大把大把的……考虑到的城市规模,我谨慎地认为这些内容对这几个班的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非要从老师这儿学到。三、课程内容后延,是否会造成后几年课业紧张?还是看新闻描述:今年9月,最初试点的两个班学生已升入三年级学习。虽然学生们真正学习数学不足两个月,但据李志猛介绍,改革的成效已经初显。李志猛说,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数学知识早有认知,以前10节课的内容用1节课全学完二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认为,学校这样做只是把以前六年学到数学知识压缩到四年内学习,对孩子的影响并无大碍,大众网记者采访到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李女士。李女士说,作为最初试点班的家长,虽然最初她自主选择让孩子进入实验班,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持怀疑态度,“现在孩子上了三年级,要在短期内把一二年级的知识都补上,很担心他跟不上这么快的进度”。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担心跟不上进度的家长不在少数,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一二年级不学数学,三年级也是要学,这样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从描述来看,该校计划在三年级当中,就让学生追上大部队的进度。对四五六年级进度影响不大。三年级的内容难度还没有那么大,基本上是一二年级内容的延续和加深,(长度面积、多位数乘除法计算、亿以内数的认识……)压一压我觉得问题并不十分严重。校长所说的这个“1节顶以前10节”,不知道是不是略有夸张,但“非常高速地”过掉一二年级的知识,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不仅是新闻里提到的,:学生能力提高了(不仅是年龄增长,一二年级形象化的课程很可能已经暗含了后续知识,例如面积)、其实这两年学生家长也教了(我还真不太信九九表家长们没自发让孩子背……),我能想到的,至少还有一个影响因素:不会浪费时间在根本不重要的细节上比如说,学习写阿拉伯数字,有孩子上一年级的家长应该比较有体会。一年级刚开学的孩子,握笔还不熟练,学写数字的时候,老师往往要求特别严格,比如数字4上面不封口,可能就算错,要重写。但是三年级以后没有人管你这个╮(╯_╰)╭这个事儿放在一年级开学那会儿,正是立规矩的时候,要求严格书写,一方面培养认真的态度,另一方面也锻炼对笔的掌控。但是其实这些细节本身在将来并不重要。所以如果在一年级用其他东西达成了这些目的,仅以数学的要求,三年级的时候很可能并不必须按照一年级那么严格的要求来做。通过筛选掉这些并不重要的细节,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四、“逻辑太强”这一说法是否有道理?或者说,这一做法是否有益?我也不觉得一二年级的题目“逻辑”方面有什么“太强”的……但是我仍旧觉得这一尝试很有意义,并非拍脑瓜。1、虽然一二年级的课程很难由于“逻辑强”使得学生感受到困难,但三年级的课程会。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二年级正处在 前运算阶段(2-7) 到 具体运算阶段(7-11) 的转换期。换句话说,三年级朝上的孩子,跟一二年级的孩子,思维能力有质的差异。(统计意义上来说,请不要谈论个体,谢谢)课内的内容比较简单,可能未必在三年级感受特别明显,(五六年级的下一个转换期要更明显一些)但是在课外数学的学习中,这种差异非常显著:有大把一年级的孩子跟二年级的课程很轻松,甚至幼儿园的孩子跟二年级的课程我们也不会觉得很奇怪。但是即使是这样跨级上来的孩子,二年级上三年级课程,往往会非常吃力,在此时放弃提前学一年的想法。即,一二年级的孩子,没有长大到可以应付三年级的课程内容。但幼儿园的孩子,已经长大到可以应付一二年级的课程内容。这导致在家长重视教育的地区,大范围出现这种情况:一二年级课本上要求学的内容,孩子其实早就会了,不爱听。但是如果加快进度讲下一年的内容,又学不会。(而等他们长大一年之后,下一年的内容就很容易教会了)我理解“减少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时间”,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尝试:与其让孩子把时间花费在已经会了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不如把时间腾给其他科目。2、现有一二年级数学教学,往往过度强调熟练度,对算理强调不足。通俗地说,口算练得很多,重视是否算得又快又对。这样教起来容易,考试也容易得分。但这造成了不少孩子,一见到应用题就头疼。面对实际问题,不知道如何转化为算式。或者说,对算式跟实际生活的关系理解非常弱。做题就是做题,生活是生活,两码事。(顺便,这种学习和生活的割裂,还容易加剧厌学情绪……近些年历次教材改版,都在强调这一点,从教材到教参,都在强调要更重视引导孩子明白算式的含义,而不是简单记忆。新闻所述的这一尝试,也是按照这一思路在做矫正。他们在一二年级开设的“玩数学”课程,恰恰是强调算理,弱化熟练度的。当然,他们做得更“狠”一些。也就是说,这批孩子虽然看到文字“5-2”不能反射出文字“3”,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在你拿出5块糖,告诉他要分给其他同学两块时,知道将会剩下3块”。熟练度的练习是他们后续要补的。但对算理的深刻理解,一定会使他们受益。看完以上两点,请再看一次新闻中李校长的这段描述:“现在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都在6、7岁,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且一二年级的数学知识点不多,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等,学生大多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李志猛说:“但是让三年级7、8岁的孩子来学习数学,因为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规范,加上数学化的概念,这些知识点就变得相对简单。”基于以上原因,李志猛开始了改革试点。3、关于“等他们长大一年之后,很容易就可以学会”,稍微偏个题,展开一点:这个事情在孩子成长期真的很普遍。孩子跟成人完全不同,学的早≠学得好,甚至有可能有反效果几乎不会有人试图教三个月的孩子走路,但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之后,他们仍旧是成长中的孩子让孩子提前学习不适合他年龄的事情,家长和孩子都付出了很多努力,然后终于学会了。但这有时跟之前付出的那些努力关系并不大,而仅仅是因为,“孩子长大了”小学的孩子,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仍旧在成长期。请尊重孩子的特点。不要拿成人的学习情况套到孩子身上。4、一二年级的孩子做错数学题,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数学上有什么困难,而是读不懂题。(例如:有很多孩子不明白
“小明比小花多3颗糖” 跟“小花比小明少3颗糖”是一个意思……还有一些孩子,如果一个双字词在拐行处,就会感到困难……比如“小明开汽车出去玩”,就比“小明开汽
车出去玩”要好懂很多……)虽然我不知道朗读、国学之类的内容对孩子文字理解能力的提升是否有显著帮助,毕竟不是我的专业。但是大方向上,这个时间扔给语文,我非常赞同。5、二十以内加减法口算、乘法口诀表等主要要求记忆和熟练度的内容,我并不赞同将它们推后。这也是我对这一改革最大的担心。诚如李校长所言,低年级孩子在记忆方面有优势。因此这类本来就是靠记忆的东西,将它们推后,是否真的影响不大?不知后续的学习中,针对这一点是如何安排的。十分希望两个月后,甚至半年后、一年后,能够看到后续报道。五、试验效果如何,是否有推广价值?李志猛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三年级实验班的学生在数学科目上学得很好,有个别家长持怀疑态度,但大部分未表示反对。由于首届实验班的学生今年下半年刚升入三年级,学习数学才一个多月,如果单纯以成绩论成败,最快也得等到学期结束后,拿期末成绩与其他班学生对比。“目前看还不错,因为七八岁的孩子比六七岁的孩子思维能力强了很多,所以之前要花一个学期教授的内容,很自然地就学会了,还觉得很简单。”李志猛说。当然,校长自己说效果好,咱也不能全信。大部分家长未表示反对,也不一定就是支持。但是“如果单纯以成绩论成败,最快也得等到学期结束后,拿期末成绩与其他班学生对比。”现在谈成败,确实过早了。另一方面,即使成功,我也不认为它适合大范围推广……因为前面已经说过,我之所以觉得它“值得一试”,是基于教育发达地区“一二年级东西幼儿园就会了,三四年级东西又学不了”的这个尴尬局面。比如新闻中提到2004年9月,上海静安区一小学尝试取消一年级数学课。据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市教育部门态度是:理解但不会推广。李志猛说,他关注了诸多关于小学生缓学数学的观点和论文后才开展探索。其间,他还在上海市一家缓学数学的学校进行了考察。这里的城市,是上海。但是在我国广大的教育欠发达地区,“一二年级东西幼儿园就会了”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就大幅度降低了……还是非常需要小学老师来教这些知识的。在这种情况下,将两年的内容后压,恐怕就不太合适了。六、“拿学生做实验”是否合规?是否一定是不好的?合规的问题,各个新闻里基本上都解释过一遍了。“开课前跟省教育厅沟通过”,李志猛说,当时教育厅领导表示老师和家长同意即可,同时学校也要保证课程符合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标准。另有知情人士介绍,所谓实验小学有权经教育部门同意后,自主开展教学实验,而该校缓开一二年级课程之后,也有家长到教育部门汇报并了解情况,“教育局会表示对此知情,家长可以放心。”至少从手续上来说,应该没有大问题。至于“拿学生做实验”,这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这跟拿小兔子小白鼠试药是两码事,实验动物为了看药效是要被杀死解剖的。但是现在这年头,谁家教育实验心理实验都不会故意伤害孩子。参阅:具体到这个例子而言:1、并没有故意伤害孩子的动机或必要性。改革的目的就是提升成绩,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对孩子的任何伤害,都是对结果的伤害。推动这一改革的校长,是最不希望这批孩子出问题的人之一,无论是哪一方面出问题。2、“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这种研究对象,无法用动物来代替……3、仅从报道来看,家长对此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保证:因此,与省市教育部门沟通后,李志猛在2013年招收了第一批实验班,只有两个班,入学前通过招生简章告知家长缓学设想,可自愿参与,截至目前两个班各40个人,无人退出,也无新生加入,“学校有意识保证这两个实验班成员的稳定性。”2013年,李志猛在实验小学尝试招收两个试点班,家长可自主选择孩子是否上数学课。(我谨慎的怀疑这一点是否有报道偏差。因为后一篇报道中,有家长提到“第一实验小学为嘉明开发区唯一的小学”,不知详情如何。但即使这里有问题,也不影响前述我认为此事值得一试的判断。)教育需要不断进步,用新的、更有效更高效的方式,替代旧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孩子能够继承下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越来越多的知识。如果以“拿学生做实验”为理由,禁止任何教育改革,那是不是我们现在还应该只学四书五经?哦不,是只学六艺。哦不不,是只学习钻木取火、结绳计数。事实上,与其他行业相比,教育在近几十年的进步不仅谈不上快,简直慢得令人发指。教育改革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最后总结一下我的态度:1、此事有尝试的价值,解决了一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尴尬局面。我很关心后续进展2、从数学教学而言,这一尝试是“加强算理、弱化熟练度”的。前者非常有利,后者目前不知道是否有后续学习弥补、弥补效果如何。3、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方式恐怕不适合在教育欠发达地区推广。====以上发布于 16:53====更新:从网友评论来看,聊城的教育水平恐怕比我写下以上文字的时候所以为的要低。因此追加一条:我对在聊城这一地区是否适宜推行或者适宜尝试这一方式,持怀疑态度。
很惭愧,做教育这一行,主要靠的是同行的帮衬。我本来只想做个软广,然而校长的睿智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准备还是硬刚一下吧。话说这个小学校长是看了我国著名奇幻作家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毅然做出了这个决定,我只能说,两个都是XX,不食人间烟火的大XX。孙云晓写道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公里!负重20公斤是什么概念?五分之一个我啊!想想五个日本小学生就能把我背起来,我不禁悲从中来,我特么上次喝躺了可是一群成年人找老板借了个推车把我推回去的。日本人还计划步行100公里(结合下文,是两天的行程),这都从北京市中心走到天津市中心了,我表哥曾在某军区某尖刀连服役,他们武装突袭也不过100公里有余,中间还搭了一段路的吉普车睡了个午觉,一群壮汉最后累成了狗,看来解放军的身体素质很令人担忧啊。巧的是,演习的地点也在内蒙古的草原,那特么的路况,不对,表哥说那特么的能叫路么!所以我对日本小学生的崇拜之情又添了一分,合着当年皇军在草原上被蒙古骑兵暴砍时练出的脚力还遗传下来了。孙云晓指责我们90后是被惯坏的一代,而他自己连20Kg和100公里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他这个年龄段的人有几个没干过重活走过远路?只有娇生惯养的纨绔子弟才会在常识上犯如此可笑的错误,借错误来进行反思,不是脑子有坑就是别有用心。考虑到孙云晓日生于山东青岛一个工人家庭,他到底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我想不用明说了。就是这种东西校长居然还信了。。。。。李志猛:上世纪90年代,我在教育局当党委书记的时候,看到了孙云晓写的《夏令营的较量》,写的是中日两国少年儿童组织的夏令营,记录了当时的活动和一些数据。日本人把孩子领到天安门广场,每人给20元,参观完故宫,自己吃饭,然后再回来集合。中国这边看到,就很震惊:这孩子要是回不来怎么办?日本人就回答:回不到就是孩子没有生存能力。我看了之后触动很大,感觉到日本的教育方式方法与中国差别很大。前几年,我又看到孙云晓接受采访谈到,孩子在成长中心理素质水平,男孩女孩有很大差别。之后也看到一些论文和报道,探讨数学是否可以晚一点开课,等到孩子大一些,逻辑思维成熟一些的时候再学。而且现在我们的孩子学习很辛苦:起得早,睡得晚,还有大量作业。很多孩子都是厌学的,没有兴趣。不仅仅是孩子累,家长也更累。这个校长如果并没有去过日本亲身调研过日本的教育,仅仅凭借90年代的一篇文学作品就觉得要搞教育改革的话,这个水平还是蛮令人担忧的。尽管这是个实验性质的试点班级,但家长要是知道校长看完《读者》一类的杂志后决定拿他们的孩子当试验品,不知道做何感想。万一失败了,这可是孩子的一生,他在以后的日子里要为此付出更多的汗水。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在接受教育,只不过到了学校之后,教育的主要来源变成了老师,老师的背后是一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为他们的教育活动提供支持的是整个国家的各种专家学者,经过数十年的数据积累和多次大规模的教改,现有的教育体系不谈完美至少也是比较完善的。与这位校长类似的改革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并不鲜见,在难度和广度上有增有减,只不过当年没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反响。或者换句话说,这些改革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成功,所以也并没能推广开来。千年之交时,南京整个城市尝试了素质教育试点,我们可以看看当年是怎么评价素质教育的南京市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琅琊路小学的愉快教育模式,曾受到李岚清副总理的赞扬;南师大附中率先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其经验被教育部向全国推介;全国“研究性学习”问题研讨会去年在金陵中学召开,市一中的“导师制”、“学分制”实验,以及全市的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教育等,也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尽是溢美之词,南京的教育部门领导想必也要比山东一个地级市农村中学的校长要权威的多,然而这次改革最终让南京在高考成绩上一蹶不振,出现了极其罕见的省会被一群地级市碾压的情况,对于南京最普通的高中生而言,这个结果是不公平的,他们本可以有机会考上更好的大学。不用比南京的那些顶级高中如何,看看南京的一般高中,那成绩实在难以让人相信这是一个教育大省省会的应有表现。有些学校都直接从南通挖老师组建海门班了,更多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江苏其他地区的学校,我的高中一个年级16个班,有两个班全是这种借读的,教导主任私下里恨铁不成钢的说这是来“戒毒”的,因为平时散漫惯了,一进高中就被碾成狗。南京某大学校长的儿子和我同班,他爹宁可把孩子扔回老家也不愿意让他继续在南京读下去了,事实证明,这是个正确的决定。对于教育的改革应当极为慎重,动辄都是成百上千人的人生,尽管李校长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事总透着一股不靠谱的感觉。不过还好他只是一个小学校长,而不是教育局长。在中国的教育资源极大丰富之前,减负这事我才不会相信。
取消数学课的校长我们可以认为他只是个别的脑残,可是在全国范围内,应试教育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这样的脑残千千万万,任何一个都足以毁灭你的未来。所谓的素质教育,不外乎是减负,是快乐教育,是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并没有看到什么素质。更可怕的是掩盖在素质教育的社会分层,是针对不同阶层的不同教育方法,是明里暗里的权贵通道。我小的时候,最好的中小学都是公立学校,小学初中各种费用加起来一年三五百块钱,高中不是义务教育了,一年学费八百,加上书本费杂费也不过一千多,贫困生还有减免。现在最好的中小学都是私立中学,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从来不玩什么素质教育,不过高昂的学费阻挡了大多数人。而公立学校的老师大量流失,已经变成了贫民学校,里面的学生或者是没有钱,或者是对未来无所谓。为素质教育欢呼雀跃的屁民们,为大学自主招生喜大普奔的屁民们,为校长推荐制弹冠相庆的屁民们,你们还好吗?你们觉得有了这些通道就能毫不费力的进入大学校门,从此一飞冲天,出任董事长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的巅峰?太阳晒着屁股了。应试教育是你们最后一道屏障,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应试教育都会填鸭一般将知识填进你的脑子里,不仅是传授你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你的思维,让你科学、理性、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当你们被填的差不多的时候,通过高考这种相对最公平的手段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起点,让你们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然后走向不同的岗位。自己的生活不好,没关系,你的儿子还有机会,只要他努力。然而你们在用最恶毒的语言批判高考,鞭挞应试教育,似乎它们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仿佛没有高考,没有应试教育,中华民族就能制霸宇宙了。理由千万种,个个说的天花乱坠,只不过想掩盖你们懒的事实。事实上,你们不仅懒,而且蠢。你们会比二代们更有素质?睁开眼睛看一看,你们的孩子在快乐教育的时候,二代们在拼命的学习,你们的孩子在无忧无虑的时候,二代们在努力掌握生存技巧,你们的孩子趴在网上拽都拽不下来的时候,二代们在锻炼身体。不仅如此,二代们还有专门的通道,大学会自主招生。也许你有一技之长,你种田养殖样样精通,木工六级车工七级钳工八级,然并卵,并没有学校考这些。他们考的是钢琴舞蹈美术音乐各项体育运动,你们请得起一百五十美元一小时的网球教练?你们买得起钢琴,请得起老师?还是你家后院有游泳池?也许你觉得你震古烁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肯定有人慧眼识珠推荐你上大学,可是这个人为什么不推荐他同学的儿子?未来属于谁?不远的未来,我们看到的教育分级应该是这样的:土豪——土豪私立学校——土豪私立大学——统治阶级中产——一般私立学校——一般私立大学——中产阶级屁民——公立学校——社区大学——屁民不要以为这是开玩笑,建国以来你们看到了大规模的阶级流动,就以为这是正常的,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并不是,在稳定的社会里,阶级固化才是社会的常态。你们经历的是风云变化的六十年,前三十年有人用各种手段阻止阶级固化,后三十年终于不折腾了,和平稳定有序蔓延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阶级固化也该来了。你们上学时候减的负,工作以后会千百倍的加回来,这也没有什么,无非是活的辛苦一点。然而教育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你们因为现在的懒就要自毁长城,无论你们的后代多么努力都没有用了,千秋万载,永远屁民。
我来补充点其他答案没有涉及的,我怀疑这一行为有违《义务教育法》。从宪法开始,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教育应该具有充实的内容:第三十五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实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应该提供上述教学内容的服务:二十条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学段划分,并且明确了第一学段的目标:(一)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二、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综上,我认为取消一二年级数学的行为有违义务教育法。在受教育权这种公民基本人权的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上纲上线。因为这一基本人权在历史上是通过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而争取来的,是靠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丢了容易,再想要回来就难了。当然,该校长的行为,相比近年来其他以改革为名减损公民基本人权的行为,还是小巫见大巫了。至于教育产业化以来,我国政府在教育领域实施过哪些侵犯人权的行为,其他答案已经说了,我就不赘述了。我想强调的是,很多人觉得中国的数学教育比美国好,这其实是一种广泛的误解,事实上,上层的数学教育,美国远比中国要好。中国的数学教育,不是比美国好,而是比美国公平。关于这点,知乎上有相关问题详细介绍。新闻上也说,美国最近又在削尖公立学校的开支。当然了,从趋势上来讲,中国我在努力向美国看齐。
我还准备让我孩子小学就接触编程呢你告诉我小学数学逻辑太强?
谢邀。根据哥多年的经验,基础教育再折腾都还会回到老样子的。
我还以为觉得孩子太聪明,可以加速进程,没想到是因为觉得小朋友太蠢。。。看了增开那些课,感觉是一个大写的药丸。
不要在意那些细节,这是个根本态度问题,白痴才会重文轻理。取消数学,换成体育课,我也敬你是条汉子,朗诵国学书法什么鬼,你连起来看,这不是培养新一代小八股吗?你敢说明白这里面的国学具体是讲什么吗?一般无法纳入现代社会科学的才称为国学,我猜不是文学不是史学而是伦理学,什么是伦理学?伦理不是因时因世而异的吗?教小孩学两千年前专制社会统治阶级的洗脑工具?多大仇?说得严重点,在公立小学开展儒家思想教育和传播伊斯兰教其实性质是一样的。这个校长是不是我先进生产力党的高级黑?这不是封建大毒草在复苏吗?应该抓起来调查一下吧!新民主主义革命费那么大劲把德先生赛先生请进来,鲁迅李公朴闻一多等文化先驱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世界,结果就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我大山东省某些机关事业单位不务正业用纳税人的钱坚持常年组织学习孝经、易经等封建糟粕美其名曰学习传统文化先立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且为人所津津乐道你敢信?
擅自变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是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这等校长应当滚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我看看有多少喊药丸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二年级数学试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