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就是一场赌博:是搞科研助理转博还是被科研助理转博搞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作者:思小妞
  凡事总有意外,读博也不例外。你努力备考英语、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个人陈述、发了上百封勾搭教授的邮件、心惊胆战的熬夜完成了面试,杀过千军万马,好不容易上了船,刚走两步,还没来得及寻思何时能下船,就被扑通一声丢进水里了......
  看完这篇文章,你还会读博士吗?
  一、苦海无涯、回头亦无岸
  我认识一位在美国大学当讲师的朋友。在别人眼里,才30出头的年纪,就在美国高校任职,高端得让人只有羡慕。但因为他是新人,经费有限,所以系里只给他配了招一个学生的名额。这两年,上至写proposal下到给仪器拧螺丝,他都得自己来。而且因为他任职的学校并非名校,每年招生困难,好不容易有个学生愿意来,还是那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什么都不会”的人。这位朋友每周工作至少70小时,而这样的日子他起码还要再坚持熬五年,才能有资本去拼一把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如果失败只能接受被高校解雇的命运。
  我还认识一位国内的土博(即在中国读的博士)来美国做博后的朋友,专业是植物学。今年是他来美国的第十年,也是做博后的第十年,因为专业冷僻无法在美国找到工作。他的两个孩子在美国出生,一个四岁、一个六岁,老婆在家照顾一家人的起居生活,一家四口在租来的六十平米的公寓住着,靠老公一个月三千美金的薪水维生。因为工作无门、因为专业限制很难发好paper,申请绿卡无望。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到十八岁后老两口作为直系家属能自动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如果你认为作为传统定义的高知,他们过得确实有点儿惨,那你错了,最惨的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高知,苦海无涯、回头亦无岸,他们的名字叫博士。
  二、你不知道邀请自己上船的人是引路人还是海盗
  作为博士,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首要风险莫过于,你很难一开始就知道邀请自己上船的人是引路人还是海盗。
  三年前,我和一位上海交大的女博士聊天,我问她博士生活过得如何?她沉默了一会儿就嚎啕大哭起来。原来半年前,她出了一次不小的车祸被送进医院,第二天导师打来电话,张口就问“什么时候能出院回来做实验?”
  另外一位博士大哥,五年读博期间没发一篇paper,倒是自己的导师连着发了两篇影响因子不错的论文。私下聊时,我才知道那两篇论文其实都是他的,只因为小他两届的师妹兼未婚妻也在同一组,导师只是风轻云淡地说了句“你还想让未婚妻按时毕业吗?”他就不得不把论文拱手相让。还有一位朋友,他在实验室做实验,突然出事故起火,一行人好不容易跑出来,导师闻之赶过来,第一句话是“实验室的小白鼠们怎么样了?”
  在博士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碰上一位正常的导师,那是你三生有幸;如果你能碰上一位好导师,那是你祖坟上烧了高香;如果你碰上一位奇葩导师,那只能说正常。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博士生,导师永远是坑和痛点。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人性绝望。
  三、你不知道自己是搞科研还是被科研搞
  关于这点,因为专业和学科差异,我无法一概而论,也只能泛泛讲一下自己看在眼里和听在耳朵里的一些情况。
  到了博士,虽然给你配了导师,但你不能期待导师真的投入很多精力去“导”你。一切的指导和引导都是厚积薄发,你首先得让自己的脑袋厚实起来,才能和导师有下一步到交流。至于怎么让自己的脑袋变厚、变大,那是你自己需要解决的事情。
  博士,可以理解为和自己搏斗的战士,你靠不了别人。
  说到学科,就拿我身边最多的工学博士和理学博士举例吧。前者的难点在于为了找应用,你得拼命拓展再拓展、外延再外延,学声学的要能和生物、光学、化学沾上亲;学神经学的要能和电子、生物、计算机带上故。看着你是A学科的博士,但BCD学科你都要懂一些才能脑洞够大去YY。说白了现在都是交叉型学科需要的也都是交叉型人才,你得能hold住。而理学博士的难点在于大牛太多、玩儿得又太久。你想平地炸出一声雷,弄出个经典公式出来,一辈子下来可能只有等身演算的稿纸。
  身为一名不是博士却混在博士圈儿里的人,无论我是晚上九点、十点或十一点离开实验楼,或者周六、周日来到实验楼,永远都能看到那些博士们带着眼镜、皮肤苍白、睡眼惺忪窝在椅子上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他们的表情庄严又肃穆、周身散发出一本正经的味道,让你不禁幻想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又再和科研路上的难题们掐着架吧。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智商绝望。
  四、你不知道自己生活在红尘之中还是青灯古佛前
  关于这点,我只能说国内读博好于国外读博,毕竟少了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只要你有一颗想浪的心,就不会太费劲儿;而两人不管是一起读博还是一方陪读,都要好于一人在博士的苦海中漂泊,起码有人说话、能知冷暖,心不会太苦。不过,对于大部分独身奋斗的博士而言,他们的生活就是虽然身处红尘中,但心却在青灯古佛前诵经。
  我那位辗转读了11年博士、前几天终于完成毕业答辩的室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她每天会在同一时间等同一班公交车,分秒不差;每天在固定的两个时间去固定的地方散步;每周去超市买一样的蔬菜和水果;一年365天每晚吃的饭菜都是固定的;就连每天开窗户的时间和角度也是一定的,不会晚一些、角度也不会大一些;过马路一定等所有车都开远了才行走;穿衣服也一定会在外面先站一两分钟体感一下才确定是否真的要穿这一套;每晚忙完一切杂事,就开始坐在窗口开始冥想。
  我从未见过她参加任何聚会和活动,也从不逛街买东西。才30出头的年纪,就过着如此说好听叫规律、说难听叫无趣的生活,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的妙玉。只是,妙玉多少还凡心不死,惦记着人间的喜怒痴嗔,而我的室友虽未真的在青灯古佛前吃斋诵经,一颗凡心却早已奉献给佛祖的感觉。
  我常想,11年前,刚从北大毕业的她来到此地,应该也是朝气蓬勃、青春飞扬吧。11年来的这一切究竟值还是不值?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生活绝望。
  五、你不知道自己何时就被腰斩了
  读博士的风险在于,上船不易、下船更难,但最惨的是你不知道何时中途就出现了意外,自己被拦腰斩断扔进海里。
  我来美国不到一年,亲耳听闻和见过被腰斩的故事就不止一起。
  比如,博士读得好好的,某天突然发现你导师的名字和介绍出现在了另外一所高校里,而且职位从之前的做科研变成了管理和行政。组里的所有学生都不知道这件事儿,自己的导师去了别家做管理,下个月就要离职去新岗位上任了,自己居然还是从别的学校网页上被通知到的。更恐怖的是,管理职位就意味着她不再有funding可以带走任何学生,大家只能赶紧找下家吧。
  比如,博士读得好好的,某天你突然被导师叫去办公室,告诉你下个月要断粮了,因为这个组在做的项目已经被另外一个学校的实验组实现了,下学期拿不到funding没法儿给你开工资了,所以你尽快自谋出路吧。
  再比如,博士读得好好的,某天你们组收到导师的邮件说自己要跳槽去另一个更好的高校了,因为funding充足许诺会把大家都带走。好事一桩对吧,但你老婆和你异国一年,努力了好久,刚刚拒了其他学校的offer奔着你选择了现在你待的这所学校,原本两个月入学后就要成为你同校不同系的师妹,因为导师的高就,你俩要面临的是将近五年的两地分居。
  凡事总有意外,读博也不例外。你努力备考英语、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个人陈述、发了上百封勾搭教授的邮件、心惊胆战的熬夜完成了面试,杀过千军万马,好不容易上了船,刚走两步,还没来得及寻思何时能下船,就被扑通一声丢进水里了。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命运绝望。
  六、你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是萤火虫之光还是与日月同辉
  前段时间在水木清华上看到个帖子,真是心疼楼主啊。
  他和邻居家的孩子从小一起长大,俩人都很聪明,但他更刻苦一些,一路保送加化学竞赛最终进入北大学化学;而邻居家的孩子因为没能参加竞赛,所以去了次一级的学校学计算机。从小学到大学,他一直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本科毕业后,他顺利直博,邻居家的孩子劝选择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在认为学历越高越好的北方家庭,他依然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五年后博士毕业,学化学的在中国真的难有好出路,他也不可能再出国读个博士;想转行找工作,但泡在化学实验室里五年,没有任何其他经历不说,读博期间的沉默寡言、少说多做让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包装和推销自己;父母想让他回老家考公务员,但他考试、背诵又考不过文科生,且家里在衙门也没靠山。而那个一直以来被比下去的邻居家的孩子呢?五年过去了,公司发展壮大,他成为了中层,年薪50万,在北京有房有车有老婆。此时,几近而立之年的他再也无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了。
  读博就是一场赌博,不是那个毕业证最多的、学历最高的就一定能成为人生赢家。读得好、活得好,你才是牛逼闪闪的知识分子;读得好、活不好,你只是百无一用的穷书生。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未来绝望。
  读博究竟读的是什么?
  作为一名圈外人,我实在是没啥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不过仗着自己之前的工作深入接触过一些博士、加之现在也天天泡在这个圈子里,我就舔着脸从一名旁观者的角度说说吧。
  我能想到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
  真心想要探索人类未知的领域。
  不错,这个答案看上去又红又专,还充满了革命气息那种假大空的味道,但却是我能想到的关于为什么读博的最好答案。
  对人类未知的探索是生而为人最高的追求。因为对自己的头脑有自信,对自己扛得住辛苦、忍得了寂寞、做得穿板凳的这身皮骨有信心,所以愿意披荆斩棘,不辞辛苦,死而后已。
  如果你只是因为追求高学历,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对未来迷茫,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一路保送图省事儿,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惧怕工作和走向社会,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读博了,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为图高收入、高阶层,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以上这些理由,都会让你动摇、产生怀疑,禁不住一再追问自己选择这条路到底值不值?而大部分的结果就是看着期待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然后懊悔五年光阴错付了地方。
  当然,如果你一定坚持读博的人生才更完整,或者就是有自己不可动摇的理由要去读它,那也别瞻前顾后了,为了那份自我的追求,硬着头皮,无怨无悔走下去就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原创首发于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富书ID:zhongchoudushu)。
  附:美国博士申请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最近一些同学们想了解博士申请的信息,今天就给大家准备一篇。相对于申请硕士,申请博士对于背景条件的要求会更高一些,下面我们就对博士申请所需条件进行简单的介绍,希望对大家申请有所帮助。
  1、申请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学位申请去美国读博士在学历及学术方面的要求,凡是拥有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学生都可申请美国大学的博士。如果是本科生直接申请博士,对申请人的要求会比较严格。申请者必须有足够的研究经验和背景并且在专业领域内有出色表现,并完成硕士阶段的多门课程学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同等学力。同样,硕士申请博士的,也同样要求有研究经验和专业著述。
  2、申请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优秀的GPA
  申请美国博士GPA最低要在3.0以上,想申请到全额奖学金的话,GPA需要在3.5以上。
  3、申请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优秀的GRE/GMAT/LSAT/MCAT和TOEFL成绩
  虽然很多美国大学对入学考试成绩的要求不太高,但是随着申请人数的逐年增长,成绩越高的学生越占有优势,因此大家一定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认真准备入学考试,争取考出最理想的水平。 TOEFL考试只为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而设置,通常需要达到100分以上,才比较保险。
  GMAT考试用于申请美国的商学院,LSAT考试用于申请美国法学院的J.D.学位,MCAT考试用于申请美国的医学院,每所学院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各不相同,不过学生的成绩需要超过最低录取分数线10分以上才比较保险。
  4、申请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具备高水平的研究能力你要了解你所要申请的专业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在博士申请前要进行成分的调查,确定自己申请哪个项目以及找什么样的导师。在本科阶段一定要寻求研究机会,加强研究和学术背景。作为本科生,想要争取到科研项目的研究机会,尤其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是非常困难的,但这样的研究经历实际上对于申请博士以及博士全奖又是至关重要的。申请人在接触过一定专业课后,能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自己学校的导师,尝试联系中科院等更高级别的研究院,寻找研究机会。
  研究背景和学术背景提升最明显也最直观的即论文的发表。本科生想要独立发表有一定级别的论文并不容易,最保险也是最便捷的方式即是与自己的导师联合发表或者作为第二,第三作者发表论文,尽管这样的论文不如独立发表有分量,但是考虑到可行性,对于大多数申请人是最佳选择。研究背景和学术背景还能通过学术类的国际交流,参加国际会议来加强。
  美国大学希望将博士生培养成为在研究领域内的最顶尖、最前沿的人才,所以申请者必须要具备很强的、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美国的博士学习非常辛苦,不仅课业量大,而且每周要交一篇小论文,每月要交一篇大论文,相信对于绝大多数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每天起早贪黑的搞设计、做实验才可能完成学业任务,科研能力很强的学生或许还轻松些;导师在录取每一名学生前都要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进行考察,学生要提出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教授的论文著作,多进行相关的科研实验,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学术观点,此外教授还要知晓学生是否在世界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及文章发表的篇数,通过这些来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
  5、申请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文书材料
  个人陈述是充分展现自身优势的平台,但是大家在撰写时也要注意字数不要超过800字,并结合自身实例进行阐述.推荐信需要2―3封,推荐信的作用往往比个人陈述要重要,假使你能够获得在国内或国际上非常有名的教授的推荐信或者能获得世界500强企业中一家企业开出的推荐信,对你的申请会大有帮助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
  6、申请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套磁
  在申请奖学金时,与导师的沟通至关重要,学生在递交申请材料后,导师如果认为你的背景不错就会主动给你回邮件,在沟通时还是要从学术上出发,如果你的学术观点让教授很满意的话,应该能申请到全额奖学金。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天道教育/成立于...
2256文章数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这样的博士生该不该转行或还要不要继续‘搞’科研
迷茫。。。
3年制的博士,马上就5年了,还不敢说能毕业。&&6年就会强行清退了,作为一个全日制的博士生。。。呵呵哒啊
首先说,自己当时读博的选择也许真是赌博吧。。关键是,拿了一手烂牌,自己直接放弃了。 3~4年前的努力,决定了现在的潦倒; 而现在的作为,又决定了若干年后的幸福。
不想也不能再这样滚雪球了,现在的恶果还勉强能接受,只是突然意识到,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还有机会翻盘。。
既然没有纯粹的环境让我搞科研,哪里都是人情世故,何必再执着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
有点小聪明,但少了那份长期的默默忍耐; 越发觉得科研不是我要的,或者说,我在科研领域,并不能够贡献自己的最大能量,是的,我还想着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和平贡献,顺带。。拿点薪水
看看 现在‘搞笑’的样子, 牛逼人在哪都牛逼, 可是大多人都还是普普通通, 博士生期间并没有多少top文章, 甚至能有1~2篇 4 区 sci文章就不错了 (某个专业或领域的状况)
我可能比普通的还要再普通一些,不然,也不会把3年制的博士读到5年都还不确定,强调外因有个卵用,所以,只能说是不合适吧,当然更多是不努力吧
小众专业工科博士毕业,想换行,怎么破。。
自己有打算去技术咨询服务类的公司
好乱,好纠结
也许等到最后没有选择时,反而不会矫情了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浏览器进程
打开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聊科研当前位置:&&& &
读博这场赌博:是搞科研还是被科研搞
11:49:51 点击 226 次
读博就是一场赌博,不是毕业证最多的、学历最高的就一定能成为人生赢家。读得好、活得好,你才是牛逼闪闪的知识分子;读得好、活不好,你只是百无一用的穷书生。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未来绝望。
  凡事总有意外,读博也不例外。你努力备考英语、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个人陈述、发了上百封勾搭教授的邮件、心惊胆战的熬夜完成了面试,杀过千军万马,好不容易上了船,刚走两步,还没来得及寻思何时能下船,就被扑通一声丢进水里了......&&& 看完这篇文章,你还会读博士吗?  (一)苦海无涯、回头亦无岸  我认识一位在美国大学当讲师的朋友。在别人眼里,才30出头的年纪,就在美国高校任职,高端得让人只有羡慕。但因为他是新人,经费有限,所以系里只给他配了招一个学生的名额。这两年,上至写proposal下到给仪器拧螺丝,他都得自己来。而且因为他任职的学校并非名校,每年招生困难,好不容易有个学生愿意来,还是那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什么都不会”的人。这位朋友每周工作至少70小时,而这样的日子他起码还要再坚持熬五年,才能有资本去拼一把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如果失败只能接受被高校解雇的命运。  我还认识一位国内的土博(即在中国读的博士)来美国做博后的朋友,专业是植物学。今年是他来美国的第十年,也是做博后的第十年,因为专业冷僻无法在美国找到工作。他的两个孩子在美国出生,一个四岁、一个六岁,老婆在家照顾一家人的起居生活,一家四口在租来的六十平米的公寓住着,靠老公一个月三千美金的薪水维生。因为工作无门、因为专业限制很难发好paper,申请绿卡无望。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到十八岁后老两口作为直系家属能自动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如果你认为作为传统定义的高知,他们过得确实有点儿惨,那你错了,最惨的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高知,苦海无涯、回头亦无岸,他们的名字叫博士。  (二)你不知道邀请自己上船的人是引路人还是海盗  作为博士,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首要风险莫过于,你很难一开始就知道邀请自己上船的人是引路人还是海盗。  三年前,我和一位上海交大的女博士聊天,我问她博士生活过得如何?她沉默了一会儿就嚎啕大哭起来。原来半年前,她出了一次不小的车祸被送进医院,第二天导师打来电话,张口就问“什么时候能出院回来做实验?”  另外一位博士大哥,五年读博期间没发一篇paper,倒是自己的导师连着发了两篇影响因子不错的论文。私下聊时,我才知道那两篇论文其实都是他的,只因为小他两届的师妹兼未婚妻也在同一组,导师只是风轻云淡地说了句“你还想让未婚妻按时毕业吗?”他就不得不把论文拱手相让。还有一位朋友,他在实验室做实验,突然出事故起火,一行人好不容易跑出来,导师闻之赶过来,第一句话是“实验室的小白鼠们怎么样了?”  在博士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碰上一位正常的导师,那是你三生有幸;如果你能碰上一位好导师,那是你祖坟上烧了高香;如果你碰上一位奇葩导师,那只能说正常。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博士生,导师永远是坑和痛点。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人性绝望。  (三)你不知道自己是搞科研还是被科研搞   关于这点,因为专业和学科差异,我无法一概而论,也只能泛泛讲一下自己看在眼里和听在耳朵里的一些情况。  到了博士,虽然给你配了导师,但你不能期待导师真的投入很多精力去“导”你。一切的指导和引导都是厚积薄发,你首先得让自己的脑袋厚实起来,才能和导师有下一步到交流。至于怎么让自己的脑袋变厚、变大,那是你自己需要解决的事情。  博士,可以理解为和自己搏斗的战士,你靠不了别人。  说到学科,就拿我身边最多的工学博士和理学博士举例吧。前者的难点在于为了找应用,你得拼命拓展再拓展、外延再外延,学声学的要能和生物、光学、化学沾上亲;学神经学的要能和电子、生物、计算机带上故。看着你是A学科的博士,但BCD学科你都要懂一些才能脑洞够大去YY。说白了现在都是交叉型学科需要的也都是交叉型人才,你得能hold住。而理学博士的难点在于大牛太多、玩儿得又太久。你想平地炸出一声雷,弄出个经典公式出来,一辈子下来可能只有等身演算的稿纸。  身为一名不是博士却混在博士圈儿里的人,无论我是晚上九点、十点或十一点离开实验楼,或者周六、周日来到实验楼,永远都能看到那些博士们带着眼镜、皮肤苍白、睡眼惺忪窝在椅子上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他们的表情庄严又肃穆、周身散发出一本正经的味道,让你不禁幻想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又再和科研路上的难题们掐着架吧。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智商绝望。  (四)你不知道自己生活在红尘之中还是青灯古佛前  关于这点,我只能说国内读博好于国外读博,毕竟少了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只要你有一颗想浪的心,就不会太费劲儿;而两人不管是一起读博还是一方陪读,都要好于一人在博士的苦海中漂泊,起码有人说话、能知冷暖,心不会太苦。不过,对于大部分独身奋斗的博士而言,他们的生活就是虽然身处红尘中,但心却在青灯古佛前诵经。  我那位辗转读了11年博士、前几天终于完成毕业答辩的室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她每天会在同一时间等同一班公交车,分秒不差;每天在固定的两个时间去固定的地方散步;每周去超市买一样的蔬菜和水果;一年365天每晚吃的饭菜都是固定的;就连每天开窗户的时间和角度也是一定的,不会晚一些、角度也不会大一些;过马路一定等所有车都开远了才行走;穿衣服也一定会在外面先站一两分钟体感一下才确定是否真的要穿这一套;每晚忙完一切杂事,就开始坐在窗口开始冥想。  我从未见过她参加任何聚会和活动,也从不逛街买东西。才30出头的年纪,就过着如此说好听叫规律、说难听叫无趣的生活,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的妙玉。只是,妙玉多少还凡心不死,惦记着人间的喜怒痴嗔,而我的室友虽未真的在青灯古佛前吃斋诵经,一颗凡心却早已奉献给佛祖的感觉。  我常想,11年前,刚从北大毕业的她来到此地,应该也是朝气蓬勃、青春飞扬吧。11年来的这一切究竟值还是不值?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生活绝望。  (五)你不知道自己何时就被腰斩了  读博士的风险在于,上船不易、下船更难,但最惨的是你不知道何时中途就出现了意外,自己被拦腰斩断扔进海里。  我来美国不到一年,亲耳听闻和见过被腰斩的故事就不止一起。  比如,博士读得好好的,某天突然发现你导师的名字和介绍出现在了另外一所高校里,而且职位从之前的做科研变成了管理和行政。组里的所有学生都不知道这件事儿,自己的导师去了别家做管理,下个月就要离职去新岗位上任了,自己居然还是从别的学校网页上被通知到的。更恐怖的是,管理职位就意味着她不再有funding可以带走任何学生,大家只能赶紧找下家吧。  比如,博士读得好好的,某天你突然被导师叫去办公室,告诉你下个月要断粮了,因为这个组在做的项目已经被另外一个学校的实验组实现了,下学期拿不到funding没法儿给你开工资了,所以你尽快自谋出路吧。  再比如,博士读得好好的,某天你们组收到导师的邮件说自己要跳槽去另一个更好的高校了,因为funding充足许诺会把大家都带走。好事一桩对吧,但你老婆和你异国一年,努力了好久,刚刚拒了其他学校的offer奔着你选择了现在你待的这所学校,原本两个月入学后就要成为你同校不同系的师妹,因为导师的高就,你俩要面临的是将近五年的两地分居。  凡事总有意外,读博也不例外。你努力备考英语、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个人陈述、发了上百封勾搭教授的邮件、心惊胆战的熬夜完成了面试,杀过千军万马,好不容易上了船,刚走两步,还没来得及寻思何时能下船,就被扑通一声丢进水里了。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命运绝望。  (六)你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是萤火虫之光还是与日月同辉  前段时间在水木清华上看到个帖子,真是心疼楼主啊。  他和邻居家的孩子从小一起长大,俩人都很聪明,但他更刻苦一些,一路保送加化学竞赛最终进入北大学化学;而邻居家的孩子因为没能参加竞赛,所以去了次一级的学校学计算机。从小学到大学,他一直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本科毕业后,他顺利直博,邻居家的孩子劝选择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在认为学历越高越好的北方家庭,他依然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五年后博士毕业,学化学的在中国真的难有好出路,他也不可能再出国读个博士;想转行找工作,但泡在化学实验室里五年,没有任何其他经历不说,读博期间的沉默寡言、少说多做让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包装和推销自己;父母想让他回老家考公务员,但他考试、背诵又考不过文科生,且家里在衙门也没靠山。而那个一直以来被比下去的邻居家的孩子呢?五年过去了,公司发展壮大,他成为了中层,年薪50万,在北京有房有车有老婆。此时,几近而立之年的他再也无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了。  读博就是一场赌博,不是毕业证最多的、学历最高的就一定能成为人生赢家。读得好、活得好,你才是牛逼闪闪的知识分子;读得好、活不好,你只是百无一用的穷书生。真是一不小心,就会对未来绝望。  读博究竟读的是什么?  真心想要探索人类未知的领域。  不错,这个答案看上去又红又专,还充满了革命气息那种假大空的味道,但却是我能想到的关于为什么读博的最好答案。  对人类未知的探索是生而为人最高的追求。因为对自己的头脑有自信,对自己扛得住辛苦、忍得了寂寞、做得穿板凳的这身皮骨有信心,所以愿意披荆斩棘,不辞辛苦,死而后已。  如果你只是因为追求高学历,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对未来迷茫,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一路保送图省事儿,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惧怕工作和走向社会,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读博了,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如果你只是为图高收入、高阶层,实在没有必要读博。  以上这些理由,都会让你动摇、产生怀疑,禁不住一再追问自己选择这条路到底值不值?而大部分的结果就是看着期待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然后懊悔五年光阴错付了地方。  当然,如果你一定坚持读博的人生才更完整,或者就是有自己不可动摇的理由要去读它,那也别瞻前顾后了,为了那份自我的追求,硬着头皮,无怨无悔走下去就好!
欲即时了解仪器资讯,请安装或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仪器信息网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来源:搜狐教育]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热评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
本届展会吸引了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848家企业参展,其中有200余家企业为首次亮相。
“当时听到自己的名字,我也吃了一惊。当时脑中闪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奖被中国人拿到
包括3个省(市)15家企业生产的15批次可见分光光度计产品,经检验,全部合格。
.cn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京ICP证03095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健科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