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区域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化

第32卷第1期2012年3月高原山地气象研究Pl;文章编号:(;西南区域气候变化原因分析;1112;齐冬梅,周长艳,李跃清,陈永仁;(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摘要:总结了近年来西南区域气候变化原因分析上的主;化的因子十分复杂,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大量不确定;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
第32卷第1期2012年3月高原山地气象研究PlateauandMountainMeteorologyResearchVol.32No.1Mar.2012
文章编号:(35-08
西南区域气候变化原因分析
齐冬梅,周长艳,李跃清,陈永仁
(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
摘要:总结了近年来西南区域气候变化原因分析上的主要进展。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展开分析,在自然原因方面,分析了海温外强迫、主要天气影响系统自身的变化以及太阳活动、冰雪覆盖等因子的影响;在人为原因方面,主要分析了温大气气溶胶的排放、土地利用的变化、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指出引起观测到的气候变室气体、
化的因子十分复杂,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关键词:气候变化;西南区域;归因中图分类号:P4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6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问题。2007年发表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指20世纪以来(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出,
0.74[0.56~0.92]℃,报告还指出1850年以来全球变近50年的线性增长趋势(每10年暖在不断加速,
0.13℃)几乎是近100年的两倍(每10年0.07℃)。最近的12年中(年)有11年位列1850年以来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最暖的12个年份之中,
0.17[0.12~0.22]m。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379ppm,21世为65万年来最高;与年相比,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21世纪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频率可能增加,热带气旋的强度可能加强
弱区之一。同时西南区域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和四川盆地等构成了该区域大陆地貌的主要特征,因而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西南区水资源利域气候变化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变化、人民生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开展用、
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原因分析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1西南区域气候变化事实
西南区域49年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12℃/10
年,略高于全球平均升温速率(0.07℃/10年),但低于全国平均升温速率(0.22℃/10年)。增温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并且有加快趋势。49年来西南区域四季平均气温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春、夏、秋、冬的上升速0.05℃/10年、0.16℃/10年、率分别为0.07℃/10年、
0.21℃/10年;从区域看,青藏高原上升速率大于其他地其中部分地方上升速率高达0.3~0.5℃/10年,四川区,
贵州东部边缘、云南和川西南山地接壤的地区盆地大部、
上升速率在0.10℃/10年以下;季节气温变化增温较慢,
趋势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呈较好的一致性。
近百年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变化既包括气候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通过“海洋-陆地-大气-海冰”然振荡,如大洋热盐环流的自然振荡
,北大西洋涛动
(NAO)、北极涛动(AO)、太平洋年代涛动(PDO)或EN-SO的多年代振动等。又包括由太阳辐射、火山活动等外强迫因子变化引起的、但依然是自然因素产生的变率。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
盖、土地利用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等
西南区域49年来年降水量呈略微减少趋势,下降速率为13mm/10年;就年降水量的总体空间变化特征而年期间,贵州和重庆两省(市)绝大部分言,
地方、云南大部、四川盆地大部呈减少趋势,其中四川省的中北部、云南东部的部分地区等地减少趋势明显;其它大部地区略有增加,西藏的波密、班戈,四川的甘洛、康定即西南区域呈现东部等地年降水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而西南区域更是我国气候变化研究高度重视的敏感区和脆
收稿日期:
资助项目: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基本科研项目(BROP201016),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基本科研项目(BROP201115),西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mail:qidongmei.com作者简介:齐冬梅,硕士,主要从事气候和气候变化分析。E-
[20~22]
变干而西部变湿的趋势。汛期降水量整体也呈下降趋
年代际变化显著;从空间分布来看,四川盆地大部,云势,
贵高原大部,西藏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有所增加,其中四川盆地区东北部、川西高原、贵州东
②南部、云南滇中部分地区增多较为明显。
率与PDO所处的冷、暖位相有着密切的关系。东亚
夏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是受北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演变
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可能是趋势的影响,
东亚夏季风环流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年代际变化的重
20世纪50~70要外强迫因子。张庆云等研究表明,
PDO基本以负指数为主(PDO正、年代,负指数与赤道
东太平洋海温的正、负距平符号一致),北太平洋中纬中、
度海温出现年代际正异常,这种海温型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区南风加强;20世纪80~90年代PDO基本以正指数为主(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出现年代际负异常),这种海温型对应东亚夏季风区的南风减弱。从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年代际变化以及PDO时间演变特征可见,它们的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代际变化趋势具有相同的转折点,东亚夏季风在年代际变化上呈减弱趋势。
,西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也是最主要的天气气候影响系统。受海温影
西南地区是一个明显的季风影响区域
响引起的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尺度上的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位置变化(偏南、偏西),必然对整个区域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可以说海温异常变化是影响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间接原因。2.1.2
冰雪由于冰雪覆盖是地气系统中重要的成员之一,
冰雪融化又吸其反射率大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收大量热量,冰雪还阻挡了地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因此冰
雪覆盖能改变地球表面上冷热源的分布及强度的变化,冰雪异常可激发各种遥相关型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海冰和大陆积雪对气候的影响最明显,研究表,北极冰异常可以产生类似暖池海温异常所激发
格陵兰海冰异常可激发出欧亚遥相出的东亚遥相关型、明
[23~29]
2西南区域气候变化原因分析
西南区域的气温和降水,在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在
20世纪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已经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众所周知,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型。前者是气候系统内部以及气
后者是人类活候系统与其它外界强迫相互作用的结果,
动作用于气候系统的结果。江志红在对百年尺度的气
候变化做诊断分析时,总结出气候变化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物理成因:气候系统自身振荡,温室效应,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在气候系统内部各因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最直接的影响是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或脉动,大气和海洋是造成区域尺度气候要素自然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年代际变化是全球海-陆-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天气气候的演变特征受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和大气外强迫因子的共同作用。西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中纬
该区的气候变化既受大气环流,如:北极涛动度地区,
(AO)、东亚季风的影响,同时又受海洋(尤其是太平洋和
。下面主要从海洋印度洋)环流的自然振荡的影响
和大气环流两方面来讨论影响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自然
很多研究指出海洋热状况的异常变化与我国气
候有着密切关系,而海温异常则是反映海洋热力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海洋表层水温升高,向大气释放大
使得大气环流产生异常,从而影响量的感热和潜热能量,了气候系统的变化。
研究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迄
今,由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并出现“类似于厄尔
尼诺(ElNino)型”分布的年代际海温距平,这种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引起了东亚和西太平洋上空EAP型环流异常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导致了东亚夏季风变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20世纪北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趋势,这种数十年尺度的低频变化被
许多研究指出
。PDO通常被描述称之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
为一种长期存在的与ENSO较为相像的太平洋气候变化态
。最近的研究显示,PDO对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
环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槽、脊频
[18,19]
关型,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对后期夏季环流和汛期降
水有更长时间的影响效应。
同时,欧亚雪盖在北半球雪盖中亦占有重要的位置。
[23~26]
,研究表明欧亚雪盖对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陈海山
[27,28]
研究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中曾指
出,冬季欧亚中高纬积雪面积偏大时,可以造成多雪区域表面温度降低及其上大气的冷却,少雪区域表面温度升高及其上大气的增暖,并引起500hPa高度场的调整,出现大气正EUP遥相关型,引起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从而造成中国北方气温偏低,南方气温偏高,积雪分布反位相时则相反。
,青藏高原冬春雪深出现了增加,尤其是春季雪深在1977年出现了由少到多的突变。当青
藏高原冬春积雪偏多时,高原大气春夏季热源偏弱,使得海陆热力差异减小,致使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副热带高压偏西,将对整个西南区域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可
[29~34]
①②西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第二章节
以说冰雪覆盖变化是影响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间接原因。
大气环流异常
澳高、西太平洋副高及南亚高压强度均偏弱,且西太平洋这样的环流形势将导致西南地区副高位置将偏北偏东,
夏季东部降水偏少。这表明,南极涛动的异常不仅可以影响南半球低层的马高和澳高,而且进一步影响到北半球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产生导致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或偏少的环流形势。
气候变化是一定范围内大气环流运动的必然结果,因此大气环流的变化是一个地区气候异常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1)北极涛动(ArcticOscillation,简称AO):是北半球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模态,是北半球的主要组成部分。AO的强弱直接导致北半球中纬度与北极地区之间气压和大气质量反向性质的波动,对北半球及区域性冬季气候有重要影响,因此是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AO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等区域性环流来实现的
[35~36]
研究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南
极涛动指数以负位相为主,此后以正位相为主。冬、春季
南极涛动指数有一致线性上升趋势,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对冬春两季东亚气候有明显影响,南极涛动强年,西伯利亚高压减弱和阿留申低压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东亚春季冷空气活动减弱,有利于西南地区冬季、春季气温偏高。
综上,南极涛动自20世纪70年代末转为高指数,与使来自南半之相关的澳大利亚高压也进入高指数位相,球的越赤道气流增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其西脊偏西偏南。在这样的环流形势下,有利于夏季西南
西部降水偏少。同时,东亚冬季风偏地区东部降水偏多,
弱,冷空气活动减弱,有利于西南区域冬季、春季气温偏
(3)季风: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许多研究表明
[41~43]
琚建华等在分析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北
部冬季气温增暖的影响后指出:东亚北部冬季气温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升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特征。这种异常变化直接受到东亚冬季风减弱的影响。近20多年来,北极涛动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当AO指数维持在高位相并持续加强时,东亚冬季风指数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正距平转为负距平。冬季风的持续减弱,使得北半球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升高。可见北极涛动持续增强的趋势可能是东亚北部地区冬季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龚道溢等
分析,东亚夏季风除了有明显的季节
了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后指出:当AO指
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在气候变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AO指数从负的大背景下,
位相转为正位相,有持续偏强的趋势,在这种环流背景下,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北方冷空气南下频次、强度逐渐减少、减弱,引起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偏高。
(2)南极涛动(Antarcticoscil-lation,简称AAO):是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最主要的模态,它反映的是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和高纬度绕极低压带之间气压场的反位相变化特征。
内振荡和年际变化外,还有年代际变化,这种年代际变化
与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变化密切相关。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呈减弱趋势,在这种情景下,西南地区降水及温度必然有着相应的变化形势:弱东亚冬季风对应冬季西南大部分地区大范围偏暖,弱东亚夏季风对应西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偏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以东亚夏季风的变化为例,亚夏季风的减弱,伴随夏季风的南来水汽的北扩、西扩强度也减弱,大部分水汽只能被输送到西南地区南部、东部的部分地区(如:云南南部、贵州、重庆等),不能进一步向北、向西扩展,导致西南地区西部、北部地区上空南来水汽减少(四川盆地西部、北部地区),使这些区域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四川盆地西部、北部地区减少尤为显著。从西南区域整体上来说(西藏除外),东亚夏季风的减弱是不利于该区域夏季整体降水的增加的。由于夏季降水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年降水中占有重要比例,夏季降水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年降水的变化形势,可以说东亚夏
季风减弱是西南地区年降水减少的一个重要影响原因。
(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西北太平洋上,是副热带大型环流系统,它的强弱变化及其南北和东西位置的进退摆动,是副热带环流调整的主要表现,但它同时受西风带槽脊和东风带系统的制约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东亚地区的
的研究指出南极涛动可能通过影响马高
和澳高的变化来影响东亚气候,是除ENSO之外的另一个影响东亚夏季风的强信号。高辉等
研究了北半球
春季(3~5月平均)和夏季(6~8月平均)南极涛动指数
值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结果表明,在春季AAOI与夏季降水显著的正相关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另一较小的显著正相关区位于西南地区东部。5月南极涛动指数与7月马高、西太平洋副高及南亚高压强度都有很强7月马高、的正相关,表明当5月南极涛动偏强时,澳高、西太平洋副高及南亚高压强度均偏强,且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将偏南偏西,这样的环流形势将造成西南地区夏季7月马高、东部降水偏多;反之,当5月南极涛动偏弱时,
天气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其强弱和位置变化对我
是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分布型和旱涝趋势有重要影响,国夏季大范围天气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也是影响西南
地区最主要最直接的天气气候系统
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出,副高西脊位置明显偏西、偏
强度逐渐增强。南。副高面积逐渐变大,
[44~49]
:从20世纪80年代末过去大量研究也表明
副高强度逐渐增大,西界位置偏西,北界位置偏南,这期,
样的变化形势引起西南地区(西藏除外)夏季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减少。
图2是夏季500hPa高度场与中国降水场SVD分解的前两个模态,从图中看出,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区域500hPa高度场和我国西南区域降水场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图2a中夏季500hPa高度场变化反映了500hPa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南北变化情况,图2b反映了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南北变化对西南区域降水场的影响。当夏季500hPa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时,对应同期四川盆地东部降水偏少,西部、北部降水偏多,贵州降水偏少,云南降水偏多,川西高原降水偏少;反之,当夏季500hPa西
图1是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绘制的5880gpm
和5870gpm线在两个年代的平均位置。从图中可以看
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南时,对应同期四川盆地东部降
西部、北部降水偏少,贵州降水偏多,云南降水偏少,水偏多,
川西高原降水偏多。
综上,结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是逐渐
偏强偏西偏南变化,这样的形势有利于四川盆地东部、贵不利于四川盆地西部、北州和川西高原夏季降水的发生,部及云南夏季降水的发生。
(5)南亚高压:南亚高压是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临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上部的大型高压系统,在200~75hPa之间高压环流均有体现,其中在100hPa层上为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性环流系统,作为一个行星尺度的环流背景,它与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亚洲的区域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它也是影响西南地区的重要天气气候系统。图3是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绘制的16760gpm和16800gpm线在两个年代的平均位置。从图中可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西、偏南。
胡景高等研究也表明,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高压中心位置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年,南亚高压东脊点处于比较偏东的位置;1991年以后,东脊点位置普遍偏西。高压中心位置由2000年以前的普遍偏东
转为2000年以后的普遍偏西。
[50~60]
,过去许多研究也表明南亚高压中心异常偏
东(偏西)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亚高压中心位置持续偏西;南亚高压中心异常偏北(偏
7月南亚高压中心位置自20南)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8月南亚高压中心位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偏南,
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也持续偏南。在这种环流背景下,不利于西南区域(西藏地区除外)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发生。
区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及能见度明显减少,他们提出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气溶胶对低层大气的反向散射是四川盆地底层大气变冷的主要机制。
研究表明,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与气溶胶
人为原因的分布和云覆盖的关系密切。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两块明显的大值区:一为青藏高原北侧到黄河中上游及河套地
区;二为四川盆地、贵州北部到长江中游以南地区。由于气溶胶的影响,中国大陆地区地面气温均有所下降,但各地降温程度不等。
综上,大量研究表明
[64~69]
自1949年以来,除年外,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经济活动增加,人类活动也急剧增加,影响了
20世纪以来,气候变化。根据观测资料显示,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74℃,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引起的。
在汤建平等模拟的IPCCA2情景下未来中国季未来30年节平均地面气温变化及平均降水变化中发现,
(年)中国地面气温在大部分地区都呈上升趋势。同时未来地面气温变化还存在季节性差异。春
季,西南地区的增温幅度在1℃左右;夏季,西南地区增温幅度超过1.2℃;秋季,西南地区增温幅度在0.8~12℃之间;冬季,西南地区增温幅度在0.4~1.0℃。在未来增暖条件下,西南地区各季节的降水也有显著的变化。春季,西南地区降水主要是减少;夏季,西南部分地区降水有明显的减弱趋势(-2mm/d);秋季,西南地区降水呈增加;冬季,西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不是很大。该结果从侧面证实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西南区域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姜大膀等研究表明
AOD年平均分布以四川盆
地为大值中心向四周减少。因而,四川的变冷区主要可
由人类活动污染造成的AOD增加得以解释。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四川盆地持续升温,但是升温趋势不明显,可能是大气气溶胶的影响部分抵消了升温幅度。2.2.3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是人类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改造和利用土地资源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经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随着社
土地利用形式结构渐趋复杂,对环境的破会文明的进步,
坏强度越加剧烈。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影响大气中CO2、CH、NO、CO及光化学烟雾含量的重要因素。19世纪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影响因子仅次于化石燃料对大气中CO2含量的贡献程度,目前土地利用变化释放的CO2约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30%[70~73]。
西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支配着陆地表面植被的分
布,植被类型及其生产力。反过来,陆面覆盖状况的改变又对西南区域气候产生反馈作用。土地利用变化改变着海洋驱动的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对地表温度、流场、夏季风强度和降水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对西南区域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2.4城市化
随着西南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人口稠密、建筑密集、植被稀少、工业集中,人类活动导致热量在城区空间范围内聚集,在近地面温度图上,一种城市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热岛效应成为科学界、管理者以至民众广泛关注的焦点。西南区域城市化进程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为热迅速增长,城市热岛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城
[74~78]
。市居民生活质量影响更为严重
[75,76]
,温室气体增加很可能将
导致降水的次数减少,而区域降水的强度将大大增加,即
未来极端降水事件的次数将增加。
《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在中,对应于计
算得出的2100年人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辐射强迫,解释性标志情景A2大致对应1250ppm等二氧化碳浓度当量。区域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由于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西南区域四季的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变化。该结果从侧面说明了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对西南区域的气候变化有明显影响,可能是造成20世纪特别是近50年西南区域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2.2.2
大气气溶胶的排放
由于经济活动增加使城市的能源使用增加,增加大气气溶胶从而致使大气变冷。石广玉等研究表明
浓度的气溶胶,一方面直接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从而改变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直接影响气候;另一方面以云凝结核(CCN)的形式改变云的光学特性和生命期,从而间接影响气候。陈隆勋等
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存在一个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变冷带,四川盆地的气温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高值中心以后,气温不断下降,直至20世纪80年代达最低值,与全球20世纪80年代的普遍增暖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认为工农业发展造成的气溶胶增加是四川盆地气温变冷的主要原因。Li
分析得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
代初,成都市气候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出现了明显的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这与成都市的城市化进程有着非常
紧密的联系,成都市区近10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升温与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显著的城市热岛效应密
等研究了四川省变冷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该地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西南区域气候变化原因分析_齐冬梅42等内容。 
 《西南五省旱灾非气候原因的调查研究及反思》 项目申请书 西南五省旱灾非气候原因的调查研究及反思》 教授指导、灾区同学采访) ,对西南五省旱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气候变化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分析,气候变化与水土保持问题:气候变化与水土保持一...和西南山地 丘陵区,坚持“宜治则治,宜荒则荒”的原则,保护沙漠周边地区地 表...  了考察, 并观测绘制了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1)A、B 所在地区气候均较干旱,请分别说明其主要...(8 分) (2)分析南美洲西南段海岸线破碎的原因(8...  甲河河谷区域气候干热少雨且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使得...[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2 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当前位置:
>>>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
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升高2.7℃,年均降水量增加25%,大部分地区有望逐年湿润起来。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材料二: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
材料三: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分析题难度:偏难来源:同步题
(1)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 快。(2)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区空气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3)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变湿后,山区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剧,这可能导致洪涝(或雪灾、泥石流)等&&&&&&&& 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建议在山区多建水库,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主要考查你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1、定义: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应。2、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3、影响 (1)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影响主要生产领域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影响人类。全球变暖: 1、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分析: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气候的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升高(又叫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有CO2排放量增加和自然环境消耗CO2量减少。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图示如下:3、全球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影响(3)对水循环的影响(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是《公约》的补充,它与《公约》的最主要区别是,《公约》鼓励发达国家减排,而议定书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 际排放贸易机制:一个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指标,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并同时从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上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 联合履行机制: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级的合作,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简称ERU),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但是同时必须在转让方的“分配数量”(简称AAU)配额上扣减相应的额度。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下面唯一一个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机制,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在议定书中的承诺。
发现相似题
与“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2114838362167801032692409742380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候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