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是怎么日历是谁推算出来的的

历法知识:古人是怎么算出来一年有365天的?
历法知识:古人是怎么算出来一年有365天的?
懒人帮讯 古人的确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是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参照物选取不同,运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也可以转换为太阳绕着地球在运动。
太阳绕着地球运动,这种运动就叫做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晚上我们仰望天空,就会觉得整个天空是一个以地球为球心的球体,日月星辰都镶嵌在这个球体上。——这个球就叫做“天球”,日月星辰(严格来说是它们的投影)都在这个天球上运动。
版权声明:本文为懒人帮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太阳周年视运动,就是地球公转在天球上的投影。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就叫“黄道”,月球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就叫“白道”,对了,天球还有赤道,那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包括日月星辰在内的所有星体在天球上的运动都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现在你知道古人是怎么算出来一年的长度了吧?——对的,就是测量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周期。
具体用什么方法测量呢?首先要明白,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的直观表现,就是它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的回归性。简单地讲,就是夏至时太阳最靠近北方,然后慢慢南移,到冬至时最靠近南方,然后又慢慢北移。直观地来看,就是冬至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夏至时影子最短。
那么现在就好办了,要测量回归年(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的时间),我们只需要测出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就行了。——所以,要首先确定冬至是什么时候(也就是冬至点)。
怎么确定冬至呢?也很简单,在地上立根杆子,然后看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个时间点,就是冬至了。这个东西,叫做圭表,也就是测量回归年用的工具,立着的那个叫“表”,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杆子,用来产生影的,水平的那个叫“圭”,也就是一个刻度尺,上面有刻度,用来测量影子长度的。
原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就很复杂了,因为这主要牵扯到一个测量精度问题。因为杆的影子边缘不可能是清晰的,总是模模糊糊的,这就使得测杆影总不能精确。最早,人们想的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将刻度细化,从分到厘,到毫,到秒。但是,对提高测量精度帮助不大。
最后的完美方案是元朝郭守敬提出的。他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象台,就是上面这个东西:
这个观象台和普通的圭表相比,第一个优点是高大,其高度是普通圭表的5倍,这样一来,影子也就相应变长,利于测量。此外,更加重要的是,郭守敬发明了一个辅助观测仪器,叫“景符”。
景符其实就是一个有旋转轴的铜片,可以在底座上上下旋转,铜片的正中有一个小孔,测量是,将景符放在观象台的水平圭尺上,太阳光通过观象台顶部的缺口照射下来,在顶部缺口处放置一横梁,在地面上的水平圭尺上就会有一道横梁的阴影,然后移动景符,使阴影通过景符上的小孔,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圭尺上就会产生一个内含横梁的太阳影像,调解景符,使得横梁中分太阳影像,这时小孔成像中横梁所在的刻度,就是竖表的影长。
坚持测量,一年中影长最长的那一时刻,就是冬至点,两个冬至点之间的时长,就是一个回归年长度。郭守敬所测量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和现代测量值365.2422天高度一致。
但是,冬至点不可能总在正午,如果单纯靠观测,很难得到365.2425这么一个精确的数值。确实是的。一个小数点后4位数的精确数值,是不可能靠观测(尤其是古代的观测)得到的。这个数据其实是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后,才能得出的。而这个数据处理方法,则是祖冲之发明的。
祖冲之曾经详细论述过他是如何处理数据,从而得到精确冬至点的。他说:“大明五年十月十日影一丈七寸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一丈八寸一分太,二十六日一丈七寸五分强,折取其中,则中天冬至应在十一月三日。求其蚤(早)晚,令后二日影相减,则一日差率也,倍之为法;前二日减,以百刻乘之为实。以法除实,得冬至加时在夜半后三十一刻,在元嘉历后一日,天数之正也。”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刘宋大明5年10月10日这天测量的影长为10.775尺,11月25日影长为10.8175尺(“太”是古代的一个计数符号,是最小单位的3/4),26日影长为10.7508尺(“强”也是古代的一个计数符号,是最小单位的1/12)。那么,现在求冬至点的准确时刻。
我们不翻译祖冲之的原文了,而现代数学语言进行说明。首先,我们知道冬至是在10月10日到11月25日之间的(你问怎么知道的,按照几百上千你的测量经验知道的),而且,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冬至点前后的影长变化是对称的(也就是冬至点前一刻和后一刻影长相等)。
那么,现在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了。做这样一个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影长。设A点为10月10日,其影长为a(a=10.775),B点是11月25日,影长为b(b=10.8175),C点是11月26日,影长为c(c=10.7508)。
冬至点必然在AB之间,咱们假设是E点,在这一时刻,影长最长。D点为AB的中点(因为A是10月10日,B是11月25日,则D点可知,为11月3日0刻)现在要求E点,则我们只需要算出DE长度就行了。
因为b&c,所以在B、C之间,必然有一个A的对称点A1,其影长a1=a。
DE=AE-AD (1)
AE=(AB+BA1)/2 (2)
AD=AB/2 (3)
将(2)、(3)式代入(1)式,得DE=BA1/2 (4)
根据三角形相似性原理,(b-a1)/(b-c)=BA1/BC
所以,BA1=(b-a1)·BC/(b-c)
因为BC为25日至26日,即1昼夜时长,而1昼夜即为100刻(古代百刻制计时,一昼夜为100刻),
因此BA1=100(b-a)/(b-c)
将其代入(4)式,得
DE=50×(b-a)/(b-c)
所以,DE=50×(10.)/(10.8)=31(刻)
也就是说,大明5年的冬至点是在11月3日子时31刻。
祖冲之发明的这个算法,成为了以后中国人求冬至点的经典算法,郭守敬也是采用这个算法。郭守敬经过自己的测量,同时采用了自祖冲之以来,他认为最精确的6个冬至点的数据,最后得出了回归年为365.2425天的结论。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当前位置:
>>>一年按365天计算,两名学生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数学-魔方格
一年按365天计算,两名学生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由题意知本题是一个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一年以365天计算,两个人可能的出生日期有365个数,那么共有365×365种情况,满足条件的事件是出生在同一天的共有365种情况∴他们生日相同的概率是 365365×365=1365.即两名学生生日相同的概率是1365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一年按365天计算,两名学生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数学-魔方格”主要考查你对&&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随机事件的定义:
在随机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而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随机事件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等表示。
必然事件的定义:
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肯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概率的定义:
在大量进行重复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总是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m,n的意义:事件A在n次试验中发生了m次。 因0≤m≤n,所以,0≤P(A)≤1,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概率0。
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
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总是接近于区间[0,1]中的某个常数,我们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频率的稳定性:
即大量重复试验时,任何结果(事件)出现的频率尽管是随机的,却“稳定”在某一个常数附近,试验的次数越多,频率与这个常数的偏差大的可能性越小,这一常数就成为该事件的概率; “频率”和“概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频率具有随机性,它反映的是某一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繁程度,它反映的是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概率是一个客观常数,它反映了随机事件的属性。
发现相似题
与“一年按365天计算,两名学生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数学-魔方格”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30880328134255911465737783821788512218.84.32.*
人家就是因为复杂才问的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根据天文历法,阳历(又称公历)是以回归年为基础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称回归年)。公元前46年,古罗马独裁者儒略·恺撒主持制定阳历(...
四川盆地盆地地形,加上四川处于秦岭淮河以南,气候温和湿润,空气中水分较多,空气温度较高,空气下沉,因此多云雾.由于有云雾笼罩,阳光无法直射,所以四川地区白天气温...
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高度是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能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用h来表示这个角度,...
不好用。。不如自己用excel制作一个
眼冒金星有很多种原因。一般来讲,包括久蹲,饥饿,过度疲劳,精神受到严重刺激等,都会造成眼冒金星,这都是脑部血液供应受阻,造成眼部眼底视网膜血管暂时性缺血的缘故。...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为什么是365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