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蔵生死书 看不下去了讲的是什么

请问《西藏度亡经》和《西藏生死书》有什么联系?有哪些不同和区别,主要含义又是哪些?这两本书的作者...请问《西藏度亡经》和《西藏生死书》有什么联系?有哪些不同和区别,主要含义又是哪些?这两本书的作者是谁?另外,《超越死亡》的作者是谁?请注意,我说的《超越死亡》不是郑晓江的作品,这本书好象是西藏或佛教的作品。
〓星宇〓TA0181
都是讲藏传佛教生死哲理。西藏亡度经是八世纪莲花生大师所写,西藏生死书是索甲仁波切写的,据说现在不少西方人都是通过读这本书,才信仰藏传佛教的。西藏亡度经应该难懂一些,因为写书的年代久远,西藏生死书读过,个人觉得接触到这本书是非常幸运的,这里里头除了讲佛教的死亡哲理以外,还教你怎么样开导临终前的人,另外还有禅坐方面的知识,所有的人,不管他信仰什么,除非一些大贤大德,最后都是恐惧和遗憾地离开,世界上有这...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解读《西藏生死书》
&&& 读完这本书,书中有一些说法我不是太相信,因为书中说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没有那种亲身的经历。但书中的有一些说法与我们农村办丧事的风俗很相似:人的中阴身可以一直存在四十九天,然后要么去投胎,要么就入天道。 我不知道是因为先有这个风俗还是先有这个说法。可有一点,我还是觉得很纳闷:如果按书中所说:人死后一直就在我们的周围,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这是不是说,世上真的有鬼神存在呢?可是,如果鬼神在天有灵的话,为什么他不会去找仇家报仇呢?
& 书中还说了许多有关濒死的经验。关于这一点,也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就很难相信,但是,我曾经亲身经历过我爷爷死后入殓时的情景:那时我只有16岁。我爷爷躺在地上的门板上。八大仙人帮他清洗和换寿衣。可是,那八个神仙怎么样也不能给他穿上寿衣,因为爷爷的尸体很僵硬。后来,有一个人就说,可能他是放不下的某个人。后来,我奶奶对他说了几句话;&你已经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我们斗了一辈子,今天还要与我过不去。如果你不怨我了,就让他们顺顺利利帮你穿好衣服,让你的子孙安心过日子。&令人奇怪的是,我爷爷似乎真的听懂了我奶奶的话,很快就让人穿好了衣服。这种状况,用书中的话很容易解释:因为人的肉身虽然分解了,但意生身还在。也许他就在天花板上看着他的亲人在为他哭泣和痛苦呢。
&看完这本书,我很赞同作者的这种说法: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就是存有!意义与物质和能量是人生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它们之间能互相转化。生与死是一体的两面。我们人生最大的任务就是:转化自己的意识!
正在读取...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
京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78号读《西藏生死书》的体会
读《西藏生死书》的体会
  导语: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关于生死看看西藏生死书,给了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读《西藏生死书》的启示一
  &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
  我想索甲仁波切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生命。想要更好地活的人,应该花点时间去读一读这本书。我保证它绝对不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生命。
  人类的谜题不止死亡一项,不能因为我们在现有的学理上无法确认,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为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其实不在相信死后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个与死亡相亲的机会。如若我们可以因此学到安详的死,或许会懂得如何从容的生。(摘自联合报〈读书人〉版)
  以下是一些片段的摘录。
  我们的生活步调如此地紧张,使我们没有时间想到死亡。为了拥有更多的财物,我们拼命追求享受,最后沦为它们的奴隶,只为掩饰我们对于无常的恐惧。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虚假的事物。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成了要把每一件事情维持得安全可靠。一有变化,我们就寻找最快速的解药,一些表面工夫或一时之计。我们的生命就如此虚度,除非有重病或灾难才让我们惊醒过来。
  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可贵。有一次我在英国参加一项会议,与会者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访问。同时,他们采访一位濒死的妇女,她过去从来没有想过,死亡竟然是如此真实,所以恐惧不已。现在她知道了,她只想对在世的人说一句话:「认真看待生命和死亡。」 认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我们要像古时候的西藏人一样,一辈子住在喜马拉雅山里坐禅。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但不可以受到朝九晚五的生涯所缠缚,对于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要沉溺在现代生活的享受中,关键在于单纯,不要以外界活动来过分伸展自己,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
  我发现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其他人则以天真、懵懂的心情看待死亡,认为有某种不知名的理由会让死亡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因此死亡就无可担忧了。想到这里,让我忆起一位西藏上师所说的话:「人们常常犯了轻视死亡的错误,他们总是这么想:『嗯,每个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这个理论很美,但在临终的一刻就不太妙了。」
  我终于体悟到,否定死亡的可怕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地球。由于大多数人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么一世,现代人已经丧失长程的眼光。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
  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来生的无知,使得我们的环境受到变本加厉的毁灭,正威胁着我 们一切的生命。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谈死亡是什么,或不给予人们任何死后的希望,或不揭开生命的真相,不是将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吗?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了解生命整体意义,以及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有哪件事情比这个还要讽刺的呢?
  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啊!我常常想起莲花生大士的话:「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象更令人寒心呢?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时,或受到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我们也不必到死亡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了。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读《西藏生死书》的启示二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某日值班,将某病人打包之后。疲倦如潮水涌来,当时只有我同另外一位师兄轮流换班,又是在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科,然后颈椎病就发了。发病的时候,居然还想,靠,震震欲扑地阿,标准真武汤证。
  后来就抓人来给我做推拿,最后找到胡师兄头上。闭上眼睛享受着,他以手推揉我的头皮说,看,这个神经衰弱的头皮。恩,是啊,我睡眠向来不好,最近值班又累的跟狗一样,有时候看到那些我抢救后无效的人,就觉得自己好没用啊。
  那么我给你推荐一本书吧。治疗结束的时候,胡师兄让我跟去拷本电子书。
  西藏生死书。
  之后的两年间,我将这本书打印了出来,慢慢的翻阅。这几天打包,还翻到了这本被我打印出来的书,上面还有旧时的笔迹,还有什么亚洲交友中心的图标。居然是十二年过去了。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并不能明白其中真意。早晨起床后的薄凉,我蹲在阳台上默默地翻阅,我第一次仔细审视生死、佛学与宗教,甚至还专门去买了一本佛学知识大全来阅读。但所有的字语都很明白,却始终不明白那些意思,我关上书,依然充满了迷惑。什么是中阴?呀,真是看不懂啊。
  父亲说起幼年时带我出去旅游,我总是喜欢与佛像在一起。在桂林的西山上,胶卷珍贵的年代,我一口气执拗着拍了几十个佛像。这使得他们一直内心惴惴,我并没有告诉他们,大学时我时常窝在佑民寺里,跟着僧侣们一起早晚课。并非是真正虔心,而只是喜欢那种呢喃声,铺天盖地的念经声如乌云遮地,我终于放松神经而不再绷急。
  然而经书我一直不求甚解,我说过,我不热爱佛教,而只是因为那些声音能够宽慰我的脆弱神经,似乎总有个人在我耳边说,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有时候抢救完了人,我会习惯性的想,嗨,可惜没有称重,不知道是否轻了21克?然而这种思考也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时候,我是下完抢救指令后,就接下来思考如何完成抢救记录以及死亡记录,叮嘱家属前来及时结帐和办理手续。偶尔夜间的抢救过后,我走在空荡而安静的走廊里时,突然会哼起一段歌词:&只是少了一个人存在!&
  待抢救生涯终于结束了,我变成了一位老师。大把时间供我挥霍阿,而那时候值班留下来的神经衰弱后遗症却爆发了。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的看碟,当看碟都让我失去兴趣之后,我终于又摸回了这本书。
  读完第一章的那个晚上,我慢慢平静下来,数自己的呼吸声音,并且甚至坐了起来,开始回想当年师兄教我的打坐方式。
  那年的寒假,这本书陪伴在我身边,与呼啸山庄一起交织成那个春节的阅读。
  此文非有关本书的评论,而是所有与此书有关的记忆。
  阅读此书后一年,得见L老后入师门,此为我人生之大幸事。
  读《西藏生死书》的启示三
  &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来生的无知&&没有谁教导人们死亡是什么,该如何死去,也没有人给予任何死后的希望,揭开生命的真相。&
  并不把这本书当作佛教理论的普及介绍,更愿意看的是对生死的探讨。
  有时候我想,宗教诞生的终极作用,也许只在于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死亡。生的全部意义,也许也在于死亡。如果没有死亡这个原点,就无法赋予生一切价值。以死之眼观察生,寻得生的意义,这是一切宗教要传达给我们的。
  阿多尼斯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不应该随意否定他人的宗教,但归根结底,宗教是一种投诚,人应当成为创造者,而不是奴隶或者仆人。因为宗教只是提供了一条捷径,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必须每个人自己去探索,是绝不能走捷径的。对于宗教中最优秀的人来说,宗教也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远方目标的参考点,他们把自己的终极探索借助宗教的图景投射到那个目标,事实上,那目标背后隐藏着的是他们自身,而不是他们的神。而且归根到底,他们通往他们的&神&的路也是他们自己探索出的,所以他们敢用内心的认识取代教义&&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宗教改革者。也同样,在更成熟的强者那里,甚至连这个参照目标的面具都不需要,他看得到自己的神,他定义自己一个人的宗教,让自己和生死的终点对话,为自己寻找出生的意义,为死亡赋予安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今天的人们被教育要否定死亡,认为死亡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是毁灭和失去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活在死亡的恐惧中,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禁忌,甚至相信一谈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有些人则以天真、轻率的欢愉心情看待死亡。他们因某种不知名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死亡不会有问题,对于死亡无可担忧。&&一位西藏上师所说的话:&人们常常犯了轻视死亡的错误,他们总是这么想:嗯,每个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再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这种想法很美,但到了临终那一刻就不太妙了。&&
  人如果没有学会如何死亡,将永远无法学会如何生存。可是现代人还有多少会追究生的意义呢?无暇思考,亦或,无从思考。生就是生,只是现象。我的一位朋友说,她认为人生只是一场观光旅游,尽可能快乐,尽可能体验一切可以体验的东西,所有经验都不要错过,体验就是目的,不为任何意义存在。她笑问,这种是不是所谓的虚无主义。我说,你这只是彻底现世至上的现实主义者。能够享受现世的一切,并充实地为之欢喜和忧愁的人,绝对不会因为生存的无意义而绝望。死亡带来的空无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科学常识,既不构成对生的威胁,更不会变成对生存意义的拷问。就算在许多知识分子、所谓的文化人之中,所谓生存意义的追问,也更像一种矫情的粉饰和故作深沉。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识别:生存的无意义会让他们痛苦吗?会让他们失去生活的实感吗?答案显然是,不会。他们只会为追求不到手的东西而痛苦&&现世的福乐:物质、金钱、名誉、成功&&他们不会有虚无主义者那种彻底撒手的洒脱&&他们不甘,也不会有从虚无中产生的极端的行动动力、彻底无畏的疯狂和勇气&&他们不敢。他们的死亡之眼不曾打开,在这场观光之旅结束时,会喟叹空来世间一场吗?又或者,在死亡的那一刹那清明中,忽然明白,想起一切,原来孜孜倦倦追求的一切都是都没意义的,却一切都来不及,又一世虚度,无尽的悔恨、恐惧,但一个人站在死亡的当口,没有任何一个他人能来帮你。宗教信仰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起的作用。如果你能相信,无论信的是什么,都能拉你一把,可是如果你没有信仰,或者你的信仰最终动摇了呢?你所能倚靠的只是无尽的虚无和绝望。那时才会发现,原来你一生逃避的就是面对它,这本是你唯一该做的事,你本有一生的时间用来准备,去面对,可是你又浑浑噩噩地让它过去,在最后的时光中追悔莫及。这是最大的恐惧&&地狱的实相。你可以逃脱世间的一切,却逃脱不了自己。
  也许这个无法逃脱的&自我&,能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窥得生的意义。谁都明白,人除了自己,什么也不拥有。甚至自身,都是向神秘的深渊借来的。世界是幻象,是梦幻,所以人就用各种各样的标签定义自己、粉饰自己。可是这自己是什么?当你质问,我来到这世上一趟,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得到这所得的&我&是什么?在质问的&我&又是什么?现实主义者回答,我得到了体验。但生命这盏明灯点亮时照见的一切,在光线消失后是否依然存在?亦或不存在?如果没有任何存在,何必要追问,何必要恐惧?逻辑上彻底的虚无者不会恐惧,但事实上却不存在这样的人。我们在恐惧,这个恐惧产生的起点,必然蕴含着一个说&是&的准则。我们都带着某种使命诞生,但是直到死亡的瞬间,也许才会记起它是什么。一切的悔恨都因此而生。又或许,我们冥冥中已经走上那条路,不知不觉完成了它,那么死亡时,会因欣慰而安详。这种寻得,也许是来自原生态的自然,也许是来自二次生的觉悟。前者倚赖机缘的不确定性,后者需要高度的精神认识。能认识死亡却不恐惧的,只有真正的智者与勇者。很多&不怕死&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并不晓得&死&是什么&&他们轻视了死亡。真正的活法应该是:认识死亡,珍惜它馈赠给我们的机会,为此找寻一生,给出自己的答案。所有人都知道的答案,所有人都忘记了的答案。
  一些人浑浑噩噩地活,浑浑噩噩地死去,他们死的时候恐惧,却不明白自己恐惧什么。
  一些人看清了终点,却背过脸,装作没看到。他们欺骗自己而活,却不能欺骗自己而死。于是他们同样在痛苦和恐惧中死去。区别只在于,他们清楚自己恐惧什么,却没有去面对它,因而失去了战胜它的机会,或者说失去了它给自己的馈赠、机遇和教诲。他们同样也浪费了一生。
  一些人面对着终点,不断追寻着意义,也许会寻得,也许会错失,也许找寻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最后找到什么,或者没找到什么,无论哪种,都是一个回答。在面对死亡时,这个答案多少能给他们一些慰藉。
  传说也存在这样的人,真正的觉醒者,生死已被他们征服,一切都不再构成限制。
  对于只是凡人的我们,也许只有在死亡的那一刻,才会知道自己找到的是什么。借鉴那些有过濒死体验的人的经验,也许是个参考。不少有不少据称是明白了生死的意义,并要转述给世回到人间的人,他们共同说出的是:俗世追求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唯一该做的事就是给他人带来幸福,让他人的心灵得到抚慰&&这正是世上那些疯子和先知们说出的事实:天国近了,你们改悔吧。地狱并不存在,除了在我们心中。最终审判我们的将是我们自己,一切都逃不过。因此,在生时补偿一切,不要留下遗憾。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蔵生死书在线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