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名词解释蒙娜丽莎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5分);1、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2、文人画(2006年清华美院、2006年湖美);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3、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4、《营造法式》;《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5、宣德炉;宣德炉,是明代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5分)
主要指先秦时期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简称“铜器”。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大类。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2、文人画(2006年 清华美院、2006年 湖美)
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4、《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是明代王室祭祀宗庙和陈列玩赏的器皿,盛行于宣德年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是一种由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制程的无釉细陶器,一般呈现赤褐、淡黄或紫色。紫砂壶创于宋代,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其中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最为著称。
7、画像石(砖)
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
9、唐三彩(2007年 湖美、苏州大学)
唐代低温铅质彩釉陶器的概称,因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而得名“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具有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特色。多作明器随葬,也用作生活器皿。
10、六朝三杰(六朝三大家)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六朝三杰。
11、顾恺之(2006年 清华美院)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画以传神精妙著称,并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著名绘画思想。传有后人摹临的作品《烈女图》《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2、迁想妙得(2005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13、以形写神(2006年 清华美院、2007年 山大艺术学院)
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即“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14、陆探微
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中国最早的画圣。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他是江南苏州一带最早的杰出
画家之一。
15、张僧繇
齐梁冠冕一代的大画家,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画家之一。他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疏体画,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
16、“没骨法”(2001年 中央美院)
中国画中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技法。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五代黄筌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记,遂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绘花卉摒去墨线勾勒,只用色彩画成,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恽寿平亦用此法。
17、谢赫“六法论”(2003年 湖美、2004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清华美院)
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8、谢赫 《画品》
南齐谢赫撰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著,书中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提出了绘画的品评标准“六法”,并以此为依据,把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第,各论其优劣得失。
19、曹家样(2004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20、“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004年 华南师范大学)
唐代画家张b提出的绘画理论,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21、昭陵六骏
唐太宗李世民另雕刻名匠将他征战时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刻成浮雕,置于他的墓地前,世称“昭陵六骏”。六骏石刻风姿英武,具有情节性和高超的写实艺术的表现力,完美的表现了唐帝国的时代气魄。
22、《历代名画记》(2003年、2007年 湖美,2006年 山大艺术学院)
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内容大致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
23、阎立本
唐代杰出画家。阎立本的画继承并发展了魏、隋以来“以线描画”,“以形写神”的优秀传统,重视人物精神刻画,用笔沉着清俊,用线遒劲坚实,工笔重设色。画有《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昭陵列像图》、《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等。
24、《步辇图》
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5、吴道子
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 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26、吴带曹衣(2002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
“吴带曹衣”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试圆转,衣服飘举;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著名的描发也流行于古代造像。
27、李思训
唐代杰出画家。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形成意境
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唐代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
28、青绿山水
是指以工笔重彩形式来描绘山水景物的技法和风格。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代表人物:展子虔,李思训。
29、水墨山水
是指盛唐期间,山水画出现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出现了以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为代表的山水画。
盛唐著名画家。擅画仕女、婴儿、鞍马、屏障、宫苑一类题材。他画的妇女形象,“曲眉丰颊,浓丽丰肥,酥胸长裙,温润香软,丰厚为体”。是盛唐绮罗人物画的典型风格。画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武后行从图》传世。
31、《虢国夫人游春图》
作者张萱,唐代开元天宝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此图描绘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画中共九人骑马,在行进的行列中,从头至尾,充满了舒情,闲适,勃勃生气。画家通过人物的主从关系,通过前疏后紧的构图方法和人马在行进中的姿态,匠心独运地表现了虢国夫人在全画中的突出地位。全画气脉相连,节奏鲜明。
唐代杰出画家。出身官宦之家,官至宣州长史。由于他的出身和生活环境使他能常“游卿相间”,“多见贵而美者”,故其绘画多作“体态浓丽丰肥”的“贵游人物”。是“绮罗人物”的典型作者之一,是张萱之后表现贵族妇女的著名画家。绘画作品见于记载的有一百件之多,流传至今的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
33、《簪花仕女图》
作者:唐代画家周P。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唐代杰出画家,善于画马。不拘于陈法,注意观察事物和写生,遍画宫廷御马,受人称颂。他画的马,体态骠悍肥壮,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其代表作有《牧马图》、《照夜白图》等。
字浩然。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擅画山水。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存世《匡庐图》。
36、六要(2006年 中国美院)
五代画家荆浩在他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提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37、《笔法记》
荆浩晚年所作,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五代后梁画家。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40、顾闳中
五代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
41、《韩熙载夜宴图》
作者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五代后蜀杰出画家。作品多描写宫廷中的珍禽异卉,画鸟羽毛丰满,画花艳丽工致,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而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的徐熙并称“徐黄”,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从而形成五代、北宋两大花鸟画派别。有《珍禽图》传世。
43、徐黄体异“黄家富贵,徐熙野逸”(2002年、2005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
五代花鸟画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种风格流派,即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黄筌所作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徐熙多画自然中的画竹蔬果、禽鱼草虫,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书写,略加色彩。画面清新雅致,野趣盎然。
44、郭熙《林泉高致》
是北宋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该书论述宽泛,涉及山水画创作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则是发前人所未发之观点。
45、三远(2001年 央美)
山水画的三种取景法,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有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
46、李公麟
北宋著名画家。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北宋画家。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有《双喜图》、《寒雀图》、《竹鸥图》等传世。
48、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雄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平淡、天真、朴茂静穆;范宽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李成之画挺拔雄奇,富有变化,惜墨始金,别具一格。
五代及北宋画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今有《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
北宋山水画家。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善画山水,初学李成,后学荆浩,终于自成一家。他所画山水峰峦浑厚、石纹用雨点皴,气势雄强。传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
五代南唐画家。工龙、虎、人物。尤擅山水。多画平缓连绵的山峦,云雾迷茫,林麓洲渚,山村渔舍,全是江南丘陵湖泊的动人景色,不为奇峭之笔,开创了平淡天趣的江南画派的特有风貌,丰富了山水画的
表现技法。师法他的有巨然、萧照等。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等也深受其影响。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卷》、《夏山图卷》、《龙宿郊民图》等
52、翰林图画院(2003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
宋代宫廷绘画机构。宋初建立,专为宫廷及皇室贵族服务,设有待诏、画学正、艺学、祗侯、画学生等职位。宋徽宗赵佶时又增设画学医培养宫廷绘画人材,画院制度已此时最为完备,规模最为兴盛。
53、《千里江山图》
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51.5厘米1191.5厘米.画家在近12米20厘米,整绢上以半年的时间、惊人的毅力,非凡的气魄和高超的技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气象万千的锦绣河山.
54、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004年 清华美院)
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高度写实的记忆,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清明节的风貌,不但是一幅绘画杰作,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55、宋代书法四大家
宋四大书法家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人们称为“苏黄米蔡”。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他们都善学古人又富于创新精神,书风自成一格,时人推崇备至,列于四家,向无异议。
56、南宋四家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
南宋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擅画山水,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存世作品《万壑松风》《采薇图》等。后人把他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58、刘松年
南宋画家。画风笔精墨妙,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传世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图》卷及《天女献花图》卷后人把他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南宋著名画家。工山水、人物、花鸟等。山水学李唐,并有所创造,布局简洁,线条硬劲,画山石用大斧劈皴,兼用钉头鼠尾皴,水墨苍劲,意境深远。构图多作“一角”之景,人称“马一角”。“南宋四大家”之一。传世作品有《踏歌图》、《梅石溪凫图》等。
南宋代杰出画家。以山水画著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卷、《西湖柳艇图》轴等
南宋水墨人物画大师。发展了水墨“减笔”画法,塑造人物草草数笔,而又神韵十足。对后世徐渭、朱耷、石涛、金农等人影响很大。他的水墨大写意画法,用包含水墨的阔笔侧锋渲刷,大面积的水墨自然分出浓淡,含蓄地显示出衣纹的折谍形态。传世作品《太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布袋和尚图》。
62、元四家(2003年、2004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清华美院,2006年 湖美)
至元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他们强调以画“自娱”,注重主观性情的抒发,诗书画的结合达到统一和谐,在笔墨方面各有独特创造,使画面效果更加符合文人画的理想,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新阶段,是后世文人画的典范。
63、黄公望
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与倪瓒、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晚年作品追求神采、气韵,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不重形似,笔法简练精到,笔意深远苍茫,峰峦浑厚,气势雄秀。同时,他著有《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等传世。
元四家之一。尤擅画山水,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传世的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专业论文、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65等内容。 
 中外美术史_名词解释复习考试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美术史 一、名词...三、论述题 1、论敦煌石窟、云冈古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 (2004 年 清华...  中国美术史复习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艺术_高等教育_教育...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题画诗跋&,概括起来绘画...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中外交流下...  2014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复习资料(全)_其它_高等...“曹衣出水”的风采,反 映出中外艺术在当时的交 ...米 友仁画山水亦草草而成,自 题为“墨戏” ,...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 65 一、名词解释(15 分) 1、青铜器 主要指先秦时期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简称“铜器” 。诞生于人类文 明的青铜...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选择简答全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部分 一、填空:(每...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判断下列各题...  中外美术史 名词解释复习考试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外美术史 考试复习...三、论述题 1、论敦煌石窟、云冈古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 (2004 年 清华...  2013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复习资料(全)。包括了历年各学校考研美术史可能考的所有名词解释,也是做解答题和分析题的必需知识。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鹳鱼石斧彩陶...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含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含答案)...C.梵高 D.拉斐尔 三、名词解释 1、拜占庭美术在 1000 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  2015中外美术史试题及答案资料总结笔记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才思教育...名词解释(20)分 1、欧洲史前时期画于洞窟壁上的绘画作品,其中也包括泥塑和浮...名词解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中​国​美​术​史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河清云庆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按拼音查词语:
hé qīng yún qìng
ㄏㄜˊ ㄑㄧㄥ ㄧㄨㄣˊ ㄑㄧㄥˋ
河清云庆(河清雲慶) 
黄河 水清,云呈五彩。古人以为太平祥瑞的象征。 明
张居正 《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 河 清云庆,祥光烛天。”
成语词典已有该词条:河清云庆清明上河图的含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此巨制一定是有寓意。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周宝珠教授对“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治清明;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为取悦宋徽宗赵佶,曾倡导“丰享豫大”。旨在蛊惑人心,形容天下富足,太平安乐的景象。《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 end#“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上河”应该是指御河。也有学者提出疑义,虽然《清明上河图》中展现了磅礴气势的繁盛景象,但是,《清明上河图》中也描绘了乞讨的乞丐,街上跑着的猪,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这些与太平盛世相悖的另一番景象又该如何解释?正史对张择端的记载比较少,但是野史的记载比较详实。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当时的张择端就是一位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传世神品《清明上河图》。这里是东京码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西起洛阳,北到北京,南至杭州,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汴河就是连接京杭大运河的枢纽,往来的船只、运往皇宫的漕运、贡品,都要经过汴河运往皇宫。在当时陆运不发达的情况下,汴河的水运无疑充当了今天的铁路运输角色。也使得东京成为水陆交通枢纽,之所以有7个朝代在此定都,也是看上了东京便利的交通。这座桥就是《清明上河图》最经典的虹桥,当年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来的最多的就是这里。虹桥是北宋十大木拱桥之一,它的特点就是没有桥墩,全靠枕木搭建而成,因为汴河漕运非常发达,往来船只众多,为方便船只通行,所以没有修桥墩。再看桥的两头,都有两个立柱,每个立柱上都立有一只鹤。在古代船只没有动力驱使,全靠人力和风帆,为了省力,船公们顺风时就拉下桅杆,逆风时就放下桅杆,这些立柱其实就是古代风向标,鹤的翅膀讲究4钱八两之说,稍有微风,鹤就会随风摆动,鹤头指向的方向就是当时风向,再对照下面的十字交木仪,就很精确辨别当时的风向了。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默认:网友评论本类热门48小时热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杭大运河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