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春晓集体诵读视频诵读集体形式有哪些

1年级经典古诗诵读篇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1年级经典古诗诵读篇目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诵读绝句
  教学目标:
  1.会认&绝、迟、江、泥、燕&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1.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1课时
  授课时间: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挂图,教师描述:同学们,你们看,春天悄悄地来了,江山显得格外秀美,春风吹拂,送来了花草的香味。泥土酥软,燕子双双飞来飞去,那边暖和的沙滩上,一对一对的鸳鸯静睡不动。唐代诗人杜甫欣赏着这迷人的春色,提笔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篇《绝句》。
  2.板书课题:绝句,认读生字&绝&。
  二、自读古诗,认识生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的音。
  2.在读古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要求会认的字作记号。
  3.同桌合作,互相认读生字。
  4.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三、借助画面,感悟朗读
  1.春天是多么美好呀,让我们再一次随着诗人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春天,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心去感受一番吧!
  (1)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图文,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了什么?
  (2)请结合画面,再读读第一、二行诗。学生自由读,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出江山的美和春风吹来时阵阵花香的舒畅感觉。
  (3)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1.出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合作学习,说说看到了什么。该怎么样读好这两行诗?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画面上的景象,并自主尝试朗读第3、4行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形式朗读第3、4行诗,师生共同评价。
  1.同学们读得可真美啊!老师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我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四、熟读古诗,背诵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诵读比赛,同学们练一练,还可以给诗配上动作。
  2.分小组表演。
  3.师生评议。
  五、拓展训练,课外延伸
  1.我会背:你还会背诵杜甫的其他古诗吗?
  2.我会找:找其他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3.我会画:我心中的春天。
  板书设计:
  绝句杜甫
分页标题#e#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言语形式点赏析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言语形式点赏析
课程一年级上册语文言语形式点赏析目&&
&1、一去二三里………………………………………………………………… 李求宝
2、口耳目……………………………………………………………………….李求宝
3、在家里………………………………………………… ……………. ……. 李求宝
4、操场上 ………………………………………………………………………李求宝
1、画…………………………………………………………………………. …李求宝
2、四季………………………………………………………………………. …李求宝
3、小小竹排画中游…………………………………………………………… 李求宝
4、哪座房子最漂亮…………………………………………………………… 李求宝
5、爷爷和小树………………………………………………………………… 李求宝
6、静夜思……………………………………………………………………… 李求宝
7、小小的船…………………………………………………………………… 李求宝
8、阳光………………………………………………………………………&&
9、影子………………………………………………………………………&&
10、比尾巴………………………………………………………………………李求宝
11、我多想去看看………………………………………………………………肖维源
12、雨点儿………………………………………………………………………肖维源
13、平平搭积木…………………………………………………………………肖维源
14、自己去吧……………………………………………………………………肖维源
15、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肖维源
16、小松鼠找花生………………………………………………………………肖维源
17 雪地里的小画家 ……………………………………………………………肖维源
18、借生日
………………………………………………………………&&&&
19、雪孩子………………………………………………………………………肖维源
20、小熊住山洞…………………………………………………………………肖维源
言语形式点
1一去二三里
1、“一、二、……九、十”
2、练习设计:
二三(里)路、
四五(家)村落、
六七(座)亭台、
&十(枝)花。
1、数字汉字与古体诗相结合,配以插图,在琅琅诵读中将孩子带入神奇的方块字世界。认识“一”至“十”,感受汉字的读音、笔画、结构。
2、表示数量的词语叫量词,有了量词能让话说得更具体明白。
1、这是一年级新生学习汉字的第一课,通过数字汉字的学习,让孩子们初步感受汉字魅力,更多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
2、通过朗读练习,让学生初步体会量词用法。
1、象形字。汉字原来就像一个个图案。
2、独体字。单一的形体,不能再分为两个字的。
3、分分类。各组的汉字都可以分为一类。
1、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与象形特点。
2、知道独体字的形状结构。
3、学会根据事物共同特点进行归类。发展对汉语的理性思维。
1、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
& 2、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1、两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构成一个复句。讲述了“谁在干什么”这一内容。
2、“也”字表示后面发出的动作与前面一样。
1、第一学段的孩子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性,通过朗读观察,懂得一句最简单的表达就是要讲清楚“谁(在)干什么”。
2、通过朗读与口语交际,体悟“也”的表达方法。
1、打球、拔河、拍皮球
2、跳高、跑步、踢足球
1、“打、拔、拍”三个字都有“扌”,叫提手旁,表示与“手”有关,很多汉字都由偏旁构成。这三个字都表示动作,分别作用于后面的物体,构成动宾式词语。由此发现,带有提手旁(扌)的字多数是表示由“手”发出动作的词语,叫动词。
2、(同上理)
1、认识“扌”(提手旁),了解合体字的造字特点,学习归类识字的方法。该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识字“捷径”。更能有效激发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2、(同上理)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1绝句诗特点:四行两句,字数齐整,内容对仗,富有韵味。本文以“画”为主题,内容浅显,配以插图说明,极富趣味。
2、“远-近”、“山-水”、“有-无”、“去-来”像这样表示意思相反的词语叫反义词。
1、课标语:“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正面接触古诗教材,可以引导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感受古诗特点,结合插图推想古诗内容,激发学习古诗热情。
2、认识反义词,了解其特点,感受古诗词中蕴含反义或近义词带来的格律齐整感。
&& 谷穗弯弯
&“尖尖”“圆圆”“弯弯”,形容词一经叠加重复,读来便显得俏皮、可爱,富有节奏感和想像力。读着读着,“草芽”、“荷叶”、“谷穗”
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我们的脑海里蹦跳起来。
积累与感知各种新鲜词汇是第一学段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形容词重复叠加带来语言表达的趣味与美妙。
3小小竹排画中游
小竹排,顺水流,
鸟儿唱,鱼儿游。
2、禾苗绿油油
1、四个三字短语构成一句排比式句子。语言简洁凝练,节奏感特强,寥寥几字便将由“竹排、流水、鸟儿、鱼儿”构成的大自然景像清晰展现。这便是文章语言的个性所在。
2“ABB”式的词语,表达某种程度的加深或带有感情色彩。此句式利用“ABB”式词语后置来强调禾苗的“绿”,突显语言表达特殊效果。
1、& 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的简洁美和节奏感。
2、感知“ABB”式词语特点,积累身边类似词语。可将“ABB”进行前置比较,体会领悟“ABB”式词语在短语中表达效果,这也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对词语积累的要求。
4哪座房子最漂亮
1、& 青青的瓦,
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
大大的窗。
2、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1、四个结构相同的短语,采用主语前加上一个重复的修饰语形式。读来节奏感明显,更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读着“青青的,白白的,宽宽的,大大的”,一座座漂亮房子形象在脑海中一一呈现。
2、设问句,一个大大的“?”之后,紧跟一个“。”,在陈述上采用自着自答的形式。比起简单平铺的陈述方式,这种句式更能使语流变得有跌宕起伏之感。“文似看似不喜平”,写话表达也一样,好句子就是要有变化。
1、品读玩味,体会利用修饰语表达带来的语言生动、丰富和准确。
2、了解问句,感受自问自答的表达形式带来的语言新鲜感、迥异感。
5爷爷和小树
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
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
1、此句子在文章开头,简明扼要的写出“什么地方有什么”,这是低段句子学习常见的模式,适于积累运用。
2、“穿上”、“撑开”通常用在人身上的动词,现在却用到“小树”这里。显然,这两个词语赋予“小树”鲜活的生命感,同时使整个句子显得亲切而温暖。细读体会,我们能触摸到“爷爷”与“小树”那种互帮互助带来的融融快乐。
1、积累句子常规模式。
2、感受重点词语(非常规用语)在句子中起到的特殊表达效果。
1、“明月光”、“地上霜”、“思故乡”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上下语句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就叫押韵。
2、该诗句属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凝“望”明月,心中油然而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诗句内容浅显,较易理解。通读体会,结合插图,在想像与吟诵中体会诗句内涵。
1、诵读诗句,发现诗句末字押韵现象,了解古代诗词押韵特点,感受其特有的韵律美。
2、让学生学会通过吟诵、推敲关键字体会诗句内涵。
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
闪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
2、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
闪闪的星星像
&&&&&&&&&&
1、叠词前置构成“怎么样的什么”短语,将事物的特点、特性、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
2、用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来打比方就叫比喻。
1、朗读积累,体会短语的构成特点,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特征来描述事物。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学习运用。
2、设计该练习,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比喻修辞特点。学会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寻找相似或共同点。通过朗读交流探讨,无须教条的解释,比喻带给表达上的妙处也将深入孩子们心灵。
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1、世上有什么比“金子”更宝贵的呢?课文告诉我们是“阳光”。这两句话分别在文章的头尾,点明了“阳光像金子”。第一句是总起句,“洒遍”一词让我们感受“阳光”之多,“田野”、“高山”、“小河”到处都有。如此之多的“阳光”为什么还那样“宝贵”呢?从而为下文的叙述作出很好的铺垫。
2、“禾苗”、“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没有“阳光”,就没有大自然的一切生命。该句式采用“因为……更……”
生动形象得告诉我们“阳光”的重要性。
文章采用“总-分-总”形式叙述,结构清晰,头尾呼应,论述充分。通过朗读,让孩子们初步感受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写作特点。
2、朗读体会关联词“因为……更……”在句子表达中的特殊作用。
1\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结合课文插图)
2、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影子”是怎样的?机械的讲解孩子们是无法认知的。文章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按照影子跟随太阳变化呈现出“前、后、左、右”不同位置的景像,既让孩子们对影子这一现象有了科学认识,又对文本的叙述顺序有所了解。
2、“它”是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生字,也是本册学习以来要求掌握第一个代词。
1、课标一学段阅读目标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课的插图形象生动,立体感十分强。看着图,读着句子,孩子们很容易能感受到影子的变化,并能将文字词句在结合视觉形象过程中进行内化积累。
2、课标指出:识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它”,通读句子,在语境中领会“它”所指代对象为“影子”,从而了解像类似于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汇叫代词(“它”指代事物)。
谁的尾巴长?
猴子的尾巴长。
1、文章在一、二两节采用一问一答形式编排儿歌内容。第一节句子全都以“?”结尾,第二节则都以“。”结束。显然,引导孩子们读出“?”“。”不同的语气是编者的一大意图。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如此编排能使朗读富有趣味,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会在孩子们的声音、表情、动作里一一展现。
2、儿歌共分四节,结构上一、三采用“谁的尾(&
)?”形式,二、四采用“(& )的尾巴(&
)。”。整体上采用“一问一答”组成篇幅。
1、课标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创设情景,趣化朗读句式,体会“?”、“。”的朗读语气。
2、诵读积累,引导发现儿歌结构规律。再结合生活实际,以“谁的尾巴(&
)?(& )的尾巴(&
)。”进行模仿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对文本进行迁移拓展,能较好为写话指导作铺垫。
11《我多想去看看》
(1)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2)遥远、壮观
(1)本句式,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山里童真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他一个山里的孩子对北京的向往,以及非常想去北京看看的愿望,通过“多想”及重复地使用,使小男孩的这种心情得到很好的描绘。
(2)这是本课中比较难理解的两个词,当学生会读的时候或许不懂得意思,但是,弄懂这两个词的意思,学生对本文的内容以及文中孩子为什么那么想去北京的想法,理解得更清楚与明白。
(1)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这一句式,就能将孩子心中强烈的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依据新课标中所说的,这两个词,借助图片及观看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场面,从而理解“遥远”与“壮观”的意思。
12《雨点儿》
(1)雨点儿
(2)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1)雨点儿作为课文题目,为什么不叫“雨点”而是“雨点儿”?从这儿化里看出“雨点儿”的可爱,感受到作者对它的喜爱。
(2)这是一个“......从......”的句式,能将事物的由来交代清楚。
(1)让学生体会儿化其中的一个用处,在生活中接触及适当运用儿化词语。如:小不点儿等。
(2)句式的训练,使学生能更好地表达。
13《平平搭积木》
(1)很多很多的房子。
(2)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
(1)很......很......的句式,使所描绘的对象在质与量上更丰满、更丰富。
(2)“平平,平平”,称呼的使用上,颇感儿童化及亲切感。本文有很多处问话的句式,挑其一,让学生细细体会疑问句的语气及作用。“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这其实是一句省略句,但让学生去了解省略的是什么,感受这种句式言简意赅的特点。
(1)处于形象思维的学生,对此种句式更感兴趣,结合生活实际,词汇也容易积累。
(2)新课标中低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好、感叹号。”
14《自己去吧》
(1)小鸭学会了游泳。
(2)“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1)一个简单的句子,既使学生了解了内容,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更是训练了句式。
(2)对自己的长辈要有礼貌对于大部分独生子女来说容易被忽略也很难形成,而这句话中的“您”、“好吗”,看到小鸭子对父母的尊重及礼貌。
(1)让学生用此种句式介绍自己最近学会了什么,进行口语训练。
(2)在口语交际中,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
15《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1)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2)看看 看一看
(1)“躺”、“挂”形容人的词语,用在非人的事物上,不仅贴切而且生动,这就是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拟人修辞手法其实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在他们的眼里,事物跟人物具有一样的思维特点。
(2)“看看”、“看一看”,它们是同一种意思不同表达形式,
(1)虽然学生不知道这就是拟人,但运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量去发挥,让原本现实的物品在他们口中变得生动,想象力得到开发。当接触到拟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就不陌生了。
(2)学会简单的同一种意思的不同表达形式。
16《小松鼠找花生》
(1)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2)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1)“格外”一词,看出花不是普通的鲜艳,是非常鲜艳。从而感受到花的美。
(2)这句话中让我们看到一只每天往返于家与田地之间,而又满富失望神情、空手而归的可爱的小松鼠。这只松鼠形象是从“等啊,等啊,”、“等到......也......”文字中而来的。
(1)从“格外”一词中,引出近义词:非常、十分、特别等。积累、丰富语言。
(2)从一年级起,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到语言文字上来。慢慢形成习惯。
17《雪地里的小画家》
(1)下雪啦!下雪啦!
(2)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3)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1)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每个标点,每个角落,都感受到欢乐、高兴、喜乐的气息。如:“啦”、“!”。最能使人感受到这份喜悦气氛的莫过与重复运用的妙处了。
(2)动物们所画的画,实质是它们的脚印,但此时的脚印已不是脚印,在开心的情绪下,脚印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感受到动物们那份激动、喜悦的心情。
(3)一问一答的设问句,语言简练的儿童诗,致使读来琅琅上口。
(1)新课标中指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能将小朋友内心深处的感情宣泄出来。
(2)赋予事物有趣的比喻,文本更显生动。
(3)感受设问句的特点。
18《借生日》
(1)一只可爱的布熊
(2)“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
(1)布熊,可以用“可爱”来形容,并且可让学生再想想: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布熊?为学生积累了词语。并且通过读,初步感受:数量词应放在形容词的前面。
(2)上个句式中是说“一只可爱的布熊”,第二句是“这个布熊”,同样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量词来形容。
(1)用恰当的词来形容对象是一年级口语的重点。
(2)恰当地运用量词是低年级学生要学会的,这个句式让学生体会:同样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量词来形容。
19《雪孩子》
(1)又唱又跳
(2)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
(1)“又......又.....”是非常常见的短语,能将同一事物的两种特点表达清楚,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将相反的词语用在一起,而这是本句式要避免的。
(2)这是一段描写雪下得很大的句子,“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雪下得很大。
(1)学会恰当地运用“又( )又(& )”短语。
(2)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本内容。
20《小熊住山洞》
(1)一束束& 一束
(2)“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
“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
“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
(1)一束,是指数量只有一;一束束,就是指数量有很多,只多了一个字,意思却不相同。
(2)三句句式相同,表达意思也差不多,但不同的是,运用不同的动词。原因是:描绘的对象不同,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
(1)学会正确合理地运用数量词。
(2)积累丰富的语言,恰当地运用。
新课程一年级下册语文言语形式点赏析
1、柳树醒了………………………………………………………………………. 肖维源
2、春雨色彩………………………………………………………………………. 肖维源
3、邓小平爷爷植树 ……………………………………………………………… 肖维源
4、古诗两首…………………………………………………………………………肖维源
5、看电视…………………………………………………………………………. 杨奇志
6、胖乎乎的小手 ………………………………………………………………… 杨奇志
7、棉鞋里的阳光 ………………………………………………………………… 李海燕
8、月亮姐姐的心愿……………………………………………………………… .李海燕
9、两只鸟蛋 ……………………………………………………………………….肖维源
10、松鼠和松果 ……………………………………………………………………肖维源
11、美丽的小路 ……………………………………………………………………肖维源
12、失物招领 ………………………………………………………………………肖维源.
13、古诗两首 ………………………………………………………………………杨奇志
14、荷叶圆圆… ……………………………………………………………………杨奇志
15、夏夜多美… ……………………………………………………………………杨奇志
16、要下雨了… ……………………………………………………………………杨奇志
17、小壁虎借尾巴…………………………………………………………………杨奇志
18、四个太阳………………………………………………………………………李海燕
19、乌鸦喝水………………………………………………………………………李海燕
20、司马光…………………………………………………………………………李海燕
21、称象……………………………………………………………………………李海燕
22、吃水不忘挖井人………………………………………………………………李求宝.
23、王小二………………………………………………………………………. 李求宝
24、画家乡…………………………………………………………………………李求宝
25、快乐的节日……………………………………………………………………李求宝
26、小白兔和小灰兔………………………………………………………………黄体斌
27、两只小狮子……………………………………………………………………黄体斌
28、小伙伴…………………………………………………………………………黄体斌
29、手捧空花瓶的孩子……………………………………………………………黄体斌
30、棉花姑娘………………………………………………………………………李求宝
31、地球爷爷的手…………………………………………………………………李求宝
32、兰兰过桥………………………………………………………………………黄体斌
33、火车的故事……………………………………………………………………黄体斌
34、小蝌蚪找妈妈…………………………………………………………………黄体斌
言语形式点
1、柳树醒了
(1)春天跟(&& )说话了,
说着说着,
(&&&&&&&&&
(2)说着说着,洗着洗着,梳着梳着,藏着藏着,玩着玩着。
(1)“说话”,是在人的特性,在人的世界里才有“说话”可言。本篇课文用四个同样的句式,将自然界的特性用“人性”的形式,来表达,引人入胜。“说着说着,(&&&&
)了”,读来节奏感强,富有童趣,且满富想象力。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
(2)“(& )着(& )着”
一个动作重复两次,给人感觉到:动作的延续性,时间的长久性。
(1)一年级的学生,表达没有顺序,此种句式不仅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且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去积累,去练习,使他们明白,要表明一项动作是长时间地做,可以通过将动作的词重复两次来表达。
2、春雨色彩
(1)“淋、滴、洒、油”
(2)春雨是(&&&
)的,你们瞧,春雨(&&&&&&&
(1)“淋、滴、洒、油”
“三点水旁”非常具有特点:与水有关,使学生明白: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神奇有趣,他的字跟偏旁有关系。
(2)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文中的小鸟们很好奇,书本前的孩子更是好奇。春雨是(&&&
)的,你们瞧,春雨(&&&&&
)。此种句式,能将言语内容很好地表达出来,言语表达富有逻辑性,在辩论时运用,说服力特别强。
(1)这种归类识字的方法,可帮助正在识字阶段的孩子,提供了一条“捷径”。明白了中国汉字的特点,提高了识字的兴趣。
(2)文本中的问题调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有表达的欲望,此种句式,为学生的言语内容提供了表达的言语形式。
3、邓小平爷爷植树
(1)万里无云、春风拂面、引人注目、兴致勃勃。
(2)绿油油
(1)本课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四字词特别多,四字词特别优美,四字词的运用,立时让文本“靓丽”。
(2)“ABB”式的词语,表达某种程度的加深或带有感情色彩。
(1)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词语的积累期,让学生抄一抄,用一用,记一记,积累好词,以便更好地学习。
(2)积累身边“ABB”式的词语,以便更好地表达。
4、古诗两首
(3)“长”多音字。
(4)“醉”
(1)平常“闻”做嗅的解释,而在这,是听的意思,是古今异义字。但“闻”字,结合诗文,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明白:是人在“门”内用“耳朵”听到外面的风雨声。一个“闻”字,仿佛让人们看到诗人的表情与神情。
(2)“处处”叠字的运用,读来仿佛啁啾起落,远近应和,更有使人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3)多音字“长”,在这应读zhang,做动词,与“莺飞”相对应。
(4)“醉”字,是指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但这“醉”字,更是道出了作者也“醉”在这春景中。“醉”字一词,真是让人如痴如醉。
(5)由于《春晓》、《村居》浅显易懂,古诗的押韵更是明显,如“晓、鸟、少”,读之韵味十足。
(1)虽然不点明“闻”字是古今异义字,但潜意识让学生明白,古时候与现在“闻”字的不同的解释。
(2)“处处”有“到处”之意。了解近义词。
(3)多音字读不同的音,代表不同的意思。
(4)让学生感受体会,用词的精妙。
(5)通过读感受、体会押韵所带来的韵味。
(1)只有奶奶听得入了迷。
我和爸爸乐得直叫。
(2) 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1)用“入了迷”和“直叫”来形容奶奶和我们对京剧和足球的喜爱。人物的不同特点也活跃与纸上。
(2)这两句都是说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第一句在开头,用上“——”表示总起,下面具体说明奇妙所在;第二句在结尾加了“可”和“!”,更加突出我家看电视的奇妙。。开头、结尾两次提到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首尾呼应。
(1)积累词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反复朗读,从不同的标点符号中体会“奇妙”的不同感受。
6、胖乎乎的小手
(1)胖乎乎的小手
(2)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1)一读题目《胖乎乎的小手》,脑海中马上浮现一双肉嘟嘟、柔嫩的小手来。ABB式的构词,让我们感受了小手的可爱,为下文兰兰爱劳动、体贴长辈做好铺垫。
(2)这是爸爸、妈妈、姥姥夸奖兰兰的三句话。他们对兰兰的称赞之意溢于三个感叹号之中。句中分别用“拿、洗、挠”三个不同的动词恰当描写三件不同的事情。另外从“替、给、帮”中也可见作者用词不重复。
(1)词语的积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用词语的构词形式说词语,到说词组,再改变形容词的位置来说词组,这样的学生更好地积累语言。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中“拿、洗、挠”三个动词的意思,让孩子们细细品读,感受用词的准确,在阅读中积累这些动词,
7、棉鞋里的阳光
小峰想: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
⑴老师解释这儿的省略号
⑵你们猜猜看,小峰还想到了些什么,使他会帮奶奶晒棉被呢?
《棉鞋里的阳光》是继《胖乎乎的小手》之后的又一篇充满家庭温暖的短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时,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他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他们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
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是妈妈的行为影响了小峰,所以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⑵注意从课文留白处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通过读文的领悟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在想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8、月亮的心愿
创设情境:月亮姐姐怎样去跟雷公公说说的
去郊游,可以饱览山川秀美的风光,可以呼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可以忘情地欢呼雀跃,可以尽兴地游戏玩耍,不光孩子向往,大人也非常喜欢。珍珍却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使月亮的内心也起了很大的波动。《月亮的心愿》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这一篇课文以月亮内心变化为线索,赞扬了珍珍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关心父母,心中有他人的生活情感的体验教育。本课故事情节富有幻想,发人深思,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一.&活用文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直接生活的经验,通过创设情境对话,让学生通过看图,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再从生活走入文本,实现文本和生活的有机结合。创设情境:月亮姐姐怎样去跟雷公公说说的,让学生体会“请求别人帮助时”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语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到自己的口语交际中,同时也感受到月亮姐姐的美好心愿。语文新课标指出,让课文的学习和生活的体验相结合。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他们期待与花儿对话&,与鸟儿齐鸣,与鱼儿同游,与风儿共舞。针对他们的共性,在本片段的学习中注重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走进文本,感知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教者有意的点拨,学生曾经的经历就会浮现于的脑海。在教学月亮来到珍珍家时,通过画面唤起自己曾经被父母照顾的点点滴滴,从而想象珍珍照顾生病的妈妈的心理及行动。此刻,学生走进文本,带上自己的真实的感受。从学生课堂的点点滴滴,我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通过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换位思考,角色的扮演,和朗读的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得碰撞,情感得到升华。
9、两只鸟蛋
(1)鸟蛋凉凉的 凉凉的鸟蛋
(2)我仿佛(&&&&&&&&
(1)此句式在叠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对象,将事物的特点、特性、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调换前后的顺序,但意思不变。
(2)“我仿佛(&&&&&&&
)。”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
(1)句式的转换,让学生体会到意思的不变,感受汉语的多种表达。
(2)使学生体会到“仿佛”与“好象”意思是相近的。
10松鼠和松果
(1)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2)高高兴兴
(1)“那么……那么…..”此种句式,增加了作者内心的感受,突出事物的特点。如果将这句话改为:每个松果都很好吃。相信读者感受不到,松果的香甜好吃。“那么”一词增加了事物特性的程度,两个“那么”的运用,事物的特性更是深入人心。
(2)“AABB”式的句式,表示程度的加深。
(1)“那么……那么……”,读着,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发挥,提高阅读兴趣。再则,感受体会关联词的表达效果。
(2)积累词语。
11、美丽的小路
(1)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
(2)啊,(&&&&&&&&&
(1)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出不同的心情。第一句的心情是平静的。第二句充满着疑惑、充满不解,语气强烈。第三句,表达出一定要将小路找回来的决心之大。
(2)表示对某事物或人物的喜爱或厌恶时,可以,通过在句式之前加语气词来表达。如文中:啊,多美的小路啊!将心中的喜爱充分地表达出来。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感叹号、问号、句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2)学会抒发心中的感情。
12、失物招领
(1)用“准备”说话。
(2)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
(1)准备:事情还没做,将要去做。含有打算的意思。体现用词的准确性。
(2)这句话从小朋友的角度,将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让学生用句式。动物园很( )很( ),里面的( )很(
)很()。等创设情境说话。
(1)学会用词口头造句。
(2)提高概括能力。
13、古诗两首
(1)“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2)这句诗写小池生机勃勃的景象。嫩荷叶那尖尖的角刚刚露出水面,马上就有蜻蜓落在上面了。“小荷”与“蜻蜓”相依存,“才露”与“早有”相呼应,有动有静,点出自然景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1)课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句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反复诵读,根据课文插图推想牧童的心思。
(2)根据课标中所说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古诗的配图,学生不但能很好的理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思,而且感受到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14、荷叶圆圆
(1)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2)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
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
荷叶是小青蛙的歌台。
荷叶是小鱼儿的凉伞。
(1)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把荷叶的样子和颜色展现人们眼前,采用短句的形式,使得荷叶那样惹人喜爱,读起来又琅琅上口。
(2)这四个比喻句,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和荷叶之间的亲密关系展现无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他们在荷叶间的嬉戏玩耍。我们仿佛感受到小水珠躺在荷叶间的舒适、悠闲;看到勤劳的小蜻蜓在荷叶上的稍作歇息;听到小青蛙高亢的歌声;小鱼儿在荷叶下畅游。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根据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自身的特点以及荷叶对于他们的不同作用,把“荷叶”比作“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非常恰当,而且富有童趣。
(1)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课的插图非常精美,看着图,读着句子就能感受到荷叶的美,并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句子。
(2)这几句也是要图文结合,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并且还要结合生活的实际理解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蜓的停机坪,小青蛙的歌台,小鱼儿的凉伞的意思,感受作者形象的比喻。通过反复诵读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15、夏夜多美
 (1)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
(2)夏夜多美啊!
啊,多美的夏夜!
(1)读着这句,感觉是一个飞翔的过程展现。自己也跟随着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小蚂蚁的家。这句话用三个并列的句式写蜻蜓把小蚂蚁送回了家,但读着读着我们就像那只迷途的小蚂蚁,坐在蜻蜓这架“飞机”上俯瞰着地面:青青的假山,绿绿的草坪……
(2)都是说夏夜很美,第一句用“夏夜怎么样”来表达夏天的夜晚景色很美,第二句(文章的结尾)用“怎么样的夏夜”
不仅表达出是夏夜的景色美,还有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由于“啊”的前后位置放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后一句作者有意地把“啊”放在句首,由衷地表达了对夏夜的无比赞美之情。
(1)从说句中的美到用叠词的形式说词组,再到把叠词放进句子中去说,这样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积累语言,既是是一种直观形式的“悦耳悦目”之趣,又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悦心悦意”之趣。
(2)都是说夏夜很美,第一句用“夏夜怎么样”来表达夏天的夜晚景色很美,第二句(文章的结尾)用“怎么样的夏夜”
不仅表达出是夏夜的景色美,还有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由于“啊”的前后位置放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后一句作者有意地把“啊”放在句首,由衷地表达了对夏夜的无比赞美之情。
16、要下雨了
(1)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我正忙着搬东西呢!
(2)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1)这两句话用上“正忙着——”,写出了燕子和蚂蚁忙碌的样子。句末的感叹号也强调了这一点。
(2)课文的题目是《要下雨了》,但雨还没有真正下起来。句末的这句话用上“真的”表示现在大雨是真的下起来了,与课题相对应。作者写雨大用上了个象声词“哗,哗,哗,”就让我们感受到雨大。
(1)说话训练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课文中的句子为范例,提供句式说话,使学生语言表达更为规范,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雨声,理解象声词“哗,哗,哗”表示雨下得很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体会到雨大
17、小壁虎借尾巴
(1)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
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他看见老牛甩这尾巴,在树下吃草。
老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
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
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2)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1)这几句话用“摇、甩、摆”写出了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不同特点,用“拨、赶、掌握”写出他们尾巴的不同作用。动词用的非常准确、恰当。
(2)这句话讲出了小壁虎的尾巴再生的特点。壁虎的尾巴如果被什么动物咬住了,它就把尾巴挣断逃跑,用不了多久就会长出新的尾巴。句中的“!”号,写出了小壁虎长出新尾巴时又惊又喜的心情。
(1)课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句子中“摇、甩、摆、拨、赶”等动词,孩子在细细品读中结合课文中的图画理解它们的意思,感受用词的准确。
(2)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结合句中的“!”,朗读这个句子,体会小壁虎长出新尾巴时又惊又喜的心情。
18、四个太阳
“我们一起来写诗”
出示句式;我想画个&&&&&&&&&
的太阳,&&&&&&&&&&&&&&&&&&&&&&
&&&&&&&&&&&&&&&&&&&
送给&&&&&&&&&&&&&&&&&&&&&&&&&
&&&&&&&&&&&&&&&&&&&
让他&&&&&&&&&&&&&&&&&&&&&&&&&
《四个太阳》这篇文章,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运用优美的语言,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盛夏,绿绿的太阳还给大地一片清凉;金秋,金色的太阳给人们献上丰收的季节;寒冬,红红的太阳带给万物温暖和希望,彩色的太阳给人惊喜,催人奋进,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
过去我们将教科书视作固定的、不容变更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新课程强调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创造。课堂是动态的、生长性的。在课的结束部分,老师设计出这样的表达训练:“小朋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太阳,你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呢?”这种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进一步丰满了课文的内涵。在这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背后,教师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写作的起步训练。
19、乌鸦喝水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呢?(师戴头饰,飞到学生中间& )
老师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出示幻灯片:乌鸦乌鸦本领大,肯动脑筋想办法,—个—个石子放,困难再大也不怕。)
&(生自编自唱)
[附题一]“编一编”——“有一天,乌鸦又口渴了,到处找喝。看见前面有一口小井,乌鸦飞了过去,可是井太深,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井里,结果……”请你想象结果,并把它写成故事。
[附题二]请你课外阅读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下次举行读书汇报会时汇报。
[附题三]当瓶子里的水少于一半时,放石头的办法还能喝到水吗?请你动手试一试。
《乌鸦喝水》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为线索,乌鸦经历了找水,看见水,喝不到水,最后又喝到水这个过程,作者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利用一个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道理。乌鸦喝水时遇到困难,作者赋予它以人的思维:瓶里水少,瓶口又小,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水位的高底是可以改变的。于是乌鸦在瓶中放石子使水位升高。通过这个故事使读者受到启迪,悟出道理:“只要开初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
教师就赞美乌鸦这一环节设计了“编儿歌、唱儿歌”等环节。学生通过自编自唱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感受,而且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构。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与理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在练习的设计上,新颖独特有个性,大胆开放有创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态度分析事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实践的科学求真精神。
20、司马光
你还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再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创造想象是不依靠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不但具有新颖性,还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教材中自然呈现了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不同的表现,在教学时,我使用变换角度、启发想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好动淘气的孩子活灵活现地表演,再问他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大家经过梳理总结出答案的同时,对人物的思维品质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再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也得心应手,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21、称象
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个故事略有耳闻,课文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动脑筋,多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曹冲与官员们不同的称象方法,突出了曹冲的聪明才智。又以曹操对不同称象方法所持的不同态度,从侧面烘托,同样突出了曹冲的才华出众。虽然这个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但对于曹冲的这个办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却不是很清楚。因此,本文的重点在称象的过程,体会曹冲称象的科学性、合理性。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发散,调动学生积极运用大脑思考,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养成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是否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在自己的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点,也要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大有用处,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开阔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在很多时候,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何乐而不为。
22、吃水不忘挖井人
⑴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⑵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远的地方去挑。
⑴句子表达凝练用词简单,且略显工整对仗,读来浅显易懂,但句式寓意深刻,饱含乡亲人们对毛主席深切的怀念之情。“不忘挖井人”“想念毛主席”前后照应,逻辑明显,“乡亲们”感激敬仰之情一目了然。
⑵逻辑关系明显,潜藏一对关联词,因为“村子里没有井”,所以“吃水要到远的地方去挑”。稍做细读,便能体会到村子水源稀缺的艰苦景象,从而,“毛主席为什么要带领乡亲们挖井?”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⑴课标第一学段指出:通过阅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语句实是“乡亲们”在井旁立碑的碑文,形式对仗齐整,内容言简意骇。让孩子们细细品读,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之情,在积累诵读中体悟语言的简约与工整之美。
⑵积累词句,学会简易的表达形式,是低段教学的侧重点。该句在形式上具有逻辑关系,通读感知,能有效得让孩子们“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课标),从而对整篇文章有较清晰的了解。
⑴他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⑵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⑴“一边…一边…”是低段最常见的言语表达形式,品读该句子,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懂事、勇敢的王二小,他以放牛做掩护为八路军放哨,这种聪明、机智一一跃入我们的眼帘。
⑵“把”字型长句,主干为“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细读该句,我们仿佛看到王二小,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在一群凶恶狰狞的鬼子面前,沉着冷静得以自己的智慧与胆略诱敌入埋伏圈。一个简单的“把”字,折射出不简单的王二小。
⑴“最基本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学习该句子形式,能有效体会“一心两用”的特殊表达方法。边品读边想像王二小一边放牛一边放哨的情景,小英雄形象会油然而生,再结合生活实际,加以模仿练习,让孩子们体验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⑵“把”字句式精当之处在低段阅读教学中是不言而喻的,通过本句式学习,习得“什么把什么怎么样”的表达形式,有助于低段儿童积累一定的言语模式,便于更好的进行口语交际和阅读运用。教学中,可与“被”字句式相结合,领会、感受语言的变化之美。
24、画家乡
⑴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他画的山那么高,那么清。”
她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
⑵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画上的山山,提着小竹篮,正要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呢。
正在田野里奔跑就是平平。
一匹骏马从远处奔来,青青正骑在马上赶着羊群。
那个正跑向科技馆的小男孩子,是京京。
⑴读着这些句子,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浩瀚的碧波大海,秀丽的青山绿水,平坦的广阔草原。两个简单的“那么”构成连续的修饰,不仅诠释了家乡的美,祖国的美,也深深流露出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美好的热爱之情。
⑵品读句子,个个小朋友形象历历在目,字里行间不仅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姓名,也映射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提着小竹篮,正要树林里去采蘑茹呢”“那个正跑向科技馆的小男孩子”一幅幅动态的人物画面呈现眼前,无需更多的赘述,已让我们入目三分。
⑴课标第一学段指出:通过阅读,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那么…那么…”的运用,在语感上拥有层次与梯度,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在想像画面与体会语境中感受所描绘的家乡美,从而激发对自然,对家乡的喜爱。
⑵人物特写与动态场景相结,让人物形象逼真化;“……就是涛涛”“画上的山山,……”,表达侧重点不同,呈现的位置感也不一样,利用人名位置的前置与后移,呈现出人物特写的不同手法,避免了人物描写形式上的雷同。让学生感受到同一内容的叙述却有不同的形式的妙处。
25、快乐的节日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
花儿向我们点头,小溪欢快地流淌。它们向我们祝贺,为我们歌唱。
⑵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
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就更加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
唱啊,跳啊,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伙伴,我们一起度过这快乐的时光。
⑴“小鸟”能带路,“花儿”、“小溪”会向我们点头、祝贺、歌唱,这活灵活现的生动场面无不向我们诉说一个主题——快乐。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少先队员们,为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而快乐,为听到动听的话语而欢欣。作者用拟人手法让小鸟、花儿、小溪走近春天般的孩子,极尽渲染了新一代少年儿童阳光般灿烂的快乐、童真与活泼。
⑵利用句式的反复,将快乐、雀跃、幸福的心情淋漓展现。我们仿佛看到,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开展各种有意义充满乐趣的活动,以“唱啊,跳啊”的方式,度过自己快乐的时光。
⑴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些句式,用拟人手法,将自然界的小鸟、小花、小溪,带入儿童的世界,以儿童的语言讲述儿童自己的快乐故事,从另一个视角烘托、营造出一个快乐的语言场,让孩子们品读想像,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⑵通过齐整的句式,将诗歌的简约、节奏与韵律美充分展示,籍此展现出一幅幅出幸福美丽的生活画面。品读领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快乐愉悦之情。对于如此美丽的好词佳句,要多鼓励孩子们积累吟诵,学会“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26、小白兔和小灰兔
⑴把白菜送给小白兔 和小灰兔
把白菜吃完
⑵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⑴三个以“把”字开头的短语串联起了全文的内容,从老山羊送白菜,小白兔种白菜,到小灰兔吃白菜,同时三个短语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孩子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这三个短语都是以“把”字开头,后面紧跟着动作行为的语言形式我们常称之为“把”字句。
⑵通过小白兔的话,揭示了本篇童话故事的道理——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关联词语“只有…才…”的使用使句子的表达更为准确,明确指出了“自己种”和“吃不完”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一学段的孩子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性,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把”字句的特点,感受到了关联词语“只有…才…”的使用方法,然后进行模仿运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阅读和写话的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短语和警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学到的词语。
27、两只小狮子
⑴“你怎么不学点本领啊?”“那你以后怎样生活?”“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我才不吃那个苦呢!”“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的很好!”“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
⑵懒洋洋地晒太阳 慢吞吞地说
⑴小树、狮子妈妈和懒狮子的一问一答,读者不难领悟到小树地劝告,父母地担忧以及懒狮子的性格特点,大大的问号和叹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懒洋洋地晒太阳、慢吞吞地说”两个短语中“懒洋洋、慢吞吞”这两个ABB词语将懒狮子的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后面紧跟着的说、晒这两个动作,也可引导学生体会“地”字的正确用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句号、问好、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本文集中的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是对学生进行这一语言训练、积累的好材料。
⑵品读这两个短语除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小狮子的懒惰性格,体会 “地”
字的用法外,还可进行ABB词语表达效果的领悟、积累,这也是新课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对词语积累的要求 。
28、小伙伴
⑴读写“伙、伴”
⑵维加一边大口地吃着面包,一边说。
⑶“图文”配合,辨析人物
⑴文章题目为《小伙伴》,何谓伙伴?由此切入,既解决了词义,又理解了内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这又是两个要求认写的字,仔细观察,同是形声字,又具有同偏旁的特点,对其他字词教学能举一反三,起迁移作用。&&&&
⑵一个关联词,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刻画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少年形象,读着这样的文字,眼前不禁跳跃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儿时伙伴画面,也许这就是文字所具有的画面感吧!
⑶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矿泉水的小男孩是维加,拿着酸奶的小女孩是安娜。头戴帽子,快步走来,把半片面包递给玛莎的小男孩是安东……课文的插图能帮助小朋友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又是训练语言,发展孩子思维的好材料。
⑴识字、写字教学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新课标对第一学段词语教学的一个要求。“伙伴”一词既点明文章主旨,又具有典型的形声字特点,可谓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⑵表达,不管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离不开一定的阅读积累。第一学段起,有意识的训练简单的句式,特别是利用关联词帮助学生更好说话、写话这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任务。
⑶课文插图是重要的语文学习资源。新课标低段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让学生“根据图文对照,说说图上人物分别是谁”可以使学生依据自己不同的感悟分析判断,同时增加了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说明,达到资源共享。
29、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⑴他十分用心的培育花种。
⑵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吗?
⑴这是全文的总起句,文章围绕“十分用心的培育华种”展开描写,比较“十分用心”和“用心”小朋友真切感受的孩子的辛苦和城实。
⑵通过国王的话,使读者明白了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一个反问句式的表达,肯定了雄日的诚实,这样的表达方式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难以理解,也很新鲜。其实前半句“花种都是煮熟的”就是对后面最好的回答。
⑴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低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利用词语十分进行表达训练“——十分——。”使言语训练到工具性人文性的同一。
⑵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好、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国王话中一个问好,肯定了雄日的诚实,也给小朋友们留下深刻印象。引领孩子们朗读,体悟反问句强烈的肯定表达效果,埋下多种表达方式的种子。
30、棉花姑娘
⑴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她咧开嘴笑啦!
⑵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
⑴“啊、吧、啦”三个叹词与感叹号的结合使用,写出了“棉花姑娘”治病前后的心情变化:第一句位于文章开头,总起全文,突显出“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的迫切心理;第二句着重表现“棉花姑娘”请求小燕子、啄木鸟、青蛙为她治病的心情;第三句处于文章末尾,则让我们看到“大病初愈”带给“棉花姑娘”咧嘴欢笑的喜悦轻松之情。
⑵与文章开头“患病在身”的场景相反,这里描绘的是个“青春焕发”的棉花姑娘。“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两个富有生命颜色的词语叠加,强调了棉花的“健康”形象;“吐出”一词采用比喻手法,又生动活现的展示了她的朝气与蓬勃。整个句式,在情境上为下文的“咧开嘴笑”做足了铺垫。
⑴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指出:“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此三处句子利用叹号与叹词的运用,来表现棉花的心情。细读句子,读不到“着急、忧心、高兴”的字眼,却能感受到棉花姑娘病前病后那种真实、自然的情感。
⑵让孩子们品读积累,揣麻“碧绿”“雪白”二词,体会词语叠加带来的言语效果;细读揣摩,感受简洁规整的语言魅力,领会句式齐整与用词妥贴带来的美感。从而激活“棉花姑娘”病好之后的生动画面,获得对优美语言的“初步情感体验”(课标)。
31、地球爷爷的手
⑴“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呢?他又没有手。”
⑵我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我的手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
⑴设问句,写出一只满心狐疑的小兔子。的确,地球爷爷没有手是不可能帮忙的,可小猴爸爸确确实实是说,这是地球爷爷帮的忙。怎么不让小兔子疑惑不解呢?如将该句调整为疑问句:“地球爷爷又没有手,他怎么帮忙呢?”比较发现,设问句式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思考。品读该句,我们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个眼珠直转,咬手搔耳的小兔子形象。
⑵地球爷爷的“手”真是厉害,“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
,“它还能做出哪些事呢?”小小的省略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想像。细读慢品,心中不禁泛起另一阵疑团:地球爷爷的手到底是什么?直至文末,“就是”一词才给予画龙点睛、解疑去惑。统揽整个句式,独具表达形式特色。
⑴课标一学段阅读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该语段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地球爷爷到底是怎么帮忙的?”从而,激活孩子们的想像,引出下文,使课文情节转换圆融自然,具有承上启下功能。
⑵变序写法与省略号结合使用,能触发读者的想像空间与阅读期待。在想像扩展与质疑问难中,理解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让学生体验一种独特的表达顺序与写法,获得阅读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步提升。
32、兰兰过桥
⑴又薄又结实&
⑵爷爷真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
⑴“又薄又结实”言简意赅地写出了塑料管子的特点,“又平又稳”形象的表达了人们走上塑料桥时新奇而独特的心理感受,结合上下文让学生理解“又…又…”这一修饰短语的构成方式,并学会模仿运用。
⑵“爷爷真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这是小作者经过切身体会后从内心深处流露出对爷爷由衷的赞叹。在表达上,利用“&&&
。”这一句式抒发自己对他人的敬佩之情,适合小朋友说话、写话临摹、运用。
⑴“积累自己喜欢的短词语。”这是新课标对低段词语积累的要求。“又…又…”结构短语能同时描述同一事物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利于小朋友更准确的描述事物特点。
⑵“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这是新课标对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要想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生活和阅读中得有一定的积累,“&
。”能更好表达对他人敬佩之情。
33、火车的故事
⑴小明和爸爸去郊游。
⑵最早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后来,人们把内燃机装到火车上,制成了内燃机车。再后来,又发明了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
⑴对高年级同学而言,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句子,但对第一学段孩子来说,这个句子交代了人物与事件,是一个典型的“谁干什么”句式,同时在文章的开头也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⑵在内容上,“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火车和磁悬浮火车”一目了然告诉读者火车发展的历史。在表达上,“最早…后来…再后来…”揭示了先后顺序。
⑴“哪里有什么”,“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结合上下文对这些句式进行反复训练,孩子们才能更完整通顺的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⑵一年级小朋友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他们愿说、要说,但却不善说。往往兴致极高,但又言之无物、顺序颠倒。利用“最早…后来…再后来…”这些表示时间上先后顺序的词进行表达训练,孩子们讲话就能更有条理了。
34、小蝌蚪找妈妈
⑴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⑵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⑶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⑴文章的一开头,就让读者领略了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图文对照,“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游来游去。
”小蝌蚪就这样跃然纸上了。“大大的、黑灰色、长长的…”这些形容词让小蝌蚪更形象、生动了。
⑵“一蹬、一跳、蹦到”一连串的连贯动作,小青蛙已经从文字里,插图中,蹬出来,跳到孩子们的心中,蹦到孩子们的脑海里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吧。
⑶“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这是文章结尾处青蛙妈妈的话,仔细揣摩“已经”一词,它既是青蛙妈妈对小青蛙成长的肯定,也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表达上,“&&
。”这一句式也较为常用。
识字、写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积累词语,这是低段阅读教学永不变的主题。形容词、动词不同的表达效果更应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分类理解、积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小蝌蚪的生动形象,小青蛙的活泼可爱,作者方惠珍通过形容词的修饰,动作的描写刻画的淋漓尽致。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级经典诵读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