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本1985年展望出版社出版的《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书,学霸笔记这本书好吗是一个叫刘少华的老人家写的了

读者·书房
微信认证 )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您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5.00~64.00
《味的道》、《匠人》、《段祺瑞政权》、《什么是杰作》、《是非疲劳》、《最好的告别》
《读者》推荐:2015年度好书盘点,你应该读的10本书非虚构类《味的道》二毛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小宁推荐】在2015年众多美食类书籍中,我认为《味的道》是最富诗意的一本。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就讲究饮食文化。书中大多数菜名来自袁枚《随园食单》的老菜谱,二毛将美食与诗巧妙融合,为我们解读了隐藏在两百多年前随园会所里的佳肴。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二毛在食材的挑选,到对用料和火候的把握都颇有研究。全书穿插了大量有趣的历史故事:张爱玲对苋菜的钟情、李世民请魏征吃菠菜...印象极深的是袁世凯每天必吃一只清蒸肥鸭,而且尤爱鸭皮。用象牙筷子把鸭子一揎,三卷两卷,整个鸭皮就扒了下来,塞进嘴里大口咀嚼着,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不禁令人垂涎欲滴、为之动容。每样看似普通的食材在二毛笔下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极富情趣和幽默感。如“资产阶级的海参和小资的葱结合而成为名菜‘葱烧海参’”,而后二毛又戏称葱只能是海参的二姨太或二奶,再苗条也上不了桌。再如菠菜和豆腐则是“根红苗正的一对,如记忆中的老夫少妻。”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也会成为半个美食家!《最好的告别》[美] 阿图o葛文德 著彭小华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小宁推荐】衰老和死亡是人们最不愿意面对的话题之一。当机体一步步衰老,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死亡。对死忙的恐惧和无助常常让人失去生命最后的尊严,再理智的人也无法舍弃求生的欲望。如果你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你愿意采取插管治疗吗?这些问题让人深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96岁的爷爷遭遇了轻微的脑震荡,每夜痛苦难眠。在他眼中我看到了无助和绝望,我想到日渐年迈的父母终有离开自己的一日,自己也会随着衰老越发的脆弱敏感。读这本书是一个痛苦、批判的过程,它令人震撼力、令人感动。书中阿图·葛文德通过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关注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在他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一个人在生命尽头如何能够自主、快乐、体面的走完最后的人生。传统社会观点过分强调了子女在父母晚年所行使的责任,即使在时间、空间非常不便的情况下父母也不愿离开子女,久而久之积聚了怨念。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主动走进养老院,用自己的钱享受晚年生活。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是非疲劳》林夕 著中华书局【编辑酱油章推荐】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着林夕的词。作为词人,他为华语乐坛贡献了数不清的经典作品,从张国荣的《红颜白发》到张学友的《你的名字我的姓氏》,从王菲的《流年》《红豆》到陈奕迅的《十年》,再到近期纪念爱与青春的《匆匆那年》与《左耳》……让我惊喜的是,如今的林夕忽然换了个身份,带着《是非疲劳》,冷静而细腻地审视人情世故。该随笔集承袭了林夕一贯的文风,犀利而婉约地将关于是非的思考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旅行究竟是谁装饰了谁的视野?用键盘手机按摩出来的字还能成为凭字迹认人的根据吗?零物欲的还存在吗?追求心灵与物欲有冲突吗……许多是非问题摆在读者面前,让人不得不陷入沉思。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大时代,置身其中,似乎许多大事件都黑白分明。然而,是非本无绝对,在是非黑白形成之前分明是七彩斑斓的花花世界。“最后,在选择听不听那是非之前,我已患上了是非疲劳。”《段祺瑞政权》唐德刚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热破推荐】我之所以向读者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是迄今为止能把这民国头四年历史讲得最清楚、最透彻、最有见地也最有趣的一本书。民国初年,全国大小军阀上百号,彼此结盟与背叛同时进行,相互杀伐不断。不光是普通读者,历史系学生对于这四年也是一头雾水。而这本书,便能帮助你拨开云雾见日出。唐德刚不但研究史料,更与张学良、胡适、李宗仁等交往甚笃,对大小军阀,好恶能秉笔直书,不因与一些军阀彼此关系好而饰其非,也不因有的军阀为人不堪而彰其过。“张作霖,军阀也,然作霖竟拒签五路条约而死国。吴佩孚,亦军阀也,然其不住租界,狷介一生。据说,最后亦以誓不事敌而招杀身之祸。张宗昌,军阀中最下陈者,然济南惨案前,亦尝坚拒日军化装直鲁军以抗南军之要求。大节无亏,均足名垂青史。”良史当首有一颗公道心,其次才是见识和文笔。许多有价值的史书很难读,只在圈子传阅,少有流行民间。而民间流行的历史读物,好看有余,严谨不足,证据不足而喜信马由缰的演绎,只能叫小说。而这部书,构架精巧、恢弘大气兼有唐氏特有的幽默文笔,公正而深远的评论。唐德刚最终提出的二百年“历史三峡论”,不但让人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也能让有那些担当的人明白自己的当下使命和行动方向,让一部历史作品充满了现实意义。虚构类《匠人》申赋渔 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编辑朝歌推荐】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永远无法忘却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童年生活的圈子,长大后称为故乡的地方。这本书里,作者把他的故乡申村通过15个手艺人的故事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俨然一幅失落的乡土中国缩影。看书的时候,这些故事总会让我想起自己童年记忆中的人和事。隔壁老李卷烟的招牌动作,见我偷果子就吓唬我的二大爷,笑声略为恐怖的孙妈……人长大后,每次回归故里,总是会听父辈无意中聊起,谁谁谁去世了,谁谁谁发生了什么事,谁谁谁在城里干起了什么行当,听说他的孩子如何如何了。就像书里面,豆腐匠的妻儿去了外乡,剃头匠的房屋也早没了痕迹。你会发现,记忆中的故乡好像越来越从自己的记忆里抽离出去,童年印象中的人们也慢慢改变着他们的旧貌,这是时代不可避免的变迁,但于自己,却是在一点点割断和故乡的联系。没了根,我们都会是城市的流浪者。所以,作者写了这样一本书,或许是他对他自己所生活过的故乡的祭奠文,而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总会看到自己故乡的影子。《岛上书店》[美] 加布瑞埃拉·泽文
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编辑辛巴德推荐】《岛上书店》这个名字吸引我的是:曾经的我也一度幻想自己能够在一座小岛上,开一家自己的书店。我以为这会是一部不痛不痒的开书店指南,然而当我真的翻开它时,才发现完全不是我想的那回事。主人公A.J.费克里和妻子在岛上经营者唯一的一家书店,原本安逸闲适的生活在妻子的去世之后陡然直下,爱妻的离开让A.J痛苦不堪,他开始变得潦倒,并且将自己孤立起来,甚至让自己的书店任意荒芜。戏剧化的事情发生在在A.J的书店失窃的那一晚,一个女婴不知道被谁被遗弃在了A.J的书店里。倒霉的A.J不得不承担起对女婴的抚养,在女婴玛雅一天天的成长中,A.J的生活也发生着改变……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重新周而复始,并且愈加汹涌。一口气读到故事的最后,我才终于明白《岛上书店》的真正含义: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即使人生再艰难,我们也应该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让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人生故事集。《消失的地平线》[英] 詹姆斯·希尔顿 著陶曚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辛巴德推荐】“香格里拉”,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 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从此,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寻找这片有着避世意味的“世外桃源”。怀着对“香格里拉”这片神秘土地的敬畏之心,我打开了《消失的地平线》,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的故事令我着迷:四位西方人士被一个神秘的劫机者劫持,从而极其偶然地到达了一个位于东方的神秘的蓝月亮山谷香格里拉。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神奇的土宁静、平和、自由、幸福,三条河流交汇在一起,群山高耸入云,山顶白雪皑皑,脚下深草成茵,覆盖大地。在这里,人神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平相处,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这里,四名主人公由最初的迷茫慌张,开始便得平静……充满惆怅和对古典美之沦丧的哀戚,迷宫一般的故事,在喧嚣的当下,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或许也想要去找一找心中的“香格里拉”。工具类《一生的读书计划》[美国]克里夫顿·费迪曼,约翰·S. 梅杰 著马骏娥 译译林出版社【编辑朝歌推荐】我看过很多世界名著指南一类的书,但只有这本是让我读起来最不费力而又觉得收获和趣味兼得的。作者介绍的书目都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当然其中不乏很多虽是名作却总容易让我们望而却步的书籍,像荷马的《奥德赛》,弥尔顿的《失乐园》。然而,这本书的好处恰恰就在于,如果你想穷极一生多看些好书,它无疑是个绝佳的入门途径。而如果你不打算通读但又想了解这些作品,它的介绍也会让你受用无穷。书的内容既不会让你觉得枯燥和空洞,也不会让你觉得啰嗦和狭隘。作者就像是和一个好朋友交流他看这些书的心得,没有干巴巴的罗列,都是平实简练却观点独到的内容。在他的笔下,卢梭,莎士比亚等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名家,相反却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就像这段描述卢梭的话,“他的性格总体上来说会让一个有理性的人感到不快。他在社交方面不擅长,在性方面不平衡,感情用事,容易与别人争吵,体弱多病——从迫害妄想症到膀胱病。卢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人”。看过之后,卢梭的人物特点跃然纸上。总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再是为了完成一个了解名著的任务,而更像是在和作者交流,哦,原来他是这么看马尔克斯和他的作品的呀。《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日] 小川仁志 著郑晓兰 译中信出版社【编辑酱油章推荐】你是否认为哲学晦涩难懂?你是否对哲学抱有兴趣却因高深的理论望而却步?你是否对萨特福柯兴致满满却不知从何了解起?那么,这本风靡日本的小书就太适合你了。它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巧妙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于是乎,哲学从高高在上的殿堂掉进平凡读者的案头。它从生活点滴之处探讨哲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思考“大家如何一起针对某件事做出决定”,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如何与他人分享”,梅洛o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为什么必须爱惜身体”,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克伦理学》在讨论“何谓每天幸福快乐的生活方式”……这本书另一个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设定了课堂场景。书中分为十五个章节,每个章节便是一堂课,每课锁定一本哲学名著为主题。不是一本枯燥的讲义,而是让人参与其中,仿佛可以重回大学校园,与志同道合者畅快地谈书论道。间隙出现的漫画插图,也可以使人更加直观地了解哲学原理。若是想要更加深入,每节后还有专业推荐书单供读者选择。总而言之,对于喜欢哲学的你,这本书今年万万不可错过。《什么是杰作》[法] 夏尔·丹齐格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果丹皮推荐】如果你站在某个巨型书店的大厅,或闯进某个购书网站,你或许会马上晕掉:这么多书!是的,几万种书滚滚而来,令人眼花缭乱。随之而来的困惑就是:我该让我的小孩读哪些既有价值又适合的书?我自己该读什么书才能自我充实和提高?我该买哪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现代社会书籍之多浩如烟海,鱼龙混杂难辨高下,如何才能找出一本真正的杰作?如果你回忆了一分钟还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或许真的需要一本观点犀利的阅读拳谱,一个有效的文学世界指南针,一本图书版的米其林手册。这本《什么是杰作》,主旨在于带领你告别平庸的文学阅读。本书试图回答林林总总关于杰作的问题,并且就这一有趣的概念展开有益的思考,其目的在于消除杰作的神圣光环,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杰作。从荷马、海涅、贝克特到托马斯·伯恩哈德,作者往返于经典与当代作品之间,带领你进入文学杰作的殿堂。
读者·书房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您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读者·书房
手机启动微信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wei-duzhe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从一本书里看清一段历史_新星出版社_传送门
从一本书里看清一段历史
新星出版社
上个月,我们的编辑参加了“全球史视野下的鸦片战争暨《鸦片战争》学术研讨会”。今天我把这个会上的精彩内容整理一部分和你分享,后续的内容还会分两期微信进行推送。为什么要让你看这个?没有打开这个现场记录稿件之前,我也觉得它只是学者之间的探讨,和现在的我们毫无瓜葛。可是我被震撼了,不是被这个话题而震撼,而是被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我自己从未想过的概念。 把历史当做一个不断进化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哲学,它让我们知道,中国人身上发生了多么剧烈的变化。近代以前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维度都指向悠久的远古;但现代化浪潮席卷而来,晚清民国时的国人逐渐将乌托邦设置到遥远的未来,人们努力的方向发生了决然的变化。中国近代史是一连串的惨败。它们是国人心头迄今仍未愈合的伤口——失败者总是难以释怀,那种怨恨与悲愤,仍在时时浮现。我仿佛可以看到,当时这个已昏睡百年的帝国被洋人的枪炮惊醒,从此不情愿地被人卡着脖子、步履蹒跚地拖进现代化的角斗场,从而与其过往的悠久历史产生一个深刻的断裂。“我们在世上的时间、一切的可能、所有复杂问题和心血来潮的冲动,都在这一小片沙滩上化为乌有,然后往后退去,回到空荡荡的家,我们正是从这个家中鼓起勇气,带着不明所以的力量,独自出发。” 一到年底,各大媒体都会评出这一年的好书榜,下面的文章,会告诉你为什么《鸦片战争》总是位列其中。连近代中国史究竟面目为何都看不清楚的话,永远没有办法回家。与会嘉宾德国弗莱堡大学历史系教授阿尔伏特马克斯·韦伯中心研究员蓝哈特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国郭卫东教授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的特聘教授顾彬教授军事科学院研究院刘庆教授 邓廷桢后人、邓之诚的嫡孙邓雷先生中央党校史学教授,蓝诗玲(J. Lovell)的《鸦片战争》中译本的译者刘悦斌教授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历史系培高德教授(Dr. C. Ebersp?cher)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王海光教授新星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丽华女士新星出版社策划编辑向珂博士 列席嘉宾德国科隆大学历史系教授左思克(Prof. M. Zeuske)光明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薄洁萍女士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的赵渊杰先生会议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王强博士李雪涛:中国近代史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去年12月份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全球史研究院,除了做世界史的国别研究之外,我们更注重16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当然鸦片战争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往的鸦片战争研究主要是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刚才和王强博士在聊天的时候他还在说:以前我们读书时所受到的教育是这样的教育,但是从全球化角度来看,它也是一个经济史、一个贸易史,同时也是战争史、政治史,也是移民史、传教史、知识迁移史。所以今天我也希望从一个比较多元的视角看待鸦片战争。 全球史研究告诉我们有两条特别重要的观念,第一条是去中心化。我们今天来看蓝诗玲的《鸦片战争》这本书,就会发现以往所谓的以英国为中心或者以欧洲为中心看待鸦片战争的时代已经过去。茅海建先生有很多的观点和史料也为蓝诗玲女士所利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是各说各话,在中国研究鸦片战争史的学者们很少或者不太关注西方或者英国的研究。反过来西方和英国的学者也很少应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所以我觉得蓝诗玲的这本书在这方面是一个突破。 第二点,全球史强调互动。也就是说并不是以前冷战思维所想象的那样只是西方影响着东方,东方在很多方面也在影响着西方。因此全球史要求我们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我们今天研究鸦片战争也好、研究中国近代史也好,提供了很有意义的方法论。 一年多以前我在北外开了一门课,名字叫“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概念”。我的想法是通过各个国家对中国近代史的描述,来看一下究竟近代史这些观念和中国革命史或者是中国学者所认识的概念做一个比较,看究竟是怎么样。上完这个课以后大部分同学找到我,说以前我们对于近代史的概念清清楚楚的,上完这个课以后我们发现都不清楚了。我说,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如何认识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和历史描述之间的张力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鸦片战争的兴趣最近是由两本书引起的,一本书是赛珍珠有一本书叫《帝王女人》,前段时间我读了德文版,我觉得很有意思。另外一本书就是新星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蓝诗玲女士的《鸦片战争》。这两本书的对象都是一般的英语读者。所谓的一般英语读者是说他们没有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前知识,所以这两位作者或者用文学的形式,或者用文学加史学的方式,向英语的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究竟是什么、中国历史究竟是什么。这两本书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大家知道如果是一本非常严肃的西方史学著作的话,它的影响范围基本上是在史学界内部,但是这样的一本书,它的影响非常广泛。 我觉得蓝诗玲女士的这本书有一些突破,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她使用了很多大陆学者近年来研究鸦片战争所取得的成就,这点是以前的英国学者不去应用的。尽管阿瑟韦利在1958年出版过《中国人眼中的鸦片战争》一书,但是一般的英国民众中很少把它看作一本真正让他们感兴趣的书,只是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学者会感兴趣。 蓝诗玲女士的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的研究不仅仅是把眼光转向了中英的学者,同时也转向了全世界。她谈到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鸦片进口剧增,中国经济没有继续出现赤字的原因,她说这个原因在中国找不到、在英国找不到、在印度也找不到,这个原因实际上是当时银荒造成的。因为1810年-1820年的时候,拉美的独立运动导致了全世界白银的产量减了56.6%,所以影响到中国、影响到整个世界。因为中国的白银进口是靠和欧洲的贸易、和菲律宾的贸易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任何想只是从中英之间找出原因的这样一个想法都是有问题的。如果要是不把眼光放在全球来看待的话,我觉得是有问题的。 关于鸦片战争,我觉得这样一个名称确实有三层含义,我想到柯文有一本书,名字叫《历史三调》,讲的是义和团的事件、经历和神话。 如果我们看鸦片战争的话,我觉得鸦片战争首先也可以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历史事件到今天为止没有完全揭示出来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它。 第二个是作为历史描述的鸦片战争。是对过去的解读,因为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一切是当事人的描述以及后来人的描述,只是对鸦片战争的一种重塑。 第三种是作为神话的鸦片战争。是对于现在的一种特殊解读,是当代的一种特殊的解读。这就说明了大众的记忆,一般的人普遍相信确实发生的事情,跟严肃的历史学家仔细研究各种史料、文献档案确定下来的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两码事。昨天培高德博士在做他的报告时我们还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历史事件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但是在大众记忆中就确信它一定会有,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 我觉得作为历史描述的鸦片战争,实际上有一点,如果我们要是把现在的跨文化交际也放在里面的话,我们就知道所谓的刻板印象,这是文化交际中的一个词。在交际的过程中一般的人会受到主体动机和经验影响所产生的错觉和幻觉当做一个真实的记忆存在,这个词本身是从印刷术当中来的。印刷术是把铅合金溶化后灌入纸型轧成的印刷版,这个印刷版就是要强迫你接受这样的一个观点。实际上对历史的认识也是同样存在这样的刻板印象。某一个社会时期的人群会对某一个历史现象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这个就是类型化的一个判断,就是所谓的简单化、脸谱化。 蓝诗玲在书中谈到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她说要还原战争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以前我们对它的认识是不够的,大家经常把它归结在一两点上,很简单化。另外一句话是说"在脸部化的群像中尝试着还原一些性格丰满的个体人物。也就是说以前我们一直把某些人物正面化或者负面化,现在用写小说的方式把这些人物的血肉给写出来。"可能和她自己的背景有关系,因为她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读档案为主的历史学家,她更多的是翻译过莫言、翻译过其他小说的倾向于文学的一个历史研究者。从这个角度来讲,她的这个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外一点我想讲的是历史记忆。19世纪的时候有一种所谓的文明化的这样一个研究范式,这个在这本书里也一再谈到。大部分的汉学家、传教士或者政治家,他们基本的想法很清楚,就是西方是文明国家,中国是未开化的国度。西方的任务是使中国和他的民众按照西方的方式文明化。汉学家会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中国,包括中国的语言、文学、宗教、历史、艺术等等。当时这样的文明化的想法广泛地影响到所有的人,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商人、传教士、学者等等,他们有不同的所谓的解决方案。 蓝诗玲在她的书里写到说,随着汉学在19世纪发展成为一种学术的流派,西方最早一批研究中国的学者可以想象是些对中国文化感到特别理解、支持的人,同时也是一些没有耐心,他们相信中国需要被西方打开的人。剑桥大学第一位中文教授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曾是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方首席谈判代表。当他发现在北京的一家报纸上"大英国"三个字没有被充分抬头印刷的时候,他曾经气势汹汹地向清政府的首脑提出抗议。昨天培高德博士的报告也给我们看了,当时普鲁士在跟中国交往的过程中叫大布国,是和大清国并列在同一张纸上的,如果要是他往下一点点的话,他们是不敢的。另外,当时在伦敦《新文化报》也在《南京条约》签订后也有这样的一种社论说明,说"中国是人类中的一个大家庭,已经与世隔绝很多个世纪。现在要加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其他国家互相打交道了,它有众多的人口,现在冲破了长久以来保卫着它的愚昧和迷信,将要走到光天化日之下享受到更多宽广之文明的自由,进入到不可限量的光辉前景。"他们认为一旦中国进入了所谓的文明国家的行列,中国以后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看法。《鸦片战争》的封面,是1842年《南京条约》缔结时的一幅画。20世纪以后对整个的鸦片战争的研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范式,最让中国大陆觉得熟悉的是革命史的范式。革命史的范式认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反对帝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以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这样的尺度作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标准。鸦片战争被认为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开端。最有名的几本著作一个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个是先生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还有胡绳先生主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反运动》。 第二种是所谓的现代化范式。代表人物是蒋廷黻先生,他在1938年就出版了《中国近代史》一书。他认为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是围绕着从传统到现代过度的一个过程,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并且是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这一历史剧变作为中国近代变革的基本脉络,并由此把握中国近代史复杂的线索。他最主要的观点是中国能否现代化关乎着国家的兴旺。 后来又产生了和这两个最主要的范式相关的比如冲击回应的理论,这是费正清最有名的理论。还有柯文的中国中心论、市民社会的理论、士绅社会的理论、后现代化社会的理论等等。 之后有范式之争和超越之路。有很多人主张是革命范式加现代化范式,有些人认为应该用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范式,有些人认为要多种范式并存,还有一些人认为要超越各种各样的范式。 这是我要谈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鸦片战争作为历史叙述。 第三个方面就是关于鸦片战争作为神话。我们看一些雕塑,实际上大部分人对鸦片战争的记忆并不是从纯粹学术意义上的历史书得来的,很多人是间接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虎门销烟的原址看到的社会主义的雕塑而来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本上是一个爱国主义的基地。这个神话形成的背后意识形态在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蓝诗玲说,"1949年以后,中国人让这一幕在共产党政权的公共核心地点名垂千古。肌肉健壮的(这不一定是真实的)中国人民将英国鸦片抛入虎门销烟池的轮廓被雕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侧。这座灰色、37米高、有方尖塔的纪念碑座落在天安门广场中央。"这是她做的历史的描述。 右侧这个是在1939年5月,林则徐虎门销烟销了2万箱鸦片的林则徐公园中的一个雕塑。蓝诗玲也写到"当地旅游局尽力激发游客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公元入口侧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醒目的锈红色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雕塑… …"后来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蓝诗玲对新京报的记者说,“我是文化史学家,我同样想分享鸦片战争的记忆对后来历史的冲击。我的这本书原来的名字想叫《鸦片战争及其后来的命运》。当我一开始构想这个书的时候,我不仅仅对于战争本身的悲剧事件感兴趣,同时还对鸦片战争的历史对中西的关系在过去175年的影响感兴趣。”这一点我觉得是比较有意思的。后来柯文在《历史三调》中也指出,"中国学者,特别是建国以后的中国大陆学者,本能的重视此类故事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或激励作用,而不会沉下心来探寻事故和历史之的关联性,在中国或其他文化环境当中的独特重要性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如何去理解鸦片战争,以及它作为一个记忆的鸦片战争对我们的影响是有意思的。 下面是我自己的结论:对知识的认同本身是由权力的核心所介入的社会价值来决定的。因为社会上掌有权力的人认同这样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能成立,这是一个基本的后现代的前提。但是经过权力介入的知识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判断力的削弱而不是增强,所以对所有接受知识保持适度的怀疑,可以说是文化研究者检视权力关系时应该具有的一定的态度。我用了福柯的一句话,他说"或许到了今日,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发现什么,而应当是拒绝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不光是去拒绝什么,同时也要去发现一些东西。 大家可以看到日-31日发生了三元里抗英的事件。这个事件蓝诗玲在这本书里也提到过。她说,当时有几个英国的士兵完全出于考察的兴趣跑出来要远足,后来他看到一些埋葬的尸体,就对中国人怎么处理尸体很感兴趣,所以他们就开始掘坟。掘坟之后他们还做了两件穷凶极恶的事,一个是抢劫、一个是强奸。后来跟当地的乡勇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英国的记载当中,他们阵亡了5人,伤了23人。但是后来我们把这个事件无限放大,变成了一个反帝的人民战争中的特别完美的蓝本。从中国的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打死了200人、300人、750人。这是我的一个同事帮我找到的一个电玩游戏,是三元里的乡勇和英军在打仗,里面还有指挥官是谁。除了三国、打日本之外,这个也变成了一个电子游戏。 习近平一年前他在访问德国的时候也提到说"中国再不能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炮利之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这是他专门提出来的。 鸦片战争对我们来说究竟只是一个历史记忆吗?2010年11月的时候卡梅隆首相抵达北京,他西装翻领上佩戴的阵亡将士的罂粟花胸针,这个在英国也引起了一些争论。因此鸦片战争对于中国、对于英国来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忆,一直影响到我们当今的整个社会发展和政治的走向。《鸦片战争》这本中译本出版的前前后后向珂:谢谢各位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到这儿来向大家学习。出版其实是服务业,是为作者和译者服务的,当然最终是要服务于读者。这本书最早是在2011年英国的皮卡德(Picador)出版社出版的,这是2011年的英国版。同时在美国也出版。出版之后在整个英语世界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在2011年底香港的书展上,蓝诗玲与香港的另一位叫陶杰的媒体人有一个对话。我们这本书不是我策划的,是我们新星出版社的副总编刘丽华老师策划的,2011年底这本书刚出来不久,我们就得到了书讯,2012年年初就把这本书的版权买到了。经过后来我与蓝诗玲的交流,知道了她写这本书的一个大概的缘由。她是1975年出生的一位女士,非常年轻,英文名字叫Julia Lovell。她的先生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她是研究中国文学的,在剑桥拿到了PHD。之前她从事的主要是中国文学的翻译,翻译了韩少功的著作,也翻译了阎连科的、张爱玲的、鲁迅的。她是在1997年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先是到了香港。1997年的时候主要是看到的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对她触动很大。这已经是20年前的一部电影了,当时我们也感觉到那部电影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度都是非常大的。她看了以后触动很大,觉得英国对这场战争、对这场世界的冲突的描述和记叙是非常缺乏的,所以就开始了对于这场战争的追问之路。最终她在2000年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大学,有一年的时间。她告诉我她在北大受到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启发,尤其作为一名外国学者,要阅读中国的文言文的古典文献非常困难,如果没有这些朋友的启发和帮助,她无法进入到原始的文献里面去。她提到了茅海建老师、郭卫东老师。她说通过这些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一年当中对于鸦片战争的资料的阅读和研究进入了一个良好的状态。这本书她一共用了三年来写作,前两年主要是找资料,写作花了一年时间,最终出版时间是2011年。我们拿到这本书的版权以后,非常有幸地找到了马勇老师,希望他能推荐一名靠谱的翻译,他给我们推荐的是今天到会的刘悦斌老师。我觉得当时我们在做翻译工作时,就想找一个除了英文水平好之外,另外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从事翻译工作,这才可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从拿到版权后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刘悦斌老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把这部书稿翻译完成。这个工作给我们后来的工作有很多的启发,就是我们也希望在未来我们的出版方向还会做这样相应的有学术基础的、可读性强的人文社科著作,而且我们也希望学界的朋友能够支持我们的工作,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学者能够涉足到外国人文社科著作的翻译工作中。我们与全球史研究院最近正在进行剑桥国别史的翻译合作,这也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一种尝试。我想再讲一个细节。在与蓝诗玲的交往中我问过她一个问题,我说,“你这本书不是一个分析的风格,而是一个叙述的风格。”虽然说她这本书引用了很多茅海建老师的东西,但是读她这本书和读茅老师的书,感觉他们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我就问她写作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呢?我觉得蓝诗玲是一个非常厚道的人,她跟我说,当时是因为出版社的要求。因为这个出版社是一个大众图书出版社,而不是一个学术出版社,所以她当时在跟出版社签协议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就非常明确地说这本书是要写成叙述风格,所以她就不能写成分析性的书。所以这本书的风格与茅老师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我们读茅老师的《天朝的崩溃》,感觉更像是一本论文集,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但是她这本书是把相应的研究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体,形成了一种叙述的风格。我得到一个启发,就是说Picador Press出版社是一家大众出版社,在英国影响也非常大,可能仅次于企鹅出版社。无论是企鹅还是Picador,他们都是面向大众的。其实我们新星也是这样一个出版社,而不是一个专业的学术出版社。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书籍在已有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真正创作出可读性很强的、面向大众的读物,这是蓝诗玲这本书给我的一点启发。我们出版社目前主要是以引进国外的书为主,但是我们也希望在这些国外书籍的启发和影响之下,真正能够有国内很好的原创的作品出现,真正让象牙塔里面局限于学术圈的著作,能够通过我们的出版窗口面向大众。我们是为作者和译者服务的,所以我只能从这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就是以后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海外的朋友、国内的专家,以后能否给我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如果以后有好的选题,我们会尽力把这个课题做好。就像刚才李老师说的,我们要写出历史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模糊性,而不让历史著作本身有一个很强的指引性,比如说这本书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我觉得这个不是我们需要的。蓝诗玲这本书是一个全球史视野的书,而且今天我们是和全球史研究院合作来开这个会,我希望今后如果有可能,不论是译著还是本土的创作,都能够有全球史的眼光,能够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视野,真正具有一种宽广的视域,把一个本土化的话题国际化,用世界化的眼光写作、创作、出版真正有意义的、扎实的、可读性强的、能够为一般读者所接受的著作,而不是只能看一些本土的戏说。蓝诗玲是1975年出生的,希望青年的博士学者以你们的锐气和挑战的精神,像蓝诗玲一样,在我们熟悉和觉得有很多蹊跷的大话题之下有所创造,谢谢大家。未……完……待……续……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所该共同面对的话题,而英国新锐汉学家蓝诗玲女士的这本新著正是站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对此加以考察,旨在让我们跨出地域的限制,认真反思这场世界冲突的种种罪恶和矛盾。蓝诗玲充分吸收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又能在中英文原始史料中找寻更多动人的历史细节。得力于她深厚的文学造诣 ,像林则徐、琦善、义律这样的历史人物经她描写,仿佛便可浮现于眼前。除了战争过程中的细节叙述之外,蓝诗玲还往后记述了中英两国人民对此战争的复杂的历史记忆,尤其在中国近代国族构建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在微博和微信送出的每一份小礼物,都会有一封亲笔感谢信,都是午休时间三人埋头苦干刷刷刷写的。我们决定在微信玩一个好玩的,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因为你而关注了我们的微信,把他们的id告诉我,小编核实无误的话将会送出我们的好书一本,10个id一本书,20个id两本,以此类推。希望更多的人获得更美妙的阅读体验。——感谢你把百无聊赖的黑夜给了我。喜欢请分享到朋友圈:)点击题目下方的新星出版社,即可关注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可查看往期推送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新星出版社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1月24日 13:10
新星出版社 最新文章
新星出版社 热门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周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