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学心理学的啊,心理学吉他好学吗吗

lulu家主人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长宁区
RT
看了下课目,不晓得应该先学哪些呢?
头痛中
【普陀帮】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普陀区
工分:5486
华师大现在专升本还招生么?
要当小学生啦~~~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工分:1555
搂住是自考 不是成考
lulu家主人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长宁区
恩,对,我是自考学生......准备读独立本科段的,以下是所有要完成的科目
1 *********思想概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英语(二)
4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5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实践)
6 心理治疗(一)
心理治疗(一)(实践)
7 变态心理学(一)
现代管理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
12 学校心理学
13 健康心理学
++++++++++++++以下三门是35周岁以上,可以申请不考英语(二),但必须考的三门
14
心理卫生与辅导
15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6 生理学
毕业论文
另外专科不是心理学的必须加考一门心理学
至少 13 门课程(不含毕业论文)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工分:1556
搂住 我自考的是财大会计 13门 免3门 还有10门
今年10月开始
lulu家主人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长宁区
最初由第4楼 的 glenn001 发表:搂住 我自考的是财大会计 13门 免3门 还有10门
今年10月开始
恩,要加油哦,自考是条很艰辛的路.........之前我的专科也是自考出来的,呼~~~~那日子,呵呵
不过我相信有付出有收获,而且现在的专业也是我自己喜欢的,虽然真的读出来对未来工作什么的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但觉得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好
lulu家主人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长宁区
自己顶上去.....哎
尼子吃了咪咪笑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
夏季艺术沙龙http://bbs./topic.php?forumId=102&topicId=770329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普陀区
我也像自考 怎么报名啊 我都不懂 大家告诉我啊 谢谢
身未动 心已远等待 习惯的姿态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宝山区
加油啊,可以把学习作为兴趣也是很不错的。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宝山区
要13门啊,要读到什么时间啊,准备上课吗?
我一直想读本科,可是就是犹豫找不到想读的专业。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我挺有兴趣去考
就是对教材的购买表示为难(家住在浦东),而且听说实践课还要解剖蟾蜍,我平时都反对吃青蛙的说......
不过,作为曾经是自考生的一员,建议楼主可以先参考一下去年10自考的课程
购买些自己觉得相对比较容易的课程教材进行学习
之后在今年10月参加考试
个人觉得即使没通过也没什么关系,就当作练兵了
我爱人民币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工分:7725
我想考华师大的汉语言文学
相聚离开,总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化妆品闲置:http://bbs./topic.php?forumId=11&topicId=2636763&page=1
lulu家主人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长宁区
最初由第8楼 的 tracyhu777 发表:我也像自考 怎么报名啊 我都不懂 大家告诉我啊 谢谢
先选定你想报考的学校的专业
可以参加自考辅导班,然后新生第一次报名的时候,辅导班的老师会告诉你怎么操作的
lulu家主人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长宁区
最初由第10楼 的 小欣儿的妈妈 发表:要13门啊,要读到什么时间啊,准备上课吗?
我一直想读本科,可是就是犹豫找不到想读的专业。
因为之前已经拿到专科文凭了,所以对于这个本科文凭也不是那么强烈的需要
所以想学就学咯,不象那时专科,压力大啊,一定要考出,要快的感觉.......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偶想考汉语言文学的本科
准备今年10月
自己先去买点书看起来
偶专科也是自考出来的
觉得自考时间灵活性大
小包子你是爸妈的宝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我读的是华师大的电子商务自学本科
你们这个专业是新开的吧?
听上去好像蛮有趣的
我已经考出来了,楼主加油哦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
你们都是在哪边培训的啊?华师大自已办的培训班有麻?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杨浦区
变态心理学(一) 觉得有点恐怖呀 ~~~~~~
我不敢 怕自己心理太脆弱 虽然觉得读心理学很好
lulu家主人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长宁区
最初由第17楼 的 annz 发表:你们都是在哪边培训的啊?华师大自已办的培训班有麻?
我报名了个华师大的希望进修学院,还没开始上课,所以具体我也不清楚
不过问了些前辈,说一般是可以自己看然后去考的,不过比较枯燥
等我开始上课了再和大家说哦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其实去上课也不过是帮你疏理知识而已
老师也不知道考什么的
170MM家族-62号 普陀帮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普陀区
工分:8214
华师大心理系——中学时代的梦想啊!可惜,华师大心理系只招加物理的考生。
心理学专科有吗?
170MM家族-62号 普陀帮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普陀区
工分:8231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徐汇区
我也报了华师大的心理学本科,我们一起考哈,你加我QQ:,我也有很多问题,我们一起交流下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徐汇区
最初由第18楼 的 我很闲 发表:变态心理学(一) 觉得有点恐怖呀 ~~~~~~
我不敢 怕自己心理太脆弱 虽然觉得读心理学很好
这门我看过了,不是很恐怖啦。。。书里的变态定义和我们平时口头禅说的变态不一样哦,我也是看了才知道,哈哈
注册日期:
来自:北京宣武区
目前也在考虑读本,就是还没确定读哪个专业?原先计划学前教育。自考绝对是漫漫长路。心理学难吗?想找个比较好考点的专业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我本科读的公共关系,然后现在在考心理学,我考过2门,这个2门考的很随便,也没上培训课,是学校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心理学,呵呵,不过变态心里学我我考了2次了,还没过,的确是很BT啊,现在打算找个培训班,免得自己读的也变成有病的,我公共关系申请学位太早了,每拿到学位,现在就等这个拿学位后打算考研究生的,呵呵,我也在浦东,书可以在网络上买,也可以现场去
一一宝宝,妈妈的宝贝
谁是谁的你是谁 NO:LLF--32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宝山区
工分:6178
找呀找呀找朋友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静安区
我才在读心理学自学考大专。。。哎哎~早啦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闵行区
楼主看到请加我QQ 我有一些这个考试的问题想了解下 O(∩_∩)O谢谢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贴你知道“罗森塔尔效应”吗不知朋友们有没有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在即将做教师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课上曾讲过“匹格马列翁效应”----每个做教师的人好象都要学心理学、教育学的。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匹格马列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这就是著名的“匹格马列翁效应”。直到上周日下午参加家长学校才第一次听到“罗森塔尔效应”。那次家长课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专家带领家长一起朗读了一段话:一个孩子经常被看成怎样,经常被说成怎样,经常被怎样对待,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成为现实。是的,你经常怎样看待你的孩子,你经常怎样对待你的孩子,在不久的将来,这都将成为现实。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1罗森塔尔效应的启示为什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赞美非常重要呢?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完成的。这个实验的结果,当时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就用罗森塔尔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此实验,将这个实验产生的效应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实验开始之初,罗森塔尔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小白鼠是经过他精挑细选出来的,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是普通的小白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两组小白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奇迹发生了!他发现A组的小白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小白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然而那些被罗森塔尔贴上“非常聪明”的标签,并且的确比B组的“普通小白鼠”显现出了超常能力的A组小白鼠,真的像罗森塔尔说的那样,是经过他精心挑选的吗?其实不然,两组小白鼠都是随机抽取的普通小白鼠!罗森塔尔觉得非常有趣,也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于是,1968年的一天,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1至6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郑重地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有关的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他和助手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又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原本能力平平的学生成为“绽放的花朵”?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因为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刻意编织的“权威性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作用,令老师们深信不疑,影响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被选出的学生,营造出欣赏和接纳的氛围。被选出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相信自己优秀。于是这些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这就是“期望”的神奇魔力!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他人(尤其是像老师和父母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导致被期望者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可见,鼓励、赞美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不光对孩子的学习,也对他们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父母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专家,因为再有名的专家也不可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希望大家用心阅读这些案例,找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 2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亲子沟通的技巧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就拿人际关系来说吧,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与其说一个人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如说他缺乏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那么孩子的这种能力最早是从哪里学习来的呢?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初学习场所是家庭。在家庭中,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保护、抚养,通过与父母的良好沟通,建立起对他人最初的信任关系。家庭为一个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能很多人觉得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这些能力应该是在学校习得的。其实不然,孩子最早的老师就是父母,小到孩子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大到孩子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和家庭的亲子沟通有关。比如一方面,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处、指导、劝告、关怀、慈爱以及纪律和控制,同时他们也向父母提供了顺从合作、帮助和满足情感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信念、价值观都是通过父母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选择性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的。父母的人格、态度、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和性别也都影响着他们向孩子传递的文化价值和标准。父母的言行不一是很多孩子心理冲突的根源。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很难形成评价事情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出统一的价值观。有人会问: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关怀爱护备至,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得自私?为什么有的孩子乐观向上?有的孩子消极蛮横?从这个角度讲,家庭良好的亲子沟通就不单单是父母和孩子关系处得好不好这么简单了。亲子间的相互倾诉、互相扶持,一起面对生活压力,不但会让孩子充满力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将来与他人、与外界的交流能力,还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亲子沟通的技巧是一定需要学习的。3把孩子当客人对待为什么要把孩子当客人?父母会觉得诧异吗?试想想,如果我们家里来了个客人,外面又下大雨,客人来的时候带着一把伞,然而走的时候却把伞忘在门边儿了。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怎么跟客人说话?我们会这么跟客人说吗:“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总是丢三落四的,不是丢书,就是丢钥匙,如果脑袋不是长在你自己脖子上的话,你恐怕连脑袋都丢了吧!”我们绝对不会这么跟客人交流,为什么呢?太没有礼貌了!因为大家都懂得对客人要尊重,要以礼相待。我们会小跑几步追上客人,轻言细语地说:“您的伞,路滑,小心走好!”还会多说别的吗?不会!因为我们理解客人偶尔健忘是人之常情,绝对不会冷冰冰地只顾评价客人马虎的行为,而不照顾客人的情绪和感受。可是大家想想,刚才模拟的那种说话的口气像不像父母平常发火时跟孩子说话的口气?一般父母在孩子丢三落四的时候,很难有对客人的那份耐心和体谅。我们虽然不会明说:“孩子,你事事都必须绝对正确,绝对不能忘事儿!”,但我们似乎下意识地觉得:孩子应该做得好,应该严谨不马虎。所以,一旦孩子的所作所为跟我们下意识希望的不一样时,我们的无名火就会窜出来,就会跟孩子絮叨上一箩筐的数落,一直把孩子说得想要拿手或者棉花捂耳朵为止,全然忘记了孩子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正在磕磕碰碰中摸索着成长……他们有情绪也有尊严,也需要在突发小失误时,被尊重,被理解,需要父母能照顾到他们把事搞砸了以后沮丧的心理感受。我还记得有个8岁的小男孩在咨询室里跟我的对话。我说:“你愿意跟父母交流吗?”他摇头:“不愿意!跟我爸我妈都不爱交流,尤其是我妈!”我问为什么,他说:“你不知道他们有多恐怖?!跟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似的。我要是哪天想跟我妈说件事儿的话,那天晚上就甭想写作业,也甭想玩了。她会跟我说很—长—很—长的时间,天哪,我就什么都甭想做了!”这就是通常在家庭中看到的情况。 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时候,缺少了对待客人的那份尊重,更多的是去看孩子做事情的结果,然后就这个结果做一大堆点评,往往缺乏跟孩子“共情”。“共情”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对他人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能力。需要父母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先去体会孩子的情绪,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直接去点评事情的结果,说上一大堆斥责的话。孩子本来已经很沮丧了,听了父母的话就会更加手足无措。首先,当孩子的情绪未恢复正常的时候,即使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千真万确,孩子也听不进去;其次,当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予以指责的时候,通常都是以否定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会起反作用。为什么会起反作用呢?做个小游戏,大家就明白了。请你闭上眼睛,深呼吸……好,现在听我的指令:请大家不要去想那只小猫,千万别想那只竖着两只耳朵、长着绿色眼珠的小猫,千万别想那只翘着银色胡须、长满黄褐色斑纹的小猫,请你千万别想那只尾巴弯弯的、晃来晃去的小猫……好,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告诉我刚才你们想什么了?你一定会笑。你满心想的都是那只小猫,对吧?可大家明明听见我说“千万别想”,却干嘛偏要想呢? 4这个游戏说明,当别人向我们传递信息时,通常我们是听不到否定词的,越否定的,越会被我们牢记。仿佛鬼使神差,大脑根本不听我们使唤。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也是这样,否定词都是无用功,孩子一个字也没听见。你越喋喋不休地叮咛孩子:千万不要做某事……结果反而把这件事深深地烙印在孩子心里,恰恰让孩子不想做都难,以至于父母用心良苦,却偏偏事与愿违。今天大家都亲身体验了这一点。所以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味地传递否定信息是没有用的,要重新建立才有意义。不想让孩子做某事,就千万别不停地唠叨,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那件你不想让他做的事情上,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哪件事即可。比如,不让人想小猫很简单,直接说“请你记住浑身长满白茸茸长毛的小狗”就可以啦!理解的真意:“听”的学问第二条跟孩子沟通的技巧就是:学会倾听。倾听的第一个要义是:全神贯注。也许有人又说了,“听”谁不会呀!从简体字“听”左边一“口”右边一“斤”来看,我们是无法了解聆听的含义的。但繁体字的“听”却能给我们很多启示。繁体字的“听”是这样写的:左边是一个耳朵的耳,右边最上面是“十”,接着是个像“四”一样的部首,实际上是眼睛“目”—倒着放的“目”接着是“一”,最底下是“心”。从繁体字的“听”,大家了解它的精髓了吗?实际上“听”仅仅用耳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眼睛,还得一心一意。比如我在咨询的时候,不停地看表,对方会觉得我在认真听吗?肯定不会!虽然我嘴上没说不想听,但我看表的动作已经向对方暗示:我有急事想离开,没耐心听你闲扯!所以,“听”的含义是:不但要用耳朵,眼睛还要注视对方,讲述过程中不一定非要用很多话回应对方,身体语言也可以。比如点头,“嗯”、“好”、“好吧”、“你接着说,我在听”,这些都可以向对方传递你对他很专注。 有些父母说,孩子从来不聊他在学校发生的任何事。那就有可能是某一次或者某几次孩子愿意跟父母交流的时候,父母用了各种各样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身体语言,向孩子传递了根本没耐心听他说话的感觉。孩子最后就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因为他不想对牛弹琴。 倾听的第二条要义是:不评判。什么叫不评判呢?我给大家讲讲小勇、丽丽和阿涛的经历,大家就清楚了。小勇有天回家说:“妈妈,今天我在学校跟别人打架,不小心把同学眼镜打碎了,要赔。”妈妈一听就火了,指着小勇嚷:“天天教育你礼貌待人,到了学校就惹祸。把人家眼睛打烂了吧?除了眼镜,是不是还要我赔医药费呀?”……没听完妈妈无休止的数落,小勇也嚷:“就知道你会这样!”生气地扭身出去了。其实小勇在学校碰到的情况是:班里有个小霸王经常欺负同学,那天小勇被霸王堵在墙角:“嘿!哥们儿,借点儿零钱花花。”小勇觉得这是校园暴力,不肯向小霸王屈服:“没钱!” 5小霸王生气了:“没钱你就找抽吧!”于是两人打起来。但是妈妈没了解清楚情况就妄下结论,一下就把小勇的话给憋回去了。小勇觉得妈妈根本不相信他的为人,再不想跟妈妈交流了。 丽丽每次都会把试卷交给父母签字,但是有一次全区统考数学,她不及格,不但挨了骂,还被父母扣了一星期的零花钱。丽丽觉得老老实实给父母看成绩单很失策。先是报喜不报忧,好成绩拿回来,不好的悄悄藏起来,再后来什么成绩单都不拿回家了。直到开家长会,老师说:“好多次要父母在成绩单上签字,丽丽都没送回来。”父母很愕然。丽丽却很委屈:“其实数学没考及格那次,全班总共才有两个人及格,一个是数学课代表61分,一个是年级第一名63分。那次区统考特别难,我虽然没及格,但我这58分也是全班第三名呢。可父母不等我说完,咔咔就把卷子撕了。我觉得特别气愤,也特伤心。一个人待在屋里大哭了一场。爸妈太不通人情了,只认分数,他们难道不明白我拿到卷子的时候自己也特难受吗?他们不但没有安慰我,还劈头盖脸一通骂,像这样我打死都不愿意拿成绩单现眼了!”阿涛正相反,他总是班里的前3名,每次都考90多分。有次考了80多分,对于他来说觉得已经很没面子了。回家后忐忑不安,思想斗争了好半天,才把卷子交给爸爸,等着爸爸一顿暴批。结果,爸爸看完居然笑着说:“儿子,这几天考试挺辛苦的吧?走,出去撮一顿!”阿涛当时觉得都要“晕倒”了!他说:“老爸太理解我了,哪儿像班里其他同学父母啊!就冲着老爸的这份信任,我也得好好学!”大家看,阿涛的爸爸不对他的考试结果做任何评判,没有费劲叭啦地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就是体谅儿子考试的辛苦请他吃饭,却得来全不费功夫,让阿涛感觉到莫大的信任和鼓舞。小勇和丽丽的父母却把重点放在评判孩子的行为结果上,不关注事情的原因,更不去抚慰孩子的情绪,结果出力不讨好,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反而在亲子沟通中竖起了一道墙。支持的力量第三条亲子沟通的技巧是:支持的力量。有些时候,父母的支持对孩子而言意义非凡。什么是支持呢?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通常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很容易做到这一点;而在孩子受挫被老师同学排斥最需要关怀的时候,父母反而很吝啬给予支持。有一期电视节目采访了一位妈妈,谈她的育儿心得,妈妈说了4个字:信任支持。她说了一件事,很有启发。她女儿叫盈盈,青春期到来,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好升初中,进了一所新学校。盈盈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老师因为一件小事很重地批评她,盈盈一直是乖乖女,觉得老师这么说她是小题大做,不公平,就想让保守的老师难堪。她走出校门找了家发廊,把飘逸的长发剃成板寸,故意不对称,只在一只耳朵上打了3个眼,戴上耳钉,另 6一只耳朵不打;还戴了鼻环,像个街头小太妹。第二天一进校门就被检查仪表的老师赶出来了。盈盈当时就一个念头:“如果爹妈今天管我,立刻离家出走。”回家看到妈妈正在接校长的电话,听完妈妈和校长的对话,盈盈感动地哭了,顷刻间打消了出走的念头。她摘下耳环、鼻环,戴上假发,穿上校服,静静地和妈妈去了学校。妈妈到底说了什么,把盈盈感动成那样?妈妈说:“校长,我知道你是学校的带头人。全体师生都要你管理,责任重大。不让盈盈进校是出于校规校纪的考虑,我理解。但是女儿从小到大什么样,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她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虽然感觉有点突然,我还没有跟她见面交流,但我相信女儿这样做一定有她的原因,作为父母,恳请您再深入调查。”即使女儿行为出格被学校赶出来了,让父母丢了面子,妈妈也没有迎合校长的权威诋毁女儿,而是以自己对女儿的了解,为盈盈争取权益。那份信任和接纳是无条件的。妈妈说:“人一生要经历多少事啊,如果没有支持早就垮啦!父母都不信任孩子,孩子怎么能对自己有信心呢?”还有位美国著名的棒球手戴维,当他赢了比赛接受采访时,记者问:“拿到奖杯幸福吗?” 戴维说:“最幸福的不是奖杯,是爸爸的支持!”他爸爸是个声名显赫的律师,为了看戴维的比赛推掉了一个非常赚钱的官司。进赛场前戴维异常紧张,爸爸不停地拍着他的肩,鼓励他。记者拦住父亲问:“为你的戴维能够参加全国联赛骄傲吗?”爸爸用特别大的声音对着伸过来的话筒说:“戴维拿不拿冠军不重要,我为戴维是他自己而骄傲。”戴维听完热泪莹眶,他进场前对爸爸说:“我今天一定打赢这场比赛。”上面的案例,不是在简单地强调 “技巧”,确切地说是在谈亲子沟通的观念。能不能把孩子当客人对待;能不能全神贯注、不评判地倾听;能不能无条件地支持孩子。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把孩子当作完整、独立、平等的人来尊重。观念转变了,亲子沟通的技巧就容易掌握。莎莎的“厌食”邻居家4岁的莎莎,是个不好好吃饭、特别挑食、瘦的有些像灾年饥荒儿童的小女孩。让她顺利地吃顿饭,是全家人的头等大事!有次我去她家玩,见她爷爷奶奶和妈妈3个人满桌转,追着她喂饭。但是40分钟过去了,莎莎只吃了两勺。父母急了!我过去说:“让我来试试。”下面是我跟莎莎的对话。我:你不想吃饭,想干吗呀?莎莎:我想跟史努比玩。(史努比是她的毛绒玩具小狗。)我:你还有什么玩具呀?7莎莎:还有小熊维尼、芭比娃娃、加菲猫、米奇老鼠、唐老鸭、小白兔、白雪公主、小矮人……好多好多玩具。我:好,现在这样。你吃饭呢就不饿了,但是你的那些玩具小朋友都还饿着呢!你要是想让它们跟你玩儿,就得身体有劲儿,要让它们都吃饱饭!莎莎(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它们怎么吃饭呀?我:你替她们吃呗!莎莎立刻停止桌边飞奔,安静地坐下来,自己用勺吃了一口。我:好吃吗?莎莎(点头):真香呀!我:好,现在替小熊维尼吃。莎莎对着小熊维尼招了一下手,又吃一口。我:再替史努比吃一口。莎莎边吃边跟史努比打招呼,然后对着加菲猫招了一下手吃一口饭;对芭比娃娃招一下手吃一口饭,就这样跟周围一圈十几个玩具都打完招呼,一整碗米饭已经吃掉一大半了! 我:今天所有的玩具都到齐了吗?莎莎:没有,卧室里还有俩呐!莎莎把两个玩具请出来放在桌子旁边儿,然后对着两个玩具各打一个招呼,将碗里剩余的饭很轻松地吃完。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成人在跟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交流的时候,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思考孩子的问题,那是没有办法跟孩子沟通的。要以孩子童真的眼光来看世界,多用类比、象征或拟人化的手法。就像莎莎吃饭,她未必故意想折腾父母,成心不愿吃饭,而是她想跟玩具玩儿,在她眼里,玩具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所以她会很认真地完成替这些“小朋友”吃饭的任务。如果我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充分发挥孩子的童心和想象力,不但能让孩子完成生活中的一个个任务,还能为孩子构建一个童话世界,为她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如此一来,我们还会觉得与这些小淘气相处哭笑不得吗?或许,我们还能从孩子清澈的眼眸和富有创造力的天马行空中找寻自己失去的童真,那该是件多么美妙的事啊!丁丁的弦外之音8丁丁是个5岁的小男孩。他的爸爸是个律师,除了商业性的诉讼,爸爸也在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兼职做公益性质的法律援助事务。有一天爸爸回家,丁丁突然煞有介事地问了爸爸一个严肃的问题,下面是他和爸爸的对话。丁丁:爸爸,今天我们在学校听老师讲了西部流浪儿童的故事,在我们这个城市中,有多少小朋友被大人遗弃呀?爸爸:好!儿子居然关心起社会问题了,具体我还不清楚,明天告诉你。(爸爸很认真地浏览了一大堆资料,还到自己兼职的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查了最新的数据。) 爸爸:儿子,现在清楚了!在我们这个城市,按照专家的统计数据,大概有XX个孩子被遗弃了。丁丁(托着腮,丝毫没有问题被解答的喜悦):那—全中国有多少个小孩被遗弃呀? 爸爸:哦,儿子不仅关心我们城市,还关心全国的小朋友,了不起!爸爸又去查资料了。查了一天又给了丁丁一个数据。丁丁(还是不满意):那—全世界有多少个小孩被遗弃呀?爸爸突然听出儿子的问话里好像有别的意思,他恍然大悟:丁丁,你是爸爸妈妈唯一的最爱,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遗弃你,我们会永远永远爱你。丁丁(开心地笑了,长舒一口气):哦!好了,我去玩了。大家猜猜,丁丁的问话里有什么弦外之音呢?霍桑效应(图)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 9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晕轮效应(图)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帕金森定律(图)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10责任分散效应(图)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鸟笼逻辑(图)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马太效应(图)11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木桶理论(图)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图)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20%的人买时间----------------80%的人卖时间20%的人找一个好员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12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20%的人重视经验--------------80%的人重视学历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20%的人我要怎么做才有钱------80%的人我要有钱我就怎么做20%的人爱投资----------------80%的人爱购物20%的人有目标----------------80%的人爱瞎想20%的人在问题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问题20%的人在放眼长远------------80%的人只顾眼前20%的人把握机会--------------80%的人错失机会20%的人计划未来--------------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嘛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20%的人做简单的事情----------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20%的人如何能办到------------80%的人不可能办到20%的人记笔记----------------80%的人忘性好20%的人受成功的人影响--------80%的人受失败人的影响20%的人状态很好--------------80%的人态度不好20%的人相信自己会成功--------------80%的人不愿改变环境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80%的人永远漫骂、批评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破窗理论(图)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破窗理论1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破窗理论2也叫 破窗效应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13手表定律(图)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猴子与表的故事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但 “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在这方面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美国在线是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企业文化强调操作灵活、决策迅速,要求一切为快速抢占市场的目标服务。时代华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强调诚信之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两家企业合并后,企业高级管理层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两种价值标准的冲突,导致员工完全搞不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世纪联姻以失败告终。这也充分说明,要搞清楚时间,一块走时准确的表就足够了。只选择你认为正确的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量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尼采有一句名言:“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更容易些。”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 14只表”弄得无所适从,心力交瘁,不知自己该信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或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并因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两门选修课都是你所感兴趣的,但是授课时间重合,而且你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学好两门课程,这个时候你很难做出选择。在面对两个同样优秀、同样倾心于你的男孩子时,你也一定会苦恼许久,不知该如何做出决断。择业时,地点、待遇不分伯仲的两家单位,你将何去何从?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要面对“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苦恼。在面对矛盾选择的时候,我们推荐使用“模糊心理”。所谓“模糊心理”,就是在一个很难决策的情况下,以潜意识的心理为主要基调,做出符合潜意识心理的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模糊心理”实际上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种心理沉积。也许你并不能说出一条明确的原因,但是通过心理的潜意识,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出最符合个体心理需求的决定。这里说的潜意识,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模糊心理”在矛盾选择面前,能够提供给我们最安全的心理保护,因而是值得提倡的。核心理念:更多选择、更多标准会让人无所适从。应用要诀:明确目标、不受干扰;懂得取舍,该放则放。刺猬法则(图)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法则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戴高乐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没有距离感,领导决策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两相比较,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好。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 15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羊群效应(图)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鲶鱼效应(图)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 16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于鲶鱼效应的应用,目前已有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领导活动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竞争机制的建立、能人的启用、领导风格的变革等等。但笔者认为鲶鱼效应的分析和应用远不止这些。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首先,如果鲶鱼本体代表领导者。领导者即影响他人完成任务的个体或者集体,在死气沉沉的沙丁鱼箱内,沙丁鱼就象征着一批同质性极强的群体,他们技能水平相似,缺乏创新和主动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整个机构是一种臃肿不堪的状态,而鲶鱼领导者的到来(或者内部沙丁鱼进化成鲶鱼),新官上任三把火,整顿纪律,规范制度,改造流程,合理配置岗位和人、财、物,逐渐组织的经营有了起色,成本减下来了,臃肿的机构简化了,无能的沙丁鱼被吃了、赶走了,有能耐的沙丁鱼得到了正面的激励,这样整个机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鲶鱼领导者的带领下,整个组织的活力都被调动起来,从而使集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占领市场、保有市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鲶鱼领导者应该具备如下特质:1-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迅速发现组织停滞不前的病症所在,并能够快刀斩乱麻,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2-说话算话、强势作风:科学地决策,并能够监督决策的执行,及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3-倡导创新、结果导向:提倡创新,塑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从业务流程、工作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薪酬设计和考核等方面体现创新思想,体现创新的利。4-成就需求、前瞻视野:有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能够预见组织发展的方向以及现存人力资源与未来的差距,能够有效地辨别未来人才,裁减掉不适合组织发展的拖后腿人员。5-系统视角、敢于变革:能够从系统内外观察组织系统结构的变化和功能,既要把自己当作组织的一部分(相对于渔夫,鲶鱼领导者本身也是沙丁鱼,渔夫才是领导者),又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小系统中的领导者,能够带动员工队伍打开局面、打破常规,取得良好效益。对于在领导者领导下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职工群体而言,如果领导者有鲶鱼特性,那么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激发自己的能量,至少要和鲶鱼同步速度,并且要保证同一方向(企业目标),这样才不至于被鲶鱼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鱼挤到最后憋死。其次,如果鲶鱼代表团队中一员。那么它就意味着新、奇、异,包括观点的不一样、行为的不同、习惯的迥异,正因为不同,才会激发智慧,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加盟,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员工,那么这个团队产生奇思妙想、产生高绩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注重团队建设、致力团队沟通的今天,适当地吸引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带来多赢。但是鲶鱼的数量应当加以控制,全是鲶鱼的话,整个团队就会出现“个个是英雄、整体是狗熊”的现象,因为个个鲶鱼都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合作和沟通就不存在了,整个团队就乌烟瘴气了,所以日本有些企业信奉“一流管理者、二流员工”的用人信条,既然一条鲶鱼能够带动一群鱼翻腾搅动,那就没有必要再放第二条了,一山不容二虎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团队中的鲶鱼分子应注重良性沟通、影响力的塑造,其他员工对待团队中的鲶鱼,也应该在工作的基础上与其加强合作。再次,如果鲶鱼代表让人来劲的工作内容。现在在很多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设计依然成为流程改造的一大课题,不合理、枯燥无味、没有前景、单调无聊的工作内容让人们感觉像一桶拥挤的沙丁鱼一样没有激情,不愿意在岗位上多思考多改进,以致慢慢地形成了集体惰性。如果能够把工作扩大化、丰富化的鲶鱼效应应用到工作设计(Jobdesigning)上,那对组织的财务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把好动、充满激情的鲶鱼放到一潭死水的工作中呢?这又是一门棘手的学问,有人主张从横向和纵向扩大工作范围、深化工作内容,让员工们体验丰富的工作活动,感 17受努力工作的成就,让他们体现面对挑战性、来劲性工作时的激动与欲望;有人主张运用轮岗的方式增长员工的才干,让他们工作中的鲶鱼越游越欢;笔者则主张在应用以上措施的同时还要注重人与岗位性格的匹配,鲶鱼就要做鲶鱼的事情,沙丁鱼就要做沙丁鱼的事情,岗位中既要有鲶鱼性工作内容也要有沙丁鱼性工作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员工的偏好,看那些工作能够让他们产生鲶鱼的动力与激情,只有匹配了之后,鲶鱼效应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不然虽然设置了鲶鱼性工作内容,却发现这种工作根本不能让员工为之动容、为之奋斗,那么这条鲶鱼就成了死鱼了。从这个角度看,工作中的鲶鱼代表着丰富的工作内容、令人来劲的责权利、充满挑战的工作期望、新鲜的其他岗位体验等等。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是否要在工作中设置鲶鱼工作、在什么层次上设置鲶鱼工作,都将是一个组织的战略问题。综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鲶鱼代表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从业者,领导可能是鲶鱼,那么你的努力最好和组织保持同方向,不要往后游,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危险,永远充满激情地向上游,也许某一天你也变成了鲶鱼,赶着一群沙丁鱼向上奋斗;你的同事也可能是鲶鱼,那就和他比拼比拼,看谁翻腾的能量更大;你的下级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在激励下属成长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充充电,保持强劲的势头发展,否则你也有被下属吃掉的危险;你的工作中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分清主次,让鲶鱼工作越游越欢,最好能到上一层工作岗位上去搅动一番。鳄鱼法则(图)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青蛙现象】(图)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启示之一是: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启示之二是:青蛙,就好象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 18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启示之三是: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会有面临失业的危险! 启示之四是:我们不要单纯的,只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忽视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因为,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才是最可怕的!【蝴蝶效应】(图)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今天的企业,其命运同样受“蝴蝶效应”的影响。消费者越来越相信感觉,所以品牌消费、购物环境、服务态度……这些无形的价值都会成为他们选择的因素。所以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看到,一些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公司在他们的公司理念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在你的统计中,对待100名客户里,只有一位不满意,因此你可骄称只有1%的不合格,但对于该客户而言,他得到的却是100%的不满意。”“你一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在客户眼里,你代表公司”。今天,能够让企业命运发生改变的“蝴蝶”已远不止“计划之手”,随着中国联通加入电信竞争,私营企业承包铁路专列、南京市外资企业参与公交车竞争等新闻的出现,企业坐而无忧的垄断地位日渐势微,开放式的竞争让企业不得不考虑各种影响发展的潜在因素。精简机构、官员下岗、取消福利房等措施,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传统的保障,随之而来的是依靠自己来决定命运。而组织和个人自由组合的结果就是:谁能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抛弃。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成果(图)人努力了,成不成就要靠天了。不认真努力就是另一回事情了。大家都知道“人定胜天”,难道你不觉得可笑吗?“人定不胜天”这是一个定义来的,改变不了的。19生活还是顺其自然吧!不要一味追求什么,,不值的。其实你应该好好看看你身后的那道彩虹是多么的美丽,是你忽略了它。 生活是美好的,该回头看看了20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宿州有没有心理学培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