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其罪死有余辜活有余罪论其才了之了之指的是谁

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保护客体--《政法论坛》2013年05期
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保护客体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对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之规定,没有采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国际社会的通常表述,虽然在保护被追诉人自由陈述方面略显欠缺,但如此规定正好使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摆脱了其保护客体仅限于言词陈述之束缚。充分考虑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所蕴涵的保障人权、个人自由以及被追诉人的主体性地位等因素,我国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保护客体应界定为: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虽有消极忍受国家追诉之义务,但有权不被强迫作出自我归罪的陈述、交出实物证据以及利用自己的身体积极配合国家追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D925.2【正文快照】: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50条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标志着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在我国已经确立。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也被称为反对自我归罪,在英语中的表达是“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无论是从汉语还是英语中的字面意思来看,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均可以概括地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樊崇义;;[J];法学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小玲;李家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郑好;;[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林喜芬;;[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刘国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孙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奚玮;杨锦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孙记;;[J];北方法学;2007年05期
郭华;;[J];北方法学;2008年02期
封利强;;[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黄豹;;[J];北方法学;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毅;;[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单民;上官春光;;[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赵靖;;[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张华;;[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陈焰;林宁烨;;[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任海新;蔡艺生;;[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李迎春;王森;;[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肖中华;刘荣;;[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施娟;;[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张弛;董嵚;;[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进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尹晓红;[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周强;[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杨芳;[D];复旦大学;2011年
陈莹莹;[D];复旦大学;2011年
张慧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廖丹;[D];武汉大学;2011年
孙宝民;[D];武汉大学;2011年
吴锋;[D];吉林大学;2011年
王喆;[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绪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唐闰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陈海娇;[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宋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阮露玫;[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雄贵;[D];湘潭大学;2010年
刘华蕾;[D];湘潭大学;2010年
丛欣莉;[D];湘潭大学;2010年
尼双纳;[D];湘潭大学;2010年
张红;[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卜思天·儒佩基奇,王铮,降华玮;[J];比较法研究;1999年02期
卞建林,郭志媛;[J];比较法研究;1999年02期
姚莉;[J];法学;2001年12期
宋英辉;[J];法学研究;1998年05期
陈卫东,陈飞;[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刘根菊;[J];中国法学;2000年02期
杨宇冠;[J];中国法学;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卜思天.儒潘基奇,张采风;[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02期
胡小珊;;[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刘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隆振中;;[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李慧鹏;;[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8年01期
毛兴勤;;[J];改革与开放;2011年10期
宋英辉,吴宏耀;[J];中国法学;1999年02期
上官鹏;;[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陈海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吴宏耀;;[J];法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根娣;;[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王淑娟;;[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余阳;滕明波;;[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毕良珍;;[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章剑生;;[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李晓霞;王杰;;[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李贵方;;[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罗洪洋;;[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罗洪洋;;[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史晋川;;[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王建勋;[N];东方早报;2011年
李奋飞;[N];法制日报;2010年
陈丽平;[N];法制日报;2011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刘计划;[N];法制日报;2011年
张 燕;[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牛爱民;[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李富永;[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李娜;[N];法制日报;2011年
邓玲;[N];江苏法制报;2007年
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N];人民法院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郭明文;[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张吉喜;[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刘晓雅;[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红宇;[D];山东大学;2012年
马登高;[D];山东大学;2010年
王宏伟;[D];中南大学;2012年
王林;[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阚颖芝;[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张婧;[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孙涵;[D];山东大学;2013年
刘燕;[D];安徽大学;2013年
王金燕;[D];西北大学;2011年
侯瑞雪;[D];吉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王安石公讳锡,字昌龄。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授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七年,为开封府推官。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去。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教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②遇赦③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④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于是贵戚女使有奏谳⑤,上薄其罪,付公监决,曰:“此人平恕,可任也。”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⑥,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清贶坐杖,配沙门岛,行两日死。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故杖清指,杀之灭口。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未几,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颖、蔡流人。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有删改)[注] ①南郊:帝王祭天的大礼。②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③赦:赦免。④编敕:法典。⑤奏谳(yàn):将审理案件的情况向上报。⑥赇(qiú):贿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取凶恶         籍:登记
B.虽数赦犹论如法论:讨论
C.上薄其罪,付公监决薄:减轻
D.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希:迎合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B.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C.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D.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颖、蔡流人。(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王安石公讳锡,字昌龄。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授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七年,为开封府推官。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去。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教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②遇赦③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④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于是贵戚女使有奏谳⑤,上薄其罪,付公监决,曰:“此人平恕,可任也。”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⑥,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清贶坐杖,配沙门岛,行两日死。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故杖清指,杀之灭口。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未几,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颖、蔡流人。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有删改)[注] ①南郊:帝王祭天的大礼。②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③赦:赦免。④编敕:法典。⑤奏谳(yàn):将审理案件的情况向上报。⑥赇(qiú):贿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取凶恶         籍:登记
B.虽数赦犹论如法论:讨论
C.上薄其罪,付公监决薄:减轻
D.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希:迎合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B.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C.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D.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颖、蔡流人。(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王安石公讳锡,字昌龄。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授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七年,为开封府推官。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去。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教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②遇赦③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④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于是贵戚女使有奏谳⑤,上薄其罪,付公监决,曰:“此人平恕,可任也。”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⑥,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清贶坐杖,配沙门岛,行两日死。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故杖清指,杀之灭口。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未几,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颖、蔡流人。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有删改)[注] ①南郊:帝王祭天的大礼。②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③赦:赦免。④编敕:法典。⑤奏谳(yàn):将审理案件的情况向上报。⑥赇(qiú):贿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取凶恶         籍:登记
B.虽数赦犹论如法论:讨论
C.上薄其罪,付公监决薄:减轻
D.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希:迎合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B.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C.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D.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颖、蔡流人。(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最佳答案见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小题1:论:判决。试题分析:小题2:原句:“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试题分析:小题3:(得分点:操兵、贾贩、输、走) (得分点:大辟、几何、爱人,句意) (得分点:发、活、流人,句意)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查看目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陵论白居易《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坚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逭:免除
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而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译文: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译文: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译文: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陵论白居易《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坚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逭:免除
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而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译文: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译文: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陵论白居易《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坚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逭:免除
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而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译文: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译文: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译文:
科目:最佳答案见解析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爱:吝惜。小题2:试题分析:①是作者以假设立论,不专指李陵,②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⑤是说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小题3:试题分析:“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 小题4:试题分析:得分点分析:(1)“获罪"“讥”各1分,大意1分;(2)“苟免”“微”各1分,大意1分;(3)“意者”“患”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 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很是为此感到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二位不死。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使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呢。 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不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有余辜活有余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