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全国媒体记者联系方式时代,需要怎样的记者

探析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变迁
――从“记者”到“把关人”的角色转变
张碧红&雷天h
&&&&来源:&&&&
&&&&&&字号
新媒体的出现催生全媒体时代。从传统媒体的点到面到新媒体点对点的互动,新媒体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内容,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以它崭新的技术、功能和效果独领风骚,也对“记者”这一传统职业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新闻只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起点,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启动以及信息整合能力,展示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度思考与关注,在不同媒体之间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全媒体道路,给受众以多种的信息挑选权利,才是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应该探寻的传播理念和前进方向。
一、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与要求
全媒体时代,即所有的信息传播同时普遍地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时代。“全媒体”一词2008年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崭露头角,许多传播媒体从业者纷纷提出“全媒体定位”或“全媒体战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广告等行业在“全媒体”发展中呈现出“扩张式”和“融合式”的形态特点。“扩张式”的全媒体注重手段的丰富和扩展,在全媒体的传播手段上下功夫,以不同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的新闻报道,在传播方式上取胜,如“全媒体广告”、“全媒体出版”等;而“融合式”的全媒体在拓展新媒体手段的同时,更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相互有效结合,将不同的传播手段融合一体,集中运用多种媒体的不同功能将一个事件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整合报道和传播,如“全媒体广播”、“全媒体电视”等。
在“全媒体”的语境下,多种媒体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提供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只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充分深度地融合,才能创造出双赢的局面。传统媒体赋予新媒体更多的资源,而新媒体也扩大了传统媒体的业务空间和舞台,它们的有机结合,和谐共处会对传媒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融合式”的全媒体发展才是真正挖掘出“全媒体”价值的方式,更符合“全媒体”的内涵,是全媒体时代应该重视与延伸发展的一种全媒体发展形式。
全媒体报道形式的发展,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前瞻性与敏感性。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新媒体不断产生的必然趋势,这就使全媒体记者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比如,各大报业集团长期积累的是笔头记者资源,是一群采写能手,但他们对音频、视频、移动媒体等的接触不足,而且经验也相对较少,因此,在这个全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中,他们在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和业务形态各方面的更新和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轨迹
16世纪欧洲的威尼斯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记者,当时的威尼斯商业活动频繁,是欧洲的经济中心,也是各国商人、银行家以及达官贵人的聚集之地。“有需求就有买卖”,商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对商业信息有极盛的需求,便出现了专门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尽管当时这个人群还未被称为“记者”,但他们的工作与记者无异,是现代记者的雏形。
初期记者和编辑与出版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分工,往往是集记者、编辑、出版于一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报业逐步发展起来,各家报纸之间出现竞争,一身数任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报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于是,记者、编辑、出版者便日益分工明确,先是记者、编辑与出版者的分离,出版者成为记者、编辑的老板;然后是记者和编辑的分离,设专职记者;再往后设驻外地记者和驻外国记者。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记者似乎又回到了身兼数职的工作状态。科技带来的各种新生电子产品为新闻业所广泛应用,记者被转型为“全能记者”,使用各类电子产品采写新闻、还原现场并进行事后编辑,这使得记者原本就繁重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甚至已没了个人生活。许多记者每天结束工作回到家已经累到躺下床就睡着,没有精力去参加其他业余活动。多数记者都处于单身状态,他们把没有恋爱对象归因于“现场-床铺”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工作量将他们的娱乐时光消磨殆尽。
“全能记者”的需求因媒体的网络化而产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美国兴起,当代传播革命的开端激发了人们对“多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使用,记者的角色发生悄然的变化。互联网记者使用的采访工具以及他们的作品都和传统的记者有所不同。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新媒体逐渐对传统媒体的生存产生了威胁。在新世纪来临的前后,一些发达国家报纸网络化生存的问题渐显。一些著名报纸和报业集团也逐渐走上了“电子化”的道路,“电子报”也随之出现,“全能记者”的概念逐渐产生。
“全能记者”的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日常化的工作要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升级,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的日益红火,媒介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新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经营效率是商业化体制下的新闻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从经营成本考虑,报社不可能派出两套人马同时采写一则新闻,记者便承担了身兼多职的任务,不仅要发回正式的文字报道,还要采访相关花絮新闻、背景材料,拍摄新闻图片,全媒体时代对于记者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闻业变革的基础是“全能记者”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新闻的采集制作到媒体的经营管理;从新闻理念的革新到运作流程的再造,新闻业面临种种变革。无论是保留传统媒介阵地亦或是放弃传统媒介阵地,记者要面对的都是“多媒体”平台,如网站、手机、平板电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需要满足的是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如各大报业集团都纷纷开通相关报纸的带V微博,实时发布新闻和新闻追踪情况。在日常报道上,报社和网站进一步走向融合,记者被要求有意识地根据全媒体的需求特点去采制新闻,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网上平台也不仅仅是节目的重播或者点播库,记者编辑需要制作符合互联网使用需求的播出内容和播出编排。
三、“记者”到“把关人”角色的转变
人们总把“全媒体记者”理解成“全能型记者”,是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其实,要求记者全能,事实上是一个谬论。
“全能记者”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传统记者多是文字记者,要求他们在技术上样样精通是件困难的事情,一个人要在同一时间应对这么多份工作,在转型过程中有不得不攻破的难题:比如:文字记者对文字有特殊感觉,习惯了用文字来表达或者叙事说理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但对电视镜头的推拉摇移、视频的剪辑等没有太多的接触;其次,全媒体时代要求文字记者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进行叙事,必须有文字――视频的双向思维,多角度思考报道的方向;再次,“全能记者”采访过程难度也有增加,现场信息采集的工作强度远大于文字记者,后期剪辑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摄像头对准被采访人时,多数人会有紧张不自然,甚至抵触的情绪出现,这往往会影响到受访者的表达,记者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和深度受损;还有,体力要求高。相机、小型DV等设备要贴身佩带,这无疑是对记者体能的一个严峻考验。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众已经处于平等的位置,传播主体从传播者移位到受众,而受众也随时可以成为传播者,两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互换。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公民记者”往往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最完整地记录整个事实真相的发展过程。“公民记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身感受通过个人的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传播媒介记录下来,第一时间发送到网路上,这些原本应该由记者进行调查报道并传播的新闻事件,已经由普通民众随时、随地、随意地完成。
当然,全媒体时代的记者也不完全都退居幕后,让位于“公民记者”。记者的重心将会逐渐移到“编辑”的岗位上,担任“把关人”的角色。海量信息的出现,会导致受众难以在这些混杂的信息中及时有效地获取自己想要的资讯。这时就需要有专门的人员,从信息中提取精彩丰富、及时准确、可读性强的信息资讯。因此,未来的记者将会更多地接受来自普通民众提供的信息源,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把工作重心放在信息的分类、过滤、鉴别、加工和评价上,使传媒机构成为一个信息的中转站或资讯的加工厂。
现阶段信息传播模式是立体多媒体的,往往一线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素材率先在报业网站上实时滚动发布,主流报纸跟进全面报道,网站和报纸作后续深度分析解读和前瞻预测评论,报纸和网站的粘合度大大增强。
全媒体时代并不是要求记者在每项媒体技术上都精通,但都要有一定的认识与操作本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还是团队的合作。如果在每一次的采访中分工协作得当,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报道效果。国内许多传媒集团在培养全媒体记者上就体现了对团队合作的重视,往往采用两三人一组的团队形式进行报道工作,采访过程也会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也可以协助同组同事完成整体记者的报道。
简单机械的全媒体记者培养战略只会让记者成为新一代的机器人和死板的流程执行者,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全媒体记者的“全”,在掌握各种技能的基础上,保持自己核心的技能和专长,建立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融合式报道中各展所长。
好的新闻报道是离不开记者对新闻的敏锐感知能力的,在新闻报道中,记者思想在其中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全媒体记者面临机遇和挑战,尚有许多可提升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继续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金鲁克.我们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N].中国教育报,.
[2] 陈力丹,江凌.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J].当代传播,2008(6).
[3] 曲歌.全媒体发展催生全媒体记者[J].新闻传播,2011(1).
[4] 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J].青年记者(上),2011(3).
[5] 于雪.全媒体记者的发展趋势[J].新闻知识,2012(8).
[6] 程忠良,梅玉明.全媒体时代新闻职业的变化[J].青年记者,2010(18).
[7] 梁永真.试论全媒体时代对记者职业的影响[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1).
[8] 谭彦德.全媒体时代的全媒体人才生成[J].军事记者,2011(4).
[9] 尹靓.全媒体时代新闻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J].青年记者(下),2012(1).
[10] 言靖.论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J].新闻界,2011(5).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传媒推荐|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全媒体时代更需要“专家型记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媒体时代更需要“专家型记者”
日 09:27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刘翼
内容摘要:摘要:“一个社会学家只不过是一个更准确、更负责和更科学的记者”。
关键词:记者;媒型新闻;专家型记者;新闻学;新闻传播
作者简介:
  传统新闻生产正在受到巨大挑战,以互联网技术为根基的自媒体空前繁荣。而人们的媒介素养难以与其不断增强的社会参与度相匹配,即便是新闻工作者,也往往吃力地追赶在技术变革后面。在这样的矛盾困境中,新闻传播教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社会的重视。负担着新闻传播教育使命的我们,也需要对传媒人才的培养有新的认识。  新闻教育要跟上媒介融合时代的步伐,唯有树立“全媒体传播”的全新理念,打破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之间的壁垒,摒弃原来根据媒介形态进行专业设置的做法,改变传统的单一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今天创新新闻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仅仅具备全媒型新闻传播知识与技能,对当今的新闻工作者而言,仍难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还须同时成为专家型新闻人才。  所谓“专家型记者”,是指除了具备全媒型新闻传播理念、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对某一个或某一些非新闻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深的了解,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权威”或者“舆论领袖”,抑或叫做专业复合型新闻人才,即专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这个概念并非新话题,但在新的形势下应有新的解读。  在传统的集中式传播时代,新闻教育虽要求新闻人才具备丰富的理论与知识,但往往强调的是宽度而非深度,记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求其精只求其广,即“杂家型”新闻记者。而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碎片化信息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真假难辨,更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新闻人进行准确解读,可以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专家型记者”更符合社会和新闻市场的需求。  “一个社会学家只不过是一个更准确、更负责和更科学的记者”,这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学者帕克对其经历的总结,他从报社记者向社会学家的转变历程,让我们看到记者与专家之间的天然联系:资料搜集的系统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因而,一个专家型记者首先需要具备记者的新闻敏感,其次需要掌握专家的工作语言与分析工具,进而发表既具有新闻价值又具有学术价值的报道文章,才能体现其权威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专家型记者”之所以必需,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背景是风险社会。现代社会中,“风险”已从单纯的科学技术领域迈向了整个社会系统,普罗大众面对具有专业性的风险信息,显得茫然无措,专家学者发布的风险报告也无法满足人们对风险认知的急切需求,这时传媒的中介价值就凸显出来。传媒人需要将这些艰涩的科学术语转换成广大受众看得懂、接受得了的道理,这无疑对记者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接二连三的PX项目事件、马航失联事件、疫苗失效事件中,我们都看到了在风险认知层面上科学理性逻辑和公众逻辑之间的差异。调和分歧的方法只能是有效的沟通,通过权威媒体的“专家型记者”进行风险沟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时晓莉)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一个记者的自述:新媒体时代,做个24小时在线的媒体人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战钊
  转眼又是一年记者节,对所有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纸媒记者来说,或许这都是平常而又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不管是天津塘沽大爆炸还是纪念抗战70周年大阅兵,从早上的第一条热线到不知何时会来的每一次突发……我们都像以往一样,全国奔波、走街串巷,只为了将第一手的新闻与真相传递给大家。
  然而也是这一年,《生活新报》、《上海壹周》等纸质报刊相继停刊,各类新媒体指数排行成了新的行业指标,所有新闻工作者都开始谈新媒体转型……确实,新媒体大潮袭来,已经直接影响了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节奏与方法:过去,有固定的发稿节奏、有截稿时间,记者往往在采访结束后才回办公室慢慢打磨稿子,不少人习惯在截稿前一刻才交稿。而现在,人们无需再等待报纸出街就能通过手机、互联网来了解资讯,对记者编辑来说也就没有了截稿时间,需要24小时在线、一切新闻拼速度。
  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追求速度的新媒体采编节奏,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渐渐习惯了用手机拍照、写稿,滚动式播报新闻现场的情况。今年天津塘沽发生大爆炸后,我和同事在爆炸当天夜里就订好了机票,一夜未眠地收集资料、准备采访材料,在次日清晨搭最早航班的飞机奔赴现场。在之后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入爆炸区,用手机拍下小视频,第一时间发给编辑推送至网络;在医院采访伤员及伤员家属的过程中,我全程用手机打字记录所有采访过程,并在最短时间内组织好文字成稿,使得新媒体端能够在第一时间推送信息。当天,这条新闻在新媒体端的阅读量破了百万。
  因为习惯了用手机写稿,许多同行都会跟我开玩笑说:“别人是首席记者,你手机写稿那么溜,该评个手机记者。”说实话,我非常乐意接受这个称号,用手机写稿让我在新闻采编的战场上抢到了最宝贵的时间,也让我迅速适应了新媒体的采编节奏。每次看到我用手机写出的稿子抢在了其他媒体之前发布,我就有说不出的成就感。
  说到手机写稿,许多记者都会抱怨:手机打字没有电脑写稿的熟悉感,一些生僻词、长串专业名词非常难打,导致写稿速度非常慢。如果这些词用了代称,又会影响编辑编稿的速度,最终影响新闻的推送时间。其实,想要用手机更快地写稿,我倒是有一个“神器”可以分享给大家——那就是百度手机输入法。
  百度输入法包含的词库分类众多,还为献礼刚刚过去的记者节,专门推出为记者专属定制的“记者词库”,内置了财经记者类、体育记者类、政法记者类、IT记者类常用词分类词库以及记者写稿常用词和常用新闻网站、报刊词库。用百度手机输入法写稿,包括“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软预算约束”这样的专有名词以及各类明星名人的姓名,都能快速准确地匹配。“特派记者”、“预发消息”这样的写稿常用词更是轻松输入,可以极大地提高写稿速度。不仅如此,百度输入法还推出了一套CHEERY机械键盘记者蓝样式的特技皮肤,试用后就能发现那种熟悉的用电脑写稿的感觉又回来了,写稿思路变得更加清晰。
  新媒体时代,采编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但唯快不破。要追求速度又要追求质量,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当场采写并快速回传、发布的能力。显然,电脑等笨重的装备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的采编节奏。掌握用手机快速写稿的能力,随时待命、轻装上阵,才能做一个合格的、24小时在线的新媒体人!
[责任编辑:战钊]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从诞生到发展,深刻改变了旧有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系统重塑了新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传统媒体纷纷抢滩互联网,竞相上网创办电子版。这一切导致的结果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不得不开始转轨,这种转轨,不是行业性质的转变,而是新从业者自身素质的转轨。
因此,记者的这一传统角色将逐渐在原有的功能上升华、逾越,不仅要坚守“宏大叙事”政治主题的发言人角色,还要担当起无主题事件的搜集者、分析者,并承担起相关主题网站的建立工作。这就要求,新媒体时代的记者,要及时适应时代发展新特点,着力把握受众需求新变化,进一步创新观念、创新内容生产和方式手段,准确还原事件真相,深刻分析事件原因,做到有温情、有关怀,有分析、有见地。
准确还原事件真相
过去,记者往往受限于自身的视野,无法真正从不同层次、不同高度、不同视角来洞悉事件的本原,明晰事件的因果。面对舆论,众说纷纭,记者往往无法真正知道“真相”,大部分是人云亦云。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记者不仅要善于与普通民众打成一片,还要学会大数据分析,实行“全样本拼像”和“实时反馈活系统”,从而获得空前的“超能力”。
比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参与报道的记者就征集了众多路人手机随身拍视频,从各个角度还原事件的真实过程。通过这样的“全样本拼像”,记者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和众多读者一起洞悉“真相”。
敢于摒弃传统中依赖文字、感性表达的习惯,善于将各方面的信息数据为己所用,是新媒体时代记者的基本功。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全城摄像监控系统可以实时采集所有的视频信息。这就要求,一方面记者要力求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熟悉处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材料,特别是要学会使用互联网这个大型的信息资料库,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线索、查找相关资料、核对新闻事实。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原有的职业习惯,对社会保持一种敏锐的触感,动态的嗅觉,拥有广泛的社会人脉资源,不断拓宽涉猎广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只有这样,记者才有可能面面俱到,兼听则明,全体样本,样样兼顾,真正走出“盲人摸象”误区,准确还原事件真相。
深刻分析事件原因
现代社会的读者,不仅要求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身,更愿意了解“为什么”和“怎么回事”。
若凭着“数据拼像”,只能停留在现象外表就事论事,难免令读者乏味。所以,记者还要精通各种大数据分析工具,学会用数据和图表说话,做出有见地的分析,引领受众找到“回家的路”,也就是从事件记录者转变为事件分析者。
网络社会,独家新闻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媒体的竞争已从题材竞争转到新闻解读的竞争,通过对事实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梳理解读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从中引出切中事实本质的,具有举一反三的认识规律或规律性的认识,可更好的更高层次地满足受众需求。
这就要求记者要有深度的知识和专业领域经验,要有持续不断的钻研精神。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记者,只要善于将自身经验、职业素养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知识发现能力结合,就有可能快速发现事件背后的规律,深刻分析事件原因,及时提供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
这就要求记者既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部署和工作意图,还要充分了解下情,积极贴近生活,了解实际、了解群众,把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并与其利益相关,同时也能够反映群众要求、呼声的问题,进行分析,释疑解惑。
这就要求记者要进行艰苦思想,顽强在五个“Why”中探询原因的真相,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着力提升媒介素养
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舆论生态更加复杂。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着力提升媒介素养,不断更新新闻观念,牢牢把握舆论主流。
提升媒介素养,说到底是要学会用多媒体方式报道新闻,因为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不是谁取代谁、谁颠覆谁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最终走向融合媒介。
2010年“两会”期间,《太行日报》打破了不同媒介的界限,编辑部和网络部分工合作,把不同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拿到一个技术平台上去策划、组织和生产,然后再由下属不同的媒介去传播,印刷、音频、视频有效互动。
用多媒体方式报道新闻,记者首先要精通各类媒介,熟练运用多种技术工具进行多媒体报道。比如在线采访能力,就是要学会利用E-mail、QQ、博客、新闻组等即时通讯工具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进行新闻访谈、查询背景资料、查证新闻事实。
其次,要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媒体亲和力,站在全局高度给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新闻服务,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以满足受众对新闻产品的多方面需求。
第三,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直面热点话题和社会关切,紧密联系群众的思想实际,主动回应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不回避、不遮掩、不护短,特别是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网络上第一时间发布全面、真实、客观的信息,让网民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满足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心理,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安情绪,不给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任何机会。
如何做新媒体时代的记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时代记者要具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