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 幸福的幸福来源于自己?

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浅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浅见
上传于||文档简介
&&亚​里​士​多​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说,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怎么理解,在实际中怎么认识?
三生263次卖萌
可实践做的,便是我们口中常说的目的.从古至今,“善良”这个词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亚里士多德所言在于:我们所追求的最高程度的善良便是幸福,使得自己幸福、他人幸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亚里士多德的两种幸福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亚里士多德的两种幸福观
||暂无简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更多公众号:balanceschool巴蓝思团队由一群对教育有初恋般热情宗教般意志的八零后新锐青年组成,“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实践”,目前有全球游学冬夏令营,周末美国STEAM教学、农村生活体验等创新项目。保护孩子好奇心,不惜一切代价。最新文章相关推荐搜狗:感谢您阅读巴蓝思常识特刊 | 亚里士多德:你是否真正理解“幸福”?,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是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之一,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哲学、政治学、逻辑学、历史学、伦理学方面做出了非凡的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他的著作对后来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学说在《马各尼可伦理学》【1】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其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一)幸福是终极目的。他认为:每种技艺、每种学科、或者每个经过思考的行为和志趣,都是以善为其目的的。由于行为、技艺、学科种类繁多,因此,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目的是主导性的,有些目的是从属性的。在行为的领域,不是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存在,否则,辗转相因,以至无穷,人的欲望最终会转入空无。只有那种因自身而被选择,而绝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绝对最后的。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择它,而绝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二)幸福是心灵合于完全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搞清幸福的真正性质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人的功能是什么?他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功能,人的眼耳手足及身体各部分都是有一特定的功能,人肯定也有其特殊的功能。生长养育的生命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因为一切生物都有此功能;有感觉的生命也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因为一切动物都有此功能。余下,即人的行为根据理性原理而具有的理想生活。理性原理有两种,一是被动的服从理性指示的原理;一是主动的具有和行使理性能力的原理。理性生活亦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意义。人的功能,如果就是心灵遵循着或包含着一种理性原理的主动作用,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心灵合于德性的活动。假如德行不至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的活动。因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就是心灵合于完全德性的现实活动”;(三)德行非生于天性。幸福既然是心灵完全合于德行的现实活动,那么,什么是德行呢?亚里士多德接着对德行作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德性包括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如智慧、理解、明智是理智德行;宽大和节制是道德的德性。理智德性是由训练而产生和增长的;道德的德行则是习惯的结果。他说,德性的获得如同技艺的获得一样,是要通过行为才能实现的。人由于从事建筑而成为建筑师,由于从事弹琴而成为琴师,由于实行正义而变成正义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宽大而变成节制和宽大的人。决定我们习惯和性格的是行为,同样的行为产生同样的习惯和性格;(四)要获得幸福,必须奉行中庸之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行就是用以调适情感和行为的。情感和行为都存在着过度与不及的可能,只有德行才能使情感和行为保持适中。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中则是德行的特点。一句话,德行就是贯彻中庸之道;(五)幸福是实践的果实。亚里斯多德认为,一个人光有德性还不够,还必须要把德性付诸现实活动。他说:正像奥林匹亚运动会的桂冠不能授予美丽的人、健壮的人,而只能授予在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人一样,只有通过在德性指引下的理性行为,才能获得幸福;(六)幸福不是一时一事的事,终身幸福才能算作真正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说:一个燕子一个暖日不能构成春天,一日或一短时,也不能使人成为幸福快乐的人;(七)幸福还需要好的外在条件为助。有许多高尚的事情,需要朋友、财富、政治权力才能做到。出身微贱、孤独无子、子孙不佳、相貌丑陋、遇到恶友、良友良子死亡等等,都不易得到幸福。    亚里斯多德的幸福观基本上都是正确的,时至今日仍不过时。特别是幸福是终极目的的观点、德行非生于天性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奉行中庸之道的观点、追求终生幸福的观点、重视客观条件的观点应该看成是千古不朽的真理。这些观点既有崇高的道德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有利于引导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增强智慧,提高理性思辩水平,通过理论思维和哲学思考去追求真理,在理智的主宰下,使生命获得最高的幸福;也有利于引导人们注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按中庸原则行事,作明智的适当的选择,避免走极端,在和谐中保障幸福,享受幸福;还有利于引导人们破除迷信,破除宿命论观念,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主动的寻找幸福,体验幸福。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教导为人处世,肯定会在人生道路上多一些正确,少一些错误;多一些和谐,少一些纷争;最终也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痛苦。    作为获得幸福的实现途径,或者作为衡量什么样的人才是终生最幸福的人的标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非常有用的。但是,把幸福定义为“心灵合于完全德行的现实活动”,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地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因为这个定义未能包含幸福概念的全部外延,排斥了不具备“完全德性”和不具备现实活动能力的人获得幸福的可能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就不能说小孩是幸福的。因为对小孩来说,他们还不能进行现实活动,更不会有心灵完全合于德行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解释是,幸福对于小孩来说不是现实的东西,而只是一种希望。但是,饥饿的婴儿吮吸母亲甘甜的乳汁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嬉戏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如果说孩子们的啼哭用以表明他们正在忍受某种痛苦的话,那么,他们的笑声难道不是用以表明他们正在享受某种幸福吗?此外,现实生活中一些幸福于德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幸福则于德性没有关系,保障生命存在的各种需要的满足对什么样的人来说,同样都会带来幸福。例如,美味佳肴相对于每一个饥饿的胃来说,都会体验到幸福,不论这个胃的主人是有德性的还是没有德性的。尽管亚里士多德给“德性”一词赋予了非常宽泛的含义,但现实生活中大量增进人类幸福的现实活动并非以德性为前置条件。一切德性都应当包含利他的动机,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谋求自己幸福量的增加,人们总是从对自己幸福量的权衡中选择需要并付诸行动的。    当然,我们应当理解亚里斯多德的良苦用心。那就是亚里斯多德不是从实然上给幸福下定义,而是从应然上给幸福下定义。他不是象研究自然科学那样追求客观真理,而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教人们如何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达到向善的目的,教人们应当奉行什么样的原则做人做事才能成为终生获得最大幸福的人。他力图把人们引领到具有理性智慧和德性智慧的水平上去。大家如果都朝着亚里斯多德指引的方向努力,毫无疑问,社会将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人类将会更加幸福。因此,当我们对亚里斯多德关于幸福的定义提出质疑的同时,我们也对他极端关心人类命运,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感动。    注释: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第292----333页)
发表评论:
馆藏&2298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