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对论述我国市场经济济的理论理解

论文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 && 中西方学界在市场经济问题上认知与论述的差异
中西方学界在市场经济问题上认知与论述的差异
内容简介:中西方学界在市场经济问题上认知与论述的差异&&&&&&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也就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分配。讲市场配置资源,一般着眼于生产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容易将资源配置等同于生产要素配置。其实,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流通部门也有流通要素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也就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分配。讲市场配置资源,一般着眼于生产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容易将资源配置等同于生产要素配置。其实,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流通部门也有流通要素合理配置问题,消费领域也有消费资源公平配置问题。当然,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是决定性的环节。
还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著作包括教科书,涉及市场经济问题时,除正面论述其作用外,还往往专门讲述其负面效用,特别是着眼于分配不公形成贫富分化问题。有的还特别提出,市场配置资源并不包括全部生产领域,例如,有一本少见的设有“市场经济”词条的词典――美国《现代经济词典》中,对市场经济的解释,非常简括:“一种经济组织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采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得到它们等问题,都依靠供求力量来解决。……美国基本上是一种市场经济。然而,美国仍有许多不受市场指导的活动,如许多农产品的产量,就是由政府规定的种植面积和所支持的价格决定的。”([美] 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词典》第275-276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它特别指出,美国“仍有许多”经济领域“不受市场指导”,而是“由政府规定”或“决定”。
二 查字典[]
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发展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论著来看,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其一,他们讲市场经济,就是讲由市场配置资源和怎样配置。就是要说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怎样生产都由市场引导。讲资源由市场配置,不言而喻,就是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无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还是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或其他西方学者的经济学论著,都没有讲,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基础性”作用,还是“决定性”作用。
其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已实行几百年,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但从西方权威性的经济学教材和词典中,更多看到的是对市场经济正反两方面效用的总结性阐述,而且讲正面效用比较简略,讲市场失灵、讲负面效用则具体而突出。我们在讨论和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往往是突出其正面的效用(这是必要的),甚至西方经济学作为负面效用论述的事实,我国一些媒体竟作为正面效用加以宣传。例如,在前面所引的西方权威经济学教材中,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会导致分配不公、贫富分化,这完全符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几百年的事实;法国学者皮凯蒂新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热销西方国家,也引起我国学界关注,它用统计数字分析和阐述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中贫富分化的历史事实。而我国有的媒体却刊发,主张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实行市场化分配,来缩小贫富分化。
其三,西方权威经济学著作,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论,会具体论述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我国竟有人用新自由主义观点来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认为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他们所主张的市场决定一切,应削弱和排斥政府的作用。其实,如前所论,讲“市场配置资源”,实际内涵就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既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这一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述:“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
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西方经济学论著对市场经济作用的阐述和宣传,比我国更平易和平实?我国的有关讨论和争论为什么那么热烈和激烈?意见分歧又那么多、那么大?其实,这有客观的原因。
资本主义在其全部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中,始终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求发展,后来建立了成熟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是先有市场经济实践,后有市场经济概念和理论。从现有资料看,直到20世纪初,才有市场经济概念出现。因此,西方国家的人们是先有市场经济的感性认识,后有市场经济的理性认识。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人们,大都具有对市场经济充分的感性认知,他们能熟知市场经济的实践内容。正是由于西方学者是在长期市场经济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有关概念和理论的,因而他们深知市场经济的长处和短处,正面效用和负面效用,并逐渐认识到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亚当?斯密时期政府只做守夜人的自由市场经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的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和罗斯福新政,再到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举措,制定和实行经济计划(二战后,日、法等许多国家实行经济计划,西德搞社会市场经济),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和统一起来,用看得见的手引导看不见的手,促进了资本主义战后的创新发展。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在写给西方读者的教材和论著中,不需要对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怎样搞市场经济做过多的描述。
我国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无论政界、学界和实际经济工作者,都对什么是市场经济和怎样搞市场经济很不熟悉,需从头学起,需要向西方学习,学习其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是先获取市场经济的理性认识,后在实践中获取感性认识的。可以看出:我国转向市场经济,是缺乏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在理论上探索着发展。尽管中央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但不同的人会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论偏好和价值取向,汲取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市场经济理论观点,有的主张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不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的主张亚当?斯密时期的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要干预;有的赞同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推行全面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大都认同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反对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这就呈现出中国学界在市场经济理论认识上远多于西方的分歧和争论。
相关链接:、、、、
1、“”由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例文地址:/lw/yishu/154276/,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的现实意义
日 23:18:20
来源:求是网  作者:王国胜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而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发展到相当完备程度的市场经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马克思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是从市场经济的细胞商品和货币开始的。这既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起点。从商品和货币开始,马克思经济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壮大和发展的客观历程,也阐明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经济理论也是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中,包含着对市场经济一般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降低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尽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是在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存在的,反作用不可能改变决定作用。因此,认定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从这个认识出发,应当承认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普遍意义,应当自觉地坚持用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来分析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问题。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抽象劳动。这是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中一切价值形式财富的基础,是正确认识货币、资本、利润、利息、红利、地租等本质的基础,也是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只不过在市场经济中,劳动一方面生产使用价值,一方面创造价值。
第二,要坚持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流通中所需货币数量主要取决于待交换商品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即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中的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限于流通中所需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对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正确认识纸币的本质,正确认识由于货币的重要作用而产生的信用、证券等各种金融资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要坚持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按照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剩余劳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劳动成为剩余价值。利润、利息、红利、地租等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不再是商品,但剩余劳动仍然必须存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剩余劳动仍然要表现为利润、利息、红利、地租、税收等价值形式。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使社会拥有更多的剩余劳动。为此,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利润、利息、红利、地租、税收等价值形式,归根结底来源于劳动。
第四,要坚持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按照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而物质资料再生产中最重要的比例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按比例是通过货币的中介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这些方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多少区别。不同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比例失衡,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不能克服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通过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消费水平来解决这个矛盾。
第五,要坚持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按照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争夺联系在一起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不仅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财富和市场,而且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世界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面前,不可能关起门来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汇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积极参入国际竞争,才能发展壮大,才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参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对内稳固国计民生,对外谋求合作共赢。
用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来分析研究我国经济的现实问题不排斥学习、借鉴其他西方经济学理论。其他各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方面谬误百出,但在一些具体理论问题上、在对某一方面的经济现象的认识上,有许多合理的、正确的成分和内容。比如,尽管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货币的本质,但能正确地指出纸币数量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尽管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利息的本质,但能正确地指出利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尽管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但能正确地指出通过国家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控能够减轻和延缓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等等。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真总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除此之外还需要指出,由于这些西方经济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些理论产生的经济政策概念,已成为世界经济通用的经济政策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熟悉这些经济政策概念,使用这些经济政策语言。但毫无疑问,坚持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研究我国经济的现实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借鉴使用这些经济政策。
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也研究了市场经济的弊端,特别是指出这些弊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怎样造成严重的危机和破坏。比如,市场经济的按比例是通过货币的中介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这就存在供给和需求比例关系失调的可能,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由于生产的不断扩大与广大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这种可能会转化为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再比如,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使之存在不择手段进行投机活动的可能,这种可能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由于庞大的私人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发展成严重损害经济和公共利益的事件。不断出现的各种骗局、内幕交易、金融风暴、金融危机就是证明。很显然,不能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完全归咎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应承担主要责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当高度重视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指出的市场经济的弊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对市场经济的弊端尽可能进行限制。比如,应当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使之突破劳动力价值的限制,增加社会扶贫帮困支出,以扩大广大劳动者的消费购买力,防止社会生产与消费这个基本比例关系失衡;应当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不允许存在损害全社会利益的利益集团,坚决打击巧取豪夺的投机炒作,特别是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的投机炒作活动;应当发挥公有制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优势,引导社会生产协调发展,支持创新,优化结构,补足短板,限制过剩;等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使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市场经济的弊端受到有力的抑制,使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用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回答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久弥新,深入人心,赢得青年。
(作者单位: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求是网评”栏目投稿邮箱为,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分享您的真知灼见,共同构筑网上思想理论高地。】
( 网站编辑:程卫军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简答论述)-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简答论述)
导读:论述题,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为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有:,(1)规范政府行为,明确界定政府资源配置范围,政府不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政府财政资金供给战线过长,政府经济职能越位的问题,(3)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责,这些公共物品的提供是中央
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在现阶段,为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有:
(1)规范政府行为,加快政企分开步伐
明确界定政府资源配置范围,将不属于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转移出去,由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不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主要为企业个人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
(2)建立现代公共事业组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改革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社会团体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公共事业制度,解决政府财政资金供给战线过长,公共服务效率不高,政府经济职能越位的问题。
(3)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责,划分财政支出范围
根据公共物品原理,凡受益范围是全体居民,这些公共物品的提供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其支出范围是中央财政;凡受益范围是某一区域内的居民,这类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属地方财政支出范围;如受益是跨区域的居民,则由其上级政府负责提供,支出也归其负担。
(4)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5)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完善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配合必要行政手段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高政府调节、控制经济运行,实现其宏观政策目标的能力。
(6)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效率
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大力推动技术进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发布政务信息,处理公共事务,密切政府与企业、个人联系,减少行政审批环节,降低管理成本费用,大大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效率。 答题中请根据个人理解适当添加实例。
2.试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
政府并不完全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
(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2)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指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效。
(3)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4)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3.试分析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
答题要点:
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制定符合执政党利益集团的各项经济政策
在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组建政府。而这些政党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必然使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符合本集团、阶层的利益。
(2)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取得选民支持,争取连选连任
取得和掌管国家政权,是各政党议会斗争的主要目标,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要为执政党的这一目的服务。即根据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努力争取选民支持,以取得最大数量的选票,达到连选连任,继续掌握国家政权的目的。
(3)制定、实施某些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经济政策
议会党派斗争中,在维护执政党的利益,追求选票最大化的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反对党对执政党及其政府经济政策的攻击,求得政治上的均衡,政府在经济政策的某些方面,还要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
层利益,对他们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4.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政府支出不断增长的问题,众多经济学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论述。宏观增长模型主要包括阿道夫?瓦格纳的“政府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和怀斯曼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理论、R?A?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政府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微观增长模型主要有威廉?鲍莫尔的“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1)政府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
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他把政府支出对GDP的比重上升的原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他认为,随着经济实现工业化之后,扩大了的市场与市场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复杂,随着人们实际收入的上升(即GDP上升),政府支出的增长率将会超过GDP的增长率。
(2)皮考克和怀斯曼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理论
皮考克和怀斯曼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根据他们两人的分析,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原因(GDP上升、收入上升、税收上升)与外在因素(战争、饥荒或其他社会灾难),外在原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政府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无论是在发展的早期还是中期,都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需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力度,政府支出当然会增加。
(4)威廉?鲍莫尔的“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鲍莫尔在其建立的所谓“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中,将国民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和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即有技术进步的部门)。前者如服务业和政府部门,后者如制造业。通过测算,鲍莫尔得出了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5.论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
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按其功能分类和其他分类方法。
按政府职能对政府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点,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 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
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
按其功能分类有利于体现政府各项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可分析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状况。
按部门划分,一方面,可以分析政府的部门政策导向,一般而言,政府对那些部门投入多,那些部门事业发展快;另一方面,可直接为编制部门预算服务。
按预算编制方法划分,可分析政府履行基本公共管理职能与干预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按预算管理体制划分,可以分析各级政府履行其职能的具体情况,以及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6.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目前,各国政府在分析政府支出绩效时,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成本―收益”分析法
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成本―收益分析法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但是,在政府支出方面,由于相当多的政府支出的成本与收益都难以准确衡量,甚至有些就压根无法衡量,因此成本―收益分析的使用范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总的来说,在政府支出方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2)最低费用选择法
与成本收益分析法相比,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表现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备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
一般地,最低费用选择法被运用于政治、国防、文化、卫生等政府公共支出项目。实际上,对使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确定政府支出项目的最佳方案,从技术上看已经没有太大困难,而真正的困难在于所有备选方案的确定。因为,这里提出的备选方案应能无差别地实现同一个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
(3)公共定价法
对政府来说,由于其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
7.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有所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降低因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风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备职能,使社会保险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保证。在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和科学管理的要求较高,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方式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较为灵活的模式。一方面它可以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小,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由于部分基金是同时具备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8.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能够在促进深化改革和稳定社会、经济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财政补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当财政补贴直接或间接地支付给企业或个人时,将直接增加个人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
(2)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政府的财政补贴介入市场后,原有的相对价格体系将发生改变。在补贴品可以替代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倾向于购买更多的补贴品,相对减少其他商品的购买量,从而产生了财政补贴的替代效应。政府通过对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可以有效地弥补其效益损失,鼓励更多的生产者从事这些经济活动,从而达到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的目标。
(3)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政府对自然垄断领域的生产企业通常都要采取价格管制手段,通过低价政策,向整个社会提供其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向社会中的中低阶层提供社会福利。为了避免实行低价政策而给相关企业带来亏损,政府必须向其提供财政补贴,以维持此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增进社会福利。
(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较多的投资会趋向于那些利润高、附加值大的加工工业,而利润低、风险大的行业可能因缺乏资金而萎缩,从而造成产业结构失调,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施财政补贴,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补贴直接或间接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相关产业。
9.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消极作用。
财政补贴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会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起消极影响,因而财政补贴也存在局限性:
(1)财政补贴长期、大量的存在,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由于财政补贴是在价格之外对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进行补偿,就直接掩盖了接受补贴商品的真实成本、价值及其与相关商品的比价关系,如果长期、过度地进行补贴,势必使价格背离价值的状态长期化、固定化、合法化,必将造成不合理价格体系的进一步扭曲,使价格信号失真,不仅不能解决价格不合理引
发的各种矛盾,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并造成整个价格体系的紊乱和商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实行价格补贴,意味着价格在低水平上的凝固化。这种不正常的低水平价格对生产和消费都带来消极作用,既会影响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也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加重供需矛盾。
(2)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大量的企业亏损补贴,使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甚至还可能造成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合法化,这对于准确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十分不利。同时,政府对企业亏损进行补贴,其实质仍是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阻碍着企业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
(3)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财政补贴反映在政府财政上,不是使财政支出增加,就是使财政收入减少。而过多过滥的财政补贴,会进一步加剧财政收支的矛盾,而且还有可能挤占其他财政支出项目,使财政支出结构恶化。长期、过度的财政补贴,必将使政府财政背上沉重的补贴包袱,影响政府职能的全面实现。
10.试论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财政补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甚至可以说成飞跃式发展。虽然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已经着手进行了财政补贴的改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财政补贴数额大,已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目前我国财政补贴从总量上说还是偏大,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其他财政支出的安排,而且是财政连年出现赤字的原因之一。
(2)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在我国,财政补贴存在日常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价格补贴一项,列入政府预算的补贴项目就由二三十项。各地方政府在国家统一规定之外,还自行出台了许多补贴项目。在市场经济中,大量的财政补贴项目的存在,有可能在市场自身进行资源配置时干预市场,从而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
(3)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的亏损补贴中不仅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还包括很多经营性亏损补贴。这造成实际操作中难以区分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因而也就无法对企业形成硬的预算约束,无法迫使企业努力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
(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我国在财政补贴领域中还存在着中央和地方一部分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农副产品补贴,特别是粮食问题。这就会影响财政补贴责任的落实,进而影响各级政府独立预算的运行。
11.试论我国财政补贴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
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改革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1)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经济,从经济的运行机制来看,不需要过多的政府干预,当然也就不需要政府财政补贴这一干预手段过多地使用,干预市场机制的运行。
(2)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调整其规模与项目,优化补贴结构。财政补贴的规模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补贴的需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应当将减少财政补贴规模与调整财政补贴项目、优化补贴结构结合起来。应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选择适当时机取消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项目,健全市场经济必备的补贴项目,从而优化财政补贴结构。
(3)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具有政策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应当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充分运用财政补贴的这些特点,配合各个阶段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各种经济杠杆或政策工具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必须综合运用各经济杠杆,发挥其合力作用,才能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也才能够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
(4)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由于我国财政补贴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财政补贴的管理,严格划分各级政府在财政补贴管理上的事权和支出范围,严格控制财政补贴支出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财政补贴规模,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12.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
(1)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
(2)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政府的分配政策,最主要的反映在税收政策上。当政府调整收入政策以影响国民
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IT计算机、出国留学、文档下载以及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简答论述)等内容。本文共3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经济中两大引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