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的家长还是不重视甚至是忽视家庭作业家长签字评语教育?

警惕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家庭教育|中国式家长_新浪教育_新浪网
警惕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
  中国的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的父母。但是中国的家教又存在很多弊端。MSN中文网指出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看看这些普遍错误你有没有犯,它们对孩子究竟会造成什么伤害。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 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 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 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 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 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 呀!
  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 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 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 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
  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 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 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 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 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 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
  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 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 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孩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四 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 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从很小的时候,很 多孩子就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但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或者还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 教育问题。
  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以至于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了。
  本文选自的博客,点击。
  更多信息请访问:
(收录2553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57名专家为您服务)
三步报志愿
3166人已测试
3166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数据来源:中国儿童中心对7个城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 制图:周子涵 赵丹青 刘健
  儿童权利:家庭教育的底线
  ■本报记者 杨咏梅 实习生 赵丹青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提交了《关于保障儿童亲子团聚权,根治留守儿童问题》的提案,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协调,增加亲子团聚权的相关条文,制定补充性规定或司法解释。
  两会前,本报组织的一项微调查显示,父母对儿童权利知晓率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受教育权、隐私权和生命权,而对财产受到管理保护权、参与权和身体自由权知晓率最低。
  中国儿童中心对武汉、南昌、乌鲁木齐、哈尔滨、南京、成都、南宁等7个城市2049名五年级学生家长的《城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5%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儿童权利,50.4%的家长和孩子谈话最多的主题是“学习”,57.78%家长陪伴孩子花费时间最长的是“写作业”。
  基于这两个调查和朱永新的提案,本报记者采访了朱永新以及中共十八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委会主任佟丽华,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关颖,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家庭教育中儿童权利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父母并未意识到孩子是有权利的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普及范围较低,许多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是有权利的独立个体。
  朱永新对于此次中国教育报刊社微调查结果的第一印象是,教育系统的家长对儿童权利的了解,比一般的家长要好一些。他说:“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心里并没有儿童权利这个概念,也没有真正把儿童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尊重。对于儿童的权利,父母比较注重的是生命权、受教育权和隐私权,是从父母保护儿童的角度去关注的。而儿童自身的权利,比如说参与权、话语权,自己来支配自己的财产、时间这样一些权利,还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
  关颖指出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容易被父母忽视,一是儿童有什么权利,如何保护他们的权利。二是父母对孩子应当履行哪些职责,法律规定的保护儿童权利的义务是什么。她非常遗憾地表示,我国加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已有20多年,但成人社会远远没有把儿童放在应有的权利主体位置上,这两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进入父母了解、关心孩子的范围。
  针对父母对儿童权利的无知,朱永新说,中国的父母亲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更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孩子是父母生的,是由父母的血脉、精血造就出来的,所以孩子是他们的一部分,就必须听父母的。父母总是把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另外,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父母说什么他们就得做什么。所以大部分的父母最看重的是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很少关注孩子的参与权,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让孩子参与。所以家庭所有的决策,几乎都是父母自己的决策,孩子几乎不会参与其中。
  佟丽华特别指出,农村尤其偏远农村的留守儿童,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带来的流动儿童,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儿童权利问题更为复杂。总体来看,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在日常生活包括学习中去尊重孩子的权利,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沟通,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依然还是一个挑战。
  漠视儿童权利是扼杀儿童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许多父母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无视和漠视儿童权利,更有甚者,逾越法律底线,对孩子实施家暴。
  家庭教育环境中有哪些漠视儿童权利的表现?关颖认为,主要有三种:首先是父母失职、行为失当——侵害孩子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比如外出务工不管孩子、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推脱或放弃抚养监护责任、过于看重学习,忽视孩子的健康、粗暴管教等。其次是以成人为本位,忽视孩子的发展权。比如,把孩子当大人、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不允许失败等。再其次是“亲子一体化”——剥夺孩子的参与权,比如主观臆断,不屑于倾听孩子的声音、自作主张,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过多唠叨,扼杀了孩子参与的动力等。
  关颖还特别强调,许多父母在应试教育中起的是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她说,无数父母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出于对考试、升学的焦虑,被社会上某些利欲熏心的教育机构和伪专家忽悠,逼孩子超前学习、给孩子层层加码、对孩子过度培养。这完全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把孩子变成考试机器,变成父母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孩子的兴趣培养、学校选择、乃至找对象、生孩子……都由父母说了算。在父母的卵翼下丧失独立做事的愿望和能力,成了父母“牵线木偶”的孩子,屡见不鲜。
  对此,三位专家一致认为,家长不考虑孩子的需求而一味给孩子报补习班,是对孩子自由成长权和发展权的无视和侵犯。
  漠视儿童权利有什么危害?佟丽华从法律角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家长对儿童权利的无知和漠视会导致违法侵权。他说:“我们曾经统计过,媒体公开报道的近700件家庭暴力案件中,有359个孩子是被父母打死的。”佟丽华提及2015年1月发生的国内首例撤销监护权案件,江苏徐州的一个父亲强奸女儿入狱后,母亲8年对孩子不管不顾,严重侵害孩子的权益,最终被撤销监护人资格。佟丽华认为,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和民政部联合制定颁布了《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把原有的法律细化,让严重侵害孩子权益的父母,能够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是给广大父母敲响警钟,绝不能对孩子为所欲为。
  朱永新认为,除了这类案件中的硬暴力,事实上在中国的家庭里还有一种软暴力,比如父母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这种现象在中国很常见,但在西方国家是被禁止的。所以他认为,监护人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大众的足够重视,当父母不能很好地履行其作为监护人保护儿童的权益的时候,的确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并且受到社会的谴责,同时应该及时更换监护人。
  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关颖认为漠视儿童权利,首当其冲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从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视角去分析,都可以找到其中的症结所在。”她沉痛地说:“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以长者的权威对儿童权利的漠视和剥夺,是对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粗暴干预,使孩子失去了在童年理应得到的生命健康的呵护,扼杀了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孩子如果从小在家里缺乏独立的机会,逐渐失去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长大后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家庭教育要从认知和法律等多个角度重视儿童权利,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父母的责任,更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权利,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关颖强调说:“家庭教育一定要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父母首先要从儿童权利视角认识孩子,吃透自己的孩子,这是教育的前提。因为家庭教育中的许多问题,是由于缺乏对孩子的了解造成的。了解孩子的特点和真正需求,适应子女的心理、生理及行为特点的变化,有利于保护孩子的权利,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生存和全面发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怎么守住这条底线?关颖举出“狼来了”的例子,提醒家长要学会站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立场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狼来了’的故事说的是小孩子不能说谎的道理,说谎的孩子没有好下场,被狼吃掉了。这么多年听这个故事,人们头脑里首先浮现的是一个可恶的、撒谎的小孩儿形象,我们成年人习惯了去下判断,去谴责孩子。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分析,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孩子是不是还不具备一个人放羊的能力呢?他一个人放羊是不是很孤单很无聊?为什么前两次都没有人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结果孩子被狼吃了,我们依然在指责孩子,而没有关注他说谎背后的真实原因……思考问题的立场变了,才能从原来习以为常的想法中看出缺失或者漏洞来。”
  朱永新认为,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还是要从父母认知儿童权利入手,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他说,最好的教育,不是用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项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而是父母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成为他自己。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具有成为他自己的一种潜质、一种可能性,关键是许多父母亲没有给他提供机会和实现的可能。他希望家庭能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父母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在选择和接触中发现自己。
  佟丽华则再次从立法角度强调:守住儿童权利在家庭教育中的底线,要明确禁止家庭暴力。“从立法的角度来说,这条线已经画清楚了,是不能逾越的。但是原来我们可能面临一个问题:违法代价不大,家长就是违反了法律,又能怎么办?因为我们原来救助孩子的手段少,司法机关、政府介入的程度比较弱,以至于那些对孩子实施暴力、欺负孩子的人感觉无所谓。”佟丽华说,“但就在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了《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标志着司法将以更大的力度关注家庭、预防家庭暴力,是国家对家庭建设重视的又一举措。最高司法机关这次发布的‘意见’,鲜明确立了家庭暴力不再是家庭内部私事,家庭暴力是侵害他人权利的公事;即使是家庭成员,不论强大还是弱小,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对家庭弱势成员实施暴力,要受到司法机关及时有效干预和处置,严重的要严厉追究刑事责任。这就需要通过法律手段给家长和老师确定一个底线,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
1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附家庭教育的五个层次,看看你在哪个层次?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的慷慨,向来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据调查相当大部分家庭仅校外教育投入,占他们年收入的5%-10%甚至更多。但是家长的付出更多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花钱买教育,却忘记了作为家长的责任与付出。家庭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你是否曾陷入误区?今天小新君想和大家分享人民日报权威发布的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还有家庭教育误区和家长的层次等,希望为人父母有所收获~&教育改革应该从家长教育开始&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卓越成长。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大家经常问这样的问题: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改革中国教育?中美教育区别可能很多,但大家都忽视了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家庭教育缺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目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家教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我们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如果不是从事专门研究工作,那么,在学校学的知识大部分都会遗忘,但是,协作、感恩、创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最终会沉淀下来,而在这些教育方面,家长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的教育制度与理念并不完美,在美国,因为教育理念原因,家长不满意,有大约260万学生是在家上学的。在美国前10名大学中,有7%来自此类学生。家长们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做调整,修正对美国教育的不满。&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制度与理念是完美的,美国也同样。大家觉得,中国教育目前问题很多,政府、社会舆论都在反省、检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中国专家动辄讲美国教育如何如何好。&的确,美国的教育在理念上、方法上,都有其先进的东西,有值得汲取的地方,但是,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中国家长应当首先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从世界角度来说,对于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理念、做法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比如付出,比如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待人友善、懂得感恩等等。因此,我们不需要动辄讲美国,而是应当先优秀的教育观念继承下来,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承下去。&七种情况,造成家长对家庭教育不上心1.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一味把孩子以丢的姿态抛给学校和老师,其实是放弃作为家长的责任的一种表现。 孩子的差异性天生都有,无奈我们的家长总想走捷径,不参与或少参与,期望老师能教育出更多优秀的孩子。试问,你见过一个老师教出一批一模一样优秀的孩子们吗?即便好的老师能给孩子更好的学**教育,但功课外优秀的差异,难道不是源于家庭教育吗?2.认为自己忙,身心憔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心力不足;这种说法好像你在说,我知道运动很重要,但是我身在职场,没有时间运动怎么办?我会跟你说:有,总比没有还好,能运动多少就运动多少,只要你有运动就好。&家庭教育,**惯的训练也是一样的道理:有,总比没有好。要是你因为你在职场工作就放弃了培养孩子的各种**惯,这等于放弃了你们当父母的责任与收获,因为当你看到你的孩子越来越独立,自制,受欢迎的时候,你就能看到你自己下的功夫给孩子带来的益处。3.认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论,是听起来好听,用起来不管用;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都有千千万,然而没有一种是绝对标准普适的。积极吸收多元的家庭教育理念,学**家庭教育方法,更多意义上是给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多一点参考和可能性。&没有一种职业比“父母”这份职业更需要再实践中摸索,我们见过太多事业成功,但未扮演好父母这个家庭角色的例子。4.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之流,顺其自然,过问不多;理智的爱=合理的管束,没有管束=放任=没有爱  爱不等于放任,在爱与管束这两种滋养孩子人格成长的要素中,爱是比较重要且多多益善的。接纳、赞许、赠与、注视、倾听、解释、了解、陪伴等,都是爱的具体表达方式,孩子生活在洋溢着爱的环境中,更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过,爱必须以管束来平衡,这样才是理智的爱。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父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不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让孩子为所欲为,没有管束,从而变成了溺爱。&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有些行为需要家长的支持,有些行为却需要管束,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的行为:该管的管,该放的放。&5.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的教育,学**的教育就是做作业,上补**班。6.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上各种辅导班,音乐、美术、弹钢琴等。也就是说你正在寄希望于花钱“买”一个符合自己期望的优秀孩子,你的孩子真的成为了教育消费下的产物,即“买东西送的”。讲真的,这样的家长真的有着令人羡慕的勇气和乐观。7.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于怎么学**,不知道,也不愿意探究。父母对于孩子学**的“要求”往往带着极其热切的期盼, “你又做错了,怎么学的?”“今天把作业认真做完,别开小差!”“把书包收拾好了,检查作业看完成了吗?”&这种要求几乎没有任何指导,陪伴孩子就是命令。家长应注意把提要求变为指导,去拥抱孩子陪伴孩子,并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注意快乐的情绪和科学的方法是与孩子交流的润滑剂。&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善于学**,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处于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家长不学**,很难教育好孩子。因为身处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心浮气躁,跟着社会思潮走,被大众化思潮裹挟,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的眼光。&那么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家长呢?请你针对以下,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家长?家长的五个层次,你在第几层?&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现代家庭条件好,除保证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以外,基本是孩子指到哪,大人跟着买到哪。即便家里条件没那么好,也恨不得砸锅卖铁满足孩子。 &当然,也未必是很多钱,这里说的舍得花钱,其实都是一些小钱,甚至是几百块,百十块,就能豁然开朗。父母为小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是应该的,但仅仅在金钱上,在照顾孩子的低层次需求上付出是远远不够的。&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一样。“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爱,是相互的,不只是金钱上的投入,而应该是大量时间精力投入下的用心陪伴。&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喊了多年的这句话中,即可看出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有多强烈,父母只有真的思考清楚自己希望孩子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进行合理的预期管理,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初的学**、模仿对象,孩子的问题90%都是家长的问题。好的教育一定是伴随父母自我成长的,一切没有自我成长的家庭教育都是伪教育。&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为人父母,最高层次就是在别人都不在意、不看好自家孩子的时候,给她怀抱、温暖,支持、鼓励孩子去发挥,而父母就是他坚强的后盾。这就足够了,因为来自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就是孩子奋勇向前的力量源泉,孩子走到哪里都不会有孤独无助之感,相反,会有温暖不时涌上心头。 &举个例子,比如说小孩,现在比较普遍的状况是我们的家长在相对低的层面上给予孩子很多满足,当孩子在比较高的层面上,比方说价值感,什么情况下能够满足?比如说他自己做事情,自己克服困难做到了一件事,实现了一个目标的时候,他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价值。&我们现在的家长很多事情我们巴不得替代孩子去做,事实上我们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克服困难的机会。当然孩子很舒服,但是于此同时孩子也就失去了体会自己成就感和价值感的机会。这种情况下的孩子的内在生命就会往回返,回到归属感的层面,黏着家长,索要一些玩具和东西,这个时候他的生命状态在往下走,家庭教育很难走入更高层次。高品质爱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要从家长提供到自给自足。比如说让孩子感受到有成就感,有能力,如果是家长提供,我们一般会赞赏孩子做出的成绩,“这么难的题居然也做出来了。”通过这样一种赞赏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有一种价值感,这就是家长给到的。那自给自足什么意思?就是说孩子不用家长那么多的表扬,自己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克服困难,能从做成一件事情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自身的成就感和能力所在,都是自己自然而然获得的。当孩子脱离家长的给予和保护,仍然能够以一种很好的状态往前走,这就对家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你准备好,去充实提升自己,然后拥抱和陪伴孩子了吗?相关阅读推荐:1、2、3、戳“阅读原文”在线报班,让孩子在新东方收获成长!一年级学**群:二年级学**群:&小升初QQ群号:新初一学**交流群号:洛阳公益中考交流&:高中学**交流群号: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网上报班哦!该作者最新发布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不重视孩子学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