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发展中存在哪些深层次的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和问题

材料一:据新华网报道,一个工程学术语——“顶层设计”,正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名词。它被视作“十二五”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从而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和成本。材料二:中国新五年规划草案的主要执笔者之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说,“顶层设计”指的是中国下一步改革要在宏观层面上有整体推进方案,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实现这种改革路线,就是要针对难题,选准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自上而下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协调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内外改革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下一步走向世界强国创造制度条件。材料三:“顶层设计”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顶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认识深化的表现,也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成熟的表现。能从战略高度把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标志着中国的发展取向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进入一个目标明确、规划具体、战略得当的新的发展时代。(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中共中央为什么首次提出“顶层设计”这一改革新理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分析“顶层设计”新理念提出的辨证法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跟谁学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材料一:据新华网报道,一个工程学术语——“顶层设计”,正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名词。它被视作“十二五”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从而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和成本。材料二:中国新五年规划草案的主要执笔者之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说,“顶层设计”指的是中国下一步改革要在宏观层面上有整体推进方案,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实现这种改革路线,就是要针对难题,选准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自上而下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协调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内外改革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下一步走向世界强国创造制度条件。材料三:“顶层设计”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顶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认识深化的表现,也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成熟的表现。能从战略高度把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标志着中国的发展取向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进入一个目标明确、规划具体、战略得当的新的发展时代。(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中共中央为什么首次提出“顶层设计”这一改革新理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分析“顶层设计”新理念提出的辨证法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据新华网报道,一个工程学术语——“顶层设计”,正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名词。它被视作“十二五”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从而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和成本。材料二:中国新五年规划草案的主要执笔者之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说,“顶层设计”指的是中国下一步改革要在宏观层面上有整体推进方案,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实现这种改革路线,就是要针对难题,选准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自上而下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协调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内外改革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下一步走向世界强国创造制度条件。材料三:“顶层设计”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顶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认识深化的表现,也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成熟的表现。能从战略高度把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标志着中国的发展取向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进入一个目标明确、规划具体、战略得当的新的发展时代。(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中共中央为什么首次提出“顶层设计”这一改革新理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分析“顶层设计”新理念提出的辨证法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最佳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显示党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②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认识深化的表现,也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成熟的表现。必将引领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代。③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这种“顶层设计”改革路线,就是要针对难题,选准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自上而下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深层次的矛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紧跟时代的潮流,抓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顶层设计”政治新名词反映中国未来改革路向,标志着中国的发展取向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进入一个目标明确、规划具体、战略得当的新的发展时代。(2)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看问题。中国改革必须从战略高度把握改革与发展全局,自上而下,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②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顶层设计”强调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③系统优化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这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顶层设计”强调自上而下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协调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内外改革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下一步走向世界强国创造制度条件。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顶层设计”理念是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创新,将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目标明确、规划具体、战略得当的新的发展时代。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哪些?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哪些?
09-04-03 &
国企改革面临深层次矛盾- -                                         政府改革是重要前提,国企改革临深层矛盾。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来自相关部门的官员就我国当前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发表了看法。
 马凯:着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其他领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着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马凯说,在新形势下,着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是深化其他领域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客观需要。   马凯表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分开。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大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使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过多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   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管理权责。充分利用现代交通通信发达、信息传导便捷的有利条件,精简管理层级,扩大管理半径。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强化外部监督体制,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自我约束机制。 楼继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不会明显加重外资企业的负担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说,实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不会明显加重外资企业的负担。他还强调,现行外资企业的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将会被产业优惠政策所取代;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将考虑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加上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实际上可以起到减轻税负的作用。   “外资企业可以预见到中国税收政策的连续性,”他说:“相信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广阔的市场潜力、不断完善的法制,对投资中国的外资企业是最具吸引力的。”   楼继伟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到来,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均,既有悖于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不利于平等公平竞争,也影响内资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据他介绍,中国正在设计把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合并起来,在适当降低名义税率水平的同时,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此基础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使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尽量接近,以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公平竞争。 李荣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还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透露,据国务院国资委财务决算统计,2004年,全国13.78万户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利润7525.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际上交税金10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9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实现利润4879.7亿元,比上年增长61.9%;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8.5%,较上年增加3.5个百分点。   李荣融表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还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虽然初步建立,但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做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国有企业改革虽然有了新的进展,但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有不小差距;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经营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解决企业历史欠账、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虽然有了新的进展,但减轻企业负担、劣势企业关闭破产等任务仍然艰巨。国有企业改革仍处在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 高尚全: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表示,离开政府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十一五”期间应把政府转型作为改革的中心和重点来抓。   高尚全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和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十一五”时期至关重要。这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金融体制改革、大型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都是改革的难点和重要任务。   高尚全认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大都与政府转型密切相关。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有关。如果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不改变,政府的职能没有根本改变,这些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高尚全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采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间接地实行宏观调控。实现这一点,需要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土地市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从国有企业的内涵看,历经了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三次变化。当前,在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概念也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国有资本在各个经济领域的作用,尤其是忽视了国有参股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中,在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体现为“国有参股企业”。为此,已经有人提出了“国资企业”的新概念,认为凡国家占有投资的企业都叫国资企业。国资企业包括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和国家参股企业。从国有企业的外延看,国有企业已经不仅是特指国有工业企业,还包括非“工”领域的国有企业,如金融、保险、垄断行业、公用事业部门、商业零售等,几乎涵盖所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经济部门。根据实践的不断发展,适时调整国有企业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是十分必要的。200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在不断拓宽。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国有企业,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改革思路。一是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关系。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四是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有条件的企业试行经营者年薪制。五是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局面。2002年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改革后将形成国家电监会、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构建的新运行机制。六是稳步推进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负担。2002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两个文件。二、2002年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主要问题1、外部环境的差异导致同样的改革措施在不同地区显现出不同的效果,国有企业的差别在进一步拉大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新兴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之间,无论从资本充裕程度、市场机制完善程度、产业结构高度、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等各方面比较,外部环境的差异都十分明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种改革措施的效果。在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体制外发展起来的非国有经济这一增量比重十分巨大,使其可以比较容易地“消化”和“吸纳”体制内属于国有企业的不良存量部分,而资源枯竭的城市和部门中的国有工、矿企业,“三线”建设中布局山区的国有军工和重工业,国有企业承担的巨大社会成本根本无法被尚待发育的、十分弱小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吸收,而捉襟见肘的吃饭财政也使地方政府只能对国有企业爱莫能助。如何在下一步的国有企业改革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最终取得全局性胜利十分重要。2、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着“重外轻内”的认识误区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在机制重建上,重改制,轻内部组织和管理。实际上,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权清晰,建立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第二层次是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第三层次是人、财、物和产、供、销的科学管理。这三个层次之间既彼此联系,又各自独立。绝不是说第一层次的建立就必然导致第二和第三层次随之而有效运转,只不过是产权明晰更能够有效激励所有者来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科学管理。但对于多数国有企业来说,由于改制不彻底,在改制后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企业中,仍然难以真正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并没有在改制后随之完善,我们看到的许多出各种问题的上市公司,内部管理都是十分混乱。第二、在资金来源和优惠政策上,重外资,轻内资。比如,2002年,深圳市国有企业面向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招投标出售股权,却不允许国内企业参与。第三、在发展思路上,重外需,轻内需。目前50%的出口份额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在增量部分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有企业所占出口份额相对越来越小。在这种格局下,要依靠外需来支撑国有企业改革显然难度很大。另外,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无法和沿海地区的出口外向型企业竞争,外需使不上劲。第四、在冗员问题上,重向外甩包袱,轻企业内部消化。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国有企业“减人增效、下岗分流”的步子要走得更扎实一些。即便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以美国通用公司为例,企业内部改革中人员分流也是本着员工价值体现率最高的原则,主要在内部安置。3、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利益格局调整中,亟待确立一个各利益主体都接受的游戏规则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在利益调整中,关键是要确立一个各方都接受的利益调整游戏规则。由于缺少游戏规则,很容易导致利益调整的随意性,进而影响了改革效果,加剧了改革风险。许多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中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一个大家公认的游戏规则。比如,有的国有企业凭借一纸行政批文就敢一卖了之;有的国有企业在改制中资产评估完全是经营者说了算;有的国有企业职工已经“买断工龄”了,却又“买而不断”;有的国有企业迫于压力,竟然连退休职工也要发给奖金。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效益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台的政策措施往往随意性很大。“一言以蔽之”,关键是要确立一个各方都接受的利益调整的游戏规则。利益调整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个游戏规则实际上主要涉及四方利益:国家、经营者、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制定这个游戏规则的关键是,要使各利益主体确立一个良好心理预期:即改革必将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平滑各方面利益,一方的短期利益受损必将会以未来长期利益的增加来作为补偿。5、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当前,改革不配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的多头管理导致责、权、利不明确,管理部门行使权力和享受利益时争先恐后,承担责任时瞻前顾后。二是企业改制无法可依,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三是激励机制不到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问题没从根本上解决。许多经营者“不该拿的钱拿了,该给的钱又没有给”,收入分配起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2002年,比较典型的是广东三水市国有企业健力宝公司董事长李经纬涉嫌贪污被拘控和上市公司江西纸业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腐败事件。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该给的钱没有给”的问题,“令人痛心”的事情可能还会不断发生。四是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和政府财力有限,致使企业办社会问题解决难,社会保障缺位致使职工下岗分流是“剪不断、理还乱”。关键是要解决“消化”企业办社会 “包袱”的资金来源问题,解决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问题。三、2003年国有企业改革面临新突破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进行积极有效的新探索“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克服了多头管理的弊端,实现了集中管理,进而提高了管理效率。这种模式还可以有效防止政企分开后“内部人”控制企业,实现放权和有效监督相结合。2、在相关政策规定指引下,跨国并购将得到热而有序地迅速发展,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利用外资的有效新形式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先后出台了多项规范跨国并购行为的政策规定。2003年,预计跨国并购必将出现新的热潮。不仅在制造业领域,在金融、保险、商业零售、公用事业等多个部门都将会出现购并行为,将极大地推动国有企业利用外国资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装备。3、高度重视配套改革,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继续实施启动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为国有企业开拓出一片市场空间来。目前,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要依靠外需来支撑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显然不太可能。如果能够启动内需,尤其是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将为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其次,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分清楚,将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分清楚,才能为国有企业创造与其它企业平等竞争的初始条件,才能使得国有企业改革的体制成本和系统风险不积聚于部分企业或局部地区,而是有效合理地分散到全社会。最后,要建立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环境。4、根据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克服平均主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尽快建立国有企业薪酬激励的长效机制中国入世后,对于国有企业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新的薪酬机制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决不能搞新的高水平的平均主义,要提高风险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一位国有企业的老总说得好:“年薪制的实行,要使经营者有发财的机会,同时也要有跳楼的风险,不能负盈不负亏。”二是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尤其是要重视长期激励,使他们建立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几乎都没有公司股份,这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是难以想象的。三是年薪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市场化选拔,新的薪酬机制确立的重要依据是经理人员市场的定价标准。四是新的薪酬机制一定要规范。对于在职消费要严格界定,在实行年薪制的同时严格限制各种灰色收入。实际上,外资企业有许多好的管理办法完全可以为我所用,而不用另搞一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国20 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 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 对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目标,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以下几点基本经验教训: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 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中, 我们采取了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利改税、拨改贷、工业生产责任制、承包制、分税制等各种措施, 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虽然这些改革是试图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来搞好国有企业, 收效甚微, 但是, 正是这些探索, 才使我们逐步认识到, 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企业问题, 只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政府与企业之间放权让利、政策调整是不行的, 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重要的一条, 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要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依据, 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和要求, 企业改革要服从、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部经济。只有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最先只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不承认是商品经济。后来开始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但不敢提市场经济。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 自然也就不敢触动计划经济体制, 只能提出放权让利的企业改革措施。直到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并据此进一步阐述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培育、宏观调控完善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后, 才最终认识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中心环节。提出采取企业公司制改造、抓大放小等措施来进行企业改革, 实现业投资结构,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变国家一元化投资主体为社会多元化投资主体, 并以发行股票、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三要改变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的存在范围与比重, 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把有限的国有资产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保证战略重点, 逐步退出大部分竞争性领域, 适当缩小范围, 降低比重, 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通过产权改革, 理顺产权关系, 使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化、人格化、开放性、流动性, 使国有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经营权相分离, 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为规范的现代公司。三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巨大成就及改革的艰巨性20 多年来, 我们积极探索, 艰辛劳动,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从国有企业改革本身来看, 一是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实质是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的微观实现形式。二是进行了国家100 户、地方2343 户试点, 取得以产权改革为关键、以市场经济为依据等经验。三是摸清并着手解决了产权改革、政企分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企业家造就等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从国有企业本身机制来看, 初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理顺产权关系, 职业化企业家逐步成长, 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不断减少, 企业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初步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来看, 一是国有经济掌握着社会总资产中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 牢牢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基础和命脉的部门, 发挥着主导作用。二是国有经济是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扩大对外开放的中坚力量, 建设资金的重要源泉,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基础,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改革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目标还没有实现。我们面临的困难是不少的, 挑战是严峻的,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工作是艰巨的。就国有企业面临的制度性矛盾而言, 至少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五个难题:一是企业改革的主体是谁? 即依靠谁来进行企业改革? 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体。主要依靠这一主体, 使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取得了成功。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是什么? 从实践来看, 还处在政府主导型, 即由政府作为改革的主体, 依靠政府的指挥并直接参与。其次才是群众的参与。从理论上说, 城市企业改革的主体必须是工人阶级, 要紧紧依靠这一改革的主力军, 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但如何使工人阶级自觉成为企业改革的主体, 尤其在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出现大量职工下岗的情况下, 认真做好下岗分流和再就业, 从而确实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始终依靠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参与改革, 这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二是下岗职工如何安置?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盲目投资, 重复建设, 资金不足, 企业用人过多, 造成亏损面大, 困难重重, 这就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资产重组, 必然导致大批职工下岗。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不能因职工下岗而停止企业改革, 也不能对下岗职工不管不问, 要从事关改革发展及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再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社会、企业、职工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强化培训、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就业机制等来解决, 这也是有不小的难度, 只有加倍努力才可能做好。三是国有产权的代表是谁? 即由谁代表全国人民拥有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权? 在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 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企业资产的所有权, 这是很清楚的。问题在于, 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是由政府的哪个部门还是由地方政府来代表国家? 在现实中, 当进行投资决策、分配利润时, 往往有不少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求参与, 而在承担如国有资产流失责任时, 又难以找到具体部门、单位, 即所谓“所有者缺位”。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财政分灶吃饭后, 各个地方依靠当地劳动者劳动积累起来的资金投资兴建国有企业, 这些资产当然归各地劳动人民所有。如果也一起与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称为国有资产, 就显得有所名不副实。应该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分级经营。国家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 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设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来代表全国人民行使所有权; 而地方投资形成的资产, 由在地方人大常委会中设立的资产管理委员会来代表地方人民行使地方资产所有权。要在人大中设立资产管理委员会, 这涉及到宪法的修改、政府职能的重新规定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的划分等重大问题。四是如何真正实行政企分开? 政企不分, 企业成为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 这是传统企业制度的弊端。我们一开始进行企业改革就提出要实行政企分开, 但进展缓慢, 效果甚微,至今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为何政企难以分开? 难在哪里? 难在政资不分。政企分开的前提是政资分开。而政资分开, 就必须把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分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取代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政资分开后, 企业不再办社会, 政府不再办企业, 开办的只是非盈利性、非竞争性的提供公共产品的事业。政府以精干、廉洁、高效的面貌专门从事政治协调、宏观经济控制、社会保障、提供公共产品等活动, 企业则成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而要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 也需要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五是如何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现代公司制要求按法定程序产生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在试点企业中, 由于国有股占绝对多数, 有的企业没有成立股东代表大会, 公司领导人自然是由国家有关部门任命, 由国家决定。“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难以协调, 有的董事长直接由原厂长或书记担任, 监事会主席直接由原工会主席担任, 没有按程序选举, 有的公司董事长、监事会主席、总经理名义上是选举、聘任的, 但实际上也是由控股者———国家说了算, 难以形成一个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 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也是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的。总之,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着许多困难, 这些困难是长期积累起来的, 解决起来不是那么简单、容易,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但是, 我们不能产生畏难情绪,丧失改革信心。我们既要正视困难, 又要看到并很好利用企业改革的有利条件(如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伟大纲领) ,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克服这些困难, 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矛盾,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锲而不舍地努力, 战胜艰难险阻, 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参考文献][1 ]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 ] . 求是, 1999 , (2) : 4 - 14.[2 ] 宗寒. 建国以来国有经济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J ] . 求是, 1999 , (16) : 28 - 32.[3 ] 周叔莲. 中国20 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 . 理论学刊, 1998 , (4) : 44 - 53.[4 ] 肖金成. 国有资本运营论[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第1 期 蒋晓蕙: 遗产税赠与税税制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35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