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是指的什么?

中国说——为什么说孔孟之道对中国人的影响无与伦比?
中国说——为什么说孔孟之道对中国人的影响无与伦比?
七彩一摸晴一
孔孟之道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其内容博大精深,但撮其要,可用四个字来概括:为人为政。用传统的术语讲就是“内圣外王”,即通过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并以此影响和治理天下。前面我们说过,孔孟之道的影响是多方面而长远的,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撮其要言之,大致在榜样和思想这两端。先说榜样的力量。孔子和孟子为我们树立了一系列的圣王和贤人典型,他们或是人伦楷模,或是政治典范,成为中国人永远效法的对象。如舜的父母不慈不仁,但舜都以大孝报之,这令后世不肖的子孙汗颜,也成为他们悔过自新的一面镜子。又如当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而现代的朱自清也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种为人节操,成为中国人不可征服的永恒精神支柱。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兴水利于天下,自己却住在简陋的房屋;现代的毛泽东、周恩来则简朴一生,终身尽心于国事。尧舜说过“罪在朕一人”的话,自己勇于承担责任;汉武帝、唐玄宗也曾下诏责备过自己,力图自新;甚至连德智中等的崇祯皇帝临死时也留下遗言,说“罪责都在我一人身上,请善待我的臣民。”子产不毁乡校,使民以时;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些都成为后世有为的政治家施政的借鉴和建功立业的动力,如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唐太宗的善纳谏言的精神上看,都可以看出前人映在他们身上的影子。再说思想的作用。“仁义”是孔孟之道的精华,也是中国人人性的标志。以中国外交为例,自古至今,中国人都是只种花,不栽刺;只干好事,不算计别人;只付出,不谋私利。历史上,越南、朝鲜自中国分出成为藩属国后,他们平日里都过着独立自主的生活,中国并不加以干涉。但当他们遇到危难时,中国则会毅然出手舍身相救。清末,中国自身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但仍不忘对身处法国殖民之下的越南施以援手。明朝时,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危机时刻,是中国派兵救助,才粉碎了日本吞并朝鲜的图谋,事后中国撤出全部军队,没提任何要求,也没要任何报酬。因为中国人只图一个“义”字。援助他国试问,欧美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只认“利”,唯利是图。自从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的“利”字理论提出后,西方人就把“利”当作了生存的武器,为了谋取私利,他们可以为他国下绊子,造谣言,甚至直接出兵占领。看看今日美国的所作所为就一目瞭然了。只要美国去过的地方、伸手的地方,留下的就是毁灭,就是灾难,就是动乱。不是吗?苏联被肢解了、南斯拉夫不存在了,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整日生活在恐怖的自杀之中,同时还制造出了一批杀不完的极端分子,而且这些人还威胁到欧洲的生存安全,这都是美国人造的孽,都是“利”字造的孽。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仁义”的宝贵。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继承。在对内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像假冒伪劣产品对人的危害就不是“仁义”的行为,这说明我们还有许多教化工作要做,但当前的关键是要严惩不仁不义的行为。治乱用重典,对不仁不义不讲仁义,才是真正的仁义呀!以上我们谈的两点影响都是就人事而言的,实际上孔孟在人生、政治以外,也对天命、鬼神等话题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要求君子“畏天命”,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那么他所说的天,所说的命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过了一百多年后孟子对此给了很好的回答,他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没有谁叫他这么做却做了,这就是天意;没有谁叫他来却来了,这就是命运。孟子是孔子的传承人,他的话是可信的。现代大儒、学贯中西的辜鸿铭先生把天命解释为“宇宙中的终极神圣法则”(见《辜鸿铭讲论语》359页)。孔子自己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但他又不反对祭祀,从他的人生经历和信仰看,他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用曾子的话说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重对待父母死亡,追念远代祖先,使人民的道德归向淳厚。可见,孔子是要通过祭祀来提倡孝道,增强人民的归属感。就象基督徒说“爱基督”、穆斯林说“爱安拉”一样,中国人说“爱父母”“爱祖宗。”这样,中国的家庭观念就牢不可破了,我们的民族就绵延不绝了。中国人—确切地说是那些明道的精英们也就不信神而信“人”而信“道”了(这又与老庄有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七彩一摸晴一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搞笑视频,生活常识,健身视频,健身资讯。
作者最新文章为何以“孔孟之道”代指儒学?
为何以“孔孟之道”代指儒学?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在儒学史上有两位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被尊为“至圣”的孔子和“亚圣”孟子。尽管孔子与孟子相隔百年,然而后世却将二者联系起来,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来代指儒学。
与孔子不同,孟子生活的时代已是战国中期。其时,周天子已彻底失去了权威,诸侯之间连年战争,社会板荡,民不聊生。而思想界却异常活跃,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孟子生活的邹,地接鲁国,自然更易受到儒学的影响。孟子受业于孔子的裔孙子思之门人,接受了儒家思想。他私淑(“私淑”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承传其学术而尊之为师)孔子,对孔子十分推崇,曾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将孔子尊为“圣之时者”。其一生以维护和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他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对于当时盛行的“杨墨”之说进行了激烈批判。他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影响深远。纵观孟子一生,他和孔子的生命轨迹有诸多相似之处,早年求学,后周游列国,以求用世,但以失败告终。晚年退而著述,与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其中便有“孟氏之儒”。战国时期,孔子后学出现分化,这种分化乃是儒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质是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深化。不过在战国时代,“唯孟子、荀卿守其所习”,成为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但是,中唐以前,孟子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官方也一直以“周孔”或“孔颜”并称来代表儒学正宗。随着学术思想的转变,唐宋之际新儒学兴起,经过韩愈、二程尤其是朱熹的表彰,孟子的地位也愈益提升,《孟子》由子书升格为“经”,孟子也先后被宋元官方追封为“邹国公”,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便是学者艳称的“孟子升格运动”。随着孟子的升格,“孔孟”合称也代替“周孔”、“孔颜”的说法,成为儒家道统的核心。此时,“孔—曾—思—孟”的儒家道统谱系也得以确立,此后数百年,“孔孟”成为儒家的正统,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孔孟之所以合称,有多种原因和必然性。举其大端,第一,孔孟合称是儒家内部学术转向的产物。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孟子的地位的提升。孟子思想中的思辨性、理论性,切合了唐宋之后儒学应对佛道挑战的需要,自然日益受到重视。经过宋明理学家的不断推崇和诠释,“孔孟之道”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整体。第二,孔子与孟子之间确乎存在着思想的一致性。孔子之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蕴含着不同的发展路向。孔门后学往往各得一端,但相较而言,孟子更能得孔学要领。孔子的学说包涵仁、礼两大内容,尤以仁学为重。而孟子恰恰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使孔子学说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在思想的理论深度上发展了儒学,由仁学进而提出“仁政”,在人性论上明确擎起“性善论”的大旗。另外,在修养工夫论、人格境界论等方面都对孔学有所推进和延展。
当然,孔孟之间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这突出表现在二者性格气质的巨大反差上。孔子主张“讷于言”,孟子恰恰能言善辩;孔子尊君,孟子则勇于批判君主;孔子行事中庸守礼,孟子则率性而为。因此可以说,孔子博大,孟子精深;孔子温和,孟子激扬;孔子中庸,孟子偏激。正如二程所言:“仲尼,无所不包……孟子则露其才,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
孔孟之间的之所以出现如此差异,其实很易理解:首先,人的性格与气质,都是先天与后天综合影响而成的,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不止孔孟,其实在孔门之中,孔子的弟子各个性格鲜明。而正是这种“无所不包”的多元格局,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次,二人的气质乃至思想差异更多是时代不同造成的。他们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课题。虽然我们习惯于“春秋战国”的说法,但是其间却有甚大的差别。孔子时代,天子虽然式微,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尊重,诸侯争霸还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到了战国中期,天子已完全丧失权威,诸侯战争更加白热化,利益争夺更为公开、露骨。战国中期的现实,早已不允许孟子循循守礼,企图通过诸侯的“尊王”、“守礼”来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实现仁政。可以试想,假如孔子生活在孟子的时代,他所表现的生命形态也许就不会与孟子有如此大的差异。至于孔子是否会喜欢孟子的问题,似乎稍嫌无聊,可置不论。
尽管孟子与孔子在性格、气质乃至思想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这种气质差别并非本质的,并不妨碍二人在思想上的密切关联。历史地看,就对儒学乃至中国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而言,孔孟当推为魁首。尽管后世孔孟合称,以“孔孟之道”来指称儒学,但是,几乎很少有学者完全无视二者的区别。朱熹就曾直言:“孟子教人多言理义大体,孔子则就切实做功夫处教人。”可见连朱夫子也十分正视二者的理论风格之不同。思想家的价值正在于其独创性。如果孟子完全同于孔子,——假设可能的话,——那么孟子存在的价值就失掉了,后世也便不会有什么“孔孟之道”的说法了。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作者宋立林,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转载请注明。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道知行】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奔跑的向日葵
孔孟之道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其内容博大精深,但撮其要,可用四个字来概括:为人为政。用传统的术语讲就是“内圣外王”,即通过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并以此影响和治理天下。其中,孔子的思想可以用一个“仁”字来概括,体现在做人和为政上就是“仁者”“仁政”。我们先看仁者的表现。首先,孔子认为一个仁者要有孝心。“孝悌”是为人之本。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的学生有子则说的更直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这个根基打好了,人生就有了方向,不但个人品德修养有了保障,学识、智慧也会受到滋润,并且会形成仁爱的社会因子,为国家稳定做出贡献。其次,要练好“求诸己”的内功。孔子主张人生在世要立足于自我。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忧患的是自己没有能力。又说“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古代学者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学问道德而学习,故而“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君子总是对自己提出要求。对于环境与人的关系,孔子认为自己要时刻把握住主动权。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贡问他:“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什么叫自我?身处贫穷,仍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保持内心的快乐;当富贵来临时,也能以礼节制自己,不忘乎所以。这就叫自我,这就叫修身。人不管在哪里,身处何境,始终都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平和和独立的人格。宋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就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形象诠释。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好学深思。他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迁怒,不贰过”,可谓好学也。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思结合,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而不致犯人云亦云的错误。二是要多结交品德高尚的朋友。孔子说“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有益的,从而达到“以友辅仁”(曾子语)的目的。第三,要为他人着想,要回报社会。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便不会有所作为,不会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故而他要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每时每刻都不离开仁,匆忙之间与仁在一起,颠沛流离也与仁在一起。具体来讲,“仁”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以同理心处理好人际关系,即曾子所说的“忠恕”行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二是要致力于服务社会。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修身的最终目的是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总之,孔子的为人之道是立足于现实社会,服务于现实社会,将个人价值与民众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修身齐家达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世界大同。在为政方面,同样贯穿了仁德思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主张以德治国。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用道德治理国家,领导者就会象北极星一样,处于中心位置,而其他星辰围绕它来运转。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如果治理国家只用法律来引导人民,以刑罚来约束人民,那么可以使人民一时免于犯罪,但他们不会有羞耻感;如果用道德引导人民,用礼教加以约束,那么人民会有羞耻感,而且会使人心向善。可见孔子是想通过教化,普遍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人人都能自我约束,那么天下就可实现“无为而治”了。第二,强调以身作则。一次,鲁国的一位执政者向孔子请教施政问题。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人的道德就象风,民众的道德就象草。风向那边吹,草向那边倒。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鲁国盗贼横行的局面,是由于统治者的贪婪造成的,他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还在其他场合说过类似的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笱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个国家领导人,自己首先要做到认真工作,说话算数,节约费用,爱护官吏,珍惜民力。上述教导,都是深谙政治规律之谈,至今仍有启迪作用。第三,要任用贤才。一次,孔子的学生向他请教政治,孔子回答“举贤才。”孔子认为人才在政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上古时期政治清明,就是由于用人得当。论语记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舜帝有五位贤人佐政,便使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贤臣。对此孔子评论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同上)人才难得,确实如此。在唐尧虞舜及周武王时期,人才最为兴盛。人才除了其本身的能力外,还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把正直的人提拔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孔子的学生子夏紧跟着举例加以证明,他说,舜登上帝位后,从民众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上来,那些品德不好的人就远离了。商汤登上帝位后,把伊尹从众人中提拔上来,品德不佳的人便远离了。第四,要取信于民。政治的基础在民心。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做好三件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粮食充足,兵力充足,人民信任。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两项,就“去兵”“去食”,而人民的信任不可缺乏,“民无信而不立”,如果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政权就不能存在了。而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就要行仁政,主要包括爱民、养民、富民、惠民、教民等方面。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对郑国子产“其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的做法表示肯定,他认为让人民修养生息是一种惠政。并提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顺应人民的愿望而为他们谋利,在他们富裕起来以后,再让他们接受教育,“即富矣”再“教之。”(《论语.子路》)这样人民就容易管理了,政治便可“无为而治”了。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孔子的为政理念,实际上这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和“做人”一样,贯穿于其中的仍是一个“仁”字。“做人”是为了“为政”,而“为政”则体现了人生的价值。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孔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奔跑的向日葵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解密盛世唐朝文人文化、社会生活。
作者最新文章孔孟之道 - 搜狗百科
孔孟之道,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看来:就个体而言,是弘扬、践行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对社会而言,是弘扬中华之德道:即厚生、爱民,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
孔孟之道【 kǒng mèng zhī dào 】
指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论体系孔: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崇尚“周礼”孟:孟子。指。在政治上主张“仁政”
明·罗贯中《》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北宋胡宏(?—1155)《》三:“卷释氏窥见心体,故言为无不周遍。然未知止于其所,故外伦理而妄行,不足与言孔孟之道也。”
孔子(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人,祖上为宋国(今)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放眼现代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的,他对孔孟之道没有做过多的阐述,但是,邓小平非常重视,他赋予了孔孟之道新时代的精神,孔孟之道所提倡的“仁德”、“民为重”,邓小平都在不断地发扬着其中的伟大精神。邓小平改革开放后,将仁义礼智信、仁德、民为重等重要思想理论用到了现代化生产力、现代化市场经济、现代化民营企业、以及现代化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并号召通过诚信、民为重等重要思想来激活中国市场经济和中国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由于中庸的本质精神,邓小平反对、打击和批判崇洋媚外和盲目移民之类的不良风气,并努力发展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提倡“中国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①,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知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提倡合纵连横之季。,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纪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句话可能反映着当时各国备战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区别:孔子与孟子同为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激进。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季子享用天子规格听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嫉俗,倾向激进,并强调“格”、“气节”。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嫉俗。孔子也愤世嫉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罔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9月28日,在儒家创始人2556周年之际,全球华人首次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举行。其实,不光是华人,整个亚洲包括韩国、日本、越南,以至于欧洲、美国,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学者都开始关注提倡“仁义”、“天人合一”的中国古老哲学。* 今天重提孔孟之道有特殊意义随着中国入世和,不可避免要与西方价值发生更强烈的冲突。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作为企业、品牌生存的文化环境,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如果有,价值何在?* 孔孟之道接轨多元经济在新加坡,商人受着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新加坡经济的腾飞表明,经济的兴衰成败,不能完全依赖于一种哲学思想。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环境里,孔孟之道需要何种自我调整,才能够适应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方向演化,融会贯通西方的现代管理制度、法制体系和契约原则?在对企业、对品牌行为规则树立过程中,是否还能重塑孔孟之道“顺昌逆亡”的强大影响力?
思想渊源:“的传承都讲到中道”[6],文王的遗嘱《》篇也讲中道[7]。可见,孔孟的中道思想来自于尧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将之人锁定[8],提出包括舜帝在内的“五圣同揆说”和易宗说。五圣所揆为阴阳、三才观。伏羲宗阴阳、道三才;舜帝“测阴阳”、法先圣,重生、尚中;周室尊德、重礼、讲辩证;孔子“道阴阳”、立“三极”,求和谐,谋长久。[8]孔子建立了仁、义,礼、智对举[8]的哲学范畴和博大精深的哲学[8]体系。孟子高举的“义”旗就是对孔子的反制,这也正是孟子大骂墨家“兼爱”(仁无节度)的理论依据;孟子的“性善论”来自于《》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论断;孟子的“民重君轻”思想来自于孔子的“革命理论”(《易传·彖·革》讲:“天地革而四时成。,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孟子对孔子思想也有发展,从出土的《》和郭店简《五行》看,这就是提出的德性论。五行学说比照数术论五行(),开出了德性论五行仁、义、礼、智、圣五个德目。所谓“圣”就是指会通天人的能力。《童子问易》强调:“思孟学派这种将数术引入儒门的努力,高扬‘人道’主义旗帜的表现,是企图把儒家的道德条目加以自然哲学和化的明证。其理论勇气是巨大的,对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说其对我国发展进程影响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学真正走上了医国、医人、医病的光辉历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意蕴。由此看来,应是思孟学派开‘’之先河。”[8]孔孟之道的主要来源应该是《易经》。《易经》无愧“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孔孟弘扬的德道,是我们为人之本,也是社会的理论基石!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意见反馈及投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孔孟之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