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陕南移民搬迁的同时还能享受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吗

陕南移民大搬迁-要闻_华商报电子版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华商原点周刊
陕南移民大搬迁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为解决陕南灾害与贫困问题,推动陕南三市28个县(区)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搬迁240万山区群众。工程实施4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搬迁户的感受是最深的:以前住的3间土房破败不堪,如今120㎡的房子还有书房……初步成效四年来陕南三市减少贫困人口41万人1.实现了减灾安居2.做到了精准扶贫3.改善了生态环境4.加快了城乡一体5.促进了经济发展汉中搬进了新楼房晚上还可以跳跳《小苹果》截至去年底,汉中已搬迁25.8万人,建设652个安置点 张继红终于可以为自己装修一套房子了。搞了十多年装修,他已记不清装点了多少人的梦。这一次,他要圆自己的住房梦。以前住的3间土房破败不堪如今120㎡的房子还有书房 7月2日上午,南郑县忍水镇黄河移民搬迁安置点,张继红120平方米的房子正在装修,装修风格是他自己设计的,酒柜、书房一应俱全。 “娃大了,没有书房不行。”张继红觉得,娃以前受罪了,“以前在老家,娃上学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每天接送,后来,在镇上上学,租了三年房,虽然有房住,但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除了娃上学,促使他在安置点买房的最大动力,源于之前恶劣的居住环境。张继红说,离安置点3公里的地方,是他的老家,三间土房,破败不堪,背靠一座大山,像一把悬在他们头顶的剑。 按照汉中市移民搬迁类型划分,张继红属于地质灾害移民。每年汛期来临,是他们家最难熬的日子,每当下雨的夜晚,他们都彻夜难眠,滑坡、泥石流随时有可能将他们和房子掩埋。张继红清晰地记得,几年前的一个下午,天下着大雨,预感到形势不妙,他察看后山发现,山体已经裂开一条手臂粗的缝隙,“吓得我赶紧叫上家人,东西都来不及拿,逃到我亲戚家住。” 去年,他下定决心,花了13万多,政府补贴了6万元,买下黄河安置点一套120平米的房子,再有一个月,他便可以搬进新房。 周正琴老家四面环山,一家6口人住在地质灾害点上,一看到泥石流等新闻,她心里总会犯嘀咕。去年,她家花了12万元,在黄河安置区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搬进新家后,丈夫外出打工,她平常在家专门照顾老人和孩子,早上送完孩子到镇上上学,可以在楼下和邻居打打乒乓球,晚上可以在楼下跳跳《小苹果》,闲暇时间还回老家种种田种种菜。 黄河安置点社区主任郑黎生介绍,黄河安置点占地40亩,设置8栋楼,计划安置移民户264户812人,分两期建设。目前,所建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共安置移民236户,入住率超过80%。 黄河安置点,只是汉中移民搬迁的一个缩影。截至2014年底,汉中市已搬迁9.43万户,25.8万人,已建设了652个安置点。“过几年我们也买辆车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 虽然搬进洋县磨子桥镇移民搬迁安置点已经一年多了,但岳青丽依然保持着在山里时早早起床的习惯。 岳青丽原来住在磨子桥镇梨树村,家里曾经是5间土坯房,有两间房还盖的茅草。“城里人下雨都是往屋里走,我们下雨就往外面走。”岳青丽说,2014年,她在磨子桥镇分散安置点,选中一块地皮。排水、地基等基础设施由政府负责,她只需要在地基上盖房即可。她花了20万,建起一座楼房。岳青丽算了一笔账,如果在老家建同样的楼房,至少要多花10万。“过几年,我们也买辆车,真正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岳青丽说。 为了让移民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当地还引进了企业,吸收附近居民就业。磨子桥镇上一家现代化的工厂,李家宇正低头专心做手机充电器,因为是计件工资,每天有将近70元的收入,在这个镇上,在这样的劳动强度下,这样的收入已算不错。这个近300名工人的工厂里,其中超过200名来自旁边的磨子桥移民新区。 2014年,李家宇结束了多年的打工生涯,花了9万元在磨子桥移民新区买了一套104平方米的住房。李家宇觉得,现在的生活很踏实,虽然挣钱没有在外地多,但是很亲切,“终于有了一种家的感觉。”“没掏一分钱住上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 “自己没掏一分钱住上了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心里高兴得很!”董德成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进两室一厅的楼房,配有厨房、卫生间和客厅。 董德成今年57岁,是磨子桥镇梁垭村3组村民,早年腿部残疾使他早早就丧失了劳动能力。2011年,他的妻子不幸走失。留下的一个残疾儿子如今已22岁。董德成没有经济来源,靠低保和政府救济维持,原来居住的2间土坯房在2010年的一场大雨中倒塌,只能寄居在弟弟家。今年4月,镇政府投资320多万元修建了40套住宅楼,解决全镇特困户住房问题。这对磨子桥镇梁垭村村民董德成一家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以前上厕所都在房子外面,这下有了单独的卫生间,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太方便了。”
华商报记者 王亮商洛如今开建材店年入20余万元,移民搬迁户刘祖俊——走出大山 眼界宽了 赚钱机会也多了 7月2日上午,46岁的刘祖俊和以往一样,坐在自家的建材店门口,和几个朋友聊天。从山里移民搬迁至丹凤县竹林关镇丹水社区两年多来,刘祖俊已经适应了眼前这种闲逸的生活。洪水过后房子变危房为建新家响应移民搬迁 刘祖俊原是丹凤县阳河村人,没有移民搬迁前,大山中的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刘祖俊说,种地那几年,两亩地一年的收入是2000余元,外出打工收入1万余元,他在村里开了个石灰窑烧石灰,收入也有3万余元,总共算下来也就是4万余元。2010年一场洪水将他辛苦建起的石灰窑冲垮。“村里的路断了,房子也被洪水泡成了危房。”刘祖俊说,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母亲和妻儿到竹林关镇上,靠租房打零工维持生活。 “对于咱农民来说,辛苦点无所谓,但总得有个自己的窝。”刘祖俊说,就在他为一家人的住房发愁时,2012年7月份在竹林关镇,丹凤县政府开始修建移民搬迁社区。“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毫不犹豫报了名。”新房面积比老房大了一倍山里人住上了单元房 刘祖俊并没有想到,自己当初仅是想给家人重建一个家的决定,从此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 “当时只要同意从大山中搬出来,政府每户可补助6万元。”刘祖俊说,竹林关镇丹水社区这个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当时的居住房是1280元/平方米。另外,移民搬迁户均可在该社区以每1600元/平方米的价钱购买一间面积在15到30平方米不等的商铺。“这个条件可是非常诱人的,能住在这里,咱可就算半个城里人了。”刘祖俊说,之后在亲朋的帮助下,他自己出资17万,加上政府补助的6万元,在竹林关镇丹水社区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的房子,外加一间商铺。 2013年4月,刘祖俊一家人搬进了新家。刘祖俊说,原先自己在阳河村的房子,仅是三间土木结构的瓦房,面积不到60平方米。“新房子就不一样了,面积比原先的房子大了一倍不说,吃水、用电等也方便多了,厕所也换成了冲水马桶。”刘祖俊说,走出大山、住进新房最重要的是,信息不再像以前那么闭塞了,眼界宽了,赚钱的机会也多了。搬进新房迎来新机搞建材收入比过去翻几倍 “这个移民搬迁小区有30余栋楼,一期、二期就要入住2000余户人,搬新家了,谁都想把家里装修得漂亮些。”刘祖俊说,正是看准这个商机,2013年4月,他在自家的商铺搞起了建材生意。 瓷砖、油漆、装修材料等,在刘祖俊不大的建材店内都能买到。“前几年生意特别好,也确实赚了一些钱。”刘祖俊说,建材店开起的第一年就为他们家赚了15万元,“这样的收入,可是我们家以前全年收入的3倍多呀。”刘祖俊高兴地说,看到装修建材赚钱,他又在镇上开了第二家建材店。现在,除了继续经营两家建材店外,刘祖俊还购买了铲车承接一些小工程,一家年收入有20余万元。“从移民搬迁至丹水社区到现在,也就两年多的时间,咱家的日子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祖俊说。搬进来还得“稳得住”平均每户居民年收入超8万元 目前,丹水社区已经安置移民户3000余户,移民户可购买一间15到30平方米不等的商铺,“现在移民户是从大山里搬出来了,但不种地了,这些移民户总得生活吧,每家有了商铺,或自己经商,或将商铺出租,日常生活所需的花销就有了保障。”丹凤县移民搬迁办公室副主任方斌说。 丹水社区主任柯宽荣介绍,为了让移民户致富,丹水社区还组织社区居民外出打工,同时社区还搞起了丝网花制作产业,将一些闲居在家的居民组织起来制作十字绣,然后由社区统一回收销售。“经统计,移民搬迁至我们社区的居民,通过外出打工、制作十字绣、商铺出租,利用自家商铺做小生意等,平均每户居民每年的收入在8万元以上。” 华商报记者 张波
(本文来源:华商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华商网 )
新闻热线:029-
铜川特快:
咸阳特快:029-
汉中特快:
安康特快:
延安特快:
榆林特快:
渭南特快:
商洛特快: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报社地址 西安市含光北路156号
新闻热线、内容纠错电话 029-
发行投递、投诉 029-96128(市话收费)
广告部电话 029-
copyright 西安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sp服务代码 陕卫网审[2010]第006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编号:陕网文许字[7号
新出网证(陕)字006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陕西赢弘律师事务所 王正兴 律师扫描访问PAD版
扫描访问手机版
第十六届中国安康汉…
“秦巴明珠o生态安…
安康市第三届人民代…
政府信息公开
便民服务 &
公共服务 &
访谈主题:
访谈嘉宾:市委常委、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赵俊民
访谈简介:3月9日,市委常委、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俊民…
微信平台二维码
1汉滨区465/476
2市信访局315/341
3旬阳县217/217
4白河县130/130
5汉阴县122/122
您现在的位置: >>推进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郑小东&&&平利县委书记&&&&&来源:&&&&
原标题:推进县域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贫困山区群众“挪穷窝、挖穷根、避险情”的千秋大计。如何才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平利县在实践中坚持一手推进移民搬迁,一手发展社区工厂,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就业推进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吃透县情,理清思路。平利县是秦巴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陕南移民搬迁的重点区域。全县辖11个镇139个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2万人。2011年建档贫困人口10万余人,全部居住在高山地带,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按照移民搬迁总体部署和要求,这10万人都属于搬迁对象。经过科学论证,确定了“移民搬迁建社区、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的总体思路。
科学规划,多策驱动。1、坚持科学规划。2011年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之初,我们就制定了“一城十镇百村百社百工厂”的城乡发展规划,即:做大县城,加大县城吸纳人口的能力;做强十个镇,增强集镇吸纳人口和就近就业的功能;把全县192个行政村合并为100个大村;依托100个大村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对搬迁人口过100户的安置区配套建设农村社区;依托农村社区建设100个社区工厂。2、加大政策扶持。一是解决用地问题。在社区规划建设时预留社区工厂用地指标;由县镇政府就近租赁门面房提供给社区作为社区工厂厂房,免费使用三年。二是解决资金问题,县上多方筹措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贷款贴息,累计获得贷款1.05亿元。三是解决技术问题,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3、突出招商引资。每年由县级领导带队,分批次赴北上广深等地开展招商活动,重点是鼓励平利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办厂。2011年至今,全县共招回平利籍在外创业成功者45名,其中28人创办了社区工厂。同时,组织社区居民发展刺绣、竹编、棉鞋等旅游产品加工业。4、实行干部包帮。政府始终扮演着旗手、助手、推手的作用,千方百计为社区工厂提供“保姆式”跟踪服务。
社区工厂,一举多赢。5年来,全县先后建成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130个,搬迁贫困群众4.8万人,建设农村社区75个,创办各类社区工厂32家,其中电子元件加工厂18家,手套、棉鞋等加工厂7家,其他行业7家,共吸纳就业3000余人,年创造产值1.8亿元以上,先后帮助2500余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
1、为移民搬迁“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一个好产业。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统一组织送出去打工;对因需要照顾家庭而留在社区的妇女、中老年劳动力等,通过生产技术培训统一安排在社区工厂就地就业,全县1.52万搬迁户基本做到每户至少有1人在外务工或在社区工厂就业。2、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了一条好路子。首先,将高寒边远山区户、地质灾害危险户及危房户等作为必须搬迁的对象;对确实因经济困难而无法搬迁的贫困户,政府在农村社区内统一规划建设安置房,贫困户无偿周转使用;对五保户统一安置到农村敬老院实施集中供养。其次,对搬迁的贫困人口,能送出去打工的经过培训送出去,不能出去的通过社区工厂安置就业。第三,县上筹集200万元,实行特困人口“带资入企”,社区工厂每吸纳1名特困人口就业,就可无偿滚动使用3000元“岗位保证金”。3、为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提供好办法。丈夫外出打工“挣大钱”致富,妻子在社区工厂上班“挣工资”养家,既照顾了老人孩子,又成就了各自事业。4、为发展县域经济搭建了一个好载体。全县手工制造业、电子元件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蓬勃涌现,技能培训、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三产服务业跟进发展。
做多做强,还需加力。一是社区工厂用地问题。由于国有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平利县兴办社区工厂要么无地可用而租赁民房,要么占用集体建设用地,致使社区工厂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无法抵押融资。建议国土部门特事特办,对农村社区兴办工厂单列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或给平利县下达一定数额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二是社区工厂融资问题。社区工厂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使用工人多、产品库存大,占用周转资金多,而社区工厂能够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少,且抵押贷款的比例很低,致使多数社区工厂生产运营资金捉襟见肘。建议省、市设立农村社区工厂发展专项资金,对发展潜力大、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多的社区工厂融资贷款提供担保和贴息。三是创业扶持政策问题。社区工厂大多属于解决社区居民就业的微利型企业。目前,县上能够整合的资源有限,出台的扶持政策不够系统和持续,还满足不了社区工厂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议省、市把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资金多向平利倾斜。 (郑小东 平利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莉)
Copyright ? 陕西传媒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邮编:710054 广告招商:029- 传真:029-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新闻热线:029-
投稿邮箱:.cn
陕ICP备号-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您好,分享的企鹅
陕南移民搬迁拓宽减灾扶贫大道 搬出幸福新生活
陕西日报宋红梅 戴吉坤 赵晨
  青山环抱、交通四通八达的移民新村。  长期以来,灾害与贫困是陕西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陕南三市,灾害与贫困问题更为突出,防灾减贫任务尤为艰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灾害与贫困问题,加快陕南地区发展,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居住在中高山地质灾害易发区的240万山区群众搬迁转移到安全、宜居、宜业的浅丘或川道地带。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结合陕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灾扶贫实际情况,陕西省制定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明确了陕南移民搬迁的总体目标、范围对象、安置政策和保障措施,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的城乡结构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把搬迁安置区建成现代化的新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移民群众有安全、经济、实用的住房,享受便利、均等的公共服务,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为促进政策成功实施,陕西省高度重视陕南移民搬迁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经过不懈努力,陕南移民搬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成功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实现了由艰难起步到交替攻坚再到全面推进的新发展,步入了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新阶段。在实施过程中,陕西省限定“五种类型”,坚持“三个优先”,精细摸底,严格审定,确保搬迁政策实施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突出集中安置为主,合理选址布点,强化建房项目管理,统筹安排移民搬迁安置;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作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的重要保障,与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实施集约土地发展产业、集中培训促进就业、集成政策鼓励创业三管齐下,构筑“稳得住、能致富”的产业支撑,做到增收规划到安置点,扶持措施配套到户,技能培训到人;随着陕南移民搬迁的深入推进,不断创新方式跟进服务管理,由此形成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陕南移民搬迁在减灾扶贫、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变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三个陕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减灾安居,移民搬迁避开山梁陡坡、险滩沟壑,选择安全地带建设安置点,使搬迁群众彻底告别了地质洪涝灾害威胁;做到了精准扶贫,通过移民搬迁,使广大贫困群众吃上了“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的“扶贫套餐”,加快了脱贫步伐;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移民搬迁、人退林进,实现了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为侵扰;推进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移民搬迁把偏远地区群众搬迁到水、电、路、电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便捷的新型社区,生活方式极大转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了经济发展,陕南移民搬迁,带动了建材、物流、劳务中介、餐饮服务、家居装修等产业发展,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拉动社会消费大幅扩张,促进了陕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陕南移民搬迁涉及搬迁对象占陕南总人口超过四分之一,这一工程的决策和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已经成为陕南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总抓手”。陕南移民搬迁带来人口布局、产业结构等诸多调整变化,引发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正在有力促进陕南地区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近日,记者从陕南移民搬迁领导小组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的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十三五”期间将按照陕西移民搬迁十年规划总体要求,结合中省精准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的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总结梳理前五年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更高水平、更严要求、更好成效持续深入开展陕南移民搬迁工作。记者 宋红梅 戴吉坤 赵晨新家新人新生活琴声回荡移民社区幼儿园设备齐全的社区医疗所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社区生活移民新村改变了山区世世代代人的生活产业连片集中发展设施农业上档升级(陕西日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运送危化品轻烃的车辆发生侧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大秦网官方微信,更懂城市更懂你
陕西地界最全娱乐消息全知道
打造陕西最有影响力的美食平台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gravityguo]
热门搜索:
target="_blank"<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a
target="_blank"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主题名称:
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及脱贫的实际情况&
信件类型:
回复时间:
来信内容:
尊敬的县长你好; 我是简池镇楼房村邵家坪小组村名席祥国之子席小林,很庆幸生活在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能通过互联网向上级政府反映基层百姓的生活情况。在此,烦请县长在百忙中看完我反应的实际情况。 在响应习总书记号召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政策下,政府鼓励我们搬离大山,走向城镇,我们家也积极配合政府的移民搬迁工作,在前年,去年,村委会多次报表,填写的是2017年能在集镇上拥有属于自己的新家,由于家庭人口多,集中安置无法满足家人的住宿条件,无奈只能分散安置,,现搬迁至简池镇简池村元田榜小组。 父亲多年在外务工,他就是家庭的顶梁柱,一直支撑整个家,然而很不幸,在打工期间,染上顽疾三年之久,寻求各地医生,大小医院,却也无法根治,现已经无法再坚持,在家休养,无法劳动;母亲去年和今年做两次手术,现在家休养;爷爷现年88岁,卧病在床,整个家几乎陷入绝境;唯有我在家还能劳动,一个人在简池修筑一辈子生活的工程,现房子未修好,信贷及外借十几万元,家庭已经支撑不住。 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偶然听说政府在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看到了希望,这就去扶贫办,移民办,然而, 递过几次申请后,他们的回答是非贫困户,让我们等政策,政策不是2011年就下来了么? 试问脱贫的标准是什么?陕南移民搬迁实行在哪里的?这次,彻底的对政府失去了信心, 彻底的绝望了! 我想知道,今年土坯房改造工程,为什么很多人在街上做生意,几十万元一间受转让的宅基地都能承受,难道他们贫困么,也没有脱贫么?或者说为了政府的‘面子’?,更胜者有的人有工作,亲口说打一根柱子政府给两万多,现在还不止。生活在大山的我们难道被政府遗忘了么?我们家都是遵纪守法的农民,以前都是靠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勉强过日子,能不找政府尽量不找,因为有人也需要帮助,不想拖国家的后腿。然而现在遇到困难了,政府有相关的移民搬迁,土坯房改造工程政策,政府是不是应该办点实事呢?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遇到困难了,政府有关部门却置之不理,实属无奈,,,, “脱贫的标准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他们却无法回答。本着自己的良心,只希望百姓在最无助的时候能得到政府的援助,恳请基层的有关工作人员能真正走下乡去看看,去调查,落实,而不是在办公室“做文章”,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扶贫,予以帮助。 再次感谢县长能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几分钟看完了我的诉说,祝您生活愉快,谢谢。&
回复信息:
镇巴县简池镇人民政府
关于反映陕南移民搬迁及脱贫的实际
情况问题的调查回复
你好!你在县长信箱中反映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及脱贫的实际情况的有关问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由联村领导镇党委副书记郝志明为组长的调查组,带领楼房村第一书记宋世芳、楼房村主任魏洪明到你家实地调查与核实,现将调查核实结果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 当事人家庭共有5口人,当事人席小林,男,22岁,初中文化;父亲席祥国(户主),43岁,初中文化;母亲王文菊,42岁,小学文化;爷爷席全德,87岁,文盲;妹妹席芳已于2016年1月结婚,居住在本镇李塘村,户口未迁移。
二、反映的主要问题
1、现住房是危房,现修建的住房应享受移民搬迁政策。
2、对精准扶贫政策不了解。
3、自己未列入精准扶贫户对象。
三、调查核实情况
1、当事人反映的住房是危房,现修建的住房应享受移民搬迁政策。原住房在楼房村邵家坪小组,为土坯正房3间,砖混偏房2间,房屋确属陈旧,但基本不存在安全隐患,与当地居住条件相比,属中等水平,现又在简池社区元田榜小组购买宅基地修建砖混结构房屋2间3层约400平方米,主体已经完工。该户未在扶贫搬迁政策之内,因此不能享受分散搬迁政策。如果在简池镇中坝粮站安置点上楼安置,可享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政策。
2、当事人反映精准扶贫政策不了解。由于当事人在精准扶贫识别期间(2015年11月之前)在外务工,家里只有80多岁的席全德。镇村干部多次到该户进行走访。
3、当事人反映未列入精准扶贫户对象。符合贫困户条件的陕西省标准为: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950元以下。
楼房村精准扶贫工作严格按照八个排除条件及四个纳入条件、两个同等情况下的优先条件贫困户识别及排除条件,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对全村贫困户逐户核实。该户虽然居住在土坯房,但根据当地生活条件属中等水平,前几年在外务工人数多,收入超过了贫困户标准,且当事人席小林有中型农用车一辆,根据贫困户排除标准之一,当事人家庭不属于精准扶贫对象。
四、调查处理意见
鉴于楼房村村民席小林反应问题的实际,对于精准扶贫、陕南移民搬迁政策了解不到位,要求包村干部与村三委成员深刻研读县、镇有关政策,加强政策宣讲。
&&&&&&&&& 镇巴县简池镇人民政府
&&&&&&&&&& 2016年8月13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准扶贫移民搬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