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展有哪些影响

信息技术变革对教师职业的四大挑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信息技术变革对教师职业的四大挑战
&&&热&&&&&
信息技术变革对教师职业的四大挑战
作者:佚名&&&&转贴自:中国教育报联合&&&&点击数:6599&&&&更新时间:&&&&文章录入:
日,《上海教育》杂志与上海市电教馆在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和科技处的指导下,与中国教育报等国内15家微信公众账号,联合发布《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综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它既明确描述了未来5年内可能对全球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在上海中小学校的实际应用,又将真实呈现扎根于上海学校与课堂中的智慧创造和本土实践。报告将明确指出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不同时期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因素,并通过结合具体的案例加以深入分析。敬请参考。
  全世界的教育者懵懵懂懂地开始走向新技术。这种起步更多萌发于一种恐慌:人类所有的行业都在日新月异的变革,而他们的所有成果都在对教育者的能力发起挑战――教育者能否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从而不至于将已然过时的知识教给学生。​当“教”的技术在拼命向前奔跑的同时,教育者不免尴尬地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学习者,只是一群本质上与两千年前并无太大差异的人类――同时只能记忆7个左右的元素,想象的空间介于两维至三维之间。清醒的反思者不难发现,对人类目前拥有的智能来说,更快地传递效率与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不能促成更好、更高效的学习。原因很简单,如今社会信息之庞杂,变化之多端,已经让人目不暇接,学习者难免会陷入选择困难与消化不良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下,再“高明”的教育者也不难发现自己的“老本”优势在摧枯拉朽般的信息浪潮前捉襟见肘。毕竟在“科学”面前,“经验”的局限性是非常容易暴露的。​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的出现要求家长和教师关注孩子们在家庭和学校中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了什么。家长和教师不仅要进一步理解新技术,更应该开始为学生沉浸在这些技术中所发展出的一系列新技能而感到欣慰。
  你不得不承认:历史上第一次,孩子在社会核心变革中比他们的父辈更舒适、更聪明、更有文化……他们是推动社会转型的一股强大力量。如果我们想要引领教育的未来,想要让未来的孩子更好地奠基于今天,那么即使是生活中并不接受技术的教育者也必须从内部理解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
  无论你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接受,这就是今天,你必须直面的挑战,而部分上海学校的实践也在告诉我们,积极的应对才是重拾发展先机的策略。
  主要挑战一: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直面挑战需要智慧和勇气。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开始的时候,我们创造工具,后来它们造就我们。”然而,能够使用好工具并非易事。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自我的改变。技术所要求的新技能经常是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没有学过的。教师需要具备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也需要进行更新。
  把信息工具单纯作为载体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其中需要最大改变的是教师的角色。在稀缺年代,知识奇货可居,学生受限于“砖和水泥”这种传统的学习空间,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也就是所谓“舞台上的智者”(sage on the stage)的模式。如果缺乏对学习者心态的认知,不去激发学习的动力,知识的传输过程就可能成为一种从教师课本到学生笔记之间的机械转换,这中间,知识绕开了教师和学生的大脑。​社会的发展,使得稀缺文化转入过剩文化。网络也打破了空间、时间甚至学习层次的壁垒,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除了传统教室之外,大家可从网络公开课、各类教学视频、音频甚至同类学生中间得到学习。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地来到课堂,他们带着各自的资源和背景,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建构的、交互的教学方法日益受欢迎。
  这种转变当中,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当然这些挑战也是机遇。他们不再是“舞台上的智者”,而是“边上的向导”(guide on the side)。教师的优势,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其鉴别力也是新的竞争力之一。他们要能够在泥沙俱下的教学资源中,帮学生甄别、挑选、引导他们如何去吸收消化。其角色从过去知识卡车的司机,变作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技术为教师主动的革新提供了各种可能。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校、宝山区的问题化学习等都开始用“同伴式学习”的方法,在教师的讲授之后,让学生分组互相教学,结果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反而更好。闸北八中开始使用“微讲座”(micro lecture)的方式,重组教学,把需要灌输的教学内容录成微讲座上网,课堂时间集中于讨论、实验、小组作业等。网络教学,使得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一些教学,成了可能。
  技术可能给出色的教师更大的平台,也可能让平庸的教师倍感困扰。自从2007年起,iTunesU上的各类教学视频,被下载了7亿多次。如同繁多的教材会优胜劣汰一样,随着免费教学视频的增加,一些出色的教师将脱颖而出,影响全世界的学生。这种影响和事业满足感,丝毫不会亚于小课堂内的教学影响。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要求”所有教师无一例外地拥抱新技术,从任务驱动开始,为教师设计了技术支持学与教方式改变的每一步台阶,在这样的共同学习中,甚至让原本已被认定为专业发展没有上升空间的教师找到了新的专业生命力。​对于教育者来说,这个技术改变的时代,教学的各种力量在重新洗牌,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在被重新定义。确实,技术从外围,给教师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技术又导致了学生预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从内部促进教学过程的变更。学生队伍变了,不好带了,但是这中间,不知藏了多少的机遇,等着有心的教师去发现。
  主要挑战二:重新确立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今天当我们进入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谷歌知”的时代,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教师更多元的时候,当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时,那么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研究表明,技术资源明确影响什么是重要学习内容的有两个领域:交流与数学。比如在一些策略游戏中,利用人的基础素养实践来培养一整套其他实用素养技能,如谈判、讨价还价、结盟、制定策略、智取对手、计算何种方式最可能有效、与不同种类的人交流等。这些实用素养在游戏中能自然出现,但在传统学校环境中却很难真正综合培养。然而,由于我们认为素养技能发展与传统学校的学习内容直接相关,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学生玩这些游戏是在浪费时间。
  对于数学而言,技术一方面能执行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代数计算,另一方面,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在当今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生的时间最好用来学习如何使用数学工具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而不是学习如何模仿计算代数。这应该成为数学教学中的新议程。​技术对学习的一个深刻影响与网络上知识的易得性相关。网络能够提供强有力的记忆辅助,由此而言,人的基本技能就不再是记忆,而是知道如何在网络上获得你想要知道的知识,包括如何评价你所找到的东西,因为不同网站的可信度不同,如何筛选、提取就是一种评价的能力。这就是说,人们需要发展新的学习技能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信息。​对于学生需要知道什么,华东师大松江实验高中基于媒介素养课程提出了一种新规范,他们强调学生应该提问并回答反思性问题,这些问题应符合五个思考习惯:我们是从什么角度看到、读到、听到这个内容的;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内容,证据是什么,可信度如何;事情、事件或人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他们是否相符合;如果……会怎么样,如果……又会怎么样;事情是否会有别的方式,那样的话重要吗,这样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校所有教学行为的中心,甚至是评价学生是否学到足够东西可以毕业的标准。这些问题对学校所教内容的定义进行了拓展,包括了富足的技术时代适应性思维所需要的思考和行动。
  在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面临重新定义的时候,连带而出的就是对教育领导内涵的新诠释。美国的研究表明,仅仅将技术引入教室和学校,而不考虑学习的环境如何作出相应改变的话,很可能会带来失败。当前,学校对是否要接纳新技术仍然犹豫不决,这是90年代中期将电脑当作教学的灵丹妙药而进行大规模低效投资的反弹。学校的领导需要知道新技术的局限,这样才能为整个教师团队设立合理的期望,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使学校乃至世界中已有的一系列不连贯的工具变得连贯。静安区开展的“智慧课堂”实践与研究就不再是把几台iPad送到学生手上,而是整体的学习环境改造,让学生进入到一个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中,也就在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始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让传统教育的优势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学生学习发生的过程中进行整合。
  主要挑战三:重新跨越比数字鸿沟更难以逾越的“动机鸿沟”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弗里德曼说过:“数字鸿沟将在不久消失,很快,几乎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移动终端。但未来学家的研究表明,等那样一个世界到来之后,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动机鸿沟’,只有那些有自我激励的决心,能够持续利用一切数字化工具去创造、合作和学习的人,将会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动机鸿沟”作用在内心,看不见摸不着,它比看得见的技术更加难以捉摸,但恰恰是深刻影响着教育是否真正实现了“人”的发展。​今天的孩子为何想从学习中逃走?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习究竟为什么,是为了考核,是分数,是好学校争夺战,还是给家长、教师脸上长脸?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方式,用技术的力量“抢救”无动力一代;需要更新自我,拥抱前沿,跨越动机鸿沟,让真正的学习发生。
  如何通过技术来发现和呵护孩子的向往?这个社会充满了“孩子应该学什么”的讨论与焦虑,因为害怕输在起跑线、害怕缺乏竞争力,我们总是不断提前、抢先、重复地训练孩子们的各种学习技巧。几乎很多孩子的早八点到晚八点都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安排的学习活动。从小缺少机会和实践,尝试探索自己的好奇与选择,怎么能期待长大后会自动变成主动创造的学习者呢?在学校,随着社会的高度复杂化,凡是有任何新议题,就会动员最顺服的中小学“置入”课程,学习资源越来越多,学习时间越来越长,但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动机、目的感却愈来愈薄弱。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揣测,反映了成人自身对孩子的不信任感。我们不相信孩子们对世界有兴趣,不相信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导权和责任,因而落在成人身上,我们用尽所有资源,要把知识塞满孩子的大脑和时间表,造成一整代对学习反胃的受教者。我们很习惯诉说“该教些什么”,却很少探索孩子的心灵,从学习者的角度,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教师,什么样的环境、课程、内容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像在暗室看到光,诱发他们一生主动追寻知识的向往,启动他们热衷学习的引擎,奠基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和正向的自我认知。
  今天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待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来寻找到“学习的秘密”,进而我们可以去呵护和滋养孩子的向往,帮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目标,让他们在任何的学习境遇中拥有专属的复原力。​如何通过技术来开启孩子的动机开关?动机就像是一只黑匣子,发动的开关在哪里,或许在传统的经验式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很难找到规律。技术就可以支持开启动机开关的几条共性“标准”。​
  一是提供让孩子自主选择的“适合标准”。适合于“我”的合理的高标准,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自己的学习预期,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学生会有自己的学习情感体验,好不好玩,愉不愉快;学生也有控制自己的执行意志,怎样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完等。​
  二是营造了一种信任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或者成人只有忍住“只想讲不想听”的习惯,终于放下了“一定要有教育意义”和“一定要解决问题”的执着,在基于信任的学习环境中“看见”孩子的表现。与此同时,在这样的“触屏时代”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和人际交往也许更加平等和真实,它能够与真实世界的交往产生互补和融合,使得学生在师生共同创建的虚实结合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是累积起“为一个目标”“为一件事”甚至是“为一群人”去努力的经历和经验。这一代人在充满声光刺激的优越环境中成长,却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容易感觉虚无。在孩子成长需要“统合”的过程中,如果只认识狭隘的自己,看不到别人的需求,就不容易产生反思的经验。在教育体系中如果缺乏“为别人努力”的意义感,孩子就无法体会服务之后的快乐,即便获得高分也感觉没意义。在未来,学习者可以盈利,课程可以由学习者创生,从这个角度上看都可以累计这样的有意义的经验。​
  四是给予探索和放空的必要。有数据表明,一般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等待学生做出回应的耐心只有3秒,成熟的优秀教师大多为7~8秒,这种给孩子思考的预留时间是以教师的经验为主导的,他们是否真的思考了、想到了、解决了,我们都无从了解最真实的状况。而基于技术支持的学习,就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来进行,有的学生觉得“马上知道答案实在太不好玩了”,就会去探究;有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闯关成功、却又在一些难度并不高的地方思考很久,这些都没有关系。学生探索的时间因人而异,而必要的放空思考则是他们启动下一级引擎的必要环节。​
  如何通过技术可以把“学”的责任交给孩子?随着科技推陈出新,知识的生产与淘汰以十倍于过往的速度前进,全世界都在寻找,传统教育体系如何教导下一代孩子,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今天学校教育中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把“学”的责任教给孩子,发展孩子创造的能力,这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题中之义。未来,我们会说“你知道什么,一点都不重要”,而更关注“你能创造出多少知识”。只有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才能让他们未来有能力去发明新工作,而基于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预言,更告诉我们今天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孩子的创意,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和生活的关联性,让他们得以主导、参与学习的过程,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累积成功的经验,进而建立自信。​​ ​
  主要挑战四:重新建立系统变革的思想与格局​当教育者的观念和学校体制障碍还在时常限制新技术广泛应用的时候;当新的教育模式正给传统学校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时候;当基础教育必须面对日益增强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融合的时候;当目前的技术和实践并不能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充分的支持以及我们尚未找到应用数字化媒体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的时候,我们必须重新建立系统变革的思想与格局。​
  在整个教育系统融入信息化的过程中,一线教师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然而,一线教师能够有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学校给予全面的支持。否则,那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技术的教师将被看作是特例独行者。学校开始以项目的方式,成立信息化专题的教师研究团队。并为整个团队提供有效的教师专项课程培训,让参与的教师得到学习新技术和教育理念的支持。与此同时,学校将面临从外围课程信息化到全部课程的挑战;学校也将面临从小部分教师改变到全体教师转变的挑战。​
  区域的整体规划同样面临着挑战。如何为信息化探索提供有效教育网络服务支持,如何营造校际联动和区域联动的教育信息化教研氛围,如何制定区域整体信息化战略方向,都是区域内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内容。区域负责部门的领导需要看清工具的局限性,并合理地运用其优势。设法把已有的一系列不连贯的工具连贯起来。区域也需要处理好财政投入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使得区域在实施信息化教学创新上有质的突破。​挑战不仅仅来自于教育系统内部的更新,教育系统受到外围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视。教育系统需要合理地运用好第三方服务,帮助实现自身的转型,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这种状况下,才不至于使得学生和家长陷入选择的迷茫。​新的系统诞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矛盾中不断生长。这是在新的环境下,重新理解人类如何学习,正面新技术给教与学带来更多可能,并通过区域和学校为一线教师教育创新营造氛围。让师生在新的环境下逐步发展出新的教学结构和学习结构,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达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最新5篇热点文章
[144][129][114][440][221]
&最新5篇推荐文章
[186][3146][8529][6104][6923]
[1433][1608]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2005最新改版&&&&&&&&站长:&&&&&&&&页面执行时间:312.50毫秒2016年11月
303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12345678910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教学媒体的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眼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增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教学工具、实践与反思的利器、交流与协作的平台。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其作用在提高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教师整合信息资料,优化教学方案、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利于工作效率和质量等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例如: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常用课件化“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学生的意义构建。变“单媒”为“多媒”,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学习”中增加“审美”,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创造意识。有时,老师们还会下载图片、音频、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在课程改革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假期是学生最为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大好时机,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某项实践性学习,必然会遇到很多新的未知领域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而网络技术恰好可以辅助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在基础教育中被广泛地利用和开发,为当今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改革的大潮推动下,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课堂,它让学生目观其行,耳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使教学直观形象化,多元立体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诱发教师探究动机、引导教师进入主动探究状态。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来源于知识的更新,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社会的主流知识,必然会将一些落后的知识认知程度改变。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对信息技术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才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会尊重这门知识。不会产生学科上厚此薄彼的思维。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结构各要素互动。检验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并非只是这门课教得怎样,而是要看这个老师知识面广不广,在这个前提下,还要看老师能否将所有知识相互交替运用。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其中就包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应用网络技术探究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提出问题的环节。能够唤起教师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为了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现有知识的迁移,从教学中发现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进行探究。三、信息技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前培养可以提升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后发展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提速,即缩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教师迅速走出‘高原期’,突破最困难的瓶颈时期。无论哪个阶段,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培训下,才能有效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挑战。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也就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不断完善教师的培训体制,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所加强。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育的变革。信息教育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是个冲击,不适者必将淘汰,要满足先进的东西,就必将导致改革,教育也是一样,信息教育自然优势较大,发展前景广阔。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自我更新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情况下,教师如果还无动于衷,不思进取,自己封闭自己,必然会教学失败。所以信息技术教育能鞭策教师不断前进,钻研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五、信息技术引发教育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由于教育是一种信息型实践,信息技术更有可能引发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从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看,事实确实如此,几次大的教育变革均缘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促进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发生了大转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尤其它的先进性,是否能和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交替。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继续迈进。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经验,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22:28 湖南肖丽红 阅读(48)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注重专业发展 - 中国教育装备网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注重专业发展
中国教育装备网
  核心提示: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否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否有效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及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能否顺应时代变化对自己进行科学、动态的定位并主动发展?为了解其素质状况,我们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体系,据此编制了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和现场集中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502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了调查。每个地市按照约20%的比例发放问卷,共发出问卷560份,回收521份,有效问卷502份。
  基本情况
  502个有效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1.性别:男、女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分别为230人和27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5.8%和54.2%。
  2.年龄:年龄小于25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有12人,占2.4%;25岁―35岁的有362人,占72.1%;36―45岁的有126人,占25.1;年龄大于45岁的有2人,占0.4%。
  3.工作位置:工作学校在乡镇的有73人,占14.5%;在县城的有328人,占65.3%;在17个地级城市的有83人,占16.5%;在省会城市的有18人,占3.6%。
  4.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占86.7%,另有11.6%的教师具有学术研究生及在职研究生学位。
  5.职称:具有中学二级、一级职称的教师有241人、224人,分别占48.1%、44.7%,中学一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95.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只占4.6%。
  突出问题
  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淡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较少,自我发展意识淡薄。
  对于影响自身课堂教学水平的首要因素,在502位调查对象中,193位教师(38.4%)认为是“自身素质”,126位教师认为是“学生态度”(25.1%),114位教师认为是“学校态度”(22.7%)。相对较多的教师认为“自身素质”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表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反映出这部分教师难以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换言之胜任力较差,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调查中,当向调查对象询问“从事的工作是否重要”时,56.4%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非常重要”,19.7%的教师认为“不重要”或“可有可无”,23.9%的教师“不确定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否重要”。
  调查显示,只有42.3%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34.3%的教师“不太关心”或“偶尔关心”,23.3%的教师认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半数以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的投入,这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障碍。
  关于“如何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问题”,67.3%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表示“经常考虑,但没有规划”,18.1%的教师“从未考虑”或“偶尔考虑”,只有14.5%的教师“经常考虑,并有详细规划”。这表明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较为欠缺。
  调查显示,68.3%的教师“经常”或“总是”主动学习一些软硬件技术,30.7%的教师“偶尔”主动学习软硬件技术,14.3%的教师“从不”主动学习软硬件技术。由此得知,半数以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但也有不少教师学习意识淡薄。
  2.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及实践知识比较欠缺。
  学科知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体系中是“主干”与“核心”。调查显示,98.8%的教师能够驾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73.7%的教师能够驾驭《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62.9%的教师能够驾驭《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46.0%的教师能够驾驭《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22.7%的教师能够驾驭《数据管理技术》选修模块,只有2.8%的教师能够驾驭《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整体而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比较欠缺“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
  在问卷中,我们列出了“陈述性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国家课程”、“教学过程最优化”、“道德两难问题”、“先行组织者”、“最近发展区”、“教学模式”、“测验的效度”、“素质教育”等10个基本的教育学术语,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此的理解程度。累计32.7%的教师只能理解不足4个,39.4%的教师能够理解5至6个,只有27.9%的教师能够理解7至10个。这表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学知识比较欠缺。
  本研究调查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用于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的主要来源,在列举的六种来源中限选三项。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网络媒体(91.8%)、日常积累(71.1%)、教材教辅(52.0%)、同行同事(33.3%)、自主开发(32.9%)、课堂生成(18.7%)。由此可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用于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主要依赖于外界环境,真正体现自身教学智慧和勇气的情境知识比较薄弱。
  教育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有效、科学的方法与策略。调查显示,有27.1%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经验“比较丰富”,6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经验“一般”,9.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经验“比较欠缺”。
  3.教学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亟须提高。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依据学习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调查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内容分析”能力(82.7%)、“教学目标分析”能力(68.7%)和“教学过程整体设计”能力(64.9%)较高;“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能力(43.4%)、“学习者分析”能力(39.8%)不好;“教学策略设计”能力(26.9%)、“学习资源设计能力”(25.3%)、“教学评价方式选择与设计”能力(12.9%)非常欠缺。
  课题研究能力是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具体反映。调查显示,在教育科研方面,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最不擅长的是“撰写论文”(41.8%),其次是“选择研究课题”(18.9%)、“调查访谈”(18.3%)、“制定研究方案”(17.3%)、“查阅文献”(3.6%)。
  学术交流能力是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外在表现,其中发表论文又是其重要形式。在502名调查对象中,有213名教师从未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占42.4%;有227位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3篇,占45.2%;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4篇以上论文的有62位教师,占12.4%。由此可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学术交流能力比较缺乏。
  调查显示,32.1%“从未辅导过”学生参加信息技术活动,42.3%的教师“辅导过,但未获省级以上奖项”,25.7%的教师“辅导过,并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这表明大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但整体需要不断强化。
  通过调查了解,45.8%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47.4%的教师偶尔有这样的经历,6.8%的教师从未如此。这表明,半数以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实践与能力。
  综上,在课堂教学方面,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比较薄弱,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等诸多教学设计环节不能科学地分析、设计。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需要多实践、多探索,要增强学术交流能力。半数以上的教师缺乏创新活动以及课程整合的实践与能力。不尽快提升这些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会进一步弱化。
  4.教师专业素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从个体的角度而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或者说,暴露问题的指向性分散而不集中,有的教师这方面欠缺,有的教师那方面需要提升,在专业情意方面,本研究调查了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限选三项),比例由高到底依次是工资待遇(77.1%)、学科地位(44.2%)、人际关系(32.1%)、身心健康(26.7%)、学校制度(26.5%)、劳动强度(21.7%)、社会声望(20.5%)、自身素养(18.3%)、学生素质(13.7%)、硬件设施(8.6%)、学校声誉(6.4%)、研修培训(4.2%)。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最需要提升的专业知识依次是信息技术教学知识(38.0%)、信息技术学科知识(37.6%)、教育经验知识(29.7%)、心理学知识(29.5%)、教学情境知识(28.3%)、教育技术学知识(24.7%)、信息系统维护知识(24.3%)、信息技术课程知识(24.1%)、教育学知识(19.9%)、教师自我知识(13.3%)、信息资源管理知识(13.5%)、信息技术安全知识(12.0%)、信息技术法律法规(4.4%)、其他知识(0.4%)。
  在专业知识方面,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最为欠缺的依次是课题研究能力(40.4%)、资源开发能力(33.1%)、信息化领导力(29.7%)、学术交流能力(28.3%)、组织管理能力(27.7%)、应用创新能力(27.1%)、表达沟通能力(17.7%)、教学评价能力(17.7%)、课程整合能力(15.9%)、教学设计能力(13.9%)、系统维护能力(12.0%)、合作协调能力(10.0%)、教学实施能力(6.8%)、自我学习能力(7.0%)、教学反思能力(6.6%)、信息管理能力(6.2%)。
  5.教师专业素质未能很好地转化成教育生产力。
  不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技术水平很高,也有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教研能力很强,但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赢得学生的爱戴,没有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尊重。除了学科地位与性质的问题,通过调查进一步证实,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确实缺乏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爱的品质、教育智慧与实际行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何种学科,教师都要将学生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实事求是地讲,受限于各种因素,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在学科领域内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使得他们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或者说没有很好地将自身的专业素质转化成教育生产力。
  发展策略
  强化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多途径发展
  解决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1.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实效。
  调查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远程研修也存在理论性偏强、与课堂联系不密切、研修的成果很少在教学中体现、没有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及具体需求等问题。因此,为了提升培训的实效,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立足教师专业素质状况和短板确定培训内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与科研能力欠缺等突出问题,有计划地制定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或者提供培训“菜单”,由教师自主选择,这样可以在内容上保证培训的针对性。
  结合教师工作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开展培训。相关部门要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培训。比如,建立“名师工作室”,由区域内的信息技术名师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在一定周期内对部分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及全程督导;加强与高校相关院系或者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通过参观访问、操作体验、课例诊断等途径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实践能力与前沿信息科技方面的培训。
  2.学校要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营造环境。
  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很不均衡,除去教师自身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作环境造成的。学校要着眼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教师的功能和价值,在积极完善技术环境的同时,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文关怀。
  严格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方案。适应时代变化,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必须严格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开齐、开全各个教学模块,开足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进而更好地将专业素质转化成教育生产力。
  为学科教研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人数较少、兼职较多、地位低下,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较为薄弱。为此,学校应该在各个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比如,为不同专长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施展空间,使所有教师人尽其才,进而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寻求促进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过程是自我挑战与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外部环境的支持下,教师更要从多个方面积极寻求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加强教育交往。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此外,还要寻找机会向专家学者学习,向卓越领导学习,向优秀同行学习,逐渐建立自己的“教育交往场”。久而久之,会提升自身的发展意识,也有助于积累实践经验。
  用心经营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取反复磨课、观摩课例、微格教学等一系列可操作的举措,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驾驭能力。
  勤于读书写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阅读,把学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综合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执行力;通过专业写作,深化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反思,捕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火花,逐步建构自身的教育话语体系。
  投身教研活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立足学科教学,积极投身各种教研活动,一定会快速弥补自身专业素质短板。参加集体备课、学科研讨会等校本教研活动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参加优质课、教学课件评选、基本功比赛等区域教研活动,可以学习先进经验,丰富自身阅历。
  勇于创新实践。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辅导学生制作电脑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各种软件技术;在开设智能机器人等选修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在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增强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教学行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开展教学的综合能力,尤其要有在实践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至于反思的形式,可以写教学后记和教学随笔,也可以进行“微格”反思,还可以通过专家点评、同行探讨、学生反馈进行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处于不断塑造的状态,但发展到什么程度、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认识,这种内在动力是任何外部条件都不能具备的。
(来源:东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
微博关注:
教备网在线客服:
客服联系热线:
投稿/访谈/求购/报价:
商务合作/广告代理:
邮箱:ceiea@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ceiea@  客服热线:7 、 、310352  传真: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号  ICP备案号:皖ICP备号
 网络实名:教备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