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中任选一则想把你写成一首歌网盘故事800字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王锦宝
  作者: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一书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很多弟子、时人对孔子的评价,这些评价既有肯定性的,又有否定性的。在这里,我们想特别提及那些对孔子持否定态度的隐士的议论和评价。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隐士都是孔子的知己,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解读孔子的角度。如楚狂接舆劝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长沮、桀溺也认为天下不可为。在这些否定性的评价当中,有一则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这个晨门,一般被认为是个隐士。他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已者、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显然和其他隐士对孔子的评价是一致的,即“意非孔子不能隐遁辟世”,认为当时的天下已无可救药,而孔子却“固执”地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但相比较而言,晨门的辞气缓而不迫,其所养又有过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荷蒉者与楚狂接舆等。他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即以三代圣王(尧、舜、禹)与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时代为代表的理想社会。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这一点,颜回深得孔子之心。楚国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被陈、蔡大夫围困于野,断绝了粮食。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毫不间断,知道弟子们心中有气,便先后召子路、子贡与颜回三弟子,所问问题相同:“《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与子贡的回答不能令他满意。颜回答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闻之,欣然而笑(《史记·孔子世家》)。颜回之答语亦可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注脚。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曾经说过:“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也就是说,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卷七下引范祖禹曰:“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也;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也。此所以异于逸民也。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门,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三国演义》毛本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评曰:“然使春秋贤士尽学长沮、桀溺、接舆、丈人,而无知其不可而为之仲尼,则谁著尊周之义于万年?”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责任编辑:王锦宝]
一周图片排行榜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孙业霞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常修泽
  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关系发展的战略重点,是统筹国内、国际,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全球治理体系是随着全球化而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而全球化实际上又是我们对现阶段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的概括。
光明网版权所有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有人评价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而荀子又认为-作文试题--临颍语文网-漯河|舞阳|一高|二高|三高|教育|高考|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
有人评价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而荀子又认为
时间: 16:32:45 点击:
  核心提示:有人评价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而荀子又认为,人必须在应当努力的地方努力。对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试题分析:解读材料的内容,孔子和荀子的观点...
& & 有人评价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又认为,人必须在应当努力的地方努力。
& &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试题分析:
& & 解读材料的内容,孔子和荀子的观点应该都是正确的,这不过是一件事情两个方面的看法:孔子强调的是做事要“执着追求,坚持到底”,荀子强调的则是做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的立意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任选其一来写,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写。
& & 博古览今,许多人已经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但他们仍不甘于满足,没有享受到“天上宫阙”“琼楼玉与”般的太上皇生活,这人生似乎就少了点层次和意义。
& & 易金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种精神固然不错。但在现实生活中,过分的追求,往往差强人意,使人头破血流。在人生的大海上迷失了彼岸的方向.可谓成也”追求”,败也“追求”。是故,事无巨细,量力而行才不失为一种明智。
& & 曾经,有一位登山者,到了8000多米的地方,止步了。后来人们问他,还差那么一点了,为什么要放弃呢?这位登山者却一脸自豪,“我已经尽了我最大努力,不是我不想再攀登,而是我知道,我的极限就是这8000米。”多么朴实而又多么有哲理的话,攀登珠峰,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攀登到这8000米的高度?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他惋惜:你看,已经那么高了,应该一往无前,直上顶峰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人如果过分超过了极限,等待他的并不是成功,反而是没有穷尽的暴风雨。
& & 登山,与跳高一样,都是在征服高度,攀登珠峰,是一件伟大的事,这不可否认,但有那么多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这不能不让人心痛,即便他们都是英雄,都是永不停息的前行者,但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 & 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 & 无论左倾,还是右倾,都是过不了桥的。偏离得多了,终究要掉进水里。纷纷世事,毫无主见,跟风随大潮,人云亦云,只会让平庸者更加平庸,永远找不到出路。&
&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许多时候,盲动蛮干,只前不退,血肉横飞,孤注一掷,那么薪材燃尽,根基全无,事业与建树更,无从谈起。如果置之死地而后生,避其锋芒,养精蓄锐,以图东山之日,这一切,也要因情而导,以防消极怠工,使凌云之志随着时间灰飞烟灭。所以,事情并无大小之分,量力而行,才是”王”道。
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地主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贪心人走不回来,是因为贪。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贪,可是也走不回来。下面就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有一位太太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他先生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他先生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太太遵循他的意见,让他去找木块。
  木块很快就找来了,正要钉,他说 :“等一等,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他说,“我得磨它一O。”
  他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上把柄,他又去校园边的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小树时,他又发现他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O刀石,为了固定住O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O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郊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里有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当然了,那幅画,还是那位太太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这位太太去街上寻找他的先生,发现他正在帮木匠从五金交化商店里往外抬台笨重的电锯。
  两个故事似乎讲的不是一个道理,但是细细想来却是表达的相同的意思“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有好多种走不回来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做更前面的事。他们逆流而上,寻根探底,直至把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起初,个别人也许知道,然而一旦忙开了,还真不知道忙些什么了。
& & 认准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好,不贪多,就可以把事做好,做了很多事,但是一件事也没做好,这样的对比,我们看来很容易,但是一旦深入其中,似乎就难了,所以时刻告诫自己: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作者:有人评价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来源:有人评价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上一篇:下一篇:
没有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临颍语文网-漯河|舞阳|一高|二高|三高|教育|高考|中考() &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临颍语文网执行时间:1,953.125 m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笔写成的汉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