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有孩子吗孩子都干什么

蒋介石为何说张学良可悲?他一生都是孩子的认知
作者:余世存
核心提示:这个民国所谓的四大公子之一,放浪形骸,不拘礼法。尤其是西安事变后他的人生被定格,直到晚年,直到临终前的反思,仍未能突破一个孩子的认知。蒋介石在日记中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坚,心志不定,殊可悲也。&
本文来源:《快乐老人报》日第14版,作者:余世存,原题:《浊世公子到老都没长大》
张学良,长子,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发动的事变,改变了历史进程。
整顿奉军接管父业
张作霖带兵保留了土匪习气。1921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使张作霖意识到奉军的落伍,下决心整顿。历史学家甚至说,经过多次整顿的东北军,是当时中国最具有职业军人素养的一支部队。这当然跟年轻的张学良有关系。他看到了现代国家军队的样子,有机会效仿,在父亲的支持和郭松龄(东北军整军运动负责人)实施下,一举成功。东北军对张学良充满了敬畏之情,甚至把他&当成神一样&。
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7月,年仅27岁的张学良顺利就任东三省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兼保安总司令。紧接着,张学良于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1929年1月,张学良诛杀杨宇霆、常荫槐,如少年康熙诛杀大臣,从此完全接管了父亲的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他不仅管辖着东北,还拥有庞大的现代职业军队。而他虽然归顺国民政府,其实仍与独立时期一样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但是,张学良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却不能使它的能量得到正当释放。
1930年,当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打得难分难解时,张学良先是观望,最终选择了蒋介石。他冒出来宣布调停,实际上是从背后插了冯阎一刀,导致后者一败涂地。这年10月,张学良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超]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当天时间是:
热点关注:
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张学良的子女们?张学良有几个孩子?张学良简介
张学良的子女们?张学良有几个孩子?张学良简介
少帅与于生一女三子。女儿张闾英,儿子张闾张闾]张闾琪.与赵四生一子闾林 次子闾被大炮吓疯 长子在美国出了车祸变成植物人 三子闾琪很小的时候就病死了。张闾瑛,是于凤至唯一的安慰,几十年来,是她在美国一直陪伴照顾着母亲, 闾瑛精通多国语言,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宋子文曾想给孔祥熙的儿子做媒,闾瑛不愿意嫁到大人物家,她说:&要嫁,就嫁给布衣!&她在英伦求学期间,结识了同样在此求学的陶鹏飞,两人的关系很快就从友谊升华为爱情,并于1941年结为伉俪。 闾琳是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独子,他的终身伴侣陈淑贞是粤军主帅陈济棠之女。闾琳和陈淑贞夫妇共育有两个儿子,他们的中文名字分别为居信、居仰,这是张学良所起,英文名为Bobby的长子,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子承父业,主攻电脑工程。次子英文名为Robert,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主攻新闻学。Robert小时候就聪慧非凡,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上中学时,就曾在电脑方面取得一项发明,被美国科技当局认可并发奖鼓励,当时Robert才十几岁,就被周围的人们誉为&神童&。
张学良简介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1] ,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政治家、军事家,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日   /  浏览数:次)
相关阅读:
人气热门文章推荐
一周军事排行榜
一周社会排行榜
军情360提供最新的中国军事新闻、国内军情、官场新闻以及热门军事等, 为广大网迷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内
最新的军情热闻。
快速到达:&&&&&&&&&&&&&&&&张学良见杨虎城后人为何不说话
来源:看历史
  作为杨虎城之孙,杨瀚两次赴美看望张学良,但他不明白,为何张学良一直避谈杨虎城。而他致书国民党要求为杨虎城平反,也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回应。  2010年10月,杨瀚,抗日名将杨虎城的孙子,向我们讲述了他所研究的祖父和西安事变。  这位《杨虎城大传》的作者是杨家两代人中唯一两次见过张学良的人。  1999年、2000年,杨瀚两次赴美国夏威夷看望张学良,但是他不明白为何张学良见到他时,“怔了一下”,说声“你好”便不再言语。他同样不明白,国民党二级上将杨虎城在蒋氏父子统治台湾时期为何从西安事变中消失,而连张学良在晚年的口述历史中也鲜有提及杨虎城。  当他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提笔给连战和马英九写信,要求国民党为祖父平反。  张学良拒谈杨虎城  我是替我父亲去看张学良的,也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我的父亲杨拯民是祖父的长子,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1982年来到北京的引路人就是我父亲。张闾蘅曾告诉记者:“我到大陆的时候,找到了杨拯民,他让我转达对大伯的问候。后来大伯说想见吕正操、万毅。杨拯民就把我引荐给他们。”  张闾蘅和我的父亲,张杨二人的第二代就这样联系上了。父亲不忘让张闾蘅给张学良捎去些礼品,而张学良也在1990年托人给父亲带来亲笔题词:“拯民世弟:爱人如己,张学良敬书,七十九年十二月廿一日。”  日,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赴美探亲,结束幽禁生活。当时中央决定去纽约看望张学良的人选,父亲也是人选之一,但后来派吕正操去了。  我第一次去见张学良是礼貌性拜访,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十几岁的时候和张学良是比较熟的,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和我们家来往比较密切,父亲去世前总想见张学良一面。  那是日,在夏威夷的一家教堂门口,我带着女儿杨好好见到了张学良。张学良坐在轮椅上,听到我是祖父的后人,一怔,然后就说“你好、你好”,便再也没说什么了。  这样的反应让远道而来的我有点始料不及,为何这个与祖父一起敢“把天戳个窟窿”的世纪老人见到我时,如此平静?  第二年,我再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百岁寿诞。我到他住的夏威夷希尔顿酒店,闾蘅大姐推着他到海边散步。  可是他依然没有谈话的意思,我也没带着问题去。后来我一直没有机会与张学良谈具体的问题,他也没有向我提及他与祖父当年的往事。  张学良为何不愿意提及祖父和西安事变呢?我很迷惑,因为两家有缘,我两次去美国看他,没想到他那么平静,我就觉得有点奇怪,从那会儿我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当时,我面前的张学良,确实是老了。我感觉他觉得祖父的事情有点不堪回首,所以不愿意谈。他的口述史里讲过,对祖父被害有点惋惜;他的《西安事变反省录》里称,受祖父影响比较大。  蒋介石设计诱捕杨虎城  蒋介石诱捕祖父的主要原因是“与共党勾搭,疑返陕”。  祖父在欧洲时,曾派杨明轩、胡希仲二人代表他去莫斯科,找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打算通过苏联回国。这是非常机密的事件,但却被苏联当局通过秘密渠道报告给了蒋介石。蒋介石根据斯大林的通报,改变了不让祖父回国的决定,让宋子文把祖父弄回来。当初,祖父确实是想从苏联进陕西。此外,郭增恺1963年说,他在抗战期间从接近蒋介石的近臣们中得知,是苏联当局通过秘密渠道将杨的这一秘密打算转告给了蒋介石。而且这并不是第一次,冯玉祥写给斯大林的一些信件,也被斯大林送给了蒋(郭增恺之女郭达仁口述,郭增恺曾是宋子文幕僚、杨虎城高级参议,转引自杨瀚著《杨虎城大传》,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中国经营报
经营成就价值
对于要不要奉旨出山,袁世凯的幕僚们意见并不一致。有人害怕&乱事一平,袁公有性命之忧&,落得兔死狗烹的局面。袁世凯当场回..
傅胜蓝在国民党特务组织最为活跃的时候,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的督察主任,此前则以充任特工学校的..
从现存清宫满文档案所详尽记载的&帝王家事&来看,此时,两人关系极为和谐,可谓父慈子孝,乐也融融。雄才大...
Copyright (C) 中国经营网 - 中国经营报社 | 京ICP备号-1 | 公安备案编号:02 | 本单位常年法律顾问所: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大军阀张作霖八个儿子都是干什么的,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结局?
&&日&&来源:互联网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
  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张作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
  张作霖几个儿子?
  八个。张的八个儿子为:长子张学良,次子张学铭,三子张学曾,四子张学诗,五子张学森,六子张学俊,七子张学英,八子张学铨。学良、学铭为赵夫人所生,学曾、学诗为许夫人所生,学森、学俊、学英、学铨为寿夫人所生。
  张作霖有六位夫人?分别是谁?
  “东北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共娶了6位夫人,而这6位夫人共为他生下了8个儿子。
  1、同甘共苦的赵氏夫人。赵氏为张作霖生过四个孩子。第一个孩子生于1896年,出生不久即夭折了;1898年生女首芳,又名冠英;第三个是个儿子,生于1901年,即本书的主人公,后来子承父业、驰名中外的张学良;1904年又生子学铭。 1912年4月,她抛下3个未成年的孩子,撒手人寰,年仅38岁。作为张作霖的结发妻子,她陪伴丈夫经历的大多是生活的坎坷、创业的艰难和出生入死的风险,夫贵妻荣的享受她连边都没有沾过。赵氏死后,张作霖觉得很愧对于她,便请风水先生在辽西锦县驿马坊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厚葬了她。张作霖对这位共患难的妻子还是有一定感情的。
  2.书香门第的卢氏夫人 。卢夫人是张作霖六房妻妾中,最沉静、最温婉的一位。视他人子女如同己出;她善待下人,体现着谦恭、温存、慈善的美德。卢夫人对年仅13岁的冠英、11岁的学良、6岁的学铭尽到了母亲的责任。 卢夫人与张作霖成婚后,生有两个女儿怀英和怀卿。两个女儿后来不幸的婚姻,是卢夫人一生中最大的伤痛。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卢夫人移居天津,1974年5月病故。
  3.皈依佛门的戴氏夫人。 三太太戴氏在张作霖的婚姻生活中,可谓是昙花一现.戴氏本是有夫之妇,后被张作霖用重金买下。一次因下人把茶水撒到他的衣服上,将下人打残,事情传出去,张作霖感到羞耻便将戴氏大骂一通。戴氏感觉面子过不去,离家出走,削发为尼,在奉天小东关的大悲庵郁郁而终。
  4.许氏夫人。许夫人教子有方,许氏为张作霖养育了四个儿女,1909年生女怀瞳,1911年生子学曾,1913年生女怀曦,1916年生子学思。四个儿女中,张作霖特别偏爱学思,学思出生时,张作霖欢喜得眼角、眉梢都爬满了笑纹,学思也没有辜负父亲的疼爱,从小就异常聪明、活泼、懂事,很讨张作霖的欢心。许夫人的辛苦也没有白费,学思后来能成为我党著名的海军参谋长,与母亲许氏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张作霖死后,许夫人在“九"一八”事变前,迁居天津。“七"七”事变后又移居美国,解放后,许夫人只身回到祖国。1976年病逝于北京,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5.寿夫人。五太太寿夫人,是张作霖最为宠幸的妻妾。寿夫人未生学森之前,张作霖非常偏爱学思,对许夫人也较亲近;1920年寿夫人生子后,张作霖非常明显地将感情转移到他们母子身上,冷落了许夫人。“九"一八”事变后,寿夫人移居天津,解放前由津赴沪,由沪转道台湾,在台湾期间,一直孀居。张学良念其为夫守节,终不改嫁,对她十分尊敬,每到她寿辰之际,必亲往府上行叩拜礼,十年如一日。1966年,寿夫人病故于台湾。寿夫人生有四子:学森、学浚、学英、学铨。
  6.妙龄守节的六太太。是张作霖娶进门的最后一位夫人,和寿夫人关系要好。一直与寿夫人居住在一起,“九"一八”事变后,她寸步不离地跟随寿夫人,先是到天津,以后又从天津转沪离港赴台湾,一直与寿夫人居住在一起,1966年寿夫人去世,她才独自孀居。张学良对父亲这位年轻守节的太太,十分敬重,逢年过节常去看望,并在她的生辰之日,亲往府上为她祝寿。马姑娘于1975年在台湾病逝,生前只有一女怀敏。
  大军阀张作霖八个儿子都是干什么的,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结局?
  张作霖共有8个儿子,张学良是最大的儿子,也是最有名的。那么除了张学良以外,他的七个弟弟的结局怎么样呢?
  张学良的七个弟弟分别是张学铭、张学曾、张学思、张学森、张学浚、张学英、张学铨,在激荡的岁月里,他们有的留在了大陆,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则远赴美国,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
  张学铭 是张家的二公子,国民党中将,是张学良的同母兄弟,东北讲武堂毕业。1929年回国,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长,天津市市长,七七事变后旅居欧美、香港。
  张学曾 是张学良的三弟,张作霖被炸身亡时他也在火车上,但因去了别的车厢而逃过一劫。张学曾少年时候顽皮捣蛋,据说是帅府中唯一敢当面向张作霖提要求的人。
  张学思 1937年初毕业后到东北军第五十三军任见习排长、上尉参谋。受中共组织派遣,曾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联络东北军将领,为争取释放张学良进行活动。
  张学森 是张学良的五弟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森离开沈阳寓居天津,后又留学美国学习航空,学成后在台湾工作。张学森是兄弟中与张学良关系最密切的。其女儿张闾蘅被张学森委派,长期在张学良身边,照顾张学良。
  张学铨 张学良八弟 一直留在天津,晚年因为张学良,受到一定的良好待遇,1992年在天津去世。
  推荐阅读:  &
更多相关文章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健康网 版权所有张学良被软禁后的一次曝光(图)
张学良被软禁后的一次曝光(图)
华夏经纬网
&&& 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刊有《张学良的生活》一文的《大公报》重庆版版面(资料图片;香港大公报)
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大公报》重庆版刊登了该报记者高学逵(一九一九至一九九○年)撰写的一篇题为《张学良的生活──莫德惠由黔归来谈》的专访文章,全文近二千字,较详实地介绍了张学良(一九○一至二○○一年)在贵州桐梓被软禁的生活细节。王芸生(编者注:时任《大公报》总编辑)观察了两天,没有看到蒋介石处有太大的动静,遂安排二十九日《大公报》上海版转载了这篇专访。
  该文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在政坛也引起不小的震动。甚至有人猜测,是不是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囚禁政策有所松动?
  最近笔者在翻阅有关张学良的资料时,找到两处有关莫德惠探视张学良的记载。第一处是在张学良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中,记有“本月十五日,莫柳忱(即莫德惠)来寓探视,由处长李肖白陪同,带来家人及朋友信件多封跟亲友赠送的甚多物品。莫在寓小住五日,谈话时李(肖白)、刘(乙光)常是在座。彼告余之东北人寄予我的热情,使我感激而惭愧,心中痛快而又难过,不觉眼泪流出。……”
  第二处是在张学良给蒋介石的信(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九日)中,也记有:“莫柳忱(即莫德惠)先生奉命来山,述及钧座爱护良之深情,一如往昔。……除将良一切日常生活及读书情形详告莫先生外,兹略为钧座一陈:十年以来,良涉猎书籍门类甚广,自从病后,专以明史为目标,一切文艺掌故,皆为明代为着眼。本想研究明清两代史,又恐涉及过广,先未敢存此奢望。……”
  据已故多年学者张魁堂曾引用张潜华的一篇未刊文稿说,此次莫德惠探视张学良负有特殊使命,且有资料证明:“莫氏经蒋特许,到天门洞后,单独与张学良谈话(不准负责看守的刘乙光及李肖白等人旁听),告诉张,说将要给他自由,但是有三个条件。一是要张学良承认西安事变是上了共产党的当;二是要交出“九·一八事变”时蒋给他的不抵抗电报;三是释放后必须出洋。张没有答应蒋的条件,莫氏无功而返。”因此,莫德惠的这次探视,备受各方关注。
  《大公报》重庆版记者是如何采访到如此重要的独家消息?就连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和《中央日报》也感到奇怪和不解。
日,张学良将军的大型塑像矗立在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广场。该塑像高7.2米,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张秉田教授创作。张学良将军生于1901年,日在美国去世,享年101岁。
中新社发 刘宝成 摄
事情是这样的:一九四六年四月初,《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一九○一至一九八○年)从陈布雷(一八九○至一九四八年)处获知,东北元老派人物莫德惠(一八八三至一九六八年)将于近期赴贵州桐梓探视被软禁十年之久的张学良。陈布雷对王芸生一再强调,这次探视是经过蒋介石批准的。
  此时,王深感此事之重大,琢磨着一定要设法报道出去。恰在这个时候,《大公报》的管理中心由重庆迁往上海,王芸生四月十一日离渝赴沪。行前,王专门找到《大公报》渝版记者高学逵,布置待莫德惠探视张学良后的采访和报道工作,嘱咐他此事绝密,并留下一封致陈布雷的亲笔信,请他写完稿件后,交陈审阅。王芸生把这次采访和报道任务交给高学逵是经过周密思考的。高学逵于一九四○年进入《大公报》后,因专事采访战时的后方新闻,与各方面交往甚深。
  莫德惠,吉林省双城人,天津政法专校毕业,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次长、东北大学校长、奉天省省长,还任过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主席、考试院院长等职。莫德惠是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五日由重庆抵达贵州桐梓的,四月二十日返渝,与张学良朝夕相处五天,倾心交谈。莫德惠回到重庆后,《大公报》渝馆记者高学逵立即前往他休养的仁爱堂医院对其进行了采访。
  高学逵见到莫德惠后,急切地问:“你这次探视张氏如何?”莫说:“这次获得蒋主席的特许,并派了一位处长陪同我去了一次贵州的桐梓乡间一个湖上探视阔别了八年的张学良氏,在那环境幽美的湖畔,我们共同生活了六天。在那几天里,除了谈些读书与生活之类的事情外,我们彼此都以一种轻快中带着沉默的情绪来表露自己的心境。”莫氏的情感是丰富的,在平时他每次跟青年人谈到旧事,或者东北问题,都感慨万端,常常老泪横流。这次与记者谈话,他却没有像过去一样的动感情。但他那有着毛病的眼眶里,老是潮湿着。
资料图:日,为纪念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而修建的少帅陵,在张学良将军出生地附近鞍山市台安县西平森林公园落成,张学良在天津的亲属专程赶来参加衣冠入葬仪式。“少帅陵”由功臣坊、正门、纪念堂、衣冠冢和少帅碑林5部分构成。少帅陵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观光基地和对外文化交流基地。
中新社发 赵益飞 摄
开始谈话的时候,莫德惠首先回忆着八年前的往事,说:“我跟汉卿已经八年不见面了,这次见到了,汉卿说我的胡子斑白了,而我觉得他胖了很多。”“卢沟桥事变”前一年,莫氏曾经好几次探视过那时居留在蒋主席的故乡──溪口的他的老友张学良,那时还没有战争,要探视张氏还相当方便。后来战争把人与人之间隔绝了,这次是战争结束后,张氏第一次与莫氏接触。“从一九三七年起到今天,整整十年了,”莫氏叹息着说:“十年的光阴,汉卿的全副精力完全放在书本上,由于环境上的变迁与感受上的变化,他读的书籍跟着他所要追求的真理,也在不断的演变,这十年来他读书的演变是进步的。”根据莫氏所述,这十年来张氏所读的书籍达二百余种,同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来说明他读书演变的过程。
  莫德惠耐心地对记者介绍着。他说,张氏读书的第一个时期:“在汉口时,蒋主席为了教育他,特别请了一位姓步的老先生给他讲解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对中国的旧文化也有了相当认识。后来战争把他送到了后方,更使他离开步老先生而接触到许多实际问题。”
  “他第二期的读书生活,是在由溪口内迁途中,与最基础的农村社会发生了关系以后,对农村经济生活感到了兴趣,并体验到国民经济的重要,从此,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最基本学理的经济学,又成为他研究的中心了。到息烽乡间以后,他就开始了这一门学问的研究。为了深一层了解在经济学上所引用到的哲学的诸问题,他又选读几种哲学书。又由于学习种菜、采茶、养鱼、养鸡,对自然科学的书籍亦有相当研究。这个时候,使他懂得了事物变化的一定的规律是怎样的。”
  张氏读书的第三个时期:“三年前是战争到达最艰苦的年头。他从报纸的舆论上看得出国运的险恶,根据他所知道的事物变化的道理,他开始研读中外历史,希望在历史上找出一些解答现实问题的道理。他更注意到明朝是怎样兴盛起来,及后又为什幺亡给清朝的前因后果。这之后到现在,他一直在从事明史的研究,最近又读些民族学的材料。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明代史事的资料,使能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并想从事于历史著作。
  莫德惠还给记者提供了一张书单,上面开列着一串张氏读过的书名,从中可以看到张对于历史书籍的涉猎相当广博。这份书单开列着以下书名,其中有:中国近代史(大学丛书)、中华两千年史、清代通史、中国通史、东林始末,三朝野纪、中国史论集、清代文献纪略、东北通史、国史大纲、明儒学案、船山哲学、使琉球录、明武宗外纪、东南纪事、中国政治思想史、明季政治与社会、行边纪闻、边政考、安南图志、刘宗周年谱、南明忠列传、中国伟人传、张居正评传、船山遗书、王文成文集、明季北略、明季南略、西域行程记等四十二种。
  接着,莫德惠又向记者介绍了张氏的家庭情况。
资料图:日上午,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儿媳陈淑贞、孙子张居信一行专程来到西安张学良将军公馆。张闾琳回到阔别68年前父亲和自己住过的房间里,思绪万千。
中新社发 侯智 摄
他说:“十年来追随着张氏过着这种幽居生活的是一位美丽而贤淑的赵四小姐。她写得一手好字,这是十年来的一点收获。她经常替张氏抄录笔记,有时候也作两首诗消遣。她对张氏生活上学习上帮助很大。她是张氏唯一的慰藉。张夫人于凤至女士领着四个孩子远居美国,大儿子及次子、女儿都结了婚,三公子还在学校念书。”
  记者还请求莫氏详尽介绍他与张氏朝夕相处的情况。莫说:“在湖上,张氏的日常生活是简朴而有规律的。每日的起居照例是:六时起床,七至八时之间用早餐,九至十时钓鱼,十二时吃午饭,饭后稍睡片刻,下午三时至四时钓鱼,有时打猎(水鸭),其余的时间就是阅读书报,晚九时休息。
  在美丽的湖上,已经侵蚀了他已有的生命上六分之一的春光,每天在湖畔垂钓的时候,面对着碧绿的湖水,静思着,丝一样的波纹,时常牵动了他的心绪,作着沉长的回忆。”
  “因为在乡间物价低廉,张氏又能参加劳作,自己养鸡种菜,日常食物营养很好,尽管喜欢运动的人,现在因为没有玩球的环境,但身体却是很健康的。”
  记者还记述了莫氏给他看的三张照片,这是三张珍贵的纪念品。一张是湖心划小船时照的,另一张是在湖畔照的,第三张是在野外照的,均有张氏钢笔题字。莫氏拿着这三张照片,若有所思地说:“从照片上看,过着十载的幽居生活的张氏,面容虽然不减当年的丰满,然而脸上却带着非常沉重的忧思,仿佛有着什么心事似的?”
  高学逵采访后,迅速把莫德惠所述撰写成文,并手持王芸生的亲笔信找到陈布雷。
  陈布雷吸着烟,审看着稿件,一句话没说,就把稿子退给了记者。就这样,一篇采访张学良的稿件通过了审查。这时,高学逵接通了上海的长途,向王芸生汇报了访莫稿件已经通过了审查,王指示立即见报。
  这就是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张学良的生活》一文在《大公报》重庆版发表的缘由。
  王芸生观察了两天,没有看到蒋介石处有太大的动静,遂安排二十九日《大公报》上海版转载了这篇专访。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王鹏)
【】【】【】
网友昵称:
评论内容:&&&&&&&&(剩余字数: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热门评论排行
台海热点透视
频道特别推荐
镜头中的台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学良有几个兄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