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自学有机,基础太差,求助学高等有机化学学步骤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教材分析
一、本章的地位、功能和特点
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和认识规律,有机化学更是如此。本章书对整本有机化学选修教材来说,起到了一种方法引领的作用,较以往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改革和飞跃。
和旧教材的编排有很大不同。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不是从具体物质开始一个个逐一介绍各类物质的性质,然后归纳有机物学习的特点——结构决定性质,而是开篇即先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研究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搭好了一个框架,然后才是一个个具体物质的学习。这充分考虑了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凸显了有机结构和实验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本章是学生经过初中和必修2的学习之后,在初步了解了某些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选修模块。因此本章有着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本章涉及的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官能团、同分异构体等知识都可以归属到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上,是学生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有机化学的分类思想、同分异构现象、命名方法等,在后续各章还会结合官能团体系的学习不断出现,巩固和深化;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为学生打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使学生了解科技进步对有机化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之后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二、课程标准要求与考纲要求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4.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2)2010理科综合高考考纲要求及题型示例分析
2010年理科综合考纲和2009年化学X科考纲有机化学部分几乎一样;但分数比例由2009年的15%升高到20%。从考试说明给出的样题看,包括有原X科高考的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道典型的有机大题分别是年高考的选做题)。由此可见,高考必考此模块,考查内容为原X科高考必考加选考的内容,且从分值分布看,必有一道大题。
详细分析样题中的两道大题,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重视对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的考查
2、重视对化学用语的考查
3、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4、有机化学中理论知识的应用
以上特点,无不突出了有机化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注重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联,同时淡化了某个具体物质的性质。希望学生能运用分类的方法,举一反三,从学过的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推导未学过的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形式较为新颖,更强调考察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与结构分析:
有机化合物
官能团异构
4 研究的一般
步骤、方法
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
① 分离、提纯
② 元素定量分析
③ 测定相对分子
④ 鉴定分子结构
本章内容有两条主线:一条为有机物结构特点的理论主线,另一条为研究方法的实验主线。其中前三节包括有机物的分类、结构、命名都是围绕有机物的结构展开的理论主线,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有机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从近两年的广东高考题分析,学生会不会“看”有机结构简式(包括键线式),从中找到目标的官能团和特殊的结构片段,是学生做出题目最关键的前提。本节书的第一部分,应该要解决这一问题。
而另一条主线则是为有机化学实验的学习打下基础和伏笔,虽然这在中学化学阶段并没有很详细的展开,但是这对于将来可能继续深入学习化学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与此同时,该节书所涉及的物质分离提纯方法不仅在有机化学部分有应用,在整个化学实验部分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四、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建议
根据本章的内容结构特点和高考要求,本章在教学时,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1)前三节可适当整合,突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其实不管是有机物的分类还是命名,都离不开对有机物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头脑中一定要建立起碳四价的结构模型特点,才能真正地学会用碳链构型对有机物分类,命名,写出正确的官能团的结构简式,理解同分异构体的含义。因此,前三节的教学,要通过充分的学生活动和练习如球棍模型的拼搭,书写不同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将一些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和键线式之间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和分析一个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包括键线式)。
(2)重视相关化学用语书写习惯的培养。近几年高考都有对有机化学用语的考察(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书写不规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章是有机化学起始章节(因为必修中的有机化学涉及到的主要都是碳链较短,官能团较单一的物质),因此有必要一开始就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有机物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书写习惯。比如,利用本章第三节关于名称和结构简式相互转换的课后习题,布置学生做作业,通过批改和点评,纠正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
(3)重视第四节涉及的物质分离提纯实验(如高考中常考的重结晶操作就在此处出现),近几年的高考中,实验题中涉及的物质分离提纯内容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最好和之前学过的萃取、蒸发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物质分离提纯实验的方法,包括他们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方法。最好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同时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使学生对这些操作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4)在第四节学习中,可以以乙醇为个案分析,将本节的内容串联整合。包括乙醇的分离提纯——组成分析——分子式的确定——结构的推测和确定——波谱分析等。同时可以渗透相关化学计算,使学生理解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实际意义。同时了解和建立研究有机化合物研究的一般方法:从组成分析到结构推断。
(5)适当简化有机物命名的教学。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创造出很多复杂的情景。但是其实该部分内容从高考要求和实际需要来看,并不需要钻的那么深,弄得那么细。只要掌握基本的原则和一些典型的例子就可以了。而且该部分内容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有机物的命名,再次体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一定要抓住要点,适当精简,不要舍本求末把问题细化和复杂化。但是,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的习惯命名如苯乙烯等,是应当然学生知道的。
各节具体教学建议:
第一章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²&&&&&&&
教学重点:① 从官能团的角度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② 体会分类思想在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意义
²&&&&&&&
教学难点:个别官能团的名称和结构简式的书写
²&&&&&&&
课时安排:1课时
²&&&&&&&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的内容呈现比较直观、简洁,主要通过一个分类图、一个表格和一个练习(学与问)来完成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
作为本节课的科学方法,分类的思想和意义已经在必修1中被学生所认识,因此教师本节课关于分类方法的教学应侧重在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为什么要用分类的方法来研究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二是怎样的分类方法更有利于人们认识有机物?(分类的科学性)。对于前者,教师可以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已超过2000万种的事实来启发学生,后者可以结合有机化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思想:结构决定性质,而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物结构相似,化学性质也相似。因此在不同的分类方法中按官能团分类最有利于人们举一反三地认识更多的有机物。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脂肪烃和芳香烃,脂环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两组四类概念。另一方面,通过对必修2的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学生也认识了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羟基、羰基、卤素原子、羧基等官能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温故知新的方法,结合表1-1,重点介绍学生未接触过的酚、醚、酮的典型代表物及官能团。在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官能团的名称和结构简式的书写,对个别重要的官能团(如碳碳不饱和键、卤素、羟基等)还可以拓展书写电子式,但不需要拓展官能团的特征性质(留待后面各章节再具体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还可以给出或推出各类物质的通式,为后面同分异构体和有机物组成和结构分析打下基础。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²&&&&&&&
教学重点:① 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② 同分异构现象
²&&&&&&&
教学难点: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正确书写
²&&&&&&&
课时安排:2课时
²&&&&&&&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对必修2碳原子成键特征和同分异构知识的归纳、拓展和提升。对于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和碳原子的成键特征是不少学生的易错环节,具体表现为不理解二卤代甲烷只有一种空间结构、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时碳原子不满足四个价键(其中碳原子形成五个价键的错误更是普遍存在)。因此教学中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结合球棍模型或运用多媒体来讲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方式。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资料卡片,把碳原子成键特点的教学落点放在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上,以具体有机物为例,区分结构式、结构简式和键线式。教材中作为科学视野的内容,新增了“碳原子的sp3杂化与甲烷的结构”的内容,由于比较抽象,建议根据各校选修模块学习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时的松紧灵活处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学生初学有机化学就碰上的难点,往往因为思考不够全面、有序而写少了或写多(重复)了,因此引导学生关注思维的有序性,帮助学生归纳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建议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利用好教材的“思考与交流”和“学与问”的两个练习,然学生在“做中学”。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练习、讨论、交流的时间。教师可以参考山东和江苏两个版本的教材,设计阶梯式递进的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逐一认识碳架异构、位置异构以及官能团异构等的构造异构现象,最后再统一归纳整理成简洁易记的口诀或书写步骤。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²&&&&&&&
教学重点:①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② 烯、炔以及苯的同系物的系统命名与烷烃系统命名之间的差异
²&&&&&&&
教学难点:① 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② 烯、炔以及苯的同系物的系统命名与烷烃系统命名之间的差异
²&&&&&&&
课时安排:2课时
²&&&&&&&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烷烃的系统命名是有机物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本节教材学习的核心内容,可以结合上一节的习题,根据命名的三个步骤(选主链、编位号、写名称)对相应物质进行命名,一方面充分认识到有机物命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再次巩固对有机物结构特点的认识。
本节教学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既可以由教师结合动画展示、讲解典型例子的命名;也可以由教师给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命名原则;还可以由教师列出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和对应的系统命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发现并总结规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教学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动手练习。练习的方式也有多种,如给出结构简式写名称,给出名称写结构简式,同时给出结构简式和系统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指出出错的原因等。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判断稍微复杂点的烷烃的主链时,容易出错,表现为为未能准确找出最长的碳链,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具有空间结构的碳链的平面书写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球棍模型,组装碳架,增强教学直观性,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
一定要注意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参考课标的提法),无需一步到位,不要把问题拓展得过宽,过复杂,其他有机物的命名在后续章节中还有简单的介绍,不必在此拓展。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²&&&&&&&
教学重点:① 蒸馏、重结晶等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实验操作
②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某些物理方法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
③ 确定有机化合物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有关计算
²&&&&&&&
教学难点:确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²&&&&&&&
课时安排:4课时
²&&&&&&&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为课程标准新增的章节,内容全新。教师要注意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和逻辑
结构:首先介绍人们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学习者有个总体的认识;
然后再分步按顺序介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从介绍元素分析开始以未知物A(乙醇)为例介绍运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般步骤:有机物最简式→相对分子质量→官能团→分子结构。整体逻辑结构如下图:
步骤&&&&&&&&&&&&&&&&&&&&&&&&&
① 分离、提纯 ———————& 蒸馏、重结晶、萃取
② 元素定量分析确定实验式 --- 李比希元素分析法(燃烧法)
现代分析仪
&&&&&&&&&&&&&&&&&&&&&&&&&&&&&&&&&&&&&&&&&&&&&&&&&&&&&&&&&
以乙醇为例
③ 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质谱
④ 鉴定分子结构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教学时可以适当引入有机化学发展简史(山东与江苏的版本都有这方面的内容)来展现人类认识、使用和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引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并为后面介绍用物理方法鉴定分子的结构作铺垫。分离、提纯的实验在操作前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培养学生做实验预习的习惯(填写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关键等。教学时,教师应介绍分离和提纯的区别,并在实验关键操作上提出思考题(如重结晶中为什么要趁热过滤,如何趁热过滤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实验、观察和思考,发现异常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原因分析。课后还可以把分离和提纯的几个操作:过滤、萃取、分液、蒸馏和重结晶进行比较,区别这些操作的原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对于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物理分析方法的教学,只需要学生了解,不要深究其原理。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会学生如何读图、提取所需信息,明确每种图谱能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事先由学生收集有关这些物理分析方法的电子资料(图片或视频录像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在后续“烃的含氧衍生物”一章中多次出现,也是学生解题时判断同分异构体、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时可以多举两个例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对于燃烧法确定元素的实验式的计算,建议增加一课时专门讲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的计算(见资料),弥补新教材对计算的削弱,加强训练以减少学生对计算题的畏惧心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机化学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