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代的人很虚浮,古时候的人是不是大都汇 汕头也是这样,只有那些圣贤之人才会写了一些好文章留给我们

现代人怎样知道古代的事的?为什么现在的历史书里面有记载着古代所发生的事情呢?那些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那现代人又是怎样知道现代人是由猿演变而来的呢?而不是别的动物?
有的是有记录的,比如史书,地方志.有的是挖出来的古墓里面留存的记载,有的是经过化石推论出来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这点我不敢赞同:就拿民间的化骨术吧!你们大医院都解决不了的,经民间的一个学过武术的人用水一碗,若为动作几下,骨卡喉者服下后一至二分钟就没事,你的唯物主义又作何解?解穴术就更不用讲了,你也会认为那是魔术
118.115.187.*
小说看多了
………………
118.115.187.*
218.203.0.*
气功是真有的
著名的 黄帝内经就有 难道不知道黄帝内经? 气功发展几千年了 到现在竟然后代子孙 还会所没有
113.142.17.*
真的很假,编的,漏洞也太多了。多处露马脚。
219.147.104.*
看着像小说,你为何不把“老人教授的方法,站桩、蹬地、拧腰、送肩、伸肘,最后出拳”也写出来,是怕网友们学去吗?还是像小说!
太佩服了~~~太能写了~~~~!
有真有假 或许我们的“功夫”本来就没有那么神奇
dui ,ying gai mei you na me li hai de
我觉得 张一天的回答的最后一句话已经说明了问题 “武侠,功夫和江湖。这是虚虚实实世代相传的神话,没有人相信它,却永远有人”
流水有意恋落花
空手攀越高楼我就在部队见过.不过哪也是受过非常的苦练的.
122.194.13.*
你家住哪里啊,我去你们村拜师学艺
122.136.228.*
这么猛 怎么不去参加奥孕会那?
222.94.96.*
这样的高手坐镇 你们那还叫“村子”么
松纹古定剑
呵呵,,,,真的吗?想去学学呢
183.15.36.*
虽是真话,却让人伤心
121.24.235.*
我想阁下的文修定在武学之上
这篇文章写得好,如果是你原创,那更好
松纹古定剑
我都看不完
佩服,真能写~~= =||
218.203.0.*
什么啊 四两拨千斤,以巧取胜,还有内炼功法
“古代人会的现代人基本都会 ”,古时有很多制陶、冶炼、建筑技术按现在的科技依然是制造不出的。
不可否认,古代人有神力的,力大无穷,比现代人厉害,才有那么强的弓箭啊
58.48.130.*
113.224.54.*
123.6.212.*
弟弟,你看清楚点再回答好不?
123.6.212.*
丫头,现实点好不?
61.131.26.*
凤舞小黄白猫吉姗
这个回答好
对不起一时说错了话
谁说的!用白展堂娘的隔空点穴不就行了!白痴!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现代大多数人每天花八个小时读书,古代人每天花八个小时练武,你说他们会不会功夫?
其实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对老百姓影响不是太大,但是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不是好事,记得九十年代初,日元也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升值,不到两年,日本的经济就出现了倒退,到现在...
核电站所用的核燃料中绝大多数为铀238,铀235一般仅占约3%,爆炸的话就像打坦克用的贫铀穿甲弹(主要为铀238)爆炸,当然威力稍微大点,但是原子弹用的铀235...
大家还关注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真实原因也有不少人知道,毛在之前玩了个引蛇出洞,后来就一网打尽,开国将领死了多少,不拥护毛的都是资本主义当权派,是要打倒的对象,谁说那是没有武装,没有军队参与,什么叫武斗?  
楼主发言:1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五毛们,来吧!  
  顶  
  楼猪的数据落后了,是二十亿。
  顶  
  不是说死2000万是三年灾害时期么?怎么又变成文革了?  我估计再过几十年,轮子们就会造谣"2000年-2010年,中国民不聊生,活活饿死14亿"了
  现在没有人赞美文革。
  有错赞美似乎还没有
  @lolicon2011 7楼
10:11:34  不是说死2000万是三年灾害时期么?怎么又变成文革了?  我估计再过几十年,轮子们就会造谣"2000年-2010年,中国民不聊生,活活饿死14亿"了  -----------------------------  得了吧你。
轮子的 宗教领袖,是当年跳 忠字舞的 文革 猛将,是老毛的铁杆 支持者。
  顶  
  @lolicon2011
10:11:34  不是说死2000万是三年灾害时期么?怎么又变成文革了?  我估计再过几十年,轮子们就会造谣"2000年-2010年,中国民不聊生,活活饿死14亿"了  -----------------------------  @jijijiji87 11楼
10:20:04  得了吧你。
轮子的 宗教领袖,是当年跳 忠字舞的 文革 猛将,是老毛的铁杆 支持者。  -----------------------------  实事求实的说,支持老毛的是普通的工农群众吧。轮子等人是支持温大人的啊。
  毛粉听着:当年的文化大革命必定遗臭万年!不要发梦了!
  按照自干五们的逻辑我是不是该说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  
  回复第7楼(作者:@lolicon2011 于
10:11)  不是说死2000万是三年灾害时期么?怎么又变成文革了?  我估计再过几十年,轮子们就会造谣"2……  ==========  59年的三年饥荒,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后果,那三年可风调雨顺,没自然灾害,不是1942  
  不是世界错了,是人们把世界看错了。这当然也包括领袖人物与底层人群的互动认知,然而历史进步中的曲拆举世类同,二百年的近代大国历史哪一个没有血火拼争?泛道义思维是无法直面历史的,何况历史上的道义如孔教、耶苏等哪一个又不沾满血腥呢?  简单化的单向思维无助于解剖历史,甚至可能走向迷途。
  言论自由。
  @黑夜无形 2楼
10:05:20  五毛们,来吧!  -----------------------------  杂毛很搞笑,文革都入案的,10年一共5万件,大概8万人受牵累,你喷多少就多少?杂毛~~~
  @黑夜无形 16楼
10:33:48  回复第7楼(作者:
@lolicon2011
10:11)  不是说死2000万是三年灾害时期么?怎么又变成文革了?  我估计再过几十年,轮子们就会造谣"2……  ==========  59年的三年饥荒,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后果,那三年可风调雨顺,没自然灾害,不是1942  -----------------------------  你说没有就没有?  你把自己当什么了?
  回复第19楼(作者:@gzyongk007 于
11:20)  @黑夜无形 2楼
10:05:20  五毛们,来吧!  -------……  ==========  入案能入多少?当时的环境  
  回复第20楼(作者:@一缕阳光001 于
11:33)  @黑夜无形 16楼
10:33:48  回复第7楼(作者:
@lo……  ==========  不知道《风调雨顺的三年》,自己看  
  文革时常开批斗会,一次某人老爸  被抓上台批判。大会结束时有人要  他高呼口号与其父决裂划清界线,  只见他冲到台前振背高喊:“打倒我  爹!打倒我爹!”  这时众人也跟著齐呼:“打倒我  爹!打倒我爹!”  一摄影记者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  发表在报纸上:一对青年夫妇喜气  洋洋的往自己新房里贴满了毛主席  的大小画像和语录。后来有认识人  就问他们:“你们天天晚上在主席老  人家眼皮低下干那事儿,行吗?”他  们说:“没事儿,晚上灯一拉,他老  人家不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吗。”不久  二人就都被捉起来打倒了。革委会  的说:“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能在迷  雾中辩清航向,没有什么看不见  的! ”  几个早起积肥的知青各挑著一担  大粪匆匆地走著。  忽然走在头里那人不慎滑倒。  担著的东西泼洒一地。几个同伴赶  紧放下担子,上前去正要扶他起  来。  跌倒者奋力挣开同伴的搀扶,  手指著正满地流淌的那物,慷慨激  昂、铿锵有篷地说道:“同志们,不  要管我,抢救公社的大粪要紧!”  毛爷爷时代年青人不好好读书,  写信回家时多有别字,闹出很多笑  话。  一女知青到边远山区插队落  户,写信回家说:亲爱的爸爸,自  从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以来,我已  经愈混愈熟,晚上就和老大狼  (娘)睡一个坑(炕),现在我的  肚(胆)子也越来越大了……  弟弟回信:家里一切都好,不  用担心,妈妈上吊(调)了……  多少英雄没倒在战场上,却死  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哎,不堪回首  的历史。  还有无数的普通人,永远含恨离  开了人世!  咳,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  一天,王洪文到某厂去视察。他  板起面孔对厂长说:“你们一定要反  复强调,引进外国技术就是崇洋媚  外,崇洋媚外的产物我们一律不  要。”  厂长回答:“好,不过,电是富兰克  林发明的,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这样,就只好请首长点蜡烛了!”  10年动乱时期,无锡泥人厂来了  一个人,说是奉“首长”指示,勒令停  止生产泥人“大阿福”。  工人们说“ ‘大阿福’是历史悠久的民  间工艺品,为啥不能生产?”  来人眼昭一瞪,嚷道:“阿福,阿  福,这名字就是封建主义的!再看  他这副笑眯眯的样子,整个一个典  型的阶级斗争熄灭论者!这样的东  西,能生产吗?”  10年浩劫中,有一个时期无论办  什么事.都要先念一句语录。  有一位老太太去买菜,售货员说:“  ‘为人民服务’,你买什么?”  老太太说:‘愚公移山’,我买萝  卜。”说着她就在大筐里挑起萝卜  来。  售货员见她挑来练去,很不耐烦,  就在一边说:“ ‘要斗私批陷’!”  老太太头也不抬,继续挑着,口里  念叨着:“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文革”时期的婚礼必须贯穿“革命  化”,绝大多数的礼物都是一些“革命  书籍”。  有一对夫妻结婚时,亲友同学送了  满屋子的书和笔记本。客人散后,  妻子望着小山似的书堆对丈夫说  道:“这么一大堆书,卖不能卖,吃  不能吃,烧更不能烧,用的话,不  要说我们的儿子、孙子,就是到了  重孙辈,恐怕都用不完呀!”  “没关系。”丈夫开导妻子说:“儿子  死了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  的!我们的小书山虽然高,却是不  会再增高了,用一本就会少一本,  有什么用不完的呢!”  “文革”中,有一天,一对夫妻打架打  得不可开交,跑到公社革委会打离  婚。公社干部调解道:“ ‘要团结,不  要分裂’,你们知道不?”  女的高声嚷道:“ ‘下定决心’,我要  离婚!”  男的一听,急了:“排除万难’,我坚  决不干!”  公社干部火了、冲他们来了句:“抓  革命,促生产’,家庭小事我不管。”  女的不服气,拉住公社干部道:“ ‘全  心全意’,俺偏偏要离!”  男的听了也拉住公社干部说道:“‘为  人民服务’,你不能大人小孩全不  顾!”  “你也别吵,她也别嚷,”公社干部冲  这夫妻俩说道: “ ‘为人民服务’没  忘,‘坚持原则’咱不能乱盖章,你俩  还是回去过你们的好时光。”  文革”时期,某大学一历史系教授以  批林孔发了家。一天,他主持系里  教师讨论一历史事件。讨论会沉默  许久,在主持人的再三催逼下,只  有一个教师发言,他说:“我就不讲  了,因为会议主席讲得很透彻,他  是修改历史的专家。”  
  回复第2楼,@黑夜无形  五毛们,来吧!   --------------------------  楼主蠢了。五毛是反毛的,你不知道啊。还五毛来吧。他们来了也是黑毛。  
  没有人赞美文革,倒是要警惕老是提文革话题的人,是什么目的,故意说文革好的又是什么人,真的是左五吗?  
  回复第7楼(作者:@lolicon2011 于
10:11)  不是说死2000万是三年灾害时期么?怎么又变成文革了?  我估计再过几十年,轮子们就会造谣"2……  ==========  对,干脆说中国人全被饿死了才好。  
  中国传统文化,你其实并不可爱  三年前我刚开始在论坛上玩的时候,就试图和网友们探讨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髓,竟没有一个网友能明确阐述。也许中国文化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没有人能探究出个所以然来。  这个现象让我感到,中国文化好比一个高度复杂玄妙的工具,没人能吃透它的功能,没人知道它真正的价值所在,于是每个人按自己的理解按自己的需求小心翼翼地使用它,同时又左顾右盼的看别人的眼色:我用的对吗?  这样一种“工具”比起简单实用的锯子榔头,价值何在?  今天有网友说:“有人问起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却不敢讲,真的不敢讲。”也许这是一个明白人,可他为什么不敢讲?是怕自己讲的不对还是怕别人泼污水?  不管是哪一种担忧,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怕自己说错,是患得患失,所以来个中庸:和稀泥地折中一下,说一堆大道理,最后总结一个“每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去粗取精,吐故纳新”云云;那些泼污水的行为,则是窝里斗的表现,也就是不讲真理,凡事按“道德”评判,不符合“道德”的,就是反动的。我们的文化缺少宽容,缺少思辨。  其实中国文化并不难理解。问题是人们在讨论时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  一是揪住某个现象或条文就事论事大做文章,看不清现象后面的本质。比如一个说中国人粗俗无礼,一个说我们的文化提倡温良恭俭让。粗俗也好温良也罢,这都是现象不是本质。中国人粗俗吗?不,中国人对于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关心备至爱护有加,出了自家门,大家心里都明白,为什么?温良恭俭让则是一种品性,是中庸使然,但这种品性的另一面就是不讲原则,不思进取,明哲保身的和稀泥。  中庸本身用来修身养性或许不错,拿来治理国家就牵强了,除了让百姓麻木不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有什么好处?如果用中庸作为外交策略那就滑天下大稽了——当别人的军舰战机开到你门口时,你还“温良”地高唱“有朋自远方来,以和为贵”吗?  某些所谓的“文化精髓”其实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说教,从来没有真正落实到民众的行为上,最典型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上到帝王下到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所以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婆媳之间,上下级之间都是一种强制的压迫关系,只要你“高”人一等,你就可以“施于人”,别人只有服从的份,没有说“不”的权力。在一个不知民主为何物,没有个体存在、只有忠孝礼义、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文化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永远是一个遥远的理想,而不是一个贯穿民众行为规范的文化现象。这好比现在高唱“八荣八耻”,“五讲四美”,现实里我们看到的是谎言欺骗,贪污腐化已经形成一种社会文化,而八荣八耻却是一个高高挂在头顶上的排位而已。  其二,把圣人的一句话或一种思想拿出来当作“文化”是错误的,何况那些经典每一个人的诠释都不同。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有四五种释义,就连“中庸”,有的人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圆滑世故,有的人却觉得是“中和”——保留其正确的一面,舍弃其错误的一面,甚至还是“正直”——刚正不阿,矢志不渝。  无论如何,中庸是什么,如果我们跳出圣人的说教,看看现实里中国人的处世原则,就不难理解了。  我觉得,评判中国传统文化要看本质,看它真正影响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部分。说一千,道一万,中国传统文化是产生于封闭的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封建文化,其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封建的,是和现代的普世价值——民主、自由、科学、法制相悖的。所谓吐故纳新,我们就要去除一切封建的内涵,敞开胸怀接纳一切适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灿烂辉煌的,正是这种灿烂,让中国的封建社会在风雨中摇摇摆摆伸衍了几千年。可见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强大。可是这种强大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究竟是一笔财富还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我一直不敢往深处设想:如果不是别人用坚船利炮砸开国门,如果不是十月里的那一声炮响,在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下,中国社会今天是怎样一幅场景?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人物吧?  我们的国门毕竟被迫向“夷人”开放了,可是从推翻帝制至今,我们经历了一次次复辟,一次次保皇,一次次反污染防渗透防演变,直到今天的谷歌事件。西方的思想真的那么可怕吗?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又成了一个空中楼阁,因为我们历史上没有一次是象明治维新那样主动的“吐故纳新”,艰难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也在腥风血雨中悄然落幕,至于“改革开放”,也只不过局限于在“鸡的屁股”上“不折腾”,思想的开放,文化的接纳还很遥远。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潮流冲击下开始衰落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离人们渐行渐远,从沉淀下来的那些杂物中,我们慢慢看到传统文化的不足。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导,但儒家思想只有一部分被接受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更多的只停留在一种思想流派的说教层面。  为什么某些儒家思想没有落实到中国人的行为上?以至于现在人们常说,如果大家照孔子说的去做就如何如何,或是觉得现代人把儒家的精华都丢失了,等等。  文化是民众生活中自觉产生或接受的行为或观念,如果一种思想是先进的,强大的,顺应人性的,那它怎么会不被民众广泛接受,又怎么会丢失呢?  一种文化,如果不是因为外来力量的打击而被丢弃或走向衰落,那么这种文化一定开始腐朽了。  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衰退,而现今社会的种种弊端也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根源。文化是制度之母,如果我们谴责制度的腐败,最好先从文化上反省产生这种制度的根源何在。
  导致今天传统文化的衰落,其原动力在我看来是其本身的三大致命伤。  其一,儒家文化的许多“精华”部分,都是从圣人的标准出发,拿来要求“君子”的道德守则,什么“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啦;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啦;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啦;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啦;君子和而不同啦;吾日三省吾身啦;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等等……。这些个人拿来修行当然好,而作为民众统一的行为规范难免不落得个水中月镜中花。  所以说,“仁义道德”讲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常态不是相互合作协调的温暖,而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难怪孔圣人自己都说“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现在人们感叹“道德沦丧”,其实中国社会何时有过圣人眼里的“道德”?只不过以前人们关心的只是吃饱肚子,“温饱思淫欲”才是人的本性,所以顺应人性的措施和制度才是根本。  其二,儒家的“中庸”使得原本一个很好的理念又受到另一个相反的制约。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半句已经包含了学和思两个概念,而且重在鼓励人们思考,何必又多一个“思而不学则殆”呢?所以这样一来思考是要受限制的,你刚开始思考,就又要回到书本的“经典”上去“考据”了。所以尽管有人辩护:“儒家也说要思考啊”,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鲜有真正的思想家,为什么中国人从来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因为我们的传统不让你创新,只要你“考据”。  “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前半句似乎有一些人文精神,可是一个“忠”字,揭示了这句话的本质:君待臣以礼只是幌子,“忠君”才是儒家的本质。历朝历代,哪个君待臣以礼了?君杀死一个臣子就像捻死一只蚂蚁,可是哪个臣子不忠,不但自己脑袋不保,甚至被灭了九族都没处申冤。当然,君赏给臣一个小物件就是“礼”了,至于给个一官半职那是要三叩九拜,感恩戴德一辈子的。所以到了今天,每每改朝换代,最高领袖就晋升一批“将军”,那样就不愁没有效忠自己的“臣子”了。“忠”无疑是我们的文化,而“君待臣以礼”从来没有一丁点文化上的影子!  “父慈子孝”又是一个传说。各位问问自己,我们周围有几个“慈父”?老子打骂儿子算什么?可谁要是不孝,那么就该千刀万剐了。所以千百年来,慈父在我们的文化中鲜有,孝子贤孙的奴才层出不穷,“孝子”也成了文化象征,甚至是道德规范。  不管是忠还是孝,都是要求一方单方面的顺从另一方,因此没有平等公平可言。忠君侍主不去说它了,孝好不好?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不好,不谈父母之爱,只谈孝道有什么意义?且不说孝对于子女思想自由和人格的扭曲,即使为尽孝而孝本身,对长辈也未必是好事。例如现今有不少单身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可子女就是不愿送老人去养老院,因为怕背上“不孝”的罪名。于是老人只好孤苦伶仃的艰难生活下去。  此外,没有可“证伪”性,也是传统文化的缺陷。即,如果君不待臣以礼怎么办?臣是否可以反对君,是否可以不忠,要求君下台?如果父不慈怎么办?子是否可以反抗,是否可以不孝?圣人没说,我们也不能思考,因此只好一路“忠孝”下去。  所以,“礼”与“慈”可以点到为止,甚至完全是个摆设,而忠和孝是必须的,无限的,中国人的个性缺失和奴性也就在“忠孝”二字下被塑造的完美无缺了。  其三,儒家学说以道德为准绳,缺乏对基本是非做价值判断的理性客观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义”和“利”如何界定,标准是什么?如果进一步按圣人的话做:“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那就是,凡事都要适中,稳稳当当不偏不倚,一切以“义”为准。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义”,连强盗都有“义”,是不是只要自己觉得合乎“义”,合乎“道德”就好了呢?  道德的随意性使得“义”成了左右摇摆的秋千。读书是有道德的事,那么读书为什么?原来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那么这黄金屋和颜如玉是不是“利”呢?  同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生命的价值远不如道德里的“贞节”。连一条人命都无所谓,崇尚“天人合一”的国度何时对自然界的生物有所敬重?  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道德是多多益善,是没有底线的,越“道德”越好。于是“孝”就变成极端变态的尝粪、摇铃、卧冰了。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多么美好,多美宽宏!那么在圣人眼里,四海之内的“君子”是和“小人”是成为兄弟呢还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缺乏明确的界限和公认的标准,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就窝里斗来斗去,这也就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吧?  下面简单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第一个缺陷是缺乏平等的理念。“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和法律上的平等,无论君臣父子,贫富贵贱,在人格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基础。  从古至今,传统文化从来没有真正提倡过平等,如今的“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更是让有权势之人横行,百姓尊严扫地。可悲的是,当拜官拜金成为社会文化,百姓也就意识不到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也就不再追求平等自由,只要能得到官位,能得到金钱,尊严和人格是可以拿来交换的。当“潜规则”变成自愿行为,也就成了“潜文化”了。  第二个缺陷是缺乏科学精神。传统文化关心的是人伦不是自然界,所谓人伦也是怎样“治人”,“防人”。“四书五经”等任何一部儒家经典里没有一丁点科学影子,所以中国人的思维笼统模糊。中医的无法量化无法重复就是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佐证。  中国科学不能发展的道理也体现在中医的停滞不前上:只讲考据,不求创新。这当然也有尊古守旧的传统:凡是祖先的东西都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只能继承发扬,不能破旧立新。当西医从古希腊的体液说走到细胞分子时,我们还把黄帝内经奉为圣经。  第三个缺陷是缺乏法治观念。儒家的德治贯穿中国历史,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听到“以德治国”的声音。不必讳言,今天的中国社会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人治国家。  有人提出,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民主。殊不知,这句话在20年前或许有些道理,如今的腐败是全民的腐败,腐败现象已渗透到每一个家庭之中,在一个视法律为儿戏,道德沦丧的社会实行民主将是一场灾难。面对这样一个浑沌世界,唯一紧迫的是健全法制,并将司法独立与党派行政,用强大的法律恢复基本社会秩序才能建立一个民主社会的开端。  综上所述,无论什么人说出一大堆大道理,无论你把传统文化吹的天花乱坠,它的核心价值观(在我看来就是忠孝和中庸)无疑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除非我们愿意退回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里生活,否则除了文化的外延形式(文学艺术音乐绘画语言文字等),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今天中国社会里除了阻碍中国向现代化发展已没有什么价值了。
  儒学-亡国与汉奸之道  warge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王朝众多,这些王朝的更替应征了儒学的危害,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每个胡人建立的国家都是在儒化之后开始灭亡的,之后的五代十国也是如此。最明显的是宋代,西夏立国600年,在河西百战之地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国度,但后来,西夏的国主不知道脑袋里那跟筋搭错了弦,竟然要求全国学习儒礼、研读儒学著作,结果儒化才完成便亡国了。  西夏之后是辽,辽之后是金。据说成吉思汗在攻打金国前,曾担心金国已完成了儒化,文明程度太高不可轻敌,但他观察完金国的腐化后,立刻决定灭金。这才有了后来成吉思汗对孔庙射了一箭的行为。不过,成吉思汗身死之后,他的后人们还是没能摆脱身边降儒的撺掇,虽然元朝儒人的地位很低,可国家的官制还是儒学体制,管理方法也一脉相承,于是,曾经纵横欧亚的大帝国,在这种亡国之术的指引下,辉煌不到百年就轰然倒地。  如此一个庞大的帝国,崩溃的如此迅速,也算是举世无双。  历史就是明证,儒学最极端的拥护者也否认不了这个历史事实:胡人一学儒,灭亡在眼前。  这种学问除可让当局便于统治和盘剥百姓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是绝灭之术。不过,国家民族绝灭了,对儒士们来说毫无影响,因为他们还有另一套理论:恰好他们已搜刮的盆满钵满。四书五经中没有“汉奸”与“国家”这些词,只有顺应五德循环与“天时”的“识时务”之“俊杰”。 敌寇来了,他们正可以慷慨激昂地出卖他们曾经的同胞、曾经的同事,并义无反顾地叛变投敌。他们把这叫做“顺应天时”,“识时务者为君子”。  这种行为还有一整套被称为“五德循环”的理论为他们作道义支持——一个政权的道德衰败了,自然有另一种道德替换。“气运已尽”,这话听得很耳熟。  以前,大明灭亡时,许多儒生——包括著名的“清流”派别东林党人,便纷纷嚷嚷着这句话,争先恐后地投降满清做下等民族。  再后来,日本侵华时,北京城内那些博学大儒也纷纷嚷嚷着这句话投奔鬼子,而后才有了南京大屠杀。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少吗?  比如明朝气数已尽,则女真族入侵也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满清气数已尽,则日本人侵华,也是一种王朝更替。所以在儒士的字典里,汉奸就是君子,识时务的君子  靠卖友求荣,叛国投敌之功,在新王朝里,他们至不济也可用搜刮、盘剥来的财产继续做大富翁——只要今世作威作福,哪管黎民是生是死,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所以儒术只能是批量培养愚民与汉奸,靠出卖国家与民族以求容的“开国元勋”的加工厂。  它不仅是愚民之术,也是亡国之术与汉奸之术。  ============================================================================  儒学带来了独裁,导致国家的腐败和衰落,并且制造了大量的奴才;于是新侵略者就变成了统治阶级;奴才就当了汉奸,又成了新主子奴才。这就是儒学长盛不衰的原因。
  当心国学大师的汉奸情结!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出现大量的以国学大师为领导的汉奸群体。这和儒家文化的N姓家奴的奴性和佛教的消极避世,布施国土观念有重大的关系。  汪精卫,王辑唐等国学大师曾经引领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汉奸运动。  而国学大师秦桧更是状元出生,书法精湛,兼通佛学,和济公是诗友和至交。至于传说中的济公教训秦桧的故事那是胡编的,而济公能够在社会上吃得开和变得出名,和秦桧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至于明朝的东林党,那更是祸国殃民。空谈儒学,抵制国家对大地主的税收。导致国家入不敷出。却穷兵黩武,不讲战略。  联系满清入关的绝非少数,史可法就对满清入关而大加欢呼。只不过被儒家历史学家给掩盖了。而东林党投降满清的更是如同过江之鲫。  这种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以下转自王小东网友的微博:   ===================================================================  国学大师文怀沙 假如日本统治中国,中华民族将更壮大?  新浪博客 王小东   .cn/s/blog_53a7acie.html  这个国学大师文怀沙是个什么东西?  国学大师文怀沙 假如日本统治中国,中华民族将更壮大?  --------------------------------------------------------------------------------    国学大师文怀沙日前出现在第11届广州(黄埔)国际诗人笔会上。96岁的老人思接千载,心骛八极,时有妙语,令人解颐。文怀沙对于中华文化非常推崇,并举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少数民族入侵为例,大胆推测,假如日本当年真的统治了中国,最终的结果也不过使中国的民族从56个变为57个,大和民族最终也将被汉化。因此,他认为世界竞争的结果就是文化的较量。(《南方都市报》7月20日报道)  文老的话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有关日本侵华的这一推测,未免真的过于“大胆”。  日本侵华,与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有着本质的区别。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往往最后接受了中华文化,从而逐渐达成民族融合,因此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所导致的战争往往是中国国内各兄弟民族之间为了争夺“当家权”的战争。近代日本侵华,其凶残程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程度,较之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都要大得多。日本本身的文化已经相当发展,近代由于其更早地接受西方文明,在某些方面更超过了中国,日本在侵华过程中保持军事优势的同时也保持文化优势,在文化上非常狂妄自负,这完全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文化羡慕有加的少数民族,因此也不可能像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一样接受中华文化;近代日本在侵占区开办学校教授日语,表明从一开始,其侵略野心比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要大得多,不仅要占领中国,而且要从文化上消灭中国,最终使中国人亡国灭种。文老推测近代日本如果成功占领中国大和民族最终也将被汉化,令人难以信服。  其次,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并不能简单地被称之为“汉化”。因为,少数民族接受中华文化,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原则去接受的,并不是全盘照收,因此他们对中华文化本身也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予了“加工”,一方面,他们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中华文化,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对某些中华文化经典进行篡改,扼杀了中华文化的许多先进因子,使中华文化遭受重创,丧失活力。正如文老自己所说:清朝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为了迎合爱新觉罗氏,而对大批经典进行了篡改,可见,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虽然接受了中华文化,但却对中华文化里那些被他们认为具有反叛因素、不利于统治的内容进行消除,而这些具有反叛因素的内容却恰恰可能是中华文化最有活力的部分。所以,曾经创造汉唐高度繁荣的中华文化,在清代逐渐失去活力,最后远远落后于西方文明。因此,作为侵略野心更大的近代日本,一旦真正“统治”中国,其带给中华文化的创伤,必定更为巨大,乃至将是致命的,中华文化可谓危如悬卵,奄奄一息。指望日本侵略者接受中华文化,是绝无可能的。  最后,从根本上来讲,进入现代,世界已经呈现出新的文化中心,中华文化不再居于“中心”的地位。虽然不能说它已经被边缘化,但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高度繁荣、周边少数民族处于文化荒原的状况,显然已经不复存在,中华文化对于其他民族不再具有那么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侵略者贬低为次等文化,这是个客观事实。日本历史上长期学习中华文化,但近代它更先于中国接受西方文明,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而迅速崛起,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把过去的中华***上国藐称为“”,数典忘祖,更没有可能再回过头来接受中华文化。即使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再次引起世界瞩目,影响也越来越大,但仍然处于艰难的境地。仅仅以国际文化产业市场上的状况来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充斥全球,而中国的电影导演们至今还在以自己拍的电影能够到好莱坞露面为荣。虽然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称,目前国外有超过3000万人在学习汉语,然而,全世界把英语当作外语学习的人又有多少呢?仅仅在中国本国,显然就远远超过了3000万人。因此,对于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对于中华文化本身的优点和弱点,我们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该继承的必须继承,但该遗弃的也必须遗弃,绝不能敝帚自珍,盲目乐观。  推测“日本如果统治中国也会被汉化”,盲目推崇中华文化的能力,这更是非常危险的。这不仅是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恶本质认识不够,更是纸上谈兵式的骄傲轻敌。文老寿高百岁,看透沧桑,但在这一点上,未免仍有被浮云蔽眼之憾,惜之,惜之。
  中国大陆高速发展的秘密:  1、文革扫除了所谓的国学,这些垃圾传统文化,扫清了中国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阻力。  2、改革开放纠正了航向,从学习一个有问题的派别(共产主义),转向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这更符合人类自私的天性的实际情况。共产主义认为通过物质丰富、教育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纳粹、大清洗、红色高棉)能达到劳动成为人类第一需要的理论,是马克思犯的严重的错误,也是共产主义思想带给人类巨大的悲剧的原因。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印度,就有更多的理解:  《亲身实录:关于印度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post-worldlook-.shtml  《才从印度孟买出差回来,说说真实的印度--特别是孟买》  /post-worldlook-.shtml  [大国战略]强烈反对任何中国企业为印度建电网,修公路和高铁  /post-worldlook-.shtml  《效率与公平的逻辑关系》  杨帆 新浪财经 日  抽象谈论效率与公平的文章,浩如烟海。我们需要的,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把二者关系做具体的,历史的说明。理论上的真问题,必须结合实际中的真问题,才能具有实际意义。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基本关系。所谓效率,主要指经济微观层面,企业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但经济效率也可扩大到产业层面,指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应,有前向关联,后向关联等;还可包括宏观经济层面的总体效率,即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波动的减少,防止垄断,过度竞争,倾销和重复投资,改善对外贸易条件等等。不能仅仅把经济效率理解为单个企业的眼前利润,即使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率,也离不开长期发展战略,市场的占有率,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社会贡献与社会形象等多种因素,不是单纯的利润指标可以代替的。企业的效率,前提是符合社会效益,如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社会等,在现代生产中,企业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已被尖锐揭露,脱离社会效益的企业微观效率不能被社会承认,这一点在财务上也将体现出来,即把企业活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打入企业成本以降低利润,企业的虚假效率必然被剔除。  至于“公平”,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派经济学家长期所忽视或者有意排斥的问题,他们的学术理由之一就是:效率有明确的指标可衡量,而公平的概念太泛,不能量化。其实,国际社会对于公平越来越重视,并给出了明确概念。2000年10月,180个国家元首签署的《千年宣言》概括了世界银行奋斗目标:消除饥饿和极度贫困;普及小学教育;消除性别歧视,赋予妇女平等权力;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减少孕产妇死亡率;消灭爱滋病、疟疾等疾病;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扭转环境资源的耗竭趋势。根据中国青年报采访世界银行专家邹恒甫,社会公正至少包括四大内容:  第一,机会均等。每个公民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发展机会。机会均等要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共政策向机会最少的那部分人倾斜,以增加他们的发展机会。例如,教育是影响人们发展机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共政策应该保证穷人也能享受基本的教育。  第二,过程公平。虽然公民的先天禀赋,如身体状况、智力、家庭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但公民利用自己的禀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回报的过程必须是公平的。人们不能因居住地、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歧视。例如,农村居民必须同城市居民一样,完全平等地参与竞争,同样的付出应该得到同样的回报。  第三,按贡献进行分配。根据每个成员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进行有差别的分配,多努力者多得回报。  第四,确保基本生存条件。社会必须给每个公民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机会,避免一部分公民陷入绝对的贫困和被剥夺状态。这就是说,政府必须调节资源的配置结果和收入分配格局,以维持每个公民最起码的生活标准。  四个内涵之间可能出现冲突,例如为实现机会均等和避免绝对贫困,必须对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会影响过程公平。阿马蒂亚·森在其名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指出,社会公正的具体内容和具体体现取决于每个社会自己的选择,只要社会的决策过程是民主的、每个成员都有表达自己偏好的正式渠道、政治决策机制能综合每个公民的意见,社会选择的结果就是可以接受的。  依据国际上中等偏下的水平,中国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应各占财政支出的六分之一,共占50%;按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30%计算,应达到GDP5%,三项共占15%。  国际思潮可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划线,主张效率优先的为右翼,主张公平优先的为左翼。我以此为依据,又加上手段的激进与温和,把中国社会思潮划为温和左翼,温和右翼,激进左翼,激进右翼四种思潮。我主张温和右翼与温和左翼合作,既反对激进左翼(原教旨计划经济思想),也反对激进右翼。中国思想界的思维惯性实在太严重,许多人至今把“左倾”作为最主要的危险,对于新的“激进右翼思潮”缺乏警惕,甚至作为“改革开放大方向”加以维护,这就是主张以腐败为机制,将权力与资本相结合形成“精英联盟”,进一步买办化,走对外妥协,对内剥夺大多数人民的“拉美化”道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中国改革开放自1995年以后,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同时,忽视了对腐败的控制和对受损阶层的补偿,正在一步步滑向这一方向。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经济方面可以归纳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公平是指社会成员的收入均等化,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计划经济有天然的公平取向,忽视微观效益;市场经济则重视微观效率而使收入差距拉大,这是效率与公平背后的体制因素。
  别了,“中(儒)学为体,西(科)学为用”——戊戌百年祭  1898年,夏历戊戌五月,张之洞刊行《劝学篇》,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主张:中(儒)学为体,西(科)学为用(以下简称“中体西用”)。史家称为这是堵截维新思潮之举,而“中体西用”也被认定为洋务派的旗帜。  1898年,夏历戊戌八月十三日(公元日),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染菜市口,百日维新匆匆以悲剧结束。  许多史家都在告诉我们,洋务派不如改良派,改良派不如革命派;中体西用既是攻击改良的思想武器,自应为改良派所反对,为革命派所不取。  然而,研究一下历史,使人惊奇的是,无论是视“民权无一益而有百害”坚持保皇的康有为,还是提倡民权推翻帝制的孙中山,竟都没有走出中体西用这个怪圈。而这也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多年裹足不前的根本原因。  有什么根据这样说?  我们不妨作一点历史的探讨。  无所不在的中学  中国人惯于在字面上做文章,语言含混模糊,什么中学、西学、体、用,都可以作出圆滑的解释。  中学,如果概括全部中国古代的学术,即使其中糟粕不少,那也是耀眼辉煌,令人留恋的,所以总有人在那里提倡国学,整理国故,这里不去多说。现在要讨论的是“中体西用”里面的“中学”,这就不一样了。  这中体西用中的中学,非指具体的学术,而是从文化的总体抽象出来的“形而上”的圣人之道。当时所谓的西学,主要是自然科学和技术,被认为不过是“形而下”的器艺。  中体西用,就是由形而上的道起主导作用。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这话,一般都认为最能表达中体西用的内涵。伦常名教是这个中学的精髓。  什么是中国的伦常名教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刚开篇,用“臣光曰”的口气发表的那通议论,可谓抓住了中国伦常名教的要害,现将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一段话引述于下: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腹心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枝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枝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司马光认为最能保持中国稳定的社会结构  天子  三公  诸侯  卿大夫  士庶人  司马光讲这些话,有他的道理。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每当这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被破坏时,天下就要大乱,兵连祸结,在上的统治者会丧失他们的地位与特权;在下的百姓更是遭殃,比起来还不如有个皇帝。但他没看到,这兵连祸结却又由于这皇帝之尊贵实在太诱人了,故会出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局面;还是孙中山看得透:“中国历史常是一治一乱,当乱的时候,总是争皇帝。……中国几千年以来所战的都是皇帝一个问题”。1924年他曾对当时追随他的国民党人说:“我现在讲民权主义,便是要大家明白民权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明白这个意思,想做皇帝的心理便永远不能消灭。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来同志就要打同志,二来本国人更要打本国人,全国长年相争相打,人民的祸害便没有止境”。孙中山说,他一开始就主张共和,不要皇帝,便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争当皇帝的战争。  孙中山讲的民权就是要由民作主,但古代的中国人不知民主为何物,以为舍此君主集权别无他法,宁愿失去自由以换得社会的稳定与自己的生存。  司马光还抬出周文王和孔子:“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引来圣人之言作证,这礼是天地间的公理,当然人人都必须遵守了。  对自然界不求甚解,而是用似是而非的直观感受来比附社会人事,作为论辩的根据,如“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之类,是中学的一大特色,令人叹息的是,如此的“天人合一”,却长期为许多人所深信。  司马光这样强调礼的重要,是他深深的懂得,要维持这个金字塔式的封建秩序,单靠刑罚是不行的,严刑竣法也只能管得一时,只有让这个礼深入人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均安于其位,才能实现。  作用如此之大的礼,究竟包含有些什么内容呢?历代许多学者都在研究,留下的著作可谓浩若烟海。其实用今天的认识来看,主要也就是下面这三条:  一、等级制(与特权结合)  二、人身依附(以下附上)  三、一个头脑(全体服从最高)  应该给司马光补充一下,他的书卷气太重了,他的这通议论,是因周威烈王承认了三家分晋的既成事实,有感而发的。他没看到,在中国社会这个大金字塔中,居于顶尖的皇帝,实际上也是这部统治机器的一个部件,姓李姓赵都无关紧要;皇帝有名无实,或无皇帝之名但实际上具有皇帝的权力,都是不足为怪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权力的分配可以与形式上的等级不一致,各等级中的成员也可以转换,所以魏斯、赵籍、韩虔被周王任命为侯,坐在那个等级上的人变了,但是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的秩序并没有变。在中国,只要前面说的那种等级制、人身依附、一个头脑这三样东西还存在,大金字塔崩溃了,仍会保有许多小金字塔;早晚小金字塔还会再构建成一个大金字塔的,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嘛!总是会有人想从自己的小金字塔的顶尖上,进而居于大金字塔的顶尖。魏蜀吴三国争战不已,不论各自打着什么冠冕堂皇的旗号,其实质均在于此。  维系这样一个大金字塔,是孔夫子开创的儒学教育的目的,通过教育让人们自觉地去维护这个封建秩序。这教育不限于老师给学生讲课,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中,可谓无所不在,而其效果是显著的,能使人潜移默化地在精神上成为这伦常名教的俘虏,能在不管受到如何不公正的待遇时,仍能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不过,居于底层的芸芸众生,在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也会起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有时果真拉下来了,但马上又会有新皇帝,各个台阶上又是那样一级控制一级,虽然会换上些新面孔,但这个金字塔的格局没变,能坐在高阶上的仍只是少数人。因此在轰轰烈烈折腾了一番后,人们才发现,绝大多数人或已成使一将成功的枯骨,或还是只能铺垫在底层。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去打碎这金字塔。  所以我们这个中学,不仅无所不在,还延续得很久很久。
  学费交得太多了  在鸦片战争中领教了西方的物质威力后,中国人对所谓西学已开始注意,但认为它不过是物质之学或称为“实学”,作为形而下者乱来对待。有少数人编译了一些介绍西方和世界情况的书籍如《四洲志》之类,还翻译了一点科学著作。1860年,英法联军陷北京,烧圆明园,更触发中国的有识之士要求发奋图强。此时人们以为西方之强,无非是船坚炮利而已,于是就有了所谓办洋务,在二、三十年间办起了一批向西方学来的工业交通事业,江南制造局(1865),福州船厂(1866),招商局(1872),开平煤矿(1875),汉阳铁厂(1890)是其著名的代表。  与此同时,由官方出面组织翻译西方图书,江南制造局在1868年开办的翻译馆,是译书的主力,年间,总共译出各类书籍159种1075卷,其中半数以上是工程技术、军事和自然科学方面的。1986年,梁启超编成的西学书目表,包括各处译出的西方书籍,也是“形而下”的科学技术及其他实用的书籍为主,极少人文科学的书,介绍西方政治体制的书仅得一种《德国议院章程》。中体西用的方针,在译书的选择上也体现出来了。  中国翻译引进的这些西方著作,,大都能代表当时世界的科技水平,如华蘅芳译的《地学浅释》,就是莱伊尔根据他的名著《地质学原理》改编出来的《地质学基础》,编成仅几年就被中国译过来了。日本人得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在译这些书,曾派柳原重光前来购买。中国人见事并不晚,行动也不迟,仅管当时中国对外打败仗,赔了巨款;内部又有太平天国和清政府争战十几年,元气大伤。但终究是地大人多,兴建的这些近代工矿业,其规模多在东亚名列前茅。  江南制造局是一个以造船制炮为主,兼有钢铁、机械等工厂的大型企业,1868年,造出了第一艘铁甲轮船惠安号,载重600吨,虽不大,但这是中国、也是东亚第一次造出的轮船。当时日本唯一的海军造船厂横须贺造船所,到1871年才造出小轮船10艘,载重量总计740吨,而1870年江南制造局已造出载重量为1,000吨的威靖号,随后又造成两艘2800吨级的战舰海安号和驭远号,质量也提高了。福州船厂在1869年造成第一艘轮船,到1880年,累计造出9艘载重1000吨以上的战舰。日本在1900年造船的总量是5,000吨。  汉阳铁厂具有年产生铁140,000吨的能力,名号铁厂,实际上还包括炼钢和轧钢,目的是要轧出修铁路用的钢轨。1890年,汉阳铁厂开始兴建,1894年出铁,是当时东亚最大的钢铁厂。日本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得到中国的赔款,才于1897年开始大型钢铁企业八幡制作所的建设,1900年的生铁产量是19,000吨。  为开发开平煤矿而建立的开平矿务局,是中国用机器开矿的头一家,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20万两。  在走向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道路上,中国和日本当初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方面起步还要早一些。中国在1870年有人口约270,000,000人,同年日本的人口是34,810,000人。1868年即明治天皇即位的第二年,日本全国的税收总额,仅合白银2,000.000两左右。中国政府1842年的收入是37,140,000两。在内外战争不断加重对人民的搜括后,1891年达到89,684,800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投入搞物质建设的资金,仍比日本雄厚得多。  江南制造局,在年间,得到政府拨款2000多万两。  汉阳铁厂,在年间,官方投资500多万两。  福州船厂,从1866年开始筹建算起,到1907年,政府共投入1900多万两。  开平煤矿,1878年和1882年官方两次投入资金共120万两。  这是几项著名的建设,投入兵工,铁路,船运,邮政,电信,矿山等其他项目的资金还有不少。  不过这在大清帝国的财政预算中,还并不占重要位置。  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维持八旗绿营的经常费用每年就得两千几百万两银子。打起仗来更难以预计。在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内外战争频繁,军费的开支的银两当数以亿计。财政预算外的开支如咸丰、同治两个皇帝的安葬,同治、光绪两个皇帝的婚礼,每一项的耗费都达几百万两。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都已向西方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两个东方国家,进行了一次较量。交战的结果众所周知,这里只想说,单就物质条件讲,中国海军舰艇的吨位性能,大致和日本相当;中国兵工生产的能力,也应能满足陆军的装备,失败的原因显然并非物质不如人,海军的覆灭最能说明这中体西用行不通,经过实战的军官,提出了不能只学西方的技术,海军的章程也应学西方。  但是,此时朝野仍在强调物质救国,而实践已在告诉人们,仅抓物质建设,这物质建设也搞不好。  江南制造局在1875年造出驭远号后,只再造过几艘小船,而在1885年后,根据政府的指令,不再造船,改为修船了。福州船厂也在1907年终止了造船的任务。原因都是造出的船成本太高,造船不如买船。  汉阳铁厂在出铁后,从原料供应到产品销售都有困难,负债累累,官方办不下去了,便在1896年将铁厂连同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一起交给盛宣怀招商承办,也不过是仅能作到用大冶的贴矿砂去还债,日本的八幡制作所用的就是大冶的铁矿砂。  开平煤矿最后走上和英国人办的煤矿合并成为开滦煤矿的道路。  在戊戌前后曾热了一时的官办矿业,十有九亏,到丁文江写“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时,在他列举的十二个矿务局中,没有停办并还能盈利的,只有湖南和黑龙江两局;湖南靠开采铅锌,黑龙江靠金矿。  我们交了太多的学费。
  失败的原因可以列出许多条,但关键的一条就是这中体西用。  象这汉阳铁厂,是编过《书目答问》、精通中学的张之洞创办的,它的失败便很能说明问题。这个铁厂是张之洞做两广总督时,看到许多洋铁进口,土铁销路不好,因而想到,何不自己也用西法炼铁;便派人到国外买设备,准备在广东建铁厂。这用意无疑是好的,但还没等设备运到,他已调为湖广总督,于是这铁厂也就跟着他走,最后选定建在汉阳,但武汉附近不产炼焦煤和铁矿石,厂址定了才又去找。幸好大冶有铁矿,匆忙开采,而焦炭只好远到开平乃至英国去买,价格比英国自用的高了三倍:大冶的铁矿石含磷多,本应用硷法来炼钢,但买来的却是酸法炼钢的设备。1893年工厂大体建成,1894年5月开始出铁,但高炉吃不饱,两个只开了一个;吃饱了也不行,因为成本太高,生产得越多越亏。到1896年,官方办不去了,只得交盛宣怀招商承办。铁厂出铁后四年才确定在江西省萍乡开发可供炼焦的大煤矿,但等到这个煤矿建设起来,欠债也更多了。别的决策、管理不当的问题还很多,看起来是些具体的事情没办好,追起原因来,是没有具有科学头脑会办这些事的人。  在中体西用的方针下,即使有的人学掌握了“西学”,也不能展其所长,因为他没有得圣人之道,所以严复在英国学习海军回来,还是去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  ;1902年,桐城派文学大师吴汝纶奉命筹办京师大学堂,因中国从未有过这样的学校,便到日本去取经,日本人告诉他,日本的兴起是因为重视教育,而他们的教育已不是以中(儒)学为体。他们说原先日本也是“专奖励孔孟朱氏之学,童儿八、九岁读书,先自四书始”但是他们在美国的炮舰打开日本的大门后,便“上下一心,学泰西之学”。他们不把科学当成形而下者,而是认为这是古代东方所从未考究过的,“其理则天地固有之理,而世界万国所通有,决非西人之宜私者也”。他们不赞成“中学”“西学”的提法,认为你中国人学到手了就成了你中国的学,何必计较是谁的学。这与中国一些人开头反对学西方,抗不住了,便贬低它为形而下者,只当作技艺来学;或者说这些东西中国早就有了,西学还是中国传过去的呢。对待西学的这两种态度一比,中国败于日本的原因,也不难清楚了。  难以走出的怪圈  洋务派被有些史家称为顽固派,反对康有为变法革新,他们主张中体西用,自不用说。接触了西方近代思潮,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和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中,决定废八股,办学堂,练新军,修铁路,开矿藏,鼓励民办工商业,……提出许多设想,下过不少诏书,确在力求革新,但在宣布变法的诏书中,仍然表示要“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还是中(儒)学为体,西(科)学为用。  而且这不是康有为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权宜的措施。  在康有为的思想深处,对中国的伦常名教也是欣赏的,忠于皇帝,他在那里身体力行。他认为中国的物质文明固然落后于西方,精神文明还高于西方呢。1898年,他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要求变法,虽也看出了“同此兴作,并为至法,外夷行之而致效,中国行之而益弊者,皆上下隔塞,民情不通所致也。”并根据“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道理,提出为了上下沟通,每十万户公举一人到朝廷备皇帝顾问的建议。但强调的还是“富国为先”对富国之法说的最多也最为详细具体。  不管怎么说,康有为能有治天下与民共之的思想,是比洋务派进了一大步,引述先王或出于托古以求改制,但他确实是认为自由民主在中国是古已有之,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西方那样专制,因此在这方面的变革不是当务之急,当前最主要的是把物质建设搞上去。在他于1905年写的《物质救国论》中,讲的最是明确:  “夫自由二字,生于欧洲封建奴民之制,法国压抑之余,施之中国之得自由平等二千年者,已为不切。”  “中国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讲物质之学而已。中国数千年之文明,实冠大地,然偏重于道德哲学,而于物质最缺。”  “然则吾国人之所以逊于世人者,但在物质而已。物质者至粗之形而下者也。吾国人能讲形而上者,而缺于形而下者,然则今而欲救国乎,专从事于物质足矣;于物质之中,先从事于其工艺兵炮之至粗者,亦可支持焉。若舍工艺兵炮,而空谈民主革命平等自由,则使举国人皆卢骚、福禄特尔、孟的斯鸠,而强敌要挟,一语不遂,铁舰压境,陆军并进,挟其一分时六百响之炮何以御之?”  他说的物质之学,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康有为是很重视的,但对民主自由,显然没有兴趣。  孙中山和康有为不同,他反对帝制主张共和;认为人的政治地位按帝、王、公、侯、伯、子、男、民这样分出高低,一级压一级,不平等,提出在革命以后,人人在政治上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是孙中山伟大的地方,中国过去有过无数次起义和革命,都没摆脱这金字塔的控制;梁山泊的好汉还未得天下,虽然仍在称兄道弟,实际上已等级森严,为谁当寨主和排座次大折腾。  但是我们把孙中山的言论全面考察一番,却又能发现,孙中山也认为在中国争取自由、平等和民主不是紧迫的任务,要紧的是发财。  下面他这些言论,足以为据。  “中国自古以来,虽无自由之名,而确有自由之实,且极其充分,不必再去多求了。”“因为中国政治的进化早过欧洲,所以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欧洲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打破封建制度。”  “中国人尚不缺自由,故不知自由”。(《五权宪法》,1921)”  “就物质一方面的科学讲,外国驾乎中国,那是不可讳言的。”  “现在对中国人说要他去争自由,他们便不明白,不情愿来附和;但是对他说要请他去发财,便有很多人跟上来。……人民正是受贫穷的痛苦的时候,忽有人对他们说发财把他们的痛苦可以解除,他们自然要跟从,自然拼命去奋斗。欧洲一二百年前为自由战争,当时人民听到自由便象现在中国人听到发财一样。……因为中国现代到了民穷财尽的时代,人民所受的痛苦是贫穷;因为发财是救穷的独一无二的方法,所以大家听到了这个名词便很欢迎。”
  不错,在中国是有许多人只想发财,对自由民主没有要求,但是孙中山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根本性的原因,就是这中国的伦常名教的作用,它渗透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许多人失去独立的人格意识。  孙中山仅把周朝那种分封诸侯的制度当做封建制度,所以他说两千年前封建制度就已被打破。他的理解可以和我们今天的理解不同,但这也导致他认为,政治地位上的阶级,经过辛亥革命,已经铲平了。他提出按人的天赋分出的圣、贤、才、智、平、庸、愚、劣来定人的地位的高下,并称之为真平等。他过分强调了这天赋,而社会又如何做到公平地按天赋分其高下?孙中山也许寄希望于考试,实际上并无良策。这就为中国的封建等级制,用改头换面的办法保存下来,大开方便之门。  只要中国伦常名教还存在于广大人群的头脑中,尽管没有皇帝了,社会还会按封建秩序运作,就可以虽无皇帝之名但得皇帝之实,因为仍有许多人觉得不能没有皇帝。在新的形势下,只有愚蠢如袁世凯,才想到要皇帝的头衔和恢复封赐爵位。  不容怀疑孙中山对共和的忠诚和对民主(他许多时候叫做民权)的追求,但也可以看出,他存在着矛盾的心态。他一方面看到“这两百多年以来,欧洲的政治进步不但是赶到中国,并且超过中国,所谓后来居上。”但随即又说:“中国今日的弊病,不是在不自由、不平等这些地方。如果专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他的这些看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作为一个政治家出于现实的需要所作的考虑。他呼吁民权,但又感到:“民主国家进步反是很慢,反不及专制国家的进步,象日本和德国那一样迅速。”因为讲民主了,政府就容易无能,而专制的政府反而效率高,他和康有为都很赞赏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士麦,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贫太弱了,也许是病急乱投医吧。作为管理国家的方法,孙中山对君主的集权并不是都否定,当然,他没有忘记民主,所以想出了个让四万万阿斗来当皇帝的办法,但这四万万人如何来当皇帝呢?一时不容易办到,自然还是先搞物质救国,而中(儒)学为体自然也无需触动。  民主自由和发财,究竟什么是当务之急?或者能不能齐头并进?要裴多菲来回答,自是很简单,但在东方,真是个很难回答、使人长期困惑的问题,因为维系社会中那种金字塔结构的机制,高度成熟,深入人心,从短期效果来看,一个头脑比“宋人议论未定而金兵已渡河”要好;如个这个头脑健全英明,确实能凝聚众人的力量,创造出辉煌的的业绩,但是要是这个头脑出了点毛病呢,微小的偏差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并非进言者本身有那样大的作用,而是这统帅全局的头脑听取了这一言。究竟怎样好,看来只能由历史来作结论,也很难以自己的愿望为转移。本节文字中引述孙中山的话,除注明出处者外,均引自《三民主义·民权主义》,1924  从自己做起,迎接新世纪  有些历史现象的出现,看起来是偶然的,但并非可用偶然来解释。我们听到过许多对过去的惋惜,譬如说,假使不是慈禧太后把海军军费用去修颐和园,中国买下了被日本买去的那条快速战舰,甲午战争的结局就将改观;或者说如果不是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成功,中国岂不是另一种局面。实际上只要中学还在为体,出现的历史场面或有不同,而中国对日本的失败是必然的。  因为要变革这中国祖传的圣贤之道,确是一种痛苦。昔日的辉煌,***上国的架子,成为人们心理上的沉重负担。承认外夷的技艺还有长处,肯去学习是难得了,现在要承认人家也有形而上的道,并比我们的高明,更是难矣哉。  日本人没有这么重的历史包袱,所以步子走得比我们轻快,跑到我们的前面。但是也不能说已完全摆脱了过去的影响,法西斯在日本一度得势,就与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康有为、孙中山都赞赏俾士麦,德国人自然更是推崇,而纳粹在德国的兴起,也就不是偶然。这也使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各家都有各家难念的经,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实际,超越现实的理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不能责怪张之洞,为什么要提倡中体西用,他能有这种想法,在那视外来事物如洪水猛兽的年代,已属不易。他是交了许多学费,但他所建立的汉阳铁厂等企业,总算给后人留下了点现代化的根基。  也不能责怪康有为,他如不是打起中学的大旗,托古以求改制,他的变法设想,何以能到庙堂之上。再说他从中学中孕育出来,能跨出这前人未曾走过的一步,已属非凡,怎能要求他有现代的民主政治思想。  更不能埋怨孙中山,为什么在封建势力前表现得软弱。他在漫游历史时把中国的积弊看的很清,但回到现实,形势比人强,他还能有什么选择?他的思想在当时已属超前,再说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即使伟大如孙中山,也难摆脱混渗透其中的中国伦常名教的影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出现全局性的错误后,仅归咎于上面,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自己在那里呢?这“责”我以为不是去当什么精英,挑什么重担,能把自己从中学解脱出来,不去计较什么等级台阶,能有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头脑。就不会出现千夫诺诺,仅一士在谔谔,甚至一个也没有。  所以问题转回到阿Q,值得重提这国民性,我们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一课看来还必须得上。有一个提法很好,从我作起。每一个人都把自己铸造成了有用之器,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个国家何愁不强大,何愁不受人尊重。  近来有加强素质教育的提法非常好,只有人的素质符合现代化需要,国家才能实现现代化。而教育的成功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韧性。过去的挫折,往往是因为操之过急。  一百年,整整一个世纪,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路,虽然盘旋曲折,但总是在向前,中国的大门已向世界敞开,中学西学的高下之争已无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经过科学的审视,必将得到发扬,普及全世界。但也不可忽略其中的封建幽灵沉渣泛起,或改头换面,或借尸还魂,甚至仍着旧时衣冠招摇过市。  行百里者半九十,何况我们走了还不到九十里。  让我们别了这中体西用吧,但是我们也不会忘记先行者的艰辛的开辟。
  @黑夜无形 22楼
12:27:48  回复第20楼(作者:
@一缕阳光001
11:33)  @黑夜无形
10:33:48  回复第7楼(作者:
……  ==========  不知道《风调雨顺的三年》,自己看  -----------------------------  造谣的还少吗?看不看的,也没什么关系。说那三年不是风调雨顺的文章和书,应该更多吧。  而且,三年自然灾害,是当年就这么说的,要是假的,早就被打脸了。  现在把这拿出来说,我觉得还嫌早。等当年的人都过世了,就更无对证了。
  文化大革命是毛根本的打乱中国的原有秩序,后来的领导人才敢于改革  
  文革九分过,一分功。  至少它消灭了中国的封建残余,虽然也误伤了不少。
  这篇没隐藏奇迹  
  因为该死的人还没死完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利大都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