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尾,怎样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和升华主题的结尾

当前位置:正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所谓“豹尾”,便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小编概括总结了以下语文考试中——11种常见的高分作文结尾手法,以供小学生朋友们参考应用!一、自然收束水到渠成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二、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这种结尾方式,是指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如一同学在写《承诺》时这样结尾: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三、首尾呼应凸显主旨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
请看某同学写《战胜自己》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的自己,成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结尾: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胜之:成功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如一同学如此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五、巧妙发问引人深思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有同学这样写《我的语文老师》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六、联想引申多姿多彩结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题得到升华。如某同学写《花》的结尾: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七、抒发情感气势不凡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真实感、充足感。如习作《公园里的秋色》:啊!我爱那迷人的秋色,我爱秋姑娘送给大地妈妈的一件衣服——秋天。八、景物烘托情景合一采用描写景物结尾,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例如《雨季》的结尾:雨停了,阳光放射出他温柔的光芒,天空中出现了彩虹,犹如一座七彩的桥架在天宇,我心也变得纯洁、明净。九、启发思考意犹未尽即作者用恰当的词语组织形成句子,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让人有所启迪,获得感悟,可谓情韵深厚。如一同学写的寓言《狐狸和乌鸦续》结尾:“乌鸦遇事不冷静思考,盲目听信狐狸,结果又上当了。”这引起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不论做什么事,要学会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十、出人意料戛然而止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如某同学创造性地写《龟兔赛跑续》:正当乌龟为自己的聪明而夺得冠军沾沾自喜时,裁判宣布了一个令大家非常意外的结果——兔子赢了。原来,比赛的规则是比赛谁跑得慢。十一、升华主题揭示本质所谓升华主题,就是在主题的基础上自然延伸,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如《母亲》的结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无私的伟大的母亲。然而,她是我们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正是这些劳动人民才创造了这个美丽世界。我们要发奋学习,将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和人民。作者将自己的个人感情和普通劳动人民系在一起,表达赞美之情,立意深远。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1. 学会沉默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认为不必对全世界喊话.却...
奇葩体微信号:qipati国内最具影响力独立自媒体,精彩独家内容,让你有所不同:港台媒体最新资讯,一手新鲜,看平时看不到的新...
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苍白的脸看着眼前这位帅气的男人说,老公,别在折腾了,我们已经没有钱了,男人笑看着女...
慢慢的漫漫:Mmxommm 微信最热门的猛料集聚地,24小时为您放送精彩内容,不贱笑不卖萌,我们以深度取胜!多想想自己的错,...
贰角钱上的姑娘
人民币上的人物,许多人以为是画家“杜撰”的,殊不知真有其人.这些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是怎么上了人民币,背后...
奇葩体微信号:qipati国内最具影响力独立自媒体,精彩独家内容,让你有所不同:港台媒体最新资讯,一手新鲜,看平时看不到的新...& & & &&&4. &A & 解析:白居易号香山居士,“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号。
题目来源: &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6〜19题。(12分)& & & & & & & & & & & & & & & 秋思& & & & & & & & & & & & & & & & 梁衡& &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②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奉、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担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③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样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鵝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楓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④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我站在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16.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该词语。(2分)& (1) 点缀( & ) :&&&&&&&&&&&&&&&&&&&&&&&&& (2) 憧憬( & ) :&&&&&&&&&&&&&&&&&&&&&&&&&&&&&&&&&&&&&&&&&&&&&&&&&&&&17.作者在第②段中着力描绘秋色。(1) 作者笔下的秋色有什么特点?(2) 作者在本段先说“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后来又说“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前后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4分)18.文中的保尔指的是苏联作家&&&&&&&&(填作家名) 的名著&&&&&&&&&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2分)19.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者描绘了春与秋的特点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描绘“夏”或“冬”的文字。(4分)
科目:初中语文
----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4〜6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 && ”。(请用原文内容填空)6.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 & 翻译: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 翻译: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 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翻译: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 ,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D.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 翻译:凡是落人水中的石头,应当要求它在河的上游。
科目:初中语文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 天雨墙坏( & )(2) 不筑,必将有盗( & )(3)马无故亡而人胡( &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
科目:初中语文
表达交流17.仔细阅读下面这则寓言,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 & & & & & & & & & & & & & &野猪、马与猎人& & & &从前,野猪和马常常在一起吃草,但是野猪经常使坏,不是践踏青草,就是把水搅浑。马非常生气,一心想要报复他,便跑去请求猎人帮忙。猎人说除非马愿意套上辔头让他骑,才会帮助马惩治野猪。马报复心切,就答应了猎人的要求。于是,猎人骑在马背上打败了野猪。然后又把马牵回去,拴在马槽边。马终于成了被猎人奴役的工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自《伊索寓言》)
科目:初中语文
二、阅读理解(40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10题。(13分)& &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 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 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6. 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4分)7.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描写,表现了她&&&&&&&&&的态度。(2分)8. 写“屋子里静极了”有什么用意?(2分)9. “我”为什么推开妈妈的糖盒?试作简要分析。(2分)10.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什么?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3分)
科目:初中语文
&&二、重要词语1. 嬉戏: &&&&&& &2.自言自语: &&&&&& &3.情不自禁: &&&&&&&&4.&&&&&&:走路不稳的样子。5&&&&&&:(两人) 同一胎出生的。
科目:初中语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角落(iiǎo) &&予以(yǔ) &&劫掠(jié)B.典范(diǎn) &&珐琅(fā) & 晨曦(Xī)C.箱箧(iiá) &绸缎(chóu) & 野蛮(mán)D.缀满(zhuì) &&瞥见(piě)& &给予(jǐ)
科目:初中语文
链接中考& & & & & & & & & & & & 关键句& 在文章中,有一些句子往往对于文章内容的表达或结构的安排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关键句”,分析这样的句子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中考考查的一个方面。[典例]“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这是文章的文眼,总领全文,引出回忆,点出了文章的线索。这句话是朴素的叙述,却蕴含着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1) 定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了解其所处的语言环境。(2)结构方面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若在开头,作用为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若在结尾,可能是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等;若在文章中,可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 内容方面:或表达某种情感,或塑造某个人物,要具体情形具体对待。[体验]“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 &&&&&&&&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主题升华”——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
2013年第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在我们中学生的习作里,有这样一种现象颇为普遍:在文章的结尾,同学们往往会来个“主题升华”,常见的比如: 中国论文网 /9/view-4057070.htm  “我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了!一个身有残疾的人尚且如此百折不挠,我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又怎么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灰心丧气呢?”   “她转身默默地离开了。在夕阳的斜晖下,她显得那么美丽。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她的后背生出了一双天使的翅膀……”   “我朴实、善良的爸爸,是你让我读懂了‘沉默是金’的永恒含义!”   ……   也许,不少同学都曾听老师说过:在记叙一个事件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叙事件本身,而是要提炼出该事件背后的某种意义,进而抒发自己从中获得的某种感受或启发——这就是对文章主题的一种升华。   升华主题,无疑是深化或拓展文章内涵的一种有效方式,往往能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而,这一类的文章一多,又不能不为之忧虑:首先,从形式上看, 它们给人一种模式化的感觉,显得颇为僵化呆板。其次,从内容上看,“升华”文字往往千篇一律,让人过目即忘。因此,在文末来个“主题升华”,有时又难免有画蛇添足的味道。   那么,在一篇文章里,“主题升华”什么时候是画龙点睛,什么时候又是画蛇添足呢?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样一种写作方法呢?在此,我们邀请了数位在作文教学以及写作方面都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予以讨论。   文章的深度要靠整体的布局   左建明   在文章结尾,能不能来个“主题升华”呢?我的观点是,要看文章本身的情况。有些文章,必须升华,像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如果这首诗的结尾不从个人之愁升华到对国家之愁,那么它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还有一些文章,本身是记叙一件很普通的事,如果只停留在事件本身,就会显得太浅显,加那么一句两句,让文章提升一点思想深度,也是可以的。比如,我有一个学生写她一次喂猪的事。看完原文,给人的感受是,喂猪还真不容易呢。推荐投稿的时候,我帮她加了一句:想想长辈们天天做这些事情,他们真是不容易。这样,读者就会想到,长辈们不容易,劳动者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劳动者的劳动,于是文章的内涵得到了拓展。但是,如果每篇文章都在结尾来个“主题升华”, 那肯定不行。文章贵在创新,模式化的文章让人生厌。有的文章的“主题升华”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那就是画蛇添足了。其实,文章的深度要靠整体的布局,光靠结尾提升,显然是不明智的。有的文章,本身感情就浓,主题就深,完全没必要再在结尾搞“主题升华”了。   (左建明:笔名左明戈,湖南芷江县晓坪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多家刊物发表文章一百多篇,有二十多篇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刻意“主题升华”是对真情实感的扭曲   伍福常   我曾多次参与中考作文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发现,许多记叙文结尾很喜欢议论几句,以此来升华作文主题。这种方式似乎是考场记叙类作文的“潜规则”。对于刻意升华主题,我持反对态度。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作文是写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率真表达。作者能够运用准确的文字真诚地表达出自己情感的作文,就是一篇优秀作文。而刻意升华主题则是对真情实感的一种扭曲。   对于写作,我们强调“我手写我心”——就是文章要贴近作者自身独特的生活、思想、情感等,而不能是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话和人云亦云的套话。记得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作文中有一篇《妈妈回来了》,其结尾一句写的是:“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纯净得几乎透明,谁不喜欢?谁不感动?难道还有必要再添上几句赞美妈妈的话吗?当然没必要了。因此,作文最重要的是要顺乎作者之心,顺乎作者之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文中情感的自然真切。若是在文末不大发议论,而是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由读者自己去品味,这无疑要比所谓的主题升华更为简洁,也更富有韵味。   (伍福常:湖南新化县二中语文一级教师,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核心研究员。曾在多家刊物发表文章数百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作文辅导书籍数十本。)   不要单纯为了追求技巧而作文   邹仕泽   我认为,“主题升华”就是在文章(主要指叙事性的文章)的结尾对所叙事件蕴含的意义进行提炼、加工,从而揭示事件的本质,提升事件的意义等。   因此,准确的“主题升华”不仅可以使文章有效避免就事论事、主旨和内容过于简单,还可延展文章的内涵,自然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是这样结尾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就不仅是对全文内容的凝练概括,同时也延展了文章的内涵,使文中的“个别”事件上升到了一种“普遍”的高度。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结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把文中紫藤萝花带给“我”的感受作了最深刻的总结,把文章内涵拓展到了对生命的感悟这一新的高度,文章的立意因此显得更加高远,主旨也更显深刻了。   “主题升华”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技法,很多作者都比较重视。但这种技法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是否升华主题,必须考虑文章本身的需要。比如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而且故事本身就蕴含了深刻的道理,那么如果再在结尾来个“主题升华”,就有画蛇添足之感了。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时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便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用剑自杀了。   像这样的故事,后面还需要加什么内容吗?很显然,不需要!因为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已相当突出,给人的情感震撼也十分强烈了。   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文时既要重视“主题升华”这一写作技巧,又要记住一点:作文无定法;如果单纯为了追求技巧而作文,无疑就是舍本逐末了。   (邹仕泽:四川江油实验学校语文一级教师。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等刊发表文章多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书籍十余本。)   本刊总结:是否“升华”要斟酌   在学习了以上三位老师的发言后,现在请大家再回顾我们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问题可以说是两个:   一、“‘主题升华’什么时候是画龙点睛,什么时候又是画蛇添足呢?”   对于这个问题,三位老师基本上都给出了答案,并且都举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例。然而,我们发现没有一位老师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告诉我们“主题升华”具体在哪些时候是画龙点睛,在哪些时候是画蛇添足。是的,这个问题确实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那么,这个问题不是白问了吗?当然不是。综合三位老师的发言,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不是每篇文章都非得要“升华”,而且在我们准备“升华”的时候,应该仔细斟酌一下以下几点——   首先,你的“升华”是不是出自真情实感。伍福常老师说得好,“作文是写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率真表达”,“刻意升华主题则是对真情实感的一种扭曲”。   其次,你的“升华”是不是对文章本身有帮助。左建明老师和邹仕泽老师分别提到,有些文章“本身感情就浓,主题就深”、“故事本身就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文章就没必要再“升华”了。   再次,你的“升华”是否是“人云亦云的套话”。“文章贵在创新,模式化的文章让人生厌”。所以,哪怕你所写的文章确实需要一个“升华”,而且你确实是出自真情实感,但是如果“升华”的角度和语言都是老套的,你的文章也不会因此而生色,而是适得其反。   二、“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样一种写作方法呢?”   这个问题,邹仕泽老师在发言的最后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且也说得很好。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吧: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既要重视‘主题升华’这一写作技巧,又要记住一点:作文无定法;如果单纯为了追求技巧而作文,无疑就是舍本逐末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现代文答题知识总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现代文答题知识总结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龙点睛的结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