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何谓文化冲突理论犯罪学 pdf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西方犯罪学中的当代实证主义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论西方犯罪学中的当代实证主义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3:33:1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西方犯罪学中的当代实证主义
官方公共微信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文化冲突理论.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西方犯罪学最新发展
聚焦命中&& 转第条
显示法宝之窗
隐藏相关资料
【期刊名称】
西方犯罪学最新发展
【副标题】 激进犯罪学学派评介
【英文标题】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riminology in the West
【英文副标题】 A Introduction of the Radical Criminology
【作者】 【分类】
【期刊年份】 【期号】 4
【页码】 74
【全文】【】 &&&&
  激进犯罪学学派(Radical criminology)又称新犯罪学学派,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学派、批判犯罪学学派,是当代西方犯罪学中具有鲜明激进倾向的一种理论流派。它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问题,其产生可以追溯到五六十年代英国异常行为协会的成立与1973年由美国犯罪学者泰勒、沃尔德、扬格等著《新犯罪学》一书的问世。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动乱之中,激进犯罪学学派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这一时代突出的特点:
  (一)近40多年来,西方国家的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性犯罪、青少年犯罪、吸毒与走私毒品,以及有组织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急剧上升,累犯率已超过犯罪总数的60%以上。犯罪手段现代化、智能化,青少年犯罪低龄化、成人化,引起各国政府忧虑和学者们普遍关注。
  (二)美国的人权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水门事件以及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等一系列政治斗争和社会运动的高涨,促使一些人增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和蔑视心理,形成了反对传统性权威、反抗文化教养的风潮,并且出现了政治性的势力集团。
  (三)根据传统的犯罪学理论,已经不可能说明当今犯罪的多发状况,因而对刑事政策悲观论日益扩大,同时,通过西欧各国对刑法典、少年法典以及现行刑法典的修改,再度提出关于犯罪原因及刑事政策的本质等问题的重新认识。
  (四)受60年代末至70年末在西方兴起标签理论的影响。标签论者如贝克(Howard Becker)根本否定犯罪乃道德错误行为的观点,而试图研究“犯罪化过程”,即标签犯罪人过程,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刑事司法体系在犯罪发生原因中扮演重要角色。标签论者认为:一个犯罪的人和不正常的人,不是由行为人自己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看法决定的。对同一行为的人,由于所属的人种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可能将其中一些人认定为“犯罪人”或“不正常人”,而对其他的人则不然。因此,标签论者格林保(David Greenberg)指出:“冲突理论最基本的观点,认为刑事法律并非受整个社会共同利益或道德准则所决定,而是受到要以刑事法律促进自己利益,或企图将自己的道德嗜好加诸于他人不同权力团体所决定”。可见,标签理论事实上已指出,犯罪是刑事法律所做出的规定,而不是行为人自己的行为所决定的。
  由于上述这些历史背景,引发了对传统犯罪学以及既存犯罪学理论的批判和重新认识的倾向,认为作为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已经不是过去那些种类的犯罪社会原因了,而是来自统治阶级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价值观”以及种族歧视等反人类的行为。因此,一些美国犯罪学者对犯罪和控制犯罪问题开展了讨论,并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代表激进观点的文章,阐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刑罚形式的发展,提出为了防止犯罪,必须改革法律和刑事司法制度。1972年美国成立了激进犯罪学家联合会,并创办了刊物《犯罪与社会正义》,旨在发展一种有关犯罪和正义问题的左翼观点。在英国,1968年一些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召开了“全国异常行为讨论会”,旨在开展跨学科的讨论。许多精神病学家、经济学家、犯罪学家、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组织中激进的学者参加了讨论。1973年在意大利召开“异常行为和社会控制研究”欧洲组第一次代表大会。此后,在拉丁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激进犯罪学研究。例如,在日本犯罪学论著中也介绍了激进犯罪学的观点,但采用标签论研究和被害人学研究方法的学者属多数,而积极主张激进犯罪学的学者,可以说还是少数。
  二、代表人物及其基本理论观点
  目前激进犯罪学还没有统一的指导理论。它的创始人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多种激进运动,其中主要是冲突论者,还有无政府主义者,也有一些自称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从不同观点、不同角度研究犯罪行为的含义与国家性质的关系,共同特征是反对资产阶级的和其他非激进的犯罪学。激进犯罪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沃尔德(George Vola)、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lf)、特克(Austin Turk)、谢布尼斯(Wuuiam Chambless)、昆尼(Richard Quinney)等人。
  (一)沃尔德主张:“犯罪行为乃社会上不同力量互相冲突的结果” 沃尔德于1958年出版《理论犯罪学》[1]一书,认为由于共同的利益及需要,人类形成团体而产生集体行为。而团体也必须维护成员的利益,否则将面临灭亡的命运。新的团体不断兴起而取代弱小或无效率的团体,社会就是在这种不断冲突中继续向前发展。冲突有时可为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例如在战争和灾害时,英雄的出现,由于其忠诚和自我牺牲亦可赢得人们之敬仰。冲突因此有时可激发人们去服务自己团体之同胞,而不只是为了个人的目的。沃尔德认为,可以借社会?冲突来解释犯罪现象。法律就是由寻求政府之协助以维护其权力和利益之政治团体所创制,假设一个团体可以整合足够的力量,则可以迫使政府制定法律而遏止对立团体的利益。因此,沃尔德认为,立法、违法和执法等之政治运作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利益团体的冲突,以及争取对警察权力及政府之控制。从立法、执法乃至受刑人与管理人员或假释人员与假释官员之间的关系等,都可用冲突理论来加以说明。
  沃尔德认为,犯罪行为乃社会上不同力量相互冲突的结果。犯罪意图的政治意义可能不明显,但仔细分析,连最基本的暴力行为都有政治上的含义――即暴力的背后是政治权力或团体利益的冲突。
  总之,沃尔德认为犯罪是社会冲突的产物,并探讨了许多犯罪的政治性质,得出结论:在许多场合,犯罪是正常人为争取保持他们的生命存在而作出的一种正常的自然反应;也可以理解为一集团与他集团冲突的过程中,人们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必要行为。但沃尔德也认为,这种理论并不能用来解释一切犯罪。
  (二)达伦多夫认为:“社会是一种‘强迫性的协调结合’” 达伦多夫于1959年出版了其名著《工业化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冲突》[2]一书,虽未直接论及犯罪问题,但其所主张的冲突理论为激进犯罪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达伦多夫最突出的论点在于,他认为社会价值一致观(或功能理论)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上并无存在基础。相反地,他认为社会是一种“强迫性的协调结合”。何谓“强迫性的协调结合”?他说社会主要是由两种关系构成,一种是权力拥有者,一种是权力服从者。但是,由于拥有社会一部分权力者(如工业权力拥有者)并不意味着就拥有另外一部分权力(如政府权力之拥有),因此,社会是由各种利益相冲突(或互相竞争)的团体所构成,彼此间被强迫地结合在一起。
  在描述社会冲突时,达伦多夫以权力集团与服从集团的划分取代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达伦多夫说,现代社会的所谓阶级和冲突已不同于马克思所描述的。他认为,马克思并没有预见工人阶级所产生的变化。现代的工人阶级已不再
  ??????法宝用户,请后查看全部内容。还不是用户?;单位用户可申请试用或直接致电400-810-8266成为法宝付费用户。
Vold:《Theoretfcal Criminology》,New Y0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Dahrendorf:《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lndustrial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Turk:《Criminality and Legal Order》,Chicago:Rand McNally,1969.
Quinney: 《The Social Reality of Crime》,Boston,Mass,Little Browin,1970.
&北大法宝:()专业提供法律信息、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北大法宝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欢迎。法宝快讯:&&&&
本篇【】 &&&&&&关注法宝动态:&
法宝联想【作者其他文献】  《中国法学》&1991年&第6期& 《青少年犯罪问题》&1999年&第2期&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4期&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2期& 《青少年犯罪问题》&1996年&第2期& 《青少年犯罪问题》&1995年&第6期& 《政治与法律》&1985年&第2期& 《国外法学》&1980年&第2期& 《法学杂志》&1995年&第3期& 《中外法学》&1992年&第2期&百度文库-信息提示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不起,该文档已被删除,无法查看
4秒后,自动返回首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谓文化 余秋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