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反问句是什么意思思

什么叫句式杂揉?具体表现形式有哪写?怎么辨别?
结构杂糅 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即结构杂糅.例1: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 例2: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 例3: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该句属句式杂揉,应去掉“还有来自”或“也参加了学习”.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什么是句式 本文档属于精品文档、课件类技术资料,转载请联系作者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什么是句式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是……的”句研究
一、“是……的”句的界定及其分类
&&& 早期对“是……的”句的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和“格式”这两个术语。与之相关的还有“的”字、事态句的说法。木村英树(2003)提出“的”字句是记述一个听说双方共知的特定的已然事件,句内一定有一个成分表示较新的信息,并为信息焦点所在,“是”不是肯定句的必要成份。袁毓林(2003)把由动词性成分充当谓语核心的句子称为事件句,称带句尾“的”的句子为事态句(State-of-affairs sentences),各种形式的事态句可以抽象地简称为“(是)……的”结构。本文为了叙述的方便,采用大多数人的说法,把这一语言现象称为“是……的”句。&&&&&&&
&& “是……的”句的分类是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取消“是……的”句的独立地位,把它看成是判断句的一种。二是肯定“是……的”句的存在,分为两类或三类,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把以“的”字短语做宾语的“是”字句作为“是……的”句的一种。内部的分类标准也不完全相同,这与对“是……的”句中“是”、“的”的认识,对整个句子的句法语用功能等的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是……的”句的构成
&&& 由“是……的”结构组成的句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句。所谓“是……的”结构,是指句子带有“是……的”形式的结构。例如:“这只花瓶是景泰蓝的。”“他是卖豆腐的。”
&&&&关于“是”、“的”的词性,可分两种情况:“是”一种是动词,表示判断,另一种是副词,表示肯定、强调。“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词性,一种是结构助词,另一种是语气词。
&&& 由此导致“是……的”结构也分成两种:
&&& 第一,动词“是”+结构助词“的”:
&&& (1)这张床是红木的。&&&&&&&&&&&&&&
&&& (2)日记本是小赵的。
&&& 第二,副词“是”+语气词“的”:
& &&(1)这样做是正确的。
&&&&(2)他是会来的。
&&& 由于“是……的”结构分为以上两种形式,从而导致它具有三种句式: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下面分别阐述:&&&
(一)判断句:动词“是”+结构助词“的”。
&&&& “是”后为名词性成分,“的”后省略中心语,“是”为判断动词,连接前后主、宾语,“是”与宾语一起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是什么”。句型为判断句。如:
&&& (1)这种葡萄是酸的。&&&&& (2)朝鲜咸菜是辣的。&&&&& (3)水仙花是秀丽的。
&& →这种葡萄是酸的葡萄。 →朝鲜咸菜是辣的咸菜。 →水仙花是秀丽的花。
这些句子是表示归属关系的,主语是物,主语在外延上小于宾语。它是属于宾语中的一部分,宾语是“的”字短语,“的”后的中心语习惯上不出现,“的”前的修饰语一般为形容词性的。
另一种的主语是人,宾语是说明主语归属于一类人中的一个或一些。例如:
&&& (1)这届学生中,他们几个是最优秀的。→他们几个是最优秀的学生。&&&&&&&
&&& (2)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勇敢的。→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勇敢的战士。
&&& (3)我们的领袖是伟大的。→我们的领袖是伟大的领袖。
第三种是:动词“是”后面是动宾短语或形容词,与“的”一起作宾语。宾语说明的主语是一个公理,是一个被人们公认的事实,即人们对这个事实都认可,这个事实是不容质疑的。动词“是”起联系、判断作用,“的”是结构助词,它的后面省略了中心语,这个中心语习惯上不补出来。例如:
&&& (1)地球是圆的。&&&&&&& (2)海水是有浮力的。&&&&&&& (3)太阳是发光的。
→地球是圆的星体。 →海水是有浮力的液体。 →太阳是发光的物体。
&其主要的语义关系有:
&&&& 质料关系指的是“是……的”结构的主语表示的是某种物质,宾语表示主语是由哪一种材料制成的。这种“是……的”句式是对定指的主语进行判断,这个主语(结果格),在深层,是动作对象通过动作把作为质料的客体格变成结果格的施动过程,即是对定指的主语(结果格)的质料进行判断。作为质料的客体格是判断句宾语。在表层用“是……的”结构表示出来。宾语是“的”字短语,“的”字是结构助词,它后面的中心语不出现,只出现的“的”字前面的修饰语。这种格式可以在“是”后加进“用(由)……制成(做成)”,宾语可以同主语构成偏正关系。“是”在句子中起联系、判断作用。例如:
&(1)这张床是红木的。
&& 这张床是用红木制(做)成的。
&& 红木的床
(2)这双皮鞋是羊皮的。
&& 这双皮鞋是用羊皮制(做)成的。
&& 羊皮的皮鞋
(3)这个水桶是塑料的。
&& 这个水桶是用塑料制(做)成的。
&& 塑料的水桶。
&&&&& 在领属关系中,宾语表示人或事物,一般是由名词和代词构成。主语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属于宾语的。宾语中“的”是结构助词,前面是修饰语(X),后面省略了中心语(Y)。“‘X的Y’里边的‘Y’省略之后,‘X的’就取得了名词身份。”[3]这种句子的主语或主语的中心语可以重复于宾语之后,作为补出的中心语,但习惯上不需要添加出来,除非需要特殊强调。宾语也可以跟主语构成偏正关系“X的Y”。“是”在句子中起联系、判断主语和宾语的作用。在深层,它来源于“主语+有+宾语”构成的表示领有的句子。“原句本身的形式是X有(has) Y”。[4]是对有定主语NP (属格)进行判断,用来回答NP是谁的,领格作宾语。在表层用“是……的”结构表示来。例如:
(1)《世界知识》画报是李老师的。
&& 《世界知识》画报是李老师的(画报)。
&&& 李老师的《世界知识》画报。
(2)这顶花边小帽是玛丽的。
&& 这顶花边小帽是玛丽的(小帽)。
&& 玛丽的花边小帽。
(3)这架飞机是北方航空公司的。
&& 这架飞机是北方航空公司的(飞机)。
&& 北方航空公司的飞机。
&&&& 称谓关系是指:主语是人,宾语表示对主语中人的身份、特长、社会职业等等的称呼。[5]它是由“的”字短语构成。“是”起判断、联系主语和宾语的作用。在深层是对有定NP (施事格)身份、特长、社会职业进行判断,判断句的宾语是一个降格述谓结构,等于表示身份、特长、社会职业的名词。此句式可以用否定式进行否定。宾语可以跟主语调换,调换后语义重点由主语转移到宾语上:由宾语对主语的归类关系,变成宾语与主语是等同关系了。
&&&& 称谓关系具体又可分为两种:
&&&& 一种是:称谓表示经常性的行为者,许多已经取得了固定性的称谓资格。结构助词“的”后可以补出中心语人,但因为已经取得了固定资格,所以不补出中心语。宾语的结构是“(V+O) +的”。是“V+O”的降格述谓结构。“‘的’字结构凝定得很紧,给我们的感觉同名词完全一样了”。例如:
& (1)老赵是个教书的。
&&&& 教书的是老赵。
&&&& 老赵教书。
&(2)那个衣衫褴褛的人是个要饭的。
&&& 要饭的是那个衣衫褴褛的人。
&&& 那个衣衫褴褛的人要饭。
&(3)楼下住的那个人是唱戏的。
&&& 唱戏的是楼下住的那个人。
&&&&楼下住的那个人唱戏。
&&& 这种固定的称谓还有许多:打杂儿的、掌柜的、说书的、跑堂的、做买卖的、磨剪子的、崩爆米花的、掏大粪的、拉脚的等等,这些“的”字短语都可以用在这类“是……的”句中作宾语。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它们是相对稳固的一类称谓。
&&& 另一类是还没有取得固定资格的称谓,它必需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这种称谓才能明确。结构助词“的”后的中心语M (人)不出现。宾语的结构是(V+O) +的+ (M),也是“V+O”的降格述谓结构。例如:
&& (1)关师傅在厂子里是开吊车的。
&&&&& 开吊车的是关师傅。
&&&&& 关师傅在厂子里开吊车。
&& (2)李嫂在商店是卖饮料的。
&&&&& 卖饮料的是李嫂。
&&&& &李嫂在商店卖饮料。
&& (3)赵曼在图书馆里是看阅览室的。
&&&& &看阅览室的是赵曼。
&&&&& 赵曼在图书馆里看阅览室。
&&& 归属关系中,主语在外延上小于宾语。它是属于宾语中的一部分,宾语是“的”字短语,“的”后的中心语习惯上不出现,“的”前的修饰语一般为形容词性的,句子的重音在表示属性的形容词上,“是”在句子中起判断作用。判断有定NP (主语)的归属。
&&& 归属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
&&& 一种是:主语是表示物的,宾语说明主语归属于什么性质类中。可用否定式否定。在否定式中,否定副词要放在“是”的前边。例如:
(1)这种葡萄是酸的。
&& 这种葡萄是酸的葡萄。
&& 这种葡萄不是酸的。
(2)新房的窗帘是红的。
&& 新房的窗帘是红的窗帘。
&& 新房的窗帘不是红的。
&& 另一种的主语是人,宾语是说明主语归属于一类人中的一个或一些。例如:
(1)这届学生中,他们几个是最优秀的。
&& 他们几个是最优秀的(学生)。
(2)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勇敢的。
&&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勇敢的(战士)。
&& 这类可以用否定式进行否定。否定副词也要放在“是”的前边。如:“这届学生中,他们几个不是优秀的。”
&& 第三种是:动词“是”后面是动宾短语或形容词,与“的”一起作宾语。宾语说明的主语是一个公理,是一个被人们公认的事实,即人们对这个事实都认可,这个事实是不这容质疑的。动词“是”起联系、判断作用,“的”是结构助词,它的后面省略了中心语,这个中心语习惯上不补出来。例如:
&(1)地球是圆的。
&&& 地球是圆的(星体)。
&(2)海水是有浮力的。
&&& 海水是有浮力的(液体)。
&&& 在归属关系中,“是”、“的”不能去掉。因为在这种句式里,宾语是说明主语是什么样的,即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物。如果去掉了“是”、“的”,有些句式也成立,但完全是另外一种句式了。
&& 上述类型都是在句法语义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的。
&& 此种句式是一种修辞上的比喻用法,主语是事物的本体,宾语是喻体,“是”是喻词。它不是深层的句法语义关系,主语、宾语不是结构关系,而是意义上的互文见义关系。喻者根据自己的心理情感和对主语的褒贬态度来选取宾语的事物或现象,“的”是结构助词,与“是”后的成分一起作宾语。这种句子可变成明喻的格式“像……一样”,“像……似的”。例如:
(1)周挺山这个人是铁打的。
(2)你难道是面捏的?
(3)这孩子的心是水晶的。
(4)这颗炮弹是糖衣的,外表甜着呢。
&& 可变成:
(1)周挺山这个人像铁打的一样。
(2)你难道像面捏的一样?
(3)这孩子的心像水晶似的。
(4)这颗炮弹(的外表)像糖似的。
&&& &以上我们从句法语义平面出发,对判断句“是……的”结构进入句法平面后句子的语义范畴、语义关系进行了剖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是……的”结构出现于句法平面后的语义、语法、语用功能进行分析、描写和分类,力求对“是……的”结构句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
(二)、描写句:副词“是”+语气词“的”。
&&& “是”是副词,它后面是以形容词为核心的词语,“的”是语气词,“是”与核心词一起对主语进行描写。说明主语“怎么样”。句型为描写句。如:
&&& (1)这种葡萄是酸的。&&&&& (2)朝鲜咸菜是辣的。&&&&& (3)这个战士是勇敢的。
&& &→这种葡萄酸。 &&&&&&&&&&→朝鲜咸菜辣。 &&&&&&&&&&→这个战士勇敢。
&&&&&这种句子是起强调性质的作用。主语是人或事物,“是”后面的形容词对主语进行性质描绘。说明主语怎么样。“是”是副词,起肯定、强调作用。
&&&&&我们试分析一下表强调的“是……的”句。表强调的“是……的”句可分为两种,“是……的”句〈一〉和“是……的”句〈二〉。
1、“是……的”句〈一〉中的“是……的”作为动词谓语句的标志。“是”经常出现在谓语前,有时也出现在主语前。“的”经常出现在句尾,有时也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宾语之前。“是……的”句中间一般是状动偏正短语、主谓短语或动词等。这种句子主要是用来强调说话人要表达的重点,而不一定是动作行为本身,如时间、处所、方式、施事、受事等。例:
&&&& ①我是去年九月来中国的。
&&&& ②她是从美国来的。
1)“是……的”句中间是连动结构时,前一个动词短语是强调部份。例:
&&&& ①我们是坐飞机去的。
&&&& ②我是用电脑打印的。
&&&& 例①强调的是“坐飞机”这个动作,例②强调的是“用电脑”这个动作。
2)“是……的”句中间动词带宾语,这个宾语可以紧跟动词,放“的”前,也可放“的”后,但如果宾语是人称代词,则常放“的”前。例:
&&&& ①我是在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学的汉语。
&&&& ②她是昨天告诉我的。
3)如果动词同时带处所宾语和趋向补语,处所宾语和趋向补语一定要放在“的”前。如果动词同时带一般事物宾语和趋向补语,那么宾语既可放在“的”前,也可放在“的”后。宾语放在“的”后时,趋向补语必须放在“的”前,紧跟动词。例:
&&& ①我们是五点半回学校来的。
&&& ②是昨天打来的电话。
&&&& 是昨天打电话来的。
4)强调的部分是受事时,这种“是……的”句中,“是……的”中间是动词,动词的受事宾语在“的”后,句中需强调的就是这个宾语。例:
&&& ①昨天晚饭我是吃的馒头,不是吃的米饭。
&&& ②我是看的电影,不是看的戏剧。
5)强调部分是一种行为或情况,这一行为或情况是引起某种结果的原因。“是……的”句中间可以是动词,动词能带宾语,但宾语必须放在动词后,且须重复一次动词。中间也可是主谓短语,作为一种原因被强调。例:
&&& ①他视力下降那么快,都是看电视看的。
&&& ②他头疼恐怕是吹风吹的。
&&& ③他头疼是风吹的。
2.“是……的”句〈二〉是指带“是……的”标志的一部分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是”和“的”都表示语气。这类句子多用来表示说话人对主语的评议、叙述或描写。全句往往带有一种说明情况,阐述道理,想使听话人接受或信服的肯定语气。例:
&&& ①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 ②不管怎么样,作业都是要做的。
&&& ③他的手艺是很高明的。
&&& ④这里的学习环境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在这种句型中,“是”我们可以看成是语气副
词,一般用在谓语前,“的”是语气助词,用在句尾,“是……的”中间部分是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常见的动词谓语多为“能愿动词+动词”或“动词+可能补语”的形式。例:
&&& ①他们是不会同意这种意见的。
&&& ②猴子是很聪明的。
语法功能相当于形容词的固定短语也可以用于“是……的”句〈二〉。例:
&&& 他对你是诚心诚意的。
&&& 表示心理活动、感情的动词,也可用于“是……的”句〈二〉,这种动词都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谓语动词的受事常常作为话题放在句首。例:
&&&& ①这些道理,小孩子是懂得的。
&&&& ②说实话,我是很不愿意参加那个晚会的。
&&&& 单独的形容词、动词、能愿动词等有时也可以用于“是……的”句〈二〉。例:
&&&& ①我是爱你的。
&&&& ②她心里是透亮的。
(三)、叙述句:副词“是”+语气词“的”。
&& “是”是副词,它后面是以动词为核心的词语(或主谓短语),“的”是语气词,“是”与核心词一起对主语进行叙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作什么”。句型为叙述句。
&&& 在句子中强调述谓结构,“是”是副词,作状语,谓语是“是”后面以动词为核心的词语(或主谓短语),“是”与后面的核心的词一起,用来对主语进行叙述,说明主语作什么或怎么样。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主语)进行叙述和强调,“是”表示肯定、强调,句末语气词帮助“是”起强调作用,具有确认语气的功能。“是”、“的”去掉后,句子是自足的,但失去了强调的意义。例如:
& (1)在韩家四年,小猪倌是从不知道快乐的。&&&& (2)他是一点也不喜欢我的。
&& →在韩家四年,小猪倌从不知道快乐。&&&&&&& &→他是一点也不喜欢我的。
三、“是……的”句的歧义现象分析
&&&& 由“是……的”结构构成的句子存在歧义现象。它包括:判断句与描写句的歧义;判断句与叙述句的歧义。“主语+是+VP+的”既可以理解成“主语+是+VP+的+NP",也可以理解成“主语+VP"。这时,“主语+是+VP+的”是歧义句。到底是什么意思,要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辨别。区分的方法主要是提问方式、否定式,重音也可以作为区分的辅助手段。
1、判断句与描写句的歧义
&&&& 前面例举的句子,它们可以是判断句也可以是描写句:
&主语是物的:
&&&&&(1)这种葡萄是酸的。→&&&&&&&&&&&&&&&&&
&&&&&——这种葡萄是酸的葡萄。(判断句)&&&&& &&&
&&&&&——这种葡萄酸。&&&&& (描写句)&&&&&&&
&&&& (2)朝鲜咸菜是辣的。→
&&&& ——朝鲜咸菜是辣的咸菜。(判断句)
&&&& ——朝鲜咸菜辣。&&&&& (描写句)
&&&& (3)水仙花是秀丽的。→
& && ——水仙花是秀丽的花。& (判断句)
& && ——水仙花秀丽。&&&&& (描写句)
&主语是人的:
&&& (1)这届学生中,他们几个是最优秀的。→
&& &&& ——他们几个是最优秀的(学生)。& (判断句)
&& &&& ——他们几个最优秀。&&&&&&&&&&& (描写句)
&&& (2)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勇敢的。→
&& &&&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勇敢的(战士)。(判断句)
&& &&&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勇敢。&&&&&&&&& (描写句)
&&& (3)我们的领袖是伟大的。→
& &&& ——我们的领袖是伟大的(领袖)。(判断句)
&& && ——我们的领袖伟大。&&&&&&&&& (描写句)
&&& 另一种,动词“是”后面是动宾短语或形容词,与“的”一起作宾语。宾语说明的主语是一个公理,是一个被人们公认的事实,即人们对这个事实都认可,这个事实是不容质疑的。动词“是”起联系、判断作用,“的”是结构助词,它的后面省略了中心语,这个中心语习惯上不补出来:
&&& (1)地球是圆的。→
&&&&&&——地球是圆的(星体)。(判断句)&&&
&&&&&&——地球圆。&&&&&&&&& (描写句)
&& (2)海水是有浮力的。→
&&&&&&——海水是有浮力的(液体)。(判断句)
&&&&& ——海水有浮力。&&&&&&&& (描写句)
&& (3)太阳是发光的。→
&&&&& ——太阳是发光的(物体)。(判断句)
&&&&& ——太阳发光。&&&&&&&&& (描写句)
&&& 这些句子造成歧义,在语用上有归属判断句与性质描写句的功能上是对立的,具体说,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否定式加以区分。提问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句子的意思是有区别的。这要看说话人说话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如果前提条件,问主语“是什么N”,它的提问方式是:
&&& (1)这种葡萄是什么味道的葡萄?
&&&&&& 回答:这种葡萄是酸的(葡萄)。(酸葡萄是葡萄中的一种。)
&&& (2)朝鲜咸菜是什么口味的咸菜?
&&&&&& 回答:朝鲜咸菜是辣的(咸菜)。(朝鲜咸菜是辣咸菜中的一种。)
&&& 在这种句子中,“是”是判断动词,“的”是结构助词,后面省略了中心语,这个中心语可以补出。即:“主语+是+VP+的”可以说成“主语+是+VP+的+NP”。“是”作谓语,它前面是主语,它后面的部分是形容词加“的”作宾语,宾语是说明主语是什么N,即是什么样的N。“是”、“的”都不能去掉。
如果前提条件,问主语“怎么样”或“作什么”它的提问方式是:
&&& (1)这种葡萄的味道怎什么样?
&&&&&& &回答:这种葡萄酸。
&&& (2)朝鲜咸菜的口味怎什么样?
&&&&& & 回答:朝鲜咸菜辣。
&&&& 这种句子是起强调性质的作用。主语是人或事物,“是”后面的形容词对主语进行性质描绘。说明主语怎么样。“是”是副词,起肯定、强调作用,“的”是语气词,去掉“是”、“的”,句子可以自足,但句子就不再有强调的意义。这种句子不同于判断句,它的强调重音在“是”上。
例如: (1)朝鲜咸菜是是什么口味的咸菜?&&&&&&&& (2)水仙花是什么花?
&&&&&&& →朝鲜咸菜是辣的咸菜。& &&&&&&&&&&&&&&→水仙花是秀丽的花。
&&&&&&& 朝鲜咸菜的口味怎么样?& &&&&&&&&&&&&&&&水仙花是怎样花?
&&&&&&& →朝鲜咸菜辣。&& &&&&&&&&&&&&&&&&&&&&&→水仙花秀丽。
&&&& (3)这届学生中,他们几个是什么样的人?&&& &(4)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什么样的人?
&&&&&&& →他们几个是最优秀的(学生)。&&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勇敢的(战士)。
&&&&&&& 这届学生中,他们几个怎么样?&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怎么样?
&&&&&&& →他们几个最优秀。&&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勇敢。
&&& 由于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受各种各样条件限制,句子的构成受汉语语法的制约,更由于“是……的”句本身的特殊性,提问方式并不能适用于全部例句。
&&&& 否定式
&否定词“不”如果放在“是”前面,则为判断句。否定词“不”如果放在“是”的后面,则为描写句:
&&&& (1)这种葡萄是酸的。&&&&&&&&&&&&&&&&
&&&& ——这种葡萄不是酸的。(判断句)
&&&& ——这种葡萄是不酸的。(描写句)
&&&& (2)朝鲜咸菜是辣的。
&&&& ——朝鲜咸菜不是辣的。(判断句)
&&&& ——朝鲜咸菜是不辣的。(描写句)
&&&& (3)水仙花是秀丽的。
&&&& ——水仙花是秀丽的花。& (判断句)
&& & ——水仙花不是秀丽的。& (描写句)
&&& 主语是一个公理,是一个被人们公认的事实,即人们对这个事实都认可,这个事实是不容质疑的。所以,以下句子不用否定式。
&&& (1)地球是圆的。&&&&& (2)海水是有浮力的。&&&&& (3)太阳是发光的。
&2、判断句与叙述句的歧义
&& 判断句与叙述句构成的歧义,我们也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加以区别。例如:
&&& (1)在韩家四年,小猪倌是从不知道快乐的。
&&& (2)伪满时期,他是给日本人做事的。
&&& (3)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
&& 以上例句,也要看语言环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既可以是:“主语+是+VP+的+NP”,也可以是:“主语+VP”。这也要看说话人说话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前提条件,问主语“是什么N”,它的提问方式是:
&&& (1)在韩家四年,小猪倌是什么样的人?
&& 回答:在韩家四年,小猪倌是从不知道快乐的(孩子)。
&&& (2)伪满时期,他是什么样的人?
&& 回答:伪满时期,他是给日本人做事的(人)。
&& (3)中华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
&& 回答: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
&& 在这种句子中,“是”是判断动词,“的”是结构助词,后面省略了中心语,这个中心语可以补出。
即:“主语+是+VP+的”可以说成“主语+是+VP+的+NP”。“是”作谓语,它前面是主语,它后面的部分是形容词加“的”作宾语,“是”、“的”都不能去掉。
&& 如果是叙述句,问主语“怎么样”或“作什么”它的提问方式是:
&&& (1)在韩家四年,小猪倌生活得怎么样?
&& 回答:在韩家四年,小猪倌从不知道快乐。
&&& (2)伪满时期,他干什么?
&& 回答:伪满时期,他给日本人做事。
&&& (3)中华民族怎么样?
&& 回答: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 此种句式,“是……的”中间是表示行为动作的述谓结构,用来强调施事主语的。主语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副词“是”和语气词“的”起强调作用。句式是:主语+是+VP+的。去掉“是”、“的”,就失去了表示强调的意义,变成一般陈述句了。即句子可以变成:主语+VP。“是”、“的”都能去掉。去掉后,基本意思不变,只是少了强调的语气。
&& 判断句与叙述句的区别,部分句子也可以用否定式, (除了已经是否定句的句子)如:
&& 伪满时期,他是给日本人做事的。
&& ——伪满时期,他不是给日本人做事的。
&& ——伪满时期,他是不给日本人做事的。
四、“是……的”句的句法功能
&&&& “是……的”句的句法功能主要是表判断和表强调。表判断的“是……的”句实际上就是“的”字结构作宾语的“是”字句,讨论较多的是表强调的“是……的”句。一般认为,表示强调的“是……的”句式有两种:一种强调句的谓语通常是动词性的,专门用于已然事情的表述。第二种强调句式的谓语是描述性或评议性的,“是……的”中间是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全句往往带有一种说明情况、阐述道理、想使听话人接受或信服的肯定语气。但赵淑华(1979)、徐静茜(1984)发现这里的“是”和“的”还可以表示语气的委婉或缓和。第一种强调句式的句法特点和语用特点已经基本明了,讨论的焦点主要是:
1、时体特征
&&&& 对表示过去时“是……的”句的时体特征,学者们有了很大的争议。一种看法就是认为“的”是已然义的载体,以马学良、史有为(1982)为代表,“的”是表示过去完成、过去实现的助词,应该称之为“体—时助词。”另一种看法是杉村博文(1999)、木村英树(2003)、袁毓林(2003)认为“的”表示过去完成一类的说法是站不住的。杉村认为:已然义来源于“…V的(O)”对其先行成分“…V了(O)”的回指。袁毓林(2003)修改了杉村的说法,严格地说应该是:“…V的(O)”一类表达是以“…V了(O)”一类形式的命题作为预设的,预设意义具有既可以暗含、又可以说明的特点。木村英树(2003)进一步提出这类“是……的”句中“的”具有“对动作行为加以区分性限制”的语义功能,这种功能是由结构助词“的”具有的事物区分功能扩展而来的。
2、宾语的位置
&&&& 对于“的”字位于动词与宾语之间的现象,朱德熙(1978)巧妙地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和动词配价理论,从“主语后置的主谓句”这个角度做了系统的研究。牛秀兰(1991)认为,宾语的位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与动词的单双音节、动词所带补语的不同密切相关。但这些规律例外情况太多。袁毓林(2003)从焦点的角度认为宾语置于“的”后是事态句解除宾语焦点地位的显著标志。
此外,王光全(2003)认为这类“是……的”结构不是强调格式,而是某些情况下的强制格式,因为它没有对应的非强调句式,有时使用该句式并不负载较重的信息,这一新的认识值得我们注意。
五、“是……的”句的语义类型
&&& 李讷等认为(1998),带有“是……的”格式的句式,共有三种类型:
(一)断定现实事件的责任者
&&& 这类句子的语序是:(是)SVP的,由于“的”的存在,使它与一般的SVP句式的表意功能有了很大差别。一般SVP语序时,VP总是表达新信息;而后附“的”字的VP却常常表达已知信息,句中新信息落在“(是)S”上。如;
&&& (1)肖科平拿着笛子进入李缅宁房间……发现李缅宁穿着那件花衬衫,像个二流子,不禁叹口凉气:“是他给你打扮成这样的?”
(二)强调现实事件的条件
&&&& 这类句子表示对事实的宣告,即存在一件听、说双方都知道的事情,说话人的目的是要让听话人明白事情的方式、目的、原因、条件等,如:
&&& (2)———“你饿不饿?要不要我给你做点夜宵?”———“不用,我是吃饱了回来的。”
(三)对非现实条件的肯定
&&& 这种非现实的事件是说话人根据目前状态对假设或未来状况作出肯定的推断。例如:
&&& (3)“当时你之所以走错了房间,是因为你睡眼朦胧,意识不清,没有完全从睡眠中过来的缘故,否则你是不会走错门的”
&&& (4)换了我们,谁也会这样做的。
六、“是……的”句的语用分析
1、焦点的表达手段
&&& 据不完全统计,“是……的”句约占“是”字句的30%,这一句式的高频率使用,一定有其独特的表达作用。最典型的作用是焦点的表达手段。
&&& 从词类归属来说,判断系词“是”和焦点标记词“是”都属于动词。“的”有配合“是”指示语义重点的作用,但控制域相当有限,目前的研究把“是”都当作焦点标记词。“(是)……的”结构可以是对比焦点。(袁毓林2003)
&&& “是……的”句一般用于这样一种情况,即动作已发生过并完成,且这一事实已成为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全句的表达焦点并非动作本身,而是与动作有关的某一方面,如时间、处所、方式、施事、受事等。“是……的”格式是这种动词谓语句的标记,即为了显性地、无歧义地标示出句子的语义焦点,便用“是”作为焦点标志,“是”为显式(explicit)有标记的焦点结构,焦点成分可以不重读;而在隐式(implicit)有标记的焦点结构中,焦点成分必须有重音,即以焦点重读(focal stress)作为焦点标记,此时,焦点标记“是”有时可以省略,尤其在口语中,更应如此。基于此,“是……的”格式可写作“(是)……的”句,其中所突出的焦点,既可以是句法结构中的某个成分,如状语、主语、谓语等,也可以是整个句子,即话题本身。例如:(杉村博文,页)
(1)“你在办公室里干什么?再不出来,我给你告诉村支书去。”“唉,(是)工作组的老张同志把我锁在屋里的,……”
(2)这时,他忽听一声惊心的喊叫:“王倬,你被捕了!……”他吃惊地坐起来,不,是两位人民警察把他揪起来的。
在例(1)中,“是……的”结构作为答句,用以解释和申辩;在例(2)中,“是……的”结构用以更正先前的陈述。由于“是……的”结构中的陈述全是新信息,因而,它们是一种“句子焦点”句,强调的是整个句子。如果“是……的”句的中间带宾语,“的”字可以移到宾语前。据袁毓林(2003)事件句派生出事态句的推导式系列分析,一般说来,在含有“是……的”格式的句子中,宾语的焦点地位被去除了。“的”字的前移起到了缩小焦点范围的作用,用显式的标志把被解除焦点地位的宾语隔离在“是……的”结构所标定的焦点范围之外。由于这种非焦点的宾语具有潜在的话题功能,因而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通过话题化而移到句首,成为显性的话题。例如:
(3)菜是儿媳妇炒的。
(4)房间是服务员打扫的。
2、话语功能的角度
&&&& 李讷等(1998)从表达的角度,考察语气词“的”的话语功能,从而确立语气语“的”的系统地位,把使用语气词“的”的句式分成三类:A类句式———断定现实事件的责任者、B类句式———强调现实事件的条件、C类句式———对非现实事件的肯定。这几类“是……的”句句尾“的”是传信标记。
王光全(2003)讨论了过去完成体标记“的”在对话语体中的使用条件,“的PP”句的功能是对预设句中没有反映出来或没有反映清楚的语义范畴进行“调查———确认”性问答和议论,认为“的PP”句不能谈论受事。
【 参 考 文 献 】
齐沪扬,张秋杭,“是……的”句研究述评,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韩& 梅,由动词“是”+结构助词“的”构成的判断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21卷第3期
韩& 梅,“是……的”句的歧义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7月第23卷第4期
许培新,“是……的”结构句的句法语义分析,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杨春雍,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的”句型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2卷第5期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拟人句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