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东园三年级三八班李欣怡 小戏骨一起作业

小语三年级4月份作业(1)
《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海路小学&&刘晖
教学目标:
&&&1.&会认“竟、匆”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渴、罐”等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烘托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1.师:孩子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谁愿意来讲讲你认为最神奇的一个情节?
2.学生讲故事。
3.师:童话就是这么生动有趣,想象特别丰富,在我们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童话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丽又感人的童话故事——学生读题《七颗钻石》。
4.看见过钻石吗?(出示ppt),钻石:是经过琢磨的宝石级金刚石,被称为“宝石之王”。比金子还要珍贵。
(过渡语: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二、学习字词,练习书写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测生字词
(1)开火车读课后生字并组词,指导“咽”“沫”的读法
(3)出示本课词语,指名带领读。
3、书写生字词
(1)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字难写、易出错。
(2)师指导学生写字,强调“忍”“沫”,形近字比较“罐”与“灌”,“舔”与“添”
(3)生书写强调的字,同桌检查。
三、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提示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总结)
(1)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看谁写得字数最少,表达得最完整。
(2)交流(根据交流的情况提示学生,这六个方面不一定都要用上,只捡重要的用)
(3)学生删减多余的内容
(4)再交流
四、了解作者
这篇童话写得这么好,它的作者是谁呢?
先找生说搜集的资料。
PPT出示作者简介。
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忍  沫
       罐&&灌&&&&&&&&&&&&&&&&&&&&&&&舔&&&&&添
&&&&&&&&&&&&&&&&&&&&&&&&&&&&&&&
北海路小学&&刘晖
&&&周五的同课异构活动,针对概括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因为事先有了老师们的亲自参与,这堂课也变得不一样。下边来说一下我的听后感受。
&&&以往课堂中也常常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但往往都通过填空的形式,有时候也让孩子们自己说,但由于没有具体指导,有的孩子说得太短,有的孩子等于把课文复述了一遍。对于概括课文内容,以前重视的程度也不够,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孩子们解决生字词,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很少,即使有了这一环节,也从未尝试自己去概括一下主要内容。这次课前一概括才知道,给孩子们设计的问题,老师有时候也回答的不够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所有的问题设置,我都要自己先解决了。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语一定要精炼、针对性要强,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就知道干什么,另外语文学习开放性比较强,很多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让孩子们往自己设置好的圈套里钻。此外,在课堂上提问也要掌握技巧,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不是一两个孩子回答好了,所有的孩子都能掌握,这一方面在课堂上要把握好。
邵原实小&&&刘盼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胡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钻石吗?
生:见过。
[教师板书:钻石]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世界上最名贵的钻石的图片。
生:漂亮。
师:钻石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宝石,它晶莹剔透、纯洁无暇,象征着高尚、纯洁和永恒的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钻石有关。
请跟着老师一起补充课题。【板书课题:七颗钻石】
齐读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著名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读完了没有,接受一下检查怎么样?
【屏幕出示六个句子】
师:看这六个句子,这六个句子非常重要,这节课生字都在里面;这六个句子非常重要,读好了他们,读好全文就不成问题了;这六个句子非常重要,读懂了它们,文章的内容就能基本掌握了。
先找同学读红色字体的生字,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读读这六个句子。
刚才大家读得特别的认真,想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很久以前,发生了大旱灾。一位小姑娘拿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涌出清澈的水流,跳出七颗钻石,钻石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此处直接设置这个问题难度太高,选择放到体会爱心神奇的力量之后。】
三、走进故事背景,感受水的重要
2、师朗读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3、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那同学们,什么是干涸?什么是干枯?
干涸:河流、水井没有水。&&&&&&
干枯:草木由于缺少水分而失去生机、甚至死去。
(引导学生从“涸”和“枯”的部首进行辨析)【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涸和枯。】
5、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你最需要什么?(水)【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把对水的渴望读出来。】
四、这么严重的缺水现状,小姑娘却要为生病的妈妈找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课件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1、你从这个片段里感受到童话故事的“神奇”了吗?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有了这神奇的变化?
(这么漆黑的夜晚,一个小姑娘竟走出家门找水,为谁找?水容易找吗?那小姑娘为什么这样做?&)
小姑娘对妈妈的这片孝心,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澈新鲜的水,这时小姑娘的心情又如何?文中有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什么叫喜出望外?
3、小姑娘的孝心是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原因,请大家继续阅读课文,找出水罐的变化,想一想这些神奇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完成表格。
水罐神奇变化
水罐变化原因
为妈妈找水
罐子里有水
水还是满满的
往手掌里倒水让小狗舔
水罐变成银的
母亲对女儿的疼惜
水罐变成金的
咽了一口唾沫,把水让给过路人
金的变成钻石,升到天空变成星星,涌出水流
(1)师:我们先一起来说一说总共发生了几次变化?生答。
(2)第三次的变化中,小姑娘费劲千辛万苦把找来的水给妈妈喝,这是何等的孝顺。而妈妈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女儿,宁可自己被渴死。这是何等的慈爱啊!来,让我们把子孝母慈的这一幕定格在脑海中。
(3)最后一次变化中,小姑娘一个小小的动作最令我感动,就是小姑娘咽了口唾沫。来,同学们,我们试着咽口唾沫。我们人类是在什么情况下咽唾沫的?【很渴的时候】
同学们,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神奇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空空的水罐由于小姑娘的孝心,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又因为小姑娘的孝心,即使小姑娘被小狗绊倒水还是满满的;因为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变成了银的;因为子孝母慈水罐变成了金的,又因为小姑娘的善良从水罐中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水流,最后钻石升上天空变成星星。
想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很久以前,发生了大旱灾。一位小姑娘拿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涌出清澈的水流,跳出七颗钻石,钻石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
(4)师:看来水罐的变化不在于水罐本身,而是在于得到水罐的人是怎样对待它的,只要用“爱”来对待它,水罐就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我们大家一起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动。【伴乐朗读】
五、这么神奇又令人感动的故事,是由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大家课下可以去进行阅读。
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让我们像文中的这位小姑娘一样,从小拥有一颗孝心、一颗善心、一颗爱心,愿这颗颗爱心永远像钻石那样闪亮,像星星那样璀璨!让我们以冰心奶奶的话来结束这节课: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七颗钻石》第一课时二次教学设计
邵原镇段洼小学&&&石欢欢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它们闪闪烁烁,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无数的秘密。其实,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北斗七星的投影片)
看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北斗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2、板书课题,让孩子书空,边板书边指导“颗”&、“钻”两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提醒孩子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齐读课题,孩子们,你见过钻石吗?钻石是什么样的?示钻石图片
  3、让我们走近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听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
    水井&&&干涸&&干枯&&焦渴而死&&&唾(第四声)沫&mo&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焦渴而死。(出示旱灾图片,帮助孩子理解干涸、干枯,辨析词语)
     绊倒&&&&递给&&&一瞬间&&&水罐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指名读,师生正音)
  三、初知课文内容,找出变化原因。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故事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概述故事内容。(让生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这是&&&&&&&&&&&&&&&&&&&&&&&&&&&&&&的感人故事。
(发现有些孩子在抄课文,整段整段地抄,提醒孩子要用自己的话简单写,看谁能用最少的字完整地介绍这个故事)
10分钟后展示交流,先请写得最长的孩子读,全班交流“概述”的含义,接着又请几位孩子交流结果,最终出示课件:
在很久以前的大旱灾中,&&&&小姑娘&&&&拿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发生&&神奇&的变化&&&&&&&&&&。
(让孩子感受文本关键信息,体会浓缩的精华。)
   3、简单说说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水罐神奇变化
夜晚出去找水
让水&喂小狗
和妈妈互相让水&
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
用上首先……接着……紧接着……然后……又……最后……找生复述故事内容。通过和前面概述课文内容的对比,让孩子们体会概述和复述课文的不同之处。
   4、接着让我们赶紧去读一读故事,感受水罐发生的神奇变化。
  四、品读文本
   1、刚开始,这个故事并不美妙,出示情景图
在如此干旱的情况下,活着的鱼儿最需要什么?活着的花草树木最渴望什么?活着的人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在这种情况下,水的珍贵和重要吗?&
   2、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吗?
   3、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对水的渴望。
  五、课堂小结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小姑娘独自一人走出了家门,她去做什么?结果又如何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玉川路小学&&&牛月霞
教学目标:
1.会认“竟、匆”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渴、罐”等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六要素归纳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课前自学、小组检测、课堂分享等记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六要素归纳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给生字词加拼音并组词。
老师:制作ppt课件;利用汉之星讲解生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烘托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1.师:孩子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谁愿意来讲讲你认为最神奇的一个情节?
2.学生讲故事。
3.师:童话就是这么生动有趣,想象特别丰富,在我们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童话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丽又感人的童话故事——学生读题《七颗钻石》。
4.看见过钻石吗?(出示ppt),钻石:是经过琢磨的宝石级金刚石,被称为“宝石之王”。比金子还要珍贵。
(过渡语: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课前大家在课本上标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1)学生反馈,师适时纠错。
(2)师:你们发现没有,这六个方面其实就是描写事情的六个要素(板:六要素),你能不能把这六个要素串联起来,组织一下语言,准确、简洁、清楚地归纳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学生归纳)
课文讲了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
师:说得简洁清楚吗?你发现没有?故事的经过这部分,小姑娘拿水给别人喝的时候,水罐在发生一次次的变化,可以浓缩成一句话。
(3)再请这名学生说。
(4)出示ppt,齐读一遍课文主要内容。
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自然段串联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方法,叫“六要素归纳法”,以后大家在阅读事件类、故事类的文章就可以用“六要素归纳法”来概括主要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拿起笔去画关键词语、去写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学习才算是有效学习,学生才算真的是学有所得!)
三、检测字词,练习书写
过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看看本课的生字,你又预习得怎么样呢?我们来小组合作检测一下。
1.出示ppt,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在小组长带领下组词轮读生字,相互纠正读错的音;
(2)提出难记忆或难写的生字,互相帮助。
2.抽生检测生字学习情况
要求认识的字:带拼音比赛读;去拼音比赛读词,理解“一瞬间”(换词)“咽唾沫”(做动作)“凑上去“(做动作);要求会写的生词:齐读一遍,有没有难记忆的生字?其他小组来帮助,分享你们的记忆方法。
3.孩子们通过课前自学、小组交流、集体分享记住了本课的生字,怎样才能把本课的生字写得又正确又美观呢?我们来看汉之星软件。
4.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再书写汉字。描红两个,临写一个。
5.展示台展示,教师评价画星(标准:正确、漂亮)。其他同学拿上红笔,自我评价。
6.同桌学习互相批改评价。
四、融通全篇,点燃期待
师:是啊,小姑娘一次次让水给他人喝,与此同时,水罐也在发生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呢?我们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再来探究。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六要素归纳法
《七颗钻石》二次教学设计
大峪二小&&刘少利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咽唾沫、涌出、新鲜清澈”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水罐发生了五次神奇的变化。
  3、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旱灾的严重。
  教学重点:
  1、通过区分“干涸”和“干枯”,体会焦渴而死,知道旱灾的严重。
  2、学习生词,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故事的背景,了解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复习学过的童话故事,介绍童话故事的特点,并让同学说一说读过的童话故事。
2、童话就是这么生动有趣,想象特别丰富,在我们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童话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丽又感人的童话故事——学生读题《七颗钻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复习学过童话故事,介绍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全文。读之前仔细听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难读的字词请你圈出来并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a、水罐&绊倒&一&瞬&间(“罐”字指导书写)
b、忍不住&凑上去&咽唾沫&(读准轻声,“唾沫”利用偏旁了解意思记字形。)
C、新鲜清澈&喜出望外&匆匆忙忙&端端正正
  这些词语中啊,藏着一个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找出来吗?(一瞬间)它是表示时间长呢还是表示时间短?(短)像这样表示时间短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指名说,老师再送大家几个:一转眼&一眨眼&一刹那&霎时间&转眼间
  同一个意思啊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感受一下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d、提问: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写得最具体的是谁或什么?
你觉得这是个(&)的小姑娘,(&)的水罐。
【设计意图】:初次设计时,核心问题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就是概括课文大意,我觉得有些难度就改成讲完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列的主要词语复述课文。本环节只需要学生找出女孩是()的小姑娘,水罐是()的。
三、创设情境,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此时,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2、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引出地球上已经没有水了。
  抓关键词填空: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_____&了,草木丛林都_____了,许多人和动物都_____。
  3、比较“干涸”和“干枯”:&干枯”“&干涸”长得很像,能将它们的位置调换吗?为什么?(配图片理解)(近义词:干涸用于河流、水井。干枯用于草木丛林)
  4、此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水了,有了水,他们才能继续活下去,没有水,等待他们的将是死亡,请大家带着各自的感受来读一读第一自然吧!
四、再读,解读水罐的神奇
  1、课题叫“七颗钻石”,刚才我们都读了课文,你知道这七颗钻石是从哪来的吗?哦,居然是从水罐中跳出来的,多么神奇的水罐啊!其实,水罐的神奇变化不单在此,请大家默读,看看水罐还发生过哪些神奇的变化?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反馈
  学生答、出示
  (1)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指名读,“竟”是什么意思?她看到空水罐里装满了水,心情怎样?齐读)
  (2)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从哪个词体会到变化的神奇?她摔倒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看到水罐里满满的水,心情又怎样?齐读)
  (3)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然变成了银的。(最能说明水罐神奇变化的是哪个字?齐读)
  (4)她又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假如你眼前的罐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又变成了金的,你会感到怎样?快读出这种心情吧!)
  (5)这时突然从谁管理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6)那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其实最后两句可以连起来读,因为它们的变化其实是连在一起的)
  3、小结:水罐从空的到装满水,变成银、变成金,又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最后钻石升上天空变成星星,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的水罐。
  4、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会再次走进童话世界,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的原因。
19&&七颗钻石
&&&克井二小&薛康
学习目标:
1.会读写本课多个生字。
2.准确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大熊星座的图片
师: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我们已经了解了大熊星座的来历。
2.了解作者
1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俄国作家和我们今天一样,仰望星空,看到了这七颗星星。他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他吧。
媒体出示:托尔斯泰的头像和简介
3.揭示课题: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也非常关心我们青少年教育。他亲自为青少年撰写了《启蒙读物》,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教育。我们今天的《七颗钻石》就是其中的一篇。
4.板书课题后齐读:19&七颗钻石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
学习建议: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音、认清形、理解义。
2.读通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自学情况。
媒体出示:
干涸(h&) 水罐(gu&n) 绊(b&n)倒 舔(tiǎn)净 一瞬(sh&n)间 
咽(y&n)了一口唾(tu&)沫(mo)
(1)读准字音,提示“咽”是多音字,还可以读“yān”,如“咽喉”;读“y&”,如“哽咽”。
(2)提示字形:“累”字下部不是“系”字;“舔”字右下部不是“小”字;&“凑”的左边不是“氵”;“沫”的右边不是“未”。
(3)范写舔、凑、唾
(老师的范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字的结构,三年级也很有必要)
(4)学生书写生字,老师指正修改。
(2)指名接龙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
(本课时着重从字音是否正确、声音是否洪亮方面进行评价,有感情的朗读可放到二课时做重点。)
交流理解词义:
(干涸:一滴水都没有了;干枯:植物都没有水分了;焦渴:比干渴还渴。)
二、简单概括课文。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一件什么事?
&&&&(老师给出具体清晰的指示,让学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
四、复习巩固
1.师: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2.媒体出示:
比一比,组词语。
添(&&&&&&&)&&&渴(&&&&&&&)&&&&罐(&&&&&)
舔(&&&&&&&)&&&喝(&&&&&&&)&&&灌(&&&&&&&)
咽(&&&&&&&)&&涌(&&&&&&)&&&&&哀(&&&&&&&&)
烟(&&&&&&&)&&通(&&&&&&)&&&&&衰(&&&&&&&&)
五、拓展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4月份三年级青年教师作业2
1000以内数的认识
邵原金沟小学 郑军玲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建立1000以内数的概念。
2、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
3、通过估一估,数一数,培养估数能力和发展数感。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经历数数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感知1000,能正确数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老师也喜欢看体育比赛。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篮球比赛的片段。你们想看吗?
&& 播放并观看视频。
师:你们看精彩的篮球比赛吸引来很多的观众。把体育馆都坐满了,那么你们能不能来猜一猜有多少人?
生2:3000人
师:大家估得比我们已经学习过的100多得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0多得多的数: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同学们爱看的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通过估一估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探究新知,引导发现
&(1)数10根小棒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学具,请你们学具数出10个小方块。(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数的?
生1:一个一个的数,数了10下,就是10个。
师:请你上来演示一下。(生板演)
师:让我们来看屏幕的演示过程。(播放演示过程)刚才我们是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板书: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
(2)数100根小棒
&1. 师:现在有更多的小棒,同学们估一估有多少个?(生活动)
&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数一数,你还会一个一个的数吗?怎么样数才能更快更方便呢?
& 小组交流
& 全班汇报。(展示部分同学的数数方法)
(1)一个一个地数
(2)一十一十地数
师:哪一种方法快呢?(得出结论后,师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100.)播放屏幕的演示过程。
(将数100根小棒的教学设计改为:
1.师:大家都有小棒,试试你的眼力,估一估自己小组的小棒有多少根?
2.师:大部分同学估计的在100根左右。到底有多少根呢?怎么办呢?
(小组合作数数)
3.交流汇报。
4.对学生能数出比100大的数给予鼓励评价。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和理解比100大的数的意义,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小组为单位数小棒,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 (3)数1000根小棒
& 师:现在有更多的小棒来挑战大家的数数能力了?我们该怎样数呢?(小组合作数数)。
& 全班汇报。(展示部分同学的数数方法)
&(1)一十一十地数
&(2)一百一百地数(在有了前面数数的基础上,同学们已经丢弃了一个一个的数,而是去采用一十一十地数)
师:哪一种方法快呢?(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后,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播放屏幕的演示过程。
(将数1000根小棒的教学设计改为:
1.师:那么我们全班同学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
2.师:大部分同学估计的都比100多得多。到底有多少根呢?怎么办呢?
(小组合作数数)
3.交流汇报。
4.对学生能数出比100大的多得多的数给予鼓励评价。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和理解比100大的多得多的数的意义,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小组为单位数小棒,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四)用计数器表示1000
1.师:我们用这么多根小棒表示出了一千,你能在自己的计数器上表示出一千吗?
(出示计数器,学生上台操作。)
2.师:一个珠子就表示出一千,这么简单啊!你为什么不在这几位拨?为什么在这里拨?
3.师:这一个珠子就表示多少?
4.师:你会写一千吗?(生板演)(有什么问题要问吗?)1000为什么要写3个0呢?
5.师生交流小结:(对照计数器:这个0是哪一位上的?这个呢?)
哪一个数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意图:由多根小棒到计数器的转换,使学生体会到计数器的便捷性,学会读写1000,加深对1000的认识。]
四、巩固新知
师:下面我们就和好朋友“计数器”一起来数数。
(1)一个一个的数,从195数到206.
(2)一十一十地数,从210数到320.
(3)一百一百地数,从1000数到2400.
师:在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
(意图:通过操作计数器,让学生能更准确的数数,为以后脱离计数器更好的数数做铺垫。另外设计的另一个意图在于让学生体会十进位制,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五、联系生活,感知1000以内的数
1.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1000以内的数。比如:我们的数学课本共有126页,买一套衣服需要389元等等。你能用10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设计意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会用千以内的数表达具体的事物和交流信息,把握事物与数的相对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改动:1.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1000以内的数。比如:我们的数学课本共有126页,买一套衣服需要389元等等。你能用10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2、齐念拍手歌:
10个一& 组成10,10个十 是100,10个一百&
意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会用千以内的数表达具体的事物和交流信息,把握事物与数的相对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另外,接近课尾,学生思维处于疲惫时候,采用游戏的形式教学,有助于重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的
改进与思考
&&&&&&&&&&&
&王屋庭芳小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设定了以上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三教学准备
投影、计数器、小正方体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请拿出你手中的小正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
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师:数的非常好!这位同学一个一个的数。数了几个一是十?
生:一个一个地数,十个一是十。(板书)
师:十里面有几个一?
生:十里面有十个一。
师:现在呢,接着数一数。
生1:一、二、三、四、五......
生2: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师:刚才我在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两种数法,让他们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这两种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
生:第二种,因为这种方法不仅数的快,而且非常准确。
师:对,你能说说他是怎么数的?
生:一十一十地数,十个十是一百,一百里有十个十。(板书)
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10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认识更大的数“千”(板书:1000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由于知识都是前后衔接、有联系的,通过复习旧知来导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二)学习新知
(1)小组探究“千”的产生
现在,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更多的小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代表展示:
生1: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生2: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百、七百、八百、九百、十百。
师:两个同学的数法各不相同,大家更喜欢哪一种?
生:第二种,为什么因为这样数的比较快。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十百”表示十个百,十个百能不能用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呢?前面学习的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那十个百呢?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也非常爱动脑筋。大家猜一猜,十个百可以用谁表示呢?
师:非常好。十个百就是一千。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产生疑问,顺势引出“千”,比较自然。
(2)、小结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对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识记。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之前并没有设计此环节,增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2、复习数位顺序表
师:请拿出你手中的计数器,找一找个、十、百、千位分别在哪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对刚刚所学知识的复习,也为做一做中学习拐弯数做好铺垫。
3、复习十进制
要求:数一数
(1)从63数到72
(2)从90数到100
[设计意图]:着这里复习十进制,在做一做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大胆地自己去探究,给学生更多的自学空间。(之前并没有设计此环节,增加后给学生留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巩固拓展
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1、要求:请拿出你手中的计数器数一数。
2、学生展示
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一百零九、一百一十......
师:一百零九怎么到一百一十呢?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把个位上的十个拨走,向十位拨一。
师:说的非常好
[设计意图]:在此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讲解第一个让学生知道怎样在计数器上使用十进制的规则。
& 3、同桌两个人边拨边数
(1)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百零三
(2)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三百一十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请你在计数器上拨出1235(之前并没有此练习,增加的目的在于本节课学习了千,应该练习含有千的数。)
(四)、归纳总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第一题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巩固和认识。
(六)、板书设计
& 1000以内数的认识
&&&&&&&&&&&&&&&&&&&&&&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红色曲线:修改的内容;
蓝色:修改理由
紫色:设计意图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邵原镇花园小学& 吴忠改
教科书第60页例1以及61页例2
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余数要不除数小。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感知除法的意义
余数要不除法小。
&修改理由:
那天备课的时候要求两道例题,而且很多很多的参考书以及网络都是例题1和例题2,我认为:本课时只讲解例题1其实任务也不小的。主要以下几点看法。
1.此节课虽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同时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余数的除法,在这节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应该能理解余数、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横式的书写,形成有余数除法的初步形态。这节课中孩子们“四基”、“四能”的养成和培养是比较困难,同时也是也是必须的。
&2.低学段的很多孩子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本节课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就要借助于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么借助图形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要么图形来说明其中的道理,才可能使二年级学生完成思维——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3.人教版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和思想都是呈现螺旋上升的原则,很多知识每阶段都多多少少时候会牵扯到,但是低阶段的任务往往都是高阶段学习的基础。此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笔算、试商、解决问题课的基础,同时也是三年级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的基础,此节课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4.从教师的自身角度出发,这也是改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觉得上课很简单,一看例题就能不提书上课,甚至还能讲一节课,总之就是讲很多,根本都没学生回答的时候和练的时间;现在胆子真的是越来越小了,就那一点知识,一道例题,有时候看半天参考书也不知怎么讲好,有时候真是看了半天参考书也讲不好。所以决定:还是慢慢的、一个个处理扎实就是最好的讲课方法。
5从学生角度出发,也是改进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班三年级的学生,要说应该是很活泼、很积极,上课有一个问题,他们是争先恐后的蹦着回答的,可是观察很久,不像是这样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们不会回答,不会很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老师一个反问或者学生一个反问,就会不吭气,慢慢的都不愿意去感受这种表达的乐趣。而这节课与实际联系紧密,每个人都可以动手实践,应该是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思维比较好的选择。
设计意图:
1.根据教材的编写: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例如:了解学生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3.数学课程应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并且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这一节课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不光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上得到发展和进步。
课件、草莓片
修改理由:
1.其实这部分改进的灵感来自于生活、之前的表内除法。如果设计的重点只是例题1,当学生掌握住重难点后就可以对其适当拓展,拓展的时候可用的题材就有很多了,不光是此道例题1,也不光是草莓。因为除法的实质就是平均分,并且在生活中平均分完后又剩余的东西或者例子真是太多太多了,简直就是唾手可得,例如玉米籽、糖果、花生、瓜子、圆珠笔、橡皮、书本等等。用这些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例子,孩子的兴趣肯定会更浓,更愿意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会更容易些。
2.周日陪孩子玩的时候,由于刮风到处是柳絮,就呆屋子里了。当时一时好奇我就想试试儿子看他会不会分东西。因为他只有三岁半,我就只让他进行小数量的平均分,先把他手里的6个糖平均分给爷爷、奶奶、妈妈。先一个一个,还有我接着问,然后又一个一个,然后没有了。小孩子,在我们几个人长时间的帮助下是可以分成的,就是最后一看自己手里没有了,不好好听话了,非得问我们要。我又让他把自己的玩具车,自己留有10几个,依然拿6个给我们分,最后他真的可以分成,我们都夸他:大方、分的一样多。在他高兴之余,我说:这可以用除法表示的。他说:什么除法呀,有点不耐烦的走开了。真的,我就觉得我们的学生也肯定会分成,如果我们能引导好,使其发现这些平均分物体时,蕴含着的数学道理和数学知识,他们真的掌握了、懂得了,完全可以把家里的素材带来学校,;甚至也可以给大家用语言表达自己和家人分享的细节。这无疑会增加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改变以往觉得数学难,不好学的思想;同时也为教师培养孩子表达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设计意图:
1.低学段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知识面都比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有益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课堂上的评价是最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考查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设计更接近生活、更开放性的素材和问题。
3。低学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选用学生熟悉的,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大家都知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复习除法的意义,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1,认识余数。
(1)出示6个草莓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老师准备了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怎样列式子?
6&2=3(盘)
找学生上黑板摆一摆,其余学生认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正好摆完。
(2)教师在黑板上添加1个草莓纸片。
谈话:现在有7个草莓,也按照原来的方法每2个摆一盘,有什么发现?
找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其余学生自己动手在黑板上画一画,教师巡视。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摆3盘。还剩1个)剩下的1个够不够在分一组?你是怎么摆的?同桌互相检查,和黑板上的一样么?
教师看黑板讲解: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还剩下一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么?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这里的“还剩下1个”就是这个除法算式的余数。
用6&2=3(盘)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么写?
每盘分的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最后得出:
7&2=3(盘)……1(个)3
(3)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没有除完还有余数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意图:运用摆草莓片的方法感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修改理由:
记得周六早上我回答完问题,苗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很重要的观念,真的是一下说中我问题的要害了,虽然时间很短,很不过瘾,但是对我们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说,真的很收益!苗老师提到,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且它的呈现方式应该是一种程序化的过程!可以说人教版的很多例题都是直观操作的图像表征到符号特征,这其中最重要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联系起来;最后再看着符号特征,利用语言表达能够回到之前的图像上,应该是最好的。很多时候能感觉到这些,关键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当学生不能很好的转化成符号时,不能很好的完成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时,我都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更到位的引导了,大多数想到的方法就是重新拐回去看着图像说、或者看着实物(小棒、草莓等),浪费时间不说,这个时候学生又得组织,因为看见这些直观的总会沉浸一会;对于学习稍好些的,就会觉得简单跑神;更主要的是每次回想起自己的这节课就觉得难点的地方很混乱,一会这、一会那。自己的课堂很难做到,让学生能从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设计中,感受数学思维的训练。听了苗老师的意见,当时一下课就又看看了,当时我用45分钟写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问题不难,好记的特征,想来个改变试试,就是先让学生操作——边摆边说——出现问题、对比旧知——自己猜测算式——全班分析交流算式——得出算式(说明算式中各数字意义)——用语言回归动手操作。每一步的操作绝不返工,如果遇到问题,就靠回想自己动手或者好学生回答方式,想把这样的思路用清楚,也让学生感受这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当时真的想是这样,还利用课余在本子上写了写,周一和二年级的老教师沟通了一下,他觉得:不如你去上这节课试试看,当时很爽快答应了,后来吧由于自己班周末作业情况很不好,加之一堆事情和惰性,周一、周二也没去上二年级上这节课,只是中间去看了看学生写的情况。但是不管几年级,这种方法应该是都可以的,希望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能多次实践、坚持下去、不断进步!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改进为只要例题1,能够很明显的发现对例题1的探究很不扎实,学生的思维也未被激活,其实在这里可以把握住学生出错的式子,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活思维。学生出错的,也就是困难的地方,也就是收获的关键环节,如果学生能自己发现、攻克自己出错地方,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不错的!我知道郭老师讲这节课的时候,中间专门去了一趟,因为提前给他提起过,只拿了15个学生写的式子。他出示的题目是: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剩余几个?统计了学生写的最多的:写成2&4+1=9的有4人;(9-1)&4=2的有5人;9&4+1=3的有3人
.从这些学生的写法中可以看出学生是感觉到有问题了,就是这节课跟以前的不一样了,感觉到的正是这节课的重点,就是余数1不知道怎么写了。坐在办公室,虽没说话,但心里是高兴的,真的我就在想,如果这些让学生自己讲讲为什么这样写,教师稍微指导,让学生知道不恰当,那学生们不光思维很活跃,就连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越是这样,学生越是想知道答案,想知道正确的式子。
设计意图:
低学段的目标就要求学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而所有这些都应该在教学重难点中有所体现,能够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素材,在动手操作和思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提出一些设想,经过独立思考和对比后,更好的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增多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素材。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生成”的一些新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适时调整和引导,通过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最终使得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2.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的1、2题。
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交流反馈,重点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以及“余数”是哪个数。
教学例2,认识余数要不除数小。
(1)探究关系:出示例2
教师拿出课件,用小棒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根)
小组合作,依次想用8、9、10、11、12根小棒摆成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下几根?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形,列出除法算式。
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结果展示出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得出:余数小于除数。
(2)归纳总结:剩下不能分的数才叫余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根据发现,完成教材61页“做一做”。
学生自由回答,说说自己的理由。【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课堂效率,节约时间。通过对一组数据的观察、谈论,从中获取知识。】
修改理由:
在本节课中,例题1的重要性更大些,为了分散教学的难点,使得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对此例题2的知识进行讲解,而是放在课下,让学生自己找素材(任何生活中的实物都可以),教师对素材的数量做一统计,并限制数量在8到11之间,然后出示问题,类似于例题2,即用不同数量的物品,每份都分的一样多,观察商和余数,并记录与教师统一绘制的表格中,全班汇报交流,最后得出除数和余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随意出题加以验证。以学习自主为主的方式完成,其中加以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思维为重点,发现除数大于余数为目的来完成本节课的教授。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也能发现一些数学知识,提高兴趣和自信心。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自己拿素材,自己动手、记录完成,紧扣教材的风格和特色,将数学学科体系的严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和信心。
2.以后的教学活动,应该多鼓励孩子们去从事这些劳动,使他们通过劳动得到真理,再通过劳动去检验真理,其实这样的过程,也是形成正确的知识的最好手段。&&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题1、2”
学生圈一圈,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做法。进一步明确“余数要不除数小”。【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圈、分,在练习中,巩固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的改进与思考
&&&&&&&&&&&&&&&&&&&&&&&&&&&&&&&&&&&&&&&&&&&&&&&&&&&
王屋愚公学校& 张蔷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圆点、小棒、放木块等数数活动,使学生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使学生初步体会读数、写数的一般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体会读写数的方法和本质。
三、教学用具:PPT、小棒、计数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十个一是( )
十个十是( )
十个百是( )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了呢?谁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呢?(板书)
将问题换成: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他是谁呢?
(出示数位顺序表)
师:可是今天他们一马虎,把自己的位置站错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请学生到台上排数位顺序,其他学生看是不是排对了)
通过制造这样一个情景代替之前“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位?”这样一个死板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看来同学们对之前学过的内容都掌握的非常好,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出示圆点图
加入这样一个步骤:
师:你能估计一下这些圆点有多少个吗?(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师: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圆点吗?请大家数一数。然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10个10就是100,先圈出一个100,再圈出一个100,还剩下3个十和5个一。(课件动态图展示)那一共是多少个圆点呢?
二百三十五个圆点
师:你会用小棒表示这个数吗?
结合小棒,用两捆100根的小棒,三捆10根的和五根小棒表示。
课件出示:二百三十五是由2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结合课件动态图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数的组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计数器)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计数器呢?
计数器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个位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一颗珠子表示一个十,百位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百,千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千。
下面两个人一组拿起你面前的计数器,自己试着拨出二百三十五。(设计意图:“学习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发生”,通过体验的学习才更加有意义,只有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亲身感受知识的构建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身,将死的书本知识变成自己有用的知识。在本课的教学的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计数器进行学习,让每个学生不仅手动起来,脑筋也开动起来。
找生回答,你是怎么拨的。(生上台演示)
师:同学们,对照着你面前的计数器,你能试着写下来吗?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个数吗?
读作:二百三十五
加入这样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是怎么读写这个数的呢?(通过问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借助235这个数,初步说一说自己读写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同时通过学生说自己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教学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课件出示图片:这些小棒也表示了一个数,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这个数吗?再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并试着读一读。(设计意图:感受数与数位密切联系,从而借助计数器这一直观的学具,弄懂中间有0和末位有0的真正含义。)
师:该怎么读呢?
百位上有两颗珠子就读二百,十位上有三颗珠子就读三十,个位上没有珠子,就不读。
师:你能试着写一写吗?
引导学生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启发学生思考“个位上没有珠子,写数时个位什么也不写,直接写成23行吗”学生根据直观看到的以及受到读法上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以此强调,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
师:虽然个位上没有珠子,但是我们再写数的时候要用0来占位。
加入这样一个问题:
像这样零不读,但是写数的时候要用0来占位的数还有吗?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检测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中间有0的读法
师:这些小棒组成了一个数,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吗?
师:你能试着写一写吗?
你会读吗?
读作:四百零五
师: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十位上没有珠子,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个0
师:像这样的零读出来的数还有吗?你能举个例子吗?同样问这样一个问题来检测学生。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写了这么多的数,那么在书写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当0在末尾时,我们虽然不读出来,但是一定要写0占位。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上面这些数的读法和写法,你能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吗?
教师最后总结:
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时,应该从最高位起,读书是,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多少个0都不读。写数时,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都没有,就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练习1、2
2、拨珠游戏
四个人一组,一个同学说数,一个同学拨珠,一个同学写数,一个同学说数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
1000以内数的认识
&&&&&&&&&&&
&&&&&&&&&&&&&&&&
&&&&&&&&&&&&&&&&&&&&&&&&&&&&&&
&&&&&&&&&&&&&&&&&&&&
写作:&&&&&&&&&&
&&&&&&&&&&&&&&&&&&&&
读作:&&&&&&&&&&
二百三十五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
邵原郝坡小学李晓帆
&&&&&&&&&&&&&&&&&&&&&&&&&&&&
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75页例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估一估、想一想、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的过程,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类推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学习难点:满十需要进一时的数数方法。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学习过程:
课前三分钟:
同学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咱们班的的同学会数数吗?请你(1)一个一个的数,从18数到25&&&&
(2)十个十个的数,从10数到100(各找一名学生数)同学们数的真不错,又快又准!(直接导入,之后的新课会重新学习这一部分,为了增加学生自主操作和练习的时间,可将这一部分省略)
正式上课: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引导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鸟巢)2008年的奥运会就是在这里举办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奥运会的体育馆,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生猜的各不相同)(请学生大胆的猜测一下,你认为有多少个座位,会有同学说比100多,有的会说,借此引出课题。生活中还有比100大的多的数,今天我们就从1000开始学起)
2、揭示课题
师: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
看来这个数肯定比较100多得多呀,过去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现在用这些数还能表示出这个意思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些比100更大的数,我们先从1000以内的数开始学习好吗?(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数数,认识1000以内的数,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
活动一:数一数
数正方体,建立1000个小正方体的直观感像。
1.课件出示情景图,例1的第一幅图,请学生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你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我是(一个一个数的,十个一是10),一共有10个,然后展示动态图,将十个小正方体摞起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知道这竖着的一摞是10个,为第二幅图的学习做准备。
2.导入第二幅图,刚才我们知道了竖着一排是10个,现在我们来看,这幅图一共有多少个呢?你又是怎么数的?指名学生回答。
有学生会说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有100个。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是十个十个数的,一共有100
个。接着引导学生去发现:你觉得那种方法更简单呢?
可以请两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方法,然后引出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100.同样的用动态图展示,将十排小方块合在一起是一面,也就是100个。
3.同学们这么聪明,那么老师要考一考大家,出示第三幅图,这么多的小方块,你能快速的数出来有多少个吗?&
有些反应快的同学会很快看出一面是一百,可以一个百一个百的数,一百,两百,三百,四百……最后数到一千。师引导学生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那我们就用同学们总结的方法一起来数数。老师播放课件,师: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继续一百一百地数(课件再从上一层一层地拉出数一次)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
)。 正好数了几个一百?一百一百的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活动二:学生总结:
通过数数,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师:A、当物体个数较少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
师:B、当物体个数较多时,可以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一百。
师:C、当物体个数更多时,可以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指名学生汇报,各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多站起来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加深印象)
(二)认识计数单位:(5分钟)
师:想一想,我们刚才数数的时候,当物体个数较少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以个做计数单位,(板书:个)当物体个数再多一些时,可以一十一十的数,以十做计数单位,(板书:十)当物体个数更多时,可以一百一百的数,以百做计数单位。(板书:百)那数更多的物体时呢?“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它应该写在哪儿呢?板书:千。请你在你的计数器上找到千,并用手指出千的位置。请你拨出一千,千位上的这一颗珠子就可以表示一千。(边总结边拨计数器,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找到个,十,百,千。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了向什么位进一?)
通过观察这些计数单位,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多少?(小组讨论)板书:进率10
师小结: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三)拨一拨,拨1000以内的数:
关于数数,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做一个数数比赛。
1、在三百五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2、教师用课件演示计数器拨珠学生齐数,学习数数。
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你会吗?
三.课堂练习 课本75页做一做
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的数,数到一百二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的数数到二百零三。
3.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的数到三百一十
(同桌合作,边拨变数,互相检查,看一看同桌读的对不对)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今天的学习你通过什么的方法,学会了什么?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到处可见。(播放课件)
(学习了千的认识,知道了比100的大的数,知道了进率是十。)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改进
&邵原李洼 朱梦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并培养与人交流、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难点:让学生充分掌握接近整十、整百数拐弯处数的数法。
课件、计数器(师、生每人一个)。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提问引入情境:这是北京体育馆,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用我们以前学习的100以内的数够不够用?生:不够。师:这可把老师难住了,应该怎么办?生:用更大的数
师:对!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要用一个比100大的多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二、主动探究、建立数感。
1、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一小堆方块(10块)
谈话:你能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吗?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初步地数数体验。
提问: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可能回答:一个一个地数)
我们还可以怎么数?(学生可能回答: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教师对学生多种数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
板书:10个一是10
(2)出示一堆方块(100)
谈话:你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块吗?
(学生进行估计,可能回答80块或100多等)
设计意图:此处加上估算环节,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件演示:一排10个方块,共10排。
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能一下子说出是100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以10作单位清楚、方便。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十一十的数一数:10、20、30……90、100
板书:10个十是100
(3)出示更大一堆方块(1000块)
谈话:你现在还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个吗?
(学生再次进行估计)。
课件演示:一板100个方块,共10板。
现在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也能一下子说出是1000个方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以100作单位,能更方便地数数。
设计意图:通过数田字格的活动,复习100以内数数的方法,同时引出计数单位“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百一百的数一数:100、200、300……900、1000。
2、认识计数器上的“千”。
谈话: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会老朋友。(计数器)那关于计数器你还记得什么呢?(学生回答学过的计数单位个、十、百)
那现在我们一起在计数器上把我们刚才数方块的过程在计数器上在演示一遍。老师拨珠,学生数数。(先一个一个的数,数到10)
追问:个位满十了该怎么办?(个位满十往十位进一)同样的方法继续拨珠数数。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十位满十往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往下一位进一。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认识计数单位千。
3、活动体验。一千到底有多少呢?
设计意图:学生可通过数田字格,数小正方体,在计数器拨珠子的活动,让学的思维由表象到深入。经历了数概念“千”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既经历了十进制关系的产生,又培养了学生数感。
4、练习数数
谈话:数数的方法有很多,现在你能准确地按要求数出这些数吗?
出示练习:用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八十八数到二百零四。
(2)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六数到一千。
(3)十个十个地数,从六百八十数到八百二十。
(4)一百一百地数,从三百数到一千。
用计数器加以引导,突破拐弯数。
三、智力闯关,巩固内化。
猜数游戏。
四、全课总结,不断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认识了比百大的数——千以内的数,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身边的数学,认识千以内的数。现在刚过年,相信同学们都收到了不少压岁钱吧,课下和你的伙伴说说自己收到了多少压岁钱吧。
板书设计&&&&&&&&
千以内数的认识
一个一个&&&&&
10个一是10
&&&&&&&&&&&&&&&&
&&&&十个十个&&&&&
10个十是100
&&&&&&&满十进一
一百一百&&&&&
10个百是1000
板书稍作添加,在简明扼要的前提下更能突出本节重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欣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