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散文 夹竹桃季羡林散文属于哪一类文体

季羡林散文研究--《延边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季羡林散文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季羡林一生的散文创作进行梳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季羡林散文的文本价值:一、季羡林散文创作分期;二、季羡林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三、季羡林散文的艺术特征;四、季羡林散文的审美价值。
一代文学巨擘季羡林,给我们带来了一“季”令人艳“羡”的散文之“林”。他的散文创作从1929年至2006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929年至1947年。第二时期为1952年至1966年。第三时期为1978年至80年代中期。第四时期为80年代后期至2006年。
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横亘数十年光阴,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寓意深远,堪称散文创作的瑰宝。《牛棚杂忆》记录了文革的苦难记忆,是文革的缩影,具有史料价值。它折射出了深邃的反思精神,表现出作者豁达的乐观精神,人物的心理呈现真实。季羡林的一生对两位母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一位是祖国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散文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念母之情,这种拳拳赤子情绵绵一生。季羡林有数篇怀念故人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深重的艺术力量。怀人散文通过真人真事描绘了各色人物形象,无论师长还是朋友,在他笔下都鲜活灵动。他的散文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季羡林与动物感情深厚,心有灵犀。笔下的植物洋溢着生命之美,并能抒发他的各种真情怀。游记散文创作表现了他深厚的写作功底,能使读者从中感悟到深刻的文化意蕴。季羡林的散文表现出了生命意识。他有豁达的生命观,并积极探寻生命的价值,生命意识彰显。
季羡林的散文独具魅力,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感情真挚,以情动人。选材广泛,平凡之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着重结构,体现出韵律美,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季羡林的散文语言丰富,显示出灵活多变的特点。他用手中的调色板,增添了语言的绚丽美,表现出深邃的思想。文章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善用活用诗词。散文表现出幽默的特点,不拘一格。散文中善于运用“影子”意象,闪现着种种不同的影子。汇集了纷繁的“影子”意象,有重叠之影,影子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光和影的交错。
季羡林的散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出20世纪一代文人的生存历史,具有“史”的作用,是五四以后现代散文的传承,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I207.67【目录】:
Abstract6-10
第一章 绪论10-14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
1.2 研究现状10-13
1.3 研究方法13-14
第二章 季羡林散文创作分期14-22
2.1 第一时期 (1929年-1947年)14-16
2.2 第二时期 (1952年-1966年)16-18
2.3 第三时期 (1978年-80年代中期)18-19
2.4 第四时期 (80年代后期-2006年)19-22
第三章 季羡林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22-46
3.1 文革缩影22-28
3.1.1 文革的苦难记忆22-24
3.1.2 深邃的反思精神24-26
3.1.3 豁达的乐观精神26-27
3.1.4 真实的心灵呈现27-28
3.2 赤子之情28-32
3.2.1 爱国之情28-29
3.2.2 念母之情29-32
3.3 怀念故人32-37
3.3.1 忆师长 幽幽师恩情32-34
3.3.2 念朋友 风华正茂时34-37
3.4 人与自然的和谐37-43
3.4.1 与动物为朋37-39
3.4.2 与植物作友39-41
3.4.3 山水之间41-43
3.5 生命意识的凸显43-46
3.5.1 豁达的生命观43-44
3.5.2 探寻生命价值44-45
3.5.3 彰显生命意识45-46
第四章 季羡林散文的艺术特征46-62
4.1 感情真挚 以情动人46-47
4.2 选材广泛 以小见大47-48
4.3 着重结构 韵律之美48-50
4.4 语言丰富 灵活多变50-55
4.4.1 绚丽多彩 颜色之美50-52
4.4.2 善用诗词 活用诗词52-54
4.4.3 幽默风趣 不拘一格54-55
4.5 善于运用"影子"意象55-62
4.5.1 纷繁"影"像56-57
4.5.2 重叠之影57
4.5.3 影子魅力57-60
4.5.4 光影交错60-62
第五章 季羡林散文的审美价值62-66
5.1 历史价值62-63
5.2 思想价值63-64
5.3 现实价值64-66
参考文献66-68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6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静;[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钦业;[J];安康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黄全彦;;[J];当代文坛;2008年01期
周景雷;;[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5期
谷海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韦器闳;;[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范曾;[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朱慧;;[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张德芝;;[J];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11期
陈敢;[J];理论与创作;2000年04期
蓝鲜凤;[J];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景雷;;[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5期
余新明;;[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王嵩;;[J];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张保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张素芬;;[J];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刘东方;;[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章罗生;刘绍凤;刘鑫;;[J];当代文坛;2014年02期
袁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吴延生;;[J];名作欣赏;2009年10期
吴延生;;[J];名作欣赏;2009年1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马小敏;[D];浙江大学;2011年
金红梅;[D];延边大学;2011年
张翼;[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陈艳丽;[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马汉钦;[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陈啸;[D];河南大学;2008年
李文莲;[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雪;[D];吉林大学;2010年
陈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仇恒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高凌燕;[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兰晓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杨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顾浩;[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张学洁;[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缪黄佳;[D];南京大学;2011年
傅文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包利荣;[D];浙江大学;2010年
兰鲜凤;[D];浙江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念琼;[J];船山学刊;1997年02期
谷海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李衍柱;[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刘恒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刘凌;;[J];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钱文忠,王海燕;[J];文史哲;2002年01期
周均平;[J];文史哲;1998年03期
陈伯海;;[J];文学评论;1984年03期
陈洪,沈立岩;[J];文学评论;1997年03期
季羡林;[J];文学评论;1997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洪照;[D];西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全彦;;[J];当代文坛;2008年01期
吴俊;[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2期
顾建平;;[J];美文(上半月);2007年02期
乐黛云;[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穆涛;;[J];美文(上半月);2006年04期
杨献平;;[J];阅读与写作;2007年05期
王梦石;;[J];农业考古;2008年02期
赵蓉;;[J];文学与人生;2008年11期
高为;;[J];文学自由谈;2010年01期
王建利;;[J];散文百家;2010年06期
吴培光;;[J];写作;2010年20期
王剑冰;;[J];创作评谭;2001年02期
穆涛;;[J];美文(上半月);2007年01期
南帆;;[J];南方文坛;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学明;;[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杨秀廷;;[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胡其林;;[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阿毛;;[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程根荣;;[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黔辉;;[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胡高荣;;[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钟永玖;;[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梁向阳;;[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梁向阳;;[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献平;[N];文艺报;2009年
程玉缀;[N];文艺报;2011年
王远白;[N];贵阳日报;2011年
杨扬;[N];文学报;2010年
周广学;[N];太行日报;2011年
王光明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郑彦英;[N];文艺报;2010年
周静璐;[N];眉山日报;2008年
贺绍俊;[N];文艺报;2007年
关海山;[N];山西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严辉;[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立;[D];宁夏大学;2014年
杨敬丽;[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谢仲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朱晓江;[D];浙江大学;2008年
马萌;[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张冰红;[D];暨南大学;2000年
安学珍;[D];西北大学;2009年
奚旺;[D];苏州大学;2009年
王冰;[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王友;[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季羡林的文章文章具体内容
厚渺酥5325
《月是故乡明》通过回忆童年的一些往事赞颂故乡的好,表达对故乡的思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 《九十抒怀》《幽径悲剧》《二月兰》 《清塘荷韵》《荷塘月色》 《赋得永久的悔》写母亲 季先生的散文数量很多,《牛棚杂忆》是其中精品 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怀念母亲》,《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有《怀念母亲》、《小苗与大树的话》
一定要打开看看哦!什么都有http://kw.luckup.net/dddy/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61
中国人谈自己,不可能避免谈到自己的家族。我的家族一直居住在云南怒江的双柏地方,祖宅位于半山腰上,山下是怒江,对门是碧落雪山。双柏是个艰于生计的地方,山腰以下属于白族人,山腰到雪线是僳僳人的地盘,而怒族人生活在雪线以上,据说裹着羊皮毡就能在雪地里赤足睡上一整夜。和是我的族姓,在双柏只有我一家姓和,是白族而非纳西人。白族分为三支,其中最著名也最发达的是大理的民家,另外两支都在怒江地区。一支叫...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
《夹竹桃》是季羡林1962年写的一篇散文,第2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上。这是一篇用优越的语文条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一丝不苟地写出来的佳作,对于1960年代的中国散文来说尤其如此。季羡林也因为这篇《夹竹桃》而被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
对于散文,季羡林不同意所谓 的散于形的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
扫描下载二维码(文摘精选)
字号:大中小
&|&阅:&&转:&&|&&&
漫谈散文&& 季羡林 &&& 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 我没有读过 《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内涵。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拍的文体。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绝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体。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英文称这为essay,familiar 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显然是一个字。但是这些洋字也消弭不了我的困惑。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法国蒙田的Essai,中国译为“随笔”,英国的familiar essay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中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名,我正不了。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必须承认的理想,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晨星。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这种情况的缘由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性颇有关联。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白话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方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如今的长篇小说的方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古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至今人们对诗也没能找到一个方式。既然叫诗,则必有诗的方式,否则可另立专名,何必叫诗?在专家们眼中,我这种对诗的见解只能算是幼儿园的程度,太平淡低下了。然而我却认为,真理往往就存在于平淡低下中。你们那些恍兮惚兮高深玄妙的理论“只堪自怡悦”,对于我却是“只等秋风过耳边”了。&&& 这些先不去讲它,只谈散文。简短截说,我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坛上最成功的是白话散文。个中缘由并不难揣摩。中国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所谓经、史、子、集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法攀比。散文又没有固定的方式。于是作者如林,佳作如云,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旧日士子能背诵几十篇上百篇散文者,并非罕事,实如家常便饭。“五四”当前,只需将白话改为白话,或抒情,或叙事,稍有文采,便成佳作。窃以为,散文之所以能独步文坛,良有以也。&&& 但是,白话散文的创作有没有成绩呢?有的。或者甚至可以说,还不少。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窍诀就在一个‘散’字。”“散”字,松松懈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马马虎虎之谓也。他们的意思非常清楚:写散文随笔,可以随意写来,情愿怎样写,就怎样写。情愿下笔就下笔;情愿收住就收住。不用构思,不用琢磨。有些作者本人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颖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法,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本人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哭笑不得。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文章没有市场,正相反,很多这样的文章堂而皇之地刊登在。我回天有力,只要徒唤奈何了。&&& 要想清查产生这种景象的缘由,也并不困难。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些人,总想走捷径,总想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中国古代的散文,他们读得不多,甚至可能并不读;本国的优秀散文,同他们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本人又偏想出点风头,露一两手。于是就出现了下面提到的那样非驴非马的文章。&&& 我在下面提到我对散文有偏见,又几次说到“优秀的散文”,我的意图何在呢?偏见就在“优秀”二字上。原来我心目中的优秀散文,不是最广义的散文,也不是“再窄狭一点”的散文,而是“更窄狭一点”的那一种。即便在这个更窄狭的范围内,我还有更更窄狭的偏见。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史记》中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但是,在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片悲愤之情,我称之为散文中的下品。贾谊的《过秦论》,苏东坡的《范增论》、《留侯论》等等,虽似无情可抒,然而却文采斐然,情即蕴涵其中,我也认为是散文下品。&&& 这样的散文精品,我曾经读了七十多年了。其中有很多篇我能够从头到尾地背诵。每一背诵,甚至仅背诵其中的片段,都能给我以绝大的美感享用。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如果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话,我即是也。从高中直到大学,我读了不少英国的散文佳品,文字不同,心态各异。但是,细心玩味,中英又确有相通之处;写严重事情而不觉其重,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绘声绘色,逸趣横生;读罢掩卷,神韵无量。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自创之处。&&& 至于六七十年来中国并世的散文作家,我也读了不少它们的作品。虽然笼统称之为“百花齐放”,其实有成就者何止百家。他们各有本人的特征,各有本人的风格,合在一同看,直如一个姹紫嫣红的大花园,给“五四”当前的中国文坛增添了无量光彩。留给我印象最深入最鲜明的有鲁迅的沉郁雄壮,冰心的灵秀小巧,朱自清的憨厚淡泊,沈从文的轻灵美好,杨朔的镂金错彩,丰子恺的厚重平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其余诸家,各有千秋,我不敢赞一词矣。&&& 统观古今中外各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情愿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蒙田的《随笔》确给人以率意而行的印象。我个人认为在思想内容方面,蒙田是极其深入的;但在艺术性方面,他却是不足法的。与其说蒙田是一个散文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领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运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言语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践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无凭,有文为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千古流传的名篇。脍炙人口,无人不晓。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运营之迹,昭然可见。像这样的名篇还可以举出一些来,我如今不再列举,请读者本人去举一反三吧。&&&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在这一点上,诗文皆然,细心的读者不难本人去领会。而且我置信,他们都曾经有了足够的领会了。要举例子,那真是不胜枚举。我只举几个大家熟知的。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开头几句话是:“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据一本古代笔记上的记载,原稿并没有。欧阳修经过了长工夫的琢磨考虑,把原稿派人送走。但他忽然心血来潮,觉得还不够妥善,立即又派人快马加鞭,把原稿追了回来,加上了这几句话,然后再送走,心里才得到了安宁。由此可见,欧阳修是多么注重文章的开头。从这一件大事中,后代读者可以悟出很多写文章之法。这就决非一件大事了。这几句话的诀窍何在呢?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开头有雷霆万钧的势头,有笼罩全篇的力量,读者一开始读就感遭到它的压力,有如高屋建瓴,再读下去,就一泻千里了。文章开头之重要,焉能小视哉!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不能篇篇如此。综观古人文章的开头,还能找出很多不同的类型。综观古人文章的开头,还能找出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提纲挈领,如韩愈《原道》之“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有的平缓,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记》之“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有的峻峭,如杜牧《阿房宫赋》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 类型还多得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逐一列举。读者如能细心观察,细心玩味,必有所得,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谈到结尾,姑以诗为例,由于在诗歌中,结尾的重要性更明晰可辨。杜甫的《望岳》最后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钱起的《赋得湘灵鼓瑟》的最终两句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的最后两句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的《缚鸡行》的最后两句是:“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完。诗文相通,散文的例子,读者可以本人去领会。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缘由并不难理解。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委婉,贵在言有尽而意无量,如食橄榄,贵在留不足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我不敢说,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是这样。但,文章之作,其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二心。我下面讲的情况,是广大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我对这一点是疑神疑鬼的。&&& “你不是在鼓吹八股吗?”我仿佛听到有人这样非难了。我敬谨答曰:“是的,亲爱的先生!我正是在讲八股,而且是有意这样做的。”同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八股也要一分为二的。从内容下去看,它是“代圣人立言”,陈腐单调,在所难免。这是毫不足法的。但是,从规划结构下去看,却颇有可取之处。它讲究逻辑,要求均衡,避免反复,禁绝迁延。这是它的优点。有人讲,清代桐城派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在结构规划方面,曾遭到八股文的影响。这个意见极有见地。如果今天中国文坛上的某一些散文作家——其实并不限于散文作家——学一点八股文,会对他们有好处的。我在下面罗罗嗦嗦写了那么一大篇,其意图其实是颇为简单的。我只不过是根据本人六十来年的经验与领会,告诫大家:写散文虽然不能说是“难于上青天”,但也决非轻而易行,该当经过一番磨炼,下过一番苦工,才能有所成,决不可掉以轻心,率尔操觚。&&& 综观中国古代和古代的优秀散文,以及本国的优秀散文,篇篇风格不同。散文读者的爱好也会人人不同,我决不敢要求人人都一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仅就我个人而论,我理想的散文是憨厚而不乏味,流利而不世故,严肃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我还认为,散文最忌平板。有时可以采用点白话词藻,本国句法;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俚语俗话,增添那么一点苦涩之味,以避免平淡无味。如今有一些作家的文章,写得规规矩矩,没有任何语法错误,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是毫无成绩的。但是读起来总觉得平淡无味,是好的教材材料,却决非好的文学作品。我个人觉得,文学最忌单调平板,必须有波涛崎岖,曲折幽隐,才能有味。有时可以采用点白话词藻,本国句法;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俚语俗话,增添那么一点苦涩之味,以避免平淡无味。我甚至于想用谱乐谱的手法来写散文,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方式稍加改变,目的只想在复杂中见一致,在跌宕中见均衡,从而调动起读者的趣味,得到更深更高的美感享用。有这样有节拍有韵律的文字,再充之以真情实感,必能感人至深,这是我坚定的信心。&&& 我知道,我这种意见决不是每个作家都赞同的。风格如人,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决不能强求一致。因此我才说:这是我的偏见,是代别人立言。代别人立言,比代圣人立言还要困难。我本人则认为这是正见。否则我决不会这样刺刺不休地来论证。我置信,大千世界,文章林林总总,争鸣何止百家!如蒙海涵,容我这个偏见也占一席之地,则我必将感激涕零之至矣。 --------------------------------------------------------------------------------作者引见&&& 季羡林,(一九逐一—二○○九)字希逋,又字齐奖。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鞠译家、佛学家、作家。一九逐一年八月六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一九三○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一九三五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讨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主修印度学。一九四一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德国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其在国际东方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一九四六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一九五六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豁委员,一九七八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讨所所长。季羡林学术研讨领域次要有印度古代语和佛典言语、中国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明交流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明、敦煌学、糖史等,建树颇多,著作等身,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他知晓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等十二种文字。他研讨翻译了大量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注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季羡林不只是学术造诣颇深的著名学者,还是一个著名作家、散文大家。。他年轻时就创作发表了许多散文、杂文作品,是“清华四剑客”之一,在当时文坛很有名气。他回国后,在从事学术研讨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杂文作品,在中国文坛有很大影响,深受读者欢迎。年逾八旬后,他开始撰写80万字的学术巨著《糖史》,还出版了《牛棚杂忆》、《阅世心语》、《病榻杂记》等多部著作。虽年事耄耋却心机焕发,暮年还能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尤为称奇。读他的这些作品是一种享用,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严肃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从中可以窥见一位文明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跟随。
季羡林哲思言语:&&& 工夫是毫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本人制造的镜子里照见本人的真像!如果人生真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
(本文系首藏)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季羡林散文 老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