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东营黄河入海口风景区的风景100字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去黄河入海口(外一篇)
2008年第1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你去过黄河入海口吗?你不去黄河入海口看看吗? 中国论文网 /5/view-1318690.htm  这是我打定主意一定去黄河入海口看看之后好几天逢人就问的两句话。然而,几乎问到的人的回答都是,噢,是去东营啊。那是建得挺不错的一个城市,比济南的建筑差不到哪里去,然后谈胜利油田,还谈些别的什么。只是不谈黄河入海口,因为很少有人到那边去,据说那里一片荒凉。有当地人认为去那里没什么意思,去过的人也都没有谁谈过感受。他们只谈“去”,很具体的,就顾左右而言他了。这更增添了我去看看的好奇心:黄河入海口一定阔大激烈,一派黄水铺天而至,浩浩荡荡奔涌入海。   我去黄河入海口的念头源于向一位老作者约稿,那位作者已年过六旬。算得上是创作队伍中的老前辈了。老作者婉言谢绝了我的稿约,说是刚走了一路黄河。准备写一部有关民俗的书籍。我一听来了兴致。刨根追底儿地打听,怎么走的,走了多长时间,走的哪个河段,沿路的村庄怎么吃怎么住……因为在我来说,这位老先生已年过六旬,年过六旬去走黄河。真可谓壮举了。是一般人不可设想的。年过六旬,应该在家颐养天年老享清福了,他却去走黄河,这应该是年轻人拥有的心性,然而现今的年轻人很少有此心性了,他们已经忘记了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他们心里只有城市,只有车笛啸响,只有光怪陆离的电视电脑电话电磁卡,至于黄河什么样。只在汛期的新闻中闪现一下,其他时间。他们一概不关心。   这当然也不全是。比如有一天,我儿子吃晚饭的时候突然对我说:我们去看黄河了。我心里一动忙问。怎么想起来的?儿子的回答没有表情。说:有同学考上外地学院。临走前提议去看黄河,大家就一起去了。我又问看见黄河有什么感觉?儿子答说,什么感觉也没有。我觉得奇怪,竟会没有感觉?见他没再吭声,就又叮问了一句,去看黄河没什么感觉?儿子想了一下说了一句:浮桥拆了。然后顾自干个人的事情去了。   我不能理解儿子一代人对黄河的漠然,不能理解他们一代人将母亲河的地理位置背诵得烂熟。真正见到黄河却这么淡漠。浮桥拆了。什么话!我忘记小时候有没有带他去看过黄河了,或者这是他第一次去见黄河?作为朋友们的拜别之地,无可否认,有着深刻的纪念意义。这已属不易了。我不能再要求什么。   不过,我对黄河的兴致明显使那位老者很高兴,我知道这位老者刚开始也认为我看黄河像我儿子一样冷漠的,他认定我不会对他走黄河感兴趣,反而会想,这老东西,居然去走黄河,不要命了,所以一笔带过。不料我对他走黄河这么热情,他大喜过望。就告诉我一些细节。说他走的是黄河下游,选择一个小村庄开始走,中途流连了好几个小村庄,搜集那里的传说和故事。我听得兴奋,电话不知不觉指向了20分钟。我很遗憾,这位老者不和我们在一个城市居住,不然的话,我会毫不客气地去他家做客,将他走黄河的轶闻趣事纠缠出来。不过。从开始听他讲述去走黄河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决心一定去黄河入海口看看。这个意愿就牢牢在我心里翻滚,长成。   去黄河入海口,去黄河入海口。一个有节奏的声音涨满耳鼓……   以往的旅行都有专门组织的旅游车,很少体验等车困难的。这次我和丈夫在长途汽车站等车。等了两个多小时,等得无可奈何。我翘首跷脚地巴望,大巴车却不因我们的焦急而返来。两个小时,丈夫出去抽了两次烟,买了两次报纸和食品,然后去洗手间。又焦急地转来转去坐下站起来。等了两个多小时才终于坐上车。   然而到了东营,事情变得更复杂。下车问到的每个人都漠然或者茫然:黄河入海口?还一百多里地呢,没有直达的车,打的去吧。说完就扭头去干自己的事情。   一百多里地打的?有的钱花了。我心里嘀咕着说。然而没办法。人生地不熟。只好继续打问。   总算遇到一位明白的长途汽车服务员。告诉说有公交车到垦利,然后从垦利倒车去孤岛,然后再倒车,然后下车再问。   我一下子头涨到老大。瞧瞧身边的丈夫正烦呢。的确是我找的麻烦。要去黄河入海口,要了一个心愿……这会儿真想不出要干什么了。于是又翘首巴脚地等去垦利的公交车,上了车,向司机打探去孤岛的车站。   坐在我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揽着刚购买的中空被,胳膊上坠着洗脸盆,小孩衣服,膨化食品朝向我看。终于弄明白了我说的什么。   ――是去黄河入海口啊!   她扭过头去,把身子掉转180度,向着坐在车最后的瘦脸男人大呼小叫:去黄河入海口打哪儿下车啊。于是那个瘦脸男人从车后座上站起身来朝前走。一边思索着把视线从左边车窗投向右边车窗。嘴里嘟念着:黄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口,然后径直地走向这位妇女身边。靠我坐着的另一位妇女疑惑地打听:你们是来旅游的吗?然后小声嘟念:大城市的怎么到这种地方来旅游?这位妇女一脸疑惑弄得全车人都疑惑。我抬起目光,发现近旁的人都投来迷惑的眼光:黄河入海口有什么看头?还有的甚至说出声来,我后来才知道,当地人也不了解具体的路程和地址。   我们在垦利的一个小车站下了车。司机很通道理地把我们往前多拉了几百米。到了一个不设站牌的十字路口,车上十多个人指给我们去孤岛的车站方向,我们开始往南走。然后丈夫情绪很坏地对我说,那天电视里演的黄河入海口的旅游车很顺畅。我看见一船人被导游引领着从很宽的水域溯水而上,一路的风光很开阔很壮观呢。   所以你就被诱惑了。   ――所以我们就被诱惑了。我调侃着说。其实心里很明白,我根本就不属于被诱惑,是我不住的叨念,才使丈夫被诱惑的。所以当丈夫一再埋怨:你最先提出去黄河入海口的,不然的话,我是不会到这种地方来旅游的。后来见我不再吭声,就又补上一句:不过电视里乘船在黄河入海口游历的景色的确很吸引人,也不知道在哪个地方乘的船。镜头上一派波涛汹涌的样子。这样说着,我们找到了垦利车站。   垦利去孤岛的车我们坐得很顺利。站台上清静得没有一个人。我们又打出了去黄河入海口的牌子。售票员就热情地告诉我们路线。又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倒车,最后问我们是不是去码头。   我想黄河入海口肯定靠近码头的,既然与渤海相连接,不能没有码头呵。于是应答说是,丈夫也没说不是,于是我们上了一个小大巴。开始去孤岛,一路安心地坐在车上瞧东营的风景,看着车窗外远和近急促而过的风景,心绪变得宁静――那个叫做码头的词,让忐忑的心有了依托。   仔细想,码头这个词,在我心里一直占有很重的份儿值。虽然我这大半生都没去过类似的地方,只在影视片和戏剧里见过类似场景。但是那场面的壮观和繁忙,仍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每当听见码头这个词,我就旁枝斜出地想起造船厂。想起京剧里黑头的恢弘唱腔,黑头的唱腔圆润嘹亮,码头与黑头的唱腔在我视听里游荡……   那是一个文革时期名叫《海港》的
样板戏里的唱腔,实在说。我讨厌那出戏。因为剧情太虚假了。大队长犯错误,最后抓了个小特务。这个套路虽然是文革时期文艺作品的总套路,在《海港》那部样板戏中还是表现得特别突出。然而我却喜欢戏里的黑头唱腔:大吊车真厉害,千斤的钢铁耶――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只两句,加上一串阔笑,很鲜明地就把码头工人的豪放雕塑出来。从那,我一直希望去看看码头。真实地接触一个码头工人。他们当然不像《海港》那出戏里的老工人那么夸张,但是我信他们的个性真正像码头一样被海水冲刷得坚硬刚强。所以当我刚听见码头这个字眼就倍感亲切,就以恬适的心境望向窗外,车窗外橙红的午后,地平线将天地分开,大地如同展开的扇面,汽车在扇的边缘上行走。   到码头去,到码头去,到温暖繁忙的码头去……我的心,和着轮音的节奏快速行进。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观察某个事物或者景物的时候,有一种突然被击中的感觉。你刚刚还很平静,却被猛然击中,仿佛从天外飞来一柄重锤,透过身体猛击心脏,让你茫然不知所措。这就是我站在久己期盼的码头上油然升起的感情,这种感情从大地升起,从脚下升起,渐渐地。蔓延我的四肢……   如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企盼的码头。我曾经梦见的码头,在此刻,像一幅油画,陡然展现在那里。试想前一刻,油画还没有诞生。我还在孤岛站没有下车,只因为在车上遇到了一位中年男子。他对我们去黄河入海口很感兴趣,就兴致勃勃地与丈夫攀谈,并告诉我们多花两元钱去仙河,然后打车很短的路就能到码头。我和丈夫别提多高兴了,就在该到站的地方没下车,就对司机说,能让我们再多坐一程吗,我们去仙河。司机通情达理地说:哦,你们不是去孤岛。是去仙河啊,那行,再交两块钱吧。于是我们紧忙着交了两块钱,心安理得地准备去仙河。于是我们又在仙河下了车,立马坐上一辆双排座载货车。这是因为一路辗转,天已向晚,双排座货车的车主说,去码头已经没车了,我们就坐了他的车,挤进那间也就两平米空间的驾座后排上――上边已有两个人了。为了节省空间,我把脚伸到前排的座位上。丈夫则斜蜷在座位边上,后背紧顶着车门。转眼看夕阳映红的天边,大地已经渐暗,云也做出回家的样子。田野一片荒凉。一个个油田的“磕头虫。迅速掠过。而我们,向开车的司机打问,这才弄清楚黄河入海口根本和码头就是两个地方。码头虽然荒凉,仍是人烟聚集的地方。黄河入海口却几十里路不见人烟,一片“红条子”铺满地表。于是我们暗自庆幸走错了路,暗自庆幸没赶在这么晚去了黄河入海口,却来到了码头,来拜谒温暖的码头。于是,双排座货车将我们拉到了码头。我们下了车,一幅油画陡地拉到我面前,一幅有关码头的油画,跳跃时空,拉到你面前,让你因它而震撼――去黄河入海口的念头霎时烟消云散,我蓦地坠入关于码头的油画中间。   ――小时候我曾经憧憬过造船厂,它来自卓别林的一部电影片断。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去造船厂找工作,工头叫他去找一种三角的木头楔子。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在船厂里边到处寻找,总算找到一个,塞在夹缝里拔不出来。卓别林又去找斧子,工头递给他一把斧子,他拿了斧子。使劲敲那楔子,那楔子被他敲了出来。却没料到,身子后面,一艘轮船从容入海。一艘还没完工的轮船从容入海,它有着巨大的木头框架,在造船厂空旷的棚子底下,被卓别林放入大海。却原来,那楔子是用来固定船用的,现在可好。正巧工头走来,惊愕中,流浪汉失去了工作。   我记得这部影片我看了好几遍,每次都被这场面震撼。流浪汉的无知,工头的愚蠢,加上造船厂嘈杂繁忙,轮船驶向大海的从容不迫,使我每次观看都觉得无比新鲜。记得那时候。上演这部片子,我正在一个社办小工厂里学工劳动,花季之年,每天和皮鞋打交道。憋着气往皮鞋底上涂粘胶,等到晾干,交给下一道工序粘贴鞋底。小厂子只有百十来人,技师是个复员兵,只有一条腿,据说是三级残废,整天叼着烟卷,捌分钱一盒的丰收牌那种,哼着样板戏,一条假肢,拐来拐去地检验质量。他能做很出色的出口皮鞋,只可惜不能犒劳自己。厂子小得连院子只有千数平方米,三间厂房,和民房没什么两样。人挤人鞋挤鞋地拥在一起,每人一个马扎子,扎一个围裙。抱着鞋掌子,忙着完成定额。汗臭味,皮屑味,饭菜味夹杂在一起,还有胶味。大声调笑,胡打乱闹。我和另一位同学宁肯在院子里干活,马扎子放在凸凹不平的土路上,听那些大一些的年轻人,谈西哈努克到了济南。莫尼克公主雍容华贵,或者有谁又从小厂子调到了二轻局……   我从他们口里知道了“造船厂”,这个皮鞋厂的绰号,一个奇怪的绰号。和卓别林电影里的造船厂混淆起来,留在了记忆里。那只被三角木楔固定在岸边的轮船,一艘巨大的木船,一艘多少人想拦也拦不住的大船,竟与皮鞋扯在一起。鞋只能穿在脚上,制作的时候,在师傅手中翻过来掉过去地敲打,那么轻松,然而轮船,巨大巍峨。这调侃是不是有些过分?然而这绰号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当我几十年后站在码头,看见眼前一片渔船。看见晚霞映着船的旗帜红色一片,一艘艘铁皮渔船,已经剥落了暗蓝的油漆,停在码头边上,工人忙碌的剪影在天边挥舞。   不多一会儿,水域渐黑。仿怫缄口沉默,码头由近及远变暗。有只大船上,几个船工忙忙碌碌。把网里的东西往船上乱抖,可能是小虾。也可能是盐――暗夜突降。岸边的小屋里闪出灯光,小卖部的房舍简陋,大筐的蔬菜水果堆满一地。   ――20世纪60年代的蔬菜店。我在心里告诉给自己。这里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候,我们家门口的酱菜店也这般模样,我经常去买酱菜,漆黑的小房,白天也亮一盏幽暗的电灯,成筐的萝卜白菜垛成垛。那里没有水果,水果那年月是稀罕物,在专门的水果店里的货架子上摆放,整整齐齐,馋得人口涎欲滴……   向前走,我路过一扇半开的门,那里映照出土坯墙壁。砖支的木板床。可能是船工的住处。如果我没去过那里,一定不会想像出砖支的床铺,会想像起码有砖砌的墙。粉刷很白,水泥铺的地……   你们明天去平台看看吧,那里倒经常有旅游者观光。这里距黄河入海口还有不短的路,明天上午你们去看看胜利油田的平台,再坐着汽艇在渤海上兜兜风,然后在孤岛打个车去黄河入海口……   这得向东走。向西走不通。西边一路荒凉杳无人迹,连苇子都没有,只有‘红条子’,一片‘红条子’迎风飞舞。   这是我们住宿旅店的老板讲述的话――我们好容易找到一家干净些的旅店,老板是盐场的下岗工人,原来是盐场某个车间的车间主任,现在只拿很少的工资。他对我们说,不好养家,只好承包了这个小二层,饭店旅馆一起干着,一年下来有些剩余。“卖一吨盐才赚几毛钱。”老板声调里带着明显的感叹。我知道原先盐业是国家保护
的企业,而现在――老板说着说着停下来叹了口气。我眼前闪过码头边土屋里昏黄的灯光,闪过砖支的床。成筐堆放的蔬菜,水果席地摆在路边。土路凹凸不平。码头上,那些在夜色中成为剪影的人,收起他们的网,从船上走下来,从那凝重的荒凉中走下来,不知在生活的琐屑中经历些什么……      镜照衰老      感冒了,去医院的中医科瞧病,在外边的连椅上等。   大夫是这个医院最好的中医大夫,所以病号特别多――多数又是孩子。因为大夫的专业是儿科。   妇科也是大夫擅长的专业,所以女人也多。听朋友介绍。她和儿子已经多年找这位大夫看病了,一般病症。比西医好得迅速。虽然中草药的味道也让人打怵。   候诊室设在隔壁,又没有孩子得太重的病,所以乱得很。我坐着等着。看那些孩子们一会跑一会停,一会尖叫一会大哭,大人在一旁一会训斥一会逼着他们吃东西喝水。有的孩子还在那里背诵李白的诗歌,另一个在那里唱幼儿园刚刚学会的歌曲……   忽然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女人扶着一位老女人进来候诊。老女人个子很高。七八十岁模样,这个岁数的女人很少这么高个子的。我的身高在我的同龄人中已经不算矮个,这老女人竟比我高出半个头模样,身上的衣着也很考究:麻纱的提暗花短袖衫,暗绿的底色泛一点旧,黑色的长裤垂度很好,显出裤料的质地,也显出两条腿曾经很修长。只是进来的时候老女人步履蹒跚,拄着一根弯曲的木质拐杖。拐杖拄地的声音响得很沉重。   可能不只我一个人对这女人的到来表示注意,我注意到候诊室里登时静了一会儿,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突然静了那么一刹那。肯定是因为这女人的到来静了那么一刹那。哪怕只有一刹那,那女人也肯定能够有所察觉。   我注意到老女人登时脸色苍白,表情里有一丝尴尬,而心里又在拒绝这种尴尬,她的脚步似乎变快了一些,拐杖似乎又跟不上变快的脚步。她踉跄了一下。仿佛一个受伤的人看见一张床,她迫不及待地坐在了我身边的连椅上。   我坐着的身体不由得向一边挪了挪,又挪了挪,不知怎么。还是觉得不自在,就站起身子,出去买了一瓶矿泉水。等再走回来。进门的时候,我看到了她呆滞的目光。   她的目光呆滞得让我吃惊,因为它们让我联想到有这束目光的眼睛曾经是很美丽的,它们曾经藏着妩媚和明媚,现在却这么呆滞。没有一丝生气,眼袋一重又一重,垂在眼帘下边,水膀膀的,浮肿的样子。扶她进来的女人可能是她女儿,虽然年轻。也有几分姿色,却没有她身上那种让人在心里产生震动的感觉。我再次望向她:一个老女人的残存风韵和她呆滞的目光竟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悄悄观察?   我反反复复地揣摩她年轻时候有多么美貌。一次又一次感受她身上老和衰败的气息。这种气息竟成为一种力量,它们是生命趋于毁灭却不断挣扎的力量。这两种对立的力量聚集在她身上,体现了某种重量。竟使跟随她前来瞧病的女儿。甚至跑来跑去生动活泼的孩子们都显得平庸。   我不由抽了一口凉气――老是多么沉重的东西。   老女人被提前叫了进去,站在我旁边的一位年轻妈妈叹息着说:人老了真是可怜。我才发现。不只是我注意到了这个女人身上的老以及对老的抗争。这个老朽的女人。有可能有着辉煌的过去,起码曾经艳丽动人。而现在,大自然在她身上毫不客气地雕刻衰老。      本栏责任编辑:孔 燕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猜你感兴趣黄河入海口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目前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这里旷野茫茫,芳草萋萋,国家级保护珍禽四季随处可见。黄河两岸,林场、芦苇、牧草带植被种类层次分明,黄河如同一条黄龙深入蔚蓝大海,堪称天下奇观。夕阳西下、长河落日的迷人风情,令人神往。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黄河之黄、草原之绿、大海之蓝,共同绘制了一幅多彩画卷。这里还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黄河河口的特点可以用“黄河口、大油田、红色圣地、黄金海岸”来概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描写和赞美黄河入海口的句子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黄河水在经过了一万多里的艰难跋涉,冲破了群山的阻挡,谢绝了河滩的羁留,在这里终于就要投向大海的怀抱了。大海将以宽大无比的胸怀接纳这条生命之河,岁月之河,心灵之河&&
---------------
2、堪称世界奇观的是海河交汇的那一刹那,正如钱塘潮是海河交汇的奇观一样,这条交汇的缝线同样叫人惊奇造化的奇美。在海河交汇缝线上,一边是泛着黄色的河水,一边是湛蓝清澈的海水,泾水与渭水的分明没见过,在这里河水与海水的分明,异常清晰,却叫人击节赞叹。
---------------
3、车子便驶进了距家百里之外的黄河入海口。登上那高高的瞭望塔,果真领略到了古人那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境。我凝神贯注,凭栏远眺,只见滚滚黄河像一条摇头摆尾的黄龙,咆哮着汹涌而下。就在它奔腾入海的瞬间,原本湛蓝平静的海面,立时卷起层层波涛,波峰浪谷间,黄蓝叠加、泾渭分明,这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
---------------
4、想象中百川入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没有看到,因为天气灰蒙蒙的,能见度不过百十米,黄河掩映在一片薄雾之中,我们无法目睹,也无法伴随它走完最后一程,但我们明白,此时的黄河,目光是淡定的,步伐是坚实的,它将义无反顾走向远方,亘古如斯,地老天荒。
---------------
5、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胜利油田腹地,是母亲河&&黄河千百万年孕育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一方沃土。知道黄河入海口已经很久,只是一直未能成行。后在电视广告上看到了那飘雪的芦花,心禁不住蠢蠢欲动。国庆长假去了黄河入海口,感受了她把荒凉演绎到极致的美丽。
---------------
6、亲亲的黄河入海口!今年的端午节假期,你的迷人神韵让我再次专门来拜访你。以后我还会来看你。为你的原生态风采,为你的河海交汇的神奇,更为那种&欲辩已忘言&的真意。这种真意,喧嚣世界里难以找寻。这种真意,能真正润泽抚慰你的灵魂,直击你的心灵深处。
---------------
7、不觉间,已是暮色苍茫、夕阳西照的黄昏,整个黄河口大湿地笼罩在了落日的余辉里。我伫立在老韩的帐篷外,凝望着水天一色、神奇迷人的大湿地,久久不忍离去&&
8、这是一方多彩的画卷,湛蓝的水,纯净的天,绿色的植被,朴实的乡民,甚至于氤氲在人们周围的雾气&&临近池塘,黄须菜便首先映入眼帘,它们或簇拥成群,或孤傲独立,或三三两两地生长在浅水,在岸边,在池塘中形状不一的&岛子&上。
---------------
9、沿着水中的木制长廊随意行走,两边没见几棵柳树,倒是蒲草芦苇非常繁茂,约一人多高,枯枝翠叶,枝蔓横斜,在荒郊野外,自然的、蓬勃的生长着,水道随芦苇丛曲折缦回,自然弯转,有曲径通幽之美,水中鱼儿不时浮出水面,荡起小小的涟漪,还有几只叫不上名字的野鸟,凫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走,灰色的翅膀,白色的肚腹,细长的脖颈,体型硕大,体态优美,也不怕人,见我们给它喂食,伸着粉红的长喙,互相争抢,四周一片寂静,天地恬然。
 ---------------
10、主角登场了,一条大河出现了。长龙一般曲曲弯弯的河身,开始和公路并行,且渐行渐宽。这条大河,娴静如淑女,敦厚似高僧,虽在流,却缓慢得几乎没有了速度,凝滞得有些依依不舍。这条( & )大河里更看不到一朵浪花,没有汹涌的波涛,没有诡谲的漩涡。颜色更是名副其实,黄,出奇的黄、格外的黄、深沉的黄!河身混浊得象慢慢流淌着的黄缎。阳光下,不时也会映来刺眼的波光。一切近在咫尺,真实的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毋庸置疑,这便是黄河。
---------------
11、船停了。我们被允许到甲板上去看黄河与大海交汇的情景。只见前边,灰蒙蒙的天穹之下,果然有一条灰蓝相交的水带。黄河水一齐往前涌去,涌去,要与大海拥抱在一起,融化在一起。那条水带比海平面要高出一些。大家不由地惊叫起来,真是奇观呢。有一只大鸟,可能是海鸥,从水面上斜着飞了过去,又飞向了远方的风雨之中。
---------------
12、池塘的东侧是黄河大堤,堤下是参差不齐的柽柳,堤上是一排排的齐整的白杨树,堤坡上则长满了肥嫩的青草,在这青草间成群的羊儿悠闲地吃着草。几位带着毡笠的牧人,随着羊群而动,融化在苍茫的绿色中,成了绿色间游动的音符。在白杨树飒飒风声的伴奏下,不时传来牧人的歌声,那雄浑的调子,质朴的乡音不正是黄河口人朴素、憨实的真实写照吗?
---------------
13、和鹳雀一样,在这里,你还能认识到很多古诗盛典中描摹的叫我们在脑海中耳熟能详却在现实中倍感陌生的鸟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白鹭很多,( & )站在水草里,悠然踱步。&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到鸭子在水中悠闲畅游的情景,看水边的蒌篙遍地,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便不自觉叫人吟诵出来。
---------------
14、这就是蔚为壮观的黄河入海口。看到资料介绍说:黄河宛如一条长龙汇入蔚蓝的大海,堪称天下奇观!只是我们所去之时由于泥沙的沉积,看不到那壮美的场景,不禁在心中留下了遗憾。当夕阳西下,黄河的落日又带着迷人的风情揭开了新的诗篇&&
---------------
15、过去,只在想象中描绘黄河口怎么样怎么样,今日亲眼一见,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博大,它的广阔。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三江源,流经近十个省区,汇集了几十条支流和无数溪川的清水黄水,蜿蜒万里,才流到这里来的。在壶口,它是那么的湍急,那么的磅礴,那么的咆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16、此刻的我在想,是谁给你意志和力量,千百年来以精卫填海般的执着,果敢决绝地奔流不息?你作为全世界输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以2.21平方公里的速度向海内延伸,年均造陆32平方公里,沧海桑田的自然规律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体现。这脚下的土地啊,原本就是一片海,是你日复一日地填海造陆,方孕育出这块茫茫无垠的芳草绿洲--黄河三角洲。
---------------
17、&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其实唐后主的这句话,我早已烂熟于心,只是碍于平日里公务缠身,再加上手脚懒惰,似乎失去了外出游玩赏景的兴致。不知咋的,这天我竟心血来潮,驱车踏上了赶赴黄河入海口踏青春游的路。
---------------
18、在黄河入海口湿地,呈现给你就是这种&原生态&。这种原生态还表现在各种生物包括一草一木都在按照自我的天性生长。说起天性,你看看那成片成片望不到边际的原生柳林,这片原生柳林旺长于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不仅有过大的改道,( & )就是入海口这小小的一段,也曾经因为左右摇摆而有过小段的改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浩浩荡荡的黄河身边,就是这条曾经的故道,滔滔黄水不再在这里经过,却留下了万亩原生柳林、纵横的水洼、青翠的芦苇。
---------------
19、万里黄河,万古黄河。纵然时空无限,纵然世人赋予它再多的溢美和夸赞,它还是有尽头,将来还会消亡(地球尚有54亿年寿命)。人都会期待长命百岁,谁又能逃过宿命?生命总有终结的那一天。所有盛开的花朵,终归都会谢的;所有的高贵宏大都会归于沉寂;所有的华美绚烂,终究都会归于腐朽。一切都是浮云,一切都是须臾即逝的无常。
---------------
20、眺望远方,海域迷漫。游轮大约行驶了近20分的时间,进入渤海海域。只见游轮正前方,有一条黄蓝分明的界线映入眼廉。&黄水与海水的分界就在前方&。 &河海出现分界,并非经常就有。而是在海水涨潮时节才能看到。因为海洋潮汐时,黄水入海遭遇海潮阻力,不能很快的与海水融和,就出现一条很明显的分界线,给我们创造出河海分界的水景奇观&。
(作者:佚名 编辑:jddxx118)
文章热词: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相关推荐信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十四节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入海口风景区住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