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书明课题组教授是哪里人

&&日&星期四 您位于: &→&
非专利技术
知识产权法规
免费点子库
发明人才库
企业信息库
&&&&&&&&&&&& 页次:1/245页
共4899篇 20篇/页
& 浏览工具:&&发布人:patent
版权所有:中国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
网站联系邮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对话南大学子
11月24日,美国斯坦福大学Richard N. Zare教授应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之邀携妻子访问我校。Zare教授于下午在逸夫楼教室与同学们展开自由讨论,并于当晚在杜厦图书馆报告厅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摇动而不搅拌:饮料里的科学》。
Richard N. Zare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是国际著名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家,Wolf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科学会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次到访南京大学,Zare教授在交流学术之余与南大师生积极互动,畅谈自己的学术经历与人生感悟。
下午两点半,一场与Zare教授零距离互动的自由交流会准时开始,交流会不仅吸引了南大师生,更吸引了数名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和金陵中学的高中生。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聂书明出席并参与讨论。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领域踊跃发问,Zare教授及其夫人Susan女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平易近人的姿态一一回答。从申请学校到职业选择,从学术研究到家庭社会,从大学智慧到人生哲学,同学们的问题面面俱到,Zare教授的回答语重心长。
谈及&上大学最重要的是获得什么&时,Zare教授认为是自我意识。他解释道,大学生应该用四年的时间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的领域、喜欢的工作,并为之学习必不可少的技能。当有同学希望Zare教授分享与Susan女士的爱情故事时,二人并不避讳,坦陈相识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鼓励大学生们好好把握大学最重要的两件事&&&study and romance&。一个半小时的交流时间虽短暂,内容却丰富,Zare教授的风趣幽默和谆谆教诲在给到场的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留给同学们更多的空间思考自己的大学与人生。
晚上6:30,由Zare教授主讲的名为《摇动而不搅拌:饮料里的科学》的讲座在杜厦图书馆报告厅如期举行。栖霞区副区长邱志强,南京大学副校长吕建,江苏天地教育基金会监事胡玉玲等出席。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臧文成主持讲座。
吕建副校长寄语在座师生要积极拓宽视野,力求学有所获,教有所成。校友邱志强副区长鼓励同学们要&听名人的课,走自己的路&,既要有质疑精神,也要做到脚踏实地。最后,胡玉玲女士为Zare教授颁授了&天地名人讲堂&荣誉牌。
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南大的Zare讲授对南大并不陌生,这次他带了6个实验来展示饮料里的科学。讲座中,瓶瓶罐罐的碰撞,液体与液体的反应,Zare教授用鲜活生动的例子代替枯燥艰涩的理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引起台下不少同学的兴趣,纷纷思考饮料里的奥秘。工学院的一位同学表示,Zare教授的试验好玩有趣,印象深刻。
据介绍,此次讲座是现代工学院的高峰讲堂&天地名人讲堂&中的一讲,计划一年举办两三次,主讲人来自海内外学术界、工商业和政府机构方面的领袖级人物。讲堂包括面向工学院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讲学活动和面向教师、研究生的相关学术活动,是现代工学院培养领军人才的举措之一。(新闻中心 吴科 何治锦)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分隔线----------------------------
博士交流群:
【01号群】;【02号群】;【03号群】;
【04号群】;【05号群】;【06号群】;
【07号群】;【08号群】;【09号群】;
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扫描关注欢迎访问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热点信息
FUNSOM成立六周年 成果丰硕亮点多
发布时间: 9:19:09 点击:
元(个人项目见表
²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次;
²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交叉创新一等奖”
²国家公派留学4人次;
²国家奖学金25人次;
²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
²“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立项资助9项,立项16项;
²苏州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3人次,朱敬文奖学金5人次;
²苏州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篇,优秀硕士论文5篇;
²苏州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立项资助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1项;
²苏州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5人次,“卓越研究生访问交流项目”9项。
为鼓励广大同学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研究院自筹经费为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生设置“科研成果奖学金”,所有发表科研论文或获批专利的研究生都可以获得此项奖励,6年来已累计发放金额160余万元。
中心按照“政府主导、区域急需、创新引领、影响突出”的原则,以打造“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纳米创新体系为目标,瞄准世界纳米科技前沿和国家纳米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围绕纳米光电子、纳米新材料、微纳制造、纳米生物医药、纳米节能环保五大产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
争取在未来
Copyright & 2012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910楼  邮编:215123 您是第位访问者  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埃默里大学和乔治亚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刺激响应性团簇纳米粒子来改善肿瘤渗透及疗效。这一研究结果发布在3月2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技大学的王均(Jun Wang)教授,及埃默里大学和乔治亚技术学院的聂书明(Shuming Nie)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均教授的研究兴趣为肿瘤靶向治疗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纳米药物和药物输送系统、RNA干扰、纳米生物材料。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在中国,癌症已经成为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而且癌症发生率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260万,死亡180万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癌症也排在死因的第二位。
化学疗法是癌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的药物缺乏选择性。它们在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器官和组织中也可有较多分布,这一方面降低了药物的利用度,另一方面还对正常组织和器官造成显著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耐受性降低,削弱药物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长期使用化疗药物也会导致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反而增加后期治疗的困难。鉴于此,寻找针对肿瘤的特异性位点,提高化疗药物的选择性,使其具有靶向性,成为了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纳米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将纳米生物技术与疾病治疗手段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型学科――纳米医药材料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纳米药物已成为目前国际纳米科技和生物医药研究的热点前沿领域。癌症纳米药物的主要目标是有效将治疗传送至实体瘤内的癌细胞处。然而,当前仍有一系列的生物学障碍阻碍了纳米药物到达靶细胞处。
在这里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刺激响应性团簇纳米粒子,并证实其能根据肿瘤微环境的内源性刺激适应性改变诸如大小、zeta电位和药物释放速率等一些理化性质,使得最终克服这些障碍,尤其是肿瘤渗透瓶颈变成可能。
一旦iCluster在肿瘤部位累积,肿瘤细胞外固有的酸性会触动排出偶联铂(platinum)前药的聚酰胺- 胺树枝状分子(直径约为5 nm)。这样的结构改变大大提高了治疗药物的肿瘤渗透和细胞内化。内化的树枝状分子前药在细胞内进一步分解释放出顺铂(cisplatin)来杀死癌细胞。研究人员在不同的体内难治性肿瘤模型,包括渗透性较差的胰腺癌、耐药癌症和转移性癌症中证实了iCluster优越的抗肿瘤活性,证实了它的通用型和广泛适用性。
大部分的癌症死亡是由于肺和肝脏转移,仍然没有方法可以治愈。现有的抗癌药物只能提供有限的疗效,因为它们无法克服体内的生物障碍,并且无法以足够的浓度到达癌细胞。来自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首次研制出了一种药物,可成功地消除小鼠的肺转移性肿瘤,从而彻底改变了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发表在2016年3月份的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 )。
在过去的十年里,多伦多大学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IBBME)的陈志和教授一直在寻找能够将化疗药物传送到肿瘤内,而不会去到其他地方的办法。现在,他的实验室设计出了一套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上附着了可改变形状接近病变组织的DNA链。研究工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2016年2月的Science及PNAS杂志上( )。
同月,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另一种强大的纳米技术,能够精确检测并消灭手术遗留的癌细胞。这种技术有望大大提升癌症患者的存活机会,尤其是当肿瘤无法完全切除的时候。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筹备临床试验,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开展相关工作()。
(:何嫱)
推荐原文摘要:
Stimuli-responsive clustered nanoparticles for improved tumor penetration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A principal goal of cancer nanomedicine is to deliver therapeutics effectively to cancer cells within solid tumors. However, there are a series of biological barriers that impede nanomedicine from reaching target cells. Here, we report a stimuli-responsive clustered nanoparticle to systematically overcome these multiple barriers by sequentially responding to the endogenous attributes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he smart polymeric clustered nanoparticle (iCluster) has an initial size of &# nm……
作者简介:
1993年于武汉大学获化学专业和细胞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1999年1月于武汉大学获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高分子免疫佐剂的开放课题研究;1999年5月至2004年6月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新加坡生命医学中心(Johns Hopkins Singapor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9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百人计划”择优支持;月,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医学院访问教授;2006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8月起任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双聘研究员,同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目前任中国生物材料协会理事,Biomaterials Science、ChemNanoMat、Acta Biomaterialia杂志编委;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J Controlled Release、Biomaterials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论文被引用近4000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单位)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单位),以及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实验室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6人,指导博士研究生中1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5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位获“求是”优秀研究生奖,5位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年实验室研究生连续5年获GE基金会科技创新奖,2位研究生获得2010年度校级学术新人奖,1位获2011年度教育部学术新人奖,1位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研究兴趣:肿瘤靶向治疗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纳米药物和药物输送系统、RNA干扰、纳米生物材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我来说两句(0)
[Ctrl+Enter]
热搜:||||
知名企业招聘
医药/产业</
相关文章:
加载相关文章......
今日文章:
加载今日文章......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更多公众号:icailiaoren分享材料领域内新闻资讯,材料人网原创文章以及公告。最新文章相关推荐对这篇文章不满意?您可以继续搜索:百度:搜狗:感谢您阅读大牛云集,学术盛宴——第十一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图文报道,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容墓简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