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建设学派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建设学派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学术理念,以高级思辩统领下的观察、比较、体验、实验等实证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针对真问题展开全面、深入、持续、彻底的研究,从而达到认识、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等建设性目标的知识分子群体或学术共同体。
建设学派学派的概念
建设学派学派的概念界定
学派:谓讲学者各承师说,自成之派别。(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学派:谓讲学家之宗派也。黄宗羲之宋元学案、万斯同之儒林学派,皆专言汉、宋学派之书也。(《辞海》,台湾:台湾中华书局,)
学派: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学派: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振兴、高明:《当代国语大辞典》,台北:百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学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由学术观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批科学家所形成的派别。例如,法国布尔巴基学派,量子力学中的哥本哈根学派,遗传学中的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等。科学上不同学派的争论,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陈文林、邹甲申:《自然辩证法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英文将学派解释为:School:a group of People with the same merhods,opinions,(ofartisrs)Styte, ef.(朗文:现代英语双解词典。北京:现代出版社,一958·1270)
建设学派学派的共同特征与发展渊源
对于学派的解释虽然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学派大多限于同一学科领域;二是学派是学者共同体;三是师承关系是学派形成的主要原因;四是同一学派对某一学科的基本问题有共同的学术观点。学派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都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学派本身也反映了社会思潮的某些方面。世界近现代史上产生的几大思潮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文主义思潮(14到16世纪):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崇尚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主要观点: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典型代表人物: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日生于阿雷佐城,日卒于阿尔夸。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最早提出以“人学”对抗“神学”,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自由主义思潮(17世纪到20世纪):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又称传统自由主义,形成于17 世纪。自由主义提出 “自由放任”的口号,宣扬“自然秩序”的思想,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其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亚当·斯密、洛克等。亚当·斯密倡导自由放任和排除政府干预经济事务,主张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孟德斯鸠在继承洛克思想上,提出“三权分立”,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首先在英国兴起,流行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又被称为“修正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这一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空前激烈,大多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反思自由主义,纷纷放弃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提出“新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古典自由主义纯粹的“自由放任”,但核心思想仍是强调个人自由,尊重个人价值,并没有放弃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格林是英国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最先提出国家干预理论,主张抛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倡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适度干预。
“新”自由主义。这里的“新”自由主义是20 世纪70 年代后形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现代版本。70 年代中期,由于西方遭遇了二战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危机无能为力,“新”自由主义开始被接受成为经济纲领。哈耶克被公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干预,倡导实行竞争性私人货币制度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把国家干涉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统称为计划主义,认为国家对经济干预,是“通往奴役的道路”。
(19世纪到20世纪)
《韦氏英语大词典》对科学主义的定义是:“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理论观点,断定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果地应用于知识追求。”科学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它盛行于现代西方,并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如美国新实在论者要求哲学家效仿科学家,美国哲学家W.奎因则说,认识论就是生物学对自身的运用。
(20世纪60年代)
后现代思潮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广泛出现的并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就是要通过否定古典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以建立新的现代文化理论。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是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可以用三句话来形容:世界是破碎的,历史是中断的,语言是游戏的。
后现代主义有四种代表理论:哈贝马斯的后现代批判理论,代表作《论现代性》、《现代性对抗后现代性》;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与保守主义,代表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论与文化观,代表作《后现代状态》;杰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说,代表作《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历史上除这几大社会思潮以外,其间还涌现了像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等不同的社会思潮,它们为建设学派的宏大出场奠定了历史性与学术性基础。
(Rationalism)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笛卡尔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学以及科学的认知及形而上学基础)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通通需要藉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尔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也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
(positivism)
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提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建设学派建设学派的定义
建设学派广义上的建设学派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派发展历史背景下,建设学派作为一股新兴的学术力量开始悄然兴起。它吸取各家所长,在前人学派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学术理念,以“建设”为内核,旨在通过善意的方法论的提出,从而改良社会,提升人生,这样一种新兴的学术观念,在如今较沉闷的学术氛围下,显得新鲜而有灵气。对于建设学派的概念,目前各领域莫衷一是,对其定义也较为笼统,但将其置身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长河中,广义上的建设学派可定义为:
以促进社会改良或发展为学术目标,以合目的、合理性的建设性方法论的得出为学术重心与落脚点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派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学术理念,以高级思辩统领下的观察、比较、体验、实验等实证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针对真问题展开全面、深入、持续、彻底的研究,从而达到认识、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等建设性目标的知识分子群体或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派拥护者不仅用自己的理论和理念来进行学术研究,还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做到学术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实践活动也“受理论指导,为理论开路”,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不即不离、融会贯通的圆融境界。
建设学派作为正在建设中的一类学术流派,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如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全面和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体系。它依托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一贯秉承善于发现、精于探索、勇于担当的学术理念,强调运用观察法、实证法、比较法、体验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工具,通过提出理性且具有可行性的系统解决方案,来推动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追求最终极的人文关怀与真善美的理想状态。建设学派善于发现、精于探索、勇于担当,以贯通、包容、务实、创新为基本学术价值观,是对批判学派及各大学术流派的继承与超越,是对国家、社会、个人有启迪性与建设性意义的学术共同体,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建设学派正当其时。
建设学派狭义上的建设学派
广义上的建设学派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个领域,如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几乎每个学科领域都在谈学术改良、谈学科建设,然而却未有人针对建设学派构建一个较完整和系统的学术理论体系。唯独新闻传播学领域,有此一人开创了先河。中国“2009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于2002年提出建构建设学派的理论构想,着手打造自认为更有价值的“建设学派”,在这一点上,他当属建设学派理论的首创者与体系的构建者。
基于当时的学术发展与学派走向,蔡尚伟着手开展“接着西方人说”而不是“跟着西方人说”的研究,开始打造更有价值的建设学派。他构建的建设学派,脱胎于川大“望江学派”,得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之精华,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为根基,旨在通过科学方法论的构建,以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学术理论的逐渐深化。
他认为,对传媒的批判可以是文化批判,可以是政治批判,可以是道德批判,也可以是技术(方法论)批判,当然,最理想的应该是几者的结合。虽然几种批判路数有较大差异,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关于传媒及传媒行为的批判理应重在技术批判,而理想的批判形态就是吸纳了文化批判、政治批判、道德批判因素具有深厚文化(理当包括“大众文化”)底蕴的建设性技术批判。这样的批判才可能是完全的“学术”,既有“学”,又有“术”,而不会沦为仅仅是一种阶段性情绪与个体性情绪的理论化表达。建设学派的基础是批判,但却是对批判学派的批判与超越,这种批判的指向是建设,落脚在建设,是“预测”与“控制”在规则的建立与规律的发现,这样才更靠近“科学”,诗意的“科学”,也是建设学派的终极目标。
做一个建设学派不仅要对人类、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有益,还要对个人的发展指明可预见性方向。蔡尚伟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批判学派,但更需要建设学派。2005年6月,蔡尚伟新书《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出版,其建构的建设学派理论思想第一次以纸质出版的形式公之于众,届时,建设学派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建设学派建设学派的理论体系
建设学派建设学派的理论来源
说到建设学派的理论来源就不得不提及同建设学派精神内涵相似或相异的学派,无论是相似或者不同,这些学派都是建设学派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源。
同建设学派精神内涵相似的学派
1.哲学领域:亚里斯多德学派
亚里斯多德学派对西方文化基本倾向以及内容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便是亚里士多德。他与柏拉图一起,被称为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两人之一。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而相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更重视从感观获得知识,而且将相对更多地获得经验主义者的现代标签。因此亚里士多德为之后最终进入科学方法的世纪做好了准备。在研究方法上,亚里士多德学派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给予论证。
2.经济学领域:、
剑桥学派(Cambridgeschool)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学派,由于马歇尔和他的忠实门生庇古、罗伯逊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所以被称为剑桥学派。这个学派所传播的经济学说,主要体现在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该书继承19世纪初以来的英国经济学传统,兼收并蓄,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经济学体系。该书一出版,就被吹捧为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相提并论。因此,该学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也占有支配地位。
新制度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有较大的发展,它的前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为代表的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国是加尔布雷思、博尔丁,在瑞典是缪达尔。
3.社会学领域:、乡村建设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组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在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涌现出了一批“乡村建设学派”。这场“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是由一些学术界知识分子提倡、引导与参加的,而其中的核心人物,包括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都是中国社会学派发展史上的知名人物。基于中国现实的社会研究,他们借鉴中外各种社会学理论学说,逐步形成了以指导实际乡村建设事业的乡村社会研究体系。
4.文化学领域:(经世致用派)、文化建设学派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等考据方法。并且不仅强调读书,而且提倡走出书斋、到社会中去考察。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犹当博学审问。……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文集》卷四)。”他提倡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文化建设学派
文化建设学派的代表人物傅斯年,他“批评读经,倡言不依傍儒家正统而造民族新文化”、 主张“史学便是史料学”极其注重用正确的方法来整理史料、分析史料,建设新史学。
5.历史学领域:年鉴学派
在近现代东西方的所有历史学学派中,“年鉴学派”无疑是最为成功和出色的学派。这不仅因为“年鉴学派”产生了一批一流的历史大师(如布洛克、费弗尔、布罗代尔等),写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史学著作,(如《封建社会》、《马丁·路德———一种命运》、《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十五至十八世纪》等),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史学理论体系(如“问题史学”、“总体史”、“长时段”等),也不单因为“年鉴学派”存在时间长,从30年代至今已达半个多世纪,而是因为“年鉴学派”已经成功把史学变成了一项面向整个社会开放的公共事业。“年鉴学派”成功地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牢固的桥梁,巧妙地将学术功能转化为社会功能,使历史研究对现实社会和公众的日常意识产生了异常深刻的影响。
6.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非内省法。行为主义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客观研究,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7.新闻传播学领域:经验学派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自形成之日起便具有典型的经验主义的特点。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效果上。例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霍夫兰的“劝服传播”研究;研究对象也较为微观,容易落地。研究者的最初动机主要是考察、检验和提高教育、宣传、电信、广告、公共关系等领域的传播效果,研究活动始于对社会问题的实际关心。
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目的在于经验性、实用性以及切实的商业性。其研究成果大多用于商业机构的策划案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拉扎斯菲尔德1940年主持的“伊里调查” 便是针对总统竞选期间的民意改变而展开,从而提出了“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等概念。
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注重量化方法、实证研究。他们将某些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用于社会研究中,观察、实验、模拟、模型、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是其基本的工具,它的一些重要的方法,如民意测验、实验研究、实地调查、资料统计等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同建设学派内涵不同或相异的学派
1.哲学领域: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是唯心主义的代表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学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整个自然界不过是一个和谐的数”。 物质世界必须适应他规定的“数”。比如:在他看来1为点.,2为线—,3为面,4为体,土为立方体,火为四方体,气为八面体,水为二十四面体等等;甚至非物质东西也被赋予“数”的特性,如:理性是1,意见是2,正义是4,婚姻是5,爱情是8等。
2.经济学领域:新计划经济学派
该学派一方面主张改革斯大林模式的旧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又主张利用市场机制而又把市场机制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反对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3.社会学领域:法兰克福学派
20世纪30—4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理论家们创立了一种跨学科的社会政治观点。他们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个别观点,同时吸收G.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人们把以该研究所成员为主体的持批判理论观点的学者称为法兰克福学派。在社会学领域,法兰克福学派把对实证主义的理论批判与对自由主义的政治批判结合起来,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把人视为无主体的客观结构和把人的精神物化,不仅扼杀人的精神价值,而且变成为现存制度的合法性提供辩护的政治工具。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上都与现代社会学具有紧密关系,它的社会理论观点被看作是批判的社会学。
4.文化学领域:(心学派)
程朱学派,即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也称“程朱理学”。此派融合道学、佛学、儒学思想,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提出“无极而太极”、“性”、“命”、“理”等范畴。此派空谈心学命理,秉持唯心主义的哲学观,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程朱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学派。从南宋后期起,它逐渐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经元、明、清三代,一直居于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5.历史学领域: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乾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虽然乾嘉学派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它的治学宗旨和特点,决定其治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其他封建文化典籍,它研究考证的问题,几乎全是书本上的问题,缺乏新鲜的、现实的实际内容,确有脱离实际的倾向。到了学派发展的全盛期时,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脱节。
6.心理学领域:
该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把生理条件和心理现象都包括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之中,反对冯特式心理学的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提出意识流的概念。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内省是心理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但却不把内省看作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者的内省,而把它看作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迅速而确定无误地抓住实际印象的一种能力。
7.新闻传播领域:
批判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逐渐发展的,它的学派发展历程看来很短暂,其实不然。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批判学派不仅渊源有自,而且源远流长。大略说来,在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两股相反相成、魔道相长的强劲思潮。一是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一是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文主义。批判学派就脱胎于与人性、人本一脉相承的人文主义思想传统,在价值理性占上风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之下应运而生。而“批判学派”作为一个词语的提出,缘于哥伦比亚学派的拉扎斯菲尔德与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一次不愉快的合作,拉扎斯菲尔德称自己为“行政管理学派”,因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持强烈的批判态度,故拉称其为“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作为学科领域内强势的学术流派,自动荡、革命、反叛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始终与当代西方各种学术流派交相呼应,形同一体,从中汲取了丰富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批判性学术资源,如符号学、解释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等,在各种思潮与流派的基础上,通过杂糅翻新,建构了批判学派自身具有独创性的批判主义理论体系。迄今为止,批判学派的各路言说在人文社科领域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学界诸侯在那里也可谓是俯拾即是。如:批判学派的先驱——欧洲法兰克福学派的各种批判理论及其后裔哈贝马斯的结构主义流变;以符号学著称的罗兰·巴尔特及以“知识考古学”闻名的福柯;鲍德里亚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以及斯皮瓦克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反思,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研析传媒,开辟了经验学派作为正统学派之外的一个全新、开放的视域。
建设学派建设学派的基本要素
建设学派的哲学依托:
建设学派的学术理念:善于发现、精于探索、勇于担当
首先是善于发现问题。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建设学派是将问题全面展开,使其充分暴露出来,而不是遮蔽问题。然后再去发现问题背后更宏观的本质。例如,传播学奠基人从传播现象和问题着手,于1927年发表了《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术》,而后,逐步发现问题中宏观本质,与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基本内容和方向。
其次是精于探索。建设学派辩证地看待已有的成绩,并不断的修正进步。从传播学中的皮下注射说到有限效果说再到适度效果说,便体现了精于探索和不断修正的学术理念。
最后,是用于担当的精神。建设学派并不是困于书斋,一味空谈。而是要把学术的理论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例如,法家的主要人物将自身“依法治国”等主张贯彻实施,提出了一整套方法,服务于政治,对后世影响极大。
建设学派的研究工具:、、、体验法、、等。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实证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着眼于当前社会或学科现实,通过事例和经验等从理论上推理说明。实证分析要运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诸如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逻辑演绎与经验归纳等等。
田野调查法又叫实地调查法或现场研究法,其英文名为Fieldwork。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
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建设学派的终极目标:通过全面、深刻的认识世界和社会,尤其是认识到世界和社会的固有缺陷,提出理性且具有可行性的系统解决方案,来推动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建设学派要全面深刻的认识世界和社会,尤其是认识到世界和社会的固有缺陷。这一点和批判学派是相通的。只有先发现问题尤其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后在认识到世界和社会的固有缺陷上,在提出理性、系统且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就比批判学派又更进了一步。甚至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参与到建设的过程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理论体系。
最后一步是通过建设,推动世界发展。建设学派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即追求世界和社会的真善美,追求人类的自由、幸福与解放,从而达到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这也是需要通过一步步具体的建设步骤而最终达到的。
建设学派建设学派的系统主张
经过多年的学术探索,蔡尚伟构建的建设学派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化、学理化的理论体系,他的诸多学术主张都是以建设性为内核,凸显具有建设性的方法论探讨,从而为理论开路,指导客观世界。
建设学派学术价值观:贯通、包容、务实、创新
贯通强调一种境界、一种气度。文化有多种,不能分隔开来,而要贯通。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要找准其联接点,只有这样,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件事情,所有的文化都是一种文化,所有的学问都是一种学问。
包容是指要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倾听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根源与基础,而不是急切争辩。要做到建设学派,就应该有勇气包容一切不能包容我们的人。
务实是指在充分认识到人类固有缺陷、社会缺陷、人类生存的两难境地基础之上,讲究实际、审时度势、灵活适应,注重实效地进行学术批判、学术改造与学术创新。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引向建设,改良与创新的内核即为建设。
创新是指要在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有所超越,要积极推陈出新,勇于革新求变,大胆尝试探索。
天下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当做建设学派的素材。不管黑格尔还是白格尔,都不是不可逾越的标准。他身处的时代导致了他的局限性,也因此不能站在当下呼应现实,而建设学派,从时代性来讲就是一大创新点。而如何利用无数个基点进行理论创新,这就是建设学派需要探讨与发现的问题。
建设学派学术理念: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
在文化创造中研究文化,在传播实战中研究传播,在产业试验中研究产业。
所谓“大文化”,一方面表现为一种能入能出,能进能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大气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气度。大文化之“大”在于融会贯通以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经济为基础的人文社科领域,通过经济学、法学来理性认识社会、认清现实、认知世界,继而改造世界;通过历史、哲学来对人生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思辨;通过文学艺术来创造并升华主观世界。建设学派认为,历史本身就是理性的思辨,是对社会的把握,但同时又极具人文情怀,对历史的解读一般是从人文出发,经过社会分析,又回到人文。哲学是一种境界,一种站在高处俯瞰宇宙,与宇宙同生同在的气概,通过哲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理性思辨,有助于人们宏观把握现实世界,做到“不迷惑、不盲从”。而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生命的体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想像力,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怀,是创造主观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助推器。
“大传播”是衍生于“大文化”的一种文化存在方式。“大传播”首先讲究传播的广泛性,认为传播贯穿于所有的物质运动领域之内,贯穿于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所有的沟通行为之中;其次讲究以传播为目的、媒体为工具的基本理念,建设学派提倡将传播运用于公共关系、形象塑造、营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反对就传播谈传播的狭隘“专业主义”。
“大产业”突出的是一种宏大的产业观念。在大产业的视野下做产业研究,要求要把产业放在产业集群中去考察,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产业格局与产业空间中去考虑,从而探索出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未来产业规划与发展铺平道路、指明方向。具体到文化产业、传媒产业,就是要将它看做是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中的产业,要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联系起来,而不是就产业谈产业,孤立地研究产业。所有与大文化、大传播相关的产业都要在“大产业”理念的观照范围之内,要善于去找寻各个产业之间的逻辑连接点与理论结合点,如果仅仅局限于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将不利于产业思维的开阔与长远战略眼光的培养。
大新闻学观
所谓大新闻学,就是在新闻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涉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来充实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把新闻学整合成为一个全面的新闻学科体系和科学的新闻教学范式。在某种意义上,大新闻学就是媒体使用学。不管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的人都要使用媒体,对于个人来说如何正确利用媒体,在于创造多少人生机会、实现多少社会价值。但是在当前的传媒教育体制下,很多人是被媒体的阴影所笼罩,变成媒体使用你、选择你。建设学派倡导要把媒体选择你,媒体使用你,媒体塑造你,变成你选择媒体,你使用媒体,你塑造媒体,这才是学术研究与实践的王道。
大传播学观
所谓大传播学,其内涵为传播是目的,媒体是工具的传播理念。建设学派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传播技能,在于能够通过传播提升人生境界、改变社会。一个人的传播学学的好不好,一本传播教材写的好不好,都在这一个点:能不能提升传播力,因此传播力是我们践行大传播观的检验标准。而媒介化生存时代,人人都是媒体,都要靠传播来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与价值。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提升自身的传播能力以适应媒介化生存时代的需要,是大传播学观的最终目的所在。另外,除了一般意义的学术领域以外,更重要的是实际应用领域:公共关系、营销等。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这是一个基本理念。公关关系、营销、形象,这些词全部是传播学的关键词。
生活处处是实践。生活本身就是对媒体传播的实践,只是在日常化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去接近更专业化的要求,用专业眼光、专业标准来训练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实践。现在很多电视专业的年轻学生喜欢将实践与生活相剥离,以进不了电视台等媒体实习作为缺乏实践的托辞,这是专业学生的集体误区。蔡尚伟构建的建设学派认为,好的学术研究一定都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对实战中宏观和微观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能在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得到明显的提高。这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会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
所有事情都是一件事情
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所有事情都要找到它的联接点。通则不痛,通才能大,不通则小。就学术研究来看,只要转换角度,转换思维,吃饭逛街可以学术,打牌喝酒也可以学术,而那些不与生活、不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可能仅仅只是堆砌辞藻、自圆其说、自娱自乐。简而言之,生活中有学术,学术中有生活,进而做到生活学术化,学术生活化。
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一件事情,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事情,要把所有的事情统筹起来、联系起来做。世界上的事情看似很多,要经历的事情也很多,但我们可以也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当作一件事情来做——那就是你心中的梦想、你要达到的目标。所有的事情都围绕这一终极目标来做,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扭住关键问题,找到核心目标,这样才会忙而不乱、事半功倍。
世界上没有突发事件
与突发事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手足无措。如果人们以一种非常从容不迫的心态和态度去应对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对于他来说便成为了偶发的必然事件,一切状况都在掌握之中。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呢?这需要我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预见性,通盘考虑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从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成竹在胸。未雨绸缪,讲究规划,讲究策划,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成为这样一个战略家,不仅要有战略观,并且能做到战略与战术并重,准确判断事物的轻重缓急,提高人生的效率。这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做到。自我培养的核心是“舍得”。既通文史哲法经等基础型学科,又懂传媒等应用型学科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若不能兼得,舍前者而取后者。文史哲法经是安身立命之本,掌握不变才能应万变。
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
在媒介化生存时代,人人都是一个媒体,只有提升自我的传播能力,才能适应媒介化时代生存的需要,这也正是大传播学的目标所在。学新闻传播的人,心心念念所谓实战、所谓实践,总是将这与学术对立起来,却不考虑人生处处皆实战,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媒体,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自我传播、运思的能力是传播的第一重任务。人际传播日常就有,怎样将你的意见让别人认同是传播的第二重任务。自我、人际、大众传播,没有根本的差异,是一以贯之的。每个人自从出生那天起就以媒体的方式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传播是目标,媒体是工具。尤其在当今以网络为轴心的时代,积极搭建自己的专业传播平台,是建设学派极力倡导的。
建设学派学术方法论
版本比较法
版本比较法是蔡尚伟根据多年学术研究经验总结而成的一个学术研究方法论,也是其独创的基本学术研究方法。所谓做学术,最终形成的学术成果往往是以文本的形式给以呈现,而版本比较,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本比较研究。在推进成果最终形成的过程中,每一个版本的凝结都具有其差异性,“版本比较法”要求在宏观上对思路和框架的变化予以概括总结,在微观上对递进过程中具体的细节,包括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变化予以呈现,从而形成从原始版到终极版的完整修改链,同时也拉出一条贯穿工作始末清晰的思维程序。这样的一个总结方法,有助于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升全方位做学术的能力。
体验式研究
当理论的研究推进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能够继续提升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加入实践的鲜活经验,以激发灵感,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内容。而当实践的操作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继续提升实践的效率和效益,就必须加入理论的系统分析、抽象思考,以使研究更加深入。好的学术研究,一定都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对实战中宏观和微观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能在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得到明显的提高。这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会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
问题清单法
在进入一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的时候,建设学派提倡,应摒除就研究去研究的表面化意识,积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核心,带着问题去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关注问题背后更宏观层面的本质。所有研究都是问题研究。我们的问题研究、反思研究、起疑研究,不是为否定而否定,而是始终围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开,进行善意的思考,尽量思考怎样去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建设学派的所有学术研究,都需先列出问题清单,通过这样一种运思程序开阔思维与眼界,以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建设学派建设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关系
建设学派批判学派与建设学派在学理上的共通点
建设学派,不是站在批判学派的对立面,而是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与学术史的长河中,以包容豁达的心态去研究学术、剖析社会。建设学派,基于对“批判学派”的批判与超越,是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善意的建设性的方法论探讨,以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学术的真正深化。建设学派的基础,仍然是批判。两者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习得终极关怀的人文理念,在世人皆醉时保留一份清醒,从而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状态,这也是学习建设学派与批判学派的本质意义。
建设学派与批判学派研究的共同范式就在于能对现存制度、文化与发生的社会现象进行冷静的反思和尖锐的剖析,无论两者的具体理论与学说如何参差百态,都无不表现出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怀疑精神,无不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或终极关怀。所以,与经验学派相比,建设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理论思想与平衡现代文明的人本主义思潮一脉相通,在这一学理层面上,建设学派与批判学派是存有这一点共性的。
建设学派批判学派与建设学派的区别
学术价值观:学术的平衡主义
批判学派的立场更倾向于批判现实,研究更注重于凸现问题,方法更着眼于深度思辨而不是表层量化———诸如此类的取向,容易使批判学派的研究体系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最终忘记了自己的研究到底是为什么服务,到底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建设学派,打造的是服务社会的学派,是对人类、国家、民族发展进步有益,对个人长远发展有益的学派,它既凸显问题,但更注重方略,既进行理性思辨,也开展诸如观察法、实证法、比较法、体验法、田野调查法、版本比较法等量化分析,除追求至善至美,还求新、求实、求通、求容,追求一种圆融畅达的研究状态与境界,这都是建设学派在批判学派基础之上的创新点与不同之处。另外,建设学派与批判学派相比,看重的是学术的平衡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未发展成熟,现又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各类矛盾较之以前更为突出,若过分强调批判学派的批判观点,无疑会加剧社会矛盾,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建设学派提出学术平衡主义,认为可适当引入批判的因子,有意识地引进对自身学派体系有价值的认识问题的视角与研究方法,同时坚持自己的研究传统,以形成一种学术平衡。
学术理念:批判容易 建设难
批判学派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产生并发展的,主要针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缺陷,在表现自由的环境中,提出的具有批判性的学术观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无所不包。批判学派提出的批判是深刻的,是尖锐的,有些观点甚至特别激进,带有相当的乌托邦特征。虽然批判学派批判性的研究视角对资本主义过分的发展偏向起到一定的学理性监督,对当时的学术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但其只批判不建设,只说是什么、不提怎么做的方式不能用来指导具体实践,高度抽象化的概念体系只能用来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价值观,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无疑作用不大。而建设学派,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价值取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坚持联系与区别相结合的学术理念,以观察、体验、实证、比较等为主要研究方法,针对真问题展开全面、深入、持续、彻底而达到认识、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等目标的知识分子群体或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派的功能就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以寻找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正确方向与路径。提倡建设学派的人,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不会放弃终极正义,同时也是现实主义者,善于从“能够怎样”入手而不浮夸于“应该怎样”的空谈,却又不把“能够”仅作为无可奈何的妥协,而是动态地推动“能够”不断进展,并在其中埋设下达到“应该”的脉络。
研究方法:实证+体验式研究
建设学派是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方法论的探讨,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注重实践调研,结合理论方法进行体验式研究,深入研究领域体会建设的乐趣。而批判学派注重定性研究,使用哲学的思辨方法和符号学、人类学的方法,一般从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等领域出发,注重思辨、人文研究,注重文本分析,通过分析文本,洞悉社会现象,从而对社会缺陷进行选择性批判。建设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法、体验法、观察法、比较法、田野调查法、版本比较法等,他们注重挖掘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出发点与着眼点都紧扣具体实践环节,都与人们的实际经验形成密切联系,其研究方法及成果不仅有突出、明显的经验主义色彩,还具有建设性本质。因为研究的成果往往能直接用来指导社会实践,是对“怎样做”的最好诠释,是通过全面、深刻认识世界和社会,尤其是认识世界和社会的固有缺陷,提出的理性且具有可行性的系统解决方案,所以建设意义更大。
建设学派建设学派的挑战与乐趣
建设学派建设学派的挑战
建设学派作为新兴的学术发展流派,其学术价值观、学术理念、学术方法论极易被人们所误读、误解、误判,其研究对象由于自身在理念上的差异与隔阂,也构成对建设学派在体系建构中的最大挑战。而导致误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设学派进行的研究往往是系统化的、集团化的、高成本的,而批判学派往往是思辨性的、个性化的、低成本的,故易使人们对建设学派的研究动机和实质效果产生质疑。
建设学派建设学派的乐趣
学术探索之路虽艰辛,但建设学派在挑战之中收获更多的还是快乐。
平衡主义价值观
建设学派主张贡献和获得之间平衡的最大化。自己生活的挺好的,同时也为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这样的人生可能是最划算的。自己生活的不好,但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这也挺好的,很崇高的。但是很多崇高之间也很虚伪,也许它在道德上也有麻烦,可能你对国家好了,同时你也不得不对你的家庭不负责任,它们并不平衡。物质追求与社会奉献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想要享受生活必须与奋斗相结合,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所谓羡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淡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金钱和社会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应底气十足地坦然对待。在此基础上整体地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做人生的加法。比较好的一种状态是:首先不为生计发愁,并有多余的条件帮助别人。富有并不影响高尚,富有可以更好地高尚。
相关微小说摘录:
某道德家因“淡泊名利”获得了终身成就奖。记者问:“请问你有何感想?” “我很激动,我的职称马上就可以解决了,退休工资还要长一级,领导也说了,我儿子的工作尽快安排。还让我参加淡泊名利宣讲团了,到处走走,吃喝都免费……”“你这算淡泊名利吗?”“我气愤!你听见我说名利了吗?!!”
辅导员动员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同学不懂,问:“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哪里呀?”“你白学四年了!”辅导员说:“最需要的地方肯定是基层呀……”,同学又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北京呢?”,“因为他们都有牺牲精神呀,他们要去了,你们还有机会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吗?”
以真心求真谛,以善意求善果,其乐无穷
蔡尚伟坚持24小时工作制,学术、工作、生活、人生于一体。生活、学术、工作不能分隔,工作既享乐。
学术有时也是一种极限运动。警惕自己身上的局限,随时做好准备,实现自我超越。要坚守个人标准,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尽人力顺天意。了解个人的阶段性人生价值,阅尽人生春夏秋冬的风景。建设学派坚持:因为建设,所以无悔。
相关微小说摘录:
某地开展“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大讨论,结果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认为““葡萄是酸的”,更有一半的人认为““葡萄是有毒的”,另有百分之十的人怀疑这世上真的有葡萄这种东西。一个醉汉迷迷糊糊地问大众:“会不会也可能是甜的呢?”,“扁他!扁他!!我们都没吃过葡萄,难道他真吃过?”
一位农夫辛勤耕种,尤善使用锄头,亩产比其他农夫高一些,被乡里评为劳动模范。第二年亩产比上年还要多,乡里准备再次评他为模范,有农夫不满,说他想出名,怎么能评模范呢,激烈争论后还是评了。第三年亩产大大超过了往年,大家一致同意不评他:“他完全不务正业,不用锄头用什么耕作机了!”
让未来告诉历史 ——
“大传播”是发展趋势 “大建设”是众望所归
以“传播为目标,媒体为工具,通过传播提升人生”,在实践中体会传播的乐趣,是建设学派“大传播”理念的精神内涵。新闻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态,与其他传播形态的本质基本一致。媒体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传播基础上的传播,它为人际传播提供了一种平台。可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媒体。生活本身就是对媒体传播的实践,只是在日常化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去接近更专业化的要求,用专业眼光、专业标准来训练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大传播”的发展趋势。
蔡尚伟建构的建设学派,是对“批判学派”的批判与超越,坚持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善意的建设性方法论的探讨,以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学术的真正深化。他所做的一系列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都秉承了建设学派的核心本质,比如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理论的构建,大新闻学观、大传播学观、实践观的提出,通过创作歌词、剧本、微小说等进入传播实践、产业实践领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式研究,从而为学术研究奠定实践基础,这也是他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观,实践观等一系列独创观点的微观化呈现与具体化操作。未来的建设学派,还会继续秉承贯通、包容、务实、创新的学术价值观,坚守善于发现、精于探索、勇于担当的基本学术理念,系统运用观察法、实证法、比较法、体验法、田野调查法等多种研究工具,为世界、为社会、为个人提出理性且具有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以追求最终极的人文关怀与真善美的理想状态。建设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值得构建的。
相关微小说摘录:
古代,没有手机,没有qq,也没有微博。他经常晚上默默地躲在男生宿舍阳台的阴影里,面红耳赤地眺望女生宿舍里她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写一种叫“信”的东西给她,又太怕她拒绝,托自己的室友去送。一天一封。三个月后,室友成了她男友……喂!你相信二十多年前的上古真有这样奇怪的物种吗?
一优质建筑公司到某地投标工程,一年不中,改进方案,第二年还是不中。老总请教当地一名流,名流说:“看来你需要海军帮助了”。老总将信将疑,把名流推荐的复员海军军官引进工程队负责,第三年一举中标。老总不明其理,再次请教名流,答曰:“他原来是潜艇部队的,最熟悉潜规则啊!&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摄论学派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