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有全脑教育培训专家解析析吗?用过的说说呗

下一篇: 上一篇:
猜你会喜欢的说说....更多公众号:SomethingToTalk_不定期瞎说的一个个人公众号最新文章相关推荐对这篇文章不满意?您可以继续搜索:百度:搜狗:感谢您阅读再过十年,我还是想说说高考啊,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十年高考用过后有什么实效呢?用过的请回答。_珍藏百科
十年高考用过后有什么实效呢?用过的请回答。
编辑: &&&来源:用户发布&&&发布时间:&&&查看次数:22
十年高考用过后有什么实效呢?用过的请回答。请帮看下!十年高考用过后有什么实效呢?用过的请回答。感激不尽!
高三上开始用的,英语从90多分到现在的133分啦,才是复习时选了一半的题认真做后的结果。
其它百科相关
本文相关文章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任何侵权、造谣信息请将网页地址和有法律效力的侵权造谣证明或判决书发往QQ:小时内删除。
苏ICP备号-1&高考凭什么能“虐”中国考生四十年:说说高考的前世与今生_时拾史事_新浪博客
高考凭什么能“虐”中国考生四十年:说说高考的前世与今生
高成 时拾史事
又是一年高考时
“眼前的时钟仍在一刻不停地挪动着它的脚步,对面的镜子里面是一张失意者的愁苦的脸。我近乎绝望了,前四门课的考试成绩如此糟糕,而最后一门,也是被我寄予最大希望的一门,那分数,竟然无情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镜子中的那张脸已经变得有些模糊了,而时钟仍在费力地拖动着自己的脚步,也拖垮了我最后一道脆弱的心理防线,此刻,十一点半,一个黑色的十一点半。”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几百万学子已经走进了高考考场,在这三年中,他们可能不止一次有过上面两段文字所提到的烦恼。这两段话来自一篇高考作文,作者是一位参加1998高考的考生,那一年的作文题目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或者《战胜脆弱》。俯仰之间,十八年的岁月已经悄悄走过,但他的经历依然一年又一年地被重复着。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是哪个省的考生,当初考上了大学没有。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作文写得不错,被编入了优秀作文集,让十八年后的我们依然可以读到,重饮一口当年的波涛。
(1977年新生入学)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明年就是恢复高考的第四十年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不知有多少人的命运因为高考而改变,特别是对于许多身处底层的人来说,几乎就是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堆积如山的试卷资料、过高的心理压力、唯分数论、压制创造力、区域不平衡……恢复高考已经快四十年了,进出大学校门的新生老生也换了很多批,高考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中间又有多少辛酸苦楚?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78年高考,610万人报名,原打算录取29.3万人,最终录取40.2万人;1979年高考,468.5万人报考,录取28.4万。总体来看,考生的人数多,录取比例极低,真的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跟建国初期的情景反差太大,1952年报名人数仅7.3万,1953年9万,到1963年也不过53.1万,还没现在一个河南省的考生人数多。怎么到七十年代末人数就激增了!一方面是文革中停止高考的原因,还有就是五六十年代人口的激增;加之大学生是人们很向往的一个身份,考上了是公费入学,毕业包分配,国家养你,进入体制,端铁饭碗,还有机会当干部,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以前还有“大学毕业生待遇”一说。因此尽管竞争激烈,但考生们依然争先恐后。
(90年代课本)
但没考上也不会太在意,因为录取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还是落榜的。那时的学习氛围也不是特别浓,对学历要求也不高,很多家长不是太重视,家里兄弟姐妹好几个,连吃饭都是问题,也没多少闲钱投资教育,所以没考上心里也不会太不平衡。直到20年后国企工人大下岗,社会对学历的要求高了,找工作屡屡碰壁,回到寒舍,上有老又下有小,这才意识到吃了文凭的亏,对子女的教育变得异常重视起来,很多人现在都没找到理想的工作,整天心不甘情不愿的干体力活,把希望全寄托在了儿女身上:20年后的事,谁知道呢。
紧张的预选制度
正式进入80年代,惊奇地发现报名人数少了很多,大致维持在每年一两百万人的水平。这就不得不提到被废除的高考预选制度,这个制度贯穿了整个80年代。要求各地在高考之前再举行一次场考试,根据成绩,把一部分考生提前淘汰出局,他们不得参加高考。给出的理由是考生人数过多,改卷难度太大,竞争过于激烈,舞弊现象层出不穷等。到底多少人有资格参加高考,各省市也不一样,要求是录取人数的三到五倍。假如一个省有10万考生,计划被高校招收1万人,那么有资格的最多5万人,剩下的5万不用高考就被淘汰了。就这样,很多学生辛辛苦苦读了多年,连高考试卷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就被了刷下去,考生之间的分数竞争更加激烈。部分重点中学是免预选的,他们成绩比较好,肯定能过,而那些一般中学、成绩中下的考生就不一定,每到那个时候,一些学校就给一个班几个高考名额,尽管有四五十个学生想高考。
一次大考变成了两次大考,评卷老师是轻松了,学生的压力可就更大了。1981年《人民日报》转载了一篇文章:《羊肠小道上的竞争叫人透不过气来—来自中学生的呼声》,记者问学生:“你感到精神上最大的负担是什么?”学生说:“最怕的是过不了高考这一关,我们就像在羊肠小道上赛跑,谁都想跑到中点,但随时都有被挤掉的危险。”“学校把有经验的老师集中到几个快班,一摞一摞的复习资料,纯粹是填鸭,催肥,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有个同学得了七十分,他爸爸知道后,不问青红皂白,跑到学生宿舍,当着同学们就给了一巴掌,责骂道:有人得90分,你就不能得70分。”现在其实也是这样,重点中学将学生划为三六九等,分零班实验班分开教学,为了提高升学率,扩大学校知名度,中学不停地考学生,增加负担,试想如果上线率低,家长怎么会放心把孩子送到这来呢?没有学生,学校就办不下去。竞争不仅在学生之间,还在学校之间,家长之间,互相攀比,不能禁止。著名中学的标准就是上线率,那些年,是黄冈中学最辉煌的时代,近十年名扬天下的是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
文科与理科的纠结
全国都被高考这根指挥棒指挥的团团转,文理分科就更是如此了,因为高考是分科录取,所以很多中学高一就把文理科分好了,自然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报理科,文科总是被歧视,曾经的曾经,江湖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至理名言”。因为理科院校多,招生规模大,又能学到一种专业技术。我国师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当然偏向理科,增开理工类专业,增收理科考生。而文科的内容就显得虚,专业少,招生人数少,死记硬背多,好多人提到文科,一句话立马脱口而出:“不就是背嘛。”其实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文科的价值,只是单纯站在升学率的角度上发表议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观念会有所改观。
(北京大学1978年录取通知书)
教育部门看出了其中的弊端,发文件要求各地不要过早搞文理分科,不要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要给学生减负。结果呢,基本上只是一纸空文,不改变游戏规则、不改变唯分数论,谁听你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后来经过研究,1990年,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应运而生,要求高中生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以纠正偏科的现象。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情况不一,有的省份要求比较紧,成为了升学的标准之一,使学生压力更大。有的相当于走形式,老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最后变成文科生抄理科生,理科生抄文科生,皆大欢喜,谁会把高中毕业证书当回事呢?
保送生制度也出现于八十年代,他们不经过高考进入大学,确实选拔了很多人才,但偶尔也会爆出走后门、拉关系的丑闻。从1988年起,部分高校开始招收一部分自费生,就是交钱上大学,达到分数线的,正式录取的,可以争取奖学金,但毕业不包分配;没有达到的,交钱,有的学校明码标价,差一分要多少,挺贵的,一般人读不起,这种行为自然不利于教育的公平性,因此到1996就被废除。但高校收取学费却在这时开始,随着招生人数增加,政府教育经费的增长难以为继,因此明确提出:大学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作文中逝去的岁月
近年陆续有不少省份重新使用全国卷,前段时间湖北、江苏家长抗议“减招”时,网上也有很多人抱怨:为什么不全国考生一张试卷。其实八九十年代大体就是如此,当时除了上海,全国其他地方的考生在同一天写同一份题目,本世纪初部分省份才获得自主命题的资格。经历过高考的人对其他题目可能没什么印象,但对作文肯定是难以忘怀的。高考规模的扩大,使出版社看到了商机,教辅资料成堆出现,优秀作文选更是供不应求,现在哪个学生手上不是好几本作文书?随便翻开一本二三十年前的作文书,从字里行间能够发现不少历史信息,不妨拿1991年的作文来看看。
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35分)
要求:1.写成发言稿和议论文都可以。2.不少于500字。
优秀作文选段:
“人才需要培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样如此…在国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时刻妄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在国内,社会生存力又很落后,改革开放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现在已经近墨了,但我们没有黑,因为我们的心是红的,我们的意志是坚强的,相信有一天共产主义的宏伟大业将在这墨色氛围中实现,而共产主义的光芒必定在墨色中变成红光。(北京某考生)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在我们也常常听到看到:某某工作人员在外事活动中被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所诱惑被拉下水。改革开放中这种事情难免要发生的,虽然只是少数。”(山东某考生)
“改革大潮,冲刷着旧有的种种禁锢,也往往难免泥沙俱下。国门打开,熊掌、洋烟、垃圾也会一同泊来。何以勇立潮头,何以去粗取精,何以搭砌我们完美的社会主义大厦呢…我们九十年代的青年人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国家建设主人,面对周围有斑点的同学、朋友,面对社会上的点点墨迹,我们怎能无动于衷。”(黑龙江某考生)
“同学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年龄,所肩负的任务都要求我们要把握自己,使自己成为又红又专的四化建设人才。”(安徽某考生)
“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有些人经不住资本主义腐朽的糖衣炮弹袭击而屈服了。而守卫祖国大门的战士们,凭借着对祖国对人民无比忠诚的心,抵住了黄色书刊、美元的诱惑,捍卫着祖国神圣的领土。”(河北某考生)
不知道当年写这些作文的学生最终考上了没有,现在过得好不好,二十四年过去了,也就是人到中年吧。如今的学生在作文里谈最高理想,一般都是说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当年则是说“四化”比较多。看1991年的优秀作文集,会发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几乎篇篇都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们九十年代青年”也是高频率的词汇,估计考前老师特地强调过要结合时政。如果了解到东欧剧变、苏联即将解体、西方制裁的写作背景话,就没什么奇怪的。
满街的大学生从何而来?
1999年,令无数高三学子兴奋的消息传来,高校要扩招了,这意味着上线的几率将大幅增加,果然,1999年录取160万考生,比1998年足足多了52万人,增幅达百分之四十八,2000年,录取221万,2001年,录取260万,新世纪的前十年,80、90年后考生走入考场,考生人数井喷:2000年,375万;2004年,729万;2007年,突破1000万;2008年,达到亘古未有的1050万。以前大学生是宝贝,“天之骄子”,几个单位抢一个大学生。现在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几个大学生被一个岗位挑来挑去。扩招后录取率大幅提高,问题已经不是上大学难不难,而是能否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90年代初李岚清曾经跟江总书记一起视察某个高校,总书记就问校长:“你们学校的学生课后都做些什么?”校长答道:“大多出去玩了。”总书记又问:“图书馆晚上都不开门吗?”校长无奈地说:“开,但学生不来。晚上看书的学生还没灯头多呢!”《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对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作法虽然使他们不用担心未来的出路,但也助长了惰性,混日子的大有人在。十四大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大学生的就业改成以自主择业为主,少部分包分配,由市场来配置资源。之前的体制虽然可以解决工作问题,但叫你去哪就去哪,往往一干就是一辈子,除非有关系,忽视了个人专长、兴趣;后来自己找工作呢,尽管相对自由了,但又不一定能找到心满意足的,有利有弊吧。
经常会有这样的新闻,报道大学生毕业后养猪、养羊、街头摆摊烧烤等,很多人都觉得难以接受:大学生不应该跟这些工作联系起来,应该是光鲜亮丽的才对。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新的毕业季来临,媒体就会报道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业率就成为一个高校好不好的重要依据,为了提升就业率,一些高校盲目增开“热门专业”,导致相关专业人员严重过剩;有些高校还要求毕业生必须和有人单位签约,并出示相关文件,否则不发毕业证;会计金融等有钱途的专业倍受受热捧,历史哲学就成为冷门专业。
寒门难出贵子
教材内容、考察形式的变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没记错的话,七八年前曾经进行过一次教材、题型的改革。就以历史这个学科为例,可以明显的看出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了,对理解能力、知识面的要求提高了,以前全国卷的高考题,几乎清一色都是史实题,问题精确到具体的某一年份,迫使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背书。而改革后的试题一般都会给出材料,考察理解等能力。这样当然是进步了,但会有其他影响,例如:题海战术的效用势必下降,对于那些底层的寒门、农村子弟来说恐怕不是件好事,他们未必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竞争中不可避免处于劣势。比如去年的全国卷语文作文,有考生就写不来,原因是不知道什么是高速公路,看似好笑,但也是问题的反映,光靠努力做题已经不一定能成功了。这也怪不得很多身居底层的考生弃考,实在是考不上。
还有许多寒门学生弃考跟当地教育的落后也有关,因为工资低、待遇差,经济弱后,有水平的老师自然不愿意在欠发达地区教书,人往高处走,一般人肯定更倾向去重点中学工作,老师也是正常人,没什么好非议的。优质师资力量匮乏,教育设备落后,学校教不了什么,家庭也一样,许多家长自己没什么文化,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祖父祖母也是大字不识,有心无力,一系列因素的结果便是大部分人很难取得好成绩;如果考个三本什么的,找工作的优势不明显。所以很多寒门学生初中读完就去打工了,不愿继续学业。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说白了,就是一种分配资源的方法。立足中国教育资源缺乏,特别是优质资源稀缺的现状,在命题者眼里,最好的题目不是最难的题目,也不是最简单的题目,是区分度最大的题目,能够把应试能力高低的考生区别出来,就是成功。想要终结高考制度,不再单纯唯分数论,就必须发展经济,将蛋糕做大,改变僧多粥少的窘境。目前来看,尽管我们知道高考存在种种不是,却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制度来替代它,一种骑虎难下的味道。
人们对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存在着很多质疑,但把孩子送进去的家长并没有减少。最倒霉的是中西部的一些人口大省,考生数量多,好学校没几个,反映在考试上便是题目难,题量大,分数线高。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辅资料的普及,考生人数的增加,培训班的火爆,推动着分数竞争的白热化,什么时候能在欠发达省份推行素质教育,还有待观察。
作者有话说:
如果喜欢作者的文章,可以关注他的新浪微博,昵称是“高胜寒1995”,那里有更多精彩,同时也祝各位学子高考顺利^_^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香港电影圈黑帮往事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影像记录“华山论剑”
下面是本文作者的支付宝二维码,如果你喜欢他写的东西,就用实际行动表示一下吧:)
关于时拾史事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投稿请发
更多文章,长按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34,240,434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高考英语答案解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