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如何培养科学精神神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论文
||暂无简介
中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荐稿网络|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2012年第5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许多学生存在害怕数学,对数学不感兴趣的现象。笔者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单单是由数学知识的难易、学生智力因素等造成的,而与一些非智力因素有关,与我们在平常数学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关。笔者从五个方面阐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国论文网 /9/view-3392299.htm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学生 科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许多学生存在害怕数学,对数学不感兴趣的现象。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单单是由数学知识的难易、学生智力因素等造成的,而与一些非智力因素有关,与我们在平常数学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关。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新课程思想告诉我们,基础教育阶段在培养学生学科专门素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在教学中更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课本科学素材,引导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理想  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科学家们正是凭着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表示的是圆的周长和其直径的比。对这个比值一代一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国古代《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又把π的值精确算到在3..1415927之间,这一精确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人们运用计算机,将π的值计算到小数点后515亿位以上,这些数字排列无序,无规律可循,但对π认识的一次次新的突破,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在课堂上选取这样一组史料给学生讲,对培养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理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  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体,科学活动要求人们在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  在《游戏公平吗》的教学中,在掷一枚硬币的游戏中去探索"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时,有的学生没有做任何实验便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是一半即1/2的结论。而有的学生没有停留在这一简单的结论上,课后专门进行实验,最多的抛了500次,最后归纳得出"抛的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几率越接近1/2"的结果。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专题的讨论,对部分学生在这次探究过程中缺乏求实态度、掺和主观意识进行求证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并列举了一些科学家为了得出正确结果,孜孜不倦进行实验的事例。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于批判的精神  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探索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还需要坚韧精神,不怕失败、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敢于批判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之一,用批判的目光看待事物,往往是发现问题的开始。鼓励学生学会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事物,会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成为学习者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在《数轴》这一节的学习中,在得出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结论后,有学生课后提出"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表示有理数"。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现有结论的不满足,笔者首先对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给予了肯定,继而又鼓励学生课余自己可查阅资料来验证。或许,学生所具有的这种不甘于接受一切的态度正是他们在今后能发现新生事物的开端。  四、重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合作意识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科学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合作意识已经成为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大多数老师是为安排合作学习而安排,忽视了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合作意识。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好合作学习的课题,这是关键。尽量选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二是选好各组合作的伙伴,这是核心。根据每个人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用。三是加强过程指导,这是调控。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加强各组的指导和调控,力求各组合作效益最大化。四是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是平台。通过竞争,提高各组合作的效率,增进组内个人之间的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合作意识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唤醒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等环节着手,把创新思维转化为长期保持的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应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和创新的愉悦。学生的创新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举动,只要是打破常规思维的做法和想法,都可归入创新的范畴,都要给予肯定。  例如:我在一次数学活动中请学生们在纸上快速画一个正三角形并剪下来,同学们很快利用量角器画出60度的角,再利用直尺测量使得三条边相等,而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利用两个"有一个角是30度的直角三角板"拼成了一个正三角形画出剪下。我对该同学灵活应用基础知识大胆创新的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指出,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环节都可以创新,谁注重创新,谁就有机会获得胜利。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在新课改中关注学生的后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将科学精神带进课堂、带给学生。让学生乐于学数学,愿意学数学,不再害怕数学。  参考文献:  1. 数学教育学报,2011(2)  2. 数学教学研究,2010(8)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左云县二中&& 董香兰&&&&&&&&&&&&&&&&&&&&&&&&   
&&&&&&&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理念为指导,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各种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一、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环境中学习,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能达到共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觉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  
&&&&&&& 创新与兴趣是紧密相连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激发、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除教师语言准确、诙谐、有感染力、逻辑性强等方面外,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参与意识。
&三、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为什么走直路比走弯路近呢?&&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例如,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纸片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 有的同学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说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先鼓励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再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  
&&&&&&& 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 
 &&&&&&&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同时迸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  
&&&&&&& 四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要学的知识,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粘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2年第7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 ,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呢?一是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二是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三是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中国论文网 /9/view-3129352.htm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的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粘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新课程(教师)》2010年12期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接受性学习",它所获得的东西未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学习潜力得到拓展,成为知识建构的"筑路者",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6【正文快照】: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必须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那么怎样才能使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呢?在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营造氛围,诱发学生探究意识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惠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王细国;;[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7期
张巧雅;;[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龚雷雨;郑明秋;;[J];科学教育;2002年05期
吴湘琴;;[J];学周刊;2011年05期
钟明宇;;[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5期
洪进步;;[J];中学物理;2003年05期
胡恩龙;;[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5期
欧爱民;;[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09期
李芳;;[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正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陈群利;丁卫红;莫世江;张鹏飞;;[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马惊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赖丽清;;[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章莉华;;[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黄建军;;[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彭泽华;;[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李晋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张双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邹振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如皋市大明电子职业高级中学
章小萍;[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卫辉市十中
王承梅;[N];新乡日报;2008年
王云生;[N];中国教育报;2005年
姜堰市蔡官学校 肖徐真;[N];江苏教育报;2010年
刘玉霞;[N];济宁日报;2007年
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
刘立霞;[N];大连日报;2008年
刘昊;[N];北京日报;2008年
山东省诸城实验中学
王吉红 山东省诸城一中
孟庆亮;[N];学知报;2010年
张惠琴;[N];甘肃日报;2008年
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
付晓帮;[N];中国体育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郗静波;[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曾敬;[D];西南大学;2008年
莫韬;[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胡玲燕;[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陈新国;[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项坚;[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汤舒文;[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朱霄卉;[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原亮;[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敖黎丽;[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