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指挥,正确的领导不懂瞎指挥怎么办是什么意思

1、领导:是指领导者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群体的共同目标,在一定客观环境制约下,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完成预定任务的创造性实践过程。
2、领导形象:是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在下属和公众心目中留下的综合印象以及得到的总体评价。
3、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领导策略、资源、方法和原则的基本技能。
4、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在一定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
5、领导协调:是指领导者运用自己的权利,威信以及各种方法、技巧,使领导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各种关系、各种层次、各个环节、各个因素整合起来,行动一致,形成组织活力、社会合力,达到组织目标,取得组织绩效的管理过程。
6、领导者:是指在正式的社会组织中经过合法途径被任用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履行特定领导职能、掌握一定权力、肩负某种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
7、领导者权力:是指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1、领导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1)领导是社会组织协调统一的保证
社会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形形色色的人共同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要保证社会组织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只有使成百成千人的意志服从于一个人的意志。这就需要领导的统一意志和统一指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涉及的领域和因素越来越广,日常事务日趋复杂,人员不断增加,统一意志和统一指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突出。社会组织既有高层、中层、基层等纵向不同层次的区别,又有政治、行政、业务等横向领域的划分。但是,形成统一的意志,实施统一的指挥,对所有社会组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同要求。
(2)领导贯穿于社会组织活动的全过程
在大千世界中,社会组织的活动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然而,就具体过程分析,社会活动是一个通过各种环节环环相扣而连接起来的链条,其中主要环节有建立组织、选才用人、收集信息、确立目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调节完善。这个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地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过程,是一个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出主意”、“用干部”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正是这种领导职责构成了有效的社会组织活动,并贯穿于社会组织活动过程的始终。
(3)领导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组织活动的成败
社会组织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大系统,每一个因素的状况都对它产生影响。由于领导具有“统领”、“引导”的整体管理功能,尤其是领导决策规定了组织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因而它成为组织行为的指南和准则。组织效能是由领导决策目标和组织效率决定的。我们要求高效能,就不仅要努力提高效率,而且还要保证决策目标的正确。
2、领导的重要功能
各类领导工作既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职能,又有共同的基本职能。各类领导工作存在于各不相同的领域和层次,并因而各具特点。
(1)科学决策
领导者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按照科学、民主、法定的体制与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技术手段,选择和决定未来行动方案和恰当人选的过程,这就是领导决策。它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包括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预测,确定目标;多方运筹,拟制方案;科学评估,方案优选;试点检验,普遍实施;指挥协调,信息反馈和追踪决策;检查总结等若干相互联系的环节。
(2)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管理和使用干部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之一,亦即领导的重要职能。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基本功,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职责包括正确地知人识人,公正地选人用人,经常地察人育人,恰当地评人励人等若干环节。
(3)制定战略
制定战略是现代领导工作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职能之一,越是高层领导越是如此。战略即计划和策略,是实现决策目标的具体规划和方略,一般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层次性、阶段性和动态性。制定战略,首先要把握大系统的目标方向;其次是查清本子系统的实际条件;再次要认清社会形势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分解目标,研究措施,统筹兼顾,制定规划。
(4)组建机构
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总体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组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职责清楚、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便于指挥和管理的组织机构,是领导工作存在的前提和赖以进行的载体,包括纵向的层次结构和横向的职能机构(一般分为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咨询系统等)。领导工作通过组织机构实施指挥协调的职能。
(5)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与规则
组建机构,为决策指令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但要使各个组织机构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转,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与规则,用条文形式把各种有关的组织纪律、责任制度、工作规范、技术操作、行政制度等做出明文规定,作为全体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科学合理的制度与规则,应该是一套相互配合、结构严密的网络系统,不能给不法之徒留有任何可乘的空隙。
3、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1、民本思想
如儒家的“君以民为本”、“民贵君轻论”。包括:信民;富民;教民。民为邦本,顺乎民意。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太平御览》载,孔子的学生子夏将君民关系喻为鱼水,提醒执政者不要脱离民众:“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战国时期,民本思想达到了高峰,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论”和荀子的“君舟民水论”。汉唐以后,民本思想也有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发展。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执政者能否赢得民心。《管子》指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当下顺民心”。宋代程颐云:“为政之道,以顺人心为本。” 其二,顺乎民心,取信于民。统治者欲得民心,必须顺乎民意,获得民众的信任。孔子认为,民众的信任比粮食军备更重要,是治国理政第一位的大事。要取信于民,执政者首先要顺乎民意,倾听百姓的呼声,顺从民众的意愿。再者,统治者要信任民众,相信民众,要开诚布公,以诚待民,无伪诈之心。统治者要作风正派,举止得体,以身作则,公正廉洁。孔子要求执政者对民众要“仁爱”,孟子要求统治者要“爱民如伤”,行“仁政”。其次要兴利民之举。所做的事情要对老百姓有利,要多做些于民有利的实事、好事,正确处理取民与予民的关系。再次,要有富民之策。统治者不仅要有富民之心,而且要有富民之策、富民之举。
2、从谏如流
唐太宗“房谋杜断”,魏征,创造了“主纳忠谏,臣进直言”的政治环境,创建了封建盛世的“贞观之治”。
3、人本思想
重视人才,善于培养和发现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领导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首先,提倡为政在人;其次,重视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和使用人才,在隋唐时建立了科举制度,用于考核与选拔人才。在关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古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思想。(4)用人之道。统治者要善于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决策是一项关系事业成败、国家兴衰的重要活动。领导者的一个主意或决定,小则关系组织的兴旺,大则关系国家的安危。司马迁说:“安危在出令”;张居正、唐甄指出,高层领导者的“一举一措乃天下向背所系”。多谋善断是领导者重要的素质和职责。
4、重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它主张行“仁政”,讲“礼治”、“德治”,重视领导者的品德修养。
(1)修身正己,为政以德。 中国传统治国之道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要求为政者必须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品德。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以德服人,为政以德,才能造福社会和人民。为此,领导者应处理好以下关系:公与私。言与行。要求谨言慎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义与利。要求“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勤与惰。要求“称身就位”,“计能受禄”,不尸位素餐,警惕 “才下而位高”、“无功而受禄”。
(2)清正廉明,为政之本。为政者必须廉洁奉公。吏治清明,是政权巩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而吏治腐败,则是民不聊生、国破家亡的祸根。因此,历代统治者无不要求官吏清正廉洁。而反腐倡廉的措施主要有:(1)重教育,对官员在入仕前和如仕后都加强廉政思想的灌输和训诫;旌表廉吏,树立榜样,以正风气;执政者以身作则,严于律己。(2)重预防,防微杜渐,及时治理,“勿使积重难返”。(3)重高官,抓上层,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4)重法制,严刑峻法,重法治贪。
4、领导者的自我修养
1、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素质修养
领导意识主要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是自己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认识和控制。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者明,知人者智,知己比知人更难,一个领导要全面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有自觉性,才能做到自知,自尊,自强,自律,才能严格要求,坚持原则,克己奉公,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整体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同志之间意见分歧或受到委曲的情况下,不计个人的得失或恩怨,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正确支配自己的情感,有了成绩不沾沾自喜,遇到挫折不灰心丧气,遇事冷静分析,情绪乐观稳定,以此感染大家,引导人民群众实现预定目标,同时在改革不断深入,世界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有胆识,有远见,有魄力,敢于开拓创新,敢于冲破旧的观念,敢于按时代要求创造,变革,否则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2、慎重用权的修养
权力是上级组织或人民赋予的一种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的职责,它是纪律和法律的体现,因此,领导要维护整体利益而用权,对上级听从指挥,脚踏实地办事,不越权,对下级视能而授,爵以功授,疑人不授,授权适当,重在引导,放手去搏不侵权,班子内部提倡民主,互为尊重,反对专制型和放任型权力,当然如果该用权而不用权,一味迁就,或照顾关系,息事宁人,会造成工作消极,歪风盛行,邪不压正,黑白不分,是非颠倒,但是,切忌滥用职权,炫耀权威,以权压人,以权谋私,这两种权力是社会的“垃圾”,很快就会被社会潮流冲垮。这就必须慎重对待手中的权力,做到民主科学决策,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造福于民。领导干部尤其是负责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如果失职,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就得不到发展,面貌就不会改变。如果用权不慎,或者滥用了权力,将会为地方和单位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乃至损失,盲目决策,会造成失误,不了解民情民意,就会办一些违背群众意愿的事,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因此慎重用权,做到民主科学决策,是保证执政为民的基础。领导干部要在加快经济发展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每一项决策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虚心向群众学习,深入做群众的工作。
3、善于用人的素质修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本,当今社会的竟争是人才的竟争,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举才之德,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不怕后生胜过自己爱才又惧才,而排斥人才,更不能因小失大理没人才,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是出主意和用好干部两件事。”司马光也曾说过:“治世之本,唯在用人”。用人是领导管理的主要职能,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要知道善于用人,人尽其才,用人之长,适得其所,善于将人才资源转变成人才资本,使每个人都能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体现到工作的愉悦感,成功感,从而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4、以诚待人,公平正派的素质修养
党中央号召以德治国,且将诚信列为其首,可见,“诚”之重,领导就要以诚待人,以诚感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言必行,行必果,不狡诈,重实效,首先对自己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作风严谨,一丝不苟,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要加强自我克制,自我批评,廉洁自律,修身养性,其次,对别人要宽以待人,公平,公正,坦诚相持,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患少,患不均”,也就是这个意思,领导要有平民心襟,宽广胸怀,不计较下属对你态度不好,损伤了你的“威性”,给了你难堪,要对上对下一样,对内对外一致,否则,领导将会失去群众基础,可以说凡胸襟狭隘不能容物者,赏罚不均,处事不公者,决不是好领导,再次,对工作要实事求是,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不缩小,如实反应情况,不怕报复,不怕丢官帽,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实际出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浮夸,不求虚,求实效。领导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领导的思想道德和素质修养如何,对社会事业的管理及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很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有助于领导提高管理水平,也是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当今社会的需要。领导是一个机构或一个阶层的灵魂,要评价首先要评价领导,因为领导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素质修养,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道德观念,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更不可能搞好社会事业,因此,领导要加强政治道德修养,正确的认识和改造,明辨是非,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增强工作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决策,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二是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内在动力,三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明确政治方向,四是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意识,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工作,奋发学习,五是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人生,想群众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帮人民所需要,树立少索取多奉献的思想,实现人生价值,六是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自觉遵守纪律,维护社会公德,坚定社会立场,忠于自己的事业,做到勤俭朴实,谦虚谨慎,艰苦朴素,热忱乐观,忠实积极,爱憎分明,将自己言行规范到社会道德标准范围内。领导不是权力的象征,是责任,是服务,是公仆,要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本质角色,必须加强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修养。
5、领导艺术的特点
1、不失经验性,更显科学性
领导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是因为领导艺术来源于领导者的阅历、知识和经验,是领导实践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作为一名领导者不管其领导艺术如何高超、如何巧妙,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经验的痕迹,但是这种经验并不是无先例可鉴、无规律可循,玄妙莫测、高不可攀的东西。它是无数领导者经过多年的经验探索,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是
有科学性的,并且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熟能生巧并加以升华。或者说,领导艺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以自己的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领导科学知识。因此,领导艺术不失经验性,更显科学性。
2、不失原则性,更显灵活性
领导艺术离不开原则。如果领导艺术离开了原则,领导艺术就会偏离方向,领导目标就无法实现,领导艺术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本质。但是领导艺术既不是原则的简单演绎,更不是任意所为,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原则性是指领导工作总的方向,灵活性则是指达到总方向的具体措施。如果抛弃了原则性,只讲灵活性,就如同领导者不顾国家、社会的根本利益,采取只顾小集团、小团体的利益的做法。我们只有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才可以称之为高超的领导艺术。也就是说。领导者在处理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3、不失普遍性,更显多样性
领导者在实践活动中总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无数人通过实践证明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特点。但是由于个人素质、阅历、知识结构等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领导实践中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显多样性。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不同领导者运用同样的领导方法,有的人运用自如,有创造性,得心应手,效果很好;有的领导者运用蹩脚,机械照搬,效果很差,甚至事与愿违。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者本人在知识、性格、兴趣、经验等方面有差异性,因而在领导活动中就会显示出领导艺术的多样性。
4、不失规范性,更显创造性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会遇到常规事件和非常规事件。对于常规事件,领导者可以运用以往的程序化、模式化的方法去处理。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会出现大量的非常规事件。这就要求领导者不能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善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对准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环节,施以独特的方法,集中力量,突破一点,争取造成“链锁反应”,扩大战果。因此,领导艺术不是对已有方法机械的、简单地运用,而是在规范的基础上体现一种层出不穷、丰富多彩、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技艺。正因为领导这种创造性,才使得领导方法不断更新、丰富和发展,领导效能才越来越显著,杰出的领导者才不断涌现。
5、不失条理性,更显模糊性
模糊性是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很难以用定性方法作无穷无尽的分析或用定量的方法作十分精确的描述,而是努力把握整体和整体的普遍行为。由于领导艺术本身固有的特点,我们很难对领导艺术作精确的描述,否则一切清清楚楚就会失去艺术的感染力。例如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决策艺术,我们只能抓住几个重要特点进行描述,无法作十分具体和精确地说明。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模糊性,领导艺术也不例外。需要注意的是,模糊性不是糊涂性,它仅仅是对于不需要清楚的不必苛求清楚,但大的条理还是清楚。
6提高领导艺术的重要性
1、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实现最佳领导效能的必要条件
领导活动所追求的是最佳领导效能,而领导艺术可以使领导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能,意想不到的成果。例如用人艺术。如果一个领导者善于用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那么就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相反地,如果用人没有做到“适才适所”,就会出现整体小于部分之和(1+1&2)。
2、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实施正确领导行动的指南
领导艺术作为一种高级的领导方法,它决不是一种庸俗的处世之道,更不是庸俗的“手段”和“门槛”,而是实施正确领导行动的指南。例如决策艺术运用好坏直接关系到事情的成败与否。
3、领导艺术是领导者顺利实现领导目标的有力保证
领导目标的实现与领导艺术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团体或单位,高明的领导艺术是成就大事的先决条件。因为领导艺术运用得好,不仅可以缩短达成领导目标时间,而且还可以使领导目标超出预想的结果。
4、领导艺术是领导者铸就强大凝聚力的源泉
领导艺术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很多领导人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都谙熟“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种“上下同欲”而聚众的领导艺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领导艺术所产生的凝聚力并非来自领导者搞小恩小惠笼络人心的雕虫小技。领导者要算大帐。所谓“君子怀义,小人怀惠”就是这个道理。
5、领导艺术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
领导艺术的一次表现和一次运用,所解决的是某一特定的问题。当需要处理新的问题时,其领导艺术又将有新的表现和新的运用。因此,领导者在运用领导艺术时,总是表现为一系列新的创造过程。他们的工作从表现上看是不拘一格的,在一个时期处理一个问题运用一种方法,在另一个时期处理相似的问题却可能使用不同的方法,甚至给人造成“反复无常,不可捉摸” 的印象。然而,正是在这种不拘一格的背面,却隐藏着要根据变化着的情况,坚定不移地坚持创造的原则。由于领导艺术这种创造性使领导者不断地发挥出聪明才智,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必然有助于领导水平的提高。
7追随者与领导者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
第一,追随者与领导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他们之间体现的乃是一种民主的、自由的、平等的社会关系。随着与领导者实现共同的愿景,追随者不仅仅是在追随领导者,而是在追随愿景。这个愿景正是追随者和领导者之间的心灵契约;组织也是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契约箱”。现在,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不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第二,追随者与领导者在身份上是相对的
追随者与领导者的身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组织中,领导者可以变成追随者,追随者也可以变成领导者。随着领导者对追随者的培养,随着组织的发展,追随者也可以成为新的领导者。而且,在不同的组织联盟之中,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地位也是不断变化的。
第三,是追随者与领导者存在着互相追随的关系
“好的领导应该也是好的追随者。领导者与追随者有很多共通之处:善于倾听,合作精神,以及与同伴共同对付竞争的问题。”领导者有主动权,追随者也有很大的主动权,如果在领导过程中途发生了变化,追随者也可能追随到底,也可能放弃追随,领导者不再成为领导者了。
第四是追随者与领导者在权力上是相互制约的
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组织的法定权力,更来自于追随者的认可,没有追随者的承认,领导者将是有权无威,形同虚设。追随者也要服从自己认可的领导权威的指挥,与领导者有默契的合作,否则,追随者违反自己认可的领导权威意志,也就是违背自己的意志。追随者对上级也有潜在影响力,即对上级领导者行使权力有制约影响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来自领导者必须依赖追随者。因此,追随者要做到“追随”,特别应具备以下方面的要求:领悟能力,即领会理解领导者的思想和意图,为共同的愿景而奋斗;配合能力,既兼顾全局,又独当一面,做
好本职工作,与领导者默契配合;贯彻能力,即坚定不移地贯彻领导的战略意图,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服从意识,这是追随者责任意识的表现,也是领导活动中的关键因素。领导者魅力培植,指领导者所具备的非凡的品质,在领导活动中表现为对追随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并因此而形成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和谐关系。领导魅力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人格、情感、胆识、能力、资力、职别等要素。所谓领导者魅力培植,就是建立起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领导者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关心下属,把与下属的和谐作为人际关系的目标,表现为领导者与下属互相信任、互相追随,领导者关爱下属,下属心悦诚服地支持领导者,共同寻求部门和事业的发展。领导者魅力培植需要把握四个原则:一要把握情感原则。
追随不是简单的跟随、复制,翻开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追随者成就了卓越的领导者。那些失去追随者的领导者也就意味着众叛亲离,意味着失去了重新站立起来的机会,所以追随意味着创造、创新。
从追随者的角度看,他们根据领导给他们的感觉来追随, 通过分享其愿景并在追随中学习技能和完成目标,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承担起更大的任务,并在其间逐渐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求. 通过与领导者或群体的互动水平,可以将追随者分为五类:
(一)孤独者,游离于组织之外,对周边的事情毫不关心,不会积极的响应领导,而是被动的维持现状,最后往往会连累组织;
(二)旁观者,一定程度上的脱离组织,只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经常会拖组织的后腿;
(三)参与者,努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论对领导者或组织支持与否,他们完全受自己的激情所驱动,而非领导的强硬规定;
(四)积极者,设身处地的为组织和领导着想,并以身作则,他们充满了热情和精力;
(五)忠诚者,心甘情愿与组织共进退,对于自己认定的人或事有强烈的奉献精神,这种追随者可能对领导者很忠诚,但也可能取而代之。
8、追随者应具备的素质
要做一名好的追随者,必须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第一,必须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进取意识。第二,必须具有强烈的服从意识。第三,必须以工作取信;第四,必须不断学习;第五,必须勇于实践,为领导决策创造条件。此外,还要加强追随能力建设,做一个乐于服从的追随者与积极乐观的服从者。 领导者不仅仅自己心中有“鱼”,更要让追随者心中有“鱼”。领导者更要懂得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符合某种对领导者的期待:“使追随者做本不会去做的事情的人。”一般的人正是急功近利之徒,他们无法撇清眼前的诱惑,也因此而耽于现实的牵引;他们对工具和实用的渴望是远远大于对信念理念的坚守。因此,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告诉他们,螃蟹的味道比它的外形要妩媚得多。
领导与管理是领导学、管理学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对这两个概念各自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我们讨论一系列领导问题、管理问题的出发点。
9领导与管理的差异
关于领导与管理两者间存在的差别与联系,现代管理学界已有诸多的论述与分析,很少再有人会对这样两个接近的概念无法区分,甚至只要是对管理理论略知一二的人,也可以大致说出二者的差别。管理学创始人法约尔又把领导与管理严格地区分开来。领导与管理的差异:职能不同:管理维持秩序、领导推进变革;功用不同:领导做正确的事,管理把事情做正确;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不同;领导者和管理者成长的途径不同。至于两个概念的学界探讨,就更是多不胜数,让人应接不暇。领导与管理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指出以下五点:
第一,领导与管理的职能不同
管理是计划、预算、组织和控制某些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或多或少是借助于科技和权威专家来进行的,也就是说管理表现为一套看得见的工具和技术。而领导通常定义为一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即领导者通过率领和引导等方式带领一部分人来实行一个或若干个既定目标的过程。领导更多地表现在人的方面,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人们常说:无情管理有情领导,或者说管理无情领导有情。二者相比较,管理更规范、更科学,而且更为普遍,管理是一门科学。而领导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多才多艺和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充满矛盾的需求。所以,领导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第二,领导与管理的功用不同
管理是维持秩序,领导是带来变革,这是二者的一个根本区别。美国著名领导学家本尼斯把领导定义为“创造并实现梦想”,认为领导的重点是放在做正确的事情上,即与目标、方向有关。而管理的重点则放在把事情做正确上,即管理是执行决策,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打个比方,领导犹如确保把梯子架在可靠的墙上,管理则保证攀登的梯子最安全、最有效。
第三,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不同
在组织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角色:领导角色和管理角色。前者是人格化的领袖,后者更偏重于一种专门化、职业化的职务。很显然,由于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职能不同,所要求具备的知识结构也不相同。一般来说,领导者要具备领导工作所要求的必需的知识,必需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领导过程的人际关系要比管理复杂得多,所以要求领导者具备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并对所有不同类型的人有清醒的认识。就管理者而言,主要是专业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领导者和管理者成长的途径不同
一般来说,管理者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当然包括实践的锻炼。领导者虽然也需要培养,但主要是在实践中竞争出来的。管理者的培养,以良好的高等专业教育为起点,并通过在职培训的各种课程和实践,学习、掌握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而走上管理岗位。因此,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扎莱兹尼克指出,管理者是一次出生的,“once born”,领导者是两次出生的,“twice born”。从本质上说,领导者是竞争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培养出来的领导者也是站不住的。但真正的领导者都是竞争出来的。
第五,领导者与管理者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不同
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同,因此在他们履职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们进行应有的教育和培训。这里应该强调的是,造就一支领导者队伍,比造就一支管理者队伍要复杂困难得多,而造就一支既能领导又善管理的队伍就更难。环顾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趋激烈,组织日益复杂,社会变动加剧,对领导和领导艺术的需要相对管理来说更加迫切。领导能力、领导艺术的培训不是单纯地讲授过程,也不可能像学习会计学、销售学一样有固定的学习方法。科特致力于领导与管理的界定,他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是:&取得成功的方法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反过来。&这句话道出了领导与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补充的行为体系;在日趋复杂和变幻无常的商业社会中,这两者缺一不可,都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科特通过一一列举领导和管理的不同职能,得出了精辟的结论:领导未必优于管理,也未必可以取代管理;要获得成功,真正的挑战在于将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并使两者相互制衡。科特的观点对我们是一种启发,在中国,由于混淆了&领导&和&管理&这两个概念及其目的,导致了对高层领导的过分倚重以及管理上的偏差。 许多管理学中所讲的“管理”实际上就是领导。管理几乎就是领导的同义语。
人格魅力是领导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关键。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位于领导者权力影响之外的、能让下属和群众敬佩、信服的一种自然征服力,是领导者为官立业的根本。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就是领导者人格魅力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追踪古今中外政治家的从政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仅靠权力树立起来的威严不是长久的,只有靠人格魅力树立起来的威信才是永恒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军昆明指挥所领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