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投入是否要大大超前经济发展区于经济的发展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相比其他省份,广东的教育资源是否很差?为什么?
第一名的答案实在看不下去啊,我就粗暴的贴点儿自己找的数据吧。假设题主的意思是在同样经济规模的情况下,广东省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其他同样体量经济体,教育资源有明显落后。我们来看这个问题成立不成立首先我们比较GDP体量在中国前五的省份 粤苏鲁浙豫 的大学水平参考武书连编的中国统计出版社的大学排行[14年版]。广东省前五的大学是中山大学(9),华南理工大学(24),暨南大学(51),华南师范大学(58),华南农业大学(74),排在前100的有五所。江苏省前五的大学是南京大学(6),东南大学(18),苏州大学(3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6),南京农业大学(39),排在前100的有十五所。山东省前五的大学是 山东大学(10)中国海洋大学(59)中国石油大学(93)山东师范(96)山东农业(101),排在前100的有四所。浙江省前五的大学是 浙大(2)(.......) 浙江工业大学(65)浙江师范大学(85)宁波大学(91)浙江理工大学(123),排在前100的有四所。河南省前五的大学 郑州大学(64) 河南大学(89) 河南农业(156) 河南师范(163) 河南理工(163),排在前100的有两所。可见,除却江苏在同等体量经济体中的大学水平有明显优势,其余省份中广东的水平算最好的了。然后,比较广东跟上海和北京的大学水平,那自然被爆出翔,但是全国没有任何一个省份可以不被他们爆出翔的,这是政治资源配置的结果,不然为什么都在骂北京本地录取线定的低是吸全国的血呢?那么这个问题不如问,为什么两大政治中心可以吸收如此之多的教育资源,以致于远超其余省份的体量?那么,假设题主的意思是,相对于其他经济体量的省份,广东省的整体教育资源很差。从可以看到,广东省的教育发展度排在全国倒数第六,看似确实很低。但是仔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教育发展指数=40%×教育机会指数+30%×教育投入指数+30%×教育公平指数,而广东省教育机会指数排在全国第十,教育投入指数也排在全国第十,教育公平指数排在全国最末,比倒数第二的重庆低了将近四分之一,因此拉低了总分。教育机会指数=1/4(学前教育毛入学率指数+义务教育毛入学率指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指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数)教育投入指数=1/8(小学生均事业费指数+初中生均事业费指数+高中阶段生均事业费指数+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指数+普通小学师资指数+普通初中师资指数+普通高中师资指数+普通高校师资指数)教育公平指数=1/8(小学专任学历的城乡差异指数+初中专任学历的城乡差异指数+小学生均事业费的城乡差异指数+初中生均事业费的城乡差异指数)+1/4(县际小学生均事业费基尼系数+县际初中生均事业费基尼系数)所以我们可以分析出来一个结论,如果说广东省师资资源薄弱,那么唯一的一点,就是在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分布上。那么是否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分布就可以说明不公平呢?我认为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分布对教育资源的公平性的解释力是不够强的。例如,有没有可能是,广东省省际内部的交通很发达,磨灭了异地求学的成本,因而渐渐形成了用功的学生可以轻松到大城市上学的习惯,从而本地的教育缺乏竞争力从而萎缩?还有,是否城乡差异分布可以囊括全部的不公平呢?如果在教育资源的公平差异度上加上校际公平和阶层公平,那么像北京,浙江这样校际和阶层差距明显的地区,教育公平的排名将会如何改变呢?北上广本来就是个经济体量上的称呼,而上海北京的教育资源富集,是一个在任何意义上对整个国家都很重要的事件。综上,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不成立,与其问广东为什么普普通通,不如问北京上海为什么拔尖拔群?
这是指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还是大学?广东属于典型的省内发展极为不均衡的省份,珠三角非常发达,粤西粤东山区普遍较穷困,平均而言,广州深圳的教育质量不比北京上海逊色,基本的方法,教育理念,各个大城市实际上差距并不大,都很突出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培养,这点比我们当年进步很大,毕竟不是填鸭教育的年代了。从题目的难度来看,中考这一段,南京杭州苏州武汉题目的难度最大,北京上海其次,广州最低(今年难度突然大幅提升),但这个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因为广州教育局本身就要求控制中考难度,选拔性不强。常常有大把高分进高中的被虐成狗,初高中的难度梯度有点大倒是真的。和所有其他大城市一样,广州最顶尖那帮学生的战斗力灰常残暴,我这个多年前的江苏省初中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已经不敢在他们面前说我曾经牛B过了。粤西粤东初中情况不了解。高中的话,广东最猛的几所高中在全国而言确实不算特别出彩,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是别的学校太bug了,人大附这种,谁K的过啊。放眼望去,各个中等省份的顶级高中其实差距不大,由于各地高考政策不一样,所以只能比奥赛了。教育资源这东西难以量化,一般认为奥赛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下的产物,建立在巨量的金钱和人才的基础上,俺们就比最好的这一批吧。年各中学获国际金牌的排名第1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5枚金牌数学7枚;物理6枚;化学7枚(全国第一);生物5枚(并列全国第一)第2名: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2枚金牌。数学4枚;物理11枚(全国第一);化学5枚;生物1枚;信息学1枚第3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17枚金牌数学3枚;物理5枚;化学6枚;生物3枚第3名: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17枚金牌数学3枚;物理6枚;化学6枚;生物1枚;信息学1枚(忍不住说一句后来出家的柳智宇就是当年的满分之一,三个满分中速度最快,另外两个是毛子族的,战斗民族真是猛)第5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11枚金牌数学7枚;物理3枚;信息学1枚第5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华南师大附中),11枚金牌数学7枚;物理2枚;化学2枚第5名:武钢三中,11枚金牌数学9枚(全国第一);物理1枚;信息学1枚第8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华附中),10枚金牌数学2枚;物理1枚;化学2枚;生物2枚;信息学3枚:(有个大神付云皓两届满分,山东师大附中的韦东奕也是两次满分,中国第一个两次满分的是罗炜,目前是浙大数学系教授,由于IMO历史悠久,妖孽辈出,我印象中拿到两次满分的人还是有两位数的)第9名:江苏省启东中学,9枚金牌数学1枚;物理7枚;化学1枚第9名:成都市第七中学,9枚金牌数学2枚;化学1枚;生物5枚(并列全国第一,而且其中4块都是妹子拿到的,川妹子真不是盖的)信息学1枚第11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8枚金牌数学5枚;化学2枚;信息学1枚第11名:深圳中学,8枚金牌数学3枚;物理2枚;化学3枚第11名:东北育才教育集团,8枚金牌数学3枚;物理1枚;信息学4枚第11名:长沙市雅礼中学,8枚金牌信息学7枚(全国第一);生物学1枚第11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8枚金牌物理1枚;生物2枚;信息学5枚第16名: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郑州一中),7枚金牌。数学1枚;物理3枚;生物学3枚第16名:湖北省黄冈中学(黄冈中学),7枚金牌。数学5枚;物理1枚;化学1枚 (王崧是中国蝉联奥赛金牌第一人)第16名:长沙市长郡中学,7枚金牌化学1枚;生物2枚;信息学4枚第19名:上海中学,6枚金牌数学6枚,我决定列出名单,这战绩简直是bug!(12,13,14年不列入总计,因为我手边数据不全,见谅。连续7年出金牌的,全球独此一家)吴忠涛,2000年,第4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林运成,2004年,第4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牟晓生,2008年,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满分)郑
凡,2009年,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聂子佩,2010年,第5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满分)周天佑,2011年,第5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佘毅阳,2012年,第5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刘宇韬当时高二,铜牌,中国队6人5金1铜,总分全球第二,不慎输给韩国)刘宇韬,2013年,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总分41,满分42)高继扬,2014年,第5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我贴条新闻《》,你们感受下)第19名: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复旦附中),6枚金牌数学2枚;信息学4枚第19名:天津南开中学,6枚金牌数学1枚;物理4枚;化学1枚第19名: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6枚金牌物理1枚;化学2枚;生物1枚;信息学2枚对于缺少奖牌年份的说明*1998年第3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台湾举办,中国代表队由湖北武钢三中3人及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湖南师大附中和华南师大附中各1人组成,但中国最终没有参赛,故本赛次奖牌空缺。*2003年第3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在台湾举办,中国代表队由福建建阳一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华南师大附中、长沙雅礼中学和浙江镇海中学各1人组成,但中国最终没有参赛,故本赛次奖牌空缺。*2005年第3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台湾举办,中国代表队由华中师大一附中、长沙市一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和厦门双十中学各1人组成,但中国最终没有参赛,故本赛次奖牌空缺。广东的华南师范附中和深圳中学还是成绩相当出色的,总体上还是符合经济大省应有的表现,如果算金牌总数目,实际上广东比江苏和浙江都要多。总体上,广东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是挺多的。最后再告诉大家一个坑爹的事实,获得国际金牌的中国选手需要从一堆省市冠军中杀出一条血路,多次考试后才能决出最终名单,有些金牌获得者入营的成绩其实并不高,有一年的金牌入营时50多名(即使这样也是全省前3的存在),所以顶尖高手间的rp还是很重要的。尼玛,怎么扯这么远。。。。。。
广州人,祖籍中原,家长广州某211教授,现在在中大读书。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看出,什么是“中原文化”与“岛民文化”的差异了。沿海岛民从明朝开始就有利用季风来经商赚钱的习惯,甚至连统治阶级的“海禁”都没有办法限制,可见重商的文化在广东乃至福建一带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所谓“广东人更加重于赚钱而不重于读书”的风气论,其实很可笑。似乎风气这种东西,跟某一地域的传统文化是无关的,而且是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养成的。内地教育资源发达的地区,如北京、南京等,都是原来做过首都的地方。教化人民,当然需要把文化中心和统治中心放在一起,教育资源会少?上海也有相当的积淀,某个时间段可称为真正的首都。若是无视掉这些历史,单单就现在经济条件来谈“教育”这种文化类的问题,势必会得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答案。教育资源又可分为硬资源与软资源,广东省的教育硬资源差吗?基本所有的重点高中都有体育馆,教室有空调,出去的同学说,外地的大学条件还不如高中好。软资源跟经济实力似乎也没有直接相关的联系吧。我看到有答案说“不注重基础研究”,实际情况是,我们跟老师做项目,确实有很多机会跟企业合作:广东的综合性985就中大一所,除此以外华工,暨大说句不好听的,本科被港澳生拉了后腿,一个经济大省的人才和技术基本都要依靠这几所学校。再者,请举出国内注重基础研究的例子来。国内学术风气浮躁,可能某些答主自己都骂了不知多少次,然后现在就犯这种逻辑错误?对于老师素质问题,我就我知道的说两句:不仅是中大,连华工、暨大招老师,除非你有特别好的学术成果,本科不是985一般不考虑,没有出国深造过一般不考虑。(卧槽突然发现将来找不到工作了)高考一本录取率不高。身边能走的同学都出国了,我差点也滚蛋了。广东高考不是一般的难考,前几年已经全国高考人数最多的省份,省内一本才几个?这两年才开始各种升一本。其他所谓的“教育资源充足”的地区,为什么不能多分给我们一点?学生“不读书”问题,请见这几天港中大老师开讲座没开成,中大学生教室集会唱歌念诗,以及前段时间小团圆事件。广东学生受到港澳生“自由”的影响很大,因为平时跟他们接触就很多。当一所大学因为观念不同而被社会指责甚至谩骂的时候,其实它才是最自由的,因为它不完全按着现有已经制定好的轨道走,它可以包容与主流不相符的东西存在。如果学生连自己的价值观取向都要被限制,那读书还有什么用?为了在将来成为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价值观都不自由,更谈不上学术自由。但是同时,广东的学术水平在全国真的不算顶尖。理工方面,缺乏积淀。商科尚可?文化方面,若不是近几年因南海问题,我国需要与南海沿岸国家以及诸岛国“营造和平氛围”,要在文化上寻求“共鸣”,要到历史中寻找“纽带”,国家再过100年,也不一定会重视这种“支脉二流”的岭南文化,更不要说南洋的岛民文化了。其实在中原文化眼中的岭南文化,正如《舌尖2》里面的广州糖水一般,只要提到便已是恩赐,详细研究几乎没有可能。某些答主说“没去过,只是听说”.....这么说吧当外地人问“你们广州是不是什么都吃啊?”,我会说“对啊,吃蛇,吃蟾蜍,吃猫,吃老鼠,吃狗,而且天天都要吃,只有这些东西吃。”但是事实是我只吃过蛇。“广州是不是很乱?”“是啊,我每天回家都要砍两个人,包里随时放把水果刀。”你看多简单。人就是这么容易受到舆论的干扰。“很乱”应该是因为当年飞车党,但那是我很小时候的事情了。后来禁摩了,又有很多人说“广州连摩托都不给开,真Y*&%*%”。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看到有校友用211和985来讲问题,不妨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211和985的评价体系里,地域平衡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国家要保持每省都有211,而且数目似乎也与政治经济挂钩,因此单纯拿211和985的数量来比,并不太现实。如果是拿武书连的排名,则更值得质疑,因为这个排名对于综合性学校有利,而对于如理工学校等非综合学校不利。我觉得我在原答案里面已经说的挺含蓄了。1.请不要用“中原文化”的思维来随意评判“岛民文化”。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地域歧视的存在,但是能否在发东西之前好好思忖?某些答案真是恶意满满。这种“自封为正统”的优越感,从何而来?为什么当某些人面对同样是经商岛民文化出身的欧美,却是另一番景象?2.所谓的教育资源的衡量标准,究竟是什么?从一些答案里面还是可以看出来,商人即使在今天,也是受到歧视的。请问何为“经世致用”,对清末的实业家应该怎么看?这几年一直在强调学术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要让学术走出象牙塔。“人文”,呵呵?请不要这样随意贬低那些应用科学。3.在中国,谈这种全民性的问题,离开了国家政策都是在瞎谈。然而偏偏这一点,人们一般不敢去谈。
排名第一的答案不知所云,还不让人评论,只好自己来写个答案。平心而论,跟山东河南湖南江西这些省份比起来,广东的教育资源并不差。单单大学来说,中大华工在国内还算不错,暨大深大华师华农广外也算是各有所长。广东的好高中更是百花齐放,广州深圳中山乃至汕头都有不少好学校,数目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很多广东的高中毕业生综合能力完全不输给北京上海。或许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能说广东的教育资源差。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广东的教育资源足够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紧张,和广东的经济地位和考生人数严重不相符。如下图所示,2013年广东已经成为高考人数最多的省份。考虑众多的外来人口,在异地高考政策的逐步开放的条件下,人数应该还会进一步增加。正是因为高考人数多,广东省内的这几所高校根本喂不饱,而且外省的重点高校在广东招生名额的增加也没赶上考生人数的增加。下图是2013年清华大学在各省的招生人数,当然这只是一所学校的数据,我想说的是,之所以广东分配到的招生名额与考生人数不匹配,考生中有很多外来人口是很重要的原因。最近几年一直有广东的人大代表提出全国统考、各省按考生人数分配招生名额,当然北京上海肯定是不肯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广东跟河南山东这些省份应该是利益一致的。另一方面,或许是题主真正想表达的,是广东没有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这种级别的高校,相比之下中大也就马马虎虎。在省外,广东高校的录取分数甚至比不上几所武汉高校。我想,这个问题还是由于宏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的,更多的是政策原因。有些人把它归结于历史底蕴甚至说广东是蛮荒之地,个人认为这是很恶劣的偏见。再说下去就要挑起战争了,我还是少说两句。以上。
第一次在知乎受邀,各种激动啊~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资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哪里看出广东的教育资源少了?北京有一堆名牌大学,有国家的资金投,有各种优秀的教师。我个人也在一所985+211读书,但是一年下来我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念大学,这里面当然有我自己个人的原因,但是话说回来,每天老师应付教学,上5分钟足以让人睡着,教授们坐在办公室都不给本科生上课,许多人文的课程也是毫无逻辑的,东讲一点西讲一点。再不然就是研究许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大理论、大哲学。我是从广东考过来的,为了增长见识来到了北京,许多同学都选择留在广东。据他们的描述,广东的大学虽然国家上支持得很少,学生们的志向也没有那么宏伟壮大,但是至少他们在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努力,学校也很支持你这样做。汕头大学不是211更不是985,但是李嘉诚基金会承诺投入54亿港币。另一方面,个人觉得广东的学校才有真正的【商学院】。他们鼓励学生自己创业,从小做起,勤劳,我自己却在北京见到过各种空谈伟大理想抱负的人。以上很多都是自己的感受,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我不知广东的教育资源是否差,但是根据我父辈打工从外地回家,尤其是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说,那边的小孩子如果高中没考上大学,基本上很少有·选择复读的,不像我们这边一天到晚都只是说你要好好读书,不读书没出路,只能和你老子一样,和泥巴打交道。好像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孩子都绝不会说你不读书就会饿死,不会有出路是的。(如上,只是我们这儿的观点,以及听说过的)
鉴于对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实在太过复杂,而对一个地区教育资源的考察又是一个太过浩大的工程,同时作为一个中山大学的学生,我们不妨试以大学水平作为准绳。
看起来,广东的大学质量确实与其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符,但仔细想来,中国的好大学其实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多。以下为中国的985、211大学在各省的分布情况:
985(8所)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1(2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985(3所)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211(10所)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985(3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8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长安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985(3所) 中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211(4所)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985(2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211(11所)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985(2所)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211(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广东:
985(2所)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211(4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985(2所)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211(5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985(2所)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211(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985(2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211(3所)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985(2所)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211(3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石油大学
985(1所)哈尔滨工业大学
211(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985(1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11 (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985(1所)吉林大学
211(3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985(1所)重庆大学
211(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985(1所)厦门大学
211(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985((所) 浙江大学
211(1所) 浙江大学
985(1所) 兰州大学
211(1所) 兰州大学
985(0所)
211(1所) 河北工业大学
985(0所)
211(1所) 太原理工大学
985(0所)
211(1所) 内蒙古大学
985(0所)
211(1所) 南昌大学
985(0所)
211((1所) 郑州大学
985(0所)
211(1所) 广西大学
985(0所)
211(1所) 云南大学
985(0所)
211(1所) 贵州大学
985(0所)
211(1所) 新疆大学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从大学来看,中国的教育资源高度集中。除了北京的大学资源集中到骇人的高度外,上海、江苏、陕西、湖北都能称得上教育资源高度发达的地区。广东与湖南、天津、四川、山东等地紧随其后。结合各省经济水平比较来看,GDP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辽宁、四川、湖北、湖南),只有江苏和湖北能称得上强于广东,而其他许多经济强省则不堪得多。山东、河南作为人口过亿的大省,好大学却少得可怜,坑苦了两地的高考考生;浙大看上去很美,但只是偌大浙江的唯一一所名校;河北更惨,只有一所211高校,还在天津。由此可见,国内教育资源分配如此不均,经济绝对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政治才是决定性天平走向的砝码。52年院系调整就是政策因素破坏教育资源平衡的最大案例,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当年的顶级名校遭遇重创,广西大学、云南大学、河南大学等更是从此一蹶不振。当然,也有很多大学从中受益,比如复旦大学就从曾经上海滩的一所"野鸡大学"发展到如今敢于清北叫板的一流学府,更明显的是北京“八大学院”的建立,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专业性强到直接以专业命名的大学大概如今也只有中国能见到。
可见,广东的教育资源说不上顶级,在国内也算一流。但是为什么许多人还是会有“广东教育不行”的观念呢?我认为主要是广东人对教育的态度与其他大部分地区不同。广东人通常认为学习是为了得到某种生存技能,而很少独立地、严肃地看待学术。说到广东的教育,自然不能不提中山大学这座“岭南第一学府”。诚然,中大与清北复交这样的国内顶级学府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与内陆的许多其他水平相当的大学诸如武大、西交等相比,学术氛围也较为逊色。中大是一所地域特色十分强的大学,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广东本地生占生源数量一半以上的事实。这不仅仅是照顾本地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广东人浓重的乡土情结以及广东经济发达导致本地人基本没有去外地发展的动力。我高中时所在的西安,虽然拥有比广州更多的大学,但是我能深切感觉到身边几乎所有人对于北京的向往,这来自于家长老师从小对于清华北大洗脑式的念叨,造成了其在我们心中殿堂级的地位,我们仿佛古时的学子,寒窗苦读就为了金榜题名进京面圣那仪式般的时刻。对于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小城市以及农村人来说,学习就是逃离故土,改变命运的唯一的出路。而广东人不同,经济上的成功使他们认为故土是值得他们深深骄傲和坚守的地方。曾有人戏谑广东认为人中国之内,香港第一,自己第二。他们不需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因为他们许多人的命运基本是确定的,那就是沿着父辈们的经商道路继续走下去。同时,广东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实用至上,这是在广东人千年的商业活动中留下来,深入其骨髓的。广东长期以来就是远离权力中心的,边缘于中央政治与文化的存在。梁文道认为,长期以来其实存在两种并行的、相区别的中国,一个是农耕的、集权的、中土的中国,一个是商业的、自由的、海上的中国。广东不是受权利垂青,受体制眷顾的广东,而是上千年来这里的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打拼而来的广东,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靠着自己的精明与勤劳所建设的广东。和北京不一样,北京是一座巨大的阶级金字塔,每个人都被压得喘不过气,必须削减了脑袋往上钻;而广州是一个生存的码头,南来北往,三教九流,英雄不问出处。所以,不同于传统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早日投身到商业的海洋中,社会的熔炉里,可能才是大多数广东人的选择。
当然,广东人是聪明的,要改变广东“商品生产和批发集散地”的现状,推动产业转型并使经济取得突破,推动教育发展无疑是必须的。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些努力和变化。相信创造过改革开放后经济奇迹的广东,也能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先行者。
不单纯比一两个学校的排名,我们比较一个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富集程度看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刚成立了。南方科技大学在深圳。中科院有个先进研究所在深圳。世界第一的超算在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合办了个学院,(听说)能拿和cmu一毛一样的文凭。还有个和cmu合办的研究院在顺德。中大准备办深圳校区,想弄成加州大学系列。华工在广州。深圳大学在深圳,比中大能烧钱,孔雀计划出来后,师资在直线上去。与广州深圳毗邻的有香港。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也许综合排名一般,但在优势学科和与国际接轨程度上相信不输清北甚至优于清北。香港的高校和广东有毛关系?ok,分析一下:1.香港地贵人力贵,学生质量有限。2.广东有地可搞研究院工厂生产,人力相对低廉,学生质量不错,企业多创业氛围好能拉funding投资。3.一拍即合,形成合作。4.广东与香港高校有本科交换或者双学位项目。5.在广东高校有机会和与香港高校师资合作。甚至以研究助理的形式过去工作。6.面试、实习,方便,消息灵通。7.以香港高校为跳板出国,也易受认可。下面再回顾一下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北京有一拨,很好的。上海有一拨,很好的。江浙这一拨,应该也不错吧。东北有一拨,还不错,但是区位因素,是不是在流失生源和师资呢?打个问号。湖北有武大华科。西安的西安交大西电。安徽有中科大。然后有个国防科大,背景很硬。后面说这几个,感觉资源有点稀疏了可能,大家先别开枪,这不是否定这些学校不行啊,而是密度上可能稍稍低。我的分析到此结束,结论大家自己得出。我的感觉是,广东这里还行吧?不算太差吧?我的预测是深圳会是爆发点,就等着看深圳政府什么时候砸钱了,目前只能说是在慢慢地烧钱而已。
如若楼主认为是经济水平与高等教育之比,广东简直是畸形发展。今年76万高考生,还面临文理科倒挂,教育不公平简直暴露无疑。要不然境内还有中大和暨南,现在多一个香港中文,广东的高等教育简直呵呵了。如果楼主认为是综合素质,我可以说广东省的学生丝毫不逊于京沪,甚至更加优秀。英语水平,我们的听力和口语从刚上学就在训练,考试的时候从来不分家。所以我们的英语,如果你学的好,是真正能够用的上的。我先前在地铁做义工,碰见外国人都可以对话,在香港遇到外国人都可以说英文,这和我从小接受的英语教育是分不开的,同学英语成绩在班上靠后,出国旅游都可以当临时的翻译了。或许我的英语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英语真的有用。那些叫着英语没用,大半也是英语水平不怎么样的。深圳普通水平的高中就有数不清的课余活动,我们的球场永远有人在打球,体育馆在放学一定开着。很多中学生做的活动不时还能上报纸,可以不需要政府组织,自己拉赞助。而且我们这边真心更加务实风气比内地好,耍花招的不多,就算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会坐在教室里面(当然,暴发户另当别论),还有一个,我坚信广东的教育不会把人教死教僵硬,因为大多数的广东学生眼光都比较长远,就算我们面对着超低的一本率和超多的竞争对手。
教育资源弱吗?我怎么没看出来,姑且不论广州的中山,暨南大学,华师,华农。且说深圳教育资源也不弱,深大也算非重点院校中的佼佼者了,南方科技大前景如何暂且不清楚,但是真正弄起来我觉得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院校,至少不会输给那些比较差的211院校。而且,深港一体化带来的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都会开始在深圳建立分校,君不见今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马上就要招生了,还有广东很多学生都是选择出国的,就拿我高中来说,最后出国的大概占全班的五分之一左右。说道出国就不得不提及深圳的中小学教育了,注重国际化视野的教育让孩子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初中中等水平的学生就可以和外国人流利的交流了,当然这必须提及深圳最牛逼的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小时候考深外的时候直接被听力虐哭了,英语也就算了,听力居然还考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等等,大学到了北方读书,明显发现同学们英语都特别差,姑且不论应试能力,听力和口语都特别差,在我们班英语水平能入我法眼的人只有一个女生,而且她发音的时候语音语调还是有些不足。说到深外就不能不提及深圳第一学府深圳中学,深圳中学的涅槃周刊,游园会都特别出色,其背后就是有着一群有思想有理想还有创造力的高中生。在广东的好处就是你能够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和事物,只要你认真的利用这些资源,你绝对能受益匪浅。还有,深圳引进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深中的物理竞赛教练熊老师是我的恩师,他也带出过两枚国际金牌,你能说这样的师资差吗?可能大家觉得广东教育资源不够的就是重点院校不多和高考录取率低,但是这样子的结果就是,广东学生真正考上重点院校的基本都是精英(当然我是渣渣),我在山东读书,同一届我觉得比较牛逼的人除了深圳中学的一位朋友之外,也就只有一位山西的朋友让我特别敬佩,自己做沙龙读书会,然后被北京方面邀请去参加活动。再说一个你看国外高校的有多少是广东学生你就会发现广东人其实特别厉害,当然或许经济能力是一个因素,但是广东学生的能力绝对毋庸置疑,大多都不是埋头学习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都是对着生活和社会有着自己的看法的人。当然这也和全国各地的看法不同,可能北方人觉得中大华师广外暨南不怎么样,但是在广东人看来这些院校都是非常优秀的,譬如广外,虽然不是985也是不是211,在我看来其实实力特别强。广东教育资源弱?其实一点都不弱,你看看拿着山大本科文凭的和深大本科文凭的两个人在深圳谁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前发展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